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筑师(建筑结构)辅导: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

游戏攻略06

一级建筑师(建筑结构)辅导: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第1张

一级建筑师(建筑结构)辅导: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
导读:(三)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这 个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下列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

(三)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这 个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下列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当 结构或结构构件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变形而不适 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5)地基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如失稳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当结构或结构构件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

(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他特定状态。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除了考虑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之外,还须根据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区分下列三种设计状况:

(1)持久状况,即在结构使用过程中一定出现,其持续期很长的状况,例如房屋结构承受家具和正常人员荷载的状况。持续期一般与设计使用年限为同一数量级。

(2)短暂状况,即在结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较大,而与设计使用年限相比 持续期很短的状况,如结构施工和维修时承受堆料荷载的状况。

(3)偶然状况,即在结构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很小,且持续期很短的状况,如结构遭受火灾、爆炸、撞击、罕遇地震等作用。

这三种设计状况分别对应不同的极限状态设计。对于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状况,都必须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对于持久状况,尚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 计;而对于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四)结构极限状态的设计表达式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我个人觉得难度系数3颗星(一共5颗星)一级注册建筑师证挺难考的,因为价值高,含金量高,竞争大!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难度:

考试难度和证书含金量是成正比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难度相对较大,首先就是因为科目太多,有9个考试科目,想在短期内通过并不是易事。但从考试整个过程来看,一级注册建虽然有9个考试科目,但是有8年的考试成绩有效期,留给我们的机会也很多。

二级注册建筑师证报考科目

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设《建筑构造与详图(作图题)》《法律、法规、经济与施工》《建筑结构与设备》和《场地与建筑设计(作图题)》4个科目。

具体题型以及题量见下表:

二级建筑师考试难易程度:

注册建筑师考试素来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二级建筑师考试通过率在10%-15%之间,而一级建筑师考试较之二级,难度更高,通过率自然就更低了。在求职市场上拥有了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无疑多了一道很好的保障。二级建筑师每年考试通过率在10%-15%之间,可以说难度相对较大,已经获得了证书的人数相对较少,在求职市场上拥有了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无疑多了一道很好的保障,就目前水平来看,二级注册建筑师的工资水平一般处于8000-12000每月的薪酬水平上。基本属于报酬还不错的资格证书。

  工程师和建筑师解决草房的承受力和稳固性等问题的使用办法:

  大型建筑物质量非常大,工程师和建筑师想出许多办法,如把建筑物的重量转移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最后转移到地面。另外还有高大的建筑物顶部安装减震装置,减震装置起到平衡作用,避免建筑物倾向一侧。

1、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3、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6、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7、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8、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9、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10、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11、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12、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13、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自2014年8月25日,住建部发布《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包括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的建设工程五方责任主体就被纳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中。在此后数年中,国家相继发布多份中央文件,继续强化完善“五方责任主体终身负责制”,尤其对于设计人员,国内多个省市先后开始取消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举动,更是令其“雪上加霜”。

直到2019年3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取消施工图审,实行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设计人员的工程质量责任。这对“公司执业”管理制度下的建筑师群体,无异于压倒性的一根稻草,对建筑师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事实上,建筑师承担工程项目的终身质量责任自无不对,但其有着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是建筑师自身拥有的权利与所承担的责任,平衡对等。

在国内建筑市场环境下,建筑师群体都是在企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约束下,实现市场执业。这样的执业模式下:

一方面,建筑师受管理地位、等级约束,无法充分发挥设计工作的独立与自主性,无论在设计规范、设计质量还是设计创新等方面,受干扰因素众多,难以取得理想成果,甚至出现质量问题;

另一方面,建筑师承担的质量终身责任,远远大过其在地位、权利与收入等方面的获取。就如设计院的建筑师,每年才拿十几、二十万的工资,本身设计工作无法独立自主,受大量管理因素干扰,却要一辈子承担上百万、上千万的质量赔偿责任,这显然是违背市场公平性原则的。

因此,在建筑师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当下,能否实现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对等,就成了影响建筑师行业发展的关键。从这一角度来说,推行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摆脱企业单位的执业管理弊端,无疑是极具借鉴价值与意义的。

1、个人执业制度的价值与意义、保险风险评价发挥准入筛选作用

不同于国内建筑师依托于企业单位进行执业,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建有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即由具有一定执业资格的专业建筑师设立或合伙设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承接市场业务,并对相应设计质量负责。

区别于国内建筑师执业模式下,依靠企业资质与资源开展市场业务,建筑师个人执业模式下,事务所更多的是依靠建筑师个人的专业能力与品牌,承接相应市场业务。这一方面避免了各种资质挂靠、造假问题,另一方面也更能发挥出建筑师个人的专业设计能力,无论对于工程质量、设计规范与创新,都有很大好处。

