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农民和西欧的农民,哪一方比较幸福?

游戏攻略05

我国古代的农民和西欧的农民,哪一方比较幸福?,第1张

我国古代的农民和西欧的农民,哪一方比较幸福?
导读:中国古代农民与西欧农民,谁更幸福一些,看养老就知道差距中国古代农民和西欧农民的区别有三:其一,宗法关系不同,中国古代是天子——子民社会,农民在整个宗法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天子对农民可生杀予夺;西欧是领主——附庸社会,农民依附于大大小小

中国古代农民与西欧农民,谁更幸福一些,看养老就知道差距

中国古代农民和西欧农民的区别有三:其一,宗法关系不同,中国古代是天子——子民社会,农民在整个宗法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天子对农民可生杀予夺;西欧是领主——附庸社会,农民依附于大大小小的领主,国王只能管理领主却无法管理农民。

其二,生产方式不同,中国农民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下独立耕种并纳“皇粮”的个体生产者,安定又自给自足;西欧农民因土地贫瘠,冬季漫长且人口压力颇大,必须有组织地依附于某个领主下进行集体耕作,才能免遭攻击。

其三,土地传承不同,中国农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父慈子孝遗产式土地传承,家长具有绝对权威;西欧农民则是以利益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契约式土地传承,家长以土地获取养老安置。

中国古代农民和同时代的西欧农民相比,有很多的区别。当然,整体的耕作技术中,中国要比西欧早三四千年,抛开时间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农民与西欧古代农民的区别体现在宗法关系、生产方式以及土地传承等方面。

1天子——子民社会下的中国农民与领主——附庸关系下的西欧农民

在中国的历史朝代周期更迭中,始终有一个宗法关系便是天子——子民的对立和从属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换句话说,所有的土地和臣民都是属于皇帝的,即便农民耕种自己的土地,也要向朝廷“纳粮”,且此关系天经地义,有诸多的儒家学说和伦理关系加以巩固。

因此,在天子——子民的宗法关系下,农民依靠自己的土地耕作收获,缴纳一部分皇粮便能够维持自己的家族传承,所以相安无事。一旦王朝腐败,对农民的盘剥增多,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那么便会有儒家学说支持的“伐无道,诛昏君”的王朝更迭活动,在新的历史朝代达到这种平衡。

在此宗法关系中,天子对农民可以说是双面的存在,一方面是慈祥的“天父”,历朝历代皇帝都讲究“爱民如子”,但另一方面又对农民生杀予夺,可以随时剥夺财产、土地乃至生命。

西欧土地贫瘠,且冬季漫长,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有限的土地需要供养更多的人口,当农民从半游耕时代定居耕作之后,总会受到一波又一波的掠夺者和抢占者。这些掠夺者不但抢占土地,更抢占他们的劳动果实,在此背景下,即便有国王的存在,也避免不了正常耕作被扰乱的现实。

由此他们形成了一个个领主下的附庸农民,即农民献出自己的部分劳动所得,供养自己的领主,而大大小小的领主则通过武力保护下辖的农民,由此形成了领主——附庸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农民是受领主保护的,一旦领主无法保护自己,他们可以随时更换自己的领主,因此在人身上并不完全属于领主。所以,农民和领主的关系是伙伴式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西欧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国王,都无法直接管理农民,因为农民不会听从领主以外的任何一个人的命令。

2生产方式的差异,风调雨顺下的独立耕作,与土地贫瘠中的集体耕种

中国古代农民赖以生存并集中聚集的广大中原地区,其实都是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滋养的丰沛土地,在当时的耕作技术水平下,如果风调雨顺,基本上能够获得丰收,农民在安定的社会背景中能够独立耕作,且小农经济一样的耕作方式十分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组成形式。

因此,独立的小农经济,个体耕种成为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方式,他们不需要进行大的集体的生产劳动,且在儒家思想中,士农工商中的“农”,仅次于士的存在,拥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认可程度。即便在洪水泛滥,干旱少雨的荒年,也会有朝廷定期的赈济和减免赋税,因此这种生产方式十分和谐稳定。

西欧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能够生长农作物的时间很少,再加上各个领主之间的相互攻击和掠夺,导致单个农民的生产能力和作业方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在领主的组织下,便会有同属一个领主的农民集体耕作和劳动,是集体生产的方式。

换句话说,领主内农民的生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领主的战斗能力,只有战斗能力高的领主才能够保护附庸的农民。但部分领主为了强化战力,会加大对附庸农民的掠夺,这就造成了大面积的失地农民,他们只能成为领主农庄内的农奴。当农奴不堪压迫之时,也会奋起反抗夺回土地,形成了一轮又一轮小的循环,以达到平衡状态。

3中国农民将土地作为家族财产传给子嗣,西欧农民将土地作为契约传递给能够给他养老之人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农民一直将土地作为真正的财产,且在家族内以血缘关系传承,家长在父慈子孝的和谐环境中完成了土地的传承。在这种传承中,无论是家长的一方还是继承的一方,都将其看做天经地义的所在,家长有道义也应该将土地传给血脉子嗣,子嗣也有义务为家长赡养晚年,且很多家长至死都拥有绝对的权威。

西欧农民的土地并不一定传递给自己的亲生子嗣,而是挑选有能力的旁系后代。当然,如果自己子嗣有能力也可以作为传承对象,但是整体上是将这种传承作为契约形式的利益交换。农民将土地交换,获得养老契约,从而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可以获得养老安置。

一、形象评价:

(一)、负面评价:

1、奸诈。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②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③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狡猾与奸诈。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要如何平军心,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奸计,自私与毒辣使曹操嫁祸于人,以解脱自己,他对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汝妻小吾自养之,汝自无虑也。”这里每个字句都渗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冷酷。

(2)曹操篡汉。民间认为曹操是个奸诈小人,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篡汉。在古代的时候,皇帝就是一国之本,国之根基,但是曹操却要自己当皇帝,肯定就要受到人民的唾骂,从这个方面来说也应该是人民认为他奸诈从而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吧。

(3)最后可能还因为曹操说了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的话,让人们更加痛恨他的奸诈。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到老朋友家去休息,突然听到朋友家有磨刀子的声音,以为被出卖,于是把他们一家都杀了,可是到后面才发现是他误杀了朋友一家,于是说下了上面的话。也许就是因为以上的几个原因,所以才让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的奸诈吧。

2、猜忌、狠毒、阴险。这也是曹操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猜忌、狠毒、阴险则明显体现在借故杀人与借刀杀人中。比如说,曹操在杀杨修时就采用了借故杀人。①由于杨修的侍才放旷让曹操有了杀杨修的想法,但是碍于曹操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心烦意乱,有气没地方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他的“鸡肋”哑谜,所以才使曹操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给杨修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了,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合法的,曹操就这样顺利的除掉了一个眼中钉。②孔融给曹操推荐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祢衡,但是祢衡向来就看不起曹操。于是曹操怀恨在心,想找个机会来羞辱祢衡。可惜在宴会上,曹操反被祢衡击鼓辱骂,让他失尽了面子,他也是恨得牙痒痒,曹操就想借刘表的手来杀祢衡,最后是黄祖做了他的义务刽子手。牺牲他人的性命为自己解除困难这种毒辣与自私的高度结合更是曹操的拿手好戏。③再看“梦中杀人”。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他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只是在嘴上说说,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再看看他醒后的表演,“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这次的结果当然是达到了曹操的要求:“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在这里也让人感觉到了曹操的猜忌、狠毒、阴险。

(二)、正面评价:

1、才艺好、武艺好、好读书。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曹操的形象多是以奸诈、狠毒、多疑等为主,但是对于一个人物,他的形象也是具有双面的,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看出曹操本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给予肯定的。首先,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还与玩伴们去偷新娘子等,但是他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在幼年时就能显示出他政治家的苗头。曹操还是很有才华的,曹操写过许多流传至今的好词如《短歌行》、《观沧海》等等,真是雄心壮志、气势磅礴啊!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并且曹操还有一身好武艺,这为他后来的战斗中做好了准备。他一生非常喜欢读书,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喜好,才让他精通战略战术与兵法,使他善于用兵,因此他常常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例如官渡一战,面对十倍与己的强敌袁绍,他多谋善断,以出奇制胜的胆略和才干尽显名将风采。即使在失败的时候,曹操也并不气馁,而是沉着应战,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曹操的自身优势让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得以成长。

