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皇后战列舰的服役历程是什么?

游戏攻略010

玛利亚皇后战列舰的服役历程是什么?,第1张

玛利亚皇后战列舰的服役历程是什么?
导读:“玛利亚皇后”建成服役时,黑海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土耳其在英国购买的“苏丹奥斯曼一世”和“雷萨迪赫”战列舰在交舰前夕被英国扣押。德国送来了“格本”号战列巡洋舰和“布雷斯劳”巡洋舰。土耳其将德国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买下,分别改名为“苏丹塞利

“玛利亚皇后”建成服役时,黑海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土耳其在英国购买的“苏丹奥斯曼一世”和“雷萨迪赫”战列舰在交舰前夕被英国扣押。德国送来了“格本”号战列巡洋舰和“布雷斯劳”巡洋舰。土耳其将德国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买下,分别改名为“苏丹塞利姆”号和“米迪里”号。

1916年10月,俄国战列舰“叶夫斯塔菲”、“伊凡·兹拉托乌斯特”和“潘特莱盟”号分别炮轰了土耳其的宋古尔达克和科卢兹等港口。“玛利亚皇后”号作为屏卫兵力参加了行动。10月6日,保加利亚倒向同盟国。这意味其黑海港口瓦尔纳将很快成为德国潜艇的重要基地。10月20-22日和27日,“玛利亚皇后”号两次掩护前无畏舰炮击瓦尔纳港。

“叶卡捷琳娜大帝”号刚刚加盟黑海舰队不久,1916年1月5日,由于识别错误,俄国“迅速”号驱逐舰向被当成敌舰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号发射了7条鱼雷!好在无一雷命中。8日,“叶卡捷琳娜大帝”号在凯夫肯岛附近海域与“塞利姆”号不期而遇。炮战在22000-24000米的超远距离上展开了。

由于“塞利姆”号的283炮射程有限,她只完成了5次齐射。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号的大仰角远程火炮发挥出了最大威力,一共发射了96发305毫米炮弹。而且射击相当准确,第1次齐射为远弹,距离德舰450米左右,第2次齐射将偏差缩小到200米,第3次齐射得偏差仅为40米的近弹!“塞利姆”号依仗自己的速度优势迅速撤退,“叶卡捷琳娜大帝”号紧追不舍。“塞利姆”号上的德国人的观察结果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号的航速甚至达到了25节!不过“叶卡捷琳娜大帝”号航速差距毕竟太大,最终还是让“塞利姆”跑掉了。

1916年4月4日,“玛利亚皇后”和“米迪里”号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本来凭借海岸的掩蔽,“米迪里”号已经摆脱了俄国人的侦察。但是“米迪里”号的德国舰长却向俄国军舰发出了一个挑衅性的信号“吻我的屁股吧”。俄国军舰被激怒了,她立即做出了回应,第3次齐射的炮弹破片擦伤了土耳其军舰。“米迪里”号加速逃跑才驶出了“玛利亚皇后”号的射程。德国人在事后的报告中也评价俄舰的炮术极为出色。

7月4日,“塞利姆”号出动炮轰高加索沿岸图阿谢普附近的俄军阵地。黑海舰队获知该情报后,立即派出“玛利亚皇后”号、“叶卡捷琳娜大帝”号试图夹击围歼土耳其军舰。不过因为“玛利亚皇后”和“叶卡捷琳娜大帝”所处的位置有漏洞,“塞利姆”号从北边避开了俄国驱逐舰的侦察,并沿保加利亚海岸返回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基地。由于这次行动的失败,黑海舰队司令部和参谋部门的矛盾完全公开化。结果具有瑞典血统的舰队司令А·Л·艾伯哈特中将于7月16日被解职,А·В·高尔察克中将接替了他的职务。当月21日,“玛利亚皇后”号作为高尔察克的旗舰出击,赶跑了正在追击俄国“幸运”号驱逐舰的“塞利姆”号。

