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民间故事100字

游戏攻略04

广西三月三民间故事100字,第1张

广西三月三民间故事100字
导读:广西三月三民间故事100字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

广西三月三民间故事100字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包括受壮文化影响的壮区各族)少年少女赶歌坡,抛绣球,“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壮族人也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民间故事(500∼1000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萌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节令。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已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巳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在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杆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与越南一河之隔的边陲广西防城区瑶寨高林村瑶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举办隆重活动。热情的瑶胞们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浓的米酒,特色的瑶家菜喜迎八方来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广西各民族欢庆的歌节。

关于广西三月三民歌节的小故事(只要一个就好,短一些的)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

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 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南宁举行,由南宁市人民 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

广西三月三导游词200字

三月三歌圩,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南宁三月三狂欢节

狂欢节上有壮族迎宾习俗、踏青踩街、壮族铜鼓舞、对歌三月三、假面舞、多耶舞、抛绣球、夜歌圩、歌舞表演等,同时有200—500人品尝的百家宴和各地特色美食。

武鸣“三月三”歌圩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展演、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灵水歌圩”广西第六届歌王大赛、武术散打擂台赛、马术表演等文化、体育、旅游活动。

柳州“三月三”花炮节

牛王争霸赛、千人芦笙比赛、大型实景民族歌舞表演、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 剧、侗乡**、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

广西三月三要干嘛

要过节日 是壮族的节日 明天就是了。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广西三月三哪里好玩

广西三月三哪里好玩

广西十大好玩地

桂林阳朔西街

最适合这里的时间是阳光明媚的下午,空气中散发著轻轻的桂花香,树旁,水边,碧莲峰下,长凳上,陌生的、熟悉的人们用最舒服的姿势躺在小城的怀里。小小的店铺,挂满最传统的中国;喧嚣的酒吧,展示著最丰富的世界;迷濛的山水,仿佛少女的面纱;点点渔火,温暖著每一个寻找幸福的人。

或者骑车,或者攀巖,或者游走,或者大快朵颐,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又或者因为一杯酒,和素不相识的人变成知己……只有在这里,浪费时间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

桂林兴安乐满地度假世界

最纯粹最直接的快乐,在这里。几十项游乐设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六大主题游乐区,风格迥异,仿佛时光穿梭机。

做一回骄傲的公主,坐着尊贵的花轿巡视自己的紫禁城,经过千年的王朝;做一个淘金者,在险峻的大峡谷和彪悍牛仔、印第安酋长称兄道弟;做一个海盗,跟随戴眼罩的船长,乘着惊险的海盗船去寻找传说中的宝藏;在梦幻世界里圆一个儿时七彩的梦;在南太平洋区感受海滨的热辣风情;在欧洲区参与纵情狂欢…… 寻找快乐,和年龄没有关系。

北海涠洲岛旅游度假区

沙滩、海浪、岛屿、礁石,这些并不稀奇,眼前的这个海岛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魔幻色彩般的火山海蚀奇观。它几乎囊括热带海岛的典型地貌,让这个中国最大也是最年轻的火山岛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的亚军。

它有一个第一次听见就让人喜欢的名字,它有一条可以让你在温暖的海风里,在绚丽的霞光中,奔跑、呐喊、舞蹈的长长的海岸线;你可以躺在软软的细沙上,和贝壳一起做一个关于七彩珊瑚的梦;傍晚的时候,捧著撑满海鲜的肚子,迎著夕阳垂钓,这份闲情,神仙也不过如此

梧州骑楼城

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骑楼。

这是一条由骑楼连线而成的街道--骑楼街。

这是一个由骑楼街组成的景点--梧州中国骑楼博物城。

梧州中国骑楼博物城中有22条骑楼街,总长7公里。骑楼,这种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在梧州,被赋予了浓重的中国特色。 除了中式的浮雕、花窗和牌坊,以及西式的罗马柱,梧州的骑楼还有自己特有的小细节。这些铁环可不是为了装饰才挂在墙上的,而这些二楼的小阳台,也不是因为梧州人喜欢看风景。它们是旧时每年洪水淹街的时候,梧州人为了不影响生意而设的小装置。

实际上梧州是一个集散地,货到梧州后,在下面河滩边找搬运工搬上来仓库。碰到发大水还更好,船可以接开到这里,泊到水门旁边,栓住铁环,就直接在水门上货。搬运费还省了。

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老梧州人百年不变的悠闲生活方式一起保留了下来。

每天清晨,大大小小的茶楼饭馆热闹非凡,约上三两知己老友,喝茶闲聊,最是惬意;老街里多的是粤剧票友,兴致来了,大家在路边开个私火局,唱得固然开心,听的也非常入迷。

一座百年商埠, 一个古老的口岸,一个造就了上万富商的岭南水系重镇,这就是梧州。而最能承载梧州人文化自豪感的城市形态,就是这些储存完好的骑楼,这些百年前繁华风貌依稀可辨的豪门富宅。

梧州龙母庙

战国时期,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险恶。诞生在梧州的龙母率领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战胜自然灾害,使苍生得以安居、生息和繁衍。

为纪念龙母这位西江保护神,梧州于北宋年间在城北桂江河畔建成龙母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龙母庙。

梧州人对龙母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年81岁的郭奶奶,在过去的33年里,每年都要花上3、4个月,一针一线缝制出一件锦袍,在每年"龙母诞"的时候献给这位庇佑百姓的慈母。

梧州龙母庙是在当地以及桂东南甚至香港东南亚都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拥有很多信徒,郭奶奶还告诉我们,每年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 成千上万广西、广东以及港、澳、台的游客到梧州龙母庙观光朝拜,祈求这位与妈祖齐名的元君赐福与众。

枕山面水,舆地通灵的龙母太庙兼有宋、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高达38米的龙母像,更是世界上最大的龙母雕像。此外,人们也会在龟池、许愿树等地方祈求自己的好运。

于龙母太庙中诚心祈求,祈求风调雨顺,祈愿国泰民安。

昭平黄姚古镇

四百多年前,因地处三江水路要冲而繁华一时,这里是一个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四百年后,这里已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古镇,空气中却依然飘荡著朴素的香味,其中远近闻名的豆豉最让当地人骄傲。

本是工序简单的家常小菜,却让人回味无穷,秘诀只在千年古井中那一捧好水。

一口老井,连着穿镇而过的姚江,连着家常的闲话、旧日的时光,无处不在的宗祠府第,亭阁联匾,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经意。也许孩子们嬉闹的地方就是一座文物建筑;也许寻常院落的门头就摆放著当年皇上御赐的圣旨牌坊;也许如今寻常人家的住所,就是当年风光一时的豪门大宅。

