谈谈“超级女声”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什么是EP,PK、什么是超级女声

游戏攻略010

谈谈“超级女声”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什么是EP,PK、什么是超级女声,第1张

谈谈“超级女声”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什么是EP,PK、什么是超级女声
导读:超级女声,给了一些有才能的,平凡的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骄傲的面向全国,展示自己的非凡之面,向社会证明自己的独道"超级女声"备受青少年青睐,说明它符合了青少年对多样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也揭示出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

超级女声,给了一些有才能的,平凡的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骄傲的面向全国,展示自己的非凡之面,向社会证明自己的独道"超级女声"备受青少年青睐,说明它符合了青少年对多样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也揭示出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天龙八部私服登陆器,"超女现象"产生了强大的青少年群体效应,必然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特点是超级女生走红的直接动因

有记者在2005年7月15日到20日对长春市内近1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95%的学生都知道"超级女声"这个节目,90%以上的学生在周五的时候守在电视机旁观看,50%的学生曾经给自己支持的选手用手机投票。这反映出"超级女声"不仅参赛选手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而且参赛以外的选手支持者队伍也是以青少年为主体。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一阶段,人的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心理行为反应。这些心理行为既同时存在于青少年个体,又有群体的共同性。比如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觉更加敏感,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却又有执着的热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探索,对未来生活有美好向往并渴望成功,行为的个性化和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追求新奇事物等。这些构成了现时期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合心理状态。

"超级女声"正是迎合了当今青少年特别是少女群体的心理特征而具有了非凡魅力。它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而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是"超级女声"直红的直接动因。以下阐述的几点是对",周迅和李大齐分手了 ;超级女声"起到明显作用的青少年心理特征。

1.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

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一般处于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之中,关于周迅的评论 。在成人为其建立的相对规则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常缺乏表达思想、表露自我的机会,更没有机会与成人进行平等竞争。强烈的成人欲、学习的枯燥和青少年时期必然出现的心理需求使青少年容易感觉生活的压抑、内心的彷徨。这种心理如渐渐涨起的洪水,蓄势待发。

"超级女声"不问年龄的参赛方式使青少年获得了与成人平等表达、竞争的权利。投票决定选手命运的评选方式,使青少年在参与中体会到被赋予权力、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得到崇高精神体验。成人社会的意外重视和赐予使青少年似乎得到瞬时解放,如同排洪一样把长时期的压抑顿时转化为狂欢式的参与。青少年渴望参与成人社会事务、获取与成人平等权利的心理,在观看、参加、支持选手等参与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罗马尼亚青年学专家罗森马那尔在《青少年:再生产和政治变革人因素》一文中认为:"一代新的青少年正在出现,他们的文化特点:过早地在向完全成人状态过渡。早在学习阶段就表现享有完全的参与愿望,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要求推迟到以后再去满足。""超级女声"的参与者其实是在向外界显示他们的存在和强烈参与社会的欲望。

2.自我表现与认知他人

"超级女声",最新传奇世界私服;最有魅力的地方是"海选"。"海选"的30秒展示时间为所有参赛者开启了一扇自我展示的大门。尽管30秒时间是短暂的,很难说这30秒一定能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版主救命,我的DZ7打开内页突然变得很慢,但它可以让平时只能在卫生间、走廊、KTV飘浮的声音,集合到这个"超级秀场"来,让评委和广大观众进行评价认知。很大一部分选手也许并不在意最终成功与否,而是为自我形象能够在电视观众面前展现而快乐。自我表现心理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女性青少年心态较为突出。同为湖南台举办的"超级男生"节目虽然形式相同,却没有得到如此强烈共鸣,这也许是原因所在。

对个体而言,30秒的表现是短暂的,但对于群体而言,30秒给了更多女生以展示机会,这种机会是传统电视节目没有给予过,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得到的。参与了"超级女声"就等于把握了展示自我的一次难得机遇,因而女生们格外珍惜,积极,甚至异常兴奋。人气聚集,节目自然红火。毫无修饰的30秒的选手展示,把参赛选手的原生态在屏幕上如实写真,吸引了青少年好奇的目光。人都有窥视他人的欲望,",三剑客奇迹私服;海选"还极大满足了青少年对他人的外在形象、现场反应、心理素质的窥视欲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以对他人进行心理观察和如此大规模的类比,青少年观众通过对参赛选手的个体借鉴和比较,对自我形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相对客观的心理认知,认知他人与自我表现两种心理在参与和观看中很好地得到了平衡。

