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什么地震

游戏攻略08

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什么地震,第1张

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什么地震
导读: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人工地震。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

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人工地震。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发生位置: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扩展资料

人工诱发地震 artificially induced earthquake 由于人类活动,如工业爆破、核爆破、地下抽液、注液、采矿、水库蓄水等诱发的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也叫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 、油井灌水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地震是当前要严加注视的地震灾害之一。

-地震

-人工地震

199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主办的一个讨论会研究了危险性与撞击物体大小的关系,其成果为《太空监护调查:NASA国际近地球物体探测讨论会报告》,由会议主席大卫·莫瑞林编辑。根据该报告,投射造成的灾害可按撞击物的大小或功能划分成3大类。

第一类:直径10~100米的撞击物?

该类中的撞击物体通常在到达地面前就已破裂,直径介于10~100米。物体爆炸产生了相当于5~10吨TNT的功能(基于20千米/秒进入大气层的速度),这类大小的撞击物体的功能全部消耗在大气层中。

这一尺寸范围中较小的物体似乎每10年要碰撞一次地球。10米大小撞击者很少能穿过大气层产生陨石坑,只有铁或铁石类的物体能坚持下来,它们类似于陨石中知名的那一种。不过,这样的情形出现很少。事实上,石质物体也幸存不下来,它们破碎后减低速度,致使岩块慢至自由落体速度,而动能转换为大气冲击波。其中一些冲击波能量会转变为机械波;另一部分则变为通常被认为是火球的突发光和热。它引发的爆炸往往出现在大气层的相当高度。在地面或海洋中则很少或没有这种情况。因而,当它经过观察者时,通常看到发出破裂声的火球和听到冲击波产生的震动。

当物体大小接近100米标准时,影响会变得更糟糕。这样的碰撞在地球上每千年发生几次,均相当于1亿吨TNT。这种实际投射有较大的机会到达地面,或者由于它体积较大而能到达大气层的较低处消散。

由于爆炸位置较低,转换为冲击波的能量也相应的大一些。如果冲击波的压力和冲击辐射能(大多数以过量热的形式)相合,后果将是极度破坏性的。这样一种临界状态的最好例子1908年曾出现在通古斯卡大爆炸事件之中,那次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破坏了西伯利亚超过2000平方千米的旷野地区。

这一种类中较大小行星的撞击对地球意味着什么呢?其结果将会是局部影响,不过对撞击位置周围地区依然是破坏性的。风暴性大火将会盛行,它们由小行星及其撞击燃烧火星点燃。虽然氧化氮和尘埃不会影响到全球,但可以经过大气穿越到很远的地方。与火山喷发一样,这些气体和尘埃可以几个月使日落带色。如果该物体穿过大气撞击地面,那么所在地区的自然变化是明显的——地面上的洞穴和地面下挤压埋没的一切。假如它出现在小镇或城市上空,半径20千米范围内的建筑物将被击倒,而油气管线将由于撞击产生的热量而着火。成千上万的人因挤压撞击或冲击波或喷出物而丧身——自然轰击将物质猛掷向撞击位置周围的每一个人。假如同样的撞击发生在海洋,热天体碰击水体产生的蒸汽将会滚滚向上,由于大气中潮气大量增加,将会引起短期气候的改变。

第二类:直径100~1000米的撞击物?

在外观上,第二类撞击物的直径从100米到1000米,它平均约每5000年与地球碰撞一回。对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其最好的情况说明就是水、冰和挥发物的彗星。科学家们相信,这样的天体在它实际撞击地面前将会在地球厚密的大气层中破裂和分解。这种彗星的影响将会造成最大的定位破坏。它主要来自分解物体穿过大气层时的大气冲击爆炸。这类撞击彗星将会造成与通古斯卡大爆炸事件相近的破坏。

不过,假如小行星将同样大小的物体投向地球,也许会引起我们更多的顾虑:金属小行星或许会到达地面并产生一个小撞击陨石坑,而石质小行星则必须有大约150米以上规模才能造成同样的陨石坑。

在该尺度较小尾端(近100米大小),撞击将会引起局部的破坏,与第一类高数值一端小行星的影响相类似,撞击物的能量将会在陨石坑形成期间被地面吸收。

对于较大撞击者(接近于1000米)的碰撞,尤其是撞击陆地,掘起物质的溅泼将覆盖直径约为10千米的地区。就像猛力掷一块岩石进泥土,喷出物得在一个特定方向溅泼(取决于撞击角度)并覆盖了一切,溢向四处。破坏也可由撞击造成的陨石深坑产生。该物体会有约2千米的直径,它将会破坏掉撞击下方以前存在的所有事物。而且,这一破坏将不限于爆炸投影点。撞击物的大气层爆炸将破坏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的建筑物、森林和大部分自然环境。估计认为,这样的撞击将会包括整个州或整个国家。如果这一袭击出现在人口密集地区,死亡人数将达数千万。

