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游戏攻略06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第1张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导读: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原标题: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文| 林民旺邱永峥  前几天,中国、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三国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首次三方外长对话。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原标题: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文| 林民旺邱永峥

  前几天,中国、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三国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首次三方外长对话。

  在记者会上,三方表示将致力于加强彼此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不加区别地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同时,中巴表示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这点,触碰到了某些国家的痛点。

  比如印度某些媒体说,“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这会让中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亚并连接南亚”,“中国要进一步包围印度”。

  针对这种认为中国“过度扩张”的言论,外长王毅也进行了回应,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不寻求代替现存机制,不针对三国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和解进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网站称,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剑,意在印度”。印度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这些年来,印度对阿富汗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有了显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亿美元的战后重建援助;帮助阿富汗建设公路、电网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比如从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国际公路,耗资上亿美元的萨拉姆水电站以及造价7500万美元的阿富汗新议会大厦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并非“免费”。

  比如在军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国防军要接受印度军队的全面培训,要求军官去印度培训,或者让印军来阿富汗。同时,让阿军队“承担应尽的军事责任”,说白了,就是希望培养阿富汗可以当作未来“谋局”的“棋子”,用来牵制巴基斯坦之用。

  归根结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尔港)绕道巴基斯坦,将影响力深入到中亚地区。比如印度刚刚加入的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亚的存在。为此,印度不惜耗费巨资在阿富汗修建战略公路,悄然渗透,苦心经营。当然,部分也源于巴基斯坦没有处理好同阿富汗的关系,2016年还曾几度在边境线上短兵相接,让阿富汗转而更加亲印。

  但是,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印度虽然自诩“南亚霸主”,但是在自身经济建设上尚且自顾不暇,遑论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经济命脉”兴都库什战略公路时,除了效率低下,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公路的建设。这时,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国资金参与建设公路,印度坚决反对。

  如此,阿富汗转向中国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方面,发展是主旋律,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都对经济发展有共同的渴望,与此同时中国有经济实力,拿得出技术与资本;另一方面,中国与阿富汗一直关系亲密,况且中国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不过度涉入内政,一定程度上也让阿富汗较为放心。

  这样一来,处心积虑在南亚“谋划”的印度,丧失了阿富汗这个钳制巴基斯坦的战略抓手,能不着急吗?

  来源:观察者网

  2

  深意

  也许大家对阿富汗的印象,只简单停留在“ *** ”或者美国在这里长达16年的战争上。但其实,“帝国的坟墓”,历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战时美苏在阿富汗的较量,似乎都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乱。

  那么为什么中国还要“介入”阿富汗问题呢?

  首先,这有助于中国打击“ *** ”、毒品输入等重大问题。28日, *** 对阿富汗首都发动连环袭击,造成至少41死84伤,“ *** 国”随后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面对 *** 回流,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安全。而打击恐怖主义势力,中国需要阿巴两国的配合,加强反恐情报合作,一同将 *** 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尤其是作为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毕竟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在阿富汗,中国有巨大的资源投资,如埃娜克铜矿项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项目,然而却一直因阿富汗内部安全问题而难以积极推进。

  而且,解决阿富汗问题,中国是更佳人选,也只有中国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一直都较为超脱,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这一角色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替代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关系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其他国家的反制反应。

  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更大的变化是要“经略周边”、“塑造周边”。换言之,就是对周边的未来环境,中国要有自己的未来规划,思考的不是如何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而是积极去塑造未来5-10年内的发展趋势。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脉”,搭建各方和谈的平台,提供对话的便利。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阿富汗,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发展经济,这是巴阿抛弃纷争,和平相处的基础。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可以大大改善两地的经济水平。

  对于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事情,中国何乐而不为呢?

  外交部长王毅、阿富汗外长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虑

  实际上,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焦虑。毕竟,将南亚和印度洋当成自家“后花园”的印度,不希望别人轻易“染指”自己的地盘。

  不妨来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态。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互联互通倡议必须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治、法治、开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础,暗指“一带一路”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并且公开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称没有国家能接受一个忽视其 *** 和领土完整核心关切的项目。

  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谢刚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旨在构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现在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攫取印度的发展空间。

  例如本次,印度就担心该项目通过克什米尔地区,而印度认为这个地区属于自己。印媒报道称,印度一直强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克什米尔地区,但是中国却一直想邀请其他国家合作。

  对此,王毅外长进行了回应,“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

  对于印度的“胡搅蛮缠”,中国却一直在释放善意。“中巴经济走廊的目的不是针对第三方,同时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个地区,成为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中国官方也多次公开解释,中巴经济走廊是民生项目,中国无意介入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没有变化,可以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延伸,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印度的“季风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与“一带一路”对接等等。

  不过,中方的表态,似乎并未让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着 *** 中国“一带一路”的先锋。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 *** 了将“一带一路”写入到联合国的决议中。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莫迪6月份对华盛顿的访问,寻求到美国支持其对“一带一路”的立场,也才有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称“一带一路”是“掠夺性经济”。

  4

  尴尬

  印度的 *** 立场,也多少让它在地区多边组织中显得尴尬。

  举个例子来看。

  今年,在索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六次会议的《联合声明》中,有一个条款是这么说的:巴基斯坦 *** 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六个国家重申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联合声明中,八个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现在,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及诸多国际机构,都已经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求加入经济走廊建设。2016年9月,伊朗总统鲁哈尼更是直接向谢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岛叔恰好在 *** 堡参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二轨会议)。

  随着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趋势如此,印度,你到底该如何面对呢?