明清时期黄姚按九宫八卦方位建成,8条街,99999块青石板,连着旧日繁华的记忆,牵动着画家和摄影爱好者们常年留连。

这个被称为"梦境家园"的古镇,每课树都有故事,每块石板都丈量了光阴,每扇门都镌刻了历史,每一阵风都在提醒我们,生活的真正味道。

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

古树参天,清泉甘冽,石径曲幽,这是我国著名七大西山之一,又称思灵山的桂平西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所谓"山有好景,茶有佳味", 色泽青黛,汤液碧绿,独具风味的西山茶,始于唐代,明代时己享有盛名。

相传,当年西山寺僧尼由江南引进茶树种子,使得这里开始出产西山茶。千百年来,西山的僧尼始终呵护着这一片茶园,呵护着这一片心灵的净土。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的西山,也是中国南方四大禅林之一,目前是广西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在龙华寺和洗石庵,历代均有高僧驻锡。每年的佛教庆典,上万名全国各地的香客慕名前来祈福。

西山丛林如海,四季如春,滴翠山溪流泉,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住在桂平的人无疑是最幸福的,每天他们不但在这里休闲锻炼,还不忘将龙华寺旁的乳泉带些回家。

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被北回归线横跨的桂平西山,阳光总是格外眷顾,往事悠悠,已过千年。

大新德天瀑布

这个被列为国家特级景点的瀑布横跨中国、越南两国边境,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瀑布"之一。

从喀斯特石山中冲出,面宽100米,落差达到80米的瀑布飞泻而下,发出一公里以外都能听到的轰鸣,飞溅出百米之内不能见物的茫茫水雾。

春天,如火的木棉,点缀在一片银河之间;夏天,激流排山倒海,让人心神激荡;秋天,素绢高挂,碧水清流;冬天,神清气和,流水织秀。

而瀑布以外的明仕田园风光、奇峰夹峙的黑水河,绮丽多姿的那岸奇景,中越边境53号界碑等景点,更是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怦然心动,烙上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记。

大明山风景旅游区

这是有"广西庐山"之称的桂中最高山峰,地处北回归线,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种生物在这片不受现代文明打扰的山脉中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共同丰富著这个自然界的大宝库。

雄伟挺拔的山川,纵横交错的溪流,密林丛生的幽谷……美丽的风景让这里成为了多部**作品的外景地。

有的人选择在平缓的西南山麓,展开滑翔伞"一览众山小";

有的人选择徒步穿越;有的人会骑一辆车感受大山的脉搏;有的人会以瑜珈的方式聆听森林的呼吸。

这里,是一个天堂,每一个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的守护天使。

桂林漓江风景区

但凡提到"桂林",似乎心都立刻变得柔软起来。而这正是一个以桂林为中心的风景区,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清澈的漓江相连贯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

一条碧绿的漓江、两个瑰丽的洞穴、三座钟灵毓秀的山峰是其中闻名中外的精华。层叠的历史痕迹深入了它的骨髓,行走在如烟山水间,仿佛走入一幅古老的图画中。

最美丽的喀斯特风光在画里;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奇观也在画里;纯朴神秘的民风民俗还是在画里;而率领鱼鹰,丰收的渔民也还是画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渔火、星光与人们的笑脸交相辉映,将这幅古老的画卷变回温暖的人间。

一次又一次被证实的,是那句亘古的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让人无法忘记的,还是桂林,那骨子里不变的温柔。

广西三月三高速免费吗?

广西“三月三”高速公路没有免费,但2017年连起来放假的清明节高速公路七座以下(含七座)小客车是不收过路费的,免费时间是从4月2日零时开始,至4月4日24时结束,共免费3天。

广西三月三的高速公路是照常要收费、没有免过路费的。

每一年的春节、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四个节假日,七座以下(含七座)小客车走高速公路共有20天可以免费。2016年高速公路免费日期如下:

春节:2月7日(除夕)零时开始,至2月13日(正月初六)24时结束;

清明节:4月2日零时开始,至4月4日24时结束;

五一节:4月30日零时开始,至5月2日24时结束;

国庆节:10月1日零时开始,至10月7日24时结束。

广西三月三上班算加班吗

你好,楼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路发言人答复:关于“三月三”放假期间上班是否支付加班费的问题,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厅已拟专文请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以,对于网友咨询“广西‘三月三’假期加班费”的问题,只有待上级明

确后再按相关依据答复,请密切留意新闻媒体报道。

关于本能寺之变有多种说法。下面即列出几种主要说法:

一、光秀怨恨说

江户时期以来一直到昭和时期之小说一般都采用怨恨说作为题材,最重要的就是被解除招待德川家康的职务这一点。虽然很难辨明真伪,但作为理由,一般认为有几个理由: 明智光秀本计划周到细心地招待家康,但是准备的菜肴中有恶臭的气味(亦有说因准备材料因天气关系而发出非腐烂的自然味道,信长在巡查厨房时发现,但不接受光秀解释,且褫夺其飨宴奉行一职)。信长怒道“你打算拿烂掉的菜来招待吗?”撤掉了菜肴,并罢免了光秀的接待职务。 明智光秀在平定丹波国的时候,将其母(亦有乳母说)作为人质交给八上城,说服城主波多野兄弟前往信长处。然而信长杀害了兄弟俩人,结果在八上城的光秀的母亲也被杀害。 信长下达要将光秀从原封国丹波国转封到尚是毛利氏领土的出云国与石见国。由于之前信长驱逐重臣林通胜与佐久间信盛,让光秀也有了失去领土被驱逐的危机感而心生不满。 此外,在对待长宗我部家的立场上,光秀和信长持完全不同的态度。长宗我部元亲之子信亲与光秀麾下大将斋藤利三本是远亲,光秀利用这一层关系,说服信长招抚长宗我部氏,使其统合四国的军事,从侧翼夹击毛利氏。然而,长宗我部元亲烈火疾风般的四国统一战却引发了信长的不快,他转而支持赞岐的三好康长,还企图让三子信孝入继三好家,派信孝 现大阪城内石山本愿寺遗址