3.追逐新鲜事物和好奇心

青少年是最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的群体,同时,仿官方魔域sf,他们因为阅历少,需要全方面的了解生活,好奇心重。而处于特殊心理时期青少年本身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觉就十分敏锐,适应能力也非常强。"超级女声",最新劲舞团sf;的绝大多数追随者是十几岁不足20岁的少女少男,由于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社会当中,他们虽然还处在求学阶段,却不甘寂寞;他们厌恶枯燥、乏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和父辈相比,他们身边的环境更丰富多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也敢于打破规范的约束;他们喜欢求新、求奇、求异;他们有自己的观念,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热衷于追求新潮,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

正是这些心理特点,加上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对社会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很容易投入其中。"超级女声"则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新鲜的娱乐方式、满足好奇心的比赛模式,是超级女声在"海选"时就开始吸引青少年目光而风靡一时的魅力所在。无论是"海选",还是与成人平等游戏、短信投票,"超级女声"具有相当多的新奇创意和亮点。它的出现立即给青少年提示了一种新的自我展示方式和娱乐形式,马上赢得了青少年的厚爱。 够吗?冰娇

EP:Extended Play,慢速唱片。EP是CD的一种,播放设备亦与普通CD一样,没什么特殊要求。EP与CD又略有区别,每张EP所含曲目量较CD少,一般有1-3首歌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5首歌,价位比一般CD低

另:EP就是小样

有很多歌手在还没被公司挖掘之前,都会自己录一些歌曲送到唱片公司去,一般只有一两首或两三首,这就是小样。后来很多公司在给一个歌手或乐队出专辑前也会发一张EP,收录两至三首歌曲,顶多五首,算是投石问路,看看市场反应如何,因为EP的歌比较少,价钱相对要便宜点,如果连这么便宜的EP都卖不动,唱片公司就可能会有其它打算了。有些新的歌手或乐队只出了EP就不就综影,多半跟EP的市场反应有关。

细碟(MCD/EP)

也就是小专辑,一般有3-7首歌(当然也可能更多),时间也比较短,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它是一种较不正式的专辑,乐队有了几首成熟的作品,需要及时推出,但又够不上一张大碟的数量,所以就发行这种细碟,当然也可能纯粹就是为了赚点外快。它的价格介于单曲和大碟之间。为了使细碟更具有吸引力,乐队有时会在细碟上放一些较为罕见的歌曲,如现场或翻唱歌曲。作为一支摇滚乐队来说,大碟是不可缺少的,细碟就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在胶木唱片时代这种细碟叫做EP,现在当然就叫MCD了。

关于PK

1有两种解释:

传统游戏和网络游戏中的:

Player Kill: 去杀电脑或者其他的玩家。

运动中的

Point Kick: 足球中的点球。

超女中她们用的是Point Kick,听起来好听一些。

2

PK一词最早流行于文字MUD(又称为泥巴)游戏

PK 含义等同于“谋杀”,唯一不同的是,谋杀是一种罪,而PK没有褒贬色彩。在MUD游戏中,PK仅仅就是指不需要理由的杀人行为

=Player Kill

3

问:“超级女声”火了,“PK”一词也火了。请问“PK”来源于哪句英文?作何解释?如何使用?(网友:一曲难忘)

答:“PK”是英文“Play Kill”的简称,来源于网络游戏中“杀人”的玩法,在游戏玩家中使用较多,是“两人对决,杀个你死我活”的意思。

随着“超级女声”的热播,该节目中一个叫“PK”的环节使这个词也家喻户晓了。“PK”就是两名实力相当的选手进行比拼,最后只有一人胜出,另一人淘汰出局。例如:

随着《超级女声》比赛的日益白热化,每次比赛中的PK环节都让人看得心惊肉跳。“能不能不PK”成了观众中的一种声音,且越来越响亮。

现在,“PK”一词的使用率急剧上升,甚至出现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

“超级女声”是新时代乐坛的怪胎

作者:殷谦

关于“超女”我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并非指“超女”本身,而是怀疑主办方的用心和目的。刚开始的时候,“超女”大赛很让人觉得新鲜,那时候也知道了张含韵这个女孩子,唱了一首什么酸酸甜甜的歌,至今还记得清晰,也会想起蒙牛集团的酸酸乳。那个时候,传说许多张含韵“堕胎”的故事,我当时就想,这娃娃被电视媒体成就了,同时也被毁了。还好,张含韵去读书了,懂得成功是一个渐进和沉淀的过程,后来流言散去,娃娃再也很少露脸。那以后我再没有过多的关注过“超女”。后来又出来个李宇春,她的消息铺天盖地,影响大的惊人,真惊叹媒体的力量。当时少女们提起李宇春就会尖叫,大街上常见留着“春春头”少女们。“超女热”如同当年的“琼瑶热”影响着一个时代。如今这个时代仿佛是“超女”的时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近乎于变态的时代。

