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游戏攻略05

秋水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第1张

秋水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导读:从文中可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何特点?答案: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或表现特点:一是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三是对比手法。学科:语文教学内容:秋水(节选)思考导学1.秋水时至,河伯是一种怎

从文中可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或表现特点:一是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三是对比手法。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秋水(节选)

思考导学

1.秋水时至,河伯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见到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态度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见到大海后,态度变为“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文篇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然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3.从文中可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或表现特点:一是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三是对比手法。

合作讨论

如第3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总结并借鉴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庄子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通过河伯见到海神若后望洋兴叹的故事,说明了人不能自满自大,否则只能是贻笑大方的道理。庄子其余的散文也有类似的特点。

特点之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使读者更易接受。文章不是干巴巴的说理,而是借助河伯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文中对河伯的形象描绘,也使作品显得兴味盎然、生动传神。

特点之三,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文中关于河和海的描绘,以及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等。使读者在比较中得到了更形象的感知和认识。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直不百步耳

解析:A.“知”通“智”;B.“辩”通“辨”;C.“无”通“毋”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顺流而东行”的“东”用法不同的是( )

A.秋水时至

B.东面而视

C.夜缒而出

D.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解析:例句中的“东”及A、C、D中加粗词都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

3.庄子作品善于描写,文中是如何写河、海之大的?

解析: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答案:“不辩牛马”、“不见水端”。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各句中,与“以为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赵氏求救于齐。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是状语后置,C为判断句,D为被动句。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与“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的“少”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太后之色少解

B.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C.邻国之民不加少

D.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解析:例句中的“少”是“轻视,看不起”之意。A.“稍微”;B.“年纪小”;C.数目变少。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穷”,意思相同的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穷寇莫追

C.觉宇宙之无穷

D.不忍穷竟其事

解析:例句中的“穷”是“困窘、不得志”的意思。A是“阻塞不通,与‘通’相对。”B是“走投无路”。D是“穷究、追究到底”。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B.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D.闻所未闻

解析:A、B、D是“听说、听见”之义,动词。C是“见闻”,名词。

答案:C

5.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听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2)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课外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使往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惟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驿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夏,意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自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并南山,欲自从羌中归

B.诚得至,反汉

C.惟王使人道送我

D.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解析:A.并,通“傍”;B.反,通“返”;C.道,通“导”。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南山 南山:指昆仑山

B.道必更匈奴中 更:经过

C.蛮夷爱之蛮 夷:古代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

D.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为:介词,替

解析:C.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一项是( )

A.问欲何之

B.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C.既臣大夏而君之

D.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解析:A.宾语前置,B.被动句,C.使动句。

答案:D

4.翻译句子。

(1)惟王使人道送我。

(2)既臣大夏而君之。

解析:准确把握句意,注意重点词及使动句式。

答案:(1)希望大王派人做向导护送我。

(2)已经使大夏臣服了,并且统治了它。

5.对以下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②又自以远远汉

A.①匈奴捉住了他们,张骞被传送到了单于那里

②又自以为远离汉朝

B.①匈奴捉住了他们,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

②自以为远离汉朝

C.①匈奴捉住了他们,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

②又因为自己被汉朝疏远

D.①匈奴捉住了他们,张骞被传送到单于那里

②又因为自己被汉朝疏远

解析:①句中“传诣”,意为“用传车送到”,②句中“自”,自以为;“远远”,远离。

答案:B

6.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第一段中“乃募能使者”及前句句意理解。

答案:联合月氏共同击败匈奴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功从军政掌印。部使者举孝廉,升江南运粮把总。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①,比输太仓。故有鬻筹②之弊,客以告。作色曰:“景通自结发事君,壹勿欺。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已输仓,不中计,对簿度支③,当降级,所部张千户者怀赢金三百馈之。景通笑曰:“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事白复官。戚勋以总督备倭至,欲引将军为同姓。景通谢曰:“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即自附,玺书之谓何”卒却之。拜总督备倭,升山东都司佥书,升太守都司掌印。河间治河,久未底绩。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大宁缺佥书一人,部署匈奴内附者,景通言“安荣可”。荣奉百金为寿,目摄之曰:“吾荐贤,故荐君。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荣惭而退。……斑白始有子,曰继光。继光綦履④过庭,将军大诟曰:“童子何知!綦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尔父清白,必不尔餍。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命绮疏⑤四户,列两楹间。工请益绮疏十二。景通曰:“使吾无得罪于先世,犹聚族于斯,四户足矣。不然,此且不保。”季年画策备胡,累数百牍。

