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那么多兵法韬略,为何就挡不住草原骑兵?

游戏攻略05

历史上有那么多兵法韬略,为何就挡不住草原骑兵?,第1张

历史上有那么多兵法韬略,为何就挡不住草原骑兵?
导读:古代中原王朝,代代有兵法、朝朝有韬略,从《孙子兵法》到《纪效新书》,多得汗牛充栋。但是,为什么扛不住草原文明的铁骑践踏?因为战争不是比兵书,而是比战士、比将军、比效率。从某种角度来说,兵书完全没啥用。01古代将军用什么兵书打仗打仗,不止是技

古代中原王朝,代代有兵法、朝朝有韬略,从《孙子兵法》到《纪效新书》,多得汗牛充栋。但是,为什么扛不住草原文明的铁骑践踏?

因为战争不是比兵书,而是比战士、比将军、比效率。从某种角度来说,兵书完全没啥用。

01古代将军用什么兵书打仗

打仗,不止是技术活,而是应该上升到艺术层面。所以,这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游戏,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名将炼成当然是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过程。但是,这个成本实在太高、效率也实在太高。上战场打仗之前,怎么也得了解一下战争是怎么回事。所以,学习战争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么,古代将军是靠什么学习战争的?是靠《孙子兵法》吗?

与其说《孙子兵法》是兵书,还不如说那是哲学。

上来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孙武可能对战争很了解,所以就觉得总写技术层面的问题太LOW,于是开始往形而上去探究。要是上升到论道的层面,那《孙子兵法》就不能再说是兵书了。治兵可以用、经商可以用、为政还可以用,你倒是不“器”了,但是将军们哪有功夫揣摩你的意味深长和哲学智慧。

所以,《孙子兵法》里面就是有具体的战争操作细节,对于后世将军也没啥指导意义。那将军们靠啥学习战争?只看两个人:

一个是关羽夜读春秋。春秋总共不到两万字,你关羽还要读一辈子吗?所以,关羽读的根本就不是春秋,而是《左传》。为什么要读《左传》?因为左传里面有战例。《孙子兵法》理论满满、条框清晰,但是怎么也不如直接翻战例更有效率。

另一个是杜预注《左传》。左传的一个通行版本就是杜预做的注解。杜预是西晋名将,怎么还搞起了文字训诂?杜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左传学习战争,顺带手把左传给注了一遍。

02胡人打仗靠什么兵书

胡人不用啥兵书,直接拿马刀砍。只要骑兵够猛、马刀够快,什么兵书也没用。但是,胡人也不是一点儿文化知识都不学。南北朝的羯人雄主石勒,虽然不认字,但是特别喜欢听人读历史。这个莽夫身边总要围着一群士大夫,主要工作就是给他读史书。史书里面也有战例,还有治国之道。

石勒极为聪明,听到关键点往往会把自己代入其中。一次听书:楚汉争霸时,郦食其建议刘邦大封六国之后。石勒听到这里,立即就跳了起来,这是一个馊主意,而且紧张的不得了。但是,当听到张良借箸之后,立即松了一口气,叹道:这是一个明白人。所以,与其去读什么兵法韬略,还不如直接翻看历朝史书来得直接。

蒙古人是战争大师,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成吉思汗以来的蒙古骑兵打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搞迂回。正面阵战,一定要在两军交战之外,再安排出一支骑兵迂回到敌人的后面或侧翼。战略设计,也一定要在正面战场之外,再安排出一支战略机动部队搞迂回。不论战场的规模有多大、持续的时间有多长,蒙古人就一定要搞迂回。跟南宋打了几十年,后来蒙古人搞迂回搞到了哪里?从甘肃达拉沟出发、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直接迂回到了云南大理。所以,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鲜。蒙古人就是靠这个本事,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

蒙古人的这个本事是跟谁学的?跟生活学的,蒙古人驱赶牲畜、围猎捕杀,就是这么玩的。所以说,成吉思汗很厉害,硬是把生产生活中的经验上升到了战争艺术上。满清人呢?满清人比较喜欢读三国。为啥不读左传了?因为左传的时代太遥远,文辞已经古奥非常了,读得太费劲。《三国演义》多通俗,而且也有各种战例和奇谋诡计。

03兵书真有用吗?

汉武帝让霍去病学兵法,霍去病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大体上看一下战场形势就行了,还不至于学习古人的兵法。在霍去病看来,打仗就是这么简单,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古人兵法。但是,霍去病却一直打胜仗,终其一生也没败过。所以,直接从战争经验中学习,要远比从兵法中学习的效率更高。

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蒙古人可以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满清人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学习。霍去病更彪悍,直接说我看一下战场大体情况就行了。战争果真如此简单吗?

其次,战争极为复杂。学透欧几里得几何,你可以完虐平面几何题;学透几本医书,你可以给人对症下药了。更形象的例子,就是你学完编程,就可以直接赚钱去了。但是,你学透几本政治教材,就能治国吗?学透几本商业书籍,就能经商吗?战争也是这个道理。战争很复杂,所以即便有战争科学,也无法科学指导战争。

第三,战争较量的逻辑是战士、是将军、是效率。北宋军队就是打不过女真骑兵,野战几乎就没打赢过。南宋军队就是打不过蒙古骑兵,根本就没法野战阵战。明朝军队就是打不过满清八骑,只能靠着关宁防线死守。到这时候,什么兵法也没用了。因为力量完全不对等,你还有什么施展韬略的必要。

从大的历史角度说,为什么中原一直被草原欺负?原因就是草原有冷兵器时代的最强战士:草原游牧骑兵。骑兵就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在热武器之前,你什么军队也没戏。所以,草原上只要出现雄主名将,中原文明肯定要遭遇浩劫,因为草原一直握着最强武装。还有就是比效率,中原文明很复杂、很发达,但是这个复杂的综合体,完全没有草原的游牧部落制更有效率。