如果较大的小行星撞向海洋,这个未受损的物体会造成严重破坏。巨大的物体将产生出水墙,把蒸汽和海水高高地抛向天空。其结果会造成天气方面的局部变化(特别是降雨),它将影响世界上其他的系统运转。这一撞击波非常强大,将会掀起类似于地震活动引发地震海啸那样的巨大海浪。就像卵石掉进池塘,波纹会以同心圆方式向外移动,它可能淹没附近的海岸线。波浪就这样造成强烈的滨岸侵蚀。但更大的破坏将是消灭整个的海滨城市和城镇,杀死人烟稠密的海岸线一带的成千上万人口。

科学家们相信,第二类高数值一端小行星的总体影响会相似于核式爆炸,规模近于多年来核武器试验中百万吨级中较小的档次。不过,这种近1000米大小物体撞击的实际影响纯属推测,我们没有真实的办法来确定它的实际影响。科学家们只能猜想,其根据是近年中已落在地球上的撞击造成的局部化影响。

第三类:直径1000~5000米的撞击物?

一个最可怕的情况得出自第三类撞击。这些撞击物直径范围从1000米到5000米,以数十千/秒速度行进。它们在太阳系的早期曾比较活跃,从月球、水星、金星以及我们地球上许多较大的撞击陨石坑就可看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不再存在。这样大块的岩石撞击地球形成陨石坑的比率是低的,就陆地而言,它们约每30万年出现一次。

地球怎样同这类撞击抗争呢?一般来说,由第三类撞击物产生的陨石坑约是投射体大小的10~15倍。例如,一个10~15千米的陨石坑会有1千米大的小行星造成,一个50~75千米大的陨石坑会由5千米大的小行星造成。虽然它们看起来是个小数字,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15千米大小的陨石坑将会消灭可以比得上从洛杉矶国际机场与加州佛罗伦斯之间直径圆圈内的一切,撞击中规模最大的那类陨石坑会比得上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之间距离为直径的圆圈那么大。这些撞击会造成地方影响,而实际的伤害将会遍及全世界。

虽然不知道确切的大小,但1000米或1000米以上的撞击物体将会把地球推向全球性灾难的境地。如果这种撞击出现在陆地或海洋上,其结果将会是地球综合平衡体系的打破。形成陨石坑的撞击将会使尘埃遍及全球,足以使世界气候产生短期的重大变化,加上撞击地区的破坏性的爆炸影响。

那么,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就第三类小行星中较小的而言,破坏将会是无限巨大的。至于该类系列中较大的撞击物一旦撞向地球,人类文明自身即便不是全部被消灭,也将会受到威胁。幸运的是,正像我们迄今所了解的,一个约5000米直径的较大小行星同地球的碰撞的机会是天文意义上的。

但是,几千米直径小行星碰撞的可能性却增加了。简单来说,这种撞击物会伴随有大规模的爆炸,足以击碎并部分化解地面上撞击者下方的投射物和场所。大约半个小时后,来自撞击物体的高速投射物将会产生足够的热量烧毁它周围所有有生命的东西,并形成吞没周围一切的风暴性大火(引发自灼热和降落的燃烧碎块),接着会迅速地蔓延至整个大陆。由于撞击物火球中的硝酸进入大气并覆盖部分地表,许多湖泊、河流、工地和一些海洋表面将变得发酸。

主要问题将起源于进入大气上层(平流层)的尘埃和岩屑。这种尘埃会被盛行风带到全世界,它散布开来,遮蔽了很大一部分阳光。日落和日升将出现令人惊异的灼热,而尘埃的移动白天像一个屏幕。缺少阳光会引起气温下降摄氏数十度(根据许多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研究,全世界温度下降几度能够引起戏剧性的气候和自然变化,会导致组成极地冰盖的冰的增加)。这会缩短生长季节,甚至会缺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生长季节,造成世界性的大规模作物减少。

这一切灾难不会很快就结束。几个月以后,影响会转换,水气和二氧化碳将增加,将温室效应推到人人知道的全球变暖的关口。这时气温升高,也许增高10℃。当地面加温使对流层(大气层最低一层,是我们住居地所在)的温度增高时,温室效应明显了。这又进入了可怕的循环,当海洋被提温时,它会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增大了全球的温室加温作用。这样的地球循环使生物圈使用过度变得压抑,减少了所有生物体幸存下来的机会。