(《续藏书》)

注:①羡余:古代官吏以无名杂税巧取豪夺,而以赋税盈余名义进贡皇室的部分财物,称“羡余”;②鬻筹:指虚报纳入官仓的粮食数量谋取私利;③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④綦履:绣花鞋。綦,鞋上的花纹;⑤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至则祛积弊 祛:除去

B.事白复官 白:(查)清楚

C.使吾无得罪于先世 使:如果

D.季年画策备胡 策:(举起)马鞭

解析:D.策,计策。

答案:D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不同。

B.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也不同。

C.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相同。

D.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也相同。

解析:却羡余:却,祛除;卒却之:却,推辞;始:才。

答案:C

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尔餍——定不能使你满足

B.此且不保——这个将要保不住

C.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我因不欺骗受罪过,反而交纳余利的银子欺骗官府吗

D.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知道绣花鞋是外祖父家送的以后,终于还是扯下花饰扔在一边不许再穿。

解析:C.纳,收受义,而不是交纳。

答案:C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戚景通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

①至则祛积弊,却羡余

②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

③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卒却之

④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

⑤景通言“安荣可”

⑥命绮疏四户,列两楹间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解析:政绩及荐贤不属正直清廉类。

答案:D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戚景通升任江南运粮把总,按实际情况征收粮食输入太仓。因过去有虚报粮食数量的作弊行为,而戚景通坚决不这样做,致使输入官仓的粮食不符合账簿数目,因此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降级。

B.戚景通升任大宁都司掌印,在河间治河之事上扭转了长久未取得成效的局面。举荐安荣为佥书,后安荣献给景通百金祝寿,景通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安荣惭愧而退。

C.戚景通老年得子,但能严格教子。看到继光穿绣花鞋过庭,他生气地训斥。他认为孩子现在锦衣肉食,就会败坏了父亲的清白,将来为将会贪占军队的钱财自求富足。

D.戚景通身为高官,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工匠请求增加十二扇花窗,而景通则坚持四扇窗足够,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有合乎祖先的好传统,才能使家庭不衰而长住此房。

解析:文中写因父亲为官清白,不会有多余的钱财,供其奢侈的生活需要。

答案:C

研究性学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我爱庄生

我爱孔孟,而我尤爱庄生。

孔子熟,因而雍容和顺、简约含雅;孟子生,因而锋芒毕露,感情奔放;庄子真,因而高妙奇瑰,恣肆汪洋。

庄子性情率真、胸襟博大。大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拍风而上九重霄,遨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小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之所适,行之所安。

庄子有维护自由之心,故向往逍遥之游。名利荣华是生命枷锁,故弃之如敝屣;意识形态是思想羁绊,故坚决予以拒斥。他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站者为友”,风流倜傥,潇洒快意,无怪乎千古文人莫不为之心醉。

世人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避免不了人性的丧失。庄子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于是他将自己对天道的体认,对天人之际的辩证,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化成先秦诸子第一流文章,中华学术第一等思想。

其文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长风鼓窍,天语纶音,令人不知所自,叹为观止。若非意气相投、才气相匹,智力相当者,不足以与之俱游于《南华》、(《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真经》)。

因此,视野之宽狭,视力之高下,视域之深浅,是决定解读《庄子》成功与否的关键。本书不过是与庄子神交已久的一个副产品。庄子要人得意忘言,不落言筌,但本书却在这里大放厥词,肢解庄子,实在惭愧。不过,如果其词可读,其解可用,读者自可读而忘之。如果能因此而去读《庄子》,那么这本书实在是尽到了一架梯子的作用。上楼拆梯,岂只是人情之固然,简直是本书之大幸。

照例序言应该讲讲庄子的生平、作品及影响。但这对庄子又似乎没有太大必要。不但因为他的生平几乎不可考,而且加上“寓言、重言、卮言”三言并用的庄子笔法,更使之扑朔迷离,似真还假,似假还真。“恶乎可?恶乎不可?恶乎然,恶乎不然?”这莫非庄子之本意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款:《和子由渑池怀旧》

既然已经生活过,已经思想过,曾经爱过,曾经游过,又何必执著于这些陈迹呢?何不去体味一下“所以迹”的人生真谛呢?我们读着庄子苦心经营的精彩文章,那一缕回味无穷的清香,让后生学子心仪神往两千年。

那些断片式的生平故事,珠玉般的思想,不就是庄子一生的行迹吗?

