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历史上的太宗皇帝们为了夺权都耍了些啥残酷的手段

游戏攻略010

如何讲历史上的太宗皇帝们为了夺权都耍了些啥残酷的手段,第1张

如何讲历史上的太宗皇帝们为了夺权都耍了些啥残酷的手段
导读:汉太宗是刘邦的老臣陈平,周勃拥护上位的,原因是吕后的前车之鉴,由于薄太后没有家族势力,本人也知书达礼,不擅权,所以汉太宗登基还是比较顺利,没有动用什么手段。唐太宗这应该是最有名的太宗了,他的手段可以说残酷,发动玄武门之变,对太子李建成,齐王

汉太宗是刘邦的老臣陈平,周勃拥护上位的,原因是吕后的前车之鉴,由于薄太后没有家族势力,本人也知书达礼,不擅权,所以汉太宗登基还是比较顺利,没有动用什么手段。

唐太宗这应该是最有名的太宗了,他的手段可以说残酷,发动玄武门之变,对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几近灭族,逼迫自己父亲禅位。

宋太宗赵光义,本来是太祖应该传位于子孙的,赵光义伙同宰相赵普搬出太后的金匮之盟。登上了皇位。并且太祖赵匡胤的死也有蹊跷,有历史之谜,斧声烛影。到底是不是赵光义刷的手段不得而知。

元太宗窝阔台,原本蒙古都是幼子守家门,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还监国了一年,后来窝阔台怎么上位,内中详情不得而知,况且蒙古一向是武力上位,大元的皇帝98年里,换了那么多,也是这个原因。

明太宗朱棣,朱棣在嘉靖帝以前都是太宗,到了嘉靖帝为了显示自己是正统,才改朱棣为成祖的。这位太宗皇帝是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皇帝,这个手段比唐太宗更加残忍。发动靖难之役,把侄子赶了下来。

清太宗皇太极上位,也经历了腥风血雨,首先让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殉葬,接着逐步清除四大贝勒的其他三大贝勒,最终获得南面独尊的地位。

总之历朝历代的太宗皇帝,都是得位不正的嫌疑,不过都为自己的朝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非常时期,应该有非常手段,他们的功过是非,只能有后人评说。

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叫做《细柳营》的课文,讲述的是汉朝将军周亚夫治军严谨,被汉文帝赏识的故事。

周亚夫治军严谨到什么地步呢?

汉文帝派使者先来军营门口通报,谁知道守门的都尉却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就连汉文帝到了军营门口,都尉也不放行,这可是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啊!

无奈之下,汉文帝只好派遣使者持节去通报,直到这个时候,周亚夫才派人打开军营的大门,至于亲自迎接的念头,周亚夫就没想过。

汉文帝准备进入军营,没想到还要遵守军营的规矩,比如:“军中不得驰驱”,他只好“按辔徐行”。

周亚夫站在自己的营帐门口迎接皇帝,还来一句“介胄之士不拜”,连下跪都免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大汉朝的土地、子民、军队都是汉文帝的,可是汉文帝去军营,周亚夫竟然没有对汉文帝毕恭毕敬,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难自己。

如果是心胸狭窄的皇帝,周亚夫早就被拉出去砍了。可是汉文帝偏偏没有这么做,甚至去世的时候,还交代汉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而就在这个事件的几年前,有一个人曾经把汉文帝怼得无话可说。也正是因为这个人,汉文帝才会如此看重周亚夫。这个人叫做冯唐。

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派遣14万骑兵南下,攻入朝那、萧关,杀死北地都尉,引起朝廷振动。汉文帝立即部署边防,自己亲自到边境慰问军队。

这个时候,冯唐正跟在汉文帝身边,汉文帝向冯唐感叹道:“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

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的大将,李牧镇守边关的时候,曾经把北方游牧民族杀到胆寒。而汉文帝时期,正是新陈代谢的时候,刘邦的老将一个一个死去,年轻的将领又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缺乏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汉文帝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没想到,冯唐却突然来了这么一句:“陛下即便得到廉颇和李牧,您也不会重用他们的。”

