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强大工业文明的冲击,我们应有怎样的认识与态度???

游戏攻略09

面对西方强大工业文明的冲击,我们应有怎样的认识与态度???,第1张

面对西方强大工业文明的冲击,我们应有怎样的认识与态度???
导读:  从十六世纪开始,马可波罗、利玛窦和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和商人陆续向世界传递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使得世界对于这个陌生而神秘的东方大国有了更多的了解,继后更有伏尔泰、亚当斯密、韦伯、李约瑟、罗素、梁启超、柏杨、余秋雨等人,就中国人、中国文化和

  从十六世纪开始,马可波罗、利玛窦和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和商人陆续向世界传递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使得世界对于这个陌生而神秘的东方大国有了更多的了解,继后更有伏尔泰、亚当斯密、韦伯、李约瑟、罗素、梁启超、柏杨、余秋雨等人,就中国人、中国文化和西方人、西方文化进行论述比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那个时代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的四周都是些蛮荒之夷,就像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到封建末代时期的康乾盛世,中国的对外交往一直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傲视着世界不仅在乾陵上有充当守墓人的四十八尊外国使节的石像,明末清初更有奉职称臣作为宫廷画师、建筑师、外语教师的利玛窦、汤若望、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就是在文革期间中国人民还念念不忘,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人们需要解放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坚枪利炮打进国门,刀枪不入的神话破灭了从此中华民族的优越感蒙上了屈辱的阴影,自大变成自卑,骄傲变成仇恨,中国也几度采取闭关自锁密实防夷的外交政策如今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地球显得越来越小了,再坚固的城墙、再密实的樊篱也抵御不了无孔不入外来影响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同时中国人民也正在逐渐摆脱弱国心态、韬光养晦、不合作的态度,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对世界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一个有责任感的国际社会的一员和世界融为一体

包括科学、技术、艺术、道德、伦理、哲学、宗教和教育等一切方面的文化领域,文化比人种、地域和气候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具有决定性根据不同的宗教,将世界分为四个主要文明,即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远东文明

在人类仅有的几千年文明史中,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古代埃及文化、美洲印地安人的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以及欧洲荒蛮时期的文化,只在荒漠和丛林中留下了谜一样的历史遗迹金字塔、人面兽身像或令人难解的楔形和象形文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或销声匿迹或荡然无存

提起远东文明即中国文明,就不能不提到孔子和儒教,确切地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高举反孔旗帜的“五四”运动,儒教成功地维护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造就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秩序,主导了中国文明的主旋律

中国的文明史中出现了远远不是只有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它产生了许多学派,有老子、墨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更是出现了大批的,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民族不仅产生过许多优秀和杰出的人物中国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和造纸术堪称四大发明领先于当时的世界,除此之外中国的天文学也十分发达,引以自豪的航海事业,郑和下南洋也早于西班牙的哥伦布,考古发现有更早地去过美洲的记录假如说中国人是该隐的后代,他们没有参与赛特后代或者说是挪亚后代的历史进程散布在亚细亚东部的黄种人,直到从白令海峡走向美洲大陆,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和它悠久的文化和众多的人口是不相称的西方科学大大进步的同时,经济和科学力量在不断扩大,中国还停止在儒家思想的禁锢之中, 而被隔绝在世界发明之外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明显地落后于当时的世界,正是由于当时中国正统思想的根深蒂固,知识分子把这一落后的事实归结于技术上的落后,而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是讳莫如深的“五.四”以后,国内和国外的一些新儒学家也在一直致力于以儒学为本对中国文化的进行改造和重建

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能大乃容有、海纳百川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自由原则的国家制度可以保证各种文化和平共处,“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的说话的权利”无论是并存还是融合,无论是取代还是消亡,大多数人们希望人类不分种族和信仰能够宽容和共处,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再有硝烟和流血的非暴力中国参与世界化的进程比较迟,“中国文化是几个古老文化中唯一没有受到毁灭的文化,上下五千年唯一没有大面积有断代和消亡的文明,但在二十世纪的文化冲突中败下阵来”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和哲学产生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惊异”,应该说在以勤劳、智慧著称的中华民族中不缺乏有探索精神的人群,他们创造灿烂的文化为世界增添光彩但是他们的“惊异”是不彻底的,并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对于如何跳出周期律,毛泽东同志回答说:就是民主。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是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释义: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的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慨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这句话自信而简短的回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自成立以来对民主的艰难探索之路。

扩展资料: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探索。中国***充分认识到了党的自身建设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至关重要的关系。中国***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在党自身,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跳出“历史周期”是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对中国***的真诚期盼,从延安时期毛泽东找到的 “民主新路”,到今天习近平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

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中国***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

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最终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弓没有回头箭”,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历史周期律

人民网——中国***新闻>>党建>>党建专题>>“赶考精神与执政党建设”主题征文>>来稿选登>>“赶考精神与执政党建设”主题征文>全面从严治党:中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探索

1、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3、三让徐州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4、依附刘表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5、夷陵之战

占领汉中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但东吴吕蒙以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

推荐于 2019-10-25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7个回答

袁阔成 三国演义_袁阔成评书在线听_免费下载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热门袁阔成 三国演义大全,三国演义,水浒传高品质音频,自动连播,尽在喜马拉雅

本月61513人下载

咨询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三国战纪,经典之魂不灭,街机情怀不死,经典时尚结合!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三国战纪免费下载,今日火爆开启!街机情怀不死,经典之魂不灭,经典时尚结合!!