1916年10月20日,俄国海军遭受了整个一次大战中最惨重的损失。早晨6点20分,“玛利亚皇后”号1号炮塔下面的舰体内浓烟和火火焰从炮塔附近的舱门、通风机和炮口处涌出。舰内马上响起了火灾警报,舰员迅速拖出消防水带奔赴着火区域。但是紧接着前部弹药库发生了大爆炸,司令塔、前桅杆和烟囱全部倾倒,1号炮塔被炸飞,从炮塔圈座里腾起的火焰高达300多米。军事工程师伊格纳切夫率领一群勇敢的水手放水将前部弹药库淹掉。尽管随后的爆炸夺去了全部这些勇士的生命,但是他们为以后的损管争取到了时间。剩下3个弹药库的消防进水阀被及时打开了。

到7点左右,尽管舰内仍然不断有些小的爆炸,火势却是在慢慢消退。舰员们的损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7点过后不久,可能是在前部鱼雷室又发生了一次爆炸,其烈度和第一次大爆炸相当。整个舰首横隔墙被彻底摧毁,海水以不可阻挡之势扑进舰内。“玛利亚皇后”的舰首迅速下沉,7点12分,艏部已经完全没入水下。接着舰体逐渐向右倾斜,舰长在此时下达了弃舰令。4分钟后,“玛利亚皇后”向右倾覆翻倒沉没,1名军官、2名候补生和225名水兵丧命。

事故调查委员会总共提出了3种可能的原因:1火药因温度过高自然,2运输发射药或底火时,因不慎碰撞诱发爆炸,3故意的破坏行为。最有可能的还是第一种原因,因为“玛利亚皇后”号在试航时就曾经发现前部弹药库存在温度偏高的问题。原因是弹药库和温度比较高的前锅炉舱挨的太近。另外,由于第一次爆炸就损坏了“玛利亚皇后”的全部锅炉蒸汽管道,致使所有的发电机均无法工作,导致舰内连应急照明的动力都没有。

这被认为是“玛利亚皇后”号损管失败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如此,这个损失对黑海舰队的影响仅仅是战术性的。因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号已经服役,“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号获得动力系统后,也即将建成完工。而土耳其舰队却没有得到任何加强。

随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黑海舰队的战斗和归属情况变得相当复杂。1917年4月29日,“叶卡捷琳娜大帝”号换了个名字“自由俄罗斯”号。同样是根据布勒斯特条约,德国人将进占整个乌克兰。就在德国人前卫部队进入塞瓦斯托波尔的同时,黑海舰队主力在М·П·撒布林少将的率领下于1918年5月14日夜出港,驶向黑海东岸的新罗西斯克港。

德国人要求布尔什维克让开到新罗西斯克的舰队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将舰艇移交德国使用。列宁不愿意直接和德国对抗,但更不愿意让德国人获得俄国军舰,因此他指示一旦有德国人强行夺舰的可能,就立即自沉全部军舰。

6月19日,莫斯科的沉舰命令下达了。“刻赤”号驱逐舰向“自由俄罗斯”号发射了3条鱼雷。但是此前“刻赤”号射击是驱逐舰,其鱼雷定深只有15米,因此3条鱼雷并没有给“自由俄罗斯”号造成明显伤害。第1条鱼雷击中煤舱后,可能激起了大量的煤灰粉尘。第4条鱼雷的命中引起了这些粉尘-空气混合物的猛烈爆炸。“自由俄罗斯”号在4分钟内倾覆沉没。

“自由”号的舰长А·И·季赫麦涅夫上校违反命令,带领“自由”号和其他一些舰艇返回塞瓦斯托波尔港。本来返回塞瓦斯托波尔的大部分俄国海军军人都是乌克兰人,他们希望能够利用沙皇的遗产建立一支独立的乌克兰海军。不过他们的德国靠山显然不同意,鲁登道夫将军计划让“自由”号在德国舰员的操纵下继续服役。10月1日,德军正式接管了“自由”号。15日,由德国人驾驶的“自由”号进行了第一次巡航,此时她的主炮还不能正常发射。不久,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英法联军于11月24日接收了“自由”号。英国海军对“自由”号的三联装炮塔产生了很大兴趣,曾经想过拆下一座炮塔运回英国仔细研究。

不过最后英军还是把完整的“自由”交给了弗兰格尔的白军。1920年10月,“自由”改名“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10月14日,“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和败退的弗兰格尔白军一道撤离克里木,开往法国控制的突尼斯比赛大港。1924年6月法国总理赫里特通知苏俄,如果他们愿意谈判偿还沙俄欠下的贷款,法国可以考虑将“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换给俄国。12月间,克雷洛夫和苏联驻法海军武官Е·А·贝伦斯率领的一个代表团检查了“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的技术状况,结果令苏联人感到相当满意。

