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乌贼多大(长达18米的大王乌贼)

游戏攻略09

大王乌贼多大(长达18米的大王乌贼),第1张

大王乌贼多大(长达18米的大王乌贼)
导读: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但是至今为止,人们对海洋的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将陆地完全浸没在海里,那么最高点离海平面也有 1600 多米的距离。地球上 99% 的生存空间都在海洋中,陆地只占一席之地。据估计,地球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但是至今为止,人们对海洋的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将陆地完全浸没在海里,那么最高点离海平面也有 1600 多米的距离。地球上 99% 的生存空间都在海洋中,陆地只占一席之地。据估计,地球上所有海水加起来能够填满一个边长为 1102 公里的正方体空间,人类与之相比,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海洋究竟有多大?海底世界究竟有多神秘?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这些问题的答案随着潜艇下潜记录的不断刷新而逐步得到解答。

走进深海世界,从10米~10911米的跨越 水下 10 米,对潮间带生物来说已经到达边疆地带。水下 100 米,世界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在这里捕猎。水下 210 米,这是1960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潜艇——美国海军“海神号”的下潜深度。水下 253 米,这是人类自由潜水所能达到的最大深度,这里的水压是海面的 27 倍。水下 730 米,这是现代核潜艇的最大安全深度。水下 830 米,这是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的高度。水下 1000 米,阳光无法抵达,水中一片漆黑,动物的视力严重退化,由这里开始进入半深海层。水下 2300 米,无眼虾在高温的海底火山周围自由繁衍、摄食,此时水温已接近冰点( 05℃ ),而火山周围的温度却高达 427℃ 。水下 2992 米,这是地球上哺乳动物最大的潜水深度,这一记录由柯氏吻鲸创造。水下 3800 米,泰坦尼克号在这里长眠,此处的水压是海面的 379 倍,盲鳗、尖牙鱼在这里生活,与它们作伴的还有呆萌可爱的小飞象章鱼(这也是生存海域最深的章鱼种类)。

▲▲小飞象章鱼

▲▲小飞象章鱼

水下 6100 米,从这里才开始真正进入深海层,马里亚纳海沟从这里开始向下纵深。水下 8848 米,这是世界陆地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水下 10898 米,2012年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这里完成了“深海探险者任务”。水下 10,911 米,这是目前人类所能下潜到的最大深度,记录保持者是海洋摄影师雅克•皮卡尔和唐•沃尔什中尉,这项世界纪录在1960年被创造,此处也因此被称为“挑战者深渊”。

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探索了海洋领域的 5%~10% ,还有数以千计的海沟生物有待发掘。即便人类下潜到了1万米以下的深海,也只是迈出了探索海洋的第一步。

大王乌贼:行踪诡秘,极度危险,身长可达18米

在深海中,或许没有其他生物像大王乌贼一样出名。它曾出现在虚构的**和小说中,以至于大多数人认为它不存在。难以捉摸的大王乌贼,其学名为 Architeuthis ,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大王乌贼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体动物,然而这一记录已经被刷新了。近年来,科学家在南极外海发现了体型更大的 大王酸浆鱿

大王乌贼已知最大长度可达 1823 米,是所在海域的顶级捕食者之一。许多人认为,古代神话中可怕的海妖至少有一部分就是以大王乌贼为原型编造的(比如北海巨妖)。

▲▲1861年,法国战舰Alecton所捕获的大王乌贼,该事件激发了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创作《 海底两万里 》。

上图中的事件具体发生在1861年11月30日。这天,法国战舰“阿莱克顿”号在大西洋海域的加那利群岛发现了一条身长约为 6 米的乌贼状生物,船长希耶尔和船员们用鱼叉把它叉中,又用绳套住它的尾部。但怪物疯狂地乱舞角手,把鱼叉弄断逃去。绳索上只留下一块重约 18 公斤的肉体。该事件甚至惊动了法国海军,之后科学界重新展开了对巨型头足类生物的研究。

