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种植人工菌子

游戏攻略03

怎样种植人工菌子,第1张

怎样种植人工菌子
导读:  菌子,又名蘑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  蘑菇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  蘑菇渭北旱腰带地区,温差大,空气湿度小,季节变化快,可提前播种,时间安排在8月中旬-9月上旬。关中平

  菌子,又名蘑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

  蘑菇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

  蘑菇渭北旱腰带地区,温差大,空气湿度小,季节变化快,可提前播种,时间安排在8月中旬-9月上旬。关中平原一带安排在8月底-9月中旬,当然,有窑洞、果窖的菇农,可在麦草收获后就能堆积发酵,7月底就可以播种,8月下旬就能收获。玉米秆收获后,待玉米秆干后,能进行第二轮播种,用截断玉米秆+牛粪,12月-元月播种,越冬,春季3月开始出菇,5月底前结束。经试验产量和质量近似麦草。

  原材料的准备

  栽培双孢菇的主料:麦草、玉米秆、牛粪。辅料;油渣、磷肥、石灰、石膏、尿素。6月份收小麦开始,收集麦草,麦草要堆在距播种大棚的空地上。堆起时不用粉碎:玉米秆收集时,待11月份玉米秆干后,没有绿色时便可粉碎使用,或是截成两段均可发酵用;牛粪要提前拉回凉半干捣碎,再堆起宽2米、高15米,长不限,自然发酵,温度升到75℃。约15天翻一次堆,里外位置调换让其自然发酵。牛粪也可晒干捣碎存起备用。

  另外,鸡粪、猪粪均可加入栽培用。粪中不能掺有土块。

  油渣:最好采用菜油渣,棉油渣亦可使用。

  豆秆:发酵料中加入少量豆秆效果最好。

  磷肥、尿素、石膏、石灰均应备好。

  ⒈预湿 建堆前在麦草堆上撒上一层石灰粉,用水管浇湿麦草,让其软化三天,或用石灰水直接泼在上面。

  ⒉建堆 建堆时,将所有称好的辅料拉到堆前,先在地面上洒一层石灰,在面上铺一层干的草,其厚为30厘米左右,宽为23米,长28米左右为1亩地料。分5-6层堆料,一层25-30厘米的麦草,上面撒一层石灰,铺一层牛粪,撒一层油渣、磷肥、石膏(用1/2量),尿素在最上二层分别撒入,把辅料可以混合,分6份每层撒一分,再铺料。如此一层草料、一层辅料建堆,撒完后开始浇水,将料面浇一遍水,料的四周要垂直整齐,按同样方法作完一堆,总高为15米,顶部为龟背形。用薄膜覆盖发酵。

  ⒊第一次翻堆 建堆6天,料堆内温度达到70-7℃,稳定后即可进行翻堆。翻堆的方法是:从料堆的一侧开始撤料,在另一侧重新建堆,插上木棒或竹竿,即翻滚式翻堆。翻堆时要将料堆顶部料放在一边,后夹在中间,外层料放在内层,内层料放在外层,下层料堆放在上层,边翻边抖松培养料,将培养料混合均匀,排除料中废气,增加新鲜空气。将剩余的石灰、石膏分层撒上,料偏干发黄、白时表示水分不足,要边堆料边洒水,补足水分。每隔50厘米竖立一根木棒,堆完棒摇动抽出,即料上许多通气孔。每隔一天将膜揭开排排废气,亦利于升温,约3天后温度可升到70℃以上,保持2天,又进行翻第二遍。

  ⒋第二次翻堆 经第一次的调整水分,添加辅料,增设通气孔,料温上升很快,约,5-6天进行翻堆,用同样方法翻,此时可采用从一头翻堆,排上木棒留出通气孔,完后盖上薄膜。用同样方法过五天后翻第三次堆,翻后四周喷上三氯杀螨醇。

  ⒌第四次翻堆 三次过后,料已腐烂,熟后标准为麦草棕红色,手一拉即断,料握住不沾手。此时进行第四次翻堆,是把料面上边翻边喷除臭剂或甲醛和杀螨药。检查酸碱度,PH值8-85为宜。翻完后闷二天便可准备凉料播种。