睁大眼睛仔细看看,然后再认真想想,“超女”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不要被银屏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迷乱了我们的眼睛,不要让那些掺杂在金属碰击中的声音欺骗了我们的耳朵。什么是真正的音乐?我们在仰望或崇拜着什么?难道是一群会唱几句外语和国语歌曲的女娃娃们的疯狂独舞的舞场?这些显得复沓飘游、散乱破碎,以及缺乏必要的朴素、自然与质实,仿佛随风飘转的歌曲,真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赏悦的音乐艺术?难道“超女”评委们的赞辞下产生的声音就是歌坛的权威?这些在乐坛上略有“音乐建树”的评委们又为我们创造了什么经典音乐著作?再看看那些评委们的点评,语言啰嗦,不够简洁省净,用许多话重复说一件事,而这种重复并不具有积极的修辞效果,而是反映着评委们点评时的随意而主观的语言倾向。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已经不在纯净,在商业利益和拜金教观念驱使下而产生的“超级女生”,其实就是就是一层镀了金的社会垃圾。

我们都被“超级女生”残忍地欺骗了,当我们为这些娃娃手舞足蹈欢心雀跃时,当我们拿起手机按下发送键时,我们只是看到她们在灯光和音效下的美好。那些假腥腥的眼泪、那些皮笑肉不笑的笑脸、那些假仁假义的感谢,全是他妈的真实的谎言。看着那些现场挥动的荧光棒,我们的头脑发热了,眼睛瞎了,耳朵聋了,我们被花花绿绿的商业包装下的假象给左右了,我们真是傻得可怜。我曾揭露过“超女”的黑幕,可是那些“超女”的崇拜者们对他们的偶像从未怀疑过,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我:“超级女生有黑幕?黑幕在哪里?”就让我们来看看“超女”的家长是怎么说“超女”的,来自新疆的张美娜参加了“超女”的整个过程,张美娜的妈妈肯定地说现在有关超女的很多黑幕并不是空穴来风,超女妈妈称家有超女是浩劫,已欠债9万余元。张美娜也碰到过,“之前郝菲儿说给评委砸钱、花钱拉短信支持率,这些在超女比赛中并不新鲜,从这场比赛开始,我们家总共花了近11万元。” 这些钱都是做何用途?“超女”妈妈说的很清楚,她开始从其他选手那里得知,某选手为了拉票为了晋级,在新疆通过移动公司买了9000张卡。所以之后她也赶紧联系了张美娜的爸爸,在新疆移动公司买了3000张卡,也就是45000票(超女赛制每张卡最多可投15票),家里花了45000元,“但这么多钱也没有使上多大的用处”。

上一届“超女”李宇春,某玉米为了给她拉选票,投资50万元买了移动卡,终于使李宇春压倒群芳一举夺冠,还有更多的黑幕,只是藏在背后无人知晓罢了。以我看来,“超女”比“超生”更可怕,选手一但落赛后,不仅仅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还给自己造成了“半成名”留下的后遗症,她们的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媒体和昏愚的“超女家长”又像广告商一样,向观众宣传,观众抗拒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参知欲,便又买,便又上当:他们一次次地对他们心中的“超女”寄予希望和幻想,一次次地相信媒体,却无不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失望和上当的双重打击。我们来听听那些红得发紫的超女们唱的歌,究竟有多好?是不是在音乐上有重大的突破?还是创造了音乐的奇迹?她们自己创作了几首歌?哪些东西是自己的?“超女”的“畅销”,有这种情况在里头。事实上“超女”已经堕入低谷,无论离真正的“现代性”,还是离真正的“民族性”,都有不近的距离,“超女”的出现是中国乐坛的怪相,是电视媒体和商家联手推出的流行性怪物,她们的出现是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践踏和侮辱,中国的流行音乐没有什么希望了,整天搞这些事来充斥传统的或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依靠这些娃娃们来创造音乐奇迹,那真是可悲可叹!