大道如青天

——古人的“天论”

中国古人对天充满了热情和崇拜之情,天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天所养育的子民。这种感情到了哲人手中,便抽象出“天道”的观念。

天道是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因此,古往今来,多少大思想家穷尽毕生心血来破译天道的密码,他们的成果最终也成了需要人来破译的密码。

老子是其中的一位。他发现世界是有,天道是无,而有生于无,无中生有。进而,他把无拓展为无为、柔弱之道,试图以此逃避人世的苦难。但他执著于、最终归于虚无,或流变成法家的刻薄少恩、重刑酷杀。

庄子则不然。他也不反对有生于无,无比有的层次要高。但他反对对天指手画脚,胡说八道,他要人敬畏天道,要人观照天地之美,体悟天地之心,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

“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言说……

二十世纪的人类已经把神秘的天字看得很透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九星拱日的太阳系中,太阳系是银河之一粟,银河系在有限无边的宇宙中也很微不足道。

苍茫的天空不过是环抱地球的大气层,迷人的蔚蓝色不过是太阳在大气中的折射光,连太阳也不过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依靠氢核聚变散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之光。

最伟大的也许是征服月球。当宇航员沉重的双脚踏上那片神往已久的土地,却发现那里竟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广寒宫。“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的动人神话,一下子失去了美丽的主人公。

现代科技枪毙了我们对宇宙的玄想,现代哲学消解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使我们很难理解中国古人对天的哲学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思考是非常伟大的。

人生于世,顶天立地。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你看,这不就是人头顶苍天的样子吗?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至高无上。”“颠”就是头顶,我们现在还把头盖骨叫“天灵盖”,把额上两眉间的地方称为“天庭”。“天庭饱满”可是“吉人天相”啊!

天有日月,有风雨,因此大地之上才有壮丽的山川,丰富多彩的花木虫鱼。有了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才可能繁衍生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说:“惟天地(是)万物父母,惟人(是)万物灵长。”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靠天吃饭,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时刻提防着天灾人祸。终年辛劳,所得却不多。因此人们便祈祷上苍,赐福生民,并把劳动所得都视为上天所赐,对天地充满了无限敬意。

《尚书》中还说:“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不但赐五谷农桑于民,还赐给他们君王和老师。老师也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君,天也,天可逃乎?”(《左传·宣公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天地间,天是最高的权威;在人间,君王是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最高权威。尽管后者往往名不符实,往往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暴君”。

在此基础上,古人进一步认为天有大德,即生育万物,生生不已,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点无论儒道两家都是赞同的。并且认为在这“无为而无不为”中,一定有天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古人对天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体认了天道,人类才能按照至高无上的天道行事,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致力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第二种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羞愧)于人”。所以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因此,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从青碧一色的万里长空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人感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上为星辰,在下为河岳”(文天祥《正气歌》;有人叩天而问,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遂古,远古)

大化流行,天道无为。但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却有不同。在庄子看来,各家各派都是“闻其(道)风而悦之”者,道术分裂于天下。

儒家发扬了天“无不为”和“刚健有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这种“有为”是推行仁义之道,于已则求仁得仁,朝(早晨)闻道,夕死可矣,于天下则讲求仁政。天地泽被万物,怎么能说不是仁义呢?

那时天下滔滔,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拍案而起,面对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争夺权柄以攫取实利的诸侯,倡导邪说而混灭良知的辩士,鸣鼓而攻之。虽然世人不赞同他,不宽容他,但他不忍离人群自享天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忍天下陷溺,冷眼旁观,嬉笑怒骂而不援之以手;不忍放浪形骸于滔滔乱世,终老山林,与鸟兽同群而独善其身;不忍天下大乱,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而独清于世;不忍政治失序,纲纪沦丧,名实相悖,道德弃野,于是东奔西走,游说天下,聚徒讲学,广播天道,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诸儒,一颗千古不磨之心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绵绵不绝的内在精神支柱,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生存繁荣。这种精神的确伟大,这种态度的确可敬。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生于世,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把个人的生命付诸身外的事业,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也许九死一生的奋斗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虚名,留下的不过是一付朽骨和依旧混乱的世界,真的那么值得吗?杀生取义,真就那么可贵吗?仁义之道,真的就是天道吗?有没有一个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同时也能使天下太平的道术呢?进一步说,有没有个人生命完全逍遥的道术呢?