从1870年到1880年,又有许多乌贼残骸被发现在纽芬兰的海岸上。 1873年,纽西兰发生多起疑似是大王乌贼的攻击事件,受害者多为被触手勒死,而且脖子上有遗留下吸盘状的伤痕。1878年11月2日,在纽芬兰顶针湾所发现的大王乌贼标本最为完整,其胴体长 61 米,触手长 107 米,估计重达 1000 公斤。

▲▲1873年,在美国牧师 Moes Harvey 家的浴缸里所展现的大王乌贼尸体。十九世纪,照相机的发明导致大王乌贼的尸体开始被记录下来,但在2004年之前,所有有关大王乌贼的照片都只是死去的尸体。

2004年9月,日本的研究人员在野外抓拍到了大王乌贼的活体照片。2006年11月,美国探险家斯科特•卡塞尔和他带领的科考团队获得了第一条活体大王乌贼的录像。通过图像和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王乌贼触腕和触手的内表面有上百个吸盘,吸盘的直径范围约为 25-5cm ,每个吸盘周围都有锋利的锯齿状结构,这是大王乌贼最致命的武器。

2007年12月,日本科学家用一条小鱿鱼为鱼饵,成功捕获到一条活着的大王乌贼,但因为离开深海海域,这条大王乌贼被捞上来后不久就死了。经鉴定,这条大王乌贼为未成年雌性,体长 7 米,胴体长为 25 米。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捕获到活体的大王乌贼,深红色的胴体给当时的很多目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王乌贼的分布

大王乌贼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大洋中,它们的栖息深度一般在水下 300-600 米之间,也文献报道曾在 2175 米的水深处发现过大王乌贼,其生活水域与抹香鲸存在着密切的交集(如下图所示)。即便大王乌贼性情凶猛,极度危险,但它也并不能为所欲为。在自然海域中,它最大的天敌就是抹香鲸——抹香鲸每一次下潜到深海,就是为了寻找大王乌贼。在死去抹香鲸的胃中,也经常可以发现巨型鱿鱼的尸体碎块。

▲▲大王乌贼和抹香鲸的最深活动深度对比,坐标单位为英尺。

抹香鲸:世界最大的齿鲸,最长205米,体重57吨

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齿鲸家族中还包括其他成员,但是个体普遍都不大,比如常见的海豚和虎鲸。与所有鲸类一样,抹香鲸也是哺乳动物,需要经常游到海面换气。它们是世界上潜水最深的哺乳动物之一(可下潜到 2700 米左右的深海水域),能够在水下停留长达 2 个小时。

抹香鲸和大王乌贼

抹香鲸的体型明显比大王乌贼更大,它可以长到 205 米,体重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 57 吨,完全碾压大王乌贼。抹香鲸也是世界上雌雄二态性最明显的鲸类之一,也就是 雄性和雌性个体的大小差异很大 ,雄性通常比雌性大 30%-50%

像其他齿鲸一样,抹香鲸使用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它们在头骨上的空腔中产生一系列高频声波,使得抹香鲸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可以正常捕猎,这也是抹香鲸能够制服大王乌贼的重要资本。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 抹香鲸与大王乌贼之间并不是生物竞争关系,而是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 迄今为止,人们很难找到大王乌贼能够战胜抹香鲸的直接证据。但通过抹香鲸皮肤上的疤痕可以推断,抹香鲸在与大王乌贼搏斗的过程中赢得并不轻松。

▲▲这是抹香鲸的皮肤,上面是大王乌贼的吸盘留下的疤痕,中间的表皮组织已经被吸空

▲▲抹香鲸在追赶大王乌贼

关于抹香鲸与大王乌贼的战斗,央视一套的《人与自然》栏目上曾播出过相关的特辑,当然视频也只是根据现有的证据和资料模拟出来的3D影像。

节目中提到,抹香鲸下潜到深海捕食大王乌贼需要承担很多风险。首先,它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其次,抹香鲸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浮出水面换气,这也就意味着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结束战斗,否则就可能面临窒息的危险;最后,大王乌贼触手腕上的吸盘也可能对抹香鲸造成肉体上的巨大伤害。

抹香鲸与大王乌贼的搏斗

究竟是谁杀死了抹香鲸?