这句话就很不给汉文帝面子了,于是汉文帝把他叫到里面跟他私聊,问他自己怎么就不会好好重用他们了。

冯唐答道,上古的王派遣将军的时候,亲自为他们推车,并告诉他们:“城内的一切由我的管理,而城外的一切就都交付给将军了。”

李牧在边境当将军的时候,军中集市的租税都用来赏赐给士卒,对于士卒将领的赏赐都在军队之中自行解决,根本就不需要一一向朝廷汇报。

朝廷把大军委派给他,只求他能战胜敌人,至于其他细枝末节的事情,就由他全权处理。正是因为这份信任,李牧在边境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战功。

如今,魏尚担任云中太守之时,也是按照李牧的方式来带领军队,所以当匈奴入侵云中郡的时候,才会被魏尚杀得大败,后来匈奴每次入侵汉朝边境,都会避开云中郡。

但是,云中郡的士兵在上报战功的时候,文吏却常常因为他们的行为没有完全按照朝廷法度来而不给封赏。有了功劳,却得不到赏赐,而犯了错误就要被处罚。

要知道,这些士兵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人,整那么多的规矩,他们又怎么记得住?文吏的做法,对这些士兵本身就不公平。就连魏尚也因为类似的事情,而被剥夺爵位,判了一年徒刑。

由此可见,即便陛下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会重用他们。

冯唐的劝说,主要目的是让汉文帝多给边境的将领们一些相对自由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更有效地抵御匈奴。

对于冯唐的话,汉文帝算是听进去了,但在放权之前,汉文帝还要认真地考察这些将领,看看他们当中有没有堪当大任的人。

细柳营事件,就是汉文帝考察的结果。

此时的汉文帝年纪已经很大了,距离他去世,也只剩半年了,他必须把后事提前安排好。上天没有辜负的期望,在他去世前,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守卫江山的人。

正是因为有汉文帝的嘱托,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汉景帝才会提拔周亚夫为太尉。而周亚夫也没有让汉文帝和汉景帝失望,亲帅大军平定叛乱,最终官拜宰相。

只有本人回答的最为准确标准

儒家对皇帝的要求:以德治国——敬天、法祖(孝)、勤政、爱民。

皇帝是理论上假设的“大圣大贤”,要遵守帝道,《春秋》一言之褒,荣于华衮;一言之贬,严于斧钺。

内圣而外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

对民众则施以道德教化,使之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

比如提倡“孝”,实质上是给了父权很大的权威,从而达到一定的自治目的。

比如提倡“忠”,深入人心,从而使得臣僚们无法撼动皇权的权威。

可以说,用思想改造人民从而达到思想专制,这是儒家比法家有有助于皇权的东西。可谓内儒外法。

(1)施成本在首场,有权并不等于有威,但要有威必须有权。刘邦开白条始当皇帝时,有权无威,将军大臣们在一起喝酒争功,喝醉了乱叫乱说,还拔出宝剑砍柱子,弄得刘邦很难堪,觉得这样下去实在不成体统。大臣叔孙遍吃透了刘邦的心思,便去山东找了30多个儒生来当教员,教大臣将军们进行演礼练习。长安宫建成时,举行正规仪式,设卫兵举旗站岗,文武百官按职按级两边排列,皇帝坐辇车上朝,诸侯王恭恭敬敬地行礼朝拜,庄严肃穆的气氛弄得大家没有不感到害怕的,举行宴会时,也没有一个敢乱叫失礼的。刘邦高兴极了,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为什么?是因为摆出了威风,显出了森严,看着让人浑身上下哆德,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这就是威的作用。

