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事件介绍

游戏攻略07

夏朝历史事件介绍,第1张

夏朝历史事件介绍
导读: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朝 历史 人物是怎样的呢本文是我整理夏朝历史人物的资料,仅供参考。 夏朝历史事件  中文名称:夏朝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朝 历史 人物是怎样的呢本文是我整理夏朝历史人物的资料,仅供参考。

夏朝历史事件

 中文名称:夏朝

 英文名称:The Xia Dynasty

 简称:夏

 所属洲:亚洲

 首都:斟鄩,阳城(今登封)、安邑

 主要城市:老丘,帝丘,阳城,平阳

 货币:贝币、贝蚌、铜贝

  政治 体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华,夷,戎、狄,蛮

 开国君主:禹、启

 灭亡君主:桀

 国君姓氏:姒

 夏朝君主

 大禹、启、太康、仲康、相、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夏朝历史事件:

 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或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 传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授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禹划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划 天下 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禹伐三苗

 在尧、舜、禹统治时代,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 文化 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名称:伐三苗之战

 地点:约今河南省南阳地区

 时间:尧、舜、禹统治时代

 参战方:华夏部落联盟/苗蛮部落联盟

 结果:华夏部落联盟胜利

 参战方兵力:不详

 伤亡情况:不详

 主要指挥官:尧、舜、禹

 皋陶作刑

 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刑法,《左传》中说:"《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不过中国古代始终沿用的所谓"五刑",其发源则还要延到殷商时代。《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分别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断足)、宫(阉割),大辟(死刑)。

 钧台之享

 这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灭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于今陕西户县附近。启继承禹的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 故事 。

 后羿代夏

 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湎康乐”的生活。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立,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有穷后羿,以善射见称,是东方夷人诸部势力比较强大的首领之一。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

 寒浞夺位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中兴夏朝。

 名称:少康中兴

 时间:夏代前期

 参战方:夏国/寒国

 结果:少康胜利,中兴夏朝

 参战方兵力:不详

 伤亡情况:不详

 主要指挥官:少康/寒促

 五十而贡

 五十而贡是夏朝的田赋制度。据说是以五十亩土地若干年产量的平均数,征收10%的定额农业税。文献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孔甲乱政

 这位夏王孔甲等叔叔死、等堂兄弟死,好不容易坐上王位,继位时应该年事已高 ,可年轻时好 鬼神 、好*(河蟹)乱的习惯可一点没变。我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颇有身份的人总是很委屈自己没有享受平民百姓可以享受的肆无忌惮的快乐,这种委屈似乎也延续到现在的官员明星的身上。将心比心地说这是事实。不过也应该将心比心地想到平民百姓的肆无忌惮也许只是快乐,而到了达观贵人身上,那样的肆无忌惮估计就是很多人遭殃。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灭亡夏朝的战争。

 名称:鸣条之战

 地点: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

 时间:公元前1600年

 参战方:商部落及方国联军,夏朝

 结果:商部落获胜,夏朝灭亡。

 主要指挥官:商汤、伊尹,夏桀

夏朝重大历史事件与感悟

 夏朝 历史故事 :世袭制为何能取代禅让制史上第一次篡权与中兴

 禹依靠治水之功得了江山,开创了中国史籍里记载最早的朝代---夏朝,下面, 出国 留学 网我就来把这个传说中的朝代有记载的重要事情给大家来说一下, 同时通过史实思考世袭制能够取代禅让制的原因以及表现!

