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向皇帝如何请辞

游戏攻略06

古代大臣向皇帝如何请辞,第1张

古代大臣向皇帝如何请辞
导读:中国古代辞官制度探微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丰富而详备,它是由官吏选拔、考核、铨叙、奖惩、监察、俸禄、致仕等具体制度所构成的-个庞杂的制度体系,其中辞官制度以其独有的“异类性”,格外引起们的好奇与关注。中国古代辞官制度随着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逐

中国古代辞官制度探微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丰富而详备,它是由官吏选拔、考核、铨叙、奖惩、监察、俸禄、致仕等具体制度所构成的-个庞杂的制度体系,其中辞官制度以其独有的“异类性”,格外引起们的好奇与关注。中国古代辞官制度随着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逐步由辞官现象演进而成为制度,大致经历了萌芽、确立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 先秦是辞官制度的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的。“禅让制”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力不从心者适时“辞官”让位给他人,这种辞“官”形式带有浓厚的氏族内部的民主色彩,或许可称得上是辞官思想的萌芽。从夏开始延缓至商、周的奴隶社会,禅让制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依据血缘关系来确定王位继承的世袭制,以及诸侯、卿大夫世代相继的世卿制。这种“世卿世职”制,官爵世袭,几乎不存在辞官问题。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随着世卿制的破坏和士阶层的形成,各国的变法和人事制度的革新此起彼伏,也无形中孕育了辞官思想,辞官现象也开始展露仕途,由于没有形成制度,辞官现象处于无序状态。辞官现象的出现,与先秦诸子的用人思想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如,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但他也抱定“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他曾辞官周游列国,劝谏君王行道治国,有的弟子为追随他而辞官前往。 秦汉是辞官制度的确立时期。秦汉时期,由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制度,使辞官制度的确立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时期,官吏制度逐渐形成,在实行“察举征辟制”选官的同时,准许辞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官吏人权和自由的尊重,这是辞官制度形成的重要条件。另从政府组织结构来看,有了专门负责官吏管理的机构,象汉代宰相的“秘书处”有十三曹,其中东曹主二千石长吏的迁除,相应官吏的辞官事宜归其管理。再从官吏的任免权限来看,三公、九卿、郡太守、县令,这些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其辞官也要呈皇帝批准。宰相下面的十三曹,由宰相自己辟用。此外各衙门首长以下,全是吏,全由各衙门首长自行辟用。如此以来,掾属辞官批准权在各首长。强调辞官须经批准,从程序上保证了辞官制度的规范化,也表明了这一制度实际上已经确立。 汉代之后,辞官制度进入稳固实行和发展时期。由于各朝代政府组织结构有异变,官吏的任免权限也宽严不一,势必造成辞官的批准权也有所变化,但辞官制度的基本规范大体保持了相对稳定。象唐朝,五品以上高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六品以下官吏通过了吏部考试,由尚书省吏部任命,官吏要辞官也得经皇帝恩准或吏部同意。地方长官之掾属的任用,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长自行辟除任用,唐代则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吏部,郡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也就无权批准其辞官。辞官制度从秦汉时确立,历经数千年的实行,其规范性内容--辞官者依程序请辞和任官者依权限批准辞官的有形准则,基本得到了较好地坚持,从而保证了辞官制度的经久不衰,也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把辞官喻称为“挂冠”,《辞海》的注解是:王莽时逢萌为了避祸,“即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后人因此称辞官为“挂冠”。成语“神武挂冠”的由来也是如此: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今天,我们翻阅古书辞章,文人墨客关于挂冠辞官的诗文随处可见。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名句:“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陆游诗句:“挂冠神武莫踌躇,家具何妨载鹿车。怨谤相乘真市虎,技能已尽似黔驴”。《说岳全传》有诗曰:“挂冠归隐不贪名,富贵浮云看得轻”。诗言志,这些辞官诗文抒发了诗人们决意辞官归隐,以求济世的情怀。 封建集权的官吏制度以人治为本,官吏作为仕途中人,常有不测风云,他们循孔子教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或“愤而辞官”归隐山林,或“畅然挂冠”浪迹天涯,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辞官者既有重臣名将,也有名不见传的小官小吏。透过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辞官现象,来考察辞官制度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辞官的种类和原因不尽相同。古代辞官制度并未就辞官的种类形成统一的范式,从实际辞官的情形分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辞官。官吏自愿辞官,也可称之为自动辞官,其有多种背景和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士子们唯一光明的大道是“当官作老爷”,但也有如愿以偿入了仕途的人却要辞官自罢而去,反其道而行之。这正如古人所言:“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官吏辞官“下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各有志”,其真正原因错综复杂。有的是心甘情愿的“不愿仕”而自愿辞官,象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等辞官即是如此,这种辞官者大多是比较超凡脱俗的士林中人。有的自愿辞官则是心悦诚服地辞官让贤。如春秋时,楚国的宰相虞丘发现孙叔敖才能出众,有将相才华,便将孙叔敖接到京城,自己向楚庄王辞去宰相职务,推荐孙叔敖为相。汉代时,周勃有除诸吕、立文帝之大功,位居右丞相,但自知其能力远不如陈平,于是称病辞官,让位于陈平。这种辞官者多是德高望众之辈,辞官解印是为了国家社稷,或者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还有的因丁忧、身体健康等原因不宜继续任职而提出辞官。前面几种主动自愿辞官情形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自愿辞官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自愿,实乃是迫于无奈或走投无路的被动自愿。如有的不愿受官场的拘束、“不堪吏职”而辞官;有的由于为官清廉正直而不为官场所容,被迫自愿辞官;有的是痛恨朝廷的腐败无能,不得已只好自愿辞官求得安稳。此种被动自愿的辞官形式,多因官场黑暗,受情势所迫,只能辞官独善其身。但无论那种背景与情形的自愿辞官,其行为结果都是相同的,都以自行弃官去职为目的。且从程序上看,一般都会主动提请,征得同意而后行,这是自愿辞官的一般程式。另一种是引咎辞官。官吏因工作失误或失职等原因,造成一定损失或影响,自感难辞其咎而提出辞官。引咎辞官是官吏对自己在行权主事的履职过程中的失偏、失准和失范事实的自责行为,是负咎思过的一种义举。辞官思过从表象看是咎由自取,实乃是对其官德的考验。引咎辞官多为个体行为,既有军中武职,也有各司文官。史载三国时,街亭失守,损兵折将,诸葛亮不是将马谡斩首后就了事,而是不辞己过,引咎责躬,上表白请贬官三等,并且“布所失于天下”。清雍正十三年苗疆复叛,鄂尔泰战败,为此引咎辞官,并削伯爵。历史上也有集体引咎辞官的例证,只不过这种方式较为罕见。相传汉朝宣帝时,丞相于定国、御史大夫薛广德、大司马史高,因关东饥荒,百姓流离而集体引咎辞官。自愿辞官与引咎辞官,类别不同,动因相异。一般而言,自愿辞官是在有资格继续为官的前提下的“不愿仕”而辞官,而引咎辞官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其前提都是因咎而不宜再继续为官,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辞官的形式及待遇相差甚远。