本月3202人下载

咨询

上海欢动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三国演义刘备的主要事件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1888493 正在咨询一个教育问题

11条评论

热心网友2

yu'h'f'sh'x'j'x'n'x'x'j'xh'x'h'x'h'x'j'ch'ch'x'b'd'b'x'h'x'j'xx'h'x'h'x'b'x'b'x'j'x'j'c'dvd'c'r'c'g'b'f'j'dx'h'x'h'x'b'x'b'x'j'x'j'c'dv'e'c'r'c'g'b'f'j'd'x'jh'd'j'd'd'f'g'b'c'd'd'h'di'c'x'b'd'b'f'j'd'

查看全部11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热血帝王-三国策略攻城手游-名将全靠抓

真正耐玩的三国手游,1000多个城池的大型地图,带兵攻城指挥作战,俘虏名将,创建属于自己的三国帝国,带领国民发展农业,统一三国乱世,海量活动等你来!

广告2021-02-19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所有相关事件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188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扑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史料记载他:“数有战功”、“有武勇”。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任职东汉王朝的平原相(县令)。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徐州被吕布攻占后改任豫州牧。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刘备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 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最后在221年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成为三国时期的其中一国。先后娶妻甘氏、麋氏、孙氏和吴氏。子刘禅继位。 223年,在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对吴战争中失败,退兵回到蜀国。同年4月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逝,谥号为“昭烈”。刘备在中国大陆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161年(1岁):出生于涿郡,以卖草鞋为生。 三国志10中的刘备 184年(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 194年(34岁):徐州牧陶谦病逝,刘备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岁):与吕布议和,驻扎小沛。 196年(36岁):吕布派兵进攻,战败投靠曹操。 199年(39岁):借兵灭袁术、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岁):投靠袁绍,后逃亡。 201年(41岁):投靠刘表,但不为信任。 207年(47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48岁):结盟孙权,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209年(49岁):任荆州牧,与孙权联姻。 211年(51岁):自与副军师庞统等入川。 214年(54岁):劝降刘璋,夺取益州,领益州牧。 215年(55岁):孙权派兵攻打荆州,后刘、孙议和,分占荆州。 219年(59岁):攻陷汉中,进位汉中王。 221年(61岁):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2年(62岁):为夺回荆州,兴兵伐吴,兵败。 223年(63岁):崩于白帝城永安宫。

97赞·5,899浏览2017-11-27

关于 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迹

1赞·1播放

刘备的主要事件概述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汉末三国历史人物。 刘备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百折不挠。 汉献帝接见后,拜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时称“刘皇叔”、“刘豫州”。曾经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联合孙权打败曹操,趁势占领荆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攻取益州和汉中,自封为汉中王。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后,在荆州居住多年。有一天刘备发现自己大腿生出赘肉,由此感概而落泪。刘表见了,询问何因,刘备回答:“我过去常常骑马,大腿没有赘肉。现在不再骑马了,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时光飞逝,人即将步入垂老,却没能建功立业,因此感到悲伤。” 后世纪念 三义宫俗称楼桑庙,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建筑东北隅,据记载重建于唐乾宁四年(897年),金、元、明皆有重修。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山门、马神殿、正殿、后殿等。 山门是砖石结构,单檐歇山三间,进深一间,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007米,高67米。券门三洞。主券门顶部嵌石匾额,额题“敕建三义宫”。 ——刘备

37赞·9,121浏览2019-04-27

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主要事迹

一、曹操主要事迹 1、智激袁绍 曹操年轻时,和袁绍两人常常喜欢做游侠。他们两人曾经去看别人结婚,乘机偷偷进入主人的园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庐里面的人,都跑出来察看,袁、曹两人便拔刀抢劫新娘。 在他俩跑出来后,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动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这里!”袁绍惊恐着急,赶快自己跳了出来,两人终于得以逃脱。 2、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袁绍举兵十万南下,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二、孙权主要事迹 1、提拔囚虏 孙权攻下荆州后,荆州众将纷纷归附,只有潘濬称疾不见。孙权派人抬床将他接来。潘濬还是掩面于床,不肯起来,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孙权叫着他的字说:“承明啊,过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虏,楚武王任用为将帅。彭仲爽是申的俘虏,楚文王以之为令尹。 二人都是你们楚地的贤人,虽为俘虏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难道是认为我与古人有异吗?”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巾擦干他的泪水。潘濬打动于是下地拜谢。孙权任用他为治中,对关于荆州的事务一并向他咨询。 2、受封吴王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三路出师。魏军东路由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须坞,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 在东路,吴军作战不利;在西路,双方互有胜负;在中路,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 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孙权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次年正式断绝关系。 三、刘备主要事迹 1、陵夷之战 章武元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章武二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 、程畿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 2、制定蜀科 蜀科是蜀汉的法律,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乃命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者许慈、胡潜、孟光、来敏典掌旧文、草创制度。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

扩展资料: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刘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曹操 -孙权 -刘备