 禹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九州,同时铸造了九鼎。这里介绍一下鼎,鼎最早是人们煮饭煮肉的器具,鼎有三只脚,三足鼎立这个 成语 就是由鼎的形状引申来的。鼎到了后来就慢慢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

 史书上记载禹是用青铜铸造了九只鼎,但很遗憾的是其实这只是个传说,目前我们尚未挖掘出夏朝任何1只鼎,甚至那个时期的青铜器都没有,而中国更是到了商朝的时候才进入青铜时代。

 史书记载东周末期的“羞愧之王”周赧王为了组建军队讨伐“虎狼之国”秦国,而把九鼎铸化了卖钱,由此可见九鼎还是存在的,但却不大可能是禹铸造的,很可能是商朝的某位天子铸造,假托此鼎是传说中的“圣王”禹铸造,以此来在民众中灌输自己是受命于天的。

 不管如何,当时的天下据说在禹的治理下是民众生活安康,社会治安大好。禹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满意,于是,就 决定 举办一次盛大的诸侯大会,他传檄天下, 命令 当时天下的“万国诸侯”都来朝拜。

 可别以为这“万国”是夸大,其实当时的中国就是由一个一个的大小部落组成的,最大的当然是禹直接控制的华夏部落,而其他小部落,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个人就可以算做一“国”了,他们中不少部落都只是名义上归属禹,禹和后来的夏朝历代帝王其实都只是部落联盟的盟主,“天下共主”只是个虚号,中国历史上事实上的第一位“天下共主”是吞并六国的秦始皇。

 禹把会议的地点选在了今天河南省的涂山一带,当时禹的地盘其实也就大半个河南省和南部山西省,不过这已经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势力了。

 这次涂山之会,禹获得了巨大的 成功 ,当时天下的诸侯惊叹于华夏族的经济文化技术的先进,纷纷心悦诚服地表示从此唯华夏族马首是瞻,这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的融合过程,当然,同时也使禹的地位更加崇高,他获得比当初尧和舜更大的权力。

 看到天下诸侯跪在自己脚下朝拜的样子,禹的心理别提有多惬意了,可当他的眼睛扫向身边的重臣加“战友”皋陶和伯益,心立刻沉了下去,权力的感觉真是给人太美好了,禹从内心深处希望以后自己的位置就由自己的子子孙孙继承下去,可皋陶和伯益这两家伙眼巴巴地盯着自己的位置,而群臣也公推他们2个为自己的继承人,真麻烦!

 伯益为何失了江山

 这场涂山之会后不久,当时的“第一继承人”皋陶突然死去,原因不明,这样,禹的麻烦就去了一个。但“第二继承人”伯益仍然存在,他在禹治水和平定三苗的时候一直都是做为禹的副手,威望和能力仅次于禹,让他“突然死去”有点困难,禹于是就开始暗中让自己的儿子启培养自己的势力。

 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又组织了1次茅山之会,茅山在今天的浙江省一带,这已经超出了禹的直接管辖范围,禹想借此再试探下天下诸侯对自己的态度,为防万一,他这次还带了大批军队前来。

 浙江和河南不同,地处东南,结果就苦了那些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诸侯们,跑的累死累活地赶到了浙江。到了开会的那天,禹看到台下那些累的半死的诸侯,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当他点完名后,脸开始沉了下去,因为离会场很近的防风氏偏偏没来。

 过了几天,那个倒霉的防风氏到达了会场,他向禹说自己这段时间有事,事情一忙完就立刻赶来了,禹静静地等他说完,然后一挥手,命令手下把防风氏砍了头,同时又派自己带来的军队把防风氏这个部落顺便给灭了。

 某个诸侯因为迟到几天就身死族灭,这在以前还没有前例,天下诸侯吓的目瞪口呆,这也标志着君主依靠自己的威望和品德控制天下开始向君主依靠武力和刑罚控制天下转变。

 不久,禹就病死在浙江了,被埋葬在浙江的会稽山,禹死后,伯益学着禹的样子,先治理了一段时间天下,然后假装把天下让给启,自己则躲到1个地方,等着群臣们来接自己复位顺便再说禹之子启“不肖”的消息,当年舜和禹就是这么做的。