和丹羽长秀准备四国攻略,日后即由信孝接管长宗我部的原有领地。(这点算是比较可靠的,斋藤利三握有极大的兵力,一旦叛变,光秀势必被牵涉进去,所以在织田信孝&丹羽长秀出征四国前先动手,重新洗牌) 其实主从意见相左并没有关系,然而最初是光秀把长宗我部拉上信长的战车的,现在信长一脚把他踹了下去,事先却毫不征求光秀的意见,而且四国攻略也没有光秀的份,这使光秀既恼怒,又恐惧,害怕自己在信长眼中是一枚可以随时放弃的卒子。况且,前此羽柴秀吉自作主张地插手四国事务,派兵攻克了淡路岛,分明是在抢他光秀的风头,而现在自己竟要前往中国地区,听从羽柴秀吉的指挥,这口气可怎么咽得下呀! 由此,光秀倍感耻辱,积怨甚深。但是,积怨说的依据大多是在江户时代之后出现的文稿,作为史料非常值得怀疑。 目前对于光秀从何时决定谋反尚未定论,但是在龟山城出兵前,光秀在参拜爱宕神社时所咏的诗歌“时在今日,天下当倾”,似乎可以显示当时他已经下定了谋反的决心。

二、朝廷黑幕说

此说是近年兴起的说法,是本能寺之变诸说中,比较有利的说法。朝廷黑幕说的基础建立在三职推任事件上。此事被记录在公卿·劝修寺晴丰所写的“天正十年夏记”,原文:“廿五日天晴。村井所へ参后。安土へ女はうしゆ御したく候て、太政大臣か关白か将军か、御すいにん候て可然候よし被申候(しかるべくそうろうよしもうされそうろう)。その由申入候。”这段被称为三职推任事件的文章引起了立花京子、小和田哲男、今谷明、堀新等日本学者的注意。本文从不一样的角度解释,则出现两派相反的看法,分别列举如下: 1、朝廷主动派 本派是小和田哲男、堀新等学者所支持的看法。1582 伊贺上野公园内复元的伊贺流忍者博物馆

年4月25日,信长消灭武田家后,朝廷派遣劝修寺晴丰跟织田家京都奉行村井贞胜提出希望织田信长从太政大臣、关白和征夷大将军中选择其中一个职位担任的想法。请村井向信长转达,让朝廷可以做好准备。 2、信长主动派 本派是立花京子、今谷明等学者所支持的看法。1582年4月25日,信长消灭武田家后,透过其京都奉行村井贞胜向朝廷使者劝修寺晴丰提出织田信长希望能从太政大臣、关白和征夷大将军中选择其中一个职位担任的想法。请劝修寺向朝廷转达。 朝廷主动或是信长主动派之后的发展都是一致的。1582年5月4日,劝修寺晴丰向信长表达天皇希望信长接任征夷大将军一职、开设幕府。已知此事的信长却刻意避而不见,并派森兰丸前去表达保留此事的态度。三职推任事件加上信长在1578年辞去右大臣事件、天正改元事件、正亲町天皇让位事件等多次双方冲突下,使朝廷认为拒绝开设幕府的信长有可能是想推翻原有的天皇制度,因而联合支持朝廷的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

三、秀吉阴谋说

1582年三月十五日,羽柴秀吉从播磨的本城姬路出发,沿途攻克了高松以北的冠山、宫路山两城,五月七日,重兵围困高松。 五月二十一日,毛利大军到达高松城外,总大将毛利辉元并未亲临第一线,反而将本阵设在了高松以西二十公里的猿挂城中,真正在前线与秀吉对峙的则是“毛利两川”--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然而这两员威名素着的大将并未果断出击,救援高松城,反而坐待不动。 本能寺之变发生后,据说明智光秀写信给毛利辉元,要他趁势进攻,定可大破羽柴军于高松城下,然而信件却被羽柴军截获。于是羽柴秀吉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与毛利家的和谈,匆匆挥师南下,最终在山崎合战中击败明智光秀。如果不是事先就知道消息,他的动作真能这么快吗?

四、家康阴谋说

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界游览,得到消息以后,立刻绕路逃回三河,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管了因信长去世而乱成一团的织田甲斐、信浓等处领土。他的动作之快,也颇费后人思量。再加上织田信长曾下令杀其妻儿,难免想象家康参与本能寺之变来替妻儿报仇。 总之,当事人在11天后死去,且没有留下关于本能寺之变原因的任何资料,所以本能寺之变的谜底就只有任后代去猜测了。正如光秀叛变前的“不知心,但凭后人怎么说”一语,大概他听到现在人们对他的种种评论都会一笑置之吧。。。

编辑本段本能寺之迷

谜之本能寺--黑幕篇 本能寺之变事起突然,而且找不到任何明智光秀本人出现在本能寺或二条城的记录,明智光秀的幕后到底有没有黑手,谁该为织田信长之死负责,一直是多方研究的重点,日本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光秀背负弑君的罪名并不公平,而组成了“明智光秀公彰显会”,专门为明智光秀申冤。这里节录一些主要的阴谋论,至于明智光秀本人野心的说法,因为没什么好谈的,就不再赘述。 一、 光秀、秀吉、家康三人同谋说 这个说法以大浦章郎(小说家,历史研究家,代表作为“龙马暗杀之真相”)为代表。 一直以来都认为明智光秀基于对信长的怨恨,加上自己想取得天下的野心,发动了本能寺之变,但是在事件之后明智光秀后续的行事却令人费解。而秀吉能够奇迹式地全军神速从对高松城攻击的态势撤退,以及家康在界地的行动也耐人寻味。而且家康和秀吉也存在相当充分的动机,如果把他们属下的行动解释为受到了指示,则拼出来的事实真相或许是--当天出现在本能寺的根本不是光秀的军队,光秀本人也没有出现的证据,后来的历史描述或许是故意地扭曲。 当天秀吉属下蜂须贺小六的野武士军团,以及家康配下服部半藏的忍者军团,为了陷害以桔梗旗为军旗的明智光秀军队,在早饭以前的时间共同实行了攻击本能寺的作战,并且散布“明智光秀谋反”的谣言,当真正的光秀军队出现在京都时,不,是被他们引诱出来的,一边放火 东京西念寺服部半藏墓