29赞·7,223浏览2019-02-19

三国演义刘备伟大事件

我们就不谈刘备的身世了,毕竟刘胜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而刘备则已经到了大汉的终点。 首先刘备不同于曹操和江东孙吴,刘备没有什么能够依仗的势力,没有什么殷实的家底。在动 荡的乱世,自己微薄的实力导致自己处处碰壁,到处的寄人篱下,但是刘备凭借自己以德服人 的做人准则,在世间赢得了尊敬,徐州的陶谦,荆州的刘表都将自己的属地交给刘备。当然刘 备毕竟实力薄弱,徐州被曹操抢走了。 而曹操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则称呼刘备为英雄。赤壁之战之后荆州中四郡之地归刘备所有, 而曹操则占其中两郡,孙吴占其中一郡。刘备又进取西川,得益州之地。卧龙凤雏皆归刘备所 有,得到益州之后的刘备依然势力庞大,为此孙吴以刘备已经取得益州为由,要其归还所借之 荆州,刘备自然不肯,许了个理由等取了凉州再归还荆州,对此东吴非常不开心,于是刘备就 与东吴直接开始战争,而汉中此时又被曹操所取,汉中是益州门户,地位超然,于是刘备与东 吴议和,与其平分荆州。而最终刘备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胜利,并进位汉中王。 而就在刘备取了汉中不久,关羽挥师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乎 要迁都。但是荆州却被吕蒙侵袭,关羽不敌,最终被杀,荆州被曹孙两家瓜分。而汉献帝也在 魏国被曹丕逼迫退位,于是刘备在成都称帝,为汉昭烈帝。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以为关羽复仇 为由,发兵孙吴,孙吴惧怕刘备求和,但是被刘备拒绝。而大将张飞又被人杀害,在对孙吴的 战争中,刘备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将陆逊击败,刘备元气大伤 刘备逃回益州,但是却停留在了永安。此地离蜀吴两国边境不远。对此吴国依然感到害怕,于 是向刘备请和。刘备同意。 次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

3赞·69浏览2019-07-20

攻城三国_三国中的攻城类武将,你知道几个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本月115人下载

咨询

gjjp152wboxcom广告

率土之滨赛季制地缘战略游戏开创者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stzb163com广告

正在加载

评论

百万工匠役夫14年之功,原料精美绝伦,这之间的耗资之巨难以估量

首先先看一下

明代北京皇宫的规划布局

规划和布局清《宫殿门楼规制》中记:明宫殿规制配置务取均齐,紫禁城内三殿两宫及各宫殿如此,即东苑、西苑各宫殿亦无不如此。所以雄伟奇丽似逊于元,然整齐严肃又非元所能及,今以元宫殿遗制衡之亦有影响可寻。

明代皇宫布局的特色确实整齐严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起伏重叠,格局严谨。总的来说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君权至上高度集中。其森严、豪华、高贵、整齐都是为表达这个主题服务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周汉唐宋的宫廷也都表现“君之门兮九重”的森严,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种至高无上的气魄。我国从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分裂和割据,但总的趋向是集中统一。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中央集团的情况更为突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于洪武十三年“诏罢中书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阁之臣唯备制草,故载诸训,有曰建言设立丞相者,本人凌迟,全家处死。”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决定这一严厉措施是由于当时爆发了胡惟庸、李善长的“谋逆”所引起,实际上不只是针对胡、李少数人的问题。当时他杀掉一大批人,株连数以万计。过了几年他的一个大臣向他为李善长喊冤,他也并不加罪。看来他是从南宋、元代的权奸弄权营私舞弊吸取了历史教训,严厉禁止他的臣下结党而发。帝以历代丞相多擅权,遂罢中书省,分其职于六部。他不仅撤掉丞相这一职位,而且在各省也取消了行政首脑而以监察御史巡抚各地。同时增加了六部即吏、户、工、礼、兵、刑的行政职权。而把独裁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这种思想和政治体制同样反映在皇宫布局中,成为明代宫殿建筑的主题。

北京皇宫的营建是以南京宫殿为蓝图的,记载中说“宏敞过之”。以今天南京残存的宫殿旧址考核,再参照记载,不仅宫殿布局相似,连名称也基本相同。北京的皇宫确实比南京要宏伟,但是南京宫殿并不是一次建成的。朱元璋攻下集庆(即南京)称吴王时,命刘基(伯温)等人主持修建吴王宫,转年朱元璋就在这里登基做了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洪武二年又准备在他的故乡凤阳建都,开始营建中都皇宫。到洪武八年把凤阳的工程停下来,重新改建南京皇宫。这个过程是:

一、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建国号为吴,称吴元年。刘基等人主持,填平燕子湖筑新宫,费时九个月,转年朱元璋即位,国号明,称洪武元年(1368),迁入新宫。

二、洪武二年到八年(1369-1375)营建凤阳皇宫共六年,功将完成,诏罢中都役作,不但放弃了在凤阳建都,而且皇宫工程也“以劳费罢之”

三、洪武九年至十一年(1376-1378)改建南京宫殿,南京改称京师。罢北京(汴梁),仍称开封。

明初营建皇宫是和建都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不论建都地如何改变,但皇宫的规制一直承袭,并不断地有所修改和增益。从吴元年(1367)刘基等人设计吴王宫时就已确定了规划,如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为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三殿两宫的规模。到停止中都凤阳工程,于洪武十年再次重建南京宫殿时,制度如旧,规模益宏。这次改建把午门增加了两翼突出的“两观”。奉天门和奉天殿左右各增加了两旁的门及左右顺门。此外还增加了文华、武英两殿,尤其重要的是把社稷坛和太庙放在皇宫午门的左右两侧。这和今天的北京故宫相比较确时相近多了。