此外,建筑师个人执业模式下,设计责任与建筑师的个人名誉紧密相关,个体责任与企业责任统一,有利于保证工程设计质量。即便出现工程设计质量问题,在建筑师的地位、权利、收入都得到充分提升的条件下,实行建筑师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也不违背市场公平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师个人执业模式下,建筑师自身具备的专业能力、建筑设计事务所整体的管理与风险抵御能力,都尤为重要。因此,发展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在市场准入筛选与监管方面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

国外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发展成熟国家,无一例外,都不仅建有严格、完善的建筑师注册、培训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机关对建筑师个人执业模式的市场准入监管作用,还依托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化的准入筛选与管理约束作用。

如新加坡,保险公司对执业者的保险责任限额成为了建筑师承接业务的刚性约束。保险公司依靠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立具有权威性的风险评价体系,从而将对市场业务准入筛选的话语权,有效地传导到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链环节。

再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私人设计事务所在开展相应市场业务前,都必须投保设计责任保险,因而保险公司对于事务所的风险评价至关重要,成为其承接相应市场业务的重要影响因素。

2、我国建筑师个人执业发展与风险保障建设

我国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发展,始自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建设部印发《私营设计事务所试点办法》,是我国建筑师个人执业发展较早的政策依据。《办法》提出在深圳、广州两市率先试点私营设计事务所。随后试点范围更是进一步扩展到了全国各省级城市。

2000年末的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上,建设部副部长指出“设计事务所制有利于把责任和设计人员的信誉联系起来,有利于保证工程设计质量,责任主体明确,非常适合建筑设计的职业特性。”但同时也提出总量控制要求:150-200家,当时全国约有一万两千多家设计单位,多数为设计院。加之,对外开放后,国外大量设计事务所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设计事务所产生较大冲击,因此国内建筑师个人执业发展缓慢,依旧以设计院制度为主。

直到2016年11月,住建部发布《关于促进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从2017年3月1日起,一名一级注册建筑师即可开设合伙制设计事务所,并规定了相应的建筑师资历要求。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再次开始发展,但进度并不理想,仅有江苏、江西、福建、云南等省发布文件推动实施。

但正如前文所述,2019年3月国务院发布文件取消施工图审,强调建筑师责任终身制,无异于压倒现行建筑师执业制度的最后一个稻草,将催化着国内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的全新发展。

此外,对于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的配套风险保障建设:国内个人征信制度已得到初步发展;建筑师注册制度与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日益完善;保险业对于建设工程的风险保障与准入筛选作用越发被国家重视。这些制度条件的完备,都将推动着我国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的发展。

建筑师终身责任制,一方面令建筑师个人执业制度再次迎来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保险行业建立权威、专业的风险评价体系提出要求。为了减少终身责任制对建筑师行业的冲击影响,相关部门应适时推动建筑师个人执业的全新发展,并重视保险行业所能发挥的风险保障作用,加速设计责任险的政策推广应用,引导保险公司建立完善风险评价体系。

  有人说建筑是一种纯粹的东西  有人说建筑绝不是一种纯粹的东西  象任何学派诞生一样,建筑论的矛盾感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也许在某个以时间为记录符号,某个理论占领着主导地位,但其他的言论是不会绝迹的不久的将来,会有代替它的另一个言论,或复古或创新,总之建筑理论界没有什么是永恒,正如没有一件建筑的美是永恒的

建筑设计方法论是很矛盾的,从它诞生日就是注定的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其最初宗旨是寻求设计方法的科学化与现代化,以解决建筑师个人能力的局限与日益复杂的设计问题之间的矛盾科学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成功,但对设计方法的研讨却引起了建筑师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种研究得以成为设计方法论,成为现代建筑理论的一部分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方法论作用与建筑师,建筑师在方法论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加于建筑,即使他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绝不能否认这一点

究竟方法论是怎样加注与建筑的呢,100个建筑会给出100个答案

如果真的要为我所认识的方法论下一个定义,我犹豫半天,还是没有答案就我做过的小区规划来讲一讲自己对于方法论的一点理解

小区是一个集多种特色于一体的建筑形式,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方法论中涉及的三种评价方法,在小区规划中都比较重要譬如经济评价之于博览类建筑,环境评价之于用地紧张的商业类建筑,社会评价之于密度较大的宿舍类建筑等,明显地处于劣势的关系决定这些的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建筑师忽略了这些,而是外围客观因素的影响改变一些东西

当然,这些内容在设计的过程里还是组要被拿出来讨论的作一个设计不难,做一个好的原汁原味的设计却一点也不容易构思到实践的过程,受到的各种限制是难以想象的把这些的限制加在建筑上,建筑的设计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失去很多当初的构思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几乎都从任务书开始首先接到地形和设计要求,将其反复地阅读几遍小区的基地位于河西定淮门桥下,背靠秦淮河,紧邻龙江小区,与古林公园对望基地面临城市干道,用地面积约20公顷

分析任务书的要求,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概的概念,即基本设计趋向这一步的过程来自于建筑师设计方法的本性,即在分析过程中的建筑师的决策阶段,也大体上决定了规划的风格和雏形当然,如果方案不能实施的话,则另当别论