大王乌贼对抹香鲸的种群生存构不成威胁,但人类会。

大王乌贼的硬喙在抹香鲸的肠道中会形成 龙涎香 ——这是一种用来制造香水的珍贵原料,非常稀少,经济价值极高。龙涎香的发现给抹香鲸招来了杀身之祸,以日本为首的远洋捕鲸业大肆捕杀抹香鲸,以刺激国内的高端香水制造业。

抹香鲸是远洋捕鲸业的重要目标,但由于捕猎过多,抹香鲸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在捕鲸者的眼里, 鲸油 的价值堪比黄金,这些鲸油被用于制造蜡烛、肥皂、化妆品、灯油以及其他产品。此外,鲸肉的贩卖也是船员们的经济来源之一,利益的驱动才是决定抹香鲸生死存亡的真正原因。

在过去三个世纪的捕鲸活动中,全球抹香鲸的数量从 110 万已经减少到了 36 万。如今,抹香鲸已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得到保护。只有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仍在猎杀他们(2019年7月1日起,日本恢复了商业捕鲸)。抹香鲸目前被列为易危物种,它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渔网、污染和海洋垃圾。关于抹香鲸的资源保护,还需要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关于抹香鲸与大王乌贼等深海巨物,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抹香鲸# #乌贼# #深海生物# #我要上头条#

在挪威神话中,有许多神话曾经被人们所知,现在却消失了。当然,挪威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传说。他们还留下了他们的东西,在格陵兰西海岸的阿纳维克等地,他们的尸体。

远在维京人来到格陵兰之前,土著因纽特人留下了木乃伊,以及完整DNA的毛发。

在北极的其他地方,在一个叫做斯匹次卑尔根的冰岛上,有一个地方叫做尸体岬角,那里的坟墓里满是17和18世纪捕鲸者的尸体。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个遗址时,发现了用其他裤子的碎片缝在一起的填充枕头、手套和裤子。

北极的冰层有助于保存这些人类历史片段。但是有机物质的碎片在热的时候会腐烂,新的研究发现,随着世界变暖,像阿纳维克和尸体岬角一样的残骸会在考古学家发现之前腐烂。

“有机碳的微生物降解确实与温度有关,”Jørgen Hollesen说,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的地理学家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气候变暖的情况,霍勒森和他的团队在格陵兰岛西部的五个地点安装了气象站,在那里他们测量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他们发现,内陆地区的降雨量总体上比沿海地区少,而且往往更热。霍勒森说,这种干热为分解创造了成熟的条件,因为分解有机物的细菌有更多的空气可以呼吸。

快速分解

研究小组随后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进行了模拟,他们预计在下个世纪会看到多少分解。

他们发现,北极的考古遗骸不需要至少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才能完全分解,而高达70%的可能会在未来80年内消失。仅在格陵兰岛,就有6000多处注册的考古遗址。这个数字包括挪威和因纽特人的遗址。

“我们不能奢侈地认为保存在地下的遗址是被保存的,”Vibeke Vandrup Martens说,挪威文化遗产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他没有参与新的科学报告研究。

Vandrup Martens的研究仍然在斯瓦尔巴特岛上,在未来几年内很有可能会快速分解,她希望这项新的研究将有助于像她这样的考古学家优先考虑他们需要保护哪些遗址。“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或者仅仅是接受失去它,”她说,

仍然无法说明什么样的遗骸,无论是骨头、衣服还是木头,会首先腐烂。但是,霍利森希望通过观察什么样的遗骸看起来分解最快,从而发现这一点,他说:

“我们不知道哪些遗骸含有可能非常棒的东西。”。“你不知道你还没有找到什么。”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地球和空间科学新闻刊物Eos上。

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时,海上出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

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

在捕捉过程中阿龙纳斯与其仆人(康塞尔)不幸掉入水中,却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的脊背上。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撞,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最后发现“怪物”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1、尼摩船长