明代二百多年间北京皇宫的陆续增益,远远超过了南京的宫殿。至于南京宫殿在明正统十四年(1499)一次大火以及明末清初兵燹,已经残破不堪。清初著名戏曲《桃花扇》最后一折“哀江南”中,南京宫殿已被描写成一片废墟了。

凤阳宫殿是最豪华、最耗费的工程,平地起造,耗时六年,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现存的残址可以发现尽管整个皇宫占地不如北京大,但午门和三殿却非常豪华雄壮。宫殿的须弥座上雕满各种图案,大殿柱础不仅有蟠龙浮雕,而且达二点七米见方。显然比北京太和殿的柱础还要大。现在尚未经进一步发掘和钻探考证,但从《中都制》和《凤阳新书》所载,凤阳宫殿和洪武十年第二次营建南京宫殿的规制是基本相同的。

北京宫殿的营建在明初已是第四次,它以南京宫殿为蓝图,但确切地说,是以前三次营建经验的总结。除了比南京宫殿宏敞之外,还有如下几项增益:

一、将金水河移到承天门外,而在奉天门外增加一道内金水河。河身用巨石砌成并加玉石雕栏。

二、把五府六部放置在千步廊外东西两侧。

三、皇城和紫禁城之间增加一道内皇城,北、东、西三面各设三门。

四、明中叶以后在乾清、坤宁两宫之间增建一座交泰殿。

五、文华殿南靠紫禁城南墙建文渊阁。

六、武英殿后有浴德堂为土耳其式浴室。

七、增建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等。

八、除新建各殿殿门外,还增辟社街门,(社稷南左门)、庙街门(太庙右门)、庙左门、社右门等。

从这些增益看,如双重金水河及双重皇城城墙,都是增强防御性的措施。五府六部设于前朝,是政府机构和体制更加集中的表现。北京宫殿的建筑虽说是制度皆如旧,实际是前三次营建皇宫不断增益之总和并有所发掘。因此规划性更强,布局也更完整。

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和皇宫设计都以《周礼考工记》作为根据。按古国都如井田法,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 中一区君(皇帝)之宫室,宫室前一区为外朝,朝会藏库之属,皆在焉。后一区为市……。(《天府广记》“后市条”)元大都也是如此。坛庙分设在崇仁、和义(即东直、西直)两门几里迤南,也是皇宫的一左一右。

明代初年的左祖右社“也距皇家稍远。而且是社、稷分祀。其坛在宫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洪武十年改坛午门右,社稷共一坛。至于宗庙,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洪武)十年,改建太庙为同堂异室之制。”在洪武十年第二次营建皇宫时,才做了这两次重大改变,把社(土)、稷(谷)合一。又太庙改为“同堂异室……”。即把各代祖宗牌位放在大殿而间隔开。同时把太庙和社稷坛紧靠午门左右,和皇宫构成一体。

所谓:“朝”是指朝廷,即政府机构。朱元璋撤消了丞相和中书省,北京皇宫就按文东武西的方位把六部:吏、户、兵、刑、礼、工、鸿胪寺、宗人府、钦天监和太医院放在承天门前以东,把五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司等衙门放在西部,形成明代中央政府的一套“国家机构”。

皇宫的后门是北安门,从北安门到鼓楼前元代即已形成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是靠近后海的重要码头。各种船只从通州经通惠河(经过南河沿、北河沿、步粮桥)直接通船到积水潭。历史上曾有过“舳舻蔽水”的记载。东南之粟岁漕数百万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达。东南贡赋凡百上供之物,岁亿万计,绝江河而至,道通惠河以达。商货懋迁与民夫日用之所需不可悉数。因此在这一带形成一片繁盛的市场。

明代这种皇宫营建布局比起前代来,虽然总的原则依旧,但是更集中统一了。坛庙朝市和皇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紫禁城里的三殿两宫东西六宫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这种布局的主题体现一种思想,即君权、族权、神权、夫权集中统一于皇帝一身,成为最高的代表。

一、采木

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是木结构,营建宫殿的首要措施便是采木。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建筑北京宫殿后,立即派遣政府各部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身份,分赴盛产木材各省抓采运事务。从备料的阵容来看,可以说是全国性的动员。

工部尚书宋礼——四川、

刑部右侍郎金纯、吏部侍郎师逵——湖广、

户部右侍郎古朴——江西、

右付都御史刘观——浙江、

右签都御史仲成——山西、

江西参议柴车——福建。

这些官员是中央六部及都察院一级的首要成员,到了地方上则要凌驾于布政和按察二司(地方行政,司法负责官员)甚至巡抚之上。而且这种采木督官本身就是“钦差大臣”,有权驱使所至省份的民力。《民史·宋礼传》有一段记载:

“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更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由是、楠、杉、松之属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泗,以输于北者先后相属。”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所谓“更民”,即更戌之民,也就是摊派出差的民夫,这种民夫是强征的,不给报酬。