官吏辞官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不同的辞官形式享受的待遇不同。下面简析两种常见的辞官形式及其待遇。 辞官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称“致仕”,即“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致仕分为自愿致仕和责令致仕。辞官致仕,是指官员自愿请求辞官以致仕。选择这一形式辞官,一般要符合致仕的条件。一是年龄条件。一般说,在明清以前,通常要求七十岁以上,明清以后则提前为六十岁。二是身体条件。因身体原因难以继续供职者,可请求辞官致仕。如唐代规定“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宋代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而不胜其任,亦奏请之”。明清也有类似规定。官员选择辞官致仕,可享受致仕官的相应待遇:在政治待遇上,有加官晋阶、荫补子孙等,甚至还可享受一些诸如送别礼仪、冠带还乡、班列朝会等等礼遇;在经济待遇上,通常要发给俸禄、赏金赐物等。辞官致仕,不为生计操心,不为养老焦虑,待遇上有保障,生活上有依靠,脸面上也光彩。因此,一般说来辞官致仕是辞官者首选的正途。 辞官归隐。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辞海》释义为“隐居不仕的人”,其由来主要是读书未能做官、读书不愿做官及做官后又辞官归隐的士人。选择辞官归隐大致有三种动因:其一是“不堪吏职”。此为陶渊明式的辞官归隐,他们在职时“不私事上官”,往往要降志辱身才能立足于官场,故厌恶官场而解绶去职。其二是求得自保。官场似战场,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恋战的结果很有可能就要以生命为代价,为了躲避祸患、逃避迫害不得已只好辞官归隐以求自保。其三是以退为进。此类辞官归隐者“身在山林心在庙堂”,归隐乃是缓兵之计,伺机等待东山再起,重归仕途。辞官归隐者,作为弃官而隐的“旧官僚”,由于他们归隐的动机和真正目的不同,因而只有真隐者才能较彻底的溶入“隐型社会”,他们在“隐”期间一般无待遇可言,无俸禄可享,大多只好选择“力耕”务农、“舌耕”以教,或从医、经商等,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而辞官假隐者,虽无官俸待遇,但其实际收益也多有来路:有的兼业谋生,半耕半渎;有的依靠旧时积蓄度日,翘首等待征召辟用;有的名隐实官,步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之后尘,或当朝廷、官府的顾问,或周旋于官绅之间,以获取政治地位和经济报酬。辞官归隐,虽不如辞官致仕那般实惠、那样体面,但历朝历代选择这一形式辞官的都大有人在,甚至一些人因此而声名远播,青史留名。 辞官者命运多有波折。辞官无疑是辞官者人生的重大转折,意味着其政治生涯的终结或暂停,预示着其命运之船的航向可能因此而改变。细心考察,同是辞官,但辞官者的命运相去甚远。有的因辞官触动了某些高官的利益,刺激了他们的神经,抑或冒犯龙颜,因而举步维艰,甚至带来杀身之祸;有的因辞官而时来运转,官运亨通;有的因辞官归隐而见其人格的伟大,留芳千古;有的因辞官而见其性格的懦弱,遭世人耻笑。辞官者命运扑朔迷离,悲喜交加,但总体而言,大多是一波三折,多有不测。 史载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陶渊明四十一岁时自行辞官归隐,回到了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写了《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在归来最初的三年里,他似乎颇感惬意,躬耕、爬山、作诗、饮酒。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幼稚而又可爱。他四十四岁那年,一场大火将他的家焚毁一空。此后,他的家境日下。虽终年辛劳,竟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他也因此明白世人为何热衷于官场与权力,而对劳作与农业有一种唯恐躲避不及的心态。其实,陶渊明一生曾先后几次辞官:在州祭酒任上辞官是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桓玄军幕任上是因母丧丁忧辞官;镇军参军改为建威参军,再求为彭泽县令先后一年多时间而自行辞官,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不堪吏职”。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他的晚年贫困而又凄凉,有时甚至出门乞借粮食以度时日。陶渊明这位伟大的天才诗人,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因而受到了世代后人的尊敬和颂扬。唐朝开国元勋李靖,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曾作《乞解职表》,以“疴疾日侵,腰脚疼疲”为由请求辞官。唐太宗李世民还特意下诏褒扬李靖激流勇退的气度,诏书说:“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对于官场中人来说,做官是其一生的职业与追求,一旦辞官下台,那滋味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道不出。这与专制社会中做官可以得到的巨大利益是分不开的。所以,李世民说自古以来官僚们都是生命不息,官欲不止,象李靖这样知足常乐的达观之人,实在是太少了!浩浩乾坤,因辞官而受到皇帝的赞誉的,李靖可谓是华夏第一人。民族英雄岳飞,出于对卖国议和的愤怒,不仅言辞激烈,表示“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而且先后五次辞官,甚至不待朝廷批准,便径自回庐山第宅养闲。加之秦桧百般进谗,便注定了岳飞被杀的厄运。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在仕途上,他可谓官运亨通。但他也曾多次想辞官隐退,据说因上折批评皇上,差一点遭来横祸而辞官回乡。另因丧母辞官丁忧。他曾写过一幅对联抒发他想辞官隐退的心理:“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此联书于咸丰四年,当时曾国藩正领着自己组织起来的湘军全力追剿太平军,即便如此,曾国藩还是流露出辞官隐居躬耕的迹象。特别是他五十五岁时,上疏请求辞官解除本兼各职,注销爵位,仅以致仕官身份“留营维系军心”。虽然曾国藩多次流露出辞官隐退的思想,并身体力行,但与之相反,他的官越做越大,直至两江总督,并死于任上。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辞官制度却有彰显官吏的人权与人格尊严的意向,甚至有挑战皇威,争民主、要自由的意向。揭开中国古代官吏史的神秘面纱,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实质,是保证君主对人事管理权的完全控制和垄断,以实现君主专制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稳固。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已经深入人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专制君主,视国家一切为他个人的财物,所有官吏也都是为他镇国安帮的“家奴”而已。官吏的政治行为,行政行为乃至一切言行都必须、并且只能对皇帝负责,这就决定了君臣之间只能是主奴的关系。因而,无论是官职的设置,抑或是重要官吏的任免,甚至生杀予夺都由皇帝主宰。尽管在层级节制的官僚体系中,官吏之间存在着高低、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别,每个上级都视下级为仆役,在下级面前可以颐指气使,极尽威严;而每个下级在他的上级面前都是“卑职”和“奴才”,都必须对其上级奴颜婢膝,俯首听命。但在皇帝面前,所有官吏的尊严和权利都等于零,他们只能绝对地忠于皇帝,唯命是听,毕其身心以尽犬马之劳直至肝脑涂地。这种集权的人事制度充分保证了皇帝的权威性和对大小官吏的威慑力和控制力,强化了官吏的奴仆地位和奴化心理。纵观古代官吏制度,似乎唯有辞官制度显得格外地“与众不同”: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官文化对官吏的影响根深蒂固,官吏的“官本位”意识相当严重,他们对名利地位趋之若鹜,“一朝为官,终身受禄,福泽四方”成为世代不变的“官经”,因而追逐入仕成为“布衣小民”的梦想,加官晋爵成为官吏们的期望。而辞官者反其道而行之,其辞官行为隐含着对皇帝及“上司”的不满与不敬,既有张扬他们弃官为民的“傲骨”之意向,又有藐视当权者“赐与”的官位与荣华的意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公然鄙视官场与官位的行为,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与封建主流意识更显得格格不入,然而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却“容忍”了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并使此现象事实上演进为制度而世代相继,反过来又保护了这种现象的长久存续,从而凸现出辞官制度也具有宽严相济的特征。 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操