(2)恩威相济 东汉初年,冯异治理关中甚见成效,有人嫉妒他,便向刘秀打小报告:“冯异权威很重,老百姓都向E着他,现在他被称为‘咸阳王’。”刘秀根本不相信这一套,但他也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这份报告转给了冯异。冯异大为惶恐,连忙上书申辩,刘秀便安慰他说:“将军对国家的贡献很大,说起来我是君,你是臣,其实却亲如父子,有什么嫌有什么疑,根本不用放在心上。”

这种施威方法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3)取信术 汉昭帝时,燕王刘旦和大臣上官桀对司马大将军霍光很忌很,两人勾结起来以燕王名义写信密告于皇帝,说霍光在离开京城时,军官们用对待天子的礼仪来对待他;他还擅自调动军官,专权放纵,可见他有不轨之心。信送到皇帝手中后,迟迟未作处理。

后来,霍光自己也听说了这件事。休假回来上朝时就呆在书画室里,不敢上殿参拜皇帝。皇帝问:“大将军在哪里?”上官桀说:“因为有人告发他,他不敢上殿。”皇帝立即召见霍光,霍光脱下自己的乌纱帽,叩头请罪。皇帝说:“将军请把帽子戴上,我知道那份奏书内容有假,将军是无罪的。”霍光问:“陛下是怎么知道的?”’皇帝说:“将军调动军官还不到 10天,燕王离此地很远,怎么会知道呢?”当时昭帝年仅14岁,他这么一说,朝中大臣都非常惊奇和佩服,而那个上书的上官梁也吓得逃走了。这就是上对下的信任。故宫场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说

(4)韩非的“法、术、势”理 论韩非所谓的“势”,即政治权势;所谓“法”,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所谓“术”,即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与手段。韩非认为,皇帝若没有一套有效合理的任免、考核、赏罚官吏的手段和方法,就无法识别奸佞小人,也就根本谈不上铲除好臣了。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韩非批评申不害大谈其“术”而不重“法”;商鞅重“法”而无“术”,各有所偏。韩非在《韩非子·定法》中认为: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大权,考核臣属办事能力。这是君主必须掌握的一套权术。法者,宪令形成在官府,刑罚一定要合乎民意,赏赐必须要适合法度,而惩罚要用来对待奸佞小人。君主缺乏权术手段,会给自己带来弊端;臣僚不守法,就会扰乱天下。法与术缺一不可,这都是帝王手中的工具。

(5)诸家“驭臣”之术 中国历代帝王都主张大权独揽,

实行君主集权,认为不如此,不足以制驭群臣、《四库全书总目学部法家类提要·无厚篇》曾形象地道出了君王驭臣的重要意义:政治权力,好比君王的车马;权威,好比君王的鞭子;臣僚,好比君王的马匹;人民,好比君王马车的轮子。政治稳固了,则车马就安稳;权威形成了,只要一挥鞭子车就动了;臣僚顺从旨意就算是良马;人民听从指挥,则轮子就转的快了。作为国君如果做不到这些,必有覆车、断鞭、马奔、轮飞的危险。为了使君主牢握大权,不至失势。封建政治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姜太公曾指出:只要君王能具备“六守三室”,就可以国泰民安。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室者,”农、工、商。六守施行,则君王安康;三室完备,则国家强盛。很多封建政治家都以为,驾驭臣民,君王需要手段,即一套强有力的权术来对付臣民。一《周礼》中提出了以八种权柄驾驭臣子:即:一日封官加爵,用给他以尊贵来驾驭他;二日赐予利禄,用给他财富来驾驭他;三日给他奖励,用对他的恩宠来驾驭他;四日给他设置车马,驾驭他们的行为;五日让他生存发展,用福寿来驾驭他;六日剥夺他们的权利财富,用贫困来制约他;七曰废弃罢免他的官职,用惩罚来控制他;八日诛杀他们,用以惩罚他们犯下的罪恶。这“八术”的中心思想,就是主张君主要牢牢掌握生死予夺大权。