2、胆略与才智过人。在《三国演义》首回中就写道, 曹操“有权谋,多机变”,并用“诈倒在地,作中风之状”来权证。虽然是儿时调皮要整叔叔,但是曹操的智慧就可见一斑了。在“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一回中,曹操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无畏气概和超人的胆略。专权残暴的董卓成为保皇一派的心头大患,然而就在满朝文武面对这一现实束手无策之时,曹操却一人独笑,并嘲讽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于是曹操便借刀独自冒险刺杀董卓,这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胆略,也同时为他换来“忠义”的名声。在刺杀的过程中,由于被董卓察觉,他便立刻下跪诈称献刀,更是表现出他临危不惧的“胆智”。在《三国演义》镇压黄巾起义,他雄才大略的形象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将相之才。与此同时对成为军事统帅之后的曹操来说,这还不止,他在其战略思想上也极具“胆智才略”,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在勤王保驾中,他先派精兵五万,随后加步兵协助,其时又有大军压后,曹操威仪不凡且调度有方,曹操超越其他豪强的政治家的雄才伟略被凸显。

3、唯才是举,有宽大的胸怀与长远的眼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所以能雄视中原,除了曹操自身“胆智才略”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忠实而又智勇的团队。曹操知人善任,把一大批有才智之人并入他的集团,使他们各施其能,各尽其才,为以后成就曹操的政治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他逐鹿北方的大业提供最大的可能。老谋深算的荀彧叔侄,料事如神的郭嘉,才华出众的程昱,满宠、刘晔等也都纷纷投其名下;武艺超群的于禁,勇猛无双的典韦等也归附其麾下。不久之后,曹操手下已经是文臣如雨,猛将如云。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总是想方设法笼络人才。曹操对关羽可谓是爱怜有加,他也曾想千方百计留用关羽,即使他知道这是不可能、心中不爽之时,仍做出牺牲,并赞叹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仍执意不改,下令放关羽。从中表现出曹操用人的气度和肚量。

4、处变不惊、果断处分的心理素质。这是一个军事家必有的素质。而曹操就在多回中显现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第一回反对十常侍的斗争中,曹操对斗争策略的周密思考和对斗争结局的判断,表现出一个治世能臣的卓越才华:曹操“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的高见,被何进视为“无知”;对何进召外兵入京诛杀宦官的蠢举,曹操“料其必败”的判断,又遭到何进的怒斥;然而后来何进被杀和董卓入京的暴行,已经从结局上揭示了曹操处变不惊的预见性及深谋远虑的个性。

二、曹操评价: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http://listmp3baiducom/list/topmp3htmlid=1

http://listmp3baiducom/list/bangpinghtmlid=1

第一名《曹操》林俊杰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1

下周期待指数: 6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曹操》点到为止:

翻开早已落满灰尘的史书,找出早已被遗忘的《三国志》故事,从头细细品味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的一生坎坷,竟然有些瑟瑟发抖的感觉,那便是三分的凝重和加七分的激荡。有谁能确切的为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做一个准确的定义?好像很难,这么多年来连史学家也一直在争论不休,更何况是我们?不是为了知道而知道,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只是因为这首歌的火爆让这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再次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当歌声中的那个英雄在脑海中侧马而过时;当林俊杰的高亢颤音随着音符的跳动而坚实有力地唱出时;当我们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歌时,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触从心底发出的悲鸣,一腔热血却无处散播的无奈,那实在是种痛苦,但而如果能用音乐的方式去解脱自己,那也是种享受。所以,听这首歌时,大可不必想得太多关于历史的沉重,不如将手中的咖啡换成一杯清茶,品味的同时,也让世间的纷扰渐渐淡去,剩下的,仍然是应该留下的记忆。

第二名《原来》林俊杰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1

下周期待指数: 5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曹操》点到为止: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发现我依然爱你,而你却已不在我身边。其实我们都是自私的,不管我们爱过多少人,也不管那些爱或被爱的日子是多么的快乐或者痛苦,到最后却发现,我们没有学会怎样去爱别人,而是学会了怎样更爱自己。每个人都是双面的自己,自己的快乐都是在对方的不断付出中扎根。因为爱情,我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因为分手,我们知道了自己在成长。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过程,而对痛苦和快乐都有了深刻的感受。原来,爱情过后的体温,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生有许多无法满足的事。往事越来越远,记忆却越来越清晰,想忘,却比付出更难。算了吧,放开手,爱情的伤痛终究会败给岁月。所有的悲伤、痛楚不过是生命里的一道坎,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洒脱,更精彩。

第三名《都是你》光良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2

下周期待指数: 4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约定》点到为止:

从没有想过要把一个男人形容成一种花草,而光良是个例外。当然,他不是那百花丛中的任何一种香气扑鼻的花朵,因为那样太过艳丽,也太过俗气。他也不是绽放在路边的花园中的贵族花香,因为那样太过张扬。他,是应该是那种难得一见的、珍稀的、不引人注意的异类芬芳,于是,想到了含羞草。是的,他就是一株小小的含羞草,自开自落,拥有着美丽、高尚的情操。其实含羞草并不是真的会“害羞”,那只是一种善于自我保护的现象,而光良,无论从外形或气质上都给人一种无法不怜爱的感觉,而清澈深情的嗓音更是给人一种青春不会老的错觉。《都是你》带给我们的感动已不只是对爱情的忠贞和依赖,而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可以铭记在心的誓言。相遇在刹那的真情,感受到的却是永远,堆积在心扉的泪水,流出来的却是苦味。你我重逢在何年何月?每一天,每一夜,都是你;每一分,每一秒,都给你。

第四名《皇帝》胡彦斌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2

下周期待指数: 7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音乐密码》点到为止:

我们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也都在这个社会舞台上扮演与支撑着大量不同的人或情节,有多少是我们的意愿呢?好像是真的累了,于是在人生道路上的拐角处,蜷缩着身体,听风哭泣。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甚至是那么不值得一提,自我的世界在哪里?只能为了别人而活吗?胡彦斌要告诉我们的是:在自我的真空世界中,人人都可以做皇帝,只要你寻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王朝。不用再谦卑,不用再被唾弃,更不用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音乐打开你的心灵世界,自信与勇气则能开启你的成功之门。在这个属于你的王朝,你再也不需要循规蹈矩、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并不喜欢的角色,当众人在下面高乎万岁时,请不要问原来的我是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曾经鄙视过说这些话的那群人,觉得他们太过狂妄。而现如今,能有这种雄心壮志却是相当的可贵。只要输入《音乐密码》,一切就不再是《愿望》,自我加冕,也是种时尚。

第五名《只对你说》林俊杰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2

下周期待指数: 5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曹操》点到为止:

白天,刺痛的阳光让我可以忘掉一切,而黑夜的冷漠却无法再掩饰想你的心。为什么总在闭上双眼之后才能看见你?为什么总在面对你的时候哑口无言,而独自一人时都有很多话想对你说?爱你,已不是秘密,却为何只能偷偷地去回忆?我在这里爱你,在寂寞的舞台上和自己的影子开着无聊的玩笑,但这一切,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好想只对你说,我正在想你。日子久了,是不是在你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另一个他?或许你不曾接受真正的爱,那就请遗忘吧,过去的事可以像日历一样撕掉,而断线的风筝也可以乘风归来,至于归期,我可以慢慢的等,至少在黎明来临之前,我仍然清醒。

第六名《谈情说爱》安又琪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2

下周期待指数: 5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谈情说爱》点到为止:

爱神在哪里?单身情歌唱到天亮确实让人寂寞难耐!过程的精彩总是要大于结果的成败,那不如好好享受现在吧。没错,爱情有时候不需要承诺,因为承诺太经不住考验!不如就让丘比特今夜不睡,以最酷最炫的方式来进行恋爱分配,寂寞男女是主角,爱神是帅气的DJ,一切都可以颠覆,一切都可以耍酷,一切都可以尽情享受,今天就让我忘了我是谁!空气中,橱窗里,广场上所有地方,音乐在澎湃,快乐在蔓延。谁都不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艺人更是如此。于是,曾经的超女冠军安又琪现在又整装待发,重振旗鼓。新专辑《谈情说爱》正式发片,整张专辑充满了日韩最时尚最流行的音乐元素,看来安又琪的事业野心也远不止是超女这一个舞台。冠军,是她实力的证明,“超女”也给了她实现音乐梦想的机会,现在正是加油之时,不可松懈。