越成熟的建筑师主观意识越是自由,设计中更是游刃有余,在一定阶段后便拥有自己某一时间段的风格这是在最初的决策阶段也能体现出来的一种隐形的东西

在小区规划的实例中,我最初的构思就是将小区划分为几个版块,功能在其中一目了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归属美的事物往往总是有联系的,地形的划分追求的是构图的美感地形一旦被划分的杂乱无章,功能也不会安排的有理,这很显而易见在地形的划分上,我确定了”局部包围中心”的构思,即将中心绿地、公共设施、活动场所搁置在基地三面主入口交叉的中心一个钟形的地段,居住区按各个不同的版块围绕中心布置,形成统一的整体

居住区版块的划分首先必须考虑到层高和日照以及朝向的关系基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南面采光一向是最好的而高层和小高层的日照阴影比较大,所以需要尽量靠在基地的北部,以为其他的多层及低层建筑争取更好的朝向这种布局考虑到光照的风向的有关具体问题,是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一种综合性应用生态意识在我国古代开始就有之,虽然不是很确切和清晰的一个概念,但譬如无所不在的风水理论和一些构造法则里都没有遗漏过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协调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即是从环境和人的需要出发,进行建筑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方法论的两大学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曾强调过的东西

大致的功能版块划分后,接下来就是轻松而烦琐的工作如何将不同的房屋类型摆在版块里是建筑师的后期工作当然,这个阶段最必不可少的是一本小区规划的规范、一个计算器以及一把三角尺不断反复的测量,按不一样的层高决定不一样的宅间距每个版块里的绿化和环境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如何整理得到既方便又美观的居住环境,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建筑师不断加载自己的决策和主观,当然其还是要以客观条件为依据的,不能盲目地主观

在这个阶段,我所做和和大多数人一样,尽量初期的构思和实际的应用联系到一体拿组团E来举例,(如图3)因为地形的关系,这个组团是横向布置的体块,每个房型连接体之间的绿地都比较大于是很适合解决车辆的停放问题,便在此处设置了较大数量的停车位,满足地面停车的需要由于地形的关系,房子之间的绿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居民的行走,所以只有将绿地断开 ,分割成几个小块,这也是从人体心理尺度研究出发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如此类推,按这样的方式解决好组团内部的问题后,模型就成为了下一个检验的手段建筑不仅仅是平面的东西,在大众的眼里,它的立面和外观往往占着很大的一个评价标准将建立好的平面附注于模型之上,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建立模型以后,果然问题就出现了本来别墅区是与高层紧邻的两个版块,但建立以后发现由于层高的关系连接的地方显的很突兀,缺乏一种过渡,在整体的模块上没有和谐的感觉但整体是无法变动的,只有另找方法寻来寻去,似乎可以移动的只有别墅区与小高层之间的一块绿地了将绿地调整到高层与别墅区的连接处,再建立模型,再不断做调整,直到整个小区的体块进入一个相对和谐的地步整个过程耗费的时间是比较久的(如图4)

人的行为与环境基本要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的、平衡的、具有格式塔质的关系中建筑师对于这一点赋有相当大的责任一旦在建筑设计中忘记这样的过程,后果会带给人相当大的不便,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成功的设计在环境方面考虑的东西是相当多的适应性是方法论里的一种以人中心、环境为焦点,以关心人的行为、心理、生理及精神的设计理念,是现代设计理论的一种主流,明显属于经验主义的分支

经验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理性主义的没落在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这个世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表明它们想要”结合”在一起

在小区规划的设计里,思维的方式仍旧采用理性主义的分析方式,没有精神的建筑是空洞的建筑,引不起人类的共鸣,也绝对不会是好建筑其实在构图阶段这种理性的思考分析的方法已经在过程中得以体现第一代方法论学者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可见,理性主义的长盛不衰构图是一种纯认知的东西,基本与物质一词无缘,也是理性主义在小区设计里的体现

就象有人曾经给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做过一个总结调查:

1大多是开业建筑师,做过实际工程多项,未做过实际工程的顶多成为建筑教育家

2大多参与过一些国际知名竞赛,以实际工程的居多,概念性的较少

3多有一些其他建筑师少有的业余爱好,哲学、音乐、艺术、影像、甚至收集,之后将多学科知识相融合,成为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理论水平均较高,至少都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光做工程不说想法的一个没有。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设计师共同关注的东西没有哪个设计师可以阐明自己仅仅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或经验主义的熏陶

做完小区的规划,回头来看,可以总结的东西很多

评价建筑的因素有⑴ 财务评价⑵ 国民经济评价⑶ 社会影响评价⑷ 环境影响评价本文仅仅从简单的环境评价入手,探讨了方法论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其他三方面对于一个整体的建筑形式也很重要,特别是小区如此类的建筑形式

方法论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准确而实用的信息,反馈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使得生活在这个建筑里的人得到收益,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