  ⒍排料 当第四次翻堆后已能播种时,关键要会辨认料的腐熟程度,培养料要求腐熟均匀一致,色棕红,草秆柔软、富有弹性,用手拉即断,无氨味,无臭味,不发粘,不变黑,料疏松为标准。PH值7-8。不能有夹生料,否则在栽培时,会有鬼伞杂菌等发生。

  具体做法:将料堆摊开,排废气,可在外面凉开,亦可直接进棚,按照开畦要求不同大棚,不同场地、行间、距离、厚废都所所不同。

  配料及堆制

  培养料配方:每亩的用量

  ⒈麦草5000公斤、硼肥200公斤、鲜牛粪10立方米、尿素40公斤、棉籽壳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石灰250公斤、石膏200公斤、PH值8左右。

  ⒉玉米秆2500公斤、麦草2500公斤、鲜牛粪6立方米、棉皮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磷肥200公斤石膏200公斤、尿素40公斤、石灰250公斤。

  ⒊堆制:根据自身地理环境,无论是温室、大弓棚、大田、窑洞栽培,堆料发酵均在距栽培场地附近,水、电要方便的进料场所建堆。

  建堆发酵步骤为 预湿-建堆-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第三次翻堆-第四次翻堆-撤堆,共计:28天左右。以上已叙述过。

  大棚、露地选择及开畦

  栽培蘑菇,现有的温室大棚、大弓棚、中小棚均可栽培。若需建棚,在收过小麦的地里,弓棚南北走向,温室东西走向。大棚用旧薄膜或黑薄膜,加草帘均可。一般棚长30-50米为宜。

  ⒈大棚开畦方法是

  ① 直畦:棚内铺料一般三行料二行走道(4米的棚),或四行料三个走道。两边畦放线铺料各60厘米,中间畦放线铺料12米,走道各70厘米。

  ② 横畦:在棚内中央留一条宽70厘米的沟路两边作横畦,每畦放线铺料80厘米-1米,畦沟间隔40厘米,以此作完,算好棚长能做多少畦。不管那种开畦做法,把畦提前整平,杂草拔掉,铺料前一天灌一次大水,湿度适宜,使棚内土壤手捏成片,一拽即散,便可进行铺料播种,每亩地撒石灰25公斤。

  ⒉露地开畦方法是 将畦子直开,畦宽1米,直道宽70厘米(两边各留10厘米作取土用),畦深20厘米,是地下畦,畦高出地面20厘米是地上畦。把土壤水份灌好,后划线铺料、凉料排废气。

  铺料播种

  铺料播种应选在晴天和阴天进行,不能在雨天播种,因料被雨水淋后,一是会增加含水量,二是易感染杂菌。晴天中午强阳光下也不宜播种,以免晒死菌种。

  ⒈铺料 将堆制发酵好的培养料从料堆上撤出放在撒有鲜石灰的畦面上,让其散热冷却到30℃以下,然后抖散并混匀培养料后铺在成龟背型的畦床上,铺料厚度为20厘米左右,料厚薄均匀一致。边铺料边播种。

  ⒉播种 播种方式有撒播、穴播和层播。麦粒菌种应采取分层撒播,不管大棚和露地栽培均可采取撒播。

  每平方米用种15-2瓶,菌种要求菌丝浓白、粗壮、不吐黄水、没有萎缩、无杂菌、无螨虫。先将菌种瓶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里洗一遍,表面消毒后再用,将菌种瓶打碎,种块放入干净的盆中,用手掰碎,取三分之二的菌种,往料面上撒一遍,再用叉或手抓提培养料,让菌块落入料层中,整平料面,再将余下的三分之一菌种均匀地撒在料表面,最后用木板或盆底稍压平料面,紧跟覆盖土壤。厚度4厘米左右,特别注意:撒种时面积不宜过大,应撒多少土盖多少,另外大棚可采用播种7天后覆土。

  覆土及管理

  ⒈覆土时间 播种后应立即覆土,有利于保温保湿发菌,还可提早出菇,一般在播种25天左右就开始出菇。若料水份偏湿,可播种7天后才开始覆土,一方面让水分蒸发,另一方面可看到菌种块菌丝生长情况。播种后上面可盖薄膜或草帘。