在惨剧的中间,人类将会被推到尝试活下去的限度。撞击后寒冷的天气将冻死农作物,相应结果是缺乏食物,包括因缺少饲料而失去牲畜和野生动物(它们在许多情况下成了食物的竞争者)。这样一来,很少的粮食就将引起全世界的饥荒。同时发生的将是疾病的传播,它不仅来自饥荒,还来自死于撞击的有机体的腐烂。燃料将受到重视并处于高度的需求之中,当消费了更多的燃料时,这些资源将会在极限程度被征税,不仅有实际的税收,而且可能还有留下来的政治结构的征税,它要求我们为难以找到和运输燃料资源付税。白天时间不间断的昏暗也会促使这一状况的加剧,温暖阳光的缺少磨灭了重建的希望。

几个月以后,温室气体增加了,它形成的较温暖的气候只是用来加剧已经破坏的情景。变暖将持续数十年,刚好造成了相反的影响,冰盖将会融化,淹没海滨城镇和城市,人口将搬到内陆。这些热量增加了大气的负担,在许多地区造成干旱或雨水成灾。全世界水汽将会增加,许多剩余的土地转变为热带似的丛林。另外的大气水也增加了世界周围暴风雨的强度,风和猛冲的降雨引发广泛的洪水泛滥和破坏。人类和野生动物又将被迫逃生,为最好的土地争斗,寻找那些有足够食物、隐蔽处和水的地方。伴随对缩小着的供给物质的争夺,生物体总数将猛烈下降。

即使是较小的撞击者,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几个世纪都不消除,或者说,它甚至能改变地球未来的地质活动进程,就像白垩纪——第三纪边界情况那样。在上述情况中,撞击改变了行星演化的进程,而让哺乳动物作为生物体的主宰控制地球。如果今天出现这样大的撞击,根除的大多数也许是哺乳动物,有谁知道什么物种将会逃脱这样的大灾变重新主宰地球呢?

回答这个问题感觉会被喷,不过下笔那一刻什么都不重要了,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看见大家都各抒己见,也来凑凑热闹。千人千面审美观不一样,大家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尽相同,以下众明星颜值都被吹爆过,但笔者还是get不到他们的颜。

李现因影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爆红

李现凭借韩商言一角,在各大领域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他的人气与流量比肩一线明星大咖。李现所涉足领域的各项数据,几乎都呈直线上升状态,因为是超级玛丽苏剧情,所以李现凭借韩商言一角,衍生了一大批“女友粉”。粉丝们一度称李现为“内娱颜值巅峰”,说实话根本get不到李现的颜,感觉他像极了《冰河世纪》的鼹鼠。

迪丽热巴有异域风情

然而和同是新疆的古力娜扎、佟丽娅相比,年龄越长热巴的五官缺点,就会暴露得一览无余。迪丽热巴的五官很硬朗,现代剧稍微画一下妆还能看,可穿上古装服饰,迪丽热巴的颜值就一言难尽了,在古装剧《烈火如歌》中,她雷人的造型让人不忍直视。迪丽热巴的长相本来就很立体,加上妆容和造型,英气的五官就更加立体,所有网友所说的“男人味”就冒出来了。

肖战和王一博凭借魏无羡蓝忘机圈粉无数

肖战王一博的粉丝群体大多是颜粉,肖战走红后被夸是“古装扮相最帅的男星”,而王一博则被夸“拥有盛世美颜”。王一博粉丝们的评价是很高,但对于这个评价,笔者不敢苟同。说实话以肖战的颜值,确实不能与“天涯四美”相媲美,而王一博则和网红小吴,在眉宇以及神态间都极其相似。

孟美岐眼睛偏小,离开精致妆容后,她的颜值被暴露无遗,一旦穿搭不当孟美岐的真实样容貌,就会暴露在镜头前,孟美岐以清纯容貌吸粉无数,可她的颜却让人get不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哪些明星被颜值被吹爆,而你却get不到他的颜呢?

