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的出处及原句是什么?

游戏攻略02

厚德载物的出处及原句是什么?,第1张

厚德载物的出处及原句是什么?
导读:  释义: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出处:《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厚德

  释义:

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

出处:

《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厚德育人

大意:

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篆刻、书法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处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更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1 关于厚德载物诗句

关于厚德载物诗句 1 类似“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诗句还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周易》

释义: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该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地而厚德载物。

2、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信如山,山耸千秋之未改。——老子《道德经》

释义: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有信用的人就像山一样,山峰矗立在哪里几千年也不会改变。

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孔子《论语》

释义:所谓通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释义:大海能吸收容纳千百条河流,是因为它有足够的容量

5、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释义: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论语》

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之一句出自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

2、第五句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境界。

2 有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厚德载物,全诗是什么

这个句出自《易经》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诠释一

《易经》中认为: 乾为马,坤为牛。 用马来象征天。 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 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详细解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体味。

诠释二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失去了对称,原因如下: 据帛书《周易》,“干”为“键”,“天行健”乃“天行键”,“键”乃“干”之古字,而“键”又训为“健”,串在一起: 天,行矣,干(键)。干,健也。 据帛书《周易》,“坤”为“川”,“势”乃“执”,“地势坤”乃“地执川”, “川”乃“坤”之古字,而“川”又训为“顺”,串在一起: 地,执也,坤(川)。坤,顺也。 “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强力”, “执”执力为“势”,所以“地执坤”变成了“地势坤”。 “执”执持、执守;“势”“势力”、“形势”,坤之义大矣哉。 人参赞天地化育,参入“存在者之整体”,又能“复”,而得以“见天地之心”。天、地、人,三才而两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 天行矣,干。干,健也。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执也,坤。坤,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

诠释三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3 关于厚德的诗句

言之难不如容之难,容之难不如行之难 ——《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列传》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涵养》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坤》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明]薛瑄《理学粹言》卷一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轻则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古今名人对联》林则徐撰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训。

言之难不如容之难,容之难不如行之难 ——《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列传》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涵养》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坤》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明]薛瑄《理学粹言》卷一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轻则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古今名人对联》林则徐撰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训俗遗规》 宰相肚内好撑船 ——[明]叶盛《水东日记》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卷三 能宽恕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就更好 ——(英)勃朗宁《诗》 能读书,才心博;能养气,量心宏 ——[清]江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明]李贽《焚书·高洁说》 冤宜解,不宜结 ——[清]杨风辉《南皋笔记》卷二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明]薛瑄《读书录》卷一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 ——《孔子集语·漆雕氏》 眼孔浅时无大量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蔡锷集·〈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十老诗选》朱德《游七星岩》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敬礼看升旗,肃立唱国歌。 五十六民族,肃立唱过歌 华夏历史长,古今英雄多。

改革开放好,科技水平高。 神八和天宫,对接成功好。

红旗飞上天,中国在腾飞! 邻里多关照,同学互帮助。 关心残疾人,温馨暖心房 扬善又惩恶,浩然正气张。

交往有传统,温良恭俭让。 妒忌令人嫌,偏见应自防。

流言勿妄传,君子坦荡荡。 文明成果丰,美誉五洲传。

***伟大,社会主义好; 爱党爱人民,长大建祖国! 名言:1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助人为乐的 2巧言令色,鲜矣仁! 只有一张嘴,是没有道德的 3仁者莫大于爱人 写仁义的 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诗: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

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

黄帝《阴符经》之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句话,把穷理尽性至于命的功夫都概括了。

天之道,有阴有阳,也有五行;观天之术有独特的规矩,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运动、二十八星宿的运转、九星的旺相休囚废,可以穷究其中蕴含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之理,由此八卦之理,归而守中,中即是玄关。

认识和领悟宇宙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宇宙之中存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循环,但也存在着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

道分而为天地,天地分而为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灵,本与天地同体,然人所受于天地,有纯杂不同,故必见天之道,执天之行,则道在我矣。圣人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教人常须自己立在吃亏的地位,就是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没有见识的人,是一定不肯做这种吃亏事的。在新学家而言,还要讥笑的说,这是消极的道德。要知道一切伟大积极的事业,都是从这种消极的道德人作出来的:因为惟有消极的克己,才能够积极的利人;惟有舍财不贪,才能兴办公众的利益;惟有谦卑退让,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钦佩,作事也格外的顺利,容易成功。

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仍然是会得到大便宜的。佛法说一因一果、感应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更高的科学跟哲学。天道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吃亏的,要受到补益。中国的圣哲,儒家、佛家、老庄的垂训,都是反覆的叮咛,说明这个道理。《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切道德都在谦德里面:由谦发动,对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对社会人群,就是忠信礼义廉耻。

凡人对于谦德善行,都是恭敬欢喜;而对于骄满恶行,都是怨怒隐恨。那么天道的降福降祸,说是天道,实是人情;说是天降,实由自作啊!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现,《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我们为善加福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福;我们为恶加害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祸。从此可知,我们对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宇宙之大,皆天之所包。天之体用在我,尚有何出于天之外者乎。”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 观天之道在致中