  拓展阅读

  印度吞并了几百个“小国”, 却因一个“硬骨头”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当地时间12月23日和24日,纷争不断的克什米尔烽烟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这里连日猛烈交火并造成人员伤亡。

  24日晚,印度《教徒报》呼吁印巴两国和解,称“是时候该破冰了”。

  然而数十年的积怨,“破冰”又谈何容易?

  三个月前,印度 *** 发布了一份有关印巴克什米尔边界地区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7年里,克什米尔地区共有41000人由于战争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条生命在战火中消逝。

  南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冲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尔地区。

  而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远比数十年更加久远,它其实是南亚漫长历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众多“烂摊子”所遗留的难解命题。

  文| 徐聪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抢走啦!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因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黄金、珠宝,据说,他拥有的所有珠宝连起来可以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

  他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

  ……

  不过,要是以为这些金银珠宝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这位富翁还拥有一个面积广袤的“国家”。

  横亘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的这块土地,名为海得拉巴,领土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还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区加起来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叠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图上就能发现,它实实在在地长在印度的“心窝”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个特点:以君主阿里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是 *** ,但领土上绝大多数居民却是印度教徒。

  若是没有它,今天的印度将是一块“空心”的版图

  刚刚取得独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并入”印度。

  作为 *** 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独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屡次“劝说”不成,印度终于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财富无法逆转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海得拉巴军队抵抗5天后,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并,至此,当代印度的版图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侧岂容……

  巴基斯坦:闭嘴!我的卧榻之侧怎么总能听见你的呼噜声?!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尔都被称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处在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英国人离开时,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独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或者选择独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独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存在着近六百个土邦,其中550多个在印度境内。

  但是,英国人给出的方案毕竟只是理论上的原则,现实的地缘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处在印巴两大国境内星罗棋布的土邦,纷纷识相地“主动”并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两个南亚面积更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是少数几个“拒不从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 *** 。

  印度疯狂吞并境内土邦的行动,巴基斯坦不会视而不见:你的卧榻之侧不容人酣睡,难道我的就可以吗!

  克什米尔对于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对于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于将克什米尔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吓坏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选择主动投入印度,换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乐意“插一杠子”。印巴双方谁也不轻易相让,旷日持久的冲突由此爆发。

  当代南亚更大的争端就存在于这个“最后的大土邦”,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处置规则导致恶果的一个缩影。

  土邦的问题,却并非此时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还要上溯到更远的时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

  喜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两个世界。

  山这边的中国,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历史上虽屡经战乱分裂,但最终都必然走向统一,这一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而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陆,从古至今基本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也从未有过一个统治整个国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是如此。

  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建立起众多五花八门的封建土邦。

  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点更加凸显。

  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 *** 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莫卧儿”其实就是“蒙古”的音译)。同时,它又是 *** 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

  注: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开始至1858年结束,统治时间长达331年。1857年,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参加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到缅甸仰光,印度最后的王朝——莫卧儿王朝灭亡。

  莫卧儿帝国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肆分封功臣贵族,地方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

  立国之初,帝国皇帝尚能靠个人权威、严酷法令约束地方;后来的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巧取豪夺,逐步把原本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袭的领地转变为世袭封建领地。

  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1658--1707在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中干——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实力,长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控制力减弱,大贵族纷纷拥兵自立。

  奥朗则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对非 *** 教徒征收重税,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18世纪以后,帝国日益衰微,各省总督、地方 *** 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纷拥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形成的。

  正如马克思所评论的那样:

  “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摧毁,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摧毁,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仅存在着 *** 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之间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

  4

  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

  1857年,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人在他们统治的南亚版图上建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原本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居然还分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分裂割据的土邦国。

  所有土邦加起来面积达500万平方英里,占英国统治南亚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当时区域总人口的1/3。

  许多土邦王公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承认英国君主为前提,保留他们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订条约,确认上述原则,接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总督)控制其外交和国防大权。

  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

  注:1858年印度帝国成立后,英国驻印总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头衔。这一与众不同的头衔,凸显印度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

  所以,英国统治之下的南亚,事实上有“两个印度”:

  一个是先后以加尔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或称“印度帝国”),由英国直接统治;