1925年4月正当双方进行谈判时,赫里特的政府下台了。然后法国内阁在接下来的14个月内走马灯似的连换了6届。最后的波尼切尔总理对和苏联人打交道没有一点兴趣。结果“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还是留在了比赛大。她于1926年被售出,但没有立即解体。1931年,锚泊时的“阿列克谢耶夫将军”意外沉没,后被浮起。1936年,“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和最后一批停在比赛大的白俄舰船一道拆毁。

“自由俄罗斯”沉没后,自192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政府派出潜水队打捞仍然安置在舰壳内的305毫米炮弹,当时这些炮弹单价3000卢布。由于潜水队员缺乏经验,再加上舰体倒扣在海底没有出入口,打捞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有人想了办法,在舰底外板安置少量炸药再炸出更大的洞以便于人员和机械的出入。这个馊主意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1930年的某一天爆破炸药起爆了,结果整个新罗西斯克都在猛烈的爆炸中巍巍颤抖,冲起的水柱高达100-120米,破片飞散到几百米以外,幸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调查结果表明,炸药诱发了一条鱼雷的战斗部,继尔引起了弹药库的爆炸。几番折腾下来,“自由俄罗斯”号的舰体结构已经完全摧垮,任何打捞修复工作都是不可能的了。

“玛利亚皇后”号的打捞工作于1917年10月开始,工程师们先把舰体外的破洞补好,然后向密闭的舱内充入21个大气压的空气。5月18日,她已经可以依靠自身的浮力浮起,并于31日被拖进塞瓦斯托波尔的北船坞。

1920年,为了阻止苏联红军从海上进攻,白军又将“玛利亚皇后”当成阻塞船沉没在主航道。红军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后,“玛利亚皇后”号于1922年秋季再次被打捞上来,1927年解体。还有一种说法是5月8日浮起后于31日进坞,并一直在船坞里呆到1923年。后来为了维修船坞,她扶正厚拖到浅滩处搁浅。1926年回到修复的船坞拆毁。“玛利亚皇后”倾覆时,4座主炮塔全部从舰体上脱落。苏联人把它们捞起后编成第30岸炮连。第二次世界大战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期间,第30连表现格外出色。

早年生涯

卡尔·邓尼茨于1891年9月16日生于柏林近郊小镇格林瑙(Grünau),有一个兄长,弗里德里希(Friedrich),父亲埃美尔·邓尼茨(Emil Dönitz)为一座工厂的工程师,在邓尼茨4岁时母亲安娜·拜尔(Anna Beyer)过世。1910年,邓尼茨应征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Kaiserliche Marine),于4月4日成为了海军军校学生,1911年4月15日,晋升为海军见习军官,在海拉号巡洋舰(Hertha)上服役一年。在1912年秋季邓尼茨被委任为布雷斯劳号巡洋舰(Breslau)的海军代理少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布雷斯劳号(Breslau)和戈本号(Goeben)卖给了奥斯曼帝国,分别改名为米迪里号(Midilli)和严君塞立姆号(Yavuz Sultan Selim),而邓尼茨跟着米迪里号参与对俄国的战斗,累积实战经验。1916年3月22日邓尼茨晋升为中尉,之后又被派往加里波底作为飞机观察员,邓尼茨在5月时和德国军官女儿茵戈波·韦伯(Ingeborg Weber)结婚。同年10月,邓尼茨转入德国海军潜艇部队,1918年作为潜艇U-39的值更军官,于1917年2月至10月在海上巡弋作战,表现优良。1918年2月,担任潜艇UC-25的艇长,击沉5艘运输船,获得骑士十字勋章(Ritterkreuz);7月,又担任UB-68潜艇的艇长,在10月4日时袭击英国的地中海商船团时,被护航舰重创了潜艇,之后在英国约克郡被俘了10个月。