一阴一阳曰道,阴阳相推曰行。天之道,天心也;天之行,无为也。观天之道在致中,执天之行在致和。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

《皇帝阴符经》开篇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宇宙天地,大道,说法不同,名称有别,而理实则相通,宇宙所以总摄整个星空,天地所以能覆载万物,孕育造化万物,总不外乎一大灵机之所为,宇宙如无核心中灵机的运转,宇宙将一时俱崩,所有天体即成一盘散砂,宇宙的万事万物,天地人无不在一个自然的大道规律中正常运行,人世间为人做事,要顺应天道,我们对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于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逆道而行,天道所谴。而修道的机理,同宇宙天地的运行之理也是分毫不差,懂得宇宙天地的运化之里,修真的妙理,也就尽在其中。

《易经》中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的运行康健刚常,君子要顺天意,体察天道而行才能够生生不息。现代的人,尤其是在被无神论战天斗地的文化浸染久了,很难理解正统的神传文明之广袤深邃,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我们应当勉励自己,自立自强”,事实上,稍有社会阅历的人都有体会,很多事物的发展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无论你怎样努力、绞尽脑汁,往往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而有时周密的计划着某事,那件事情好象有意与我们捉迷藏,它绕过我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意外之后得到更好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一一都有事实可以做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由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从这个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说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乐,一忧一喜,一治一乱等等。但是天时的阴阳,有一定的标准,是万古不变的;而人事的盛衰,则是随著人心的动向,变化无常。这种无常的变化,乃是依著天道一阴一阳有一定的标准,发动出来的。我们试说如下:

比如说一个人若是喜欢骄傲,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子的时候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懒惰安逸,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悭吝贪钱,就一定会有嫖赌浪费之子孙替他破败;一个人若是喜欢机巧计算,就一定会有糊涂愚笨的子孙被人欺骗。这些变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会留心看得出来,晓得与日月起落、寒暑往来的道理是一样的。天道是个太极图,半边是黑的,半边是白的,中间有一个界限;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就要起变化了,这叫作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都能够洞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教人常须自己立在吃亏的地位,就是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没有见识的人,是一定不肯做这种吃亏事的。在新学家而言,还要讥笑的说,这是消极的道德。要知道一切伟大积极的事业,都是从这种消极的道德人作出来的:因为惟有消极的克己,才能够积极的利人;惟有舍财不贪,才能兴办公众的利益;惟有谦卑退让,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钦佩,作事也格外的顺利,容易成功。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仍然是会得到大便宜的。

浅见无知,止能看见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见事物的对面。譬如像下棋一样,止看得一著,看不到第二、三著。不知道世间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动一著,对方就要应我一著,而且马上就有第二三著跟著来。佛法说明一因一果、感应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更高的科学跟哲学。我把下棋拿来作譬喻:我们说一句话、作一件事,都是对人动了一著棋;我们出言作事的时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对天公动了一著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们下棋的对手。

我们对一只狗,表示好意,狗就会对我们摇摇尾巴表示亲热;若是恶声对他,他就会拖下尾巴走开。对人则更不用说了!我若是对待别人谦和宽厚,别人就会感谢;若是待人骄傲刻薄,别人就会怀恨在心;这还是小的对手。若是我们欺淩了没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们受了损害还不觉得。或是藉著特别的地位,例如作官、作公司的经理等职务,暗中谋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对于灾难不肯救济,自己家里却是享用舒服。这些事,众人固然是无可奈何,法律也办不到他,他算是棋赢了,他对方的棋都输了。可是天道却是不许他赢,会替众人作他的大对手,老天只要轻轻的动一著,就叫他满盘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败涂地;这叫作‘人有千算,天止一算。’我们天天都是在对人下棋,实际上是在对天下棋;若是对人赢得愈大,就会对天输得更厉害。反过来讲,若是人肯让松些,还处处帮旁的人一著,使旁人免得输,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会大输的,反而要对天赢了一盘很大的棋呢!

上面所说的范文正公,是个最显明的例子,他本来很穷,作了将相几十年,到死的时候,仍然没有私人的田产园宅。若是从俗人的眼光看起来,他算是白忙了一世,然而他对天却是赢了一盘大棋,他的子子孙孙,多是贵盛贤才啊!其余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几位,都是肯输棋的,到后来都赢了天公一盘大棋。而那些会赢棋的许多人,发了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万万财的,却是后来被天动了一著,就都输完了。古人说的:‘人定胜天,天定亦胜人。’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阴阳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们作的事情过了分,就是失了平均。由于我们的心,先违反了阴阳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应,受到阴阳定律制裁,使回归到平均的状态。天公下棋,是不动心,也不动手的,而人们就自然输了。譬如对墙壁抛皮球,球自然会回抛过来,抛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墙壁本身,亦并未动手费力。所以《书经》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就是自作业,自受报;这跟佛经所说的:‘自造因,自结果。’正是一样的道理。