  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级英国驻印官员还说:“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未有过一个印度。印度甚至从未有过一个欧洲人心目中的国家,即在国土、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拥有统一的国家。以为印度能成为国家,就像指望将来欧洲各国被一个单一的国家所取代一样异想天开。”

  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虽然都以英国国王为更高元首,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国中之国,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国”之内,存在着如此众多、不相连接的“国家”,实在不能不说是种奇特的现象。

  土邦王公拥有不同的封号,如马哈拉贾、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查姆等。

  注:称为马哈拉贾(Maharaja)或罗阇(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

  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派驻较大省份的总督;

  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 *** 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更高长官)。

  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 *** 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统治的领土和人口与欧洲更大的国家不相上下。位于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居住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管辖的地盘仅仅略大于一个县。四百多个土邦的面积不超过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更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

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就怀孕了,也是根据剧情的需要。

本来是撒谎说自己怀孕,希望坤叔能够准荆远几天假,陪着自己一起回北京做产检。老汪带着逗逗找了妇产科医生去检查,结果一查让逗逗吓一跳,原来她撒谎说自己怀孕的事情竟然歪打正着,因为她确实已经有了9个月的身孕了。

名词解释:

《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是由余淳执导,罗晋、潘之琳、张晨光、曹征领衔主演的都市刑侦剧。该剧以缉毒禁毒为背景,讲述了靳远和队友们一起捣毁犯罪集团的故事。

地下室女青年谭逗逗一大早在公司收到了七年前的前男友寄来的一个毒包裹,紧接着警察就赶到公司证实了里面装有毒品并将其逮捕。

在回警局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受到惊吓的谭逗逗趁乱逃跑。北京小警察乔梁一路追到了火车站,准备好随时抓捕的乔梁接到了所长的 *** ,这就就跟着逗逗坐上了去海滨的火车,在逗逗去卫生间间隙加了她的微信。逗逗在火车上跟闺蜜小欧交待了自己的情况,坐在座位上想起了和靳远的过去。

7841 重大历史事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

刘东生、丁梦麟等依据史书记载“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禹伐三苗”等资料,对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

上述全新世中期的暖期气候环境,尤其是期间鼎盛的大暖期气候环境,大气降水量增加、冰川大幅消融、海平面上升。据NMorner(1976)研究结果,全新世中期其鼎盛时期,全球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2m,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普遍遭受海侵,称之为黄骅海侵。天津、黄骅、利津等均被淹没,渤海湾一带海侵达天津以西乃至白洋淀西一带,东部平原成为一片泽国。

这时期生活在东部平原的黄帝、蚩尤帝等各部落,正面临着洪水的劫难,生存环境变得严重恶化,迫使他们的族民须向西方的黄土高原迁徙,或是就地向山林、高地转移才能安然生存。

古史传说的“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史书多有记载,史学界也比较认定,“阪泉之战”在前,“涿鹿之战”在后,这是五帝之始一系列征战中的两次最为著名的战役,位于河北西北部的涿鹿、怀来一带。

“阪泉之战”,系黄帝与炎帝一战,黄帝由东部平原即一级阶梯向西迁徙,进入黄土高原即二级阶梯,与生活在那里的炎帝部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并形成了黄土高原各部落联盟的雏形。

在北方,原本生活在滨海地带的东夷族,由其首领蚩尤率领族民也由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开始大规模的迁徙,与炎、黄二帝在河北涿鹿一带展开了殊死的“涿鹿之战”,以蚩尤被擒杀,而被融合。

苗族亦以蚩尤为始祖,古歌中记述,从前的“五支奶”、六支祖都“居住在东方,挨近在海边,天水相连接”。后来“经历万般苦,迁徙到西方”。

东夷族、苗族长期定居生活在东方,即东部平原一级阶梯,原本生产力水平胜过黄土高原华夏氏族一筹,向西进入黄土高原,从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的迁徙,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一定有着关乎族民生存的根本性原因。从第四纪气候环境的波动变化研究的结果来看,刘东生、丁梦麟等认为,这个根本性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全新世中期的暖期气候环境,尤其是鼎盛的大暖期气候环境使得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造成大范围灾难性水害所致。

安芷生等(1990)在《最近2万年来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基本特征》一文中也提出全新世距今9~5ka为温暖多雨期。施雅风等(1992)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一文中,也指出中国全新世距今85~3ka为大暖期气候,其中距今72~6ka为稳定的暖湿鼎盛期阶段。

近年来,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和河南平原西部舞阳发现的距今9~8ka的稻作遗存都突然中断消失,直到距今5~4ka才又重新再现,不失为佐证。

(2)“禹伐三苗”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

当全新世晚期,距今约4ka前后寒冷气候开始来临,海平面逐渐后退,这可由后退过程中有4次停顿遗留下4道贝壳堤得到佐证。这时候上述情况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中国古文明则由二级阶梯——黄土高原,转回向一级阶梯的东部平原区迅猛扩展,导致“禹伐三苗”战争的爆发(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三苗族的原住地,一般根据史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解释为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一带,是以衡山认作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县北),这可以说是狭义的三苗族所在地(谭其骧,1998)。

