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与过?

游戏攻略08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与过?,第1张

始皇在历史上的功与过?
导读: 1、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与过2、明朝的皇帝为何大多不务正业呢?3、辨析 中华文化面临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正在走向衰微4、明清皇帝与大臣的关系?人物评价历史功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功绩罗列如下: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提出“皇帝”称谓,创千古先
  • 1、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与过
  • 2、明朝的皇帝为何大多不务正业呢?
  • 3、辨析 中华文化面临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正在走向衰微
  • 4、明清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人物评价

历史功绩

将影响较大的几项功绩罗列如下: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提出“皇帝”称谓,创千古先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秦始皇(《三国志12》历史武将)

3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创立宰相,兵部、户部等官职,历时数千年之久;

4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商业和文化交流;

5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驰道,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驰道和栈道的修建, 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8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9开拓疆土,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10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迅速富庶起来。

历史首创

是世界第一位皇帝,

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第一位建立郡县制,

建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名人评价

战国军事家尉缭认为:“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在《史记》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始皇本纪》,“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斯列传》

西汉政论家主父偃认为:“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新朝建兴帝王莽:“功越千世!”

东汉史学家班固虽然批驳秦始皇残忍,但依然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是“施于后王”的制度,认为“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

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出:“汉承秦制”。[44]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明朝著名改革家张居正认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高度评价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清末又一位史学先驱夏曾佑认为:“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中国通史》,“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侈则不可恕矣。”《秦汉史》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鲁迅先生认为: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华德焚书异同论》)

近代学者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认为:“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梁启超先生在《战国载记》中认为:“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侈和暴虐,读史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被前人有所偏执的记载所左右,需要以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价。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中国大历史》)[45]

《真秦始皇》的作者程步认为:秦始皇不为暴君,如果搞一个暴君排行榜,秦始皇绝对进不了前十。

毛泽东评始皇: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7秦皇汉武,略输文采[46]。

西方人论始皇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麦克·哈特语),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尽管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不如欧洲。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当然,中国的统一,不能仅仅归功于秦始皇个人,还有其他人起过重要作用,如汉武帝、隋文帝等。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王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47]

4统一六国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小国林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5家族成员

家世

祖先

高祖父:秦惠文王嬴驷,嫡高祖母:惠文后,亲高祖母:宣太后

曾祖父:秦昭襄王嬴则

祖父:秦孝文王嬴柱,嫡祖母:华阳夫人,亲祖母:夏姬

父母

父亲:秦庄襄王嬴子楚(原名异人)

母亲:赵姬(说法不一有说吕不韦的舞姬,也有说赵国将门之后)

后妃

妻妾:后宫数量众多。

子女

儿子

秦始皇一共有儿子23人,但是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个。

嬴扶苏(长子)

公子高(嬴高)

公子将闾(嬴将闾)

嬴胡亥(第十八子,史称少子,即秦二世)

女儿

秦始皇有10个女儿,留下姓名的只有7个。

华阳公主嬴元曼(长女)

嬴阴曼

嬴诗曼

华庭公主嬴嫶曼

嬴惠曼

嬴丽曼

嬴季曼

孙子

秦三世嬴子婴(也称秦王子婴):嬴扶苏嫡长子、秦始皇的嫡长孙。史学界还有说法是秦始皇的弟弟。

6秦始皇陵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这是二世所为)。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

秦始皇陵复原图

帝嬴政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48]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0多个。

7历史争议

身世质疑

秦王扫六合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之母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说,吕不韦将有身之姬献于异人,这与“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记载是吻合的。

可见,连司马迁自己也不知道嬴政的真实身份,“仅以听闻记之”而已,所以前后记述自相矛盾。[49]

死亡

秦始皇的死如他的身世一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勤政,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

8文学作品

李白

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 

  逐日巡海右,躯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鳸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怀古

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

  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 长城起边疆。

  欲寻不死药, 皇朝二世亡。不见始皇帝, 天地一苍茫。

王安石

秦始皇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9影视作品

电视剧

《秦始皇》刘永 饰 秦始皇

《古今大战秦俑情》罗嘉良 饰 秦始皇

《神话》臧金生 饰 秦始皇

《寻秦记》林峰 饰 秦始皇

《宰相小甘罗》谢苗 饰 秦始皇

《吕不韦传奇》吴军 饰秦始皇(青年)、王帆 饰 秦始皇(少年)