尼摩船长(Capitaine Nemo,又译内摩船长、内莫船长)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在书中并未说明其国籍。他的真实身份在《神秘岛》中才得以揭晓:其为印度的达卡(Dakkar)王子。

2、康塞尔

康塞尔(Conseil,又译孔塞伊、龚赛伊、贡协议),佛拉芒人,30岁,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忠实,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以第三人称和教授说话。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

3、尼德·兰

尼德·兰(Ned Land,又译内德·兰德),加拿大魁北克人,约40岁,是一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一个比较原始的人。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自由,是吃到地地道道的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是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

-海底两万里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获得的。早在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推导出单级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ω为发动机的喷气速度、Mo和Mk。分别是火箭的初始质量和发动机熄火(推进剂用完)时的质量。Mo/Mk被称为火箭的质量比。

由这个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与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同时随火箭的质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氢液氧推进剂,发动机的喷气速度也只能达到43~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不可能把物体送入太空轨道,必须采用多级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将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

火箭用于运载航天器叫航天运载火箭,用于运载军用炸弹叫火箭武器(无控制)或导弹(有控制)。航天运载火箭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组成,有的还加遥测、安全自毁和其他附加系统。

多级火箭各级之间的联接方式,有串联、并联和串并联几种。串联就是把几枚单级火箭串联在一条直线上;并联就是把一枚较大的单级火箭放在中间,叫芯级,在它的周围捆绑多枚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级;串并联式多级火箭的芯级也是一枚多级火箭。

多级火箭各级之间、火箭和有效载荷及整流罩之间,通过连接一分离机构(常简称为分离机构)实现连接和分离。分离机构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弹射装置(或小火箭)组成。平时,它们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连成一个整体;分离时,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连接解锁,然后由弹射装置或小火箭将两部分分开,也有借助前面一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后的强大射流分开的。

火箭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和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对导弹来说还有弹头制导和控制、突防、再入防热、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弹头技术。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火箭”一词根据古书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在敌我双方的交战中,人们把一种头部带有易燃物、点燃后射向敌方、飞行时带火的箭叫做火箭。这是一种用来火攻的武器,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带“火”的箭,在含义上与我们现在所称的火箭相差甚远。唐代发明火药之后,到了宋代,人们把装有火药的筒绑在箭杆上,或在箭杆内装上火药,点燃引火线后射出去,箭在飞行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人们又把这种喷火的箭叫做火箭。这种向后喷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现代火箭的雏形,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固体火箭。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通常火箭一词也包括导弹、航天器,甚至烟花焰火。

最常见的火箭燃烧的是固体或液体的化学推进剂。推进剂燃烧产生热气,通过喷口向火箭后部喷出气流。火箭自带燃料和氧化剂,而其他各种喷气发动机仅须携带燃料,燃料燃烧所须的氧取自空气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使用,而其他喷气发动机不能。火箭发射时产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升入高空,随着燃料不断减少,火箭自身质量逐渐减小,在与地球距离增大的同时,质量和重力影响不断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来越快。

“土星”5号火箭启程登月时,5台发动机每秒钟消耗近3吨煤油,它们产生的推力相当于32架波音747的起飞推力。无法确定火箭发明的确切时间。大部分专家认为中国人早在13世纪就研制出了实用的军用火箭。19世纪出现了几项重大技术进步:燃料容器的纸壳改为金属壳,延长了燃烧的持续时间;火药推进剂的配方标准化;制造出发射台;发现了自旋导向原理等等。19世纪末,火箭开始用于非军事目的,如用火箭携带救生索飞向海上遇难船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戈达德和其他几位专家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并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出全新的火箭动力航天运载工具即航天飞机。它主要分3个部分:机身后部装有3台主发动机的轨道飞行器;装有液氢和液氧推进剂的外挂燃料箱(5分钟后脱落),保证主发动机工作;装有2台可分离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2分钟后脱落),它们与轨道飞行器主发动机同时启动,提供初始升空阶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