广义的三苗族居地,是以衡山但不是指南岳衡山,而是指古有衡山之称的河南平原地区的西部伏牛山、外方山。即三苗族的活动范围,由江汉平原向西北伸延至河南南部及西部的南阳盆地和嵩山地区,并进入秦岭东南丹水-汉江流域,使原本仰韶文化吸收了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这方面得到了考古学文化的证实(李学勤,王宇信,等,1997;李学勤,江林昌,2001)。

这就表明狭义的三苗居地——江汉平原地带,是其祖居地;广义的三苗活动范围,则向西北方延伸达到黄土高原东南部,应该是在仰韶文化晚期受全新世大暖期洪水灾害时向西北方、向黄土高原二级阶梯迁徙留居的地区。

“禹伐三苗”就是由黄土高原南下直插三苗的心脏——江汉平原,灭三苗国,并进而巡狩长江下游直至会稽的一场长时期大规模的战争。

尧舜禹时期都有伐三苗的战争,其三苗族的活动区在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即河南嵩山周边地带,与鲧禹的封地嵩山之北伊洛河一带相交接,并始终未能融合。在帝尧时曾有丹水之战,并追击迫使其一支向西一直逃亡到敦煌一带,史称“窜(迁)三苗于三危”,“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刘东生,丁梦麟,2004)。

尧舜时,三苗族开始受到来自黄土高原华夏族的追击,渐渐南迁,到禹伐三苗则是直逼江汉平原,被华夏族融合。

从伊洛河流域、中岳嵩山周围,南下淅川河、湍河、唐河、向河流域,由南阳盆地,逐汉水南下,直到长江之滨,散布在广阔地域上的座座废弃遗址,显示出河南龙山文化取代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景象,犹如古道上的驿站,既标识出禹伐三苗的进军方向(李学勤,江林昌,2001),也标志着华夏族由黄土高原二级阶梯向东部平原一级阶梯战略性迁徙的胜利。以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为代表的石家河文化,是迄今所知龙山时期规模更大的城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一般认为此即三苗或三苗国之都,不仅很大的城垣内大面积建筑废弃,而且从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继承下来的与中原龙山文化有异的特征消失,呈现出中原龙山文化对石家河文化的取代,这一考古文化的巨变正是“禹伐三苗”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则是禹乘伐三苗胜利的战功,进而展开对长江下游地区东夷或九夷族的一次和平方式的大融合,标志由二级阶梯黄土高原向东部平原一级阶梯之一次大转移的开始(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禹伐三苗”的年代,根据新近“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综合研究资料,夏王朝由禹启父子所建立,夏代开始年代为公元前2071年,是禹在位的20a后(禹在位共45a,即从禹在位中期算起)。则“禹伐三苗”应从公元前2071年再加上35a,当为公元前2106年(李学勤,江林昌,2001)。其时,正值距今4ka前后的一次寒冷时期。而这时期,东部平原一级阶梯相对西部黄土高原二级阶梯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要好一些。因此,爆发“禹伐三苗”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研究表明,当全新世大暖期过后,于距今4ka前后有一次新的降温事件,并具有全球性特征(吴文祥等,2001;许靖华,1988)。这次降温事件和干旱事件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导致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等地区世界古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这次降温事件导致中原周围地区五大新石器文化的衰落和终结,加速和促进中原地区以夏朝文明建立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吴文祥,等,2001)。

古史传说的“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恐与这次全球性降温事件和干旱事件有关。大禹治水是在公元前22世纪,即舜执政时,禹在“试用期”所建立的功绩。其时距全新世大暖期的大洪水相去已远,而距今4ka前后的寒冷期已近,即已进入这次全球性的降温和干旱少雨时期,因此大禹治水13年的水情,现在看来只是寻常年份的水灾,这可能就是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的重要背景条件(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从“涿鹿之战”至“禹伐三苗”,由暖(温暖期)到冷(寒冷期),“一上”即由一级阶梯进到二级阶梯;“一下”即由二级阶梯走向一级阶梯,是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使然,是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真实契合,是第四纪距今26Ma以来数十次气候冷(冰期)—暖(间冰期)波动变化中的一次颤动的再现(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全新世气候波动变化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契合情况,详见表71。

7842 古气候文献记录与全新世挽近时期气候的变化

竺可桢(1973)从我国历史文献中大量的古气候记录着手,对全新世后半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过去5ka中总共有4个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王邨(1987)则研究了同期气候干湿变化的状况(图74),主要结论如下:

1)第1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至安阳殷墟文化时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等喜暖湿动物骨骼,这些动物目前只生活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县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炭化的竹子,表明竹类曾分布到了黄河流域(北纬35°25′)。安阳殷墟亦发现有犀牛、象、貘、水牛、四不像鹿、獐、竹鼠等亚热带动物的存在,其14C年龄为3340±155a~3200±160a。在殷墟甲骨文中还有猎获大象和犀牛的记载。这一时期相当于全新世中期暖湿时期的后段。当时气候湿润多雨,平原地区洪水泛滥,经常危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产生了尧舜时期大洪水的传说。在公元前1710~1324年之间,受洪水的影响,商王朝5次迁移都城,直至到了殷墟才稳定下来。

2)第1寒冷期(公元前1100~前770年),相当于西周时代。《竹书记年》中记载,周孝王时期长江支流汉水曾经有2次结冰,分别发生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其中还提及在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史记》中则有更多的关于干旱灾害的记载,据《国语·周语》载:“殷纣三十三年(公元前1066年)河竭而商亡,周武王十五年周大饥。”“殷帝辛五年雨土于亳。”西周后期的历、宣、幽、平王时期的150a里,干旱则更甚,关于旱灾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历、宣之世,天旱地拆”,等等。

3)第2温暖期(公元前770~0年),相当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西汉时期。此时气候转暖,《左传》中提到,鲁国在冬天时,冰房得不到冰,在公元前698年、590年和545年尤其如此,并常提到当地有梅树、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秦和西汉时代比较温暖,从《吕氏春秋》等书中提到的物候现象来看,当时的物候期比现在要早20d左右。《史记》中载汉武帝刘彻时(公元前140~87年)谈及多种亚热带作物如橘、桑、竹、漆,比现在的分布范围要更偏北些。但是,这个时期的降水状况波动比较频繁。

4)第2寒冷期(0~600年),相当于东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初的东汉时代,就有气候转冷的记载,当时的国都洛阳晚春时还降霜雪,冻死不少穷人。三国时代,曹丕于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淮阴)视察10多万士兵演习,由于气候严寒,淮河结冰,演习被迫停止。这是目前所知的淮河最早一次结冰。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到3世纪后期,特别是280~289年达到极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还降霜。南北朝时期,南朝曾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可见当时河流曾结冰可供采用。北朝著名文献《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河南、山东的物候比现在要晚15~30d,足见气候之寒冷。但是这个时期的前半期比较湿润,后半期比较干旱。

5)第3温暖期(600~1000年),相当于隋、唐和五代时期。从7世纪起气候明显转暖,而且湿润多雨。据记载,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唐玄宗时(712~756年),长安曾种梅花和柑橘。751年,皇宫中几株柑橘曾结果实,其味道与江南蜀道柑橘一样。武宗时(841~847年),皇宫中也有柑橘树结果的记录。农业耕作记录也表明,唐代时生长季节比现在要长些。

表71 中国古文明重大历史事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契合状况分析表

(据刘东生,丁梦麟,2004)

图74 中国东部5ka以来的气候波动变化图

a—气温变差(竺可桢,1973);b—降水量状况(王邨,1987)

6)第3寒冷期(1000~1200年),相当于北宋和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初期,华北地区已没有梅树生长了。12世纪初期中国北方气候严寒而且干旱,水草缺乏,北方游牧民族(辽、金)南下,宋朝迁都杭州。1111年太湖湖面全部结冰,冰上可行车,杭州降雪频繁,春季尚有降雪,寒冷天气使得太湖洞庭山著名的柑橘果树全部冻死。1153~1155年靠近苏州的运河冬天时常结冰,行船时必须备有铁锤以破冰开路。据研究,1110年和1178年,福州一带的荔枝树曾两度被全部冻死。但是在后期气候似乎迅速向暖湿转变。

7)第4温暖期(1200~1300年),相当于南宋后期或元代的早期。在南宋后期,杭州未出现冰雪。北京的物候期与现代相同。关中和河南一带重新种植竹子,元代初期这些地方都有官方设立的竹子管理机构——“竹监司”。可见这个时期气候又转暖了。但是在北方这一时期似乎比较干旱少雨。这个延续一百多年的暖期是全球性的,在欧美和格陵兰冰心中都有记录。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气候相对冷湿的地区,这个时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却带来了灾难。多雨和洪水使得许多庄园被废弃(Sandnes,1971)。在泥炭沉积物剖面花粉谱上,显示挪威中部南代伦地区在1250年前后,谷物种植被完全放弃,人们离开此地,云杉林得到恢复。

8)第4寒冷期(1300~1900年)主要相当于元末和明、清时代。1329年和1353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人可在冰上行走,湖周围柑橘树皆被冻死。这是历史上太湖第二和第三次结冰的记录。1351年11月山东黄河上有浮冰出现。这一时期以1650~1700年寒冷最甚,其中太湖、汉水和淮河结冰4次,洞庭湖也结冰3次,鄱阳湖亦曾结冰。江西的橘园在1654年和1676年2次被寒冻毁坏。1670年(康熙九年),我国东部沿海大雪20d不止,平地冰厚数寸,海水拥海冰到岸边,数十里积冰若堤坝。这个暑期的气候恶化也是全球性的。欧洲学者提出所谓的“小冰期(1550~1900年)处于这一时期。当时气候很不稳定,干湿波动比较频繁。