《东周列国·战国篇》郭涛 饰 秦始皇

《秦始皇与阿房女》刘德凯 饰 秦始皇

《秦始皇》张丰毅 饰 秦始皇

《寻秦记》林峰 饰 秦始皇

《楚汉风云》雷明 饰 秦始皇

《楚汉传奇》于和伟 饰 秦始皇

《楚汉争雄》寇世勋 饰 秦始皇

**

《古今大战秦俑情》陆树铭 饰秦始皇

《秦颂》姜文 饰 秦始皇

《英雄》陈道明 饰 秦始皇

《木乃伊3》李连杰 饰 秦始皇

大明朝享国将近300年,一共出了16位皇帝,能让后人记住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完成从乞丐到皇帝的不朽神话,一个是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他五次亲征大漠蒙古,收复百越,巩固边防,维护中国版图统一。派郑成功下西洋,开创海上贸易通道,加强外交等,史称“永乐盛世”。其他的明朝皇帝我们大多不了解,他们也是不务正业,没有建树的皇帝。

每个朝代都有勤政爱民或者励精图治或昏庸无能或不务正业的皇帝,不然也就没有朝代的更迭了。但明朝在位的16为皇帝来看,就两个能让人称道的皇帝,其余的都是不务正业或者昏聩无能就耐人寻味,也是历史少见的。

明朝不务正业的皇帝,例如把斗蟋蟀作为人生最大爱好的“蟋蟀皇帝”之称的明宣宗朱瞻基,立志长生不老,迷恋房中术,热心修炼药丹的明宪宗朱见深。还有痴迷于木匠,天天想做木匠活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些皇帝把本职工作丢到一边,碎心于自己人生爱好!还有 明武宗朱厚照沉迷于后宫射猎游戏,还封自己为将军,各种不同的游戏玩法。嘉靖皇帝朱厚熜几十年不上朝,避居西苑,想要修道成仙。这些不务正业的皇帝都有几个特点,放权,不干涉朝政,但重用能人,把朝廷一切事物交由这些能人来管理,也算一项能力。

是什么支撑这些皇帝不务正业,朝廷还正常运转呢这有赖于明朝完善的科举制度和管理制度。科举制度选拔了优秀人才,打破贵族世家对朝廷的专制,很多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选拔到朝廷,施展才华,做到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明朝取消了节度使,怕朝廷的军事实力小于藩镇的军事实力,规定各藩镇的亲王不能屯兵,只能在自己领地活动,杜绝了亲王们串通。

明朝的朝廷官宦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国家 政权由这些科举上来的士大夫支持,设立内阁,权力相互制衡,消除了专权,更能发挥各自才能。由于皇帝不干预具体事务,使内阁这种体制更加成熟,在皇帝不务正业的情况下,朝廷这个大机器正常运转。

明朝早期实行了严酷的刑罚以来威慑朝廷各部官员,设东厂特殊机构,在朱元璋时期,还有大量的诛九族的事件,使皇权威望达到顶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各部官员都胆战心惊,做事情也兢兢业业,不敢有所违抗。

明朝的这种内阁制度,有点类似西方的内阁制度。明朝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不务正业的皇帝,还维持将近300的历史,和它完善的科举制度,内阁管理制度,及第三方的监察机构都分不开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朝的皇帝就是太安乐了,不思进取,明朝末期皇帝,武不能征战沙场,文不能治国。遇到如日中天的大清将领不败才怪!

从十六世纪开始,马可波罗、利玛窦和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和商人陆续向世界传递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使得世界对于这个陌生而神秘的东方大国有了更多的了解,继后更有伏尔泰、亚当斯密、韦伯、李约瑟、罗素、梁启超、柏杨、余秋雨等人,就中国人、中国文化和西方人、西方文化进行论述比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那个时代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的四周都是些蛮荒之夷,就像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到封建末代时期的康乾盛世,中国的对外交往一直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傲视着世界。不仅在乾陵上有充当守墓人的四十八尊外国使节的石像,明末清初更有奉职称臣作为宫廷画师、建筑师、外语教师的利玛窦、汤若望、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就是在文革期间中国人民还念念不忘,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人们需要解放。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坚枪利炮打进国门,刀枪不入的神话破灭了。从此中华民族的优越感蒙上了屈辱的阴影,自大变成自卑,骄傲变成仇恨,中国也几度采取闭关自锁密实防夷的外交政策。如今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地球显得越来越小了,再坚固的城墙、再密实的樊篱也抵御不了无孔不入外来影响。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同时中国人民也正在逐渐摆脱弱国心态、韬光养晦、不合作的态度,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对世界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一个有责任感的国际社会的一员和世界融为一体。