2�所谓“美材”,就是合乎标准的大木材(等级和尺寸见后)。“悉伐取之”也就是滥伐。

3�运输非常艰苦,好的木材都生在“险绝之地”,不消说要劈荆斩棘,先开出路来,而后运到水源河道流放,顺长江转运到淮河,再顺运河或者出海运到塘沽,转运到北京。

被强征的穷苦百姓人数没有具体记载。但从其他文字却可以证明。《明史·师逵传》中说: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万众入山关道路……”。仅一个地区中修道路的人役达十万之多。那么全国伐木的民夫当不下几十万人。这些民夫冒着虫、兽、瘴、疫的侵袭,自带干粮辗转在丛林荆棘,劳动艰苦自不待说,而且还要遭受监工责打。永乐六年工部侍郎夏原专督运木材,“诏以锦衣官校从治怠事者”。明代锦衣卫是最高的执刑机构,其职务本来是逮捕和刑讯官僚的,以残酷著称,用这样的鹰犬对付百姓,其暴虐可想而知。

在采木过程中有两个地区因故暂停了。一次是永乐五年,由于山西旱灾暂停采木,另一次是永乐七年,湖南发生李法良率领的伐木工人暴动。“吏部右侍郎师逵采木湖广严急,激李法良之叛。”(《国榷》)。《明史》中也记载:师逵……颇严峻,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廖廖数语证实确是由于残暴奴役百姓所激起。关于采木工程之艰苦,有人写过一篇名叫《皇木》的文章,描绘在采木地区山川险恶情况。描绘了行途困苦之状,描绘了在高山峻谷中出现毒蛇猛兽的情况,描绘了从山涧中运木艰辛状况,描绘采木工人饥饿流离的情况,描绘官府官吏压迫人民进山伐木情况,描绘劳动人民感染山岚嶂气疾病情况,描绘使用天车越涧和利用巨浸飘流运输危险情况。这样的艰辛劳动在当日都是无偿的。而在验收木材时如认为不合格的,作为劳动者拖欠国税,逼得采木者卖子女偿还,更有甚者父债子还。所以在文中还记述了卖妻卖子的情况。那些合格的木料要运到北京,在转运水陆途中劳动者饿死的落水丧生的又不知其数,文中还有转运途中死亡情况。在明末万历年间,有一个叫吕坤的大官,曾上书朱翊钧关于采木条中说,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深山穷谷蛇虎杂居、毒雾常多人烟绝少、寒暑饥渴……死者无论矣。乃一木初卧千人难移。倘遇艰阻必成伤损。蜀人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

供役劳动者由于经受不住这样残酷的折磨,铤而走险愤起反抗是必然的趋势。关于李法良率伐木工人暴动的记载不多,但从当时其他记载看,这次暴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李法良暴动是在永乐七年(1409),当时正值朱棣北征瓦剌,由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南京一批朝臣感到惊慌,于是弹劾师逵“激李法良之变”。朱高炽认为是他父亲所特派的大臣,并没有追究,只好下令停止采木,而且连运输也停了。同年还“罢四川采木军民各还家。”去四川监督采木的宋礼也回到京师。看来,永乐七年在湖湘、四川暂停采木,重要原因是在政治方面。朱棣转年即回南京坐镇,可以断定,湖南李法良的伐木工人暴动不无影响。

这些地区的采木虽然暂停,但备料、运输工程并未停止。永乐九年(1411)浚通惠河(北京至通州一段),除漕运外也是为了运输木材的一项重要措施。照得大木运京,非四、五年不可,从山区放排顺长江编筏而下,经淮河转到运河。有的出海经海运到塘沽,难免遇到风险而漂没。有的递直通过运河而至通州,也难免遭到淤沙而搁浅。仅从通州到北京这一段通惠河道中,到嘉靖朝尚湮没150多根大型楠木在两岸沙苇中。

在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最后一次回南京,他授意召集一次会议,群臣议奏道:北京至上龙兴之地……比年车驾巡狩,四海会同,人心协和,漕运日广,高贾辐辏,财货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师……。伏乞上顺天心,下从民望,早敕有司兴工营建……”。说明建筑材料已经备齐。当时所采木料都集中在北京东郊“神木厂”。其后历朝所采的木材都在那里堆放。这木厂为皇朝建筑服务,故又称皇木厂,是储存木料的地方。有文献载在万历十五年清查存木尚有七千多根。当日曾做了估价,巨材每根值四、五千金。其次的每根一、二千金。所存木料总值一千四百多万两。从川贵地区运费尚不计算在内。这些木料却在风雨中弃置(《宝颜堂秘笈》)。据说到清末仍有一棵巨木横卧。有人骑马经过时,对面看不到人,这棵神木由于不便剖开(可能有空心)使用,而被作为陈列品存放了。不难想像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从川、广一带深山运到北京,该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

永乐、正统时期,无论采木或烧砖都是由政府派遣官员营办。例如《明会典》记,正德九年重建乾清、坤宁二宫,起用军校力士十万。差工部侍郎一员、郎中等官四员。奉敕,会同各该镇巡官、督属采木、烧砖。嘉靖时期表面上也是官办,但实际上已开始是官督商办。如上表所注鹰架木、桧木、平条槀木等条都有木商运京时,在通惠河设税卡管河抽分郎中,所管的“抽分”机构抽税,围圆在一尺(三寸半左右直径)以上就要上税。这样一来,皇家营建出现了资本主义商业经营的因素。也说明,明中叶以后木材需量之大之急,单靠官家伐运已不敷用。