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亦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江流入海,有穷且坚,不坠青云的傲岸,不“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之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荣辱成败,尽显英雄本色。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钢铁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王昭君

深宫里挑灯问卜,目光中满是烽火晃动。那些皑皑白骨,怎么就站起来,翩翩起舞?琵琶弦上卧着的,可是笑声?哭声?抑或喊声?杀声?六十万将士,三千里连营以及呼啸而过的大漠的风------挥手抹去,抹去周围厚厚的俗朽,你呀------一个小女子,要孕育千古和平。那是怎样的辉煌呵,光芒万丈的太阳只能躲进黄昏,反思自己的光明。那是怎样的胸襟呵,广袤无垠的草原,浩荡无涯的大地,只配作心中小小一隅。那是怎样的温情呵,哪怕最野顽最强悍的男人,最狡诈最阴毒的鬼魂,也会化作一泓平静的涟漪。你纤弱的双肩肩起两个民族;你柔洁的双手托起整个时代。所以,两千年之后,历史,这个多灾多难的婴儿,依然期待着你的哺育。

锦衣玉食,从不曾赢得你满足的一笑,绣搂画阁,从不曾还给你自由的梦境年年岁岁,桃花自开自落,何曾等到过半只蜂蝶你早已看透,这个隔绝了人间春色的后宫,分明是座华丽的囚笼

匈奴和亲的消息传至长安,惊呆了后宫的三千佳丽而你,从一对战战兢兢的宫娥中走出,冲宣诏的太监浅浅一笑,接过圣旨,也接过了历史

没有过问琳琅满目的嫁妆,你只是轻轻抱起心爱的琵琶,跨出宫门,走向天涯身后的丹陛金銮之上,汉元帝呷一口酒,满意的笑了

你的目光,不屑在金钗银钿,雕鞍玉辔上稍作停留,只对灞桥两侧的垂柳投去深情的一瞥她们,可攀可折,而不可断

漫漫长路,凛凛寒风,一列严整的马队行进在苍茫的天地间车轮碾过,两道车辙深深,向南一直延伸到益加飘渺的长安那时的你,一定没有回头,不肯或是不敢纤指拨动冰弦,风沙的低吟中掺进一段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你终于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不为皇帝的赞许,不为嫔妃的赏赐,只为袖边的那几缕啼痕

两个民族的恩怨,最终要让一个纤弱的女子来承担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白发母亲的呼唤,春闺**的期盼,糊湘稚儿的啼哭,都在一片琵琶声里淡去,飘逝那塞外风沙中的身影,幻化成分隔战争与和平的标点,印上<汉书>的扉页

你的跋涉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征途从矫揉的繁华走向犷悍的蛮荒,从渺远的朝代走向漫竦哪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把塞外的广袤解读为空旷,把大漠的寥廓咀嚼成凄凉,最后归结为一座黄昏下的青冢,将几卷刻满血泪的青史深埋其中而青冢背后,正是中原的万里云天