中国古代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经改进,火箭曾被列为军队的装备。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点散布大,以后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威力。

19世纪80年代,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发明了拉瓦尔喷管,使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日臻完善。19世纪末20世纪初,液体火箭技术开始兴起。1903年,俄国的КE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设想和设计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R H 戈达德试飞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 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的、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V—2导弹用于战争。1931年5月,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领导的宇宙航行协会试验成功了欧洲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到了1932年,德国军方在参观该协会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射试验之后,意识到火箭武器在未来战争中具有的巨大潜力,便开始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力量秘密研制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先后研制成功了能用于实战的V-1、V-2两种导弹。其中V-1是一种飞航式有翼导弹,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作动力装置;V-2是一种弹道式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级装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 “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1988年9月7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将气象卫星成功地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制的“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又将澳大利亚的奥赛特B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都表明火箭发源地的中国,在现代火箭技术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已稳步地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

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的钱学森、德国的冯·布劳恩和苏联的SP科罗廖夫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编辑本段火箭的故乡在中国

人们虽然已经利用气球、飞艇、飞机实现了在太空中的飞行,但由于气球、飞艇只能在低空随风飘扬

编辑本段法规

国际法规定,发射载具的拥有者的国籍决定了那个国家必须为任何造成的损害负责。因此有些国家要求火箭制造者及发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补偿及保护人员及财产可能受到的影响。

编辑本段分类与组成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类。按能源不 同,分为化学火箭、 核火箭、电火箭以及光子火箭 等。化学火箭又分为液体推进剂火箭、固体推进剂火箭和固液混合推进剂火箭。按用途不同分为卫星运载火箭、布雷火箭、气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类军用火箭等。按有无控制分为有控火箭和无控火箭。按级数分为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按射程分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远程火箭等。火箭的分类方法虽然很多,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固态火箭跟液态火箭便是现今比较常用的火箭。此外,还有混合火箭---就是用固体的燃料而用液体的氧化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今运载火箭大多包含了液态火箭跟固态火箭,也就是说,一个火箭可能第一节是固态的而第二节却是液态的。

火箭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推进系统、箭体和有效载荷。有控火箭还装有制导系统。

火箭推进系统是火箭赖以飞行的动力源。其中火 箭发动机按其工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和光子火箭发动机等。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它是依靠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冲,它是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其高低与发动机设计、制造水平有关,但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推进剂的性能。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根据其特点和用途选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电火箭发动机;大到十几兆牛,如美国航天飞机的固体火箭助推器。

箭体用来安装和连接火箭各个系统,并容纳推进 剂。箭体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外,还要求在既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质量越轻越好,体积越小越好。在起飞质量一定时,结构质量轻,则可获得较大的飞行速度或射程。

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有人造卫星、飞船或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载荷就是战斗部(弹头)。

为成功地发射火箭,还必须有地面发射设备和发 射设施。地面发射设备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便携式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发射筒(架);大的如卫星运载火箭,则需有固定的发射场和庞大的发射设施,以及飞行跟踪测控台站等。

编辑本段现状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火箭技术 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类可控火箭武器(导弹)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弹到反坦克导弹、反飞机导弹和反舰导弹以及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各类战术导弹和战略导弹,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武器装 备。各类火箭武器正在继续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扰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此外,反导弹、反卫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发展之中,在地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80年代初, 苏、 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 七个系列的运载火 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质量约293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苏联的“能源”号火箭,起飞质量约2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00吨。中国的“长征”2号E火箭,采用了并联助推技术,不仅提高了运载能力,还为进一步发展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础。运载火箭正向着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可多次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间的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导弹和推动相关科学的发展,还将使开发空间资源、建立空间产业、空间基地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

编辑本段模拟火箭

(1)取两个金属小筒(最好是冰箱的废干燥过滤器)对称水平地固定在横杆两端,在筒的尾部钻一小孔,筒的下部要能放置酒精棉球,如图所示。用医用注射器通过筒的小孔向内部注射适量酒精,点燃筒下面的酒精棉球,很快就可以看到从小孔中喷射出火焰,火箭模型就会飞速转动,而且发出“呼呼”的响声,十分生动形象。

