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十五国投票叙利亚的国家

游戏攻略06

安理会十五国投票叙利亚的国家,第1张

安理会十五国投票叙利亚的国家
导读:安理会15个成员中的3个投赞成票,8个反对,4个弃权。该决议草案未获通过。——俄罗斯、中国和玻利维亚投赞成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瑞典、荷兰、波兰、科威特和科特迪瓦反对——秘鲁、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和赤道几内亚弃权  应该就是现在的以

安理会15个成员中的3个投赞成票,8个反对,4个弃权。该决议草案未获通过。

——俄罗斯、中国和玻利维亚投赞成票。

——美国、英国、法国以及瑞典、荷兰、波兰、科威特和科特迪瓦反对

——秘鲁、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和赤道几内亚弃权

  应该就是现在的以色列

  犹太人(Jews)

  又称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主要分布在美国、以色列、俄罗斯,以及欧洲和其他地区 。以色列犹太人以希伯来语为国语,属闪 - 含语系闪语族;美国犹太人通用英语,不少人懂希伯来语或以地语;其余使用所在地语言。19世纪以前,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于彼此隔绝,在社会文化、宗教礼仪和生活习俗上产生一定差别 ,遂形成3大支系:阿什肯纳兹人 、赛法丁人和东方人 。信仰犹太教,历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统派教徒进行割礼,禁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为不务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规不严。有一部分人来到中国,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整个中世纪,在基督教世界,犹太人始终背着出卖耶稣的罪名,到处受到仇视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600 万欧洲犹太人更惨遭纳粹德国无辜杀害 。犹太人向往复国 ,1948年5月 ,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后来又有不少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迁至以色列,已有460多万人。

  历史变迁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定》,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暴力抗议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

  犹太人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是为了表示他们记忆和继承历史的遗产。在这些记忆中,不光有民族的伟业和光荣,还有那些迫害、离散、痛苦和失败。犹太人通过记忆,将这些痛苦和教训世代相传,以警后人。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节(也称普珥节)就是每到二或三月举行的化装游行。在古代,成为王妃的犹太人以斯帖曾经不惜一切地拯救过犹太人的生命。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在普陵节上,人们要吹笛、敲钟,孩子和大人们都化装上街游行。在进行这个愉快的游行之前,孩子们必须学习这个节日的由来。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就是普陵节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进行学习。

  还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腊军队亲手破坏了耶路撒冷神殿。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每年八月犹太人都会回顾历史,实行一天的绝食,祈祷神殿的再建。

  另外,还有西班牙的犹太人遭流放,犹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弹压,被征收苛捐杂税,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关,犹太人都会调查清楚,详细地记载和记忆。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这些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对民族、对世界都要有责任感;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还要对未来敞开自己的胸怀。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历史,一个人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历史,比如人的成长、体验、家庭、朋友和故乡。每一种体验都和有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大的历史板块。历史就是个人和他所在共同体的产物。学习历史不是要罗列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考虑这些事件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备的意义。对犹太人来说,历史就是对现在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发问。

  举例来说,犹太人的教科书中不会单纯记录犹太人怎样遭法西斯屠杀,而是要设问:如果你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样对应?学生们会被要求参考先人写的各种关于集中营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根据情况不同,有的人如果有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亲戚朋友,可以与他们进行座谈,听一下最真实的体验。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更能直观地认识历史,从中进行反省和看到未来的方向。法西斯德国的罪恶再不可饶恕,也要和德国人民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就犹太人对历史采取的归纳法的态度。从失败中,能认清善与恶,正面事物和负面事物,并进行区别。犹太人最忌讳的就是无视事实,对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规定。由柳洪平创建。

Firefly工作室推出了实时性战略游戏--《要塞》的原始版本。初略一看,《要塞》与Ensemble 工作室推出的《帝国时代2》有相似,也有区别的地方。《帝国时代2》侧重于大堆人马与敌人交战,把敌人痛击在地。《要塞》侧重于袭击城堡。《要塞》没有《帝国时代2》那么多的士兵种类,也没有那么多的建筑奇观,只有云梯和令人激动的场面。最初的版本有经济、军事及城堡建造游戏模式。虽然经济模式比较简单,但是整个游戏变化多端,众多的游戏迷在对城堡发动强攻时,玩的不亦乐乎。