第七名《一眼万年》SHE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4

下周期待指数: 2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天外飞仙》热播点到为止:

有时候,不得不信缘分,却也痛恨那些苦缘。一旦是天注定,那么无论是痛苦的,美好的,都要用时间当作方向去转动。泪是爱情琴弦上的永恒旋律,那抚琴的人,是我,也是你。思念是爱情船帆上的领航灯,而那渡船的人,还是我和你。爱情,不需要千言万语,因为那些很可能是赘谈,会让爱变得敷衍,爱有时只需要一眼深情的回望,便可相信真情不会结束,直至万年。在千千万万的人之中,遇到了你所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刚好赶上。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了对的人,而这整个过程,只需要一瞬间。甜美的外表下有颗坚强、勇敢的心,柔弱但不脆弱,这是SHE用歌声最好的表达。做到一眼万年其实不难,真爱需要坚持与信任,还有一颗宽容、体谅的心。

第八名《桃花朵朵开》阿牛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2

下周期待指数: 5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桃花朵朵开》点到为止: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都长大了吧。“生活就像一个巧克力盒,你绝不会知道你将得到什么”,这是阿甘说的话。而阿牛说“生活只是一个等待打开的便当,你以为一辈子永远都会这样”,这是阿牛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最喜欢他的地方--朴实,却有深意。阿牛也长大了,和我们一起,伴着开心的音乐与自己谱写的小调人生。笑看当今歌坛求新求变的风潮,阿牛更加从容,他依然故我的做着属于他自己的平民音乐,并誓将这种平民风格进行到底。而习惯了他音乐的FANS们也一直悠哉的享受着这种如天赐般的馈赠。归来的他,已然不再是个孩子,却依然保持着孩子般可爱的笑容与难得的爱心,在这首《桃花朵朵开》中,你看到的,正是如此执着而故我的阿牛,那个蹬着脚踏车,头戴遮阳草帽,吹着口哨的乡间少年,和那个永远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第九名《老地方》任贤齐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2

下周期待指数:6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老地方》点到为止: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老地方”,就是那个无论事隔多年都不会迷路的地点,也许是与他的一段过往,也许是与她的一首老歌。最新国语大碟《老地方》的不错销量让先前还略有担心的任贤齐着实的放下心来,而自从上周进入百度中文金曲榜后,这首歌的搜索量也是逐步攀升。虽然是首温情平实的歌曲,也算不上新专辑中那种最抢耳之音,但这么多年的经历与昔日的辉煌成就足以让《老地方》这种标准小齐式的“苦男人”歌曲相比专辑中其它为了迎合市场而制作的电子乐更有优势,因为歌迷最中意的,还是原来的他,而专辑用这首歌做主打曲目也实在是拉拢歌迷人心的好方法。为了庆祝回归,老朋友刘若英跨刀相助,在MV中与小齐演绎了山盟海誓的爱情往事。看到昔日的歌迷仍忠实的等待自己的回归,这是任何艺人引退多年之后最希望看到的事情,也许,想找回那些如日中天的岁月已经不太可能了,但至少小齐的歌声仍然与我们在一起,他的努力与振作,就是给歌迷最大的安慰。

第十名《拥抱我》光良 返回页首

上榜意外指数: 3

下周期待指数: 3

本周走势:↑

进榜必杀技:新专辑《约定》点到为止:

已经几乎忘了什么叫两小无猜了,只记得,那是童年里的事情。岁月仿佛停摆的秋千,在你曾经爱过我的短暂岁月里,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这些日子都已经过去,想留也留不住。稚嫩的小手曾经那样轻轻地让你握着,以为这世界上就不再有风雨了,那是多么简单天真的想法!曾经单薄的身体让你轻轻拥抱着,便成为生命中最美的那一刻,那是多么无邪的依靠!当我们长大,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欲念,于是,我们不再单纯。人心在变,世界也在变,感觉到了时间的可怕和心底最深的不舍。光良就像是一本日记,他的内心有许多许多故事,在这个春天,向我们娓娓道来,而我们听着光良的故事,想得却是自己的过去。是的,这么多年,还是最怀念那段曾经,那个拥抱我的人。真想,让你一辈子就叫我孩子。

韩信被称作汉初三杰之一,正是因为他以一己之力击败了在楚汉之间摇摆不定的北方四国,才使得西楚失去了潜在的盟友,陷于被孤立的政治局面,为楚汉争霸的最终结果埋下了伏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军事奇才,却在和高祖的政治斗争中输的一败涂地,被当成了抗击西楚的一枚棋子。汉朝建立后,高祖"误信"谗言,剥夺了韩信楚王之位,将其押送长安治罪,虽然最终免于一死,但是兵仙却也被软禁在长安。兵仙本怀着一颗"士为知己者死"之心,可是在高祖屡次三番的打击下,他最终也产生了谋反的念头。

陈豨上任前,兵仙约其共同谋反

白登之战后,资历老、能力强的陈豨被派驻到代县,成为抗击匈奴的第一道防线,临行之前,他向兵仙辞行,也希望兵仙能为他提供在四战之地生存的锦囊妙计。

大将韩信

可能是因为两人都受到了高祖的打压,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兵仙对陈豨十分重视,他拉着陈豨的手,说出了肺腑之言: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在天子脚下,居然有人能说出此等大逆不道的言语,谁知陈豨非但没有恼火,反而和兵仙达成了共识: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兵仙的一番话,点出了陈豨最在意的一件事。

刘邦最初只是几大势力的代言人

当初高祖起兵前,像陈豨、吕泽等人,都是带着巨大的股本客从于高祖,换言之他们其实是高祖的贵人,给了他第一轮天使投资,打算借由丰沛势力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回报。

可是随着局势的发展,高祖展现了天子之气,先为王后称帝,在名义上和法理上都成为了天下共主。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年刘老三仰仗的大腿,如今反而成了他呼来喝去的臣子,这种巨大落差难免令人无法接受。

更可怕的是,即使陈豨兢兢业业地为大汉卖命,仍然有可能因为手握兵权而遭到怀疑,兵仙就是真实的前车之鉴。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能够达成共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陈豨上任后,兵仙在长安暗中布局

怀揣着兵仙的信任和两人的小秘密,陈豨奔赴代地上任。他走了之后,兵仙没有食言,也暗中在长安布局。

位于汉朝北方的代地

由于韩陈二人最终被定性为逆臣,关于两人的大量史料被掩盖,此后的许多细节我们已经无从了解,不过后人却还是可以寻找到兵仙努力布局的一些蛛丝马迹。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陈豨在代地起兵后,兵仙立刻在长安开始了小动作: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首先,陈在代地闹腾出的动静不小,以至于高祖不得不请求兵仙随同作战,只要这样兵仙才能有推病不出的机会。

假如陈豨谋反雷声大雨点小,高祖完全没必要让兵仙出征,随便找个信得过的人就可以平乱了。

其次,兵仙此时已经有了忠于自己的势力,他甚至敢于让他们去明确传达起兵作乱的信息,并且召集众人出谋划策。

要知道,当初兵仙被囚车押送到长安时,本部势力全部被留在了楚地,只有他孤身一人前往。到了长安后,高祖对他的态度使得其他势力不愿意靠近他,令他陷入被孤立的局面。

可是眼下,兵仙已经拉起了一票人马,更可怕的是这群人中不乏极其忠心、可以托付身家性命之人,这足以反映出兵仙为推翻大汉做出的努力。

汉十年,韩陈起事却因泄密失败

陈豨奔赴代地两年后,果然信守了诺言,在此起兵反汉:

汉十年,陈豨果反。

而此事的真正推手兵仙,也立刻调派了自己能掌控的全部资源,在国都长安开始了破坏工作。

手段狠辣的吕后

可惜的是,由于此事事关重大,有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告发兵仙,吕后和萧何合计后,将兵仙骗入宫中杀害,终止了这起叛乱: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虽然兵仙反抗大汉的心情已经无法逆转,但是归根结底他的实力还是稍显不足。谋反作乱在任何时期都是一项风险极其巨大的工作,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成功者寥寥。

严格地说,兵仙谋反并非没有把握,只是这种把握极其不稳定,其成功的希望掌握在其他人的手上,只要复杂的谋反链条上一个小小环节出现疏漏,比如泄密,就会导致满盘皆输。

兵仙少年坎坷,戎马一生,骨子里的倔强和对胜利的渴求促使他决定向死而生,为了向高祖讨要自己一生忠于大汉却失去权势的一个说法,他不惜以身证道,宁可背上骂名,也要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搏。

樊哙跪拜韩信事件中有着重要内涵

有一种说法认为,兵仙带着一堆家奴、下人和囚犯挑战国都内庞大的守备力量,有以卵击石的嫌疑。由于此事的成功概率十分渺茫,阴谋家猜测兵仙是被吕后找茬处死的,为了避嫌才给他安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毕竟汉初三名将之一的彭越就是同样憋屈的死去。

不过在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兵仙的谋划确实有其合理之处。首先,高祖为了巩固刘姓江山不停地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实力,许多功臣纷纷殒命,虽然这种行为针对的是被封王的诸侯,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其他爵位略低的功臣能够幸免于难,因此兵仙有许多隐性盟友。

其次,兵仙采取双面夹击,趁着汉朝的最高统治者和巨大的权力中枢分开时,将其割裂,使得政令军令无法有效抵达。高祖被陈豨拖住,而他的对手也只剩下吕后和太子了,除掉这两人的机会远远超过和整个汉朝为敌,只要这两人死去,兵仙有把握凭借自己的巨大威望得到观望势力的支持,这也是他为何敢放手一搏的关键原因了。