  ⒉覆土方法 栽培双孢菇必须覆盖土壤,不覆地是不出菇的。大棚、露地栽培匀从走道中直接取土。先将走道出挖处打碎,上面撒上少许磷肥、炉渣、石灰粉、拌匀,最大土粒不能超过2厘米,土湿度是手捏成扁并能搓成团、而不粘手为宜。边撒种边盖土,露地播种的可直接盖上一层地膜和草帘,畦要带龟形,料面上土四周要盖严,均匀4厘米厚左右;走道顺便形成了一条地沟,地沟能放水,增湿、通风、保湿。

  ⒊覆土后的管理 大棚播种,覆土后料面可以不盖草帘,为了预防土表面水分流失快,可以盖一层地膜,前三天不要揭膜,以后每天揭一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增加菌床内新鲜空气。若土表面干发白,可用喷雾器表面喷湿,若膜下菌丝已上土约15天左右,可去掉薄膜,增加湿度,让气生菌丝倒伏增粗,呈线状横向生长,使土内菌丝往土下长,往往因土层干燥菌丝上不了土表面,可根据菌丝上土情况灵活管理,菌丝离表面土1厘米,料内全部长白,时间约20天左右;便可进入出菇期管理。

  出菇管理

  当气温降到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满料的菌丝很快就会出菇,此时关键在于保持土层的水分。检查土层菌丝是否离表面1厘米左右,菌丝边低,出菇慢,菌丝在表层,出菇密而个体小,易(开伞)成薄皮菇,产量低。

  ⒈催菇 催菇即是诱导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催菇的方法主要是用水来进行,此次喷水叫结菇水。当菌丝长到距土层表面1厘米时,喷一次重水,每平方米用水15-25公斤。喷水可根据土的干湿程度喷,宜在上午或下午棚温20℃以下喷水,喷水后,要加大通风量,大棚两侧要打通风孔,两头要揭起,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喷水后,若温度适宜,在土壤中便形成大量的小白点状原基,此时不能再喷水,以免原基死亡,注意保温保湿管理。

  ⒉子实体生长时间的管理 喷水后形成的原基,经过2-3天以后,便分化形成菇蕾,当其长到有黄豆粒大时,喷一次重水,增加土壤的湿度,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水分,此次用水叫出菇水。喷水还要根据天气、土壤湿度和菇蕾大小、多少而定。在晴天,土壤偏干发白,菇多,菇蕾大时,喷水量要大。要用喷雾器喷水,或者用洒水壶装水淋下。在雨天和阴天,土壤湿润,菇少、菇蕾小时,少喷水或不喷水。菇体表面光滑、洁白、无鳞片时,则表明分水不足,就要及时喷水增加湿度。出菇土的湿度仍是能捏扁并搓成圆形而不粘手为宜,菇盖长到5厘米左右便可采收。

那是30多年前,我正处少年时代,就非常热爱劳动在辛勤劳动中获得乐趣;打猪草、割草、打柴、捡菌、放牧……,一幕幕就在眼前,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

  我家乡属于丘陵地区,小小的森林圆零星的点缀其间,里面杂树斑驳,茅草丛生夏至雨后,在山野森林之中,常常生长一簇簇野生菌,惹人喜爱

  一天上午,天空中浮着几朵乌云,慢慢向四周散开,偶尔微风吹过,树枝摇曳婆娑我背上小背篓,提着竹篮,兴冲冲的奔向山林中去捡菌

  树枝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闪闪的放亮我不顾露水打湿衣服,用手拨开小杂树,刨开茅草,在潮湿的地面搜寻眼睛突然一亮在一簇小杂树四周挺立着十几朵浅绿色的绿豆菌,稚嫩肥大我脱口而出“好菌、好菌!”用手轻轻的将菌拔起,然后小心翼翼的放在竹篮里,避免弄碎

  我继续寻找着,在一丛丛小小的刺树围绕中有一片鸡蛋黄的松树菌多好的松树菌啊!我心里赞叹着就迫不急待的伸手去捡菌,“啊”的一声惊叫,痛得我连忙抽回手是右手碰上了刺树枝上的一个刺,钻进了手背,乌红的血往外冒我左手捏着右手背上的刺,忙闭上眼睛,迅速一下拔出刺,痛得不由自主的“哎哟”一声大叫,我连忙将右手背的伤口放在嘴上吮吸几下后,用大拇指按着伤口,不久后血止住了然后,我就先拨开刺丛,再轻手轻脚的拔起松树菌,拿在鼻子上嗅嗅,一丝丝带有泥土的芳香味迎面扑来,然后小心轻放于竹篮中