 可惜,时代不同了,伯益等了半天,等到的却是启笑眯眯地正式继位的消息,伯益这次傻眼了。

 伯益气不过,组织了自己的军队决定找启去“说理”,可惜启这时候已经羽翼丰满,轻易地击败了伯益并将他处死,伯益用他的血为“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拉开了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伯益的子孙后来逃到了陕西一带,后来在周朝被封为诸侯,就是秦国,在伯益被杀的2000年后,他的子孙终于统一了中国。

 伯益的事情给我们一个教训:

 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趋势,那最后等待自己的只有失败。伯益一直死守着“禅让”的信条,不能察觉禹父子的暗中操作,不明白社会已经和尧舜那时代不一样了,导致自己因为没有早做准备,事事被动,最后终于落得个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太康失国 后羿代夏

 夏朝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在30岁左右,夏启即位后,过了段时间就死去了,继承他位置的人是儿子太康,这位可敬的“太子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昏君”,他不理政事,最大的乐趣就是打猎,日后中国还有许多的昏君们也都和他有着同样的 爱好 。

 那时候中国的河南地区还处于亚热带气候,有着大片森林湖沼,大象,猩猩,孔雀,犀牛,这些 动物 当时在那里一抓一大吧,简直就是打猎者的乐园。

 太康如此不把他爷爷爸爸辛辛苦苦得来的江山当回事,就好比一个孩童捧着块黄金在闹市里行走,任谁都要起抢夺之心了。

 最先对夏朝江山下手的是当年“射日英雄”后羿的后人夷羿,不过很多时候他也被人称为后羿,他的箭法也很高明,不弱于祖先,他看到太康这么废,觉得再不出手去把天下夺过来也实在对不起自己的才能,于是,他带着心腹寒浞等东夷族人,组成了一支军队,从山东赶往河南,准备利用太康出去打猎的机会一举拿下夏朝的都城。

 夏朝那时候的都城也就百十来间简陋的房子,外面围道墙,有地位的人会在房顶上加点稻草以便显示自己的身份,而当时夏朝也只是天下名义上的共主,地方诸侯在夏朝前2代统治者有能有威的时候服从夏朝指挥,可如今的夏朝天子实在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因此不少诸侯都已经开始不把夏朝的号令当回事,一旦首都被拿下,就相当于一个人被斩了首,而其他诸侯是不会出动1根指头来救援的。

 不知死活的太康此时还在洛水一带打猎,等他准备返回京城时候,被后羿带人堵住了回家的路,还算后羿厚道,没有杀死这个无能的昏君,太康只好往南逃,最后死在外头,他死的地点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太康县。

 太康一逃,群龙无首的夏朝国都轻易就被后羿拿下,太康的5个弟弟被赶到了洛水一带,他们流着眼泪,做了首《五子之歌》,表达对故国的哀思。

 考虑到自己是东夷人,统治华夏族实在不方便,后羿就把太康的弟弟中康拉来做了傀儡,而国政则由后羿一手包办,就这样,后羿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日后,曹操,司马昭,刘裕,高欢等人也有样学样。

 不过中康这个人比哥哥太康也强不到哪里去,后羿控制了他一段时间,觉得有他没他都一个样,索性把中康给废了,自己当起了天子,对此,华夏族各部落也没做什么异议,他们也实在被那几个荒唐的华夏天子给搞烦了,懒得替他们出头。

 后羿当了几天天子后,感觉浑身不自在,他开始怀念当初自己在田野里自由自在打猎的日子,而不是整天忙着处理民众的杂事,他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索性拿了把弓箭也学着太康去打猎了。

 你不喜欢领导的职能, 自然 有人喜欢,后羿的心腹寒浞就是这样的人,他利用后羿不理政事的机会笼络了一大批人,利用后羿1次打猎的机会刺杀了他,自己做上了天子的位置。

 同时寒浞把后羿的妻子也顺带“笑纳”了,同时生下了2个儿子---豷和奡,都是力大无穷的勇士,豷的意思是野猪,他可以“力胜十牛”。而奡就更厉害,据说他能把船放在草地上,然后自己拿浆划着走,是为“旱地荡舟”。