即将来临的《要塞:十字军》保留了最初版本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围攻城堡和防御城堡。《十字军》将注意力集中在理查德勇士与叙利亚国王的战役,而不是十字军东侵。你可以支持任意一方的十字军开始历史性的战役,也可以参加由50个关卡所组成的额外十字军战役。和原来的版本一样,《十字军》也有城堡建造的模式,你可以建造古典的欧式城堡,也可以建造阿拉伯样式的城堡。

在历史上,十字军战役都以入侵和围攻为主。公元1187,叙利亚统治者带领他的军队入侵耶路撒冷神圣之城,全城被一洗而空。两年后,英国国王理查德准备重新夺回耶路撒冷,但是他发动的围攻失败了,最后陷入了僵局。《十字军》将会经历这三场战役。在第一场战役中,你服务于欧洲军团,占领耶路撒冷。在第二场战役中,你将服务于叙利亚的军队,把十字军战士赶出巴勒斯坦。而在第三场战役中,你将掌握理查德的军权,试图夺回耶路撒冷。接下来的第四,第五场战役是关于贵族内部因一些小冲突而引起的战争。

战争中,你将得到石弓和大马士革钢,与叙利亚军队一同作战。阿拉伯军队拥有8个全新的军队和装备,其中包括刺客,投火器和围攻用的一系列武器,例如弹弓,射石机。

在最初版本的《要塞》游戏里,要打破一道城墙,袭击敌人的城堡时,一般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笨拙的槌子在城垛上不停地敲打,打出个洞,然后一大堆的士兵蜂拥而入。而《十字军》里,可以利用投火器使敌人的建筑物燃烧,损失惨重。由于这个游戏的背景发生在中东地区的乾旱沙漠,因此水和肥沃的土壤比较缺乏。水是重要的资源,靠近河流和小溪的绿洲变的更加重要。在这个游戏里,十字军战士的绿洲是唯一的一块可以放牧,种庄稼的沃地,所以你的敌人不但会袭击你的士兵,而且对你的那块绿地垂涎三尺。

管理城镇和发展经济只是游戏的一个方面,但是比最初版本的更复杂,更有挑战性。游戏里的对手更具侵略性,建造一座坚固的城堡变的越来越快,经济飞速发展,军队不断强大。

内容:

1、战争机器比要塞十字军东征多了8个AI玩家。

2、战争机器比要塞十字军东征多了30个十字军的足迹战役。

3、战争机器比要塞十字军东征多了一些地图。

要塞战争机器(要塞战争之箱)多了AI玩家分别是emperor frederick,king phillip,wazir,emir,nizar,sheriff,marshal和abbot。

S-300导弹一雪前耻

中东地区的局势备受关注,美国对伊朗进行了严酷的极限施压,先后向海湾地区增派了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和B-52战略轰炸机特遣队,企图用武力威胁迫使伊朗就范,伊朗不但没有屈服,反而做出了强硬的反击。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博弈并没有引发战争,不过在叙利亚战场上,伊朗和以色列早已展开了正面的较量。

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基本都是围绕戈兰高地展开的,该高地本是叙利亚固有领土,但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仍未归还。戈兰高地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不到40公里,并且有公路相连,伊朗为了帮助叙利亚夺回这座高地,在沿途部署了至少5座军事基地,形成了拱卫大马士革的要塞,但以色列将其视为头号威胁,多次派出战机进行空袭。

7月1日,以色列再次从黎巴嫩方向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目标发动空袭,这次叙利亚政府军的S-300防空导弹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沦为摆设,而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击退以色列空军的空袭之后,叙利亚政府宣布防空导弹击中了一架以色列战机。与此同时地中海上与黎巴嫩隔海相望的塞浦路斯宣布,有不明飞行物在该岛上发生坠毁控制该岛的土耳其和希腊都证实飞行物不是来自本国军队。

因此塞浦路斯出现了传言:不明飞行物的是以色列F-35战机残骸。从现场画面可以看出,不明飞行物追坠毁燃起了熊熊大火与战机坠毁的场面非常相似。消息传到俄罗斯国内后,人们非常兴奋,认为S-300防空导弹总算是一雪前耻,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很快不明飞行物的身份被查明了,并不是所谓的F-35战机残骸,而是叙利亚政府军发射的S-200防空导弹的残骸。

S-200在叙利亚政府军手上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去年9月17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俄军伊尔-20侦察机被击落事件,而击落它的正是政府军发射的S-200防空导弹。俄罗斯方面坚持认为是以色列战机的挑衅动作导致伊尔-20被误击,然而S-200在跟丢目标后确实容易出现误伤情况,在过去20多年里类似的事故频频发生,这也使俄罗斯坚定了在叙利亚部署S-300的决心。