而所谓的人定胜天,也不是真正的胜了天,这是说人照天的定理,存心作事,究竟会得到后来的胜利。本来穷困的,后来亨通了;本来忧患的,后来得到安乐。这样的胜利,便是天理的胜利。我虽然说善人对天赢了棋,实际上就是天赢了;须知天道是永不会输的。天道一阴一阳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称中和;《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世间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会引起天道的变化;就像如战争及饥荒等等的大劫数,都是由于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无论暂时的胜负如何,结局仍然是两败俱伤,就是暂时胜利的,也将终归于失败。请翻一翻世界各国的历史,就知道赢棋的,到底也都是输了,这就可以知道天理终久是公平的。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会被天理裁制的。

天道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吃亏的,要受到补益。中国的圣哲,儒家、佛家、老庄的垂训,都是反覆的叮咛,说明这个道理。《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又说:‘惟天福善祸*。’(这个*字,不是单指 *** ,而是指一切事情的放纵与过分,可以说就是骄满。又再具体的说,就是骄奢*逸,贪狠暴横。)*字的对面就是善。善字的意义甚为广泛,若是要确切的说明,众善都含有谦德的意义,都是以谦德为基本。《易经》是说明天道的书,乾坤两卦是总说天道的大意:乾卦说:‘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这就是谦德的意义。坤卦说:‘坤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不敢成也。’这句的解说,是才华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务名,不夸功,也是谦德的意义。《金刚经》说:‘度尽众生,自觉未度。’又说:‘布施济众,不觉有施。’这是世界更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谦德在内。

再说,孝弟忠信礼义廉耻,都是义务心重,权利心轻。而义务心,是自己觉得我对他还有义务应尽,这就是谦。世间作恶的人,不过是权利心重,没有义务心。古语说,重利轻义,正是谦德的反面。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谦德里面:由谦发动,对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对社会人群,就是忠信礼义廉耻。凡人对于谦德善行,都是恭敬欢喜;而对于骄满恶行,都是怨怒隐恨。那么天道的降福降祸,说是天道,实是人情;说是天降,实由自作啊!上面的文已说过,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现,《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我们为善加福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福;我们为恶加害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祸。从此可知,我们对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除此以外,更没有别的天理可以表现。

那么我们对他们作事、说话,起念头、表示脸色,都要格外的小心注意。虽然他们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儿、寡妇,无人帮助;我们若是欺淩了他们,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我自己、或我的子孙,也会同样的愚懦孤寡,被人欺淩。反过来说,若是我们对于这些无力可怜的人,心存慈愍,并且设法帮助他们,后来我也会得别人的帮助,而我的子孙则永远不会愚懦孤寡,被人欺淩了。这种天理循环的感应果报,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会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来观察,更可以在历史上,一个一个善恶的人的结果来证明。这也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天人合一”是形容人与天地万物和谐融洽的更高境界。既然天与人是这样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探知天命,又如何去守护、遵行他呢?

汉朝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还有两个别的说法,分别是天人相应和天人合德。“天”和“德”,是古人思想与行动的法则。天,是主宰天地不可违抗的力量。德,是古人心里对正义与善良的定义。

天人合一的概念,在儒、释、道三家中,都是开篇明义的要旨。中庸的之一句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上天赋予人的就是人的本性”。追本溯源,上天赋予人的才是一切教化的根本。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们应该遵奉道,也应该遵奉天。而佛教中说的三十三层天,也是高于凡人的玄妙智慧所在。

古人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天命,并身心统一地去实行天命。在观天之道之前,古人几千年来都秉承敬天顺天,信神拜神这样的习俗。《礼记.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郊社之礼,指祭天地之礼,冬日祭天称“郊”,夏日祭地称“社”,合为“郊社”。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古代天子把治理国家的成功归功于上天的指示、帮助和保佑。

祭天是朝廷吉礼中的之一礼仪,因此荀子讲礼有三本,分别是天地、先祖和君师。春秋时的子产也说出了礼与敬天的关系:“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由此可见,礼乐昌盛,是因为敬天知命,而礼崩乐坏,自然也是因为逆天叛道了。

古人爱自然、保护自然,也是因为他们对天地的尊敬。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说:“天地生万物,而又唯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问其原因,他说:“欲常见造物生意。”他认为天地造万物,善良的人会维护万物生机。

程颢说:“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认为世间生灵皆可珍惜,如鱼跃鸢飞,活泼的表现着宇宙生命的和谐,当皇帝折断柳枝时,他劝阻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顺应天时也是一种对天地的敬奉,根据大自然的规律制定历法,安排农业和日常生活。尚书《尧典》中记载,尧帝即位的首要大事就是分命四位大臣,驻守四方之地,观天象,制历法,授民时。

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叫作“月令”,如《礼记·月令》的之一部分,详述正月的日月星辰的变化、动植物的物候特征,而根据这些推断出每个月适宜或忌讳做的事,就叫作奉天时或动善时。

天人合一也叫做天人合德,是指人不但要敬天,还要怀德,在不断反观内省,修正自身的过程之后,获得通彻豁达,观天知命,甚至了悟天机的胸怀与智慧。

由此,孔子提出道德修养中的克己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家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佛家亦通过修炼,看破因果回圈,超脱出轮回生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们不但可以通过自省而获得智慧,也会因为一颗虔诚自省的心而感动上天。殷商史上记载了一段故事,商朝君主成汤在位时,国家久旱无雨,于是成汤沐浴斋戒,修剪头发,在桑林旷野向上天祈祷:“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大意是说,如果朕自身有罪,不要怪罪于百姓,如果百姓有罪,那是因为朕没有带领好他们。因为成汤自责的心非常真诚,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就下起了大雨。成汤的这种敢于反省自身而无所保留,爱民如子的精神,感动天地,也成为后世的典范。