球状闪电俗称滚地雷,就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绝非科幻小说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这种现象早于1838年便有文献记载,科学家已研究逾160年,有关的报告多达数千份,也有二千多份科学论文出版,但是我们对此现象仍未有合理的解释,可是说它可以穿越任何物体是不可信的。

球状闪电通常都在雷暴之下发生,它十分光亮,略呈圆球形,直径大约是20至50 cm。通常它只会维持数秒,但也有维持了1-2分钟的纪录。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气中独立而缓慢地移动。有少数目击者说它会随着金属物品走,例如电话线,但多数人都说它的路径不定。绝大部份目击者都说它是横向移动的。在它短短几秒的生命中,它的光度、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它曾在空地、封闭的房间内、甚至飞机仓内出现!有迹象显示,它跟云层与地面之间的闪电(即常见的普通闪电)有密切关系,有目击者说它会在普通闪电后形成或消失。球状闪电有可能激烈地爆发,也可能会安静地突然消失。在颜色方面,则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描述。

球状闪电具有破坏力。它既可以破坏玻璃窗,也能使墙壁的外层剥落。它也曾造成人和动物的伤亡,但由于资料不足,未能了解致死的真正原因。没有证据显示球状闪电会破坏树木,这与普通闪电略有不同。球状闪电几乎无法被破坏,有人曾用步枪射中过球状闪电,但是无效。

由于球状闪电出现的频率很低,科学家难以做系统的观测,至今也没有人拍摄得高质量的照片来作科学研究。理论方面,有人认为它是灼热的空气团或气化了的元素,例如碳、钠又或是铜。虽然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球状闪电的部分特性,却不能说明为什么它可以在飞机仓内形成。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等离子体、离子、带电的尘埃、有外层电子壳的水……,但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满地解释这个科学悬案。如果你有见过球状闪电或拍到它的照片,一定要把所有资料记录下来呀!那将会是十分宝贵的研究资料。

球状闪电之所以神秘,实在是因为它并不常见,它飘渺的行踪、多变的色彩和外形以及它刹时间巨大的破坏力都让人类着迷。所以,早在古希腊的年代,人们就开始留意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了。

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民间则常称之为滚地雷。球状闪电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大多数在10~100厘米之间,小的只有05厘米,最大的直径达数米。球状闪电偶尔也有环状或中心向外延伸的蓝色光晕,发出火花或射线。颜色常见的为橙红色或红色,当它以特别明亮并使人目眩的强光出现时,也可看到黄、蓝和绿色。其寿命只有1~5秒,最长的可达数分钟。

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也有沿着地表滚动并迅速旋转的;运动速度常为每秒1~2米。它可以穿过门窗,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还发出“嗡嗡”响声。多数火球无声消失,有的在消失时有爆炸声,可以造成破坏,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使人和家畜死亡。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产生刺鼻的气味,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

预防球状闪电的办法是,在雷雨天气,紧闭门窗,避免穿堂风。如果遇到飘浮的“火球”,轻轻的避开它,千万不要去碰它。

科学家推测,球状闪电是一种气体的漩涡产生于闪电通路的急转弯处,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以及少量的氧化氢组成。通常发生在枝状闪电之后,似乎枝状闪电是产生球状闪电的必要条件。球状闪电较为罕见,因而研究它十分困难,至今仍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谜。

球状闪电的一般性质

球状闪电至今仍是人们不能解释的奇怪自然现象。许多目击者认为,球状闪电的运动就像是有智慧的,好像它知道要去哪里,如果它进到一个房间,它通常是穿过门口或窗户再到走廊。当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

根据众多的目击材料,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球状闪电的基本轮廓。这种发光的球体大小在高尔夫球和足球之间,颜色有白、绿、黄、橙之分,其亮度可与100瓦灯泡相当。球状闪电持续时间一般在5~10秒左右,它会随气流的起伏在近地的空中自在飘飞,有时逆风而行,可穿门窗,进室内,甚至穿过炉子烟筒。有时会悬停,有时会无声消失,有时又会碰到障碍物爆炸发出巨响而消失。球状闪电运行速度缓慢,有时与人跑速度差不多,极少情况下它会发出轻微的唿哨声、嘁嘁声或咝咝声。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球状闪电几乎总是发生在雷暴天。

球状闪电的特点

大小

球状闪电直径从15~30厘米不等,但也有人见过直径1~2厘米和5~10米大小的。能以固定的频率改变其直径大小,可逐渐衰弱变小,爆炸可使其体积增加并使其终结。能靠分解或重组改变大小。

形状

大部分报道为球形或卵形,还有扁长方形、立方体、圆环状、哑铃形、云雾形、圆柱形、子弹形、雪茄形、锥形、透镜形、盾形和螺旋形等。

颜色

两种最常见的颜色是白色和橘**,其他较常见的是红、蓝、黄和绿色,银色和黑色很少见。有些球状闪电会变色。

速度

可从静止到难以想像的高速(每小时2万多公里,但这种情况不是在雷暴中),一般速度约为每秒5米,即每小时18公里。

结构

似乎是某种等离子体或云雾状物质,有的球状闪电中心是透明的,有的是中空的,或根本没有明显的固定结构,有些球状闪电似乎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运动性