 少康为何能中兴

 这个时候,寒浞听闻中康的儿子夏相目前在暗中策划推翻自己,于是立刻派自己的2个儿子带军队前去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在豷和奡的猛力打击下,夏相和招募的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夏相自己也被打死。他的妻子当时有孕在身,听到丈夫死了,立刻逃走,一直逃到了1个乡村,终于生下了1个 健康 的男孩---少康,他现在是夏王朝最后的希望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少康逐渐长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他为了逃避寒浞的追杀,一直跑了一个诸侯国有虞氏那里,在那里他得到了盛情款待,有虞氏念及禹当年治水的功绩,不但给了他500名士兵,同时还把部族里的2个女子嫁给了他。

 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少康无时无刻不在往向都城的地方,他实在是太想恢复祖先的荣光,给仇人严厉的惩罚了,他每天都训练着那500名士兵,力求把他们培养成职业军人。

 考虑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少康还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间谍”女艾前去都城方面打探消息,女艾回来汇报少康:“寒浞仗着自己两个儿子厉害,自己又诡计多端,认为江山无忧,开始得意麻痹起来,整天花天酒地,现在正是我们起兵复国的好机会。”

 少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智勇双全的他同时还派人联络了河南以及山东一带的亲夏势力,准备一起去攻打寒浞,中兴夏朝。

 当时寒浞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在了两个地方驻守,自己独自留守都城,这样就分散了自己的军队。面对这种情况,少康决定集中自己的力量攻敌一地,一天夜里,少康带着军队奇袭了都城,寒浞从梦里惊醒,急忙带着卫队去抵挡,结果被少康杀的大败。

 寒浞想趁乱逃走,不过还没跑出王宫就被少康的军队围住,被砍下了首级,少康终于报了杀父灭国的大仇。

 寒浞死了,但他的两个儿子对少康来说还是个威胁。不过此时少康夺取了都城,实力大增,他立刻先全力进攻寒浞的长子奡,奡听说都城危急,正准备集合军队前去支援父亲,没想到少康这么快就打来了,仓促间这位“旱地荡舟”的奡被打的大败,在混乱中掉了脑袋。

 父亲和哥哥都死了,那位“力胜十牛”的豷独木难支,少康没废多大力气就把他也给杀了。

 至此,少康彻底恢复了祖业,他也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威望赢得了天下诸侯的尊重,夏朝终于复国,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的故事告诉我们: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同时自己也要积极努力,只要坚持,任何困难的事情都是会完成的。

 少康之后的几任夏朝君主还算都不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华夏族的敌人东夷族被打服,同时他们还接受了夏朝的爵位,表示承认夏朝的统治地位。

 可江山传到孔甲的时候,夏朝就开始又走下坡路了,孔甲是个非常迷信的君王,史书记载他还养了两条龙(我个人估计是鳄鱼),天天求神问鬼,天下诸侯看到这位天子跳大神的样子就发笑,他们开始慢慢不服从夏朝的命令。

 孔甲之后又过了三代,中国历史上第1位暴君---夏桀登场,此时天下诸侯大半不听夏天子的号令了,夏桀决定先打下几个小国家来向其他诸侯示威,他召集了能调用的一切军队,凑了支空前的近万人去打山东地区一个叫有施国的小国家。

 看到城外近万人的夏军,有施国傻眼了,立刻献出了一个叫妹喜的女子给夏桀,表示自己愿意投降,夏桀一看妹喜,立刻神魂颠倒,宣布撤军。

 

率土开荒预算是非常关键的,不会预算,过度膨胀或者裹足不前,都会大大影响开荒效率,而胡乱瞎搞,再好的攻略也能玩废。而预算呢,分为:战斗模拟预算、战法经验预算、资源消耗预算、武将升级经验预算!