“超女”害人不浅,如今有很多中学生也不思学习了,整天梦想着当“超女”。有报道称,有一个名叫曾依的女孩,15岁,是湖南岳阳人,岳阳四中的学生,曾是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优异。自从迷上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后,每场必看。为了参加“超级女声”比赛,她因减肥厌食而患重病,最终离家出走流落北京,活活恶死在街头。还有不知道多少花季少女,为了“超女”放弃了学业,挤破了头一心扑在“超女”上。

说白了,“超级女生”是商业和某电视媒体为了金钱而苦心策划的产物,这个独特的创意是有那么点儿新,但这种“新”更多的是怪异,是刻意求之的做作和夸张。从整体上看,“超级女生”是一种情绪性的、个人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歌坛现象,它是具有激进的反传统姿态,但是嬉皮式的任性的游戏态度最终会断送它。“超级女生”的主办商和电视媒体几乎放弃了对意义的关注,放弃了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艺术原则和趣味标准。他们肆意背叛、嘲弄传统音乐的形成规范和创作纪律,通过游戏式的形式,把音乐歌唱变成流行唱歌的迷宫,赋予音乐和歌唱以游移不定、散乱无序的性质。

商业情境中的互利原则对超功利的音乐艺术精神具有极大的瓦解性,对抗并最终克服市场伦理对音乐的消解与异化,还需要那些忠诚地为音乐负责的人们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巨大的代价。我们缺乏发达的宗教感和成熟的宗教意识。我们有迷信但没有信仰;崇拜世俗权力但缺乏对上帝的敬畏。我们缺乏一个不为世俗权力所动摇的稳定可靠的精神秩序和价值体系。这一严重缺失致使中国的一些音乐成为一种肤浅的、与时俯仰的、短时效的、无意义的文化现象。相当一部分中国音乐作品,要么只属于一个时代,时代结束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也随之丧失了;要么只属于少数人,如当今疯狂的“超女”时代,受到一些音乐趣味怪异的音乐专家的称赞,但却得不到普通听众或观众的共鸣和欢迎。

在我看来,“超级女生”作为一种缺乏内在价值和意义感的歌坛现象,似乎并不能给普通听众和观众带来深沉、持久的美好体验。这些追星族眼花缭乱地看着这些“超女”自娱自乐地进行音乐狂欢,却无法从她们的歌唱中发现能吸引自己的有意义的内容,更是无法把握到有价值的主题。她们有什么?除了鹦鹉学舌般地唱几首别人已经唱了再不想唱的歌曲,她们自身的创造价值在何处?她们被捧出名了,仿佛凡胎肉身上一夜之间插上了天使的翅膀,却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因贪空名而妄自尊大、睥睨一切。

“超女”们在电视媒体的包装作用下,以种种方式显示自己非凡的才华和过人的机敏,“自吟自赏,不觉更有旁人”,因此我有必要提醒那些迷恋“超女”的人们,见了那些名气大得怕人的歌星,比如说李宇春、何洁等等,先听听她们的歌,一定要循名责实,看看其内里的货色究竟怎样,而不要管她是鬼才还是天才,创造了奇迹还是引发了地震,也不要管他唱了多少歌,拉了多少票,赚了多少钱。

面对“超女”,很多追星的青少年近乎到了发疯的地步,他们不允许说“超女”的坏话,似乎说好听话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病态的习惯,已经成了当代演艺圈的沉疴和痼疾,因此,大家见到那些满脸堆笑说好听话的人,一定要警惕、要小心。“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当我们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来疯狂地支持这些泡沫歌星时,可我们的肚子饿着,我们的灵魂被剪去了自由的翅膀。“超女”是社会垃圾,我们应该在崇拜这些垃圾的时候想想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该不该支持“超女”,该不该跟着商家玩这种无聊的游戏?这值得我们重新去认识,去思考。

现在好像挺流行“请回答”系列,大概意思就是追忆过去吧。过去的很多年每一年都值得追忆,既然笔者是娱乐领域的创作者,那就追忆一下娱乐行业过去的大事件吧。

在笔者的记忆中,如果只算娱乐行业的话,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最重要的一年无疑是2005年。

2005年的娱乐圈有“大仔恋”“周侯恋”“林志玲受伤”等八卦新闻,但笔者当然不会去关注这些昙花一现的花边,而是关注那些能影响到现在的娱乐事件。

就像美国篮球有96黄金一代,北京**学院有96明星班一样,在不算遥远的2005年发生了七件大事,这七件事对娱乐行业影响非常深远,甚至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网络视频网站兴起

2005年2月15日,美籍华人陈士骏等人创立了YouTube网站,开启了网络视频网站的发展浪潮。两个月后的中国,土豆网成立,又过了一个月,PPLIVE成立,然后是PPStream。