董仲舒在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同时,向汉武帝进言说:“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恐惧,其殃咎乃至。”

他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或祥瑞是上天给人们的警示或嘉奖,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他劝谏君主必须按天意行事,当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洪水等灾变发生时,往往都有与其相对的原因。

《说文解字》中说,天垂四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天人感应,因果关系,如影随形。翻开人类历史的各种史料,治世与乱世交替出现,祥瑞与天灾此消彼长。然而,史书也记载下行善者瘟疫不侵、水火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正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得到上天的庇佑,又怎么会没有福分呢?

历史上的一些预言,是先觉高人通过观察天象,预示未来世间的大事与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和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

智者见微知著,察人所不察,审慎者会选择趋吉避凶。善良的人自然能得到上天的护佑,也比较能体察天意,达到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敬天顺时,使身心与天道自然统一,自然能常处于不败之地。

古人的智慧中所讲的审时度势,避祸趋福,其实不仅是聪明,是顺应天意的智慧。只有对周遭的形势有深刻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够预先推断事情的走向,而使自己做出避祸趋福的行动。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下面从“天之道”“天之行” “观” “执”“尽”这五个方面试着作浅读。

首字“观”,《说文》中说:“观,谛视也。”谛视就是仔细、详细地察看、审察之意。易经观卦与临卦彼此是“综”卦,都有察看之意,但临是由上往下看,而观是由下往上看。《杂卦传》解释:“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唐张果:“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

清刘一明注:“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聃之为观。”

为何只言“观天之道”?而不言观天地之道呢?

宋朱子是这样说的:“道分而为天地,天地分而为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灵,本与天地同体,然人所受于天地,有纯杂不同,故必见天之道,执天之行,则道在我矣。言天而不言地者,地在其中矣。”

诸家对“道”的一些描述:

《朱子语类》:“《阴符经》所谓自然之道,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

《道德经》二十五章描述道:“有物混成,先于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宋夏元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宋朱熹说:“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天之道

地球随太阳转,月球随地球转,地球和月球共同随太阳转。

太阳是恒星是大中位继明不息,是中心,其数为一。

地球行星是小中位绕太阳运行,居太阳与月球之中,其数为二,具双重性,既是内也是外:是月球的中心为内;同时又是太阳的周行体为外。

月球卫星是纯周行体,是外,其小中心是地球,其大中心是太阳,其数为三。

“在天星象,北辰居其天中,寂然不动而众星拱之随斗标,昼夜旋转周天,此天向一中分造化也。”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观天之道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易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系辞》:“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现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道有变动,故曰爻。”天道、人道、地道三才之道有变动故称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系辞》:“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

“圣人之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易经“观”卦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易系辞》:“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天之行”

明吕坤这样描述的:“天道于穆,不可窥测,然四时行,百物生,天之行也。”

明 焦竑:“天之行,无为也。”天无为则物自化。

清徐大椿 :“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

《易系辞》:“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明生焉。

执者,“手持曰执” ;“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 “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以手,而执之以机。”

清刘一明注:“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

执天之行:

易乾卦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以执天之行以自行,勇猛精进而不止。

宋俞琰:“人能观天之道而存其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则与天为徒,尽矣。”

清徐大椿:“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

“尽”矣。清徐大椿说:“宇宙之大,皆天之所包。天之体用在我,尚有何出于天之外者乎。”

我们来看唐宋元 明 清各家之言:

唐张果:“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谓阴。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谓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

唐 李筌:“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观天地阴阳之道,执天五气而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除此之外,无可观执,故言尽矣。”

宋俞琰:“自然而然者,天之道也左旋右转而昼夜弗停者,天之行也。”

宋俞琰:“人能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则与天为徒,尽矣。”

宋夏元鼎:“要当执天之行,须不离于十二时中。一语一默,一呼一吸,阴阖阳辟,西没东升,风云发泄于七窍,坎离交会于元宫。天以是道而运行乎万化,我是道而操履于一身。”

元王道渊:“观者,仰观于天也,仰见其天道,日月运行,风云变化,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雨泽。一暑一寒,一来一往,此天道运化以行鬼神,所以生物之大功也。至如在天星象,北辰居其天中,寂然不动而众星拱之随斗标,昼夜旋转周天,此天向一中分造化也。北斗属水,水得六数,何以有七星南斗属火,火得七数,何以有六星,此水火互交,自然之道也是以圣人见天道如此,返求于身,观之我身即天地,故执天以行之也。人之一呼一吸,即乾坤阖辟也。水上升,火下降,即日月运行也。”

明 王文禄:“一阴一阳曰道,阴阳相推曰行,目见曰观,手持曰执。身心体悟,非可拘于手目也。”“观天之道若悟先天,执天之道若体后天。”

明 焦竑::“天之道,无心也。天之行,无为也。,观而执之,则心无其心,行无其行。岂复有馀事哉。”