海军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但1919年7月邓尼茨才被释放,他留在英国,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再次加入德国海军。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之下,德国仅能拥有规模非常小的海军,不能拥有潜艇,且海军人员仅能1500人,而邓尼茨以中尉的身份作为魏玛共和国国家海军中的T-157鱼雷艇艇长,在同年11月1日,晋升为海军少校。在1933年9月1日,邓尼茨晋升中校,在1934年9月出任指挥艾姆登号轻巡洋舰。在1935年德国和英国签署英德海军协定后,德国已能拥有潜艇部队。1935年10月邓尼茨回到潜艇部队中服役,并晋升上校;同年,魏玛共和国的“国家海军”被改名为“战争海军”。邓尼茨自回国后倾心研究潜艇战术,利用一次大战的经验和在战间期与外国合作,私下发展研究潜艇和训练潜艇人员,复苏德国潜艇力量。

当时的德国海军学说建立在美国军事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理念上,主张结合潜艇和水面舰一起打击敌人舰队。到了1937年11月,邓尼茨开始相信,大规模的通商破坏战(即“破交战”)是可行的,特别是对德国海军的主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他认为必须将德国海军的舰队形式从水面舰改成潜艇,战略是主张攻击于相对于战斗舰队安全许多的商船船队。他指出,英国本土所需的物资绝大多数都是仰赖于外海殖民地运回本土(英国每年消耗的物资中,石油的75%、铁矿石的88%、铜的95%、铅的99%、小麦的89%、肉类的84%和石油的93%都依赖进口,每年的海运物资总量超过6800万吨,每天航行在大海上的英国运输船多达2500艘),战略物资仰赖通商船队,打击它们能使英国迫于投降,他认为能以300艘的U艇VII型所组成的潜艇舰队在战争里打败英国。

邓尼茨回想起他在一次大战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想法,当时他以单艘潜艇使用鱼雷的最大射程袭击护航船队,此举是非常危险且取得的战果较为有限;邓尼茨就以“多艘潜艇集结起来攻击船队”为核心概念,创立出“狼群战术”(狼群战术是英国的称法,德国是称作“集结战术”),以多艘潜艇在夜晚以水面航行方式,以鱼雷最小的射程攻击船只,于是邓尼茨开始在海军中提倡建设潜艇舰队。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执行狼群战术,以德国有限的无线电能力十分困难。在两次大战期间,德国开发了特高频发射器,使得他们的无线电反干扰能力提升许多,而一战后发明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使得防窃密能力加强。邓尼茨还采用了威廉·马绍尔的想法,让潜艇处于非常接近水平面的位置和夜间发动攻击,此一策略使得潜艇的无法被声纳所侦测到。当时很多人,包括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不赞同邓尼茨的想法。他和雷德尔不断争取海军内部的资金,也同时竞争希特勒的政治交友圈,特别是和赫尔曼·戈林。

由于战争海军的水面舰军力远低于英国皇家海军;雷德尔认为,只要和英国有战争,不久就会毁掉他的整只舰队,当听到宣战消息后,他说道:“现在,水面舰队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表现出它们懂得如何英勇赴死。”。雷德尔对战争的希望全寄托在水面舰建造计划—Z计划中,这将大幅提升德国海军的水面舰队力量,有效对抗皇家海军。然而Z计划直到计划里预定的1945年都未完成。相比之下,在邓尼茨新的战术中就没有如此不稳定的因素和繁杂的飞行人员训练计划。与和皇家海军比较起来相对弱势的德国水面舰队比较,一旦战争爆发,潜艇战必是德国海军唯一的选择。

1939年1月28日,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准将和潜艇指挥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本预计这场战争的爆发将在1945年,而不是1939年,战争海军对于战争的到来完全是措手不及。邓尼茨的U-潜艇部队只有57艘,其中许多是短航程型,只有22远洋型能越洋出击。在雷德尔和希特勒的要求下,以潜艇舰队直接和英国舰队交手。这些作战结果成败参半,勇敢号航空母舰(Courageous)、皇家橡树号战舰(Royal Oak)和巴勒姆号(Barham)被击沉,以及击伤纳尔逊号(Nelson)。这些战果代价是一些潜艇船只,削弱了原本就很少量的潜艇部队,让狼群战术的进展更为缓慢。之后,潜艇舰队又被派去和水面舰队一同执行破交战。