从此,长河落日里,大漠孤烟下,你的琵琶声就回荡了千年

李清照

一方斜阳铺成诗笺,把水中那棵被柔风摇动的柳树,想象成你写诗的模样。

莲树下,琵琶声声。你夜夜点一盏灯,让跳动的火焰将书卷的墨香点染眉心的红痣。

捧读你静坐窗下的剪影,是秋风的乐趣;捧读唐诗宋词的意韵,却是你唯一的感动。

曙光浮浮沉沉,夕晖明明灭灭,岁月枯枯荣荣。

多少次掀开季节的窗帘,却未能寻到你无语的花影;多少次扣响思念的檐铃,却未能听到你透明的笑声。

煮一壶温暖的香茗,旧年的雨露就象清澈的泪,淡淡的甘甜之余隐隐有一丝寂寞的苦涩。

为何你的一生,是情诗情句垒积起来的一生,从多情走向多情,从寻寻觅觅走向冷冷清清,走向沧凉沉郁,走向晓风疏雨萧萧的归来路。

从旧愁走向新愁,你足足走了一生啊,可你还是没有走出心头上的愁字。

你的愁字有说不尽的意味,有无尽的美好。如风过浩渺的湖面,如夕暮蒙蒙中的秋色,如窗前憔悴的黄昏疏雨,如年年插在雪里醉醺醺的梅花

空寂夜空,一对深情的眼睛满含期盼。独坐黄昏,等雁鸿飞来,任残阳淹没希望。萧声纷纷如雨,无意中淋湿你的双眸。是诗意的日子很消瘦。且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读风,读月,读云。任寂寞的游思为你抒情,写下不朽的诗章。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别,只有在你诗词中才美丽无双。连同那绵绵的恨意,开出绝世的忧郁之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河时灭?柔弱的你尽仰天长叹:“恨生非男儿,不能跃马挥戈,驰骋疆场……”

绿红肥瘦也罢,不过江东也罢,你那一鸿颤栗的情愫已深深的播撒进亿万人的心田之中了。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比黄花瘦的不仅是你,万千心事难寄的不仅是你,乍暖还寒时凄凄惨惨戚戚的也不仅只你。

可你抬头低首之间,有一种破裂的声音令你不能忘怀。总见感悟的碎片闪着花的光芒,缀满遗憾。于是泣血撰写《金石录》完成了亡夫遗愿……

带伤的鸟儿跌落满枝的寂寞,再愁一千零一遍也不堪回首。任表白枉自伫,白发欺人,只一种滋味浓在心头。又溢出心头。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玉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洗净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个女人把腰弯成一个大大的愁字。在你心中,爱情凝固,像一个寂寞的小屋;在你的笔下忧愁不动,累积成一枚远古的化石,一个满腹伤感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你一样也没忘。多亏了你没有忘,我们今天才有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痛彻;才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辛酸苦楚;才有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肝肠寸断;也才有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浪漫绚丽;才有了“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的豪迈与悲凉。

秦始皇

滔滔的历史长河,浪花淘尽的是几多风流人物,陶却的又是如许的王道霸业。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一个个的名字造就的该是怎样宏伟的盛世宏图,怎样锦绣的丰功伟业。而何谓英雄,何谓袅雄,俱秦始皇是也。

天空一片暗红,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腥味,让人有感窒息,满地的黄沙被鲜血染的猩红,经风一扬,如若血雨,地面之上残骸遍野,他,结束了这样的场面,横扫天下而六国都归于自己脚下,虎视何雄哉.上决浮云,下绝地纪的动作,谁与争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数千年的中央集权统治,数千年的皇权至上。皆为着一个人,皆为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书一令。他的确是一个时期的主宰者,顺应了历史的愿望和要求,使国家由战国纷争的割据混乱局面走向统一。

直至今天,那秦兵俑阵,那万里长城似还回响着那阵阵金戈,声声铁马。在斑斑血迹的封建王朝史册上,嬴政画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历史功绩彪炳千古,他的贡献,何人能及。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也许,这些也正是你悲剧的开始,爱抚自己的百姓,作为一个帝王这本是重中之重的事,可在他那志盈意满的眼中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挥霍恣肆,穷极民力,他的残酷决绝至今威慑人心。成败转头空的结局是理固宜然的。

更有其采不死药的愚妄之举:随意听信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山上便有可以长生而免于一死的药,于是便派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终无一果。茫然得使你那矛盾与自私的内心冰冷一片。在如今得知此种混沌之事之后,后人也只能淡然一笑,或是可怜,或是无言。

赞则赞矣,多识多权更多志。哀则哀矣,怨天怨人更怨己。

纵是盛世繁华,气派生平,抑或铁马冰河,斧斤争鸣,千百年后,也无非云烟一场,惟留下史书上的几片竹简。欢喜也好,失意也罢。何谓英雄,何谓袅雄, 具往矣,青山依旧在,夕阳依然红,而秦,终是一世之雄。

分几次啊!!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 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 法。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 文学。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 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 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 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 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 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 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 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 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 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 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 文学创作能力。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 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 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 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 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他 们大都是书生出身,有一些“咏菊"之类霸气十足的“言志"诗作流传于 世。 封建专制社会全盛时期的清代的皇帝更是接受了严格的孔孟之道的教 育,讲究“文治",重视诗歌创作。据说乾隆皇帝是写诗最多的人,有四 万多首,不过他的诗作质量不高。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天,可以说是秘书出身,诗作颇有可观之处。至于那些“守业"的皇帝, 在接受教育时都学习了诗教课程,在政治生涯中也就写出了不少的文学作 品。 从上述认识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却也没有得 到应有重视的现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帝王文学还出现了中国文学中 出类拔萃的作品。 中国帝王文学虽然大部分作品质量不高,但少数的一些文学精品却在 各方面都达到一流的文学水平。特别突出的是魏晋时期三曹的诗歌散文。 魏王、后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所作诗歌和散文在帝王文学中 是非常显著的。他的作品,胸襟阔大,苍凉悲壮,其层次之高即使终生从 事创作的“专职"文学家也很少人可以企及。他的大儿子、篡汉称帝的曹 丕,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文学评论文章更为知名。被封为王的曹植,诗 歌尤其哀艳凄绝,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现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一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一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原文及翻译

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原文及翻译

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1.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

选择说话的方式和交友的类型,就能没有悔恨和伤害,就能免 除忧愁和侮辱。听到美好的教导就拜谢,如有人指出我的过错就 欢喜,不是圣贤就不能做到。说别人的短处不算正直,帮助他作恶 不是仗义。讲别人坏话的语言都编织得很巧妙,讨好谄媚的语言 都很甘甜,忠诚的语言是直率的,诚实的语言不多。轻易承诺的 人,他的信用程度不多;当面称赞他人的,行动起来必定不是这样。