这是道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面对天地之化育,如果说儒家是赞(助)天地之化育,那么道家是任天地之化育。

同样是个人与天下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儒家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那么道家是无论穷达都兼忘天下,独善其身。

同样是道家学派中的两位宗师,如果说老子是在知其雄守其雌的同时,也在讲授“君王南面之术”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则着重个人生命的张扬和逍遥。

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古人的基本思想还是相通的,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则万世太平,不合则天下大乱。

但天人合一是本然(原本如此),一是应然(应当如此),却不是实然(现实如此)。在现实中,儒家认为一般人放失其纯然的本心,良知不行,因而道德沦丧,社会失范;道家则认为世人以人报道,以人“遁天”(逃避天命),以知扰天,丧失了宁静纯朴的本性。因此,在现实层面上,天人是相分的。这不难理解,假如天人真的合一了,又何必讲求它呢?

我们将在后面讲到,对天道的理解的不同,表现在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上的分歧更大,这种分歧,或许是更重要的。

中国人的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精神之天,二者结合得是那么紧密,那么融洽,如水乳,如血肉,壮丽中有优美,沉郁中有灵动,刚健中有柔和,稳重中有潇洒。如果说中国人有宗教,那也是山水化了的宗教;如果说中国人没有宗教,那天下美景却是理念化了的风物。中国人没有西方人超自然存在的上帝,却有跟上帝一样全知全能、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完全自然的天。在西方,上帝的神性是凌驾于人性之上的,因为人原有罪,注定了要忏悔,要赎罪。但对中国人来说,天之神性即是人性,人之天性即是神性,天人原本合一,只是在现世中被一分为二。所以至人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但用不着当上帝的选民,死后升入天国。

即世间出世间。人间也有天国。

天,中国古人对你那么痴情,那么神往,你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真理,积蓄着什么样的魔力呢?

天不言。

无语问苍天。

一:炼虚字

中国文字,可分为实字与虚字两大类,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名词”等,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诗中所用之字以名词、动词、状词居多,而名词之运用较易,动词与状词之运用较难。谢榛四溟诗话引李西涯语曰:“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尽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可复振。夏正夫谓涯翁善用虚字,若‘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是也”。以上可见虚字之重要,故历代诗词名家,均于动词与状词等虚字上用功夫,如果虚字运用得妙,足使全篇生色。且看王维之过香积寺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第三联之“咽”为动词,“冷”字为状词。(按:此处亦可作动词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由此二字之运用,而使两句极为灵动。又据唐诗纪事载:齐己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拜服。人以郑为一字师。盖一字之用,而早梅之境界全出矣。 至于所炼之字,于诗中之位置。前人有谓五言宜炼第二、三等字,七言宜炼二、四、五、七等字。笔者则以为凡诗中之虚字皆可炼,不必泥定于上述之位置方可,唯于该处较多耳!现举例如下:

炼第一字者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颈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颔联)

炼第二字者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颔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岑参:送张子尉南海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颈联)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颈联)

炼第三字者如: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颔联)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颔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

青天回玉垒,远树出华阳;(王渔洋:弥牟道中望八阵图遗址颔联)

藏舟移夜壑,华屋落泉台;(黄庭坚:王文恭公挽词颔联)

金蟾齧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李商隐:无题颔联)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杜甫:上兜率寺颔联)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杜甫:滕王亭子颔联)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字,则余八字,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极,人力所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有节,凡字皆可用也”。范晞文对床夜话亦云:“予近读老杜瞿塘两崖诗‘入天犹竹色,穿石忽云根’,“犹、忽”二字,如浮云着风,闪烁无定,谁能迹其妙处。他如‘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等,皆用力于一字”。

炼第四字者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颔联)

故国魂销吴苑水,行人肠断越溪丝;(王渔洋:姑苏怀古颈联)

鱼龙夜偃三巴路,蛇鸟秋悬八阵图;(王渔洋: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颈联)

炼第五字者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颔联)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吴楚青苍分极浦,江山平远入新秋;(王渔洋: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