德国潜艇舰队指挥官

1939年10月1日,邓尼茨成为少将和潜艇指挥官(Befehlshaber der Unterseeboote),从1940年7月到10月,因为英国雷达和反潜设备的缺乏,对水下杀手的U艇无法反制,被击沉了149万吨的物资,这段时间德军称作“第一段欢乐时光”(First happy time);邓尼茨也因为领导潜艇表现优异而晋升海军中将,到了1941年,新交付的U艇VII型使得英国的战时经济有了重大影响。虽然商船的生产速度已加快,但德国拥有更优秀的鱼雷、U-潜艇和逐渐增加的通商破坏舰,这段时间里,英国的损失仍居高不下。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对美国宣战,使大西洋海战的范围延伸到了美国东岸,邓尼茨立即策划击鼓行动(Paukenschlag)[9],让U-潜艇开始在美国东岸攻击船只。由于美国反潜作战准备不足,在战初即承受巨大损失,德军称作“第二段欢乐时光”(Second happy time)。

之后,至少有2次盟军成功打击了邓尼茨的潜艇部队,他对所有可能的原因进行调查,认为间谍和盟军成功截取和破解了德国海军的通讯(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不久,邓尼茨于1942年2月1日下令潜艇舰队使用改进版本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即“M4型”(拥有四旋转盘,盟军称它作“鲨鱼”),使得安全性提高许多(德国海军是唯一使用改良密码机的军队,其余的德国军队(德意志国防军),包括空军,仍继续使用三旋转盘的版本 )一时间这种变化造成盟军难以破译,邓尼茨也经常去参与潜艇部队的研究,经常一天和幕僚人员接触70次,讨论每天的行程、战略、燃料供应和其他各种细节。。截至1942年年底,由于U艇VII型的产量增加了,以至于邓尼茨终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潜艇群体攻击,以狼群战术使盟军的航运损失大幅上升,并有一段时间使英国的燃料和补给短缺。

到了1943年中旬,大西洋海战已不利于德国,但邓尼茨仍继续推动建造U-潜艇,并对它充满信心,进一步的研究潜艇技术,期望德国能一再的扭转局势,同时告知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盟军新式的雷达、海空协同的反潜机和护航航空母舰使得潜艇的损失还是不断增加。

海军总司令和海军元帅

1943年1月,德国海军攻击开往苏联的船队失败, 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遭到重创,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被解除职务。邓尼茨则被希特勒起重而担任海军总司令,同年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雷德尔辞职的原因主要是和希特勒对水面舰之间的争论,希特勒在巴伦支海海战的失败后,认为水面舰队不值得保留,要求拆毁所有舰队,雷德尔只好请辞,而邓尼茨则说服了希特勒保留舰队,但停止建造。它将水面舰舰队用以存在舰队,影响盟军的部署。自1943年中旬以来,邓尼茨的潜艇损失并没有随着他的晋升而减少。他的副手艾伯哈特·戈德(Eberhard Godt)接替他作为潜艇舰队总司令,也无力扭转局势,只能放弃狼群战术,而改以单艘巡弋的战术。

希特勒的继承人

1945年4月20日,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根据他最后的遗言,希特勒将赫尔曼·戈林和海因里希·希姆莱从纳粹党里开除、撤去它们所有权力,并任命邓尼茨为他的继承者,作为帝国联邦大总统(并非元首)和德意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成为政府首脑和德国总理。希特勒认为,德国陆军(因为没有执行希特勒“战到最后一人”的命令)、空军(空军总司令戈林和盟军私下谈和)和党卫军(党卫军全国领袖希姆莱也和盟军私下接触,党卫军上将斯坦纳(Felix Steiner)又不执行希特勒的攻击命令)都背叛了他,只有海军能信任。5月1日,戈培尔自杀,邓尼茨成为即将崩溃的第三帝国唯一代表,并试图组成新政府。邓尼茨在第三帝国东部即将被红军攻进时,拟定并实行了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汉尼拔行动(Operation Hannibal),抢救了200万平民与30万士兵至西方,并希望和西方达成单方面的停战,但遭到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拒绝。

弗伦斯堡政府

邓尼茨在第三帝国即将灭亡之际,于弗伦斯堡成立另一新政府,以取代纳粹党政权,企图与盟军谈和。由邓尼茨担任联邦大总统,值得注意的是,此职位与希特勒的帝国元首并不相同;什未林·冯·克罗西克(Schwerin von Krosigk)担任首相和内阁主席;希姆莱担任内务部长(于1945年5月6日被解职)。弗伦斯堡政府位于西方盟军的占领区附近,主要内阁人员也被英军所俘虏。5月7日,邓尼茨授权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里德(Hans-Georg von Friedeburg)、威廉·凯特尔和汉斯-尤根·史托普(Hans-Jürgen Stumpff)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晚年