说话少可以减少他人诽谤,欲望少是保身之道。过多说话就违背 了大道,欲望太多就会伤害身体。用言语伤人的人,比刀斧还锋 利;用法术害人的人,比虎狼还狠毒;言语不能不选择,法术不能不 选择运用。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喜欢讲人坏话的人,总是忘不了补上一句: 我不是有意讲人坏话,主要是我这人个性太直。也常常看到一些 人把帮助他人打架行凶视为够朋友、讲义气;前者的表白不足信, 后者的认识有误区。那种对他人的要求承诺得太轻快、太随便的 人,事到临头有哪一件能够兑现?那些专程前来送上一番好话的 人,谁不在心中另有所图?那些谄媚、恭维的话语,即使明知其中 一片虚假,但被恭维者谁不感到句句甘甜、心花怒放?有几个人能 做到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除非你真正是个奋发有为的特 殊人才。《省心杂言》字字珠玑,句句见道,不失为一面能够一针见 血的阅世明镜。

2.好名则立异。

好胜的人必定喜好争夺,贪图荣耀的人必定遭到侮辱。好求 名的人总是树立异端,树立异端就使自己容易陷入危险境地,所以 圣人戒人求名。以表面忠诚换取名声的人其实是在背后揭人之短 的人,以信用换取名声的人其实是奸诈的人,以清廉换取名声的人 是贪婪的人,以洁净换取名声的人是污浊的人。忠信廉洁的品质 应该成为立身之本,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如犯着其中一条,那就 像乡下人一样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对待亲近的人很薄情,而责备 他人很重的人,不能与他们深交。喜好名声而又急不可待的人,不 能与他们共同谋事。贪婪而又喜欢诈术的人,不能与他们有利害 关系。残忍而好胜的人,不能与他们共享安乐。对自己看得太重 的人不仁,好广积财物的人不义,过分恭敬的人无礼,贪图名声的 人没有智慧。

名气不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它隐含着莫大的光荣与利益。成 名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好名欲速者的愿望过于强烈,不适 应也不能满足于这种过程,所以,如果为这种人谋求成名,只会给 自己带来招怨受责的沉痛教训。迫不及待地追求出名的人,总是 一味为引人注目而频繁地制造异端,而异端总是朝着背离现实和 真理的方向越滑越远,所以说贪名者无智。名气不是仅靠把自 己充灌得面红耳赤的功利之心就能得到的,它是一个人的品德、才 华和功业达到一定境界才自然出现的溢彩流光。

3.用过其才则败事,享过其用则丧身。

坐在密室中就像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样,驾驭着自己的 思想就像控制着六匹奔马一样,可以免除过失。任职超过他的才 能就会败事,享受超过他的收入就会丧身。明白过错是过错的人, 因有恐惧之心而不敢去做错事;不明白过错为过错的人,死到临头 才会终止过错。有过错却能悔改的人,也不失为君子;明知是过错 却不肯悔改的人,难道不是小人吗?心诚就没有悔恨,宽恕就不会 招怨,和睦就不会结仇,容忍就不会招辱。行善事不如舍弃做恶 事,补救过失不如事先省去错事不做。即使是勉强做善事,也比一 贯作恶要强得多。广积财富不如教子做人,逃避灾祸不如减少 是非。

人们常常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高位重权,往往不知道权力一旦 超出自己的能力就会给社会事业造成重大损失,除非某种官场制 度能够容忍和承受这种损失。慷慨承诺、热心助人和积极进取固 然都是一种美德,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进入那些注定要失败和有 害的事件;如何对自己的精力和事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取舍,是一 门高超的生活艺术。

4.利可共而不可独。

一块泥土挡不住狂猛的巨潮,一介平民不能振起颓败的社会 风俗。能够屈己下人的能够与众人相处,好胜的人必定容易遇到 敌手。用众人的力量帮助自己的人,心中安逸而且办事成功;凭自 己驾驭众人的人,心中劳累而且招人积怨。礼义廉耻这些道德规 范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以用来束缚别人。严于律己的人就少 过错,约束别人的人就缺少团结合作,缺少团结合作就不是涉世之 道;所以君子常常责备自己,小人总是责备别人。不隐藏别人的短 处,不周济另q人的急难,不是仁义之人。看轻财物就是以团结众 人,严于律己就能让人信服,气量宽宏足以得人拥戴,身先士卒就 能够率领众人。立身之道要内刚外柔,治家之道要长辈谦逊、晚辈 和顺。不和谐就不能迎接外来的事物,不宽容就不能获得下人。

内部和睦的人家道昌隆,外部和睦就能使处人办事取得成功。利 益只能与别人共享而不能独吞,谋略只能少人参加不能与众共谋, 一个人独吞利益就会失败,与众人商讨谋略就会泄露。财不难汇 聚,取予得当就会富足;国家不难治理,分辨出正邪就能太平;世风 不难转化,自上及下就能风行天下;风俗不难改变,自近及远推行 就会引领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这段文字探讨的是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众人的关 系。再好的道德原则只能在修养身心时独自享用,如果拿它来要 求别人会把自己弄得众叛亲离。火焰因为有着众人举柴才会轻而 易举燃烧得热烈而辉煌;如手中没有一点权力和一定的物质力量 要想支配和调度别人往往是枉费心机。领导者之所以能够调动众 力是由于他拥有权力,没有权力的人之所以也能调动众力是由于 他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素质:轻财就会汇聚众人,量宽就能容纳众 人,严于律己就能让众人信服,身先士卒就能率领众人。具备了以 上这些基本素质,也就拥有了统帅群雄的领导能力。

