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孙悟空从哪里来的

游戏攻略07

小布孙悟空从哪里来的,第1张

小布孙悟空从哪里来的
导读: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孙悟空未出世时,是一尊石猴,吸收了多年的日月精华,十分有灵性,因此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又称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传为吴承恩所著),由开天辟地产

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孙悟空未出世时,是一尊石猴,吸收了多年的日月精华,十分有灵性,因此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又称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传为吴承恩所著),由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出生地位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上,因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

受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影响,很多人对孙悟空这一形象印象深刻。小说开头便写道,东胜神洲有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花果山,山顶有一石,受日月精华,生出一石猴。石猴因成功闯水帘洞,被山中群猴拜为“美猴王”。

孙悟空起初是以猴形出世的,后拜师习得本领,大闹天宫,最后随唐僧西天取经。我们知道,《西游记》是神魔小说,里面妖魔鬼怪众多,涉及飞禽走兽,鸟虫鱼虾,为什么孙悟空的形象非得是猴呢?孙悟空的形象又是从何而来呢?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猿猴最接近于人类,善通人性,智力发达,肢体灵活,实在是塑造孙悟空形象的不二选择。

事实或许部分这样,但又绝非仅仅如此。吴承恩塑造孙悟空这一形象时,至少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水怪无支祁。无支祁是我国神话中的水怪。无支祁是尧舜禹时期的奇妖,《山海经》载“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无支祁形似猿猴,白头青身,塌鼻子,凸额头,火眼金睛。无支祁至善至恶,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经常为患江淮,祸害百姓;另一方面,则是民间正神,素有孝名,广受祀奉。无支祁的形象出现后,后世广为流传。在唐代异书《戎幕闲谈》、北宋小说《太平广记》中,韦绚、李昉等文人进一步丰富其形象;在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吴昌龄更是将其与孙悟空联系起来,乃至有了“无支祁是他(孙悟空)姊妹”的说法。对于纪实小说、元杂剧,吴承恩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不可能漏掉了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无支祁,将其塑造成孙悟空想来也是情理之事。

二是唐代高僧悟空。悟空俗名车奉朝,陕西泾阳县人,早年从军。公元751年,车奉朝随内侍省张韬光出使西域,返回中原途中,因病留在犍陀罗国养病,病愈后便皈依佛门,法号“法界”。公元764年,车奉朝游中天竺国,归唐时,带来《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及佛舍利等圣物,德宗皇帝赐法号“悟空”。悟空取经虽在玄奘之后,但其事迹在民间流传很广,后世逐步将取经、悟空与猴联系起来,更有人将其视作孙悟空形象的原型。

三是西域胡僧石磐陀。在安西东千佛洞中有两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里面就出现了一个满脸毛发、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猴形人身着远行装,牵马而立。根据敦煌学学者段文杰的研究,猴形人就是西域胡僧石磐陀,也是孙悟空的原型。玄奘西行取经时,途径瓜州时,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追随左右。石磐陀因是胡人,体毛发达,很容易被人错认成猴子。此外,“胡僧”与“猢狲”在发音上多有相似之处,这些都是孙悟空形象的必备元素。

无论是无支祁,还是高僧悟空,亦或是胡僧石磐陀,都是本土形象。除了本土说之外,胡适等人则认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印度的哈奴曼。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四脸八手,曾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解救王妃悉多,烧毁魔王的楞伽城,并救治罗摩的伤兵。哈奴曼功劳很大,后被赐予长生不老之术。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东南亚诸国,哈奴曼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比较遗憾的是,哈奴曼属于印度教中的神猴。历史上我国广受印度佛教影响,崇尚众生平等,又如何接受了印度教的神猴呢?所以,这一点是存疑的。正因为此,神猴之说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除了“本土说”、“外来说”之外,还有人认为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虚构的神话英雄,孙悟空形象尽管无法确切探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来源应该是多元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或许能很好地诠释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