战斗模拟预算:

关于战斗预算呢,应该是在合服前的休整时期就去准备了的。那个时期,应该试验出各类型部队。毕竟,开荒只是一个过程,而对于平民来说,新赛季半个月之内都很难凑齐一支部队的战法经验,上赛季留存的战法经验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选将时候尽量思路全面,目光长远!

也就是说,战斗预算狭义来讲是土地守军,广义来讲是撞州时候PVP。

从狭义方面来讲,因为大家基本都有战必断金,无脑封普三回合,三回合之内己方武将将土地守军消灭得差不多,就低损了,也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办到。普通攻击和战法输出之间的关系呢,通过长期观察,得出一下结论,姑且称之为某种定律吧。

普攻和战法的输出,由武将携带的兵力和攻击值决定,其规律是:

1、武将携带兵力越少,单兵输出力越强,攻击值影响越小;武将携带兵力越多,单兵输出能力越弱,攻击值影响越大。

2、武将携带的兵力越少,普攻输出能力越强,战法攻击输出能力越弱。

3、武将携带的兵力越多,普攻输出的能力越弱,输出能力越强。

开荒期武将单个携带一千兵力时候,单次普攻在200-300之间浮动,三人三回合普攻输出2400-2700,打三级地基本无损。但到这时候,大多数人已经在打四级地了。四级地守军根据远近距离,开荒时候基本为为6500左右,按照三回合的普攻保底值,守军还剩4000左右,三回合过了,没了强控以3千打4千想不高损都难。剩下的4千怎么办呢,完全寄希望于前三回合战法发动的话,基本就是等着翻车。

当然,增加前三回合的保底输出数,就稳当多了。如先驱突击加两次普攻,保底提高600,还是不够呢,又鹤翼分兵提一提,6次分兵打二人的和打一人的各半,约1500。经过两次普攻和分兵提升,三回合之后,守军只剩2000左右了。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三回合之后通过回血、软控或者其他手段来续航,当然也就没直接前三回合增加保底输出的稳定,但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涉及到以后的发展。

战法经验预算:

关于战法经验预算,多少级战法需要多少战法经验,大家可以查得到,用什么开荒队需要多少战法经验,心底是需要有个数。还是有很多人经常性地换战法,或者不分轻重缓急地一股脑随便点,这到转型的时候,会吃亏的。

资源预算也要清楚,自己用的武将一个兵耗多少资源,别整得三天时间里吃掉一座七本的资源。一个兵50资源的话,1万兵就是50万了,分摊到三项每项也该17万

当然,征兵一万的过程中偶尔屯铁屯粮的令牌也就够把几队拆迁队练到十级,或者也就够你造几座要塞圈地

但你用这些资源来征一万兵,然后只撸了十块四级地

武将升级经验预算:

最后说说武将升级经验预算。开荒期武将等级非常重要,因此预算也十分关键。这个预算的前提是武将良好,越红越好,战法经验充沛。

征服赛季极限开荒流的基本可以不用考虑建筑,不用憋任务,得到的建筑资源全部用来提供征兵资源和造要塞。直接上兵低损撸三,十级之后,一直低损打四,一撸到底,15级时候开始撸五级地,然后五级地四级地交换着打,不浪费体力和征兵时间以及最大化汲取经验。半价体力结束的时候,基本20级左右全觉醒了,然后批量打五级地打满,石料产量三万多的时候,一个下午就七本了。

率土之滨怎么扩建主城扩建城池方法

1、率土之滨戍城怎么建”?首先点击主城打开率土之滨,点击进入游戏,点击主城。其次点击城池点击城池选项,点击扩建在城池界面点击扩建,选择扩建的方位选择一个扩建的方位。最后点击扩建消耗材料点击扩建即可。

