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来历和风俗

游戏攻略03

惊蛰节气的来历和风俗,第1张

惊蛰节气的来历和风俗
导读: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简介,以及风俗和历史渊源详细介绍如下:一、惊蛰简介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简介,以及风俗和历史渊源详细介绍如下:

一、惊蛰简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二、风俗

在古时惊蛰当日,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习俗。此外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

三、历史渊源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相传是因为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气象变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伴随着气温大幅回升,春天的势力范围也随之明显扩大。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入春进度区别较大,在惊蛰期间,春季版图明显北扩,从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扩展到河南北部、陕西南部一线,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虽然还处在冬季,但也会温暖许多。

中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惊蛰是春天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年轻人来说,只知道惊蛰这一个节气,其他的并不是很了解吧,比如惊蛰是哪一天?

2019年惊蛰是哪一天

2019年3月6日,05:09-2019年3月21日,05:59。

从天文上来说每年太阳到达黄经345°附近,就是惊蛰节气,一般是每年的公历3月5-6日之间。惊蛰,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被称为启蛰,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位列第三个节气,是干支历法中卯月的起点,是中国很重要的节气之一。

惊蛰三候

桃始华:天气还暖,桃花开了。

仓庚鸣:黄鹂跃上枝头鸣叫。

鹰化为鸠:到惊蛰的时候鹰们开始躲藏起来孕育后代,天空再无鹰的身影,但是先前蛰伏的鸠开始登上舞台,鸣叫求偶,古人将鸠看成了鹰,认为鸠是鹰变的,才有了这一候。

惊蛰天气怎么样

气温开始回暖。

惊蛰节气位于“九九”附近,俗话说九九艳阳天,惊蛰的天气自然是该要回暖了,而从地域上来说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惊蛰后天气还会冷吗

可能还会冷。

惊蛰的节气特征是乍暖还寒,这就意味着惊蛰期间在暖的同时还有可能会有寒冷的情况出现,所以,惊蛰期间增减衣服不要太急,不要看着最近天气很好就少穿衣服,很容易感冒的。

惊蛰节气适合吃什么

滋补食物

惊蛰正逢春季,是人身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候,万物复苏,在这个时候吃一些滋补型食物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可以吃一些进补食物,例如,蛇肉,狗肉,枸杞,虫草等。

甘蔗

惊蛰时正是春天到来,冬天一过,就是吃甘蔗的好时节了。惊蛰吃甘蔗在润肺的同时,也能对抗春天的干燥和风沙天气。

韭菜

韭菜有发阳的作用,惊蛰,是春天的开始,在惊蛰吃韭菜是大补,韭菜虽小可不要小看它。

建议: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不妨在惊蛰吃些韭菜。

惊蛰节气吃梨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春天万物复苏,同时也是呼吸道感染率以及肺部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的时期,惊蛰吃梨,清肺的同时,也能有效对抗多变的天气变化。

玉米

惊蛰吃玉米也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大家在惊蛰时不妨吃一些炒的玉米。在磨牙齿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胃动力。

醪酒

惊蛰的时候吃些醪酒也是一项传统习惯,春天的时候,身体的毛孔会打开,有些地方惊蛰节家家户户要喝醪酒、吃鸡蛋煎饼拌芥末汁,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

惊蛰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在农历上,惊蛰表示阳气开始复苏,春天的力量开始增强,万物复苏,百花盛开。而在现代,惊蛰也被视为春季的之一个节气。春季雨水、温度变化,都会使动物、植物从冬眠、休眠中“惊醒”,开始繁衍生息,这正是“惊蛰”的内涵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是新的开始,是全年最为重要的季节之一。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

惊蛰的标志性物候

1、桃始华

所谓“桃始华”,说的是桃树开始开花了,但这个桃树多见于北方的山桃,而不是多见于南方的毛桃。以杭州为例,现代物候观测,山桃的盛花期是3月5日前后,毛桃的盛花期是3月25日前后,山桃的花期比毛桃要早20天左右。

2、仓庚鸣

“仓庚”指的是黄鹂鸟,“莺歌暖正繁”,黄鹂鸟被视为天气回暖的预告者。从惊蛰一候桃始华,到惊蛰二候的仓庚鸣,标志着鸟语花香时节的开始。在人们眼中,莺歌燕舞,代表的是春天更好的歌唱家和舞蹈家。

3、鹰化为鸠

“鹰化为鸠”说的是老鹰惊蛰时变成了布谷鸟。这听起来当然是谬误,但也可以这样理解:春暖之后,食物多了,鸟类的性情不那么凶猛了,变得温顺了,由“鹰派”变成了“鸽派”。到了仲春时节,人们看不到鹰了,但鸠忽然多了起来,于是人们以为鹰变成了鸠。实际上,是鹰躲起来忙着孵育小鹰,鸠忙着鸣叫求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