绝顶高秋盘鹳鹤,大江白日踏鼋鼍;(王渔洋:登金山之二颔联)

山川终古迷商鲁,花草千年怨种蠡;(王渔洋:姑苏怀古颔联)

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湲;(王渔洋:沔县谒诸葛武侯祠)

炼第六字者如: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山谷:次元明韵寄子由颔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颈联)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薛邑:宫词颈联)

炼第七字者如: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颈联)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颔联)

三楚风涛杯底合,九江云物坐中收;(王渔洋:登金山之一颔联)

泠泠钟梵云间出,历历帆樯槛外过;(王渔洋:登金山之二颈联)

炼第一、第五字者如: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元微之:遣悲怀颔联)

炼第二、第五字者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者颔联)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颈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颔联)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使清夷军入居庸颈联)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王渔洋:虎跳驿颈联)

灯昏山鬼逼,雨止蛰龙还;(王渔洋:富顿驿雨颈联)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秋与八首之五颈联)

秋入园林花老眼,茗搜文字响枯肠;(黄山谷:次韵杨君全送酒长句)

炼第二、第七字者如:

雷惊天地龙蛇动,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山谷:清明颔联)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刘克庄:冬景颈联)

炼第三、第六字者如:

木叶落时山露骨,晚烟平处水加衣;

炼第四、第六字者如: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陆放翁诗:题长不录)

炼第三、第七字者如: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昼眠;(杜甫:恨别颈联)

一句诗中之字,有实有虚,实字多则语句凝炼,笔力遒健,然其病在于板滞沈闷,易使人费解;虚字多则气脉流畅,风神飘逸,让人一目了然,而其病则易流于轻浮与浅薄。如何在实字中加入虚字,以为斡旋之枢纽,即是炼字之要务。读者详加体会,自能得心应手。

二:炼诗眼

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谓用之得当可使全句生色。其说出自江西诗派之论点,虚谷承山谷、居仁之论,主张句中必得有眼云:“未有名为好诗,而句中无眼者。如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颔联)之‘坼’字与‘浮’字,及李白之‘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颈联)之‘寒’字与‘老’字等”。‘诗眼’原为江西派诗人之共同主张,然虚谷所论不限一字,更不限于第几字,此论与前述炼虚字之说吻合,唯前述仅限于虚字类,而‘诗眼’则不限虚实。另一派则主张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江村’(杜甫:返照颔联)之‘翻’与‘失’字,乃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颔联)之‘浮’字与‘落’字乃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又如: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客舍)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李白:题苑溪馆)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张蠙:经荒驿颔联)

风枝惊散鹊,露草覆寒蛩;(戴叔伦:客舍)

静窗寻客话,古寺觅僧碁;(姚合:寄王度居士八韵排律第六联)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浅潭淘落月,远树纳残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赠河东虞押衙颔联)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古行宫颈联)

等等,皆同此类。又有云“眼用实字方健者”如: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颔联)

夜潮人到郭,春雾鸟啼山;(张凡:赠薛鼎臣)

古寺碑横草,阴廊画杂苔;(顾况:废寺。一说为司空曙:经宝庆废寺)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秋夜即事)

野渡波摇月,寒城雨翳锺;(方干:送从兄韦郜颈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颔联)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岑参:奉和相公发苔昌)

风传鼓角霜侵戟,云卷笙歌月上楼;(许浑:将南行陪崔尚书宴颔联)

诗家全体引裴晋公夏日对雨诗“对面雷嗔树,当阶雨趁人”句云:“嗔”字、“趁”字见夏雨之快,乃句眼也。岑参诗“寒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飘”字、“挂”字眼突;吴融诗“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移”字“定”字眼好;陈简斋送行诗“寒月满川分众色,暮林无叶寄秋声”句,“分”字、“寄”字眼工。是亦主张诗眼不拘于第几字,且亦不限为实字之论也。葛立方韵语阳秋云:诗要练字,字者,眼也。若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练中间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练第二字,若非用“入”、“归”二字,则是儿童语。杨载诗法家数云: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联绵字,不可一般,中要虚活,亦须回避。五言诗,眼多在第二或第三字,或第四字、第五字。字眼在第三字者如:“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等。字眼在第二字如:“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等。字眼在第五字者如:“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等。字眼在第二、五字者如:“地坼江帆稳,天清木叶闻”;“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等。又云:“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致。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字去不得方是。所谓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联珠不断方妙”。