烧了本能寺逃走,一边在京都到处宣称是光秀干的,于是当光秀发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时,只得继续实行三人的秘谋。 至于幕后操纵三人秘密结谋的,有说法说是安国寺惠琼。安国寺惠琼曾对三人灌输对信长感到不安和恐惧感的言词。以长年为织田家效力的重臣佐久间信盛父子和林通胜被流放甚至处死的先例,来煽动三人都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说词。攻击高松城的秀吉曾与出面议和的安国寺惠琼见面,身为毛利家外交僧侣的惠琼也经常滞留在京都,而且在三河一向一揆时脱离德川家的本多正信也有出现在京都的证据。所以即使光秀、秀吉、家康三人并未离开所在职务,光秀的家臣斋藤利三、秀吉的家臣黑田官兵卫以及家康的家臣本多正信三人可能在京都代表主君结下协定。但是秀吉背叛了盟誓,爆发了山崎之战,家康为了援救光秀,进军到了鸣海,但是不知秀吉里切决心的光秀来不及准备,在山崎败给了秀吉,秀吉为了烟灭证据放火烧了安土城。后来家康在小牧、长久手抵抗秀吉,以及违背对秀吉的承诺,埋了大阪城的壕沟,而后杀死秀赖均是对秀吉里切的报复。 二、 明智光秀对秀吉的忌妒说 此说法为南条范夫(作家,昭和31年以“灯台鬼”一文获得直木赏,代表作是“织田信长”)提出明智光秀到底为什么要谋反,一直众说纷云。一般的说法有的说是光秀的怨恨,有的说是光秀的野心。关于怨恨说有太多的材料,如光秀的母亲送到波多野家当人质,因而放心到安土城投降的波多野兄弟被信长处死,导致光秀的母亲被害;还有光秀正在劝说长宗我部投降的工作正有进展,信长却命令强攻四国使得光秀的面子挂不住;接待家康的工作没有犯什么大错,却为了小事被信长严厉责斥等等。这些插曲很多是后世人加上去的,信长的作风本来就人言殊异,但大部分的人应该不会怨恨信长。光秀也许对信长存有一点怨恨这个我们不知道,但光秀对信长应该也有感受大恩的恩义心在,从500石身分的侍大将成为强大的织田军团中,首屈一指的幕僚长,武士的荣誉莫过于此,硬要说反叛的理由是因为怨恨实在太过牵强。 至于野心说,战国时代的武将谁都梦想成为天下人,明智光秀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必须要先周详考虑暗杀信长以后的情势变化,才有可能在那之后取代信长的统一天下之事业。但是从光秀后来的作为来看,完全没有作过事前准备的迹象,光秀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应该很清楚自己没有取代信长成为天下人的器量,要取得天下必要的收拦人心的技术更非光秀所擅长的,信长的令人畏惧,秀吉的让人亲近,家康的令人尊敬这些魅力光秀都没有,如何成为天下人那么为什么素以头脑清晰著称的光秀会一时情绪冲昏了头除了对秀吉的竞争心外,实在找不到其他的理由。 信长的家臣团们是非常竞争激烈的,信长相信,故意使能力相近的家臣在彼此竞争的压力下,可以发挥出十二分的能力。特别是光秀和秀吉又是在相同身份之间的佼佼者,更是为了彼此的排名顺位激烈地竞争,最初是光秀占了先机,光秀学问渊博,熟知皇室与朝廷的事务,在协调信长和足利义昭之间有良好的表现,最后更完成协助信长护送义昭上洛,光秀的政治能力相当不错,也努力充实军事方面的能力,也曾很自豪地说自己是铁炮方面的专家,与农民出身的步兵将领在格调上完全不同。光秀的能力受到信长最高的评价,性格上也和信长相近,而另一方的秀吉则如小丑般,在喝斥他的同时,他会不断地磕头到磕出包来,实在是很难让人讨厌的性格。此时的光秀深为“如果在这里被秀吉追过去,以后就再也追赶不上 大安寺藏大久保长安像