短短半年,网络视频网站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经过群雄混战之后,市场趋于稳定,在近些年则迎来了爆发期。现在相信每个人的手机里都离不开这些公司的软件吧。虽然在2005年以前已经有小规模网络视频网站问世,但2005年才是这个行业的爆发开始。

二、《家有儿女》播出

2005年2月,《家有儿女》第一部正式播出,这部城市家庭情景喜剧被称为中国版《成长的烦恼》,一时间也成为各大卫视争相播出的电视剧。

而《家有儿女》的主演之二张一山和杨紫,当年还是懵懂的小孩子,现在已经成长为国内一线影视明星,尤其是杨紫和张一山从小到大的铁杆友情更是让众多网友羡慕不已。

三、《魔兽世界》发布

2005年3月,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国服发布,笔者不玩网络游戏更不懂网游游戏,但根据笔者的所见所闻,能连续十几年在笔者这种游戏盲耳朵边一再被提起的游戏名字非《魔兽世界》莫属。其他如CS、《大话西游》等游戏明显不如《魔兽世界》提起的频率高。

所以,一个游戏盲判断,《魔兽世界》应该算这十几年里网络游戏行业的巅峰代表。

四、《超级女声》

虽然《超级女声》在2005年7月启动的只是第二季,但由于第一季的影响力太弱,第二季的影响力又太强,因此《超级女声》第二季更像是中国平民偶像的开端。

笔者犹记得那个夏天的北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门口拥挤着“玉米”和“凉粉”,每个路人只需要给他们支持的李宇春或者张靓颖发十条支持短信,粉丝就会赠送一张CD,笔者当年投的是张靓颖。然后第一次知道了海豚音。

关键是,当年的三强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在后来的十几年里都取得了莫大的成就,这是历届选秀节目都难以达到的巅峰。

而且,2005年媒体统计的排名前五的流行语里,前三名都和《超级女声》有关,分别是“PK”、“粉丝”和“海选”。

五、《亮剑》

2005年9月12日,《亮剑》播出。笔者当年是《亮剑》的第一批观众,真正是从第一集开始看的,一开始觉得这电视剧不错,看了几集就被套住了,然后又买了一套疑似盗版碟二刷。春节回家的时候家里没网,每天就指着用笔记本电脑看《亮剑》度过漫漫冬夜。

要说《亮剑》拍的确实是有些糙,但其台词和演员演技颇为经典,因此在表情包和鬼畜视频开始流行以后,《亮剑》成为最大的赢家之一,到现在这部电视剧的热度依然不减。

不火的话,能在短短十来年里连续翻拍两次嘛。另外,2005年流行语的第五名就是“亮剑”。当年的报纸上连情感版面都在讨论《亮剑》:是找一个李云龙式的老公好还是找一个赵刚式的丈夫更棒。

六、郭德纲

2005年郭德纲在北京相声圈已经小有名气了,但知名度也仅限于北京一带,出了天桥乐剧场就没几个人认识他了。

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德云社天津相声专场,这场险些因为天气被耽误的演出成了郭德纲成名路上的标志性事件。

那场演出,台下坐了袁鸿带来的一大票记者,他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郭德纲的相声。演出结束之后,各个媒体纷纷开始报道德云社和郭德纲,这让郭德纲的名字第一次走出了北京,走向了全国。

当时有一组数据,在11月5日之前,网络上搜郭德纲三个字,只能搜到一条不到100字的报道,在那天之后郭德纲的名字在互联网上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直到今天。

七、《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2005年12月15日,陈凯歌大片《无极》上映,在创造票房记录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看了之后如鲠在喉。

12月28日,一个恶搞《无极》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布,这段20分钟的恶搞视频播放量远超《无极》,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

陈凯歌怒斥作者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表示要控告胡戈。一时间又让这件事进一步发酵,不过那都是2006年年初的事情了。

2005年最后几天出现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虽然不是第一部恶搞视频,却是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度的恶搞片,从此恶搞视频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后来这种视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直到现在衍生出无数变种,如短视频、VLOG和鬼畜视频等。

除了以上所说的七个事件外,2005年的娱乐圈到如今还能提起的就是《大长今》和《头文字D》。《大长今》开启了“广告片中插播电视剧”的新模式,《头文字D》则让“秋名山车神”成了老司机的代名词。

2005年,在你的记忆中,还有什么能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娱乐大事件吗?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

以上就是关于谈谈“超级女声”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全部的内容,包括:谈谈“超级女声”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什么是EP,PK、什么是超级女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