有时是静止的。大部分为直线运动,有些是在一静止位置旋转,有些是不停地转动,有些是按明显的复杂路径来运行的。

寿命

球状闪电一般会持续几秒钟,如7~8秒钟,有些可长达1分钟以上。

行为

有些会模仿周围的物体运动,有些直冲大地。有些球状闪电似乎在“调查”其他物体。大部分被引向金属性或磁性物体,会发生强烈碰撞,有时会造成很大损伤。闪电球会跳动、分解、重组、衰减、爆炸或同时发生这些变化。

声音

极少情况会形成噼哩啪啦或嘶嘶的声音。

味道

目击者说有烧焦的或硫磺的味道。还说有时有烧焦油或氨水或臭氧的气味。

混合性状

温度:触到球状闪电的人都说它相当凉——即没有热的感觉。但它却可以煮开锅、熔电线和加热金属。

亮度:球状闪电一般都像路灯一样亮。它们有时白天即可见到,但人们通常是夜间见到它们照亮了大地。

发生:它们通常发生在雷暴之时,但极少也会发生在之前或之后。大多数的球状闪电都伴随着普通闪电——盘旋着待机而发,但有时它们也像普通闪电一样从云端直击大地。

千奇百怪的目击记录

上世纪40年代,在法国的小城镇里,有3个士兵在一棵菩提树下躲雨时被雷击毙了,但他们仍然站着,像没事一样。雷雨之后,行人跟他们说话,却不见回应,当行人去接触他们时,3具尸体顿时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烬。

1956年夏的一个正午,在苏联某个集体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下滚落一个橙**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牛棚里的12头牛炸死了11头,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

在美国的一个小城里曾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妇从市场回到家里,打开电冰箱一看,她放进去的生鸭、生肉全都变成了熟食品。后经科学家的研究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冰箱没有损坏!

1981年1月的一天,苏联一架客机在黑海附近遭遇球状闪电。一个大火球闯入驾驶舱,发出爆炸声。几秒钟后又穿过密封的金属舱壁,出现在乘客的座舱里,戏剧性的表演一番后,发出不大的声音离开飞机。事后检查,机头机尾的金属壁各出现一个窟窿,内壁却完好无损。

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球状闪电来去如风,先在纱门上留下了一个篮球大的洞,然后直奔地下室,毫不留情的毁坏了一个旧轧干机;俄罗斯一位教师的经历更可怕,一个80厘米直径的球状闪电在他头上来回跳动不下20次,然后悄然消失了;此外,前苏联也有报道说,一个球状闪电飞进了一个盛水的大锅里,水立刻沸腾起来,球状闪电在锅里翻滚了10分钟才熄灭; 另有一次,一个足球大小的球状闪电沿街滚动、跳跃,接触到地面时,竟炸出了一些深半米、直径1米的坑,最后,随着一声轰响,火球钻进地下。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国湖北省北部的枣阳市忽然间闪电频发,雷声惊天,当场造成9人死亡、20余人受伤的罕见灾害。据目击者称,雷击现场有一片红光,这正是球状闪电的特征。

有人怀疑,上个世纪发生在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就是球状闪电。

探索球状闪电的本质

到底什么是不可思议的球状闪电?多少年来,科学界都认为球状闪电是子虚乌有的现象,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承认它的真实性。

早在1955年,苏联物理学家便提出球状闪电是雷暴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效应所引起的。1991年,日本科学家报道了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微波干扰所产生的一系列类似球状闪电的现象,他们的人造等离子球也显示出球状闪电的一些特性,如它可沿与主气流相反的方向运动,并可穿越固体物质。

1998年,一位西班牙物理学家认为,所谓的神秘球状闪电其成因并不神秘,这一现象很可能是闪电产生过程中,磁场约束发光等离子体所形成。他建立了闪电磁场模型,认为关键是闪电过程中形成的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磁力线圈相互交织而成的磁力线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这一磁力线网有可能会呈现出球形,而发光等离子体会被这一网所“俘获”而形成球状闪电。这一火球效应会一直持续到等离子体开始冷却。研究人员指出,根据他们的预算,火球持续时间最多可达10至15秒。当等离子体冷却后,电子开始被原子所束缚,等离子体内部电阻变大、电流趋弱,周围的磁场也将随之瓦解,最终火球不复存在。

按照这一理论,球状闪电绝大部分较冷,但在沿磁力线方向局部温度则极高。研究人员指出,据此就可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火球并不发热而触到物体后往往容易着火。