了”的想法所苦。在这个时期的秀吉以备中高松城难攻不下为理由,请求信长亲自出阵,但是其实秀吉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却特地邀请信长到前线,无非是秀吉想要为自己的表现博得主君的赞赏。聪明的光秀当然深知此点却苦无对策,因此本能寺之变实际上是光秀对秀吉的反抗。 此外根据考证,本能寺不是一般的寺庙,而是在寺庙的周围挖了深壕,是城寨的一种。而且也是在京都重要的铁炮和火药转运站,本能寺的东西向长约140米,南北向宽约270米,此外本能寺作为城寨,应该在最里面的房间会有直通外部的秘道。 (按:根据最近的考证,当时的本能寺是织田军堆放火药的军械库,因此放火导致了火药的爆炸,使得信长的遗体烟消云散) 三、 阻止信长篡夺皇位说 这个说法是桐野作人(历史作家)所提出 光秀讨伐信长的最大动机,其实是阻止信长篡夺皇位的野心,与朝廷内的“反信长神圣同盟”订立密约的光秀,其实是真真正正的勤王主义者。解释如下: 天正7年(1579)7月,光秀在平定丹波的同时,也归还被土豪强占的朝廷御料所(直属天皇的耕地)-山国庄,喜出望外的朝廷派出敕使,对当时没有官位的人臣光秀多所褒勉并赐予奖励,对此般殊遇,光秀铭记在心。当时的事在“威光寺文书”中有如下的记载,“信长上洛后,礼祟天皇,修复禁内,并上献扶持米”以奖励信长勤王的行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光秀等于是这样的宣告,这个文件隐约地透露出光秀否定信长的天下布武政策,这是相当危险的讯号,因为信长根本不认为“天下”是属于居于上位的朝廷的。怨恨说、野心说都是揣测之词,因为信长和光秀的关系一直到大约事变一年以前,都没有变坏的迹象。在天正8年放逐佐久间信盛父子的弹劾书中,信长曾写下“对天下表彰光秀的声誉”,在这个时候,光秀是信长最欣赏的武将一事是无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光秀也曾说出“身为落魄武将的光秀被信长主公破格礼遇,而且还与其他重臣并列,对主君大恩大德,必不惜粉身碎骨地工作”的言词。 信长真正显露出他压迫朝廷的政策,大约是在天正7年,将皇太子诚仁亲王父子搬到二条御所的时候,信长的目的无疑是想要成立第二朝廷,而且在这当口,信长收了亲王的第四个儿子-五宫为养子,也就是如果五宫即位的话,信长将成为天皇的养父-太上皇,实际统治天下的君主(按:日本的政治很奇怪,自很久以前,天皇都是没有实权的,真正朝廷的权力是掌握在太上皇的手中,所以很多代的天皇即位以后,在梦想的都是那天太上皇挂了,自己可以让位给皇太子,成为太上皇),信长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在天皇之上,天下真正的拥有者,这是明明白白要篡夺皇位,断绝天皇的血脉。信长将诚仁亲王和五宫当成人质,来实现篡夺皇位的计划,尚须逼迫正亲町天皇退位才能达成,事实上,信长曾两度尝试逼迫天皇退位,遭到正亲町天皇拒绝。天正10年5月4日早上,朝廷以维持秩序的理由,邀请已经脱离官位的信长就任关白、太政大臣、征夷大将军三役的官位,然而信长大笑着拒绝了,并在那之后向朝廷要求讨伐毛利氏的号令按:关于此事还有一个说法,信长命令光秀向朝廷要求征夷大将军的职位,然而征夷大将军的职位根据惯例只能赐给源氏后裔,跟平民之后的织田信长无缘,朝廷为此非常困扰,又不敢得罪信长,才有信长收皇孙为养子的解套办法) 但正亲町天皇的财政非常穷困,当年还是毛利元就乐捐献金,才能举办即位式,在毛利尽可能地援助天皇的情况下,信长考虑当时大概很难逼迫天皇退位,故要先攻伐毛利,断绝天皇的外援,再来逼天皇退位。 在朝廷内跟光秀共谋的人,有两个人曾显露出迹象,从三位的神祗大副吉田兼和(兼见)和前关兼和,他们在山崎之战的前一晚,6月12日紧张地折断了笔,隔天,当获知光秀败死之后非常显得失望。 正亲町天皇以“决心让位给诚仁亲仁”的理由,把信长骗来京都,同时以赐予明智光秀征夷大将军的条件促使光秀谋反。 四、 千利休幕后黑手说 此说法为中津文彦(昭和57年以“黄金流砂”获得江户川乱步赏,着有“暗之本能寺”)所提出 世称为本能寺之变的信长暗杀事件,最大谜团是信长为什么要在5月29日这一天到京都来,信长应该不是预定这天要上洛,出兵西国的军团整备还要几天才要开始,信长应该在安土城率领大军出发的,不是吗改变原定计划的信长,提早到了京都让光秀有机可乘,造成连命都保不住的困境,这是信长的记录中,悔恨莫及的大失算。 这一年,信长最放心不下的武田家终于攻灭,这是从3月开始的事情,4月21日,结束战后处理的织田军凯旋返抵安土城,此时正是农忙时期,杂兵、步兵等人员必须片刻不休地立刻投入农事,在那之后也要休养生息,故西国远征的出兵,计划从6月开始。秀吉远征西国的出发时间,已经是在4年半以前的天正5年(1577)10月的事情,因为领土实在太广大,从毛利军中间出发的秀吉传令兵,抵达已经是5月15日的事情,信长向光秀发出早日增援秀吉的命令,而信长本人的直属部队,应该在6月5日或6日左右出发比较合 羽柴秀吉

理。光秀在5月17日到达近江阪本城,而后返回丹波的龟山城,大概整备了1万3千人的军队,另一方面,长男的信忠在5月21日率领2千人的部队进入京都妙觉寺,显然是为了信长要上洛的先前警备工作,至于为什么信长要在军队整备完成以前就提早上洛,目前仍是谜团。 信长抵达京都的隔天,在居处的本能寺举办茶会,传说信长也很喜欢收集茶具,信长邀请了朝廷公卿和界地的大商人们,在茶会中展示了安土城收集的38种茶道名器,茶会之后则是酒会,这里有个人值得注意,他是博多的大商人鸟居宗室,信长曾听说过天下有三大茶道名器,初花、新田及楢柴,信长已经拥有初花和新田,最后的楢柴在鸟居宗室手上,信长向鸟居交涉,请他割爱楢柴,顺带一提,鸟居宗室预定6月2日离开京都,或许就为了这个理由信长才会提早上洛。 信长与鸟居宗室素不相识,信长可能会为了要向鸟居交涉取得楢柴,而在军队整备之前来到京都,千休利巧妙利用信长渴望获得茶器的心理,大胆地实施这个阴谋。为什么说是千利休利休得到信长的信赖,因为是茶道师傅,可以常常见到信长,而且利休也有动机,也有可能是利休跟界地全体商人的意见。在那之前,信长流放了重臣,不知几次出难题给他们负担,即使是要大施杀戮之前仍跟没事人一般的信长让商人们非常畏惧。至于光秀和利休串通的证据,在光秀袭击信长的前两天,光秀在和歌会中说出“时は今、天が下しる五月哉”的句中,这个和歌会中,界地的商人里村绍巴也以和歌师傅的身份出席,里村绍巴和千利休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对信长不安的光秀能确实执行暗杀的任务,避免他半途而废,里村负责在旁监视。 也就是说千利休是幕后黑手,明智光秀负责执行,而里村绍村监视光秀。 五、 蜂须贺一党实行说 此说法由广濑仁纪(记者、小说家,专攻历史和经济)提出 天正10年(1582)6月2日天刚亮,座落于南北向的西洞院通和油小路之间,东西向的六角通和四条坊门通的法华宗巨刹-本能寺,被谋叛的明智光秀袭击,几乎已将天下霸权掌握在手中的前右大臣--织田信长,在此结束其四十九年壮阔的人生。各种佐证都无法确认这是绝对的事实。传说其动机是接待德川家康宴会的准备缺失,被信长严厉地斥责,并取消接待的职务,此时光秀的领地也被收回,代之以还是毛利所有的出云和石见,被激怒的光秀决心谋反,但这些事情在“信长公记”中都没提到,而是在里本的“太阁记”中突然出现,这些有可能不是事实。 不是非谋反不可的光秀,也看不到积极掌握霸权等作为的他到底凭恃着什么在雨中登上爱宕山山坡的明智光秀,已经下定决心谋反大概是确定的,但是在打倒信长这件事情中,谁是幕后黑手必须极力避免世情的混乱和家中的动乱,同时还要拉拢安抚其他势力,这些都要动用庞大的资金,不论是谁都会感到怀疑。 前年的6月25日羽柴秀吉攻击中国地区的大军出发前,刚好是由明智秀满代表主君,带着目前收藏在京都野村美术馆的茶道名器“明智井户”,前往探病,他应该是派到羽柴处的密使,他和完全知道内情的斋藤利三两人共同催促光秀谋反,此外界地商人千宗易的养子千利休也写了一封意味不明的书信,提到当夜信长确实住宿在本能寺的消息。 光秀全军1万3千人在龟山城外半里五町的野条集结完成,在晚上九点左右开始进军是目前大家都同意的说法。1万3千人分成两列前进应该是无误的,6千5百人的行军队列以步兵须间隔90公分推论,将迤逦65公里长,如果再考虑骑马队和镏重队,将连绵超过8公里长。爱宕山在梅雨延绵下的夜空更显黑暗,在此状况下行军的光秀军,从野条走1里3町在老人坡开始爬坡,再过半里17町到达中间点沓挂,在此休息片刻,在深夜零点开始行动。而后走了1里17町到达桂川的西岸,在古书记载约深夜1点抵达,然而即使先锋抵达河岸,此时中军应该还没到达沓挂,而梅雨季节的桂川河宽超过300米,河水湍急,少数人马根本没办法渡河,等到后续部队到达,完成架桥作业,全军渡过桂川抵达东岸,已经超过早上三点,但此时洛中东南方,西洞院本能寺周边的晨曦已被火炎染红,怎么想也不可能是光秀的部队所为。没有攻击本能寺的明智光秀率军在早上8点的时候,攻击在勘解由小路町(现在的鸟丸三条坊门)二条馆的织田信忠。 知道秀吉暗中谋取霸业的近卫前久,靠着德川家康逃亡到三河,同时秀吉心腹的蜂须贺小六正胜的同党,据说在尾张、美浓聚集了3万人之众,幕后主导的秀吉为了保护自己,将蜂须贺一党击破。结果相信“反信长同盟”的明智光秀,在历史上单独背负谋逆的恶名。 不动院藏安国寺惠琼像