2、提高税收收入:民居。民居:提供税收,每日最多可以征收3次铜钱,必要时可使用玉符强征。前期按照任务指示稳步升级,后期可按实际需要收入进行升级。

3、城池被任何同盟占领调整这个设置,使得城池土地进行开发的势力由原来的占领城池的同盟成员,扩大到所有势力,从而打破了城池开发的限制,使更多的主公能够加入到这当中来。

4、繁荣度:只要满足城市由玩家所在同盟占领和在城市内的建设用地上建设分城或迁入主城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享有城池繁荣度加成,不同城池的繁荣度奖励也不一样。

5、率土之滨兵种扩展入口在哪:我们来到率土之滨游戏后,点击我的城池,再点击右方的城池。我们就来到城池界面。在城池界面下方,我们看见有两支部队。至于第三支部队并没有开放。接下来,我们点击城池界面右方的设施。

6、攻城的顺序是先得有一块临近敌人城池的地,建议在这块地上做个要塞,出兵更快,首先只能打城墙,城墙只有守军,没有玩家武将防守,除非他在附近有派武将驻防。

率土之滨:新手前期怎么玩

1、落地率土新的服务器一般上午11点开服,玩家在选择一个最新开服的服务器后,需要选择一个“州”作为出生地。

2、率土之滨新手开荒武将搭配攻略我们将新手开荒分为三种:豹子头党、首充党和基金党。因为基金党操作几乎无脑,所以下面着重介绍下剩下两种。豹子头党豹子头开荒基本就是用三基友(曹刘孙),曹操前锋孙坚中军刘备大营。

3、那就看看小编准备的率土之滨新手玩法攻略。进入游戏:进入游戏后便会来到《率土之滨》二百万格大世界,你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军政,招募名将、结交盟友,强大国家。

4、利用铜币抽卡来获取武将卡和战技经验,记住铜币抽卡一定要十连抽,这样更加实惠而且抽出高星武将的几率也更大。

率土之滨中期主城建设技巧详解

1、需要注意的是,由建设用地建造的分城,与普通分城完全一样,加之城市户口有限,玩家尽量不要多占用宝贵的战略资源。

2、我们来到率土之滨游戏后,点击位于游戏中间部分的城池,这也就是我们的城池。这个时候,我们就来到城池里。我们的城池是位于益州的云南城。接下来,我们点击右方的城池,我们就打开了城池功能。

3、率土之滨平民发展攻略:新手时期武将冲20级,开区前三天有一个新手福利,其中体力的消耗和恢复都是减半,重伤恢复时间为1分钟,利用这点我们就可以快速进行冲级。

4、城池被任何同盟占领这个设置,使得城池土地进行开发的势力扩大到所有势力,从而打破了城池开发的限制,使更多的主公能够加入到这当中来。

5、所以建议大家尽量将分城建设在高级土地上。例如:中心地块为6级土地,在分城都督府6级时,可以建造钱庄,能够提高本城税收。中心地块为7级土地,在分城都督府6级时,可以建造技工所,能够提高本城资源产量。

6、再高也没有石头了。剩下升疾风营到3,铁壁营到3,军机营到3等科技项目,升到3级就可以,建统帅府升1个就行,扩建也一次就可以。

率土之滨临时营地玩法完整解读

1、率土之滨临时营地变主城的方式有以下几步:选择出生地。获得一个占据1格土地的“临时营地”。以临时营地为基础,挑选自己心仪的33土地方圆的地址(非城池范围内),指挥部队占领之。

2、玩家只要武将体力恢复的话,就可以解除这种状率土之滨攻城疲劳态了,完全不用担心。玩家在选择好出生郡后,出生时将随机在该郡无主土地上,大家将获得一个占据1格土地的“临时营地”。

3、可以按照任务升级。主要是点主城,营地建筑是可以跟着任务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升级,会随着主城等级提高的,建筑优先升级顺序是:主城-兵营-仓库-校场-募兵所-统帅厅-封禅台-点将台-属性营-民居。