照得楠杉大木,产在川贵湖广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工兴在即用木切急其南京等处或有大木,咨行火急查报。现湾厂、神木厂者,敕内官监提督会同部官将现在木植计算数目,先尽乾清宫、坤宁宫,次配殿、宫门均匀搭配,务俾呈用,其斗、梢、装修等项,只以顽头标皮并截下半段等木凑用,不许混开于大木之内以图侵冒。然各厂大木不多,一时取用殆尽,后一不继,何以区处查照先年土农进木加级事例,通行川贵湖广等处抚按,谕令如宣慰等农,采木恭进,照例加级赏赉。其土夷巨商力能采买者,彼处抚按即以本部科银及赃罚等银,从厚给值……。(《两宫鼎建记》)

由于营建需用,只好动员“土夷”、“巨商”,开始限于就地采买。后来则渐渐运京后抽税购买。这比直接征用民夫,避免了酿成伐运工人反抗和暴动,但又产生了另外的弊端,商人和官僚、太监勾结,以进奉皇木为名,大批夹带木材运至北京一带销售。一时贿赂公行,侵吞假冒充斥。例如:两宫初兴,钻刺请记。蚁聚蜂屯……徽州府木商王天俊等千人,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木札付买木十六万根,勿论夹带私木不知几千万根,即此十六万根木逃税三万二千余根,亏国库五、六万两……。夫俊等极力钻术内倚东厂,外倚政府……。”

这些木商由于宦官和贪官污吏的支持,甚至敢冒“奉旨”名义,骚扰州县,派夫拽筏冲撞民船。官府则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仍然造成了全国性灾害。

嘉靖初,礼部给事中(负责纠察的官员)张翀中上书说法,“……两宫营建,采运艰辛,或一木而役夫万千,或一椽而废财十百。死亡枕藉之状,呻吟号叹之声,陛下不得而见闻……。连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都这样描述,则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了。

注:关于木材等级,按长短及围长决定,围长一尺以上为六等,二尺以上为五等,由此类推,即四尺以上为头等,五尺以上为神木。

二、采石与运输

我们参观故宫时可以看到宫殿建筑除木结构以及门窗、装饰外,用石料的比重相当大,除基础的条石、须弥座、柱础外,台阶、石栏甬路等,其中最大的是保和殿后的一块云龙阶石,长16�5米、宽3米、厚1�7米,是用一块汉白玉雕成,重达200多吨。

明代营建北京宫殿所需石料有汉白玉石、青石、花岗石、花斑石(注)。其中主要品种为汉白玉石,色调浑白,质地均匀,很少裂纹。而且体积较大,是石雕的好材料。产地为北京房山县的大石窝和涿州的马鞍山。由于采集量大,明朝政府在这里驻有工部及御史衙门官员,专门监督采运。

开采石料是艰巨的劳动。选择好开采地点以后,先要剥离表土,再挖出砾石、砂层,要清除几层至十几层的乱石。一般良材都埋藏较深,开采后从地下翻出。“……大石料大者,折方八九十丈,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翻交出塘上车,非万人不可——兵部将大石窝除现在一千八百名外,再添六千二百名。马鞍山现在七百名外,再添三百名应用。但冬至后班军回卫营军住操,此时天寒地冻正宜趁时发运……一方行管山主事多方雇夫;一面咨该部从长议处,务令军心趋,常川服役”。

特大石料——类似云龙阶石那样,翻塘上车需要一万个军工。工程之大可见一斑。不仅要把石料就地加工成粗料,而且要把石料剥离地点到装车地点开凿成一个大斜坡,垫以滚木,用撬杠、人拽,一寸一寸地移动。这种特大石料的运载工具叫做“旱船”。由巨大的方木联结成木排,架在两排方木上面,其使用多在冬季,严寒季节在路面泼水结冰,用人力和畜力拉拽,由房山到北京一路直到现在水井较多,就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两宫鼎建记》载:“三殿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府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州判、县佐贰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费计银十一万两有余”。按前面所记,如果再加上军工,则运这块巨石所动用的人力达两万六七千人。房山到北京的距离以150里计,运了近1个月,每天行程约5-6里,可见运输之难。

至于一般中小石料靠畜力车辆运输。有16轮、8轮、4轮及2轮之分。建两宫大石,御史刘景晨亦有佥用五城人夫之议。公用主事郭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这一千八百头骡子当不会只拉一辆十六轮大车,如以9套畜力拽运,估计为200辆。但以二十二日行程计,那么每天进度比人力拉运所差无几。

由于运输频繁而且艰巨,官府还动员大批劳力修路,……照得大石窝子街中道等石,有一块重至十五六万斤者,有十余万斤者,开运一块费银千余。道路洼陷不平,损坏车石势所必至……令顺天抚按督责该地方司、道州、县官,多方设处。务期修垫如法,坚阔平坦,以便车行。如或虚应故事致损车石,除州县正官分别参处,巡捕官拏究外,仍责令该州县赔补原石……。顺天府(所属北京周围各州县)的百姓不但要出工修路,而且还要担负因事故而损坏车石的赔偿责任。这一带百姓为运石而支付的人力和财力可想而知。

至于一般小型石料的运输,起初雇用在官4车户,即未门承包运输的车户。嘉靖初在官车户仅仅9家,即竭户破家置买车骡亦不敷用。后来实行官造车辆,募集殷实富户领车并提供骡马,按日按头给运费。车子按一百两纹银计值,每年扣除领车户二十两,五年后车子归车户。从这种计算来看,得利者是官府和殷实富户,官府所扣除的钱当然从每日每骡的工钱里计算,等于白白使用!而殷实富户五年后又可白白得到一辆车子。但艰苦的劳动却转嫁给富户的长工、佃户身上。受灾难的依然是劳动人民。