综合分析近5ka的气候变化历史,他们认为:近5ka来,我国温暖时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而寒冷时期则愈来愈长,寒冷程度越来越严重。

我国用物候 *** 测得的温度曲线和格陵兰冰心的温度曲线进行比较后发现,1700a以来两者的变化趋势几乎是平行的,只是在时间上稍有差异(图75)。

图75 格陵兰近1700a温度波动变化图

A—格陵兰Crete冰心δ18O;B—冰岛气温记录;C—英格兰中部气温记录)

1400年以来的600余年气候变化,其中前500a同小冰期,后100a中前40a同20世纪温暖期,后60a气温有所下降。总体上看,似乎是小冰期多次振荡的延续。

在近500a中,气候发生过多次振荡,张家诚研究了我国物候记录,至少有4次变冷和3次回暖,其中气候变冷的时间分别为:1470~1520年、1620~1720年(特别是1650~1700年)、1840~1890年和1945年至今,特别是1963年以后(图76)。

第1次冷期(1470~1520年),气候寒冷,1493年我国东部沿海出现特大暴雪和强烈寒潮,降雪达5个多月,苏北沿海结冰,1513年洞庭湖封冻。

图76 我国近500a温度波动变化图

(张家诚,1976;W—暖期;C—冷期)

第2次冷期(1620~1720年),气候严寒,是最近600a来最寒冷时期。1653年淮河封冻,1655年北京冬季均温比现在低2℃,1670年东部沿海大雪20d,海水拥冰至岸,形成冰堤;

第3次冷期(1840~1890年),极寒冷,1845年黄河、淮河结冰,长达40余天。

第4次冷期(1945~1995年),寒冷,1969年渤海海面出现几十年罕见的封冻现象。

以上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竺可桢指出从仰韶文化至殷墟时代(距今5000~3000年)为温暖期,在这之后的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和1200年、1700年。

1985年,刘东生等根据全新世发育的多层黑垆土特征,提出距今8100~9900年,距今4600~7400年,距今2000~3000年和距今500~1500年为相对温暖的成土期。并根据仰韶文化新的年代数据,对竺可桢划定的仰韶文化的温暖期修改为距今约8000~5000年。

国际上,Post把全新世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以日益温暖为特征,第2阶段气候最温暖,第3阶段气温下降;Antevs把全新世气候期称为:阶段I变暖期(anothermal)、阶段Ⅱ高温期(altithermal)、阶段Ⅲ稍变冷期(medithermal)。其温暖期的时间相当于晚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北欧为距今8000~2500年。前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气候波动规律在河南平原有着明显的反映。

综上看出,河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时段应为8500~5000aBP时段;其鼎盛期,即大洪水时期约为距今7200~6000年时段;大约从距今4000年前后气候明显变冷。但在大的气候阶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由暖湿到干冷或由干冷到暖湿的气候波动的变化。

上述采用不同 *** 、从不同角度对河南平原乃至平原周边地区更新世、特别是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进行了研究。在较高分辨率层次上对挽近时期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开展了分析,这对于探讨该地区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视剧《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卧底警察缉毒的故事,剧中靳远一上来就给前女友谭逗逗寄了一袋 *** ,很多观众好奇《破冰者》中靳远是好人还是坏人据悉,靳远在剧中是一个拍卖公司的老板,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两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靳远

 《破冰者》中靳远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作为剧中的男主角,靳远肯定是一个正面角色,但是因为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他自己其实也是站在黑暗与光明之间的缝隙里,剧中靳远明面上的身份是海滨市观澄拍卖行的董事长,身份地位那是可想而知。

 但是,实际上他是大毒枭蔡炳坤最信任的手下,但靳远最终的身份却是警方的卧底,靳远的卧底身份只有自己的上级知道,就算是自己的警察同事也不知道,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已经走上黑道不回头了。虽然靳远的身份有多个,但是他始终是那个不改初心的热血警察!

 谭逗逗

 因为前女友谭逗逗的介入,在黑白冲突的世界里,靳远一方面要冒着暴露的危险执行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前女友的安全,虽然他们七年前就已经分手。

 《破冰者》剧照

 其实两人分手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靳远为自己家人报仇,为了自己的使命,他不得不和女友分手,这样做也是为了维护谭逗逗的安全,但是千算万算还是没有算到谭逗逗还是会和他牵扯不清!后来谭逗逗知道靳远涉毒了,于是就像借着他们以前的关系劝靳远回头,其实靳远并没有变坏,但是谭逗逗并不知道,所以总是出现在他身边,希望能够用爱让靳远回头!