(6)分割强臣之术 先秦法家认为,“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下侵上之权,臣用君之术,为乱政之本”。历代有多“势盛侔上,功高震主”之大臣,实行篡权夺位,擅杀大臣,谋废君主。帝王为此不得不在局势许可的情况下,削宇重臣的权势。

帝王用以削夺权势的手段多种多样,最极端者乃至从肉本上消灭强臣。概括起来,不外乎“争、分、隔、制’(四种手段)所谓争,就是运用手段暗中与权臣、重臣争夺民心。

分割之术还包涵这些涵义:分割强臣所掌权力,断其以成势的“源泉”。

(7)明升暗降 所谓明升暗降者,即明为升官,实则降职,夺其实权,徒有空衔。这是君主制度下制服臣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唐朝武三思削敬晖等人的权力,即采用此法。敬晖等怕武三思进谗言,以考功员外郎崔提为借口,等待动静。崔提见皇上亲近三思而忌刻敬晖等,于是将敬晖等人的阴谋全部告诉武三思,这样反为三思所用,三思引为中书舍人。武三思对敬晖切齿痛恨,所以后来与韦后屡进谗言,想夺敬晖实权,其采用的手段,就是明尊暗贬。武三思对皇帝上奏:“不若封敬晖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内实夺其主权”皇上以为很对,甲午,以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

(8)调虎离山 所谓调虎离山,即将权臣调离中央,委以边仕,三国时,曹爽掌握魏国权柄,招来司马氏的忌恨。司马氏利用曹爽与魏主有某些矛盾,就用魏主诏令,派曹爽到边疆去做官。曹爽外出,受制于司马氏。司马氏利用职权,陷害曹爽,害得曹爽有国难投,有家难回,欲作富翁不得。后来司马氏蒙蔽魏主,权倾朝野,捏造罪状杀害曹爽,为日后墓位扫清了道路。

你要有良心就把分奉上,打字打得偶手指都抽筋了

周武王的分封制、秦始皇的郡县制、刘邦的郡国制PK,哪个更牛?

陈东升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制,是周、秦、汉三个开国帝王亲手设计的顶层设计。如果有人问,哪一个更牛掰?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窃以为,如以满分100分计,郡县制100分,满分;分封制75分,及格;郡国制50分,不及格!

您可能会问,郡县制那么好,仅存15年就灰飞烟灭;分封制第二,却悠悠发展了800年;郡国制最差,也有441年的 历史 ,这又该如何解释?

您别着急啊,且听小咖娓娓道来——

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叫“王”(那时候还没有皇帝一说),三横一竖的“王”,贵为沟通天、地、人的天子,只有周天子才配叫,其他诸侯胆敢称王,找死!当然,后来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逐渐称王,那是后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你再富有都不能持有,除非天子分封你;所有诸侯,也都是周天子的臣下。

周天子通过4板斧控制诸侯:

1牢牢抓住人事权

不管是诸侯国的国君还是主要大臣(卿),都必须由周天子任命。在周朝,诸侯之下是大夫,分上大夫和下大夫,上大夫又被称作卿;我们熟知的孔子,仅是个下大夫。

西周对诸侯国卿的个数、人事任命权有严格的规定。大国,只能配三个卿,人事权在周天子;中等国,三个卿,其中两个的人事权在周天子;小国,两个卿,人事权下放给国君,看来,周天子也是抓大放小的。

2实行监国制度

商朝灭亡后,西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管理,周武王就派管叔、雷叔、霍叔去监管,史称“三监”。

3军事规模不超标

西周规定,天子拥有6军(每军12500人)。诸侯中大国可拥有3军;中等诸侯可拥有3军;小国可拥有一军。周王是全国军队最高统帅,有权调动各国部队出征,也有权授予诸侯代伐异族国家,比如齐国,被授予对附近五侯、九伯专行征伐之权,成为中央王朝对东部广大地区统治的据点。