清徐大椿:“天道者,天之所宰所以立乎气之先者也。观者,推测而精察之,则天之体可明矣;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

清刘一明注:“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

黄帝公孙轩辕:“天无为而自化,观天之道,所以致中也,执天之行,所以致和也。尽矣,无欠无馀也。”

综述: “一阴一阳曰道,阴阳相推曰行。 ”“天之道,天心也;天之行,无为也。” 观天之道在致中,执天之行在致和。“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

1、自强不息

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语出《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2、厚德载物

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语出《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谦谦君子

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出处:《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虚的君子,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而不因为位卑,就在品德方面放松修养

4、履霜坚冰 

履霜坚冰释义是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便会想到结坚冰的寒冬即将到来。比喻事态逐渐发展,将有严重后果,出自《周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5、藏器待时

比喻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器,用具,引申为才能。语本《易·系辞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要根据时机根据条件确定行动的方式,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时机一旦成熟,应果断行动。这便是《易传》这一思想的基本意蕴。

6、革故鼎新 

革:《周易》卦名,意为变革。鼎:《周易》卦名,取象于鼎,鼎是烹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变熟,由硬变软,故引申有更新之意。 犹言破旧立新。语本《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7、见仁见智

《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就叫做“道”,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意谓仁者看见“道”,就说道有仁,智者看见“道”,就说道有智。后来,凡对同一事物,因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作“见仁见智”。

8、物以类聚

原作“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指人以职业不同而分别相聚,事物以种类不同而各自为群。后则泛指坏人互相勾结。

《易经》上说,天在上尊贵,地在下卑贱,乾、坤两卦分别象征天地,即由此决定。天地之间,万物由卑下到高贵,杂然并陈,这一自然序列,形成地位的贵贱不同。宇宙运行,动静有一定的形态,动态刚毅,静态柔和。宇宙万物的性向不同,因而,自然形成群体的同类聚合,由于彼此利害的调和与冲突,产生吉凶现象。宇宙在天上,呈现日月星辰,昼夜以及季节、气候变化诸现象;在地上,形成山河、动植物等形体,产生错综复杂的变化。这些,也可简称为“类聚群分”。

9、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乾·文言》: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系辞》以为,朝着六十四卦引申推广,碰到类似的事物。而发挥其象征意义,天下之事无不能明。《文言》认为,“乾卦” 六爻的运动变化,广泛会通万物的发展情理。

10、改过迁善

表示道德品质和作风的用语。迁:转变,仿效。语见《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即:有德行的人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仿效,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表示迁善和改过速度很快且果断。

1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善:积累善举,指经常做好事。余庆:遗留福泽。旧时指经常行善的人家,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谓善有善报。《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有不尽的吉庆;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有不尽的祸殃。

12、殊途同归

原作“同归殊途”,意谓通过不同道路,达到一个目标。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出自《易·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13、应天顺人

应、顺:顺应、顺从。天:旧指心目中的上帝。顺应天命,顺从人心。旧时常用以颂扬建立新的朝代。语本《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古人哲学观之一。认为朝代的更迭、政治的变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演变成为封建社会帝王登基时常用的套话。

14、否极泰来

“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人们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等都是“否极泰来”的意思。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出现新的状况。“好”可能转化为“坏”,“坏”可能转化为“好”,“有利”条件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也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物互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15、满腹经纶

经纶:治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整理丝缕,比喻政治规划。比喻人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泛指人很有学问。 成语出自《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16、匪夷所思

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指离奇的、古怪的胡思乱想。形容所见事物的离奇或复杂。《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17、群龙无首

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一个领头的。比喻众人会集,没有领头人。《周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意为群龙出现,其中无龙王,但龙各有刚健之德,故吉。

18、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二人同心同德,力量好比锋利的刀剑,可以切断金属。后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喻指紧密团结,力量无敌。

19、三阳开泰

夏历每年十一月冬至日,白昼最短,往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这是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旧时常用为新的一年开头的吉祥之辞。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易·泰》:“象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特大通之时也。”三阳开泰即意味着否极泰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为吉祥之象。

20、出神入化

神:神妙。化:化境,极高超的境界。超越神妙,入于化境。形容技艺达到极高的境界。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意思:泥土积累多了可以筑成城墙,美德积累多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就深厚了。

“厚地”,常说“厚德载物”,就是积德可以“厚地”,更多更好地“载物”了。前面是墙,后句是地与之对应。

“土扶”二句:谓土相扶,可以成高墙,多积善,可以成厚德。喻人君靠大臣辅佐,可以成治世;多为善政,可施惠于民。

扶,一作“校”。《北齐书》卷十五《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淮南子·地形·》:山为积德。高诱注:山仁万物。

出自:唐朝李白的《相和歌辞·君道曲》

原文:

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

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

释义:

大君直德如天覆地,东南西北无所不至。

黄帝的辅臣任为泰山稽守统治下民,如心指挥手臂,想哪里指到哪里。

齐桓公视管仲为自己的羽翼,刘备与诸葛亮如同鱼水一样。

垒土可成高墙,积德可立存身的厚地。

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作到。

扩展资料:

《君道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言帝王致治,必得贤臣猛将为辅佐,同时树德于民。从中可见李白的政治观点。

此诗分三层。首二句发端,言帝王之任大,养育教化百姓,如天之覆地。

中四句三用典故:黄帝治天下,以常先、泰山稽为“爪牙”;齐桓公成霸业,以管仲为羽翼;刘备割西蜀,与诸葛亮为“鱼水”。

末二为结句,点明诗旨: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多积善,可以成厚德。

参考资料-君道曲

1《六韬·三略》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万物寻。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阳之气的作用变化无穷,能使万物各自端正属性和寿命,保持住太和之气,以利于体现正道。乾阳之气凌驾在万物之上,使天下显得安宁。当正午阳光强烈的时候,花草林木伸展着枝条,绿叶正努力进行这光合作用,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到了晚上,星月当空时,枝叶又都收敛了。此时,昼属阳,夜属阴。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当政治清明,君臣勤政时,贤能得志,人民富裕,万向咸宁,四海升平。当政治昏暗,奸佞当道时,焚书坑儒,盗贼蜂拥,生灵涂炭,军阀割据。此时,治属阳,乱属阴。

《周易》向我们传递的,正是这一思想。《周易》的精髓,也正在于这些思想。治时,不要过于得意,因为夏天来了,秋天就不会远了;乱时,也不要过于悲观,因为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了。甚至,人们不必畏惧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就像果子熟了会落,晴空久了会雨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正常地运行。

《周易》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为人立世,凡是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殊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 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2

<<周易》读后感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之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周易》读后感:说“王”解字

“王”,《说文解字注》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天下所归往也”。王者,主也,主事者,成功者,治人者,常言之:胜者,为王也。

对于任何一个阶层、团体、组织,乃至于个人而言,如何让自己出人头地,成为王者,乃是我们永恒的话题。王者,狭义地讲,便是指主事之人,乃是为帝、为王者、为帅、为将……,帝为王者之王,王为帅者之王,帅为将者之王……因此,王是一类群体,是某一群体中出其类者,众人之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士之民,莫非王臣,“凡王之属皆从王”,王,众皆争之,众皆捧之。其实,王者,只是一种职位,一种身份,或者说一种荣耀而已;更广义地讲,王者乃是指处于独领一方、一地、一群之王,甚或是指虽不处于主事之位,却也是立于鸡群之首。王,是成功,是达到目标,是实现或体现某种自我价值的地位,是一种孜孜以求无以伦比的精神。我很欣赏孟子,世人类多,其可分二,一为“治人之人”,一为“治于人之人”。所以,追求王者之风范,定是治人者之基本目标,也会是众人普遍的目标。

世事万物,纷繁复杂,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类”中之物,“群”中之人,各不相同,正是这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空间。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外乎为财、名、权、势等而已,我们将其归结为“目标点”,如果把每一个人作为起点,与各不等值的目标点“目标点”相连的话,便构成了一条条直线,按数学上“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从任何一个人的起点达到目标点,在理论上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此即常言的“殊途同归也”,所以说,世界虽是这么复杂,却又总是包含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两点之间的直线”才是也应该是我们孜孜孜以求的真理。

时代发展至今,虽说是日新月异,却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真理,正如世上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一样,所谓“科学”也只不过是与各种“非科学”的战争中显胜的一方而已,也正是那场战争之中的“王”者而已,其实,世事人物,有正有邪,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的,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的,所以说“盗亦有道”也。

孔子曾言:“一贯三为王也”,而其所言的“三”乃是指“天、地、人”也,所谓参通天、地、人者而为王也;《周易》亦云:“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又何事不能成呢?其实,这三个条件肯定是不等值的,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同时与天、地、人相合的。因此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天时”,便是泛指促成成功的一些外在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甚或是某种机遇。一个人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这大概就是古典意义所说的“天时”了,其实,这便是更高的一种境界了。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人人或者说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因此,“天时”是这几个条件中最为容易成功,也最为难得的一个,如果有“天”助我也,又何愁事业不成呢。其实,我认为 “地利”才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地利的重要性已在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件中得以印证,两军交战,争必争之地,两国交兵,寸土相争,就是为了抢占地利,经济发展要控制资源产地和能源产地,当今的太空之战,石油之争,莫不如此。地利虽然重要,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地处蛮荒之地,人处尴尬之境,又如何出其类呢?真正的任何人可以把握的可以自己依赖的只有“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中,只有“人和”才是最容易把握的了,因为“人和”是更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因素,简言之,“人和”包括自身的不断努力更新和对“民心”的酝酿与把握两个方面,所谓“人和”,对自身应当“必求自强不息”,它是一种对内在要素的统筹运用,对外在条件的正确应对,是一种“德”的境界。昔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万应,敲响亡秦的丧种;水浒英雄,惩强扶弱,替天行道,贪官污吏莫不缩首;太平天国,也曾席卷大半个中国,却闹个群龙相争,天京内讧,一次次均有首无终,虽可言顺应“天时”,也占有“地利”,然失却“人和”也。

正因如此,我可以大言不惭地把孟子的话改为: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天时,无天时便寻地利,无地利便求人和,与“天、地、人”合,世上又何来难事之有?