邓尼茨在批评希姆莱的和平谈判时写道:

“通敌者应是备受鄙视的小人,任何国家的人、甚至是他的敌人都所不齿。每个国家都应该一致的谴责这种背叛行为,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它都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邓尼兹到1956年10月1日才被释放,之后他退休到西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一座村子定居,他在之后创作

了2部作品,他的回忆录《10年和20天》(Zehn Jahre, Zwanzig Tage),该书于1958年在德国出版,隔年又有英文翻译版上市。“10年”指的是邓尼茨作为潜艇指挥官,“20天”则是他作为总统的日子;书中,邓尼茨将纳粹政权解释为是时代的产物,并且争辩说他不是一个政治家,因此不能在道义上负起纳粹政权的大部分罪行,他也批评专制制度是政府的根本缺陷,并指责专制制度是纳粹许多错误的根源。

邓尼茨的第二本书,《我风云变幻的一生》(Mein wechselvolles Leben),比较少人知道,内容叙述他1934年前的事,这本书是首次出版于1968年,在1998年出版新的版本,标题改作《我作为军人的一生》(Mein soldatisches Leben)。

与阿尔伯特·斯佩尔不同,邓尼茨完全不后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做的一切,因为他认为“没有人会尊敬放弃对国家的信念与责任者,无论是大或小的背叛。”

邓尼茨批评希姆莱的和平谈判

邓尼茨的余生在奥姆勒恩(Aumühle)平淡的度过,直到1980年12月24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

我们知道,常规性火炮的口径一般为88mm--203mm,口径大于210mm的火炮,一般称之为大口径火炮。史上最著名的大口径火炮,是纳粹德国制造的古斯塔夫重炮,又名多拉,口径达800mm,是铁轨炮。因口径太大,所以炮弹十分笨重巨大,要用坦克把弹药推进炮膛里,后坐力也很大,一开炮,就后退十几米,铁路要是不直他就完了。德国战败前,就被拆了。

实际上,在一战时,德国就造出来一种超级大炮—巴黎大炮。因这种火炮首次轰击了巴黎,人们就为它取名“巴黎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火炮设计师艾伯哈特设计、董事费利茨·劳森贝尔格监制的。尽管该炮的口径不算太大,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它却显得又高又大,堪称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长近37米,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真是令人望而生畏!这门炮全重达750吨。“巴黎大炮”因其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欧洲和世界。

不过,二战时期制造的最大口径火炮还不是德国的多拉火炮,而是美国制造的迫击炮,是专门为盟军正面攻破德军齐格非防线而秘密设计和制造的。该迫击炮的炮筒重6吨,口径为914毫米,炮座重7吨,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射程达到10千米,战时仅建成1门,没有来得及投入实战。后来,美国还制造了大口径原子炮。

那么,二战后,各国为何再也没有研究大口径火炮这种超级武器呢?

我们评价一种武器的性能优劣,除了要看战技指标的高低外,重要的是看为了达到预期战术技术要求,所采用的设计方案的弹道性能是否优越。首先,二战后攻击精确度更高更远的武器—导弹出现。与导弹相比较,超级火炮的精确度真的无法把握。如从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门“巴黎大炮”从不同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只有180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而口径更大的其它两种火炮的精确度更不用说了。

其次,操作麻烦。为了解决这些庞然大物的机动问题,专门为它设计了有轮缘的特制车轮,可以在机车轨道上滚动,巨大的铁路旋转盘可以使火炮作水平转动以改变射击方向。此外,装弹都成问题,如巴黎大炮的炮弹重达125吨,发射一次要用195公斤的火药。

再次,炮管寿命短。如巴黎大炮在炮弹的发射过程中,对炮膛的磨损十分严重。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每发射完50发炮弹后,磨损严重的炮管会送回工厂扩充内膛,改造成238mm的炮管,送回前线继续使用,据说最后有的炮管甚至扩充到了260mm。“巴黎大炮”一共只造了3门,前后总共使用了140天左右就“寿终正寝”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