六、 织田家家臣共谋说 这个说法最具爆炸性,我在很多地方看到这个假设,可惜不知道是谁先提出的 在本能寺事变前后,织田家的重臣几乎都有诡异的举动,如果将所有的迹象都拼凑起来,会得到一个令人不可置信的结论,本能寺事变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织田家的家臣集体共谋,精心策划的结果! 天正8年(1580)8月15日,佐久间信盛父子被信长以征战不力的名义流放,8月17日林通胜、安藤守就父子同样遭到流放,流放林通胜的理由更是以多年以前参加织田信胜(信行乃是后人误植,他真正的名字是信胜)谋反,这件事透露着奇妙的讯息,首先对本愿寺的征战是由明智光秀和佐久间信盛共同负责,而多年以前一起参加谋反的柴田胜家更是第一个被信长委任为军团长,因此幕后真正的原因很有可能是部分重臣正在筹组“反信长同盟”! “反信长同盟”的原因则是1571年的火烧比睿山事件,比睿山,是许多代天皇皈依的圣山,信长却不分男女老幼一把火烧了,对多数世袭的家臣无疑是一记重锤,而得不到家臣信任的信长愈发显得暴戾。 天正10年(1582)年2月武田家的木曾义康举兵谋反,并与织田家所属的美浓苗木城城主远山友政连络,请求援军。得知消息的织田信长决心一举攻灭武田,率领本军及信忠由木曾、伊奈方面,家康由骏河方面,金森长近由飞驒方面,北条氏政由关东方面,一起进军。3月11日逃向都留岩殿城的武田胜赖因小山田信茂谋反而自尽,4月2日信长本队到达甲府城,封给家康骏河一国,里切的穴山信君则获得确认领地的保证,但同时信长以菩提惠林寺供养武田胜赖遗体的理由,放火烧寺,150余人死于火中。 同年5月4日,朝廷赐封征夷大将军的官位给信长,并催促尽速开设织田幕府,但被信长拒绝,这件事成为事变的直接导火线,原本还在观望的部分家臣也认为信长确实疯了,于是加入了“反信长”同盟,于是开始了一连串精心的计划。 5月15日德川家康以向之前信长赏赐骏河一国及帮穴山信君取得正式安堵状的名义抵达安土城(在“信长公记”中明白记述,是家康自己向信长提出要求进京),并将服部半藏的忍者军团化妆成担夫,同日秀吉的传令兵带着吉川元春、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等毛利军增援被秀吉围困的备中高松城的军报抵达安土城,并向信长请求亲自出阵,秀吉的传令兵可能暗中还负有命令尾张、美浓的蜂须贺一党集结的任务。5月17日明智光秀回到阪本城准备出阵,5月18日信长以接待不周的理由斥责光秀,5月21日家康上洛,负责信长上洛警备的织田信忠也抵达京都,信长提早上洛的理由是被千利休设计,利休则是秀吉与界地商人往来时的管道与谋士。5月26日光秀回到丹波龟山城,5月29日信长上洛,6月2日则发生本能 黑田孝高像

寺事件。 原本的计划是由服部半藏的忍者军团和蜂须贺一党的野武士军团执行暗杀信长的工作,后到的明智光秀军则以保护继承人--织田信忠的名义执行京都戒严,暗中则掩护暗杀实行部队撤离,并阻止织田信忠的追查,不料光秀竟然连信忠殿也一起攻灭。织田信忠在今年的甲斐征讨中表现得中规中矩,家臣们相信只要除去信长,由信忠继承织田家接受征夷大将军一职,织田家的天下可望维持,信忠也不像信长一般难以预测。得知信忠一起逝世的家臣惶然失措,如丹羽长秀,既无征讨光秀的表现,也无臣服的打算,明智光秀倒底打算做什么相信是其他家臣心中的疑问,但是在还没有和实力派的秀吉和胜家取得连络前,也只能以静制动,而家康虽然即刻回到三河举兵,终究慢了秀吉一步,困在越中的胜家更是暴跳如雷,失了先机。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魏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 局势。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阶层发展和易代纷纭的岁月中,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别的户籍,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冀州士家有十万户以上。

曹操势力得以不断壮大,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夺得大批劳动人手和耕牛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区。接着,许多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区一般都在易垦或冲要地点,自成系统,不属郡县。屯田民是国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对分 (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军士屯垦,称为军屯。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在短期内屯田即能保证军粮的需要。齐王芳时,由寿春到洛阳一线,军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见曹魏屯田)。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 “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 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 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 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 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刘焉、刘瘴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俊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总之,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人人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代表性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贯穿全书的始终。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抽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鉴赏与评析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本文指中国的三国时期。关于本条目名称之其他意思,详见“三国 (消歧义)”。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8htm