“天时、地利”皆不常有,唯可求的是“人和”,“人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谋事的境界,是一种趋向成功的潜在因素,也我们谋事的关键所在,正如孟子所论证的,“人和”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把握天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寻找地利,才能促成成功。

源用中国古代佛学所指,人生有“三种境界”:小乘、中乘、上乘。小乘乃是指“生存之道”。达尔文言:“适者生存”也,能够与环境相适,方能于世能容,否则纵使你有旷世奇才,也会无从施展,正如所言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世事人例也就太多了。三国时杨修恃才放旷,以客压主,世乃难容;屈原空有一腔爱国之志,却只有投江避世;陆游也只能“僵卧孤村”矣,也许他们经历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但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都不能任用的话,生之不能,又何谈其发展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乘乃是万楼之基础,否则,所谋之事也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已,也正如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的千古绝恋令许多人欣羡不已,但谁都知道,故事虽然美妙,于世所不容的悲惨爱情,其结局却总是必然。

所言中乘乃是“发展之道”,适者仅能生存,能者方能发展。所谓能者,便是指术业有专攻之人,更是指具有组织、管理、应对谋略的人。动物间夺食、争王必以力斗,力弱者败,败则为“臣”、为“囚”、为“寇”,甚或只能一死了之。动物相争之残酷,让人感慨万千,其实,人类亦然。况且人类不会仅仅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生存”之上,他们更为看重的是自己的发展,如何能在“众马之群”脱颖而出,如何能在适当的时机“锥”身而出,除了应具备某种专业之才,还需要具有把握时机的能力,虽然伯乐能识千里马,而千里马身边伯乐不常有,因此,固然你是千里马,也须识得伯乐方可,否则,纵然你“嘶鸣不已”,也只能是“徒费心力”而已,甚或被看马之人鞭笞捧打一番,这大概便是许多人所言的有谋无人识、有才无处施的难堪境地了。

大乘便是指心身处于治人之位,心旷神怡之境,或居于庙堂之高日理万机,或处于江湖之远运筹帷幄。王者当是治人之人,或如秦皇汉武,攻城掠寨,尸横遍野,一统江山;更如成吉思汗,一把弯弓,所向披靡,万里无疆;或如诸葛孔明,羽扇伦巾,指点江山,志在千里;或如梁山英雄,替天行道,意气风发。偶思上个世纪国共之争,为什么出了个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只有处于治人之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控制局面,也才有机会施展韬略,笑傲江湖。

成为一个王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也许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计,先人在造化“王”字时,设定“三画而连其中”,从字的解剖学角度计,应当是“三横两纵”,其“三横”便是指一个王者应当具备的知识广度与层次,三横始终具有向外拓展的空间。人之初,大脑俨如一片混沌,需要储备许多的知识,注重知识的扩展性即广度,而有了一定的储备量后,更需要“一纵”一个提升,否则便会如仲永一样在聪颖童年后便“泯然众人矣”。殊不知古易早云:潜龙勿用!当知识积聚达到一定时候,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做到“守中用中”,“连其中”,把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一步深造,使其达到质的飞跃,以求“术业有专攻”,知识要具有深度,也仿若人生之求学到就业的过程。如果要想在就业中不“泯然众人矣”,或者要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王者的话,必然要“进德修业”,此即“二纵”也。为王之后,虽然不会“事必亲躬”,但要做到运筹帷幄,欲以一己之力而将各方控制于掌股之中的话,其必然要促使王者再次扩展思维空间,拓展思维辐射,此即“三横”也。当然,古人言:三者,多也,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断地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以求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勿庸置疑,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而真正要成为王者,应当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总结历史也不难看出,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是为人所用,为“治于人”之人也,正如前面所言,世事人物,无所谓好坏,其实,实现目的的 *** 也一样,无所谓对与错,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正统的范畴内,他的选择范围必然受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思维。所以说,专业化的人才也并非是指仅仅具有知识纵深的人才,而是指同时具有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人。很显然,一个仅仅知道设计微机软件的人,如果不知道市场供求,不知道如何推销发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比尔&S226;盖茨的;封神演义中,千神百怪,各有其能,最后皆归于姜尚之门帐,而姜尚纵有盖世奇才,却又只能为臣、为相;三国时刘备既无关、张之力勇,又无诸葛之智胜,却能扼中成王,唯其德也。所以说,王者才是最后的胜者,王者总是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

我们成就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说欲成为一个王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种仿若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典——《周易》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周易》初九云:“潜龙勿用”。卦之初,爻之初,乃是人之初,力之必弱,犹如雏鹰之嫩翅无力远翔,犹如潜龙之蜷于深渊不能有所枉动,犹如幼蚕之尚需不断摄食桑叶,此时,当野蛮其肌肤,锻炼其体魄,韬光养晦,隐忍待发。龙之处于潜,德之处于隐,事之处于忍,是大量噬取营养的时候,是打造自己的更佳时机。此时,因为自己尚且力弱,也不会招致过多的外物妨碍,应当摆出一幅“返婴寻天籁”与世无争的态势,这时候倘若要去做一个初生之牛犊与虎相斗,勇气固然可佳,却只会徒增笑尔。