2000年,两位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他们的新理论。当一般的枝状闪电击到土壤中,土壤中的矿物质会转换成纳米纯硅和硅化合物颗粒。这些尺寸不足十分之一微米的微型颗粒,会在闪电的能量作用下由土壤蒸发进入大气。这一过程,就像抽烟者从嘴中吐出烟圈。进入大气的含硅颗粒会首先连接成链,然后组成能随气流运动的球状细丝网。该球状细丝网中的颗粒具有很高活性,会在特定条件下缓慢燃烧,并释放出光和热而形成所谓球状闪电。

一些目击者曾报告说,他们看到的球状闪电能穿墙越窗,甚至能通过飞机的机身,这一理论对此也能解释。大多数房屋的门窗周围都有缝隙,而含硅颗粒组成的球状细丝网极具弹性,只要空气能过的地方细丝网也应能通行。也就是说,如果空气能穿过门窗,那么该细丝网也能“挤过”,并会随后重新恢复形状。

科学家以闪电样本的放电来试验土壤样本,结果确实产生了聚合的纳米粒子,这些离子的氧化速度与球状闪电一致。

研究的新进展

2002年1月15日英国皇家学会在其学术杂志《哲学学报》的专刊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球状闪电理论的文章。这些理论分别由物理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工程师提出。他们提出了3个解释球状闪电缘由的新理论。其主要内容分别是:

1球状闪电是由含有水合离子的小水滴组成的,它通过离子反应来释放能量。在这个理论中,球状闪电是一个包含等离子体的电化学结构,这一结构是由温度、压力、电磁场和重力场的微妙平衡来维持的。

2球状闪电是由聚合体细丝缠绕而成,通过表面放电来释放能量。在该理论中,灰尘中的自然微粒,像来源于纤维素、煤烟或硅土中的微粒都能形成细丝状结构,这些细丝聚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高度充电的球体,当它表面放电时,就发出了光和热。

3球状闪电是由金属纳米粒子链构成,其能量释放是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氧化来进行的。在这个理论中,普通的闪电能引起像土壤或木材这样的物质释放金属蒸气,这种带电的金属蒸气浓缩成一个网状的金属纳米粒子球。

这些理论都有些说服力,特别是第三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球状闪电能够穿过墙壁和关着的窗子,似乎更有说服力。

但是,人们至今尚未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真正的球状闪电,虽然已模拟出了极微型又短命的球状闪电。事实上,所有的理论在球状闪电的复杂多变性面前都显得那么单薄。一个真正的球状闪电理论应说明所有的现象,包括没有雷暴的情况和球状闪电持续很长时间及球状闪电大如房屋的情形。而要说清这一切,需要更强大的理论。

有人认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应是接近冷聚反应领域,与等离子体现象相关的理论。更有人提出球状闪电和龙卷风一样都是等离子团的现象。还有人设想,最佳的理论可能是把电磁学、电学和等离子及纳米理论综合起来的想法。

总之,球状闪电不仅有趣,而且包含了很多秘密,一旦了解了它的本质,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或许会有深远的影响。或许,我们不仅能找到人体自焚和通古斯大爆炸的元凶,更能由此找到高效、清洁的新能源。

球状闪电与人体自焚

1966年12月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波特城,一位煤气工人上午9时来到班特莱医生家查表。他以为老医生尚未起床,就径直走向地下室去查表。一进地下室发现地上有一堆灰烬。他抬头一看,看到灰烬上方的天花板有一个烧穿了的大窟窿。他大吃一惊,赶忙奔上去找那位老医生,却在卫生间看到烧穿窟窿的地板上,只剩下半条人腿,老人的身体已化为灰烬。 整个现场没有丝毫发生火灾的迹象。

有些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人体自焚”,并给它下了个定义:所谓“人体自焚”,是指人体没有同外部火源接触,内部发生燃烧化为灰烬,而灰烬周围一切可燃物体保持原样的一种现象。

根据现有的200多案例,发生“自焚”的人男女比例大约相等;年龄从4个月到114岁都有;身体有胖有瘦,有的案例甚至发生在走路、开车、划船、跳舞的过程之中。

那么,“人体自焚”起于何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西方,有人认为是人体内有过量的脂肪引起的。这种解释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发生自焚的人有胖有瘦。有些人认为,人体自焚是由于某种天然的“电流体”造成体内可燃物质燃烧。所谓天然“电流体”究竟何所指?还有人认为是由于体内磷质过多,发生自燃,此说没有根据。更有趣的是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喝了过量的酒,酒精发生自燃的现象。此人还做了个可笑的试验:把酒精注射到一块新鲜的肉里,然而却不见发生“自焚”现象。