 《破冰者》剧照

 再后来,在靳远和乔梁的配合下,两人不但将贩毒集团一网打尽,而且还找出了警察局里面的内鬼!而靳远和乔梁最后是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还得等剧情的进一步播出!

海水为什么不容易结冰啊?

海水结冰和淡水结冰的条件不一样。住在海边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初冬冷空气来临时,陆地浅水池塘很快冻结成一层薄冰;深冬时节,江河封冻,而海面却照样波涛汹涌,海浪起伏。只有在寒潮频频爆发,空气较长时间处于低温的情况下,海水才会出现结冰现象。

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②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③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淡水在4℃左右密度更大,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密度更大时的水温也低于4℃。随着盐度的增加,海水的冰点和密度更大时的温度也逐渐降低。

海冰初生时,呈针状或薄片状冰晶;继而形成糊状或海绵状;进一步冻结后,成为漂浮于海面的冰皮或冰饼,也叫莲叶冰;海面布满这种冰后,便向厚度方向延伸,形成覆盖海面的灰冰和白冰。

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类;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能随海面升降,从海面向外可延伸数米或数百千米。流冰漂浮在海面,随着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

来源:中国气象局

海水含盐度很高,大约在345‰左右,这种盐度范的海水的冰点大约在-2℃。即使达到-2℃,由于表面海水的密度和下层海水的密度不一,造成海水对流强烈,也大大妨碍了海冰的形成。此外,海洋受洋流、波浪、风暴和潮汐的影响很大,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冰晶很难形成。

海洋难以封冻对我们人类很有好处,海洋冬天不结冰使世界的气候比较溼润,易于生物的发展。再者海洋不结冰可以使我们的船只在冬天可以继续航行。

现在常年存在海冰的地方是南极和北极。在北极,即使在夏天海冰的面积也有大洋洲那么大。

参考资料:

kepu/0

为什么海水不结冰

海水结冰和淡水结冰的条件不一样。住在海边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初冬冷空气来临时,陆地浅水池塘很快冻结成一层薄冰;深冬时节,江河封冻,而海面却照样波涛汹涌,海浪起伏。只有在寒潮频频爆发,空气较长时间处于低温的情况下,海水才会出现结冰现象。

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②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③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淡水在4℃左右密度更大,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密度更大时的水温也低于4℃。随着盐度的增加,海水的冰点和密度更大时的温度也逐渐降低。

海冰初生时,呈针状或薄片状冰晶;继而形成糊状或海绵状;进一步冻结后,成为漂浮于海面的冰皮或冰饼,也叫莲叶冰;海面布满这种冰后,便向厚度方向延伸,形成覆盖海面的灰冰和白冰。

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冰、初期冰、一年冰恭老年冰6大类;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能随海面升降,从海面向外可延伸数米或数百千米。流冰漂浮在海面,随着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

来源:中国气象局

海水含盐度很高,大约在345‰左右,这种盐度下的海水的冰点大约在-2℃。即使达到-2℃,由于表面海水的密度和下层海水的密度不一,造成海水对流强烈,也大大妨碍了海冰的形成。此外,海洋受洋流、波浪、风暴和潮汐的影响很大,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冰晶很难形成。

海洋难以封冻对我们人类很有好处,海洋冬天不结冰使世界的气候比较溼润,易于生物的发展。再者海洋不结冰可以使我们的船只在冬天可以继续航行。

现在常年存在海冰的地方是南极和北极。在北极,即使在夏天海冰的面积也有大洋洲那么大。

海水为什么不容易结冰?

因为有盐的存在,它的熔点降低了啊。

海水中有很多盐类,大约占35%,但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离子在溶剂(水)中不停地不规则运动,其速率远大于水分子的分子运动速率,即使水温降到凝固点时,因有离子的运动作用,使水分子不容易形成分子运动更不活泼的晶体状态,所以海水不易结冰。

普通的清水到零度C一定会结冰,而含有杂质的水难结冰,也就是说凝固点低于零度。海水中大约含有百分之35的盐分,所以到了零度也不会结冰,要到温度更低的时候,一部份纯水才能从海水中凝结出来。因此,我们如果有机会尝尝海水结的冰,一定会发现它是淡的。此外,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也比盐水更小,所以海水里的冰总有十分之一会浮在水面,这也就是一般人所看见海面上之冰山了。海水不结冰是因为海水里面有盐。

水结冰是因为到达冰点的温度之后,液态水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同一温度下固态水的饱和蒸汽压,于是产生固态水和液态水的平衡,继续降温则固态水的饱和蒸汽压小于液态水的饱和蒸汽压,平衡向固态水移动,现象就是水都冻成冰块了。