5.人性如水。

人性像水一样,曲直方圆的形状随着它所寄居之处而呈现,善 恶邪正的品德随着后天的学习而形成。对富贵声色的欲望像水一 样自然向下流淌,用不着学习就会产生。如果没有识别善良的锐 眼、刚正的心地、顽强的耐心和坚决的行动,欲望的洪涛就会冲决 道德的堤防,不落入飘零荡败的结局的几乎很少。心地不清静就 无法发现大道,志向不明确就无法立功。用心专著的人,即使雷霆 在耳边震响也听不到声音;为自己心太重的人,不知道富贵可招杀 身之祸。走过四通八达的道路的人不会迷路,思考大公至正的道 理的人不会糊涂。不自重的人常常自取其辱,不知道有所畏惧的 人常常招惹祸端,不自满的人会受到补益,不自以为是的人会增加 见识。吉凶悔吝虽然是天意决定的,但没有哪一点不是由自己首 先导致的。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放肆而粗心大意的人,也会因为跑 得太快而跌倒;走在险峻的路上畏惧而谨慎的人,也会因为走得舒 缓而不跌倒;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安乐有使人致死的道理、 忧患是养生之本;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吗?把千斤巨石放在陡峭 的山坡上,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把它推向万丈深渊;把巨大的舟舰 放到急流之中,加上一片小帆就可以奔行千里;这是势造成的结 果。如果让一群马同时奔驰在平坦的陆地上,把很多的士人集中 在广庭中比赛,只有特殊的骏马和奇才才能领先,这是没有势的结 果。养成刚正、宏大的志气的人,不会沉溺于富贵的环境;懂得取 舍的意义的人,不会忧愁贫贱;这样就可以决断大事,树立大节,难 道是小丈夫所能做到的?

所谓势,就是势头,就是力量的趋向;它是客观条件已经具 备和时机已经成熟的标志。当此之际,只要稍加用力,就能取得空 前巨大的成功;所谓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条件和时 机虽已具备不等于事情就能成功,还必须当事人及时付出决定性 的行动。只是这时候的行动可以收到一力可以落万仞、片帆可 以去千里的力度与气势。如果失去这种势头与时机,就会坐失良 机、追悔莫及。在没有势的助力的情况下,即使付出全身甚至毕 生的力量,都难免不发出块土难以障狂澜的悲叹。要想得势

首先要识势和据势,要认准并占据环境中的立坂和急流

等能够产生势的有利位置,占据这种有利位置,就像进入了电梯 一样,即使一步不动也会自然升上高楼;所以古人感叹:识时务者 为俊杰。

文言文签名大全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6、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7、后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

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9、为人何必争高下,一旦无命万事休。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1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4、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15、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1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9、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24、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25、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27、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28、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2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2、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33、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34、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3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6、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8、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露。

40、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4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4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5、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46、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47、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4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9、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51、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5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5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55、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56、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5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5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6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61、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6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6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能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66、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迂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67、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6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69、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70、宁在人前全不会,莫在人前会不全。

7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72、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73、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74、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75、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76、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77、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8、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7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80、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1、白兔白兔,东奔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82、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8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8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6、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7、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孔子的语录及注释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注释: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注释: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注释: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 范文 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 中国 古代 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不过,主要从 经济 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 理论 认识评价。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 发展 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 规律 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 哲学 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一部 政治 议论 散文 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 教育 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 文章 ,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 社会 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 自然 也不例外。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他们大都是书生出身,有一些“咏菊"之类霸气十足的“言志"诗作流传于世。

 封建专制社会全盛时期的清代的皇帝更是接受了严格的孔孟之道的教育,讲究“文治",重视诗歌创作。据说乾隆皇帝是写诗最多的人,有四万多首,不过他的诗作质量不高。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以说是 秘书出身,诗作颇有可观之处。至于那些“守业"的皇帝,在接受教育时都 学习 了诗教课程,在政治生涯中也就写出了不少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认识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却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帝王文学还出现了中国文学中出类拔萃的作品。

 中国帝王文学虽然大部分作品质量不高,但少数的一些文学精品却在各方面都达到一流的文学水平。特别突出的是魏晋时期三曹的诗歌散文。魏王、后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所作诗歌和散文在帝王文学中是非常显著的。他的作品,胸襟阔大,苍凉悲壮,其层次之高即使终生从事创作的“专职"文学家也很少人可以企及。他的大儿子、篡汉称帝的曹丕,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文学评 论文章更为知名。被封为王的曹植,诗歌尤其哀艳凄绝,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现象——父子三人既是开基创业的帝王又是文名卓著的文学家,还竟然开创了一个 时代 的文学——建安文学。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诗词达到一个高峰。作为退职的帝王却抹不去帝王的烙印,但在诗歌中也就没有了忠君爱国的传统和偏狭的政治志向,以致于上升到人生悲剧的哲理境界。由于帝王大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只要他们认真去创作,其诗文同样的超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帝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意中形成了一种被人们敬而远之的现象。人们不大愿意也不大敢于玩赏和评议帝王文学。帝王文学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使得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在本能上就已经产生排斥拒绝的 心理。而封建等级观念重重束缚的臣民更不敢公开地指点评论,须知“大不敬"的罪名是要受到株连九族的处罚的。这就是帝王文学之所以没有得到正视的突出原因。

 但是,模糊了帝王文学这一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不是完善的文学系统。因而中国人的心理世界的反映也就明显地缺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拿创作观念和主导思想来说,恰恰是帝王文学很少存在那种以孔孟之道为指导的封建观念。这样,人们常用不同的称呼的“龙凤文学"、“天子文学"、“政治文学"、“圣哲文学",其实也就是帝王文学,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正视了,进而还应认真地剖析它的本质。

 二、畸形的阳刚文学的产生

 在 中国 历史 上,所谓帝王这些极其重要的几百个人物,统治了世世代代的亿万臣民。以他们的名字作为皇朝的代号,本身就是文学 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的 社会 因素课题。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需要认真对待。可以说,不认识中国帝王文学,便无从把握中国文学,也就无从深入地探究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无从建构新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种畸形的阳刚的文学,其产生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

 帝王文学反映了一种人类个体和群体生命所独有的精神现象。从精神上进行心理 分析 ,凌驾群伦的帝王文学表现了帝王作为个体对于群体无以复加的高傲心态,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心理深处本能极度膨胀而又与封建理性高度统一的意识。古代中国 政治 心理的特点,是一种二律悖反,一方面是常规的理性即儒家的教化——对于帝王来说只是治理他人的工具,另