率土之滨怎么攻城

1、要攻打一个玩家的城池必须要跟他的关系恶化到一定的程度,方法有抢劫、打劫商人或者偷窃,这都是比较简单的任务,最直接的就是直接攻击该城池在在野部队,可以直接让关系恶化到可以攻城。

2、兵力刺探和兵种相克攻打一块土地时,可以先派一支骑兵酱油队前去送死侦查,这样就可以看到那块土地的兵力和兵种,再决定打不打。

3、率土之滨攻城技能使用技巧投石轰击有效距离:3发动几率:100%目标群体:我军群体(有效距离内3个目标)。技能效果:在本场战斗中使我军弓兵全体攻城提高6(受谋略影响)。

4、城区常驻守军兵力为1200,所以攻城队最低要求是能够杀死常驻守军,由于需要连续作战,定3000兵力为基准。城中心守军兵力为8万,主力部队以一万以上兵力为好。

5、率土之滨攻打城池才算参与攻城,具体步骤如下:攻打城池时,先让盟成员向城池方向铺路,然后成员派骑兵在城池旁边打个空地,建个要塞。小盟的成员要把要塞升2级,可以驻2支部队。

6、首先,点击要攻击的城市。在弹出的界面中点击外出。然后点击下一步出去。进入战斗后,可以点击转移,然后调兵攻城。然后观察各种蓝线,调兵遣将。中间会有一场战斗。战斗结束后,可以点击统计看看。

率土之滨手游怎么发展城池发展城池要做什么

1、城市户口:城池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元素城市户口。所谓户口,就是城池领地,带有明显标志的地块:图中红框内的宣威,就是城池领地的专有标志。

2、我们来到率土之滨游戏后,点击位于游戏中间部分的城池,这也就是我们的城池。这个时候,我们就来到城池里。我们的城池是位于益州的云南城。接下来,我们点击右方的城池,我们就打开了城池功能。

3、本势力所在的同盟占领城池;将本势力的主城迁入城池。这目前造成了一些土地的空置(包括可开发的土地,以及可供迁入的建设用地),从而也限制了更多的势力来对城池进行开发。

4、率土之滨怎么快速发展?新手玩家或是转战新服的老玩家,都需要快速发展势力,以追上其他玩家,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三种目前比较主流的发展套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5、率土之滨攻城玩法,简单说就是将NPC城池耐久攻打只零,然后就可以顺利占领了。

6、爆仓升7本就是主城升4本以后的升级主城任务。

意思是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追思先圣王体现封侯的对象是先代的贵族,“封功臣谋士”说明了分封的是“功臣”,“封弟”是对王族的分封。

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4)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

好。

1、夏侯渊是曹魏时期的将领,在开荒方面非常出色,战绩卓著。

2、夏侯渊在征战中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力,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

3、夏侯渊善于灵活运用战术,在军事布局和指挥上表现出出色的能力,受到了曹魏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十大酷刑

剥 皮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从定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腰 斩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车 裂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 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俱五刑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凌 迟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

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缢 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烹 煮

即「请君入瓮」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宫 刑

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那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于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贵族冲抵死刑。相对的女性为幽闭

刖 刑

关于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总之,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

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了保护,这个人可能连站都站 不起来,所以稗官野史上说,孙膑受刑之后,上阵打仗连骑马都没办法,必须要坐车(马车或人力车)。

插 针

用针插手指甲缝。常用于女囚。

活 埋

活埋是战争时常用的手段。因为省力,速度也快。

战争里的活埋,都是叫战俘自己挖坑,有时会先杀死俘虏再把他们推下去,但时间不够的时候(或是要省子弹时),就直接把他们推进去以后盖土。中国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过没听过有什么名人受过这种刑罚。比较狠一点的,会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个头,然后开始凌虐

鸩 毒

鸩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较人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鸠」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鸠止渴」便是源自于此。