《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九四云:“或跃在渊”,其实这些都是是告诫我们在前进在奋斗的路上应当“慎慎焉”,慎对周围的人与事,因为此时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经过“潜龙”的广积,已如“易”之所云“见龙在田”了,锋芒稍露,力之外争,必招致外力的反击,也许原先视你为无物之人会迅速将你列为潜在的敌人,造成在某些方面“政见不相同也”。人常言,“枪打出头鸟”就是这这个道理。 *** 红军的湘江之殁,便是所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气概固然可佳,非万不得已,应当是不可取的。此时应当“慎”对周围人事,正如前文所言,纵然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遇伯乐,没有得遇明主,你便只能“泯然众人矣”;倘若此时事事必争,处处力争,甚或揭竿而起,欲为王者,一来会有众异的镇压,难成大器也,二来即使取得暂时的胜果,一旦霜雪逼袭,势必败北。席卷神州的太平天王洪秀全、过关斩将进驻京城的李自成等酿成的败局正是如此,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的结局、诸多王朝的改革变法往往功亏一篑,就是例证。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其既不能知已,也不能知彼,未能看清形势也,简言之,不能与于、地、人相合也。适者,只能生存,强者,才能发展,只有在前进中不断进德修业,修身而习性,文明其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益其所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战胜对手,自己才能出于人头之上。

“周易”九五云:“飞龙在天”,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是实现目标的时候了。如果有了前面所说的广积薄发,成为王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成为王者,固然是可钦可贺,不过,很多人只是注重成为王者的过程和“称王”之后的喜悦,而一旦为王,多懒其心志,惰其体肤,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更不思进取,空养其躯,空守其位,长此以往,其势必弱,其势必衰。秦皇赢政,一统中华,却也只能历经二世即衰,汉武唐王,大明满清,虽达举世之强盛,却无不是盛极而衰,难逃历史的更替。缘何盛而衰,衰而亡,正如“易”用九所云:“群龙无首”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也,自以为王,远离臣民,年久势衰,酝酿出几个新的王者,新的王者便就形成了“群龙”,而一旦群龙既出,当然“无首”也。汉时的“藩王之乱”,宋时的牛朋李党,明初的燕王逼宫,清朝的鳌拜党徒,而一旦群龙既出,你是羸弱之王还是强盛之王,如何应对,如何操控,或是激流勇退,或是被逼下野,或是力挽狂澜,全然在于王者之力。不妨再回首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天王无德,众位亲王,拥兵自重,继以内讧,乃至生灵涂炭,“祸国殃民”。人们常常归结为“时位之移人”也,其实,那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也便是许多人终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道理说起来却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往往简单,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尽快地出人头地,成为胜者、王者呢?

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起点,不管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学识、职位、现有资产、社会关系等等综合条件如何地存在差别,也不管这个目标点是指钱、权,还是名、利等,不管我们已具有天时、地利,也不管是仅仅具有人和而已,抑或是一无所有,只要我们具有王者的精神,我们坚信它与一个目标点之间总是具有一条直线,总是有一条必然的途径,而这条路径的差别也仅仅在于它的长短距离不同而已,从一个简单的时间公式可以得出,距离既定,时间与速度总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速度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愁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又何尝不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呢?

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其实,裹覆自己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策略,有朝一日,长出翅膀,能够飞起来,展示自己才是目标,作为一只昆虫,能够适应环境,赖得寂寞,不惜“作茧自缚”,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起来,这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中国古代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做到十年间卧薪尝胆,重振国威,张良能够承受胯下之辱,成为将才,也是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的。只有先赖得寂寞的人,然后才能不寂寞。

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个人之差异性导致起点的差异性,各自起点和目标点的距离总是不相同的,很显然,由于起点的不相同,我们与各自目标点的直线又是符合“直线方程”的。起点高的,稍加努力便能马到功成,起点低的,就需要加倍努力,当然勤之所至,笨鸟也可先飞了。所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重心便是如何提高速度的问题,速度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身的能动力,一是如何减少环境的摩擦阻力,因此,如何增强内动力,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能借雾,借风,借箭,能将“喷气式”改造成“超音速”,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

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尚需不断调整处于治人之位还要受治于人的境地,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它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而进退,不能只知进而不知退,只想赢利而不愿亏损,世上也没有绝对化的利益,它总是在斗争与妥协中趋近,我们也因此应当作不断地调整,古人言: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取其下,无所得也。不能求其上,尚可得其中,不能求其中,退而求其下也,只要我们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哪怕无所得也,也是实现自己的一种追求,我们要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看谁笑到最后的自信与风度,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是一位王者之心了,我们的目标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道理论起来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却比较简单,正如“易者,易也”。生活中,我们其实不必需要知道多少豪华的道理,所谓“无招胜有招”便是这个道理,其实无招才是更高的境界,正如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更高境界一样。而世人多沽名钓誉、争权夺利,自以为王,其实真正的王者是不争的王者,

诚然,世上之人,各不相同,人之不同,又唯在于精神,可同样一个道理,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世上总没有一个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上天会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勤奋,给予相应的酬劳;;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大任务。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更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南,坤在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 *** 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