至于F-35这样先进的五代机,并不是S-300可以轻松击落的,所以这次事件的真相也算是令人感到惊喜吧。

大约中午时分,两至三名武装分子突然出现在突尼斯首都巴尔杜博物馆前的停车场。他们端枪向停在那里的两辆旅游大巴中的一辆扫射,并打死了几名站在车下的旅客。受到惊吓的游客纷纷向博物馆中跑去。枪手随即追入馆中,端枪向无辜游客扫射,并将一些人扣为人质。随后,突尼斯的特种部队赶到,包围了这处地方。大约下午3点,特种部队开始向馆内恐怖分子发起进攻。交火过程中,两名恐怖分子被击毙。一名特警和两名游客身亡。随后,分散躲避在博物馆内的游客得到解救。

这就是3月18日发生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的惊心动魄一幕。恐袭事件共导致24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外国游客,1名突尼斯特警,1名突尼斯平民以及两名被击毙的恐怖分子。另有42名游客受伤。突尼斯警方目前拘捕了9名恐袭嫌犯。

全世界都在谴责这一“肆无忌惮的暴力事件”。 突尼斯总统埃塞卜西更是义愤填膺。在当晚发表的电视讲话中,他发誓要对恐怖主义发起一场“毫不留情的战争”。

这样惨无人道的事件是谁策划和指挥的。正当人们纷纷谴责和议论之时,活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说话了。它在一段录像中承认事件是自己策划的,并威胁还要发动更多的袭击。

那么这次的恐袭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政局相对稳定的突尼斯恐怖分子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首先要说,这是“伊斯兰国”组织对美国主导的国家联盟向自己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营地实施空袭的报复。同时,伊拉克政府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也令“伊斯兰国”对帮助伊拉克政府的西方国家产生极大不满。它急需要通过一场针对西方人的恐袭来提高自己的士气,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让西方国家气馁。在法国《沙尔利周刊》遇袭事件发生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加强了警戒。极端组织在这些国家中发动袭击的难度增加。于是,它们把目光转移到了防备稍稍松懈的北非国家突尼斯。

其次,突尼斯在2011年发生政权更迭后开始了过渡进程。去年,突尼斯完成了它的过渡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制定出一部新宪法,并于当年举行了新宪法指导下的总统选举。这样的民主进程让伊斯兰极端分子十分恐慌。他们试图用发动恐怖袭击的方式来阻止它。

此外,像突尼斯这样的政局相对稳定的国家也遭到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近几年来,突尼斯境内几乎每月都会有不同规模的暴恐事件发生。据报道,受极端宗教势力的影响,有3000突尼斯人赴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加入了极端组织。他们中已有500人从这些动乱国家返回突尼斯,并伺机发动“圣战”。

还要提到的一点是,突尼斯的东南部与利比亚接壤。这个国家长期动乱,民不聊生。内部派系林立,不断打斗。极端组织乘机做大。一些突尼斯青年在这个国家中接受恐怖组织的培训。一些卡扎菲政权倒台后散失在民间的武器被从利比亚秘密运进了突尼斯。这些都给突尼斯的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巴尔杜博物馆血案制造者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打击突尼斯的旅游业搞乱突尼斯的经济,进而使该国陷入动乱。众所周知,旅游业是突尼斯的支柱产业。每八个突尼斯人中就有一个在旅游部门中工作。突尼斯每年吸引外国游客数百万。去年仅从法国来的游客就达95万人。

此次恐袭事件告诉人们,恐怖势力正在向被称之为“欧洲后花园” 的北非渗透。对此,有关的国家必须提高警惕(完)

633年秋(一说634年春),艾卜·伯克尔派出两支军队(每队约3000人,一说7500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途经叙利亚沙漠,去攻打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支由阿慕尔·伊本·阿绥统帅,攻打巴勒斯坦东南部,另一支由叶齐德·叔尔哈比勒和艾卜·欧拜德率领,攻打古代称为莫阿比的地方。阿拉伯军在死海南边打败了拜占廷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塞基阿斯,并于加沙附近,几乎全歼塞基阿斯残部。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组织反击,艾卜·伯克尔命令正在巴比伦尼亚作战的“安拉之剑”哈立德·伊本·瓦利德驰援。这时,哈立德已夺取了希拉王国。哈立德忽忙率领一支由数百骆驼骑兵组成的精锐队伍从希拉出发,越过沙漠,经都麦特·占德勒(今焦夫)和古拉基尔,向北直趋大马士革东北不远的关隘素瓦。经过十多天的沙漠急行军,哈立德突然在大马士革附近出现,包抄到拜占廷军的后方。哈立德击败援助拜占廷的迦萨尼军队后,和阿慕尔于大马士革南边的布斯拉会师,哈立德被任命为联军的最高统帅。

问;欧麦尔继位后对外扩张的做法是什么样的?