所以说,古代中原王朝的兵法韬略,完全没啥用。指望用兵书抵挡草原铁骑,就是集体做赵括。

《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

理念展示出来。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

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一)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孙子兵法对其他国家的作战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德尔·哈特这位“间接路线”战略的倡导者说:他在20多年中论述的战略战术原则几乎全部体现在孙子的13篇之中。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世界三大兵法书是:《孙子兵法》(孙武)、《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

扩展资料: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2《战争论》

《战争论》是 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3《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是宫本武藏,是一本既为剑法,也为兵法的一本著作。宽永二十年(1643)十月,武藏隐居灵岩洞开始执笔写作-五轮书。正保二年,将五轮书传给寺尾孙之丞胜信,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二十五个条传给寺尾求马助信行,以后就离开这个世界。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_战争论_五轮书_

诱敌深入 ( yòu dí shēn rù )

解 释

诱:引诱。把敌人引进来,使他(她)处于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在强敌进攻面前,在战略、战役上有计划地放弃一些地方,引诱敌人进至预定地区予以歼灭的作战方法。这可使敌人增加消耗,疲劳沮丧,分散兵力,发生过失,陷于不利态势;便于自己利用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国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就有诱歼敌人的论述。如“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公元前 632年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诱歼楚军;公元前 342年齐魏马陵之战,孙膑“退兵减灶”,诱杀庞涓。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诱歼敌人的著名战例。1812年法国拿破仑一世进攻俄国时,ΜИ库图佐夫曾率俄军主动退却,放弃莫斯科,为俄军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向本国腹地退却”的专章里,使用了“诱敌深入”这一术语。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方法。1928年,毛泽东、朱德等提出十六字诀的作战原则,就含有诱敌深入的内容。1930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明确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并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运用成功。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执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中,歼灭了进犯的大量国民党军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诱敌深入作战的主要特点是:①诱敌深入不仅是一般的作战方法,而且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战争的战略决策。②依靠人民战争,实行诱敌深入。在强敌进攻面前,主力兵团伺机向心退却或机动转移,地方兵团和民兵则全面主动出击,广泛开展游击战,陷敌于不利态势,为主力兵团创造和捕捉战机,歼灭进攻之敌造成有利条件。③诱敌深入作战目的是打歼灭战。诱敌是手段,歼敌是目的,一切“走”都是为着打。退却阶段的全部作用和决定关键,在于转入反攻和反攻阶段之能不能取胜。

今后战争,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仍可作为弱军对强军作战的一种重要的作战方法。但在什么条件下采取诱敌深入,以及如何实施诱敌深入,将取决于自己的国情、军情和战略方针的需要。

日本孙子国际研究中心理事长服部千春博士在此间称,千百年来,日本对《孙子兵法》最为推崇,兴起了研读中国兵书之风,《孙子兵法》中的很多名言都成了日本人的口头禅,就连小孩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服部千春对记者说,《孙子兵法》何时走向世界,学术界尚未定论。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据中日两国史籍记载,中国汉字于西晋时期即已传人日本,至晚公元6世纪初叶,《孙子兵法》可能己传入日本。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有记载称,《孙子兵法》携归日本“第一人”的吉备真备,就是日本奈良时代著名的遣唐留学生。这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奈良王朝曾派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这说明吉备确实从中国带回被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成为日本皇室的秘藏。如果这一记载成立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为公元735年,距今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而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佐藤的证据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名列六国史之首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 佐藤还推断,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传入日本的,而且这部兵法可能就是《孙子兵法》。于是,他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 美国《孙子》研究家塞缪尔·B·格里菲思在他的英文版《孙子兵法·战争艺术》中考证,公元516年,中国一位熟悉兵书的学者曾到日本,那年日本继体天皇又说过“夫将者,民之命与国之存亡所系也”,这句话显然受了《孙子兵法》中“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的影响。由此又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一个多世纪。 尽管说法不一,但《孙子兵法》最早传入日本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服部千春对记者说,《孙子兵法》在日本的传播源远流长,被视为“稀世珍宝”,日本的许多智慧也都是从孙子那里学来的。 日本学者对《孙子兵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十三篇是兵之要枢”。尾川敬二在《孙子论讲·自序》中称孙武是“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福本椿水在《孙子训注·自序》中称孙子是“兵家之神”;北村佳逸在《孙子解说·自序》中称孙子是“兵学家、哲学家,且是东方第一流的大文豪”。

论述孙子定理学习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如下:

再读《孙子兵法》,我又一次被深深震撼。这本中国最古老的兵书将古代战争的基本原则阐述得淋漓尽致,对战前准备、用兵方法、策略应用、行军原理都进行了详细地说明。我曾三次品读《孙子兵法》,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次是我因为对兵法战略感兴趣。冲着《孙子兵法》“兵学圣典”的名头,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站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定义战争,事无巨细地描述出了战争的几个要素。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诡道”。孙子所说的战争要“以实击虚”“正合奇胜”令我十分着迷。我甚至觉得只要计谋用得好,就能达到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目的。第二次读《孙子兵法》是在大学的选修课上。教员用了15个课时来讲解《孙子兵法》。

听完他的讲解,我忽然有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孙子兵法》说的是战争境界、战争艺术等大道,而不仅仅是表面上写的计谋;计篇的“计”字也不是计谋而是计算。

战争最重要的前提是“知己知彼”,通过计算双方的优势劣势,确保不打无把握之仗。战争的最高目标是“全胜”。对于一支军队或一名军人来说,胜利是最高追求。孙子所说的“全胜”,不是所谓的“大获全胜”,也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