  万贞儿以一个卑微的宫女,半老徐娘之身,竟一举夺宠,宠冠后宫,做了二十多年无名有实的皇后。个中缘由,无人能晓。至于宪宗的两个皇后吴氏和王氏,一 个是新婚伊始便守活寡,一个是当了一辈子的傀儡。万贵妃人老珠黄,却未失宠于皇帝,这真是让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万妃具有与众不同、 入 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说来,万贵妃倒是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 > 少年陪伴,渐生情愫> > 万贞儿出生在一个中途没落 的家庭里,因她的父亲受到罪亲的牵连而被谪居霸州。为了让自己日后有所依靠,他把年仅四岁的女儿送进皇宫做了宫女。年幼的万贞儿入宫后十分懂事乖巧、聪明 伶俐,深得明宣宗皇后孙氏的喜爱。一眨眼十五年过去了,到了正统十四年,万贞儿已经成了一位十九岁的妙龄少女。但却没有像她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得到皇上的宠 爱,而是被已经成为太后的孙氏派去照顾年仅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 > 两个人的缘分由此开始,也为日后万贞儿的得宠埋下了伏笔。从小皇帝有 什么不开心,懦弱的时候,都是她挺身而出,两个人青梅竹马。在朱见深的眼中万贞儿既像母亲又如姐姐,幼小的他便和万贞儿形影不离。对她而言,皇帝就是生命 中最重要的人,她也是皇帝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他们两人的感情基础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手段和心计。> > 天顺六年,孙太后因病去世,万贞儿和皇太子更加肆无忌惮。而此时的万贞儿虽然已年过三十,但仍然风韵犹存,风姿绰约,旁人看来也只有二十几岁。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格外献媚,终于得到了太子的青睐。> > 由于太子从小就是万贞儿带大的,对她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越来越强烈,简直离不开她了。万贞儿便利用这一点牢牢地抓住太子,于是她和太子之间便越来越暧昧。太子居然也爱上了这个大他十九岁的宫女,这在皇室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 > 贵妃横行,凌驾皇后> >天顺八年明英宗驾崩,只有十八岁的朱见深即位,即为宪宗。坐上了皇帝宝座的朱见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册封万贞儿为皇后,由于万贞儿年纪大且出身微贱,不 适合做一国之母,因此遭到了两宫太后的强烈反对。在进退两难下,宪宗只能后退一步,立万贞儿为贵妃。后来关于立皇后的事,两宫太后费了不少的心思。她们在 英宗生前亲自为儿子挑选的十二名淑女中又经过仔细筛选,两位太后最后决定立吴氏为皇后。> > 谁知大婚之后,皇帝新郎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嫔妃万氏宫中,这使吴皇后又气又羞。她不明白,自己哪一点比不上徐娘半老的万妃,无论姿色才学还是门第修养?她更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龄大十九岁的万妃用什么手段把皇帝的心死死拴住?> >原来,大婚前的宪宗,早已同年过三十的宫女万贞儿有了私情。天顺六年,孙太后病死,年已十五的皇太子乘机把万贞儿要进东宫做自己的贴身侍女。尽管贞儿已 年过三十,但因仍是处女,且华色犹浓,看上去不过二十左右。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使出种种狐媚手段,终于把太子勾上手,两人便瞒着宫里人,干起了风 流韵事。> > 宪宗即位后,唯恋着万贞儿一人。照他心思,真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以一个年龄比他大十九岁,又是微贱的宫女之身,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做梦。迫于礼制,也迫于母命,宪宗只得与吴皇后成婚,而于万氏,只能给她个小小妃嫔的名号。> >万贞儿可不甘心。她知道,此时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认为,只要皇帝下决心,她是完全可能坐上皇后宝座的。仗着皇帝的无比宠幸,她根本不 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大婚以后,皇帝经常临幸她的寝宫,与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这越发助长了她的骄气。因此,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不给面子,甚 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先碍着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责她无理。可万妃非但不知收敛,却对皇后恶语相讥。一次惹 得吴后性起,命宫人将她拖倒在地,亲自取过杖来打了她几下。> > 这下可不得了,万妃找到宪宗,哭闹不休。宪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评理。万妃 是个有心机之人,又故意拦住宪宗不让去闹,说道:“妾已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宪宗又恨皇 后又怜万妃,慢慢替万妃解开衣服,见她雪也似 的肌肤上面,一道道杖痕透着血色,不由怒从心头起,发誓道:“此等泼辣货,我若不把她废去,誓不为人!”> > 第二天一早,宪宗便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定要废去。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岂不惹人笑话?”> > 宪宗坚持要废,周太后溺爱儿子,只得由着宪宗。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还把司礼监牛玉罚往孝陵种菜。> > 万妃觊觎后位,要宪宗替她去向太后说说,但周太后嫌她年长,且出身微贱,始终不肯应允。过了两个月,周太后下旨,要宪宗册立已同柏氏一起被封为贤妃的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生性软弱怕事,知道皇帝宠幸万妃,自己更不是万妃的对手,只得处处谦虚忍让,做个傀儡皇后也就罢了。> > 残害皇子,百密一疏> >成化二年,万妃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出祷告山川诸神。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万贵妃也从此 不再有娠。但是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并未放弃,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妃嫔 们只有含泪服从。> > 几年过去了,宪宗一直没有子嗣,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为之忧心。大臣们屡屡奏请,要皇帝广施恩泽,宪宗也为之愁眉不 展。到成化五年,柏贤妃生下一个皇子,宪宗高兴非凡,大事庆贺,取名极,并立即立为皇太子。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来,病势来得凶猛,令御医们束 手无策,一天一夜后竟夭折了。宪宗哭得死去活来,宫人太监们觉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访下来,果然是万贵妃派人毒死了太子。但是,谁也不敢去告发。> > 光阴似箭,一晃又过了六年。此时的万贵妃不但仍宠冠六宫,而且是威行朝野,连宪宗也制掣不了她了。她内连宦官,外结权臣,太监梁芳、钱能、郑忠、汪直等,俱诌事贵妃,以宫廷采办为名,大肆搜刮,动用内帑无数,宪宗也不敢多问。> > 这天,宪宗思念亡子,百般无聊中召大监张敏替他梳理头发。对镜自照,忽见头上已有数根白发,不禁长叹道:“朕老了,尚无子嗣!”> > 张敏一下伏倒在地,连连磕头道:“请万岁爷恕奴死罪,奴直言相告,万岁已有子了!”> > 宪宗大吃一惊,忙问道:“此话怎讲?朕哪里还有什么子嗣?”> > 张敏又叩首道:“奴一说出口,恐怕性命难保。万岁爷可千万替皇子作主,奴虽死无憾!”> > 站在一旁的司礼太监怀恩也跪下奏道:“张敏所言皆是实情。皇子被养育西内密室,现已六岁了。因怕招惹祸患,故隐匿不敢报。”宪宗又惊又喜,怀疑自己在做梦,当下传旨摆驾至西内,派张敏去领皇子前来见面。> > 这个皇子是谁呢?原来,成化三年,西南土族作乱,朝廷派大将前去征讨,平夷之后,将男女俘掳解入京城。其中有一纪氏女,本是贺县一名士官之女,长得美丽机敏,被充入掖庭。宫中见她性情贤淑,又通文字,升为女史。不久,王皇后看中了她,命她管理内府库藏。> > 一天,宪宗偶而来到内藏,问及内藏现有多少金银钱钞,她口齿伶俐对答如流,使龙心大悦。又见她生得明眸皓齿,妩媚动人,宪宗便在纪氏住处召幸了她。过了几个月,纪氏怀了孕。> > 这事被万贵妃知道了,妒恨异常,派了一名宫婢去内藏打听实情。那宫婢是个好心人,不忍皇帝子嗣又遭残害,回去禀报贵妃说,纪氏不过是生了鼓胀病。万贵妃半信半疑,不太放心,便勒令纪氏退出内藏,移居同自己住处相近的安乐堂,以不时监督她。> > 几个月过去了,纪氏生下一个男孩。对这样的喜事,纪氏却忧愁万分,她知道儿子一定逃脱不了万贵妃的魔掌,假如不设法弄死,只怕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她咬了咬牙,把孩子包好,命令门监张敏把皇子带出宫去溺死。> >张敏接过皇子,好生不忍,他想皇上年纪越来越大了,几个儿子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急病夭亡,至今没有子嗣,我怎能做这种对不起社稷,对不起皇家的事来呢? 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皇子偷偷藏入密室,取些蜜糖、粉饵之类的食物喂养。由于张敏行事小心,一次次躲过了万贵妃的耳目。不久,废皇后吴氏知道了这件事,便 把皇子接到自己居住的西内,悉心予以照料,皇子才安然活了下来。> > 再说纪氏听得宪宗召见儿子,抱着儿子放声大哭,说道:“今日我儿一去,我恐怕性命难保!儿去,若见一穿黄袍,有胡须的人,便是儿的父皇,儿拜见他吧!”她替儿子换上一件小红袍,抱儿子上了小轿,由张敏等护着,离西内而去。> >这时,宪宗正眼巴巴地坐在堂上等候,忽见宫门前一顶小轿停下,一个身穿红衣,胎发披肩的小孩子跳了下来,直奔堂前,一见到他,便双膝跪地,口称:“儿臣 叩见父皇”,向他请安。他悲喜交集,不由掉下眼泪,一把把儿子抱入怀里,放置膝上,仔细端详。良久,才喃喃说道:“这孩子长得真像我,确是我的儿子!”> > 宪宗派怀恩去内阁报喜,并说明原委。大臣们皆大欢喜,第二天早朝一齐向宪宗道贺。宪宗命内阁起草诏书颁行天下,并封纪氏为淑妃,移居西内。因六岁皇子尚未取名,又命礼部会议,替皇子定名叫樘。> > 大学士商辂仍担心这位皇子会重蹈皇太子极的覆辙,但又不敢明言,只说让皇子母子住在一起,便于照料养育。宪宗准奏,命纪淑妃携皇子居住永寿宫,他自己也常常驾临永寿宫,同纪妃欢聚。不仅如此,宪宗还大胆地同其他妃嫔交欢,陆续又生了几个儿子。> > 誓废太子,气极而亡> > 喜庆的皇宫里,唯有万贵妃一人恨得咬牙切齿。她日夜怨泣,说是群小们竟敢欺我,我决不同你等干休!> > 这一年的六月,好端端的纪妃竟暴病而亡。是被毒死的,还是被勒死的,谁也不敢过问,但谁都心中有数。宪宗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并谥纪妃为“恭恪庄禧淑妃”。张敏见淑妃被万贵妃害死,料想自己也难逃毒手,便吞金自杀了。> >万贵妃还想除去眼中钉朱樘。可是她也不是那么容易下手的。周太后为了保护孙儿,命宪宗将樘交给她,放在仁寿宫抚养。不久,朱樘被册立为皇太子。一 天万贵妃请樘到她宫里去玩,周太后知道她不安好心,叮嘱孙儿,去了之后不要吃任何东西。到了贵妃宫中,贵妃劝樘吃饼,樘回答说,已吃过饭了。贵妃又 劝他吃羹汤,机灵的孩子反问她:“这羹中有毒吗?”气得贵妃半晌说不出话来。> > “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防备我,记恨我,将来他一旦登上皇位,我不就死在他手里吗?”她觉得非下决心逼宪宗易储不可。> >这以后,她一有机会,就向宪宗吵闹,要求废掉皇太子朱樘,另立邵宸妃的儿子兴王朱杭。尽管此时万贵妃已年近六十,可宪宗对她又亲又怕,根本离不开 她,怎敢不听从她呢?太监梁芳等人勾结万妃,大肆侵吞内府钱财,害怕将来太子即位后会惩治他们,也帮着万贵妃一起攻击太子。宪宗只得答应了。> > 第二天,宪宗找司礼太监怀恩商量,怀恩连连说不可,惹得宪宗很不高兴,竟把怀恩贬到凤阳去守皇陵。正想再召集群臣们商议废立之事,忽报东岳泰山发生地震,钦天监正据天象所测,说此兆应在东宫,宪宗以为废太子会惹怒天意,不再提易储之事,这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 万氏死时五十八岁。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万氏因为一宫女出言讥讽,大怒,用掸子连打宫女数下,气咽痰涌而昏厥,继而身亡,死时五十八岁。> > 万贞儿死后,朱见深念及她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年幼时的一段情分,洒落下了眼泪。他命按皇后礼仪办理万贵妃丧事,并辍朝七日,给万贵妃加了“荣靖”的封号。> >朱见深终于摆脱了这个以不可思议的本领控制他长达20多年的女人。然而,按照命运的安排,一生甘受万贞儿摆布的朱见深注定了要寸步不离地陪伴着这个女 人。万贞儿去世后仅几个月,朱见深就染上了重病,并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结束了自己平庸的一生。但是,他与万贞儿这对“老妻少夫”在赴黄泉路 上也几乎结伴而行的事,多少还说明了他们是封建时代宫廷中难得一见的生死恋。> > 半老徐娘,为何得宠> > 朱见深一如既往 的喜欢着比他大近20岁的万贞儿,不能不说是后宫史上的奇迹。此二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大搞了一次风行时尚的姐弟之恋,且情真意切,至死不渝。全不似现在 的弟弟爱上姐姐,来得快去得巧。万贞儿比明宪宗大十九岁,本是宪宗祖母孙太后的贴身女婢,后来专门服侍年幼的太子朱见深,其实也就是领着他玩,捉个迷藏放 放风筝什么的。宪宗即位时16岁,万贞儿35,被封为贵妃,二人每日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磨叽个没完没了。《明史》中一句话说的再明白不过,“六宫希得进 御”,有了万贞儿,三千佳丽都歇了,晚上就剩她一个人的事儿,足见宪宗欢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要不是因为出身低微,早就立她为皇后了,这一点从万贞儿几 次哼唧,便“谗废皇后吴氏”,可见一斑。楞让皇帝把皇后废了,足以看出这老姐姐的能量。> > 朱见深为什么这么痴迷于这个比他大近20岁的 姐姐呢。一般来说,男女产生感情定然是被对方所吸引,渐生爱慕之心,慢慢到不离不弃,由不可割舍的依赖,最终演化成浓郁的亲情,而变得根深蒂固。人的感情 在少年时容易形成定势,朱见深自小被万贞儿看大,在心理成熟和情感发育期间,与万贞儿片刻不离,少年懵懂的男女欢情加上细心呵护的关心照料,双管齐下,双 方不可能没有感觉,就像双面胶的功效,于无形中已经相互粘合。加上每日对视传情,就越发变得称心如意。就像办公室新来的女同事,开始觉得稀松平常、无甚看 点,全无影星的靓丽典雅,等时间久了,便越觉顺眼,温柔而生动,最后影星也不能出其左右了。> > 朱见深情感朦胧阶段也正是万贞儿作为女人 最迷人的时期。万姐姐长的肯定也漂亮,老太后绝不会找一个苦瓜脸伺候太子不是?而女人的美丽永远是触动男人心扉的根本。万贞儿不用劳作,保养再跟得上,就 不只是风韵犹存,该是风情万种了,是熟的不能再熟的 ,这对一个懵懂少年来说极具杀伤力。朱见深当皇帝时充其量就是个90后,万贞儿和他在一起那不跟玩 儿似的,智力阅历都没在一个水平线上。 的挑逗,娇媚的容颜,16岁的小屁孩能有多大定力,乖乖听姐姐的话。等万贞儿年纪再大些,又喜欢“奇技*巧”, 更加注意风情,不把皇上迷得团团转才怪!> > 心有灵犀是情感至深的关键所在。万贞儿“四岁选入掖廷”,小小年纪就在险恶的皇宫中混,浸染 日久,肯定不是吃素的。而且一直伺候皇上他妈孙太后,没两下子干得了吗。《明史》中说万贞儿“机警,善迎帝意”,简单的六个字,却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万 贞儿很透灵,脑瓜好使,会说话,善于揣摩人心。美丽而能善解人意,乖乖不得了;二,其智商必在皇帝之上。她不仅要知道皇帝在想什么,还要想到前面,非高智 商不能办到。就像领导身边的高参,总也领会不了意图,那要你何用!万贞儿从朱见深玩尿泥时就看着他,他想什么能不知道吗?思维上的相通,不喻自明的体贴, 让宪宗更加依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因为他爹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做了俘虏,他叔叔景泰帝主政时,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万贞儿不离不弃, 在感动的同时,心灵也更易靠近。> > 万贵妃死后,宪宗饱尝相思之苦,工作也干不下去了,“辍朝七日”,以示哀悼,感情之深可见一斑。皇帝 也是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有普通人的情感。不过皇帝贵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草一木全是皇家私有,可选择的机会太 多,就像一朝得势、实权在握又掌控资源的显贵达人,容易在石榴裙下落得人仰马翻,也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机会,滋生了贪欲,便不甘寂寞的任意妄为起来。在往昔 为权势而努力的艰难岁月,灯红酒绿的浮靡生活不过是个美丽的幻想。能够像明宪宗这样,当了皇帝还能如此的性情专一,确实是个奇迹。> > 万 贞儿和宪帝打破世俗,不顾舆论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姐弟恋。如果单纯以感情而论,那这场感情就足以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媲美。宪帝身为一国之君,即便有 三宫六院但也只爱万贞儿一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另眼相看。但是万贞儿在这段感情里却不满足于单纯为了爱而爱,她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和野心,所以人们提 到万贞儿时总是将她和恶毒、阴险等字眼联系起来。看来生活在后宫里,看似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处处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 历史上受到专 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谁也比不过万贞儿。万贞儿以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宫女,最后再以半老徐娘的身份夺得专宠、幸冠后宫,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 让人接受的,更何况是在封建时代的明朝。但富有心机的她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在与宪宗二十多年的感情里,万贞儿成功地将母亲、初恋情人和政治盟友三个角色融 为一体,让宪宗对她依赖、留恋,兼有佩服,更令他们的关系成为一段密不可分的联盟。万贞儿从宫女到贵妃一步登天地创造了奇迹,所有是与非也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简言之,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对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标准。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通俗得说就是有什么样得价值观就有什么样得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即是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以及决策的出发点。从单个的人的角度来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种深层的信念,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l青年价值观的特点