包括科学、技术、艺术、道德、伦理、哲学、宗教和教育等一切方面的文化领域,文化比人种、地域和气候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具有决定性。根据不同的宗教,将世界分为四个主要文明,即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远东文明。

在人类仅有的几千年文明史中,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古代埃及文化、美洲印地安人的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以及欧洲荒蛮时期的文化,只在荒漠和丛林中留下了谜一样的历史遗迹。金字塔、人面兽身像或令人难解的楔形和象形文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或销声匿迹或荡然无存。

提起远东文明即中国文明,就不能不提到孔子和儒教,确切地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高举反孔旗帜的“五四”运动,儒教成功地维护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造就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秩序,主导了中国文明的主旋律。

中国的文明史中出现了远远不是只有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它产生了许多学派,有老子、墨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更是出现了大批的,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民族不仅产生过许多优秀和杰出的人物。中国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和造纸术堪称四大发明领先于当时的世界,除此之外中国的天文学也十分发达,引以自豪的航海事业,郑和下南洋也早于西班牙的哥伦布,考古发现有更早地去过美洲的记录。假如说中国人是该隐的后代,他们没有参与赛特后代或者说是挪亚后代的历史进程。散布在亚细亚东部的黄种人,直到从白令海峡走向美洲大陆,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和它悠久的文化和众多的人口是不相称的。西方科学大大进步的同时,经济和科学力量在不断扩大,中国还停止在儒家思想的禁锢之中, 而被隔绝在世界发明之外。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明显地落后于当时的世界,正是由于当时中国正统思想的根深蒂固,知识分子把这一落后的事实归结于技术上的落后,而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是讳莫如深的。“五.四”以后,国内和国外的一些新儒学家也在一直致力于以儒学为本对中国文化的进行改造和重建。

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能大乃容有、海纳百川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自由原则的国家制度可以保证各种文化和平共处,“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的说话的权利”。无论是并存还是融合,无论是取代还是消亡,大多数人们希望人类不分种族和信仰能够宽容和共处,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再有硝烟和流血的非暴力。中国参与世界化的进程比较迟,“中国文化是几个古老文化中唯一没有受到毁灭的文化,上下五千年唯一没有大面积有断代和消亡的文明,但在二十世纪的文化冲突中败下阵来。”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和哲学产生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惊异”,应该说在以勤劳、智慧著称的中华民族中不缺乏有探索精神的人群,他们创造灿烂的文化为世界增添光彩。但是他们的“惊异”是不彻底的,并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科学和技术的差异之一,它的原动力在于不仅是以实用为目地的求知活动。西方的一个科学家彭迦勒是这样说的:“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要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感到乐趣,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的是因为它的美丽,如果大自然不美,那它就不值得认识。如果大自然不值得认识,就不值得活下去。当然我这里并不谈那些打动感官的美、性质的美和现象的美,我并不低估这些美,远不是这样,而是它们与科学毫不相干。我的意思是那些更深邃的美,它来自各部分和谐的秩序,而且它能为一种纯粹的智慧所掌握。理性的美对自身来说是充分的,与其说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倒不如说是为了理解理性本身科学家才献身于漫长和艰苦的劳动”。我把彭加勒的话这样诠解,科学家被大自然的合理和完美无缺所打动,他们研究它为寻求和求证人生的意义,如果仅仅为了实用的目的,他们绝不会一代又一代献身于这种艰苦的劳动。

科学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闲暇”,中国有着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土,历里来养着许多衣食不愁的闲逸阶级。但是他们的闲暇太多的消耗在人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消耗在进退荣辱的得意和悲哀上,因而无暇对自然的关注和研究。

第三是“自由”,这正是中国自春秋战国时代以后所缺乏的,不仅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教合一的路线,往往在意识形态方面是相当残酷的,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以及近年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宗教是不同文明产生的深刻和生动的泉源,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和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密不可分。

希腊的兴起,佛教的兴起和当时中国的春秋战国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希腊的哲学家在为宇宙的本原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国的哲学也处在百家争鸣的时期。但最终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体系的儒家学说占了上风,孔子是一个热衷仕途的人,但是他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实现,但他却创立了如何建立一个维持社会稳定的人伦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思想体系,被历代君王所利用。