近年来,有人指出:“人体自焚”是自然界中的球状闪电引起的,所以不是自燃,而是他燃。持这种观点的人解释道:球状闪电像一个大火球,在空中飘飘忽忽,忽高忽低的移动,常使夜间行路的人大惊失色。球状闪电能穿过门、窗的缝隙、升堂入室、钻进人家,它有时发生爆炸,毁坏建筑物,造成人畜伤亡。它在行经的沿途,遇到任何障碍物时无坚不摧,却又不烧坏周围的可燃之物。通常,一个球状闪电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约相当于10公斤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而且当球状闪电消失后,一般会留下烧焦、硫磺或臭氧的气味。

UFO与球状闪电

由于球状闪电行为的诡秘奇特,有人提出大部分UFO可能就是球状闪电。其理由是:

1在颜色方面。球状闪电的颜色绚丽多彩,有白色、粉红色、桔红色、蓝色等。UFO也有类似的色彩。

2在声响方面。球状闪电在运动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吱声、噼啪声,最后静静地消失。UFO由于距离较远,多数听不到声音,但也有少数UFO飞行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或隆隆的响声。部分UFO还发出热量,这与球状闪电很一致。

3UFO和球状闪电都能漂浮空中,行踪不定。

但是,持不同观点者则认为球状闪电多产生于雷雨的天气中,而多数UFO目击是发生在晴朗的天气里。况且,球状闪电在空中的运动似乎完全取决于气流,而UFO的运动似乎与气流并不一致。

2、《球状闪电》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一本以球状闪电为中心展开的科幻小说,书中描述了一个历经球状闪电的男主角对其历尽艰辛的研究里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神秘而离奇的世界。

球状闪电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闪电。

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民间则常称之为滚地雷。球状闪电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大多数在10~100厘米之间,小的只有05厘米,最大的直径达数米。球状闪电偶尔也有环状或中心向外延伸的蓝色光晕,发出火花或射线。颜色常见的为橙红色或红色,当它以特别明亮并使人目眩的强光出现时,也可看到黄、蓝和绿色。其寿命只有1~5秒,最长的可达数分钟。

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也有沿着地表滚动并迅速旋转的;运动速度常为每秒1~2米。它可以穿过门窗,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还发出“嗡嗡”响声。多数火球无声消失,有的在消失时有爆炸声,可以造成破坏,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使人和家畜死亡。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产生刺鼻的气味,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

预防球状闪电的办法是,在雷雨天气,紧闭门窗,避免穿堂风。如果遇到飘浮的“火球”,轻轻的避开它,千万不要去碰它。

科学家推测,球状闪电是一种气体的漩涡产生于闪电通路的急转弯处,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以及少量的氧化氢组成。通常发生在枝状闪电之后,似乎枝状闪电是产生球状闪电的必要条件。球状闪电较为罕见,因而研究它十分困难,至今仍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谜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 → 177路,全程约240公里 1、从杭州东站步行约150米,到达火车东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13站, 到达西兴站 3、步行约80米,到达西兴叉口站 4、乘坐177路,经过8站, 到达章苏家站 5、步行约220米,到达TNT商业摄影基地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 → 137路,全程约233公里 1、从杭州东站步行约150米,到达火车东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13站, 到达西兴站 3、步行约890米,到达滨康路西陵路口站 4、乘坐137路,经过6站, 到达汤家桥东站 5、步行约440米,到达TNT商业摄影基地

  去柬埔寨旅游的费用还是比较低的,一般去7-10天左右,人均花费大概是4000-8000元的样子!

  去柬埔寨旅游要挑选好最佳的时间,像11月-次年4月去旅游就非常不错,这个时期干爽的东北季风会让旅行相当惬意!

  柬埔寨虽然落后但不封闭,旅游设施虽然较差,但服务态度友好。大多数人对柬埔寨的印象,来自于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吴哥窟。柬埔寨看似纯朴、落后的景象之中,存留着"波布红色高棉政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景象,同时保留着法国殖民地的法式风味。就是这样充满着强烈对比的人文风情,以及柬埔寨特有的风土景致,再加上吴哥窟无与伦比的的历史遗迹,为游客留下了视觉与心理上的巨大震撼,正因为这种融合了神秘、历史、淳朴的感动,使得柬埔寨深受欧美、日本旅客的喜爱!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 → 177路,全程约240公里

1、从杭州东站步行约150米,到达火车东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13站, 到达西兴站

3、步行约80米,到达西兴叉口站

4、乘坐177路,经过8站, 到达章苏家站

5、步行约220米,到达TNT商业摄影基地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 → 137路,全程约233公里

1、从杭州东站步行约150米,到达火车东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13站, 到达西兴站