4诸侯义务

第一,定期朝觐,承认自己和周王室君臣关系;

第二,向中原王朝纳贡;

第三,诸侯要屏藩周室,必要时出军队“勤王”。

这是周天子给诸侯划的“红线”,如不遵守,就是大逆不道,诸侯就会被削爵位、降级,或者会被讨伐。

窃以为, 周武王的分封制起初是符合西周国情的,输在后期没有及时修正!西周时期,限于国力,以王畿地区为中心分封制是先进的,随着诸侯坐大,周王室没有 于 是俱进,还按照刻舟求剑的思想管理诸侯,显然是落伍了 ,因此,分封制给75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明了皇帝制度,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

如何有效的管理地方,丞相王绾以燕、齐、荆等地偏远为由,建议分封,廷尉李斯第一个反对,他建议功臣用税赋赏赐代替分封!

秦始皇力挺李斯,一锤定音:赞!咱就不搞分封,搞郡县!

于是,全国地方行政划分为“郡、县”两级,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面设县。郡的行政长官叫郡守,县的行政长官叫县令(万户以上)或县长(万户以下),县下还有乡、里等基层组织。

为防止旧势力造反,把六国富豪迁自都城咸阳,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管起来;为防止百姓造反,秦始皇下令没收民间兵器,运到咸阳,铸成12个金人(实为铜人),作为威慑力量,放置在宫殿。

那么,没有了公、侯、伯、子、男爵位,秦朝是如何显示功勋和尊贵呢?

其实,李斯早说过, 功臣的功勋用“公赋税重赏赐之”,主要看工资!

金印紫绶(印是金色的,绶带是紫色的)的丞相、太尉的薪水万石;银印青绶的御使大夫的薪水五千石;铜印黄绶的郡守薪水二千石;木印黑绶的县令/县长薪水一千石。

既然,郡县制如此好,为什么秦朝如此“短命”?窃以为, 秦朝短命不是郡县制的错,而是八个字“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

秦始皇大兴土木,建宫殿、修长城、修陵墓,征枯了全国的壮劳力,有统计表明,秦朝全国总人口2000万,其中200万用作徭役。稍有不慎,割耳朵、挖眼睛、削鼻子、跺脚等各种酷刑伺候,正如贾谊《过秦论》所讲,“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初,被刘邦分封的异姓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涂、韩王信、衡山王吴芮7个,也有刘肥、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刘濞等。到汉平帝时,西汉有郡国103个。

1汉高祖——为剪灭异姓王操碎了心

不论刘邦分封异姓王的理由多么充分,先封后灭,有点脱了裤子放屁。

刘邦刚当上皇帝不够半年,就开始走上了平叛异姓王的道路。当皇帝的8年,也是跟异姓王PK的8年,8年间,刘邦先后剪灭了燕王臧涂、韩王信、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的威胁。

当刘邦吟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悟人生时,刘邦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讨伐英布叛乱中,刘邦被箭射中,伤势严重,最后死亡。

对刘邦而言,真是成也异姓王,败也异姓王,这就是刘邦的人生。

3汉文帝——“众建诸侯”

汉文帝时期,贾宜献《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主张把诸侯王的土地分割,缩小他的封地,削弱他的势力。

后来,文帝将最大的齐国一分为六(济北、胶东、胶西、济南等),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

4汉景帝——晁错削藩

汉景帝时期,御使大夫晁错建言削藩,他分析诸侯一定会反叛,迟削不如早削,其实,此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正谋划暴乱,他们抢在削吴之前,爆发了七国之乱。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仍封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诸侯只能在自己的封邑内征收租税,取消了他们干预地方的特权。

5汉武帝——落实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于前127年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刘邦的分封制, 经过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几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改变了汉初以来诸侯强大难治的局面 。再加上,汉武帝推出的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全部解除。因此,给刘邦的分封制50分,不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