三:炼叠字

叠字又称重言,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付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顾炎武日知录云:“诗用叠字最难,‘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连用六叠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诗中叠字大都以状词居多,有状形者、有状声者。当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重言以发之,盖写物抒情,两字相叠,能使兴会与神情一起涌现。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前人皆极欣赏此四叠字,郭彦深云:“‘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入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妙处悉在此四字之中”。翁方纲石洲诗话亦云:“右丞此句,精神全在‘漠漠阴阴’四字”。又如: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秋夜曲)

丁丁为状声词,漫漫为状形词,两相衬映,将秋夜里之秋声秋色表露无遗。又如:

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苏东坡: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赵克宜云:“诗中运用叠字,使其余五字精神毕现,最佳”。由以上诸例,可证明叠字如运用得当,足使全篇生色。然叠字之运用贵在新颖、变化。如说杨柳必以“依依”形容,说雨雪必以“霏霏”描绘,即落前人坑堑而殊少神味。要能创新出奇,方为杰构。如徐师川词“柳外重重叠叠山”之句,以“重重叠叠”状山之多。又如:

云山一一看皆异,竹树丛丛画不成;(苏頲:扈从鄠杜间)

以“一一”状山之多,“丛丛”状竹之密,亦各得其当。又如: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黄山谷:咏雪诗)

八字相叠,亦可谓匠心独运矣。 诗中叠字,有用于句首者,有用于句未者。明杨升菴曾就杜诗析其例云:“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今按七律中,有用之于句首者,如: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颈联)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新亭颔联)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颔联)

有用之于上腰者如:

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澦颔联) 云石荧荧高叶晓,风江飒飒乱帆秋;(简吴郎司法颈联)

有用之于下腰者如:

穿花蛱蝶深深现,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颈联)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颔联) 碧窗宿雾蒙蒙湿,朱栱浮云细细轻;(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颔联)

有用之于句尾者如: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之三颔联)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涪城县香积寺官阁颈联)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暮归颔联)

而五言诗之叠字如: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野望首联)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亭颈联) 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寒食颔联)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颔联) 野径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二首之一首联) 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白帝城楼颈联)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遣意二首之二首联) 相逢虽衮衮,告别莫匆匆;(酬孟云卿次联) 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题张氏隐居次联)

范晞文对床夜话云:“双字用于五言,视七言为难。盖一联十字耳!茍轻易放过,则何所取也。老杜虽不以此为工,然亦每加之意焉。观其‘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不用‘纳纳’,不足以见乾坤之大;不用‘行行’,则不足以见道路之远。又‘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则一气转旋之妙,万物生成之喜,尽于斯矣!他如‘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野径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以及‘地晴丝冉冉,江碧草离离’,‘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相逢虽衮衮,告别莫匆匆’等句,俱不泛。至若‘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则全用诗语矣”!

四:重出句法

重出者,谓一句或一首诗中,一字或数字再现之谓。刘勰于文心雕龙炼字篇云:“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者俱要,则宁在相犯。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行文遣词,诗文家皆避重出,然有时却以重出为能。如苏頲奉和春日幸望春宫诗起句云:“东望望春春可怜”。金圣叹评云:“七字中凡下二‘望’字,二‘春’字,想来唐人每欲以此为能也”。 重出与叠字不同,盖叠字大都为状词。或状其形、或状其声、或状其动作等。而重出则不限于此,如前句之“望春”为宫名,非有“望望”与“春春”之意。其法有于一句中,或一联中各句,皆重出一字者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诗) 行尽深山又是山,(许浑:度关岭次天姥岑诗)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李山甫:杨柳诗)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东坡:中秋月)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山谷:次元明韵寄子由)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有一句之中重出二字者如: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末联)

有一句之中重出三字者如:

日暮长堤更回首,一声蝉续一声蝉;(许浑:重游练湖怀旧)

有二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夫)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秋暮重游曲江)

有四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游锺山) 一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渔洋:题秋江独钓图)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弯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宋: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作诗炼字之法,约如前述。以下再摘录数则前人所述,作诗炼字之故实,以供参考,初学者细心玩究,自可窥其堂奥。