青年人性格中开放、先锋、创新的一面决定着青年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这正是青年人被称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原因,这也意味着任何一种可能的生活前景都是可能的,青年正是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之心进入社会的。而他们性格中叛逆、情绪化的一面则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如果听任这种青春性放纵,那么种种负潮、暗流会磨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所以青年价值观最大的特点可塑性和双面性。只要引导的正确,青年人的激情一定会让整个社会得到反哺,相反,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他们可能会丧失前人的优良传统,成为祖先的掘墓人。

l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当代青年由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所以在价值观上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

首先是在国内,当代青年主要是指八十年代生人,他们一出生就赶上了充满探索和艰辛的改革开放,当他们的父母在在经历了荒谬的文化大革命,盲目的大炼钢铁,69/70年的饥荒后,又诚惶诚恐的考虑着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问题时,他们正在像初生牛犊一样长大了,当他们稍稍懂事时,时间已经时90年代,艰辛的探索已经有了眉目,他们看到的只是经济文化建设的壮观景象。而且,此后生活就水涨船高的好可起来,新鲜事物一件一件的涌了近来。

在国际环境里,虽然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但是人民还是在和平与发展时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问题上取得了空前一致,所以整个世界像一只海船,在风浪之中走的还算比较平稳,所以在年轻人眼中,世界还是风雨不动,没有忧患意识

在国内外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他们的父辈的一部分,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的迷茫甚至错位,对他们起到了误导作用。

所以当代青年在价值观的问题上,最大的矛盾是传统价值观,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的矛盾。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益、愿望、理想和需要的观念,如刚健自强的观念、艰苦奋斗的观念、"等贵贱、均贫富"的观念等等。但是,除了这些可以继承的观念之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毕竟是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我国,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早已被推翻,作为完整体系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也已成为昨天的历史,但作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马上消失。事实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小的影响,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当代青年虽然生活在现代文明里,但是由于同时经受着多种价值观的洗礼,好多不良的传统观念还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进入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小的影响,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根深蒂固,象梦魇一样纠缠着许多人的灵魂,“家长主义"和"君权至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漫长,我们因袭的传统包袱也特别沉重,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应时刻警惕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新的形式和外衣下死灰复燃。

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家族本位"、"家长主义"和"君权至上"。"家有百口,主事一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价值观念的真实表白。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个人在人格上对"家长"和"君主"处于从属地位而无从获得独立;大小官僚则对上对下表现出两副面孔:对下是"尊长",俨然民之"父母",对上却自甘依附,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当代青年对这种目前存在于大人中的现象并没有正确认识。

封建主义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规范上,是宗法等级制和各种"纲常"、"礼教"。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以"礼"杀人。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中本位价值",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权力",即"权本位"。"权"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价值最终都要以"权"来换算和衡量。唯"权"是听,有权就有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一切。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种种待遇和好处,都严格对应于相应的官位、官级,具有森严的等级性。更兼这种"权本位"的观念与封建宗法制相结合而时代相袭,传之子孙,旁及左右,以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而主要取决于他蒙受和承嗣"祖荫"的有无与多寡。

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的责权利不断明晰且规范化,自己向自己负责的意识不断增强,因而必然不断唤醒、强化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社会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而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以及社会价值重心由政治化、道德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各层次主体的利益与需要普遍而多层次地凸显出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生活显现出它的丰富多彩本性。