液态水中加入盐也就是电解质后形成溶液,盐的离子束缚了分子态的水,使它们不容易脱离液态进入气态,从而使得同一温度下液态水的饱和蒸汽压降低,液态水饱和蒸汽压降低了,而固态水没有变化,平衡就向液态水移动,现象就是海水不结冰普通的清水到零度C一定会结冰,而含有杂质的水难结冰,也就是说凝固点低于零度。海水中大约含有百分之35的盐分,所以到了零度也不会结冰,要到温度更低的时候,一部份纯水才能从海水中凝结出来。因此,我们如果有机会尝尝海水结的冰,一定会发现它是淡的。此外,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也比盐水更小,所以海水里的冰总有十分之一会浮在水面,这也就是一般人所看见海面上之冰山了。 海水会运动。主要是以洋流的形式。一共有三种,分别是风海流(包括暖,寒流),密度流(盐度的不同),补偿流(包括水平与垂直,一般在寒暖流之间)。至于说北冰洋会结冰是因为气候太寒,但结冰只是表层,海水内部还会运动。 也是结冰的,

只是海水的冰点较低,不易结冰

海水中有很多盐类,大约占35%,但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离子在溶剂(水)中不停地不规则运动,其速率远大于水分子的分子运动速率,即使水温降到凝固点时,因有离子的运动作用,使水分子不容易形成分子运动更不活泼的晶体状态,所以海水不易结冰。

普通的清水到零度C一定会结冰,而含有杂质的水难结冰,也就是说凝固点低于零度。海水中大约含有百分之35的盐分,所以到了零度也不会结冰,要到温度更低的时候,一部份纯水才能从海水中凝结出来。因此,我们如果有机会尝尝海水结的冰,一定会发现它是淡的。此外,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也比盐水更小,所以海水里的冰总有十分之一会浮在水面,这也就是一般人所看见海面上之冰山了。

为什么海水不结冰

海水结冰和淡水结冰的条件不一样。住在海边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初冬冷空气来临时,陆地浅水池塘很快冻结成一层薄冰;深冬时节,江河封冻,而海面却照样波涛汹涌,海浪起伏。只有在寒潮频频爆发,空气较长时间处于低温的情况下,海水才会出现结冰现象。

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水中的热量大量散失;②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③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淡水在4℃左右密度更大,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密度更大时的水温也低于4℃。随着盐度的增加,海水的冰点和密度更大时的温度也逐渐降低。

海冰初生时,呈针状或薄片状冰晶;继而形成糊状或海绵状;进一步冻结后,成为漂浮于海面的冰皮或冰饼,也叫莲叶冰;海面布满这种冰后,便向厚度方向延伸,形成覆盖海面的灰冰和白冰。

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类;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能随海面升降,从海面向外可延伸数米或数百千米。流冰漂浮在海面,随着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

来源:中国气象局

海水含盐度很高,大约在345‰左右,这种盐度下的海水的冰点大约在-2℃。即使达到-2℃,由于表面海水的密度和下层海水的密度不一,造成海水对流强烈,也大大妨碍了海冰的形成。此外,海洋受洋流、波浪、风暴和潮汐的影响很大,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冰晶很难形成。

海洋难以封冻对我们人类很有好处,海洋冬天不结冰使世界的气候比较溼润,易于生物的发展。再者海洋不结冰可以使我们的船只在冬天可以继续航行。

现在常年存在海冰的地方是南极和北极。在北极,即使在夏天海冰的面积也有大洋洲那么大。

海为什么不结冰

海洋难于封冻

我国长江(大约北纬30度)以北的湖泊,冬天都有冰冻现象。但是,在北纬60度以南的大洋面上,几乎难于见到就地生成的海冰。海水结冰要比陆地上淡水结冰困难的多。

首先,海水含盐度很高,降低了海水的冰点。淡水结冰是在0度,含10‰盐度的水冰点为-05℃,而含35‰盐度的水冰点是-19℃。地球上各大洋海水平均盐度为3448‰,因此,海水的冰点在-19℃左右。

再则,海水的更大密度不是在4℃,而是随盐度增加而降低。它的降低速度比冰点随盐度增加而降低的速度快。从下图可以看出,两条下降线相交于247‰盐度和-133℃的座标上。因为海水平均盐度是3448‰,远远超过247‰,所以海水达到冰点时,尚未达到海水的更大密度因而海水的对流混合作用并不停止,大大妨碍了海水的结冰。此外,海洋受洋流、波浪、风暴和潮汐影响很大,这些因素一方面加强了海水混合作用,一方面也使冰晶难以形成。

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海冰的形成和发展。海洋难于封冻对世界气候大有好处,是气候比较温暖溼润,适于生物的发展。但海洋封冻情况在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差别很大。欧洲西岸由于既受西风又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冬季海港不冻。亚洲东岸冬季受大陆季风控制,加上南下的鄂或次克海寒流和日本海寒流的影响,沿海封冻较强。就拿我国渤海之滨的塘沽港来说,所处纬度和葡萄牙首府里斯本相近,可是冬天还会封冻,有时需要靠破冰船来疏通航道,便利海轮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