 一方面是政治中心首脑的权力的无限制发挥和本能的极度发泄。与之相对,臣民只能有阴柔女性的态度,只能在自虐的俯首贴耳中产生“移情"式的或者阿Q式的精神满足。帝王则在俯视芸芸众生中得到人生无与伦比的快感。刘邦的回归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宋太祖的咏月诗句“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等,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帝王都是要统一天下的,正所谓“天下一家",而且都憧憬着“系之万世"。“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他们所知道的大地上的生物都要受到帝王的统治和宰割。在人类历史上,他们居然也能长达数百年地做到这一点。这样少见的古代文学所反映的心理现象,难道不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吗!须知,由中国特有历史性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心理所 影响 的群体心态,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中国帝王文学有着一致公认的 理论 基础即孔孟之道。如果寻找中国帝王文学在理论层面的东西的话,那么只能说孔孟之道是其集中的 发展 形态。而反映帝王心态深处最本真的法家的帝王之道,在帝王的口头上也在文学的主张中一般是不会被明白道出的。尽管孔孟之道实际上只是帝王教育之道和辅弼帝王之道,但它确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封建观念系统,如“内圣外王"等。封建帝王是很乐于表白自己符合这一儒家教条的。其实,真实的帝王之道是“道儒法并举"、“霸王道杂之"。道儒法的理论深处都存在着高人一等的统治、制约、教导民众的圣王心态,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 经济 、政治、地理等条件产生了帝王文学。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耕自足的小农 自然 经济,但因此也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皇帝来保障统一,消除战争。于是,帝王应运而出,他们的志向都是统一天下,传世无穷。他们的文学主要表达这种志向。在帝王之下,一切人都成为被统治的和被宰割的,包括文学家。这些文学家,都只能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臣服忠诚心理,或者只能在这种心理的前提下抒情言志。尤其是男性的文学家大都是如此。倒是个别的女作家,由于没有了政治发展的可能而注重人生的欲望和情性,反倒写出更多真实情性的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

 无论如何,应当承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群受到重视。

 三、帝王 文学的特征

 中国 古代帝王文学有着显著的区别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当然,有的特点和一般文学的特点有相同之处,如 政治 性,但即使是政治性在帝王文学中也是更为突出的。

 (一)政治化极强的文学 内容 。

 这一点,与一般中国文学是相同的,只是帝王文学所反映的政治内容处于最高层次,无人敢于摹仿效法。帝王文学是 社会 政治需要即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愿望和统治内容的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早在黄帝 时代 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政治主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的诗歌,是当时任何人也不敢唱出来的。这种帝王政治,正如王夫之所说“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越是独裁专制,越是追求家族世袭,反而小农 经济 的社会越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因而,帝王的吼叫成为 历史 的巨响,这在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学和政治关系上的认识上,同孔孟之道出于一辙,帝王们完全把文学当作政治的附庸。不过,文学家也大都是这样认识的,正像孔夫子一样他们毕生最愿从事的是政治事业而不是“雕虫小技"的文学。文学,对他们来说是政治事业的一个工具,不可能是一种专门的事业。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不同的地方。西方文学家将文学作为生命投入的人生大事业,这一事业在改造社会的人类大道上是和政治事业并驾齐驱的。

 (二)唯我独尊的个体精神 心理现象。

 佛罗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最深处存在着本能核心。这种本能具有扩张性、残忍性、盲目性,以追求快感为最高真理。帝王在封建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无限度地扩张其本能,以致明目张胆地认为自己——儒家也极力鼓吹——是天下一人,唯我独尊,凌驾群伦。宇宙万物尽为所驱,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帝王成为一种畸形大写的人。他们的诗歌,也表现了这种妄自尊大而又是社会需要的心态。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魏王曹操吟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来,此类人物都需要这样一种自大到了近乎疯狂的心态。而一般的文学,谁人敢于如此狂妄!

 (三)主体表现的阳刚雄壮。

 中国文学,已经有学者称为“臣妾文学"和“阴柔文学",笔者认为用“ 秘书文学"来称呼更为确切。秘书这种社会 组织的特定职务,具有从属性、服务性和被动性。几乎所有著名的文学家,都做过皇帝的秘书职务。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文学家屈原,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道儒佛并举的苏东坡等,都有正式的秘书职务。一般文学家,无不以秘书职务的获得为进取之道。因而,他们也就带上了秘书的特性。再加上,封建社会遵从孔孟之道,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属工具。这样一来,与欧洲文学家相比,中国文学家群体不能不表现出一种更为欠缺独立自主的弱势来。

 就连称为豪放派的登上词作最高峰的辛弃疾都把自己比喻为受到皇帝冷遇的美女。他在《摸鱼儿》一词中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年轻时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发出弃妇一样的哀叹:“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大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鬼"、“诗圣"等,却没有像西方诗人那样被称作“诗帝"或“诗王"。而帝王文学却正好相反,其阳刚亢奋到了变态地步,为所欲为,不可一世。以“天子一怒,伏巳百万"的凶残,以抢夺“天下之妻女,以奉我一人之*乐"的*威,以“宁可我负天下人"的告白,傲视着匍伏在脚下的臣民。 自然 而然,在文学中的表现,主体性最为强烈,阳刚与雄壮就“舍我其谁"了。

 (四)符合 艺术 本质的自我表现。

 帝王对于文学作品的 理论 认识以及艺术 分析 是很少的,但是他们流露出来的理论主张和艺术手法却往往符合艺术的本质,而文学成为他们的艺术表现。帝王文学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理论主张是“诗言志"。 历代帝王所作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言志"。这一理论出自于《尚书·尧典》,据说从舜帝那儿流传下来,为孔子所肯定并确定为正统诗歌的理论。言志说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定义,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人们广泛认为它是对于诗歌的准确的理论认识。尤其是豪放潇洒的诗人们,无不以言志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唯一主旨。直至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给陈毅的一封信中仍然认为这是诗歌理论和创作的正宗,而他的诗歌也确实是“言志"的,气魄雄伟,有着前所未有的豪放潇洒。言志说抓住了诗歌的一种重要内容,即志。志,是一种人生对于事业、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于政治事业的远大而又执着的追求。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的明显的心理活动。言志,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在许多情况下是可行的。 但是,整体的诗歌不仅仅言志,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写诗人 其它 心理活动如感觉的。因此,言志说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对于诗歌整体来说又是片面的。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强的“志",是规范化的理性化的情感和认识,往往表现为社会化抒情化的议论,显得直白单调。我们所知晓的帝王诗歌,大都是“言志"的。但这也就避免了纯粹讲究“反映"社会生活的误区,使得诗歌更加主观化。