神位宜面南背北,这个方向是神的正位,是神最喜爱的方向。

即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是公认的道教创始人,又称道德天尊、太上道祖、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开皇末劫天尊。因此,家中供奉太上老君神像最好摆放在房间中面南背北的位置。

但是,现代楼房设计为了充法梗瘁妓诓幻搭潍但璃分利用空间和有效采光,找一个面南背北的神位并不容易。在没有正位的情况下,面东背西,面西背东也可以的,但是就不要面北坐南。

神位要尽量选择干净明亮通风的房间为好。不要靠近厕所、卫生间。神位也不能正冲厕所卫生间,这样对神灵不敬;居住农村的人家把神位设在中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家中有条件,房间多。把神位设在一个明亮安静的房间里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样的房间称为静室。

如果没有多余的房间,正巧家中有书房。那么将神位设在书房,对爱好书法、文学、多善学习,宜走仕途的人士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帮助。

现在城市里的住房很紧张,空间狭小,往往不能有专门的房间来设神位。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在卧室里设神位了。在卧室里供神位尽量不要使神像面对卧床。在午休和夜晚入睡时用黄布把神像遮住比较尊敬神灵。

专业角度讲,老君神像不能单单从方向来判定供奉位置。得看你的原点(家里的话一般是主人床)在哪里,由原点定六亲,神像供奉在父母位是最好的,妻财位也好,其他的官鬼位、子孙位、兄弟位都绝对不行。

贡品水果里不要有梨和葡萄,不要有荤的,品种以单数为佳,清水一定要供,不要用酒供。

西方

恭祝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圣诞!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太上老君圣诞,国际道教节!太上老君既是太清仙境大罗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是公认的道教教祖,又称“开皇末劫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师宝天尊”等。全称“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简称“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作为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与此同时也得到民间的虔诚供奉。老子就是老君爷的第十八世化身。度人无数,为三教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道教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老君塑像居左位,手执蒲扇。太上老君居住在太清圣境。

太上老君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时的一团气。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化成五色玄黄大如弹丸的一团光投入玄妙玉女口中。玉女怀圣八十一年,到了周朝武丁王的庚辰年二月十五日卯时降生在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一棵李树下,老君从玄妙玉女左肋降生,生下来就是白发白须,并指李树为姓。降生凡间的老君世号老子,又叫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曾当过周朝管理图书、史料的守藏室史,后辞官归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真经》,后西入流沙化胡而去。西出函谷关的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常见的---紫气东来的来源。

《道德经》

汉安元年(142)五月一日,道祖太上老君降临蜀郡,传授张道陵“天师”之位和“正一盟威之道”。从此道家正式成立道教这个组织。道教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和基本信仰,认为道“无形无象,生育天地万物,是宇宙本原”,用《道德经》中的“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太平、宇宙和谐,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无量度人。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著名经典,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李耳(老子)所著。《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首”、“万经之王”。《道徳经》也是世界上发行量较大的文化典籍,因为它距今时间久远,文字古奥,内容艰深,于是注家蜂起,版本众多。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中华智慧的底蕴。

大唐开元三年,玄宗皇帝亲自下诏,定二月十五为玄元节,规定为法定节日,全国休假三日以襄庆祝。从此老君的诞辰便由天子主持庆贺,而普天之下的道院宫观都在这一天遥相呼应,共襄盛举。玄宗皇帝为庆贺老君圣诞还特作《玄元皇帝赞》一首:

爰有上德,生而长年。

白发垂相,紫气浮天。

含光默默,永劫绵绵。

万教之祖,号曰玄元。

东训尼父,西化金仙。

百王取法,累圣攸传。

函谷关右,经留五千。

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太清宝诰》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原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

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

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逝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

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父名景通,曾任都指挥使,代理大宁都指挥使司事,召入京师任神机营坐营,品行很好。戚继光少年时便很洒脱,气度不凡。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

改佥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

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抢掠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到宁海,据守桃渚,在龙山把他们打败,追到雁门岭。

倭寇逃脱后,趁机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把其余的贼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圻头的倭寇又再跑向台州,戚继光在仙居拦击,在路上的倭寇没有能逃脱的。戚继光先后九次作战都大获全胜,俘虏、斩首的有一千多人,烧死溺死的无数。

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打败了敌人。浙东被平定,戚继光提升了三级俸禄。福建、广东的匪徒流入了江西。总督胡宗宪行文使戚继光援助。捣毁了在上坊的贼窝,贼跑到建宁。戚继光回到浙江。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会合了福宁、连江各股倭寇攻陷了寿宁、政和、宁德。从广东南澳来的,会合了福清、长乐各股倭寇攻陷了玄钟所,蔓延至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

离城十里有个名叫横屿的地方,四面都是狭窄险要的水路,贼寇的大本营就设在里面。官军不敢攻打它,双方对峙了一年多。那些新到的倭寇驻扎在牛田,而酋长则驻扎在兴化,东南两面互相支援。福建接连告急,胡宗宪再次行文责令戚继光剿灭他们。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

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十个营寨,斩首一千多。

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牛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

扩展资料

南征倭寇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

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台州之战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福建之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

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兴化之战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

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

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

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仙游之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

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

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戚继光

是周公,孔子尊周公为儒家奠基人。

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曹操曾作诗   周公吐脯  天下归心

周公画像

周公姓姬名旦,是公元前1100年前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当时又称他为叔旦,因其封地在周,故称其为周公或周公旦。周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大成者,他不但是当时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元圣”,是中国“儒家”先驱,是中国“儒家”第一人。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对中国疆土的扩大、对中国道德的形成无不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辅助周武王,取商代之,并很好的处理商灭后遗留下来的问题,避免了国家之乱。商朝末年,纣王当道,当时,商纣王外征东夷,内奸臣当道,宠幸后宫,并残害忠良,酒池肉林,国内政治一片混乱,全国是民不聊生。此时的商朝诸侯国中的周邦文王应运而生,观商朝气数已尽,并励精图治,试图推翻商朝。

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承了遗志,任周公为最主要助手,在召公、毕公、太公等诉辅助下,于牧野誓师,周公在阵前写下《牧誓》,号召大家推翻商纣王的暴政,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商朝因此灭亡。

商朝灭亡后,如何处理商之遗民,当时,周武王征求了三位辅助之臣的意见,姜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杀掉殷纣,连敌对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说:“不行。”于是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殷人。

他东征叛国,平定三监,扩大周朝领土。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武王把它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庸由管叔鲜掌管,史称“三监”。周灭商后,武王病重,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便执政称王,并起到了王的作用。