在这一过程中新生的价值观念,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中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旨归的价值观念,是它的典型代表。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都尚不断探索和改革之中,这一新型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有待于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价值观是青年人亲身感受到的价值观,但是他们对这种价值观的背景理解并不深刻。 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同各种各样的泊来品和席卷全球的网络一起到来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 由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但主要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因为正是这种价值观念在近代以来的文化较量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并强有力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西方列强在近代对我国的入侵,带来了我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西方文化,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也乘势大量输入我国。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汲取资本主义国家一些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附带产生和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它肯定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以及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导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只有个人才是实在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形成。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方面,是反映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政治、法律、道德等规范,都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资本主义国家重视政治体制建设和完善法治,也是把它们作为调节经济利益的手段。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只有诉诸法律才能找到调节利益纠纷的共同准绳。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本位价值",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利益的货币形态的"金钱",即"钱本位",它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实质和特征。一切都可以换算成金钱,一切都可以做现金交易;有钱就有一切,丧失钱财就丧失一切;赚钱是最大的成功和欢乐,赔钱是最大的痛苦和失落。这导致了"一切向钱看"、"金钱拜物教"的普遍盛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某些因素,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某些野蛮和粗鄙现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表现,如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拜金主义、奢侈腐化现象的盛行等。 l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认为缺少忧患意识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强忧患意识教育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全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绝大多数青年家庭条件的改善,对青年求知和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大开拓了青年的眼界,增强了青年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生活方式、就业途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青年获得更多的选择的权利和成长的机会。但也要看到,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在青年一代身上还反映出一些与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不和谐的现象。 一是信仰和信念发生了偏差。当代青年中一些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知之甚少,而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颇为欣赏。笔者在高校与一些党员发展对象谈话时,感到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少得可怜。他们虽然经历过高考,并在大学学过哲学,过去学习的马列主义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过就置之脑后了。由于基本理论欠缺,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难免头脑不清。 二是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在西方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法则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形成了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有报道说,有些大学生一进校门便热衷于当官,有的人当了一班之长便指使别人给自己打饭、打水,连打扫宿舍卫生也不再亲自动手。他们当“官”的目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让人为自己服务。某高校搞过一次入党目的调查,某班接受调查的30多名学生填写入党目的时几乎都是“为了毕业分配找一个好工作”,没有一个是“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错位的价值观,必然会反映到他们的择业观和人生观中来。 三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倾斜。曾几何时,竞相奢华的风气也刮进了高等院校,追时髦、穿名牌、戴名表,已成为有些大学生乐此不疲的嗜好。在他们看来,高消费是一种潇洒,是一种“酷”和“气派”,大学校园花钱的名目非常之多。据调查,一名大学生每年用于生日的消费(包括庆祝别人的生日)少则五六百,多则三四千,还有老乡会、毕业送别会(常是三日一餐,两日一聚)、旅游野餐会、得奖请客、英语过关庆贺等等。花费最多的还是谈恋爱,要看**、进舞厅、外出旅游、下馆子、逛市场、买时装……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如此离谱的开支必然不堪重负,由此也会导致一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发生。 四是刻苦精神受到了削弱。不少学生不会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大学新生报到时,有的三代同到学校,铺床套被都是父母的事。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新生报到后由于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退学的新闻。在学习上,近些年来大学校园里刮起了一股“厌学风”,有打油诗说:“分不在高,及格则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心里云:混张文凭。”

这些问题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并没有合理的措施。l分析与展望 以上三种因素的交织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国情。当然,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从而也可以说这三种因素构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如果说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属于"历史",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属于"西方",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就属于我们,属于"中国",属于"现在"和"未来"。工人阶级特别是其先锋队中国***人的价值观,应该是最先进、最崇高的价值观;其他劳动群众的价值观,可以是普通或合理的价值观;某些只看重个人收益和得失、缺乏自觉主动的社会责任关怀,但也没有故意的损人害人动机的价值观,是比较落后的,但应该允许其存在,注意对之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升;少数利欲熏心、纸醉金迷、巧取豪夺、贪污腐败分子的价值观,是腐朽的价值观,应该坚决反对

可以预测,高效、公正、互利将成为未来中国青年追求利益的基本价值原则。这些原则由市场经济催生,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定型,将成为21世纪青年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间求平衡的价值原则。高效突出速度,公正突出达到速度的手段及对速度所持的评价,互利则强调利益主体的交易规范。世纪之交的社会大转型,使新旧价值观念冲撞激烈。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心理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一大背景落实到新世纪以独生子女为主的青年身上,就表现为心理健康与精神方面面临的诸多压力,还表现为与青春性相关的诸多出轨行为的发生。择业、社交、学习、生存等所造成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将继续增多。性、毒品犯罪等失范出轨现象则可能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面向21世纪,中国青年价值观将延续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逐步走向整合的趋势。 l结论 青年代表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青年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应当肯定青年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令人感奋。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时,当美军侦察机侵犯我国领空和领土时,当北京申办奥运取得成功时,广大青年表现出来的爱国热忱和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的决心,形成了时代的强音。但青年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如任其发展,会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青年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相信我们年轻人一定能不负重托,中华民族的熊熊火炬一定能够薪传万代,彪炳千秋!

一、“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之商榷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蔡尚思先生,这里就想以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如蔡先生的主要根据是:“孔子生长于鲁国,‘周礼在鲁’。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成为名闻天下的礼教家”;孔子还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教育宗旨最重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以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乃至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并主张“克己复礼”等;许多后儒如司马迁、柳宗元、张载、朱熹、顾炎武、王船山、颜元、阮元、章学诚、陈沣、张謇等,“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1)

笔者认为,以上蔡先生所言均属事实,但这都值得商榷。第一,“孔子从小学礼,知礼,立于礼”与其思想的核心无因果关系。孔子生当重礼时代,他不学礼学什么?他从小学礼,难道将来其思想核心就一定是礼吗?

第二,“以礼治国”不是孔子的发明。这里先要解决几个问题: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孔子,有现实存在的孔子和被后人加工了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应当是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2、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至少又要一分为三: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又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只能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3、如果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那么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的思想标准是什么?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什么思想呢?还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回答显然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说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应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那么蔡先生所引孔子对礼的全部论述都成了一纸空文,因为这些观点均不出自孔子,都是他前人的思想。如以《左传》为例:1、“礼让为国”。桓公二年载:师服说:“礼以体政”;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等;2“教育宗旨最重礼”。昭公七年载:当年孟僖子办学时,教育宗旨就是礼;他只开一门课,就是教礼;还告戒学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3、“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4、“批评他人不守礼”。如僖公三十二年载:王孙满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5、“克己复礼”。昭公十二年载: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主要思想无不来自前人,它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不能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三,“许多后儒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不等于此说已成定论。这里蔡先生所举的人虽多,但笔者只想举一个人,即能说明问题。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孟子。孟子是公认的亚圣,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只有他最了解孔子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之所以为孟子,在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发展孔子的礼,而是发展了“仁”,“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如果蔡先生硬要将礼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又该作何解释?

二、“仁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以往论证之献疑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匡亚明先生,这里就想以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如匡先生认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礼字出现75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孔子的仁包含哪几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这是仁的第三层意思,是作为孔子人本哲学核心概念的仁的涵义”;“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而这些材料中反映的有关仁的思想,都是零散的,无系统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肤浅的,孔子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时,抓住当时在意识形态中已经出现的仁的观念,明确它,充实它,提高它,使它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2)

应当指出,匡先生的论证并不充分。第一,关于《论语》中仁、礼频数问题。应当肯定,这种频数统计对研究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再将《左传》、《国语》中仁、礼的频数与之比较,就更能说明问题。但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特定的学术范畴,学术范畴必须要用揭示其内涵的方法来证明,仅用频数统计来证明欠妥。

第二,对孔子的仁的内涵揭示不确。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论证,只局限于伦理道德领域。应当说,把仁作为伦理道德,也是孔子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是孔子的新发明。如以《国语》为例:《周语》说:“爱人能仁”;“言人必及人”;《晋语》说:“为仁者,亲爱之谓仁”等。前引孔子自己的话也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这些谈的都是仁的伦理道德。匡先生所论孔子的仁,与蔡先生所论孔子的礼,在方法论上是一样的,都欠妥。

第三,关于孔子对仁的升华。首先,匡先生对《国语》与《左传》中仁的频数的统计不准,仁在《国语》中,至少62见;在《左传》中,至少39见;其次,在《左传》与《国语》中,仁虽都主要是伦理道德,但有时也有向政治领域跃进的趋向。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国语·周语》说:“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等。这是企图用仁来治国理民的思想萌芽,不能说这里的仁的思想内涵都“比较肤浅”。再次,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之揭示,全都停留在伦理道德领域,这种“人本哲学”本质上仍是伦理哲学,还不是政治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治国学说。

三、“孔子思想核心的其他说法”之一瞥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理论界还有许多其他说法。笔者认为,这亦值得商榷。如:

第一,“礼、仁”说。“礼、仁”说的主要坚持者,据说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想回避与调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礼”说与“仁”说的矛盾,但冯先生这样做显然不合适:1、作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只能有一个学术范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畴,否则岂不成多核心了吗?2、冯先生将“礼”作为孔子的政治纲领,将“仁”作为其最高道德原则。这样,事实上还是承认“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要从属于礼,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本质相同。因此,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说不通。

第二,“忠君”说。“忠君”说的主要坚持者是梁启超、易白沙、陈独秀诸先生,这种说法在“五四”时期很盛行。事实上,“五四”时期所有因反孔而成名的青年学者,他们无一懂得历史上的真孔子是什么样子,他们所砸碎的孔家店,严格说来是南宋朱熹开的朱家店。孔子代后人受过,冤哉,屈哉!忠君思想亦不是孔子的发明,如《左传》成公十年说:“君赐臣死,死且不朽。”相反,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也就是说,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如果君不“使臣以礼”,而臣只单方面“事君以忠”,那么“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4)。怎么能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忠君呢?