------------------------------------------------

历代诗家作诗炼字之故实

古人有一字之师。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曰:“佳则佳矣,然有未安。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更觉飞动”。又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虞道园见之曰:“诗信佳矣,但有一字未稳,‘闻’与‘听’义同。盍改‘闻’为“看’。唐人‘林下老僧来看雨’,又有所出矣”。古人论诗,一字不茍如此。(顾嗣立:寒厅诗话) 张橘轩与元遗山为斯文骨肉,寄遗山诗“万里相逢真是梦,百年垂老更何乡”?元改“里”为“死”,“垂”为“归”。如光弼临军,旗帜不易,一号令之,而精神百倍。(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僧处默胜果寺诗“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陈后山炼成一句“吴越到江分”,或谓简妙胜默作。然此“到”字未稳,若更为“吴越一江分”,天然之句也。(谢榛:四溟诗话) 陈辅之诗话云:“萧楚才知溧阳县时,张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见公几案上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改‘恨’作‘幸’,公出视稿曰:‘谁改吾诗?’左右以实对。萧曰:‘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公曰:‘萧弟,真一字之师也’”。又汪彦章自吴兴移守临川,曾吉甫以诗迓之曰:“白玉堂中曾草诏,水精宫里近题诗”,先以示子苍,子苍为改两字。作“白玉堂深曾草诏,水精宫冷近题诗”,迥然与前不眸,盖句中有眼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僧岛云过盱江麻姑山,题句云:“万叠峰峦入太清,麻姑曾此会方平;一从燕罢归来后,宝殿瑶台空月明”。“一从”原作“自从”,后于同辈举似,同辈云:“诗固清矣,然“自”字未稳,当做“一”字,云服其言。及入山,已为人改作“一从”矣。亦可谓一字之师。(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李频与方干为吟友,频有题四皓庙诗,自言奇绝。诗云:“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青青庙木春”。示于干,干曰:“善则善矣,然有二字未稳。‘作’字太粗而难换,‘为’字甚不当。干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请改作‘称’字”,频降伏,且自惭悔前言之失,遂拜为一字之师。(陈京:葆光录) 尹文端公论诗最精,有差半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之句,“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以此类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对“欲”字。又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余祝尹文端公寿云:“休夸与佛同生日,转恐恩荣佛尚差”。公嫌“恩”字与佛不切,应改为“光”字。咏落花云:“无言独自下空山”,邱浩亭云:“空山是落叶,非落花也!应改为春字”。送黄宫保巡边云:“秋色玉门凉”,蒋心余云:“门字不响,应改为关字”。赠乐清张令云:“我惭灵运称山贼”,刘霞裳则云:“称字不响,应改为呼字”。凡此之类,余从谏如流,不待其辞之毕也。(袁枚:随园诗话) 李太白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之句,黄鲁直更之曰:“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晁无咎极称之,何也?余谓诗中只改两字,而丑态毕具,真点金成铁耳!又少陵有句云:“昨夜月同行”,陈无己则曰:“殷勤有月与同归”;少陵曰:“暗飞萤自照”,陈则曰:“飞萤原失照”;少陵曰:“文章千古事”,陈则云:“文章平日事”;少陵曰:“乾坤一腐儒”,陈则云“乾坤着腐儒”;少陵曰:“寒花只自香”,陈则云:“寒花只作去年香”。其点金成铁,一览可见。(王世贞:艺苑卮言) 以上诸论,皆足以证明作诗炼字之要。然诗之佳处,固不仅于字句也。是以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唯难字而已”。读者宜细体之。

率土之滨的意思: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率土之滨,拼音:shuài tǔ zhī bīn,常用程度:生僻成语,字数:四字成语,繁体:率土之滨,简拼:STZB,结构:偏正式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感情色彩:中性,用法:在句子中作宾语、定语。解释: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引证解释

1、宋·王禹_《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

2、元·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一折:纷纷战国尚尊周,五霸争强作列侯,率土之滨承治化,威名耿耿壮春秋。

出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底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管辖范围,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周天子的臣子。

成语接龙

率土之滨、宾朋满座、座无虚席、席上之珍、珍楼宝屋、屋乌推爱、爱国一家、家喻户晓、晓以大义、义正辞严、严刑峻法、法不阿贵、贵壮贱老、老龟刳肠、肠肥脑满、满天星斗、斗艳争妍、妍蚩好恶、恶有恶报、报雠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