  我捡菌越来越有精神一会儿,我看见了几朵红艳艳的大红孢菌,在草丛中静静站立;一会儿,我又发现树丛中好多灰中透黑的牛辣菇菌,撑着小伞在跳舞;一会儿,我又看见杂树丛中一簇簇拥挤不通黑溜溜的火烧王菌,在向我招手;……我马不停蹄的捡菌,太多太美的菌啊!真叫人赞不绝口

  我正专注着寻找菌的时候,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偶尔听到“叽叽、叽叽……”的几声鸟鸣我踩在湿漉漉的斜坡上,一不小心,右脚一滑,身子向右边一歪,滚将下去手在空中乱抓,滚在一个一米左右高的土坎上滚了下去,被两棵树挡住,才停下来这时,我脸上、手上被刺挂得血糊糊,身上好几处青一块紫一块的,屁股也摔麻木了头晕晕乎乎的周身像散了架似的衣服也被刺挂了几个窟窿我静坐了一会,感觉好些后,两手撑着地,才慢慢的爬起来再看捡的菌,摔得粉碎,遍山都是看来碎菌是要不得了竹篮也摔得离我五、六米远的地方我慢步过去把篮子捡起,只得又从头捡菌了

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一年四季分明。四周环绕着青山,这就是我的家乡岢岚。我的家乡比不上北京的车水马龙,也比不上王府井街的红灯绿酒。但我的家乡有朴实的人民,有美丽的景色。家乡的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物产哪里来,来自人民勤劳的双手,来自四季分明的秋天。优美的景色哪里来,来字岢岚人民环保的双手,来自良好的气候环境。总之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离不开人民,离不开适宜的气候。春天开始了,我们北方的天气这时还有些寒冷,小河,小溪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已经能听到河水的咕咚声;国道两旁的柳树有的已经发芽了,人们换去了厚厚冬装,换上了毛衣,毛裤。在一个新的春天,人们有新的希望。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是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爱家乡的春天。天。紧接着夏天就到了。夏天的早晨太阳早挂的老高了,在暑假大人们,孩子们都早早的起来,做家务,做功课;到了正午,我们这些猴孩子们三五成群的跑到河边游泳去了,在河水中你打我闹,可热闹了,直到玩到尽兴才回家;黄昏时,邻居们坐在绿树成荫的国道旁闲聊,唠家常,谈心事,谈新闻,谈国家的政策好,孩子们在互相打闹,互相嬉戏,好一幅欢乐的农家乐图画。站在南山顶上俯视全城,简直美不胜收,一切都是绿的,都是绿的。我爱家乡的夏天。金色的秋天也忙忙碌碌的来了,它可是这一年中最重要的角色。人们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下的种子以经长高了,庄稼汉们望着自己的丰收,脸上露出了喜悦,满意的笑容。我们家乡的土特产,都很有营养;山药,玉米,我家乡以养可爱的小白羊为支柱业,老农们都向他人诉说着自己的分收。秋天栖息在农民伯伯的喜悦中。我爱家乡的秋天。银白色的冬天不慌不忙的来了,为了让人们知道它。首先突如奇来了一场暴风雪,把整个岢岚小城覆盖了。小山把岢岚围了个圈,好像把岢岚放在了一个小摇篮里,这些小山安静不动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保准暖。小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欢笑声都阵落了树上的积雪。我爱家乡的冬天。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爱家乡的四季,我更爱家乡勤劳的人民。我爱我的家乡。

在云南有一名女子,她们一家人在吃蘑菇的时候碰上了地震,然后感觉头晕。还以为是吃蘑菇中毒,所以就把蘑菇倒进了垃圾桶。而且还开始了催吐,但是后来才知道是地震,这件事情也引发了网友进行围观和讨论。在地震的时候可能会让人头晕,因为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晃动的时候就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定位功能,尤其是前庭器官,没有办法去适应身体的位置变化,所以就会引起头晕的现象。