第三,“三纲”说。“三纲”说与“忠君”说实质相同,宋明理学即本于此。我们知道:“三纲”之为“三纲”,非孔子所发明,孔子至多是有点三纲思想的萌芽(当然笔者对此仍有异议,拟另文商榷)。“三纲”的形成过程是这样:始作俑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如《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后西汉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三纲”,如他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在东汉的白虎观会议上,一些学者正式用“三纲”来解经。因此,将“三纲”说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自我作古。

第四,“孝”和“仁孝”说。本于前者者,据说是钱穆先生;本于后者者,据说是李石岑先生。应当指出:“孝”,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并且有将其作为政治思想的倾向,孔子对此曾持肯定态度。但如何将“孝”升华为政治思想,孔子未有突破性的理论贡献。“孝”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之后提出来的,即出自《孝经》。《孝经》虽假托孔子所作,但《孝经》所引的孔子的语录,却在《论语》、《国语》、《左传》等枣记载孔子言行最早的文献中找不到。所以,“孝”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孝”说。该说的侧重点在“仁”,但李先生对“仁”的论证与匡亚明先生一样,也不充分。同时,亦有陷入“多核心”说之嫌。

第五,“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忠恕”说的代表者是清初陈锡嘏。“忠恕”与“孝”一样,孔子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并且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忠恕”在孔子之前亦已有之。中庸”说亦然,孔子只有中庸思想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孔子之前亦可找到,并且主要在伦理道德领域,把“中庸”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以后的事。“仁恕”说与“仁孝”说一样,实质是仁,宗此说的是焦循,但他对“仁”的论证亦落俗套。因此,“忠恕”说、“中庸”说和“仁恕”说等,也均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我见

笔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不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

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对此,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假如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5)其说基本正确。正如毛泽东把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概括为“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并以此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一样,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家的诞生。

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现象特别多,问仁包括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载,只有“林放问礼之本”(6)一则。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重视的程度。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而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在《论语》中,仁对礼在频数上的首次胜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个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三,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的政治的问题上,孔子的着眼点始终不是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长》说:“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宪问》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产也是这样,孔子先前受别人影响,认为其“不仁”,后听说他“不毁乡校”,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7)

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特别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阳货》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道理很简单:如《学而》载,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五、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人,经常援引《论语·颜渊》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认为:“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来的,目的是复礼,要害是复辟倒退。这一看法也值得商榷。

第一,“克己复礼”的发明权不在孔子。从上文可知,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第二,“克己复礼”的目的不是“复礼”,而是归仁。因为孔子之前的人就说“克己复礼,仁也”;孔子讲的就更清楚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能说“‘克己复礼’的目的是‘复礼’”呢?

第三,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不是复辟倒退,而是倡导“以仁治国”。《颜渊》中的这段语录分三层意思: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己复礼,仁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是对上句话的简单重复,或语气上的加重,而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古往今来,凡是解释这句话的人,之所以没解释通或解释对,原因都在对天下一词作了今文意义上的理解,即普天之下。事实上,“天下”在春秋以前是个专有名词,与今天的“国家”同义。那时的国,只相当于今天的省、自治区;家,只相当于县、乡,都是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且国与家根本不并称。以西周为例,周的王称天子,其整个统治区域称天下(即今之国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即今之省、自治区);分封大夫立家(即今之县、乡),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统治系统。如《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其证。如果将天下释为今之国家,那么,这句话的仁就再也不是伦理道德上的仁,而是政治上的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礼”,整个国家就实现仁的政治了。或者换句话说,礼的政治的尽善尽美就是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这样,“克己复礼”就是由礼的政治过渡到仁的政治的桥梁。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作为政治的仁统帅下的伦理道德,包括了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礼是仁德的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六、关于孔子的“仁”的几点补充说明

要科学地理解孔子的仁,还应对仁的政治的基本内涵、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由仁的伦理道德过渡到仁的政治等,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孔子的仁的政治的基本含义。应当指出,孔子虽将仁从伦理范畴升华成了政治范畴,首次提出了仁的政治的概念,但孔子始终没有使用“仁政”一词,“仁政”是后来孟子概括出来的。尽管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但他们对仁政的基本含义却未阐释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扑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8)如同培根的物质内涵“在相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又“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一样,孔、孟都仍只用“仁者爱人”,或“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来说明仁政。这是不科学。那么,升华为政治范畴的仁的基本含义究竟应是什么?回答是“爱民”。爱人”与“爱民”虽一字之差,但真正搞清楚却是孔、孟以后的事。后来,中国的封建皇帝几乎都将“爱民如子”当作口头禅,事实上,就是在向人民表白:他们所实行的是孔、孟的仁政。不过,在《论语》中,孔子确有将“爱人” 转化为“爱民”的倾向,如《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是怎样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的?仁作为伦理道德,在春秋后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概括成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的。孔子的概括方式有二:一是把政治伦理化,同时把国家人格化。如《阳货》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天下”即今之国家;“仁”,即仁政;孔子在用伦理道德的恭、宽、信、敏、惠等概念来说明仁政,二是把个人群体(国家)化,把伦理政治化。如《尧曰》说:“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也许因为子张问的是“从政”的缘故,孔子在跟他谈个人的修养时,一下子就转到了治国的问题上,把个人置于国家的角度,把仁的伦理道德也理性化为政治,这里的第一个仁是伦理道德,第二个仁是政治思想。

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如《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政治要由仁德的统治者来实现,但又不是所有仁德的统治者都能做到仁政,象尧、舜那样的仁人君主尚且“病诸”。也就是说,仁的政治的要求远比仁人高,从仁人到仁政还有相当的距离,要实现仁政必须花大力气才行。

七、从“仁”反思孔子的历史地位

过去,理论界有人虽曾肯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由于他们对仁的内涵揭示得不准,未能对孔子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相反,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理论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观点,即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开历史倒车。”这种看法不对。

正如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重要命题一样,孔子的“克己复礼”表面上象是保守的,而实质上也是革命的。黑格尔的命题曾“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9),而孔子的命题亦受到了近视的封建领主的感激与同样近视的自由隐士的愤怒。如《颜渊》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又《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不要忘记:“克己复礼”的落脚点是“归仁”,仁是孔子的新世界观,所以“克己复礼”不是向旧礼治的简单回复,而是向更高的政治枣仁政跃进;“克己复礼”只是手段,而达到仁政才是目的;孔子是想在吸取旧礼治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推进其仁政的改革。所以,“克己复礼”不仅不是要开历史倒车,而是变革社会的政治宣言。

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出发,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最恰当的语言莫过于类比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0)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同时又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的最初一位思想家。(11)作为封建领主制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孔子曾惋惜封建领主制,曾赞同当时流行的“礼让为国”、“周礼百世不变”等理论;作为统一中央集权制最初一位思想家,孔子则痛斥当时已腐败了的封建领主制是“天下无道”,并创立了新的、适合未来封建社会发展的统治思想枣仁政。中国古代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长期将孔子奉为圣人,岂虚然哉?

注:

(1)这里所引蔡先生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一生都尚礼》一文,见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平装本。

(2)这里所引匡先生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3月第1版,平装本,第181——183页。

(3)(4)(6)《论语》:《八佾》;《八佾》;《八佾》。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37页。

(7)《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第1卷,第24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1页。

(11)关于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与统一中央集权制问题,请参见拙作:《中国古史分期新探》,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