 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表现手法。和一般文学相比,帝王文学在诗歌中更加突出地使用象征手法。“言志"的诗歌,主观性很强,所借助的形象十分单调,常常是人们熟悉的传统意象,例如日月、山河、草木等。帝王诗歌中很少铺陈式的细部描绘。与上述相联,帝王诗歌中的意象比较阔大。全部形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不过如此一来,这些诗歌确实给作者和当时的人们以斗争的精神力量。

 但是,帝王是从事政治的,日理万机的繁重政务使他们不可能将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文学创作。偶有所作,也常常是有所为而作。这就使得帝王文学不能在艺术上产生突破。帝王文学属于传统的文学艺术,不重视艺术的创新。好在帝王文学的本意大多不在使用艺术来从事教化,这倒使得作品更多情性的表现,更接近于文学本质。

 四、帝王文学与今天文学发展的关系

 帝王文学,与今天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却也被置之度外。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的一些宝贵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帝王文学会在一个新的阶段脱胎换骨,更生出来一个新的英雄文学的样式。在这21世纪古老中国仍然处于落后局面、忍辱负重、任重道远的时刻,我们需要这样雄壮激昂的文学来鼓舞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心志,正像我们永远需要原始神话及其英雄一样。

 (一)帝王文学中进取的自尊的极致个性在新的中国文学中可以辩证发展。

 帝王文学中的精神特质,能够更生为个体生命中的自由创造本质。这种新生命培育的文学“屠龙技"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应当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中进取有为的特质,映照其生命的大美。从“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转换为个体生命自尊自爱同时又是雄心壮志的博大精神。

 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毛诗中的诗句成为千千万万人的人生警铭。在困难的时候,在辗转奋斗的时候,现在处于中老年的人头脑中往往无意识地出现了毛泽东的诗词,顿时感到了精神的力量和生气。就像帝王文学一样,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一些缺点,如单调直白的 语言,重复使用的数字,普泛化的意象,确有一些单调、“张狂"和“霸气",甚至在晚年诗作中还出现了“戾气",但在整体上却有着前无古人的豪放潇洒,有着横绝千古的阔大境界。毛泽东的诗词,可以归属为浪漫主义文学。这种浪漫主义,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需要的。更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渊源之一是帝王文学,它是一次帝王文学在新时代的迸发和新生,给我们后来的文学以宝贵启示。

 再如鲁迅作品,也可以说是帝王文学的一种再生。不少人评论了鲁迅文学在心理本质上的“内圣外王"的潜意识情结。鲁迅作品改造国民性的伟大使命,的确是只有那种古代称为“圣王"或者“素王"的人才能担当得起。读了鲁迅的著作,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会像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某种典仪一样,感到一种灵魂的新生,羞耻于那种心灵扭曲的荒诞的“阿Q精神胜利法"。

 透过“世纪诗人"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我们看到天地间矗立着比起帝王还要伟岸的身影,不由人不去有意无意地效仿。只不过正像对待帝王一样,新的时代会有新的人的特质和要求而已。例如,无论对什么样的巨人,都会有 现代 公民的民主政治、人格平等的更加 科学 理性的要求。

 (二)帝王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吸取。

 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几百年从未有过的繁荣和更生,但是大家仍然认为没有大师级的文学。其中一个原因,可以说是缺少那种“内圣外王"般的主体意识。在外国文学中,人的主体性非常突出。自亚里士多德起,“圣哲文学"独立自尊,有意识地俯瞰、隔离一般政务,整个人生都清醒地从事著述,与尘世君王比肩而立,耳提面命,甚至希望取而代之(柏拉图表述了“哲学王"统治“理想国"的政治幻想)的主体意识。这,确是中国文学所欠缺的。而在我国当代文学中,就连“内圣外王"的一般要求也因为其陈旧而被排斥。中国古代文学中主流的阴性化(表现为忠君)、作家最为追求政治及地位的人生,在新的时期有了极其类似的表现。看来,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改造民族心理精神、人的个性自尊和公民权利等等认识,还需要强化——不但在文学评论中,还应该更多地进入文学家的心态。

 (三)帝王文学显著地成为个体生命的表现,这是今天的文学应该强调的。

 十分可悲的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理论还没有澄清。文学究竟是反映、再现还是表现帝王文学对于这一 问题 的答案是明白清楚的,即“诗言志"。今天的文学,不仅要“言志",而且要“言"自己的内在世界、生命本质及其投射下的外在世界。这样,文学才能承担起提高和美化个体生命以及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的任务。文学可以商业化、产业化,但不能以金钱为目的,要与人格化、理想化辩证统一。这就要求,作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首先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人生追求,在生命的表现——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帝王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有的成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与科学理性辩证一体的新文学,要想承担起创造新的一代中国人的伟大使命,就必须批判地继承这一遗产。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二:古代文学《 文化 :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 》

 中国 素称「诗的国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 社会 生活和 文化 发展 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中国诗歌史的专著已有多种,但本篇的角度立意稍有不同。

 大约十年以前,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是这样几句: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他自己的诗词作品结集,也只以《启功韵语》名之。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我的 体会,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 自然 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的缘由。

 一,诗源于巫

 诗歌和其他 艺术 的起源一样,是令艺术史家、 哲学 家和人类文化学家们颇伤脑筋的事情。上一世纪以来,便有「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说」等多种说法的争论,外人不足与论。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绝书》)等等记载,以备各种阐发西来学说之某一派系的学人们共同征引,好在中国的 语言文字有着充分的模糊性。我揣测,这些争论也许永远没有结论,也许只有模糊的结论,也许结论是各种说法的中和。因为不管这些学科今后将以什么样的人类状态作为模型,是与世隔绝,至今仍然过着原始生活的部族呢,还是以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状态,这些实验和举证,都永远不可能确切模拟出人类原始创生 时代 的文化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