而且在地震的时候可能地壳还会发出声波,主要就是次声波。虽然耳朵是没有办法听到次声波的,但是对于人体内脏是有很大冲击作用的,所以就会引起头晕的症状发生。还可能会引起一些别的症状,比如说恶心、心悸等等。在地震的时候会对于人体的心理也会有影响,会引发人体的应激反应,所以就会导致头晕。也可能会引起一些患者精神症状,比如说睡眠障碍、恐惧等等。

如果精神压力很大,在这个时候还有可能会引起高血压,这样也会头晕。所以在地震来临的时候,一定不要惊慌,要镇静,只是轻微的晃动,那么就不用逃跑。如果地震很强烈,要根据情况来决定自己是逃跑还是躲避。但是前提就是要冷静的去进行应对,根据情况来做出相应的选择。要镇静下来,到安全的地方进行躲避。而且在主震之后,会有一段时间是比较平静的。

在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自己躲藏的地方,到更安全的地方去。要注意如果是身处在高层楼里不能坐电梯,但是这个时候行动也是不方便的。所以一定要判断地震的情况,可以跑到桌子或者柜子以及墙角的地方躲起来,而且在躲避的时候,要用一些东西或者手来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可以蹲下,等到地震摇晃停止之后,就要离开住所到比较空旷和安全的地方去。

                                          漫说捡菌子                             

                                            杨全富     

        马玄子泡儿(一种野果)熟了,大山深处的各种菌类便从湿漉漉的地面上冒出来,记得八九岁的时候就跟随邻里的孙大叔一起,走进大山深处捡菌子,在我们老家都是这样叫的,从一个“捡”字可以看出俯首皆拾的感觉,从中也可以看出故乡菌类的丰富,那菌子满山满坡到处都有,只管上山走进森林里,埋着头捡到背篼里便是,不需要到处跑,到处找,一块几平米的林地,就能捡满一背篼。

      邻居孙大叔在我们寨子里是捡拾菌子最有经验的人,他能从山形辨别出哪些地方适宜菌类生长,哪些地方生长什么菌类。捡菌子的容器为透风效果良好的竹编器,缝隙大,风可以从四面八方吹进来,由于透气效果好,菌子搁在里面,就不容易被闷坏,而有些人,因为图

省事,怀里揣着一个塑料口袋,大摇大摆的就上了山,将菌子装进里面,回来后,打开口袋,里面的菌子都变了颜色,发出腐尸的恶臭,只好倒在地里当肥料了。记得那时候,虽然我只有一米三的个子,但每次都要背上高约八十厘米的背篼,希望满载而归而归了。不过因

为力气和个子的作祟,在路途中只好边背边扔,回到家里,也就只剩下家里做几顿菜之需。      到山里捡菌子,要选择一夜雨后的清晨,因为只有雨水的滋润,这些菌类才会从树叶底窜出来。清晨,天光还没有大亮,炊烟在寨子上空弥漫,在晨雾的拢裹下,家中的青年人们顶着一路的雾水,在犬吠声中出发,大山的路上,空气中弥漫着夏秋时节特有的气息,鸟雀站在枝头,看着树底下急行的捡菌人,斜着脑袋,看着行人无暇顾及自己,便肆意的卖弄起自己的歌喉,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下午时分,捡拾菌子的人便三三两两的下山来了,背篓沉甸甸的紧贴在人们的背上,从背篓口冒出各种颜色的菌子,满满的全是菌子,有黄白相间的杨柳菌、油辣菇,纯**的鸡油菌,橙**的鹅蛋菌,灰色的刷把菌,红色点点的青冈菌,带有绒毛的獐子菌,形如喇叭口的喇叭菌,黑色的酸酸菌……各种菌子当然有高低贵贱之分,那时候,最好的菌子当然是鸡油菌,黄黄的,味道最为鲜美,而最差的要数油辣苦,虽然都有一个“油”字,然而味道却有着天壤之别,前者不用放油也可,而后者无油则形如嚼蜡。最低贱的则是麻辣菌,虽与“麻辣”有关,不过,味道确实不怎么样!