第1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死于634年,欧麦尔继承其事业,继续对外扩张。

欧麦尔(634—644年在位)继续对叙利亚发动强大攻势。继布斯拉、大马士革攻陷之后,巴勒贝克、霍姆斯、哈马及其他城市也相继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希拉克略集结由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和迦萨尼人组成一支5万多人的军队,命其弟西奥多拉斯率领,准备与阿拉伯人决战。

古城大马士革

基础工业薄弱的过。

以色列虽然小,但基础工业相当发达。

基础工业相当于一个国家迈入现代化的根基。

再加上以色列有美国输血,花得起钱。

埃及和叙利亚是基础差。

你别看现在是21世纪。

实际上还有很多国家没有加入到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即便加入了,也处于很下游的阶段。

所以这俩国家,基础又差,又没钱,要想打以色列空军。

简直天方夜谭了。

基础工业能解决大部分人的就业,可以积累财富。

有钱了之后才可以投入基建、教育、医疗、科研。

还有就是这俩国家倒霉。

虽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

而是在美国手里。

石油这东西美国说卖多钱一桶,那就是多钱一桶。

没辙!

作为中东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始终没能独立建国

作为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传为古代米堤亚人的后代,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库尔德人目前有总人口约3000万,乃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然而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却始终未能独立建国。

两千多年来,库尔德人一直居住生活在库尔德斯坦地区,简称“库区”,即由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北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北部构成的狭窄弧形地带。该地区多山地和高原,古代的库尔德人便长期居住于这片与世隔绝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的闭塞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性、语言和文化。

古代,库尔德人的居住区长期被奥斯曼帝国所统治,也曾被蒙古人、波斯人统治过,虽然人口众多的库尔德人在被统治时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却始终没能独立建国,因此独立便成为了库尔德人一直以来的希望。

十九世纪末,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再加上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库尔德民族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波斯民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几乎同时出现。一直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库尔德人,开始积极谋求独立建国。

1889年,库尔德人乌贝杜拉领导库尔德人武装在今天的土耳其东部、东南部和伊朗西北部的库区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宣誓将为建立独立的库尔德人国家而“战斗到底”。这次起义虽然在奥斯曼帝国和波斯恺加王朝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却就此拉开了库尔德人谋取独立的序幕。

一战后库尔德人一度接近独立,但因土耳其的坚决反对而失败

一战后,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得库尔德人一度接近独立建国。奥斯曼帝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于1919年与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亦称《塞夫勒条约》),该条约不仅使土耳其失去了四分之三国土,而且允许库尔德人独立。

根据《色佛尔条约》的规定,北非、阿拉伯半岛和伊拉克、叙利亚全部被割让给协约国,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也被协约国接管。

与此同时,条约规定库尔德人可以在幼发拉底河以东和亚美尼亚以南、叙利亚和伊拉克以北的“库区”建立自治区,若大多数库尔德人要求独立,则将允许库尔德人建国。

该条约是至今为止,国际上唯一涉及库尔德人自治或独立的文件,至今仍被库尔德人所借用,也成为了库尔德人谋求建国的主要法理依据。然而,由于《色佛尔条约》对土耳其人过于苛刻,遭到了以凯末尔为领导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坚决反对,在色雷斯及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军民则发起反抗,并成立“护权协会”。

由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在小亚细亚的激烈抵抗,协约国被迫于1921年2月21日至3月12日重新召开会议,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亦被邀请参与。土耳其方面要求协约国废除《色佛尔条约》,但被拒绝。同年9月,土耳其在沙卡利亚河击败希腊军队,法国和意大利这才宣布不承认色佛尔条约,并与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议和。

1922年,土耳其在对希腊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协约国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并于瑞士洛桑重新展开和谈。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政府凯末尔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全面取代《色佛尔条约》。《色佛尔条约》也成为了一战后,巴黎和会各条约中唯一被完全取代的条约。

事实上,即使在原本的《色佛尔条约》中,协约国虽然同意库尔德人建国,但却并非出于好心,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因此,当遭遇到土耳其人的坚决反抗后,库尔德人的利益就此被牺牲,新签订的《洛桑条约》中并未出现允许库尔德自治或独立问题。