(2)也可以取眼药水玻璃瓶,在瓶盖中心插入一段去掉珠子的圆珠笔芯管,要使瓶塞紧紧套在瓶口,然后将两玻璃瓶对称水平地固定在横杆的两端,瓶下面要能安放酒精棉球,用注射器向小瓶内注射三分之一容积的水。当点燃酒精棉球后,很快看到横杆两端玻璃瓶口喷出蒸气,转架快速旋转。同样说明了火箭原理。

编辑本段世界各国发射纪录

成功率顺位 国名 发射次数 失败数 成功率

1 俄罗斯 1261 49 961%

2 欧盟 164 11 933%

3 美国 510 35 931%

4 中国 81 8 901%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2005年7月)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huǒjiàn

火箭

--------------------------------------------------------------------------------

◎ 火箭 huǒjiàn

[rocket] 由装有易燃混合物的壳体组成的装置,燃烧生成的气体向后排出,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把它发射到空中。用于燃烧弹或者爆破弹,或者作为发射装置(如发射救生索或者捕鲸鱼叉)

连放火箭。——《广东军务记》

火箭频发。

炮火火箭纷纷打射。

huǒjiàn

火箭

--------------------------------------------------------------------------------

1古代用引火物附在箭头上射到敌阵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诸葛亮 围 陈仓 , 曹真 遣将军 费曜 等拒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昭 ( 郝昭 )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二:“知州 苗继宣 ,拍泥以涂藳,积备火箭射贼。” 清 顾炎武 《汝州知州钱君行状》:“贼以火箭射城上,城上发礮应之。”

2现代利用反冲力推进的飞行装置。用以发射人造卫星、人造行星、宇宙飞船等,也可装上弹头制成导弹。在一般用语中,火箭也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简称。

编辑本段运载火箭

yùn zǎi huǒ jiàn

运载火箭(运载火箭)

--------------------------------------------------------------------------------

◎ 运载火箭 yùnzài huǒjiàn

[launch vehicle;carrier rocket] 用来携带某些物体的火箭飞行器

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已经落后

yùn zǎi huǒ jiàn

运载火箭(运载火箭)

--------------------------------------------------------------------------------

指运载人造卫星或其他人造星体的火箭。这种火箭具有很高速度,有的运送人造星体以后本身也在星际间按照一定轨道运转。《文汇报》1984419:“他那二十多年航天事业的生涯,实地指挥过多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把好几颗卫星送上太空。”

编辑本段宇宙火箭

--------------------------------------------------------------------------------

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范围发射到其他星球或星系空间的火箭。

编辑本段气象火箭

qì xiànɡ huǒ jiàn

气象火箭

--------------------------------------------------------------------------------

探测高层大气的物理特征(如气压、温度、湿度等)和现象的探空火箭。通常为小型无控制火箭,重10~100千克。探测高度30~100千米。

编辑本段火箭炮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 火箭炮 huǒjiànpào

[bazooka] 发射火箭弹的火炮。有多轨式、框架式和多管式。可一次发射一发至数十发火箭弹。发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机动性能好。但射弹散布较大,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易暴露

火箭弹

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主要用于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按对目标的毁伤作用分为杀伤、爆破、破甲、碎甲、燃烧等火箭弹;按飞行稳定方式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3部分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火箭弹的发射装置,有火箭筒、火箭炮和火箭发射架等。由于火箭弹带有自推动力装置,其发射装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轨)联装发射。单兵使用的火箭弹轻便、灵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发射火箭弹的炮。炮弹上的火箭发生反冲力,把炮弹发射出去。

编辑本段多级火箭

duō jí huǒ jiàn

多级火箭

--------------------------------------------------------------------------------

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火箭组合成的火箭。有串联、并联和串并混合三种组合方式。采用多级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载荷(弹头、卫星等)的最终速度。战略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通常采用多级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