      那些早早出门捡拾菌子的人,大抵是捡来买的,他们将装菌子的背篼连同菌子一起,放置在楼上通风的厂房内,待第二天天明时再背往街上售卖。因为我年岁小,走路速度慢,大人们都不愿意带我去,待我上山时,不管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菌子,都被他们捡了一遍又一遍了,只剩下瘦弱的、矮小的、难看的在等待着我。      我总是要吃过早饭才能上山的,又总是和邻里智力有点问题的孙大叔一起。三十多年前,我十来岁,孙大叔三十来岁。三十来岁的孙大叔走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出了家门,走在村道上,我就恶作剧似的和他攀谈起来,我们寨子里的人都知道,孙大叔虽然识得几个字,不过对数字不敏感,常常不知道大小,因此我也拿他开涮,一会儿说他的鞋有一百多斤,一会儿说他的体重只有三斤,他都一

一点头称是,却没看到一个转过脸偷偷笑着的我。其实,现在想起来,觉得着实不该,也让我现在都不能释怀。路上,我两走走停停,好不容易走到山里,太阳差不多都当空照了。      阳光想要穿透树叶的阻隔,努力将忧郁的林地照亮。几只鸟藏在树丛里,长长短短的叫着,忽然间屏声静气,闪着几点光柱的山林便愈发的幽暗起来,并且是一片难挨的寂静。我只顾睁大眼睛低了头看。地上的杂草异常茂盛,因为走的人多了,杂草向两面倒伏,一条小路就这样在草丛里延伸。后来,终于穿破草的拢裹,树林高大起来,林地也更加的开阔,地面上铺满了厚厚的树叶,我和大叔各自为战,自行寻找隐藏在树叶底的菌类,起初很少,一朵两朵的,也不管大小,都是要尽数装进背篼的。不过及至后来,能实用和不能食用的菌子混杂在一起,几十朵团在一起,我们叫它为“菌子锅庄”,意思是像本地的锅庄舞一样,手牵着手,多人聚在一起,看见这样的菌子群,心情可以算得上欣喜若狂了。

      没有捡过菌子的人,一般都认为只要眼睛好就行了,其实不然,捡菌子是有诀窍的。邻里的孙大叔虽然有点木纳,不过对于捡菌子的门道却非常熟悉。他告诉我,杨柳菌喜欢生长在杂木林中,而松茸喜欢生长在青冈树下,不管在什么树下生长,最关键的一点是大抵长在半阴半阳的地方。在树林里,你得去找树木稀疏的地方,在这里,阳光能穿透进来,因为能进行光合作用,这还只是一般的诀窍。更大的诀窍在于,你得知道菌子生长的地方,我爷爷是知道菌子生长地方的,在小时候,他把我带在后面,上山寻找菌子窝,在山巅上,用手指给我指出山中生长菌子的地方,他还告诉我,在大路上行走时,特别要留意路旁,因为就在大路边,最容易被人忽视,果然,后来每次上山捡菌子,不用那么辛苦,也能捡到很多菌子,这不言而喻,让我在家乡的捡菌子界中,也称得上是小有名气的人。在爷爷的指点中,我还知道了有一处盛产菌子的地,那是在一条宽约十米山脊,在几片大石板中,有一片溜溜草坪,草坪中央生长着茂盛的杂草。走到这里,道路变得异常狭窄,走到石片中央时,忽然间觉得一股阴风吹来,汗毛倒竖,让人心惊。可就是在这里,却有“菌种美王”之称的松茸,在捡拾时,必须用尖木棍对准松茸的根部使劲的挖,最后将松茸取出,我们称其为“挖”松茸。还有一处,是在两山之间的夹沟里,爷爷告诉我,下面有鸡油菌,自己年岁已大,手脚没有年轻时灵活,因此有很多年没有下到谷底去了,在爷爷的鼓励下,顺着湿滑的路面,攀着小径两边裸露在外的树根,一步一步的往下挪。来到谷底,眼前长满一人多高的青草,青草中间有条小溪,小溪边上,全是**的鸡油菌。我激动的跑过去,没带背篼,两只手不停的捡着,很快手上满了,怎么办呢,最后才想到把外衣脱掉,将衣服的袖口拴住,再将这些黄得可爱的菌子,一朵一朵的装进衣服里。不一会儿,装得满满的,再抓住树根,努力的爬了上去。爷爷的笑意让皱纹都绽开了。