但中国哲学缺乏对于永恒的人类文明、宇宙秩序和人类终极价值体现的关怀。他们对天的态度即是小心翼翼又讳莫如深,孔仲尼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等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宇宙观一开始就缺乏慎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当然儒教不能解答对人生追问,儒教是属世和现实的。中国民间盛行的泛神崇拜。没有一神信仰的忠诚,其价值观和人生观表现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天的敬畏中很大成分还限于关注对自身和今生祈福的目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模糊了人和天的关系,君子即天子,建立在对人的信仰上,必然引起信仰的混乱。由此造就的以臣对君、子对父、仆对主的“忠”字。中国的文人对统治者的依偎和忠诚,对仕途和官运的向往比世界上哪个民族都要更加强烈。

但是君可以不爱民,可以不公义,可以听信谗言,可以滥杀无辜,可以挥霍浪费,那么这种由人代表天的“忠”必定会一次又一次的被践踏,为了一个“昏”君去效忠,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这是悲剧,是愚忠。为一个朋友去不分青红皂白伤害另外一些人的“义”,也是狭义而不是正义。同样为一个民族的利益去践踏另一个民族利益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割股煎汤,屈原报国无门而愤然投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的民族主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水泊梁山的绿林好汉们替天行道,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中,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无论是统治阶级宣扬的道德标准“忠孝”,还是民间即对传统的叛逆,又脱离不开传统的“忠义”。

就对君王和上级而言的“忠”,对长辈而言的“孝”,对朋友而言的“义”,都是一种有偿行为,是中国伦理的原则。中国伦理的现实性不能满足人们对人生的追问,佛教对人生的深刻参悟,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在民间提倡的近似西方的博爱方式的行善积德,相同的是,这种行为都不求现世回报,不同的是,佛教相信生命的轮回,而基督教相信永生。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被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所困扰,“忠义”已成为历史悲歌,人们不再固守这块精神家园,传统迷失了方向。“五四”以后的中国人虽然已经抛弃了儒家的繁琐礼教,中华民族最闪光的品质“忠”、“孝”、“义”也丧失无几。但是他们的文化心理,骨子里的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外来的西方文化也好、中国人和甚至在外国生活大半辈子的老华侨。他们的血液中有着深厚的汉文化的基因,难以改变的中国心仍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儒家文化作为思想理论至今仍有许多先进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爱人如己的原则,“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的思想,“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主思想。而“五四”运动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反对的是一枝独秀的文化垄断地位的儒教,以及它对其他文化的扼杀和虐杀人性的精神桎梏,因此它是历史发展的障碍。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五四”运动和十七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打着反正统的旗帜,他们在张扬个性,向往自由、平等。

而中国在十七世纪前西方传教士进人中国以前,除了佛教以外几乎没有强势的外来文化的介入,佛教文明是最早和儒教文明融合的一种文化,一种民间的需要和政治需要的结合。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世界受益于产生于西方文化的近代科学。西方文化的优势应该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希腊的思维方式及理性的科学方法,二是希伯来的智慧,而希伯来的智慧是天启的智慧,没有哪个民族获得像希伯来民族如此数量之多,时间之长,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如此清晰和明确的,而又被科学、考古和现实不断证实的天启信息。人类社会如果不站在这个高度去观察人生、去研究宇宙,去解决错综复杂的世界问题,即使在所有的传统文化加之于“惊异”,和“自由”。大概永远只能徘徊在寻找信仰的路途中。

摘自《我从哪里来-中国文化的欠缺》

首先得明白一个知识点,明朝建立伊始,皇帝就借“胡惟庸案”罢黜了宰相的实权,以后历朝宰相再无一点决策权。明太祖时期,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政治制度诞生,这样不像前朝中央有个“中书省”机构,实际上巩固了君权,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变革!到了明成祖时期创立伊始还首先创立六部内阁负责制(因为成祖朝外交、外战事务频繁,皇帝很多精力要分在处理外部事务上),即“刑部、兵部、吏部、礼部、户部、工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行使行政权,而议政权则是分给了内阁,这样虽然中央能够承受更大的事务处理量,但是内阁有了一定的威望。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拥有议政权的内阁在大权没有被太监掌握的时候,实际上全国全力核心。

清朝基本上承袭了明朝制度,但是要注意的是,清朝君主并没有向明朝人那样怠政,所以至少慈禧专权以前,权利一直牢牢的把握在皇帝手里,内阁的议政权和六部的执行权真的很"纯粹",一点逾越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借口西北战事吃紧,紧急事务需要紧急办理,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心腹能够担任,内阁和议政王会议被完全架空。军机处的设立,使中国皇帝的权利打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