3、步行约890米,到达滨康路西陵路口站

4、乘坐137路,经过6站, 到达汤家桥东站

5、步行约440米,到达TNT商业摄影基地

地球陆地上发生的所有地震的动力,都来自于盆地,沉积平原,坝子,沉积河谷,等的所有沉积区,沉积区域是地震的动力产生的源泉!!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摘要: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一个铀矿形成的能量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对比分析

根据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约为10亿吨左右当量的TNT,按照一千克铀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所释放的能量,来推导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铀矿石,一般情况,铀在铀矿石里的比例约0.75/100,按照这个标准计算,10亿吨TNT当量需要多少吨铀矿石呢?把10亿吨TNT当量换算成铀裂变能量,经过计算,需要铀5万千克,换算成铀矿石,约0.6667万吨,这就是说,如果有0.6667万吨的铀矿石完全裂变,就会产生10亿吨TNT当量。

2012年11月5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 ,内蒙古发现大型铀矿,储量达到3万吨,如果三万吨铀矿完全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5亿吨TNT当量。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记者从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内蒙古发现七处大型铀矿床,内蒙古的铀矿如果完全释放,将远远超过45亿TNT当量,由此对比,内蒙古铀矿如果发生完全裂变,所形成的能量远远超过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23]

六,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13141625]

七,铀矿的衰变、裂变,与地震和余震现象高度吻合

根据奥克洛现象,地球内部存在天然的核反应堆,在一定的时间里就会产生核衰变、核裂变,释放能量,铀矿的大小及含量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大小,一旦出现铀矿出现衰变、裂变,那么就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动、地震现象。[19202122]

根据天然气与铀矿同存,及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推导出,铀矿与地震所发生的位置完全处于同一位置,[13]

根据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一个铀矿一旦有了锎及锎的同位素存在,那么铀矿发生裂变的时间,被锎所决定,锎及锎的同位素的衰变有900年的,有几十年的,有几十分钟的,而且是核变的中子源。

根据铀是氡的母体,铀矿发生裂变,氡就自然脱离母体,氡气自然会发生变化。

根据内蒙古地区铀矿的储量,三万吨的铀矿具备了大地震所产生的当量。

根据铀发生裂变所产生的高能碎片,还会遇到其他核物质及其同位素的裂变或衰变所释放出的中子继续撞击,再次裂变。锎的同位素很多,而这些同位素衰变时间,从20几分钟到几百年不等。更重要的是释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会继续裂变,进而形成持续的能量释放,直至核物质能量释放完为止,这和每次大地震后的余震过程高度相似。

根据核裂变的特性,地球内部发生铀矿核裂变,采用声波预测是无法实现的。

从上面所发现的结果,铀矿与天然气位置,铀矿能量与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处于一个位置,地震发生产生的TNT当量与铀矿转化的TNT的当量匹配,地震、余震的过程,与核裂变释放能量的过程极度相似。[1538]

八,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更因为,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在核裂变中是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739]

九,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81517]

十,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 2005

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 杨伟利 , 邓军 , 吴柏林 , 李子颖 ,地质学报》 , 2014 , 88 (5) :815-824

4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2005

5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2015

6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 刘文龙 , 温琛林 , 樊铁栓 , 巴登柯夫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2017

10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 吴宜灿 , 宋勇来

11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 汪瑞珍 ,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 1994 (4) :1-7

16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 任宏微《地震》 ,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20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应堆 刘铁庚《地球与环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变反应堆——奥克洛现象 烨苓《世界科学》 ,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 1994 (4) :1-7

24 锎源中锎同位素及其子体的测定 乔盛忠 , 刘亨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 1983 , 17 (1) :18-18

25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地球化学特征 王运生 徐鸿彪 魏鹏 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贺建先

26 ~(252)Cf自发裂变源裂变碎片衰变谱学研究 沈水法 , 田海滨 , 周建中 , 石双惠 , 顾嘉辉 会员代表大会 , 2004

27 440 441 442 443 444 ANL contributors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变室研制 李建胜 , 张翼 , 金宇 , 李润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稀土元素锎的新发现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 2015 (5) :266-266

31 锎能用于安全储存放射性废料 董丽《现代材料动态》 , 2014 (12) :3-3

32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 SG Thompson , J K Street ,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考察 金若时 , 苏永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 2013 (4) :276-280

34 中国铁合金在线知识库 锎

35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个褐煤矿辐射水平调查刘福东 , 盛明伟 , 张志伟 , 刘艳阳 , 陈凌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 2010 (1) :321-322

37 核聚变原理 朱士尧 北京:中国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变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鲍学昭 《地质论评》 1999年S1期

39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蒋崧生 何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