      山里的菌子很多,形状各异,有的如珊瑚枝状,我们叫它刷把菌。有的伞面下长满绒毛,就像是动物的皮毛,我们叫它“獐子菌”。有的如耳朵状,颜色灰白,形如动物的耳朵,我们叫它“马耳朵菌”……其实这么多菌子,有些能食用,但大多数却不能吃,比如,“蛇皮菌”,那山脊上,就不单盛产松茸,还盛产蛇皮菌。和黑黄相间的松茸挺像,不过两者之间也有区别,一是味道不一,松茸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而蛇皮菌散发出恶臭。更大的区别在于菌面下不一样,松茸有白色的膜,而蛇皮菌却没有。遇上我们这些捡拾菌子的孩子,也算是“蛇皮菌”倒大霉了,仿佛与我们有仇似的,总要被我们用脚踩得七零八落,还有种“马屁包”,初长出时,白白的,圆滚滚的很可爱,然而却不能食用,成熟后里面中空,积满了粉状,倘若你将它在手里使劲的捏一下,灰色的粉尘从里面喷出,成为我们的玩物,不过也有毒性,据老人们讲,这粉尘如果钻进鼻子里,会长一种叫“腻虫”的虫子,鼻子会烂掉的。在康师求学时,每年暑假,我像邻里孙大叔一样,带上弟弟妹妹们,按照自己的路线进山,每次都能满载而归,也就能吃上自己捡到的菌子。不过那时候的小贩们已嗅到了大山里的菌子味,一手提着口袋,一手提着小木秤,坐在村头,等待进山捡菌子的人归来,夜幕降临时分,提着装满鸡油菌的口袋满意而归。那年月,鸡油菌大概一块五六一斤。后来,鸡油菌的生长环境受到捡菌子人的破坏,每次捡时,大大小小都捡走,因为没有了菌种,鸡油菌也越来越少,而价钱逐年攀升,都能买到三四十元一斤了!在大城市里,鸡油菌已是稀罕物,那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城里人买菌子一般不是按斤算,而是按两算。

      然而,一些原来认为有毒的菌子,而今在大城市里的餐桌上成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最有名的当数“红菌子”,顾名思义,就是外皮为红色的菌子,一般都生长在干枯杉树干上,当你将它从树干上掐下来时,从断口流出白色的汁液,在我们老家,只要是能流出这种颜色汁液的植物,大抵都带有毒性,如“五朵云”,牛羊误食后会全身浮肿,不几日就会腹部如鼓而亡。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看到许多大酒店里,竟然将其视为珍宝,村寨里的人不敢尝试,然而可以将其捡来背到城里去,专门卖给那些“不怕死”的城里人。如今,我也赶份子似的成了“城里人”,然而牢记故乡的传统观念,从不敢乱买乱吃,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工作后,虽然有暑假,然而有了家庭,再也不能那样潇洒的去捡菌子了,在这几年内,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只要是从山上捡来的可食菌类,管它味道几何,感觉比山珍海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我从小时侯到现在,最喜欢的菌子就是丛生在枯树桩上的冻菌,白得纯洁,味道也极其鲜美,可以与香菇一较高下。在村寨里的亲戚们知道我爱吃冻菌,每年春节前,都会给我带来大包小包的干菌子,满满的亲情让我感动。不过,每次将干菌子泡水后,在加上各种佐料,制作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时,不过嚼在嘴里,味道已没有原来那样鲜美了,我想,这也许是不如自己亲自动手捡的缘故吧。

      现在的市场上有蘑菇可买,这多是人工种植的,与菌子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没有那种野的香味。

      菌子会一直生长到秋天。国庆长假时,菌子中的极品鸡油菌、杨柳菌就会从树叶底偷偷的钻出,树林里满是菌的味道,不过,到了秋末,这满山的菌子都又缩到土里去了吧?

1:山路难走,菌子一般长在树林子和荆棘草丛中,要穿着方便。

2:雨过后,野生菌生长速度特别快,一般晚上就会破土而出。

3:建议可以找一个当地村民帮忙。

菌子的好处:

1:提高免疫力,菌子的有效成分可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

2:镇痛,镇静。

3:止咳化痰,它的提取液中发现有明显的镇咳,稀化痰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