土耳其的民族同化政策,二战后库尔德问题开始激化

一战之后,按照《洛桑条约》的规定,土耳其大片领土被协约国瓜分,库尔德人所生活的库尔德斯坦也被一分为三,即土耳其的北库尔德斯坦、英属伊拉克的南库尔德斯坦和法属叙利亚的西库尔德斯坦,再加上17世纪被划归伊朗的东库尔德斯坦,库尔德人自此分居四国,库尔德问题也就此产生。

凯末尔曾承诺在土耳其独立后给予库尔德人自治权,然而当土耳其在1923年成立共和国后,他却患上了“失忆症”,不仅没有兑现承诺,而且身为民族主义者的他,一改奥斯曼帝国时的多元化和大融合政策,致力于将土耳其建成一个族群同质化、单一民族的国家。

1924年,凯末尔废除哈里发,土耳其开始以民族认同取代宗教情感,这直接导致库尔德人与土耳其人团结起来宗教纽带被割断。凯末尔的民族政策,直接引发了1925年赛义德领导的库尔德人起义,赛义德呼吁库尔德人通过圣战推翻世俗主义政府,恢复哈里发制度,这拉开了库尔德人对抗土耳其政府的战争序幕。

然而,库尔德人的反抗并未触动凯末尔,他反而撤销了所有含有“库尔德”“库尔德斯坦”名称的地图和官方文件,不认可库尔德人的少数民族地位,将其称为“山地土耳其人”,剥夺其语言与文化权利,在库尔德人聚居区长期实行戒严和军事管制。

从1924年至1938年,库尔德人为争取民族自治,曾爆发多次叛乱。虽然凯末尔在1938年去世,但其接班人伊诺努仍然秉持其政策,公开表示“民族主义是构成我们凝聚力的唯一因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的责任是不惜代价对生活在土耳其的非土耳其人进行土耳其化。我们将摧毁一切反对土耳其人或土耳其主义的人。”

二战后,土耳其实行多党制,而受到伊拉克和伊朗库尔德民主党争取自治斗争的鼓舞,土耳其库尔德人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了土耳其库尔德民主党,首次以政党的方式走上维护民族自治的斗争道路,但却遭到土耳其政府的压制和取缔,且由于其政治主张局限于土耳其境内,因此也并未得到建立“库尔德斯坦”的库尔德人支持。

于是,阿卜杜拉·奥贾兰领导的,更受库尔德人欢迎的库工党开始出现,并就此与土耳其政府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今天。

1980年,土耳其政府以分裂国家为由取缔库工党,该党派逐转入地下活动,并从1984年开始引导武装游击斗争。至此,库尔德人(或者说库工党问题)开始成为严重威胁土耳其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大问题。

奥贾兰与土耳其政府的恩怨,土耳其政府为何要进攻叙利亚

在经历长期斗争,尤其是在1999年被捕入狱后,奥贾兰开始认为没有必要推翻土耳其政府建立“库尔德斯坦”,而应该在四个国家的库区建立新型的“直接民主的社会主义共同体”。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也致力于推行“政府与宗教互不干涉”的做法,这使得双方的对立局势一度趋于缓和,双方一直在秘密进行停火谈判。

2013年3月,奥贾兰发表声明,宣布库工党与土耳其政府停火,并准备放下武器、撤离土耳其,但后因谈判受阻,双方再度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随着2010年之后的“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地区,各国政权纷纷动荡不安,这给库尔德人扩充实力、实现独立提供了机会,库尔德人问题再度冒头。

早在1979年至1998年期间,奥贾兰便曾在叙利亚境内指挥指挥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的武装斗争。而在2003年,潜伏在西库尔德斯坦的土耳其库工党成员又成立了叙利亚库尔德民主联盟,这使得土耳其库工党利用叙利亚内战的机会,向叙利亚发展成为了可能。

与此同时,在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斗争中,库尔德人成为了中东战场上一支背景单一但力量雄厚的势力,这使得美国及其盟国选择其成为反恐代理人成为可能,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库尔德人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然而,库工党在叙利亚的迅猛发展却引起了土耳其的警惕,土耳其政府极为担心发展壮大后的库工党重新杀回国内,从而与本国境内分裂势力联合,严重威胁土耳其安全。于是,土耳其先后多次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发动攻击,例如2016年的“幼发拉底河之盾”、2018年的“橄榄枝行动”等等,于是便也就有了2019年10月9日的“和平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