但周公排行只不过是老四,周公称王后,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灭殷后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来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

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事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旦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3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一个国家的王)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疆域东到大海。

他大行封建,以巩固周朝之统治。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他一心营建洛邑,为国制定统一的礼仪,以巩固天下。周公称王的第五年(前1020年),正式营建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湛水西和湛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城内宫殿富丽堂皇,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郫”。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湛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

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

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从这里可以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周公曾先后给卫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

《康诰》的目的是安定殷民,全篇内容不外是“明德慎罚”。周文王因为“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才有天下。殷代“先哲王”也是安民,保民。“明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罚”,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刑罚不可滥用,有的案情要考虑五、六天,十来天,才能判定。至于杀人越货,“不孝不友”的,要“刑兹无赦”。文告中反复强调“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告诫康叔要勤勉从事,不可贪图安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明德慎罚”才有天命。“明德慎罚’’也不是一切照旧,而是参酌殷法,推行周法,使殷人“作新民”。

《酒诰》是针对殷民饮酒成风而发的。酿酒要用去大量粮食,这种饮酒风习在以农业起家的周人看来,简直无法容忍。周公并非完全禁酒,在有祭祀庆典的时候还是可以喝一点。群饮是不行的,不可放过,要通统捉来“以归于周”,“予其杀”。“予其杀”是我将要杀,未必杀。所以“归于周”,是不要给殷人以象“小子封刑人杀人”的印象。这同“保民”、“安民”是一致的。应该引导殷民去“艺黍稷”即种庄稼,也可“肇牵牛,远服贾”,去经商养父母。殷代先王,从成汤至帝乙都不敢“自暇自逸”,更何况敢聚会饮酒了。至于工匠饮酒,另当别论,不要杀,姑且先进行教育。在政策上区别对待是十分鲜明的。

《梓材》也还是提倡“明德”,反对“后王杀人”。至于民人之间,也不要相残害,相虐待,乃“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上上下下不虐杀而“敬寡”,而“合由以容”,自然会出现安定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要象农民那样勤除草,整地,惰整田界水沟;象维修居处那样,勤修垣墙,壁上涂泥,顶上盖草;又如同匠人治器,勤事修斯,再涂上黑漆和红漆。总之,勤用明德、保民,才能“万年惟(为)王”。

三篇贯穿一个基本思想是安定殷民,不给殷民一个虐杀的形象,处罚要慎重,要依法从事。至于改造陋习——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导,三是区别对待。做为统治者,要勤勉从事。

周公在扫平叛乱,营建成周之后的问题是,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谋划,也就是“制礼作乐”。这在周公称王的第六年。“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周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继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自周公以后,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子的,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到春秋战国时代暴露了它的弱点,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但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无疑形成了一种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的政权机构,一种远较殷人的统治为进步的机构。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S6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旦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他让位成王,做到有始有终,终扬名中国史册。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

《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不错,是周公告诫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读起来,我们还觉得它是新鲜的。《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周公为周朝制定的礼仪却流传下来了,虽然有些礼仪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对规范人民行为、告诫统治者如何治国、如何勤政为民,直到现在还有深远影响。经过孔子及后来人的传承和发展,许多礼仪还运用至今

1 描写风景的古文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 滕王阁序 ——王 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

北海虽赊,夫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邱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

2 描写风景的文言文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3 文言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

桃花源记: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陋室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4 描写自然景色的文言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5 描写风景的经典古文有哪些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6 描写景物的文言文50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注释: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 、无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⑨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7 描写山水的文言文

石钟山游记 苏轼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由于是在两处地方找的,网页就不写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8 求描写壮丽景色的文言文

天目——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yōu gǔ xuán yán),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sì)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jì)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水经注:江水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虀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 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 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 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皇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这时的宰相吕夷筒,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窜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窜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烂漫了。

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庆历二年以后,边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已陆续不断。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

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辣、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出望外。他写诗赞颂说:举擢俊良,扫除娇魅!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般,永难长续。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京师的这种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执行。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十)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范仲淹还主张,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汇报一到,贼官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若无情的阎罗判官,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和它遭到的反对成正比.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开始窃窃私议。御史台的官员中,已有人抨击某些按察使——说什么“江东三虎”、“山东四伥”。范仲淹在边防线上的几员部将,也遭到秘密的调查,并遇到许多麻烦。欧阳修等“四谏”,企图撵走这些保守派的爪牙,另换几名台官。但他们很快发现,台官背后,掩藏着更有权势的人物。欧阳修本人,反被明升暗撤,离京出使河东。范仲淹预感到,事情绝不象石介颂扬的那么简单:改革路上,隐患重重;新政前程,也岌岌可危。

庆历四年(1044年)仲夏时节,台官们忽然声称破获了一起谋逆大案。该案直接涉及的,是石介和富弼。仁宗不信会有这等事情。石、富二位,更觉莫名其妙。但是,台官却有石介给富弼的亲笔信件作证;而信中又隐然有废黜仁宗之意。石介对此,矢口否认.富弼未及辩诬,先已惶恐不迭。其实,此事纯为夏竦一手制造。从他被撤去枢密使职、并被石介斥为“奸魅”时起,便秘密买通婢女临摹石介的手迹。该婢临写之功,已非一日。

此案一兴,蜚语四起;后来,甚至牵连到范仲淹改革的诚意,乃至扩大相权的居心之类。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这时,宋夏之间已正式议和:政治危机,也大略消弭。仁宗对于改革的兴致,已渐冷漠和淡释。富弼为了避嫌,请求出使边地。范仲淹也自知无趣,带职去视察河东与陕西。

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贾昌朝,当初曾附和过范仲淹的新政。但在实际执行中,他们却阳奉阴违。待到新政受挫,革新派遭诬,他们便立即转向。范、富离京之后,他们索性与保守势力联合,对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并通过台官,制造新的冤案,将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网打尽。

庆历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京师内外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依旧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他被调作那州(今陕西彬县一带)知州,准备为这范氏祖先的发祥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6、为国为民 先忧后乐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做知州。此时,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则流窜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并备受凌辱。范仲淹经过申请。把尹洙接到邓州来养病,尹洙临终,极为贫困,他笑着告诉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规律。既无鬼神,也无恐惧。”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的由来。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岳阳楼记》送到岳州,膝宗谅大为感动。他立即命人刻石。记中那两句格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不胫而走,风也似的传诵开来。仁宗闻此,不禁慨然称颂。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泣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生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