常用于赐死情况

棍 刑

即木桩刑 这里要说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这里说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或肛门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让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没有看过用这种刑罚的记载,不过金庸小说「侠客行」里有提到,还给这种酷刑起了个美名叫「开口笑」。

锯 割

把人用铁锯活活锯死,其惨状似乎与凌迟、剥皮也在伯仲之间,难怪在地狱酷刑中,就专门有把人锯开的酷刑。然而,锯死活人不仅在传说的地狱中存在,在人间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三国时,吴帝孙皓的爱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主管集市贸易的中郎将陈声原是孙皓的宠臣,他捕获抢劫者绳之以法。爱妾告诉孙皓,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陈声,命里武士而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断 椎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仇恨之极时,往往会想到要打断他的脊椎骨。打断脊椎骨确实是一种很解气的行为,因为人的脊梁骨若是断了,他也就一命呜呼了。在中国历史上,断椎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酷刑。据《商君书.赏刑篇》载,春秋时姬重耳打算明文规定刑律,使国内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们一同商议。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颠颉很晚才到,有人认为颠颉有罪,应该给以处罚。于是,姬重耳批准,将颠颉断椎处死。晋国的士大夫们都非常害怕,他们说:颠颉跟随姬重耳流亡列国十九年,功劳很大,现在偶尔有小过尚且受到如此严厉的刑罚,何况我们哪?从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 铅

在佛教关于阎罗的故事中,有阎罗黑白二相的说法,白相即为地狱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围侍;黑相即每天有两个时辰,要受铜汁灌肠之苦。与此相似,人间有灌锡或灌铅的酷刑。锡的熔点是摄氏二三二度,铅的熔点是摄氏三二七点四度,无论灌锡或灌铅都能把人烫死。而且溶化的锡或铅一入肚腹就会凝固成硬块,这种重金属的坠力也能致人死命。

汉代厂川王刘去的王后阳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刘去宠爱另一位名叫荣爱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块饮酒,昭信妒性大发,就向刘去说:“荣爱看人时,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谁有私情”。刘去信以为真,他见荣爱正在给他绣衣领上的花纹,就一怒之下夺过衣服投进火中烧掉了。荣爱见刘去生气,非常害怕,投井寻死,刘去命令人把她捞出来,不幸没有死。刘去杖责荣爱,\\\她招认私情,荣爱受刑不过,胡乱说出和医生有奸情。刘去越发恼怒,就把荣爱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尖刀剜掉她的两只眼珠,再割下她的两条大腿上的肉,最后用溶化的铅灌入她的口中,这样一直把荣爱摧残至死。

梳 洗

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把犯人剥光衣服,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水往他的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梳洗之刑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曾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把他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尽,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杀。

从世界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其明显的特色,这种特色就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直延续,没有发生中断。自古至今,“刑、德”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两套良策,所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变,法也从原始简单的习惯,逐渐向着结构严谨、富于哲理的模式过渡,中国历史上法律的变革,实质上代表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与人关系的根本性问题所作的思考,集中、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所以,刑罚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发展与变化,实质上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刑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代不同的当权者亦有不同的举措。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以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

一、中国古代刑罚的发展与变化。

原始社会的舜禹统治的时期确认不少有关处罚的习惯。《尚书。舜典》载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哉。”当时的处罚习惯,将贪赃(墨)行为与劫掠(昏)杀人行为并列,一并处罚,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已经注重对行政人员的整治和管理,严厉制裁渎职、贪污行为。

《尚书。吕刑》对原始社会末期的处罚方式作了这样的说明:“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为劓、刵、诼、黥”。又据《后汉书。刑法志》说:“(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夏代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

商代刑法严酷。盘庚规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 死刑除去斩刑外,还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杀手段。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以五刑为主,残酷性并没有改变、商鞅被处死时,即用车裂之刑,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

秦刑罚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经济、株连八大类。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明显的过渡的特征。

汉代对刑罚进行了改革,汉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具体有:凡当完者,