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本期陵寝用石最多,及正德、嘉靖两朝再建三殿两宫,其取石更繁。倘凿之他方即倾国家物力亦不能办。乃近京城数十里名三山大石窝者,专户白石,滢澈无瑕,俗称之白御石。顷年三殿灾后,曾见辇石入都,供柱础用者,俱高广数大……。

注:花斑石产于徐州,凿成大型方砖形状,铺殿堂地面,经运河运京。

三、砖和瓦

明永乐间营建皇宫是和整个国都的建设同时进行的。皇宫用砖与各王府、皇陵、北京城墙以至修建长城所用的砖,主要来自南方各省。北京城墙已于1958年拆除,从已发现的旧砖戳记和《明史》等书的记载来看,这些砖主要来自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各省,而主要省份为山东、河北和江苏。嘉靖十一年御史郭弘化在奏本中提到……“臣闻四川、湖广、贵州、江西、浙江、山西及真定诸府之采木者劳苦万状。应天、苏、松、常、镇五府方有造砖之役,民间耗费不赀,窑户逃亡过半……”。由此可知直到明代中叶,江苏主要府县仍然为供应皇宫营建而烧砖。

明初营建凤阳和南京已知供砖的府县有:

淮安府:安东、海州、赣榆。

扬州府: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州、兴化、通州、海门、六合。

镇江府:丹徒、丹阳、金坛。

安庆府:怀安、桐城、潜山、太湖。

宁国府:宣城。

南昌府:南昌、新建、进贤、奉新、武宁。

九江府:瑞昌。

广信府:铅山、永丰。

建昌府:南城。

抚州府:临川。

吉安府:庐陵、吉水、安福、万安、永宁。

临江府:清江、新喻。

袁州府:宜春。

赣州府:赣县、会昌。

衡州府:常宁。

(以上引自《中都考》)

营建北京时除应用南方诸窑外,还在山东临清和顺天府的昌平州、通州、涿州、房山等县开窑烧砖。由于砖窑散在南北各省,运输到北京就成了大问题。但明代把运砖和漕运结合起来,官府规定,凡属运粮船必须搭运三十块砖,否则不准放行和通过关卡。这种砖在尺寸、质量、重量等规格都有严格规定。每块重48斤。那么30块约合1440斤。这对每个运粮船是不大不小的负担。

明中叶以后,山东临清所产的砖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临清砖。清缪荃荪在《云自在堪笔记》中载:“考故明各宫殿九层基址、墙垣俱用临清砖”。这种砖坚实细密,用黄河、运河所冲激的细澄泥所烧制,适于磨砖对缝,而且不易剥蚀。另外,临清靠近运河,运输也比较方便。

这种大型城砖只能用于皇宫、城墙、王府、庙宇,平民是绝对禁止使用的。砖上打有产地戳记。有的还有某某陵寝、庙宇专用字样。这种祭祀建筑的砖不能用于宫殿。有可能出自宫廷的忌讳——活人所用的东西必须与死人所用区别开来;也可能出自克期修建陵寝、庙宇而使砖石之类建材得到运输和使用上的保证。

铺地所用的方砖早期系从苏州烧制,称为苏州砖。这种砖质细致,不仅耐磨,而且不易断裂,适于雕刻。中南海新华门八字影壁雕砖,经过几百年的岁月仍然未受风化剥离。说明这种砖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有的宫殿铺地方砖至今油光黑亮,一经擦拭整洁如新。那是经过桐油浸泡加工制成的。这些建筑材料都可以证明当时苏州制砖的水平。

《两宫鼎建记》载:“……查得苏州方砖在厂现贮者一万余个,似不敷用,合与予行彼处抚按、选廉干府佐员管理,务要坚莹透熟,广狭中度,其应用料值,夫匠工食,装运船价,并于赃罚料银等项处办。具文申部以资查考……”。如得到方砖间有色红泥粗不中旧式,该管理以侵渔重究。

这里所说贮存方砖的“厂”就在北京鼓楼大街路东,方砖厂之名一直存在到今天。在方砖中还有一种大型呈暗红色的,是特意为皇陵烧制的“金砖”,约1米见方。我们今天在定陵地下宫殿所看到的就是这种。不仅体积大而且坚实异常,500余年仍然无损。这固然与长期密闭有关,但也说明当时造砖工艺的高度水平。明代历朝皇帝都在登基后就经营自己的坟墓。这位万历皇帝更为突出,他曾亲自审查这座陵寝的设计和施工,所以定陵工程特别讲究。

具体数字实在难以统计,希望在这字里行间能找到你需要的东西吧

在周代,王是天下最高统治者,各诸侯国的国君,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居于天下最崇高的地位。各诸侯国由他封建,他也有权虢夺,所以周王是各诸侯国的共主。王是所谓受天命来统治天下的,宣称他是天之子,简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他的土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他分封土地给诸侯,要向他缴纳贡赋,而且他随时可以收回,改封给别人,对臣民他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在西周盛世时,各国诸侯定期朝贡,他也可以随时召见和调用各诸侯国的兵力、人力和资源。不朝贡、不服从征调,他就问罪。在西周时代尤其是前期,这个政治秩序维持得挺好,能够天下太平。西周亡,平王东迁后称为东周,历史进入春秋时代。王室力量衰落,各诸侯国互相争霸,先后有所谓“春秋五霸”,没人听周王的,周王朝名存实亡;后来连虚名也没有了。

在春秋时代,原来的政治秩序被破坏了。周王成了摆设,有的诸侯甚至把周王召唤来召唤去,颠倒了主从关系。各国诸侯没有约束,无所顾忌,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互相征伐,战祸连绵,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秩序,最首要的一条就是尊王,即重新树立周王统治天下的绝对权威。孔子在《季氏》篇具体地谈到尊王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确立王权: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第二章)(孔子说:天下有道,制礼作乐、兴兵征伐,由天子作决定;天下无道,制礼作乐、兴兵征伐,由诸侯作决定。由诸侯作决定,大概传十代很少有不失去政权的;由大夫作决定,传五代很少有不失去政权的;大夫的家臣来掌握国家命运,传三代很少有不失去政权的。天下有道,政权不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会怨议朝政。)孔子认为尧、舜、禹、汤和西周初期的文、武、周公时代都是天下有道,所以天下太平兴盛。所谓道,即正道,就是由天子来制定礼乐,决定出兵征伐。天下不太平,是因为诸侯各自制定自己的礼乐,由自己决定出兵征伐,各自争战,天下自然大乱。孔子认为,礼乐征战由诸侯决定,传十世,很少有不垮台的;礼乐征伐由诸侯的大夫决定,很少有传五世不垮台的;大夫的家臣掌握国家的政权,很少有传三世不垮台的。天下有道,政权不会掌握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表示不满。

孔子这里说的天子决定礼乐,指的是由天子掌握各种法律、法规制度的立法权和颁布权,决定和颁行统一的教育文化内容的文教权,战争动员和终止的决定权。即使在现代,这些也是任何一个主权统一国家的中央政府必须具有的权力。不过,在现代,这些权力不是交给某一个人,而是交给民选产生的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和由议会产生并监督的中央政府。不能交给某一个王或某一个集团的领袖。孔子所以着重提出尊王,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当时的诸侯不把周王看在眼里,各国各有自己的一套礼乐制度,任意征伐别国来扩张争夺土地。在诸侯国内部有些国君也丧失了权力,由大夫甚至大夫的家臣篡夺政权。拿孔子居住的鲁国来说,鲁国国君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代政权旁落,四代由大夫把握政权,后来又由家臣阳虎等人篡权,“三桓”,即鲁桓公的三房子孙都衰微了。所以孔子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第三章)事实正是这样,大夫、家臣相继篡权,而且一个个垮台。天下大乱,孔子认为是因为没有执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条尊王原则。

尊王的第二项内容见《尧曰》篇,目的是促进经济流通,健全行政机构: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尧曰》第一章)(审查制定度量衡,恢复被废弃的官职机构,政令就在四方通行了。)这一章的“谨权量”的权,指量轻重的衡器(如秤);量,指容器(如升、斗);度,指长度(如尺)。“谨权量、审法度”,即检验并审定度量衡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现在计量局的职责)。由王规定度量衡的统一标准颁行天下,是促进天下经济流通的必要措施。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诸侯各自为政,各有度量衡,标准不一,妨碍了天下各国的各种经济活动。

“修废官”,也是针对当时实际情况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周王室衰微,养不起百官臣工,百官走散,有的行政职能部门形同虚设。如上所述,以乐官而论,这是管理礼仪作乐、管理学校教育和训练乐工的机构,在孔子时代,乐官的主要负责人和骨干乐工已经逃往四方,朝廷保存的文献大多亡佚。修废官,就是恢复或整顿形同废弃的政府机构,使它们能够履行其行政职能,才能使王的政令通行,这是尊王必须要首先重视的工作。王是通过他的各个行政机构来推行政令的,尊王当然必须健全其行政机构并尊重它们的权威。

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秦桧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 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 志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是。曹操从小就奸猾。他这个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实际上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封费亭侯,任大长秋。大长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曹腾的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当不错,和士人的关系也比较好。他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过许多好事、大事, 所以《后汉书》中有传。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总归是宦官养子之子。这在当时,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应该是好的,至少不缺钱花。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官居太尉(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出钱一亿买来的。曹家既然这么有钱,曹操小时候就完全有可能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么样。曹嵩对他这个儿子的教育,大约是很少过问的。曹操自己的诗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所谓“三徙”, 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保证儿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受坏的影响。竟三次搬家。所谓“过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从庭院走过,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这样的事情,在曹操家里都没有发生过。看来,曹操小时候,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便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管教一下这个儿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他那多管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远远地见叔叔来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叔叔当即又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把曹操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操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的坏话。有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曹操的哥们儿袁绍、张邈等人,大约也是同类角色。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操和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了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 来。显然,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视他(薄其为人)。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见《世说新语方正》)。然而有一个人却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地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儿相托。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话是记载在《三国志》正文的,应该靠得住,也有道理,因为曹操并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纨袴子弟。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张让时,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认同“奸雄”这个评价。这个评价是许劭给出的,而结交许劭则是桥玄的建议。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 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评,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你这个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而去。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事实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英雄、奸雄、奸贼),总离不开“奸”和“雄”两个字。有强调奸的,有强调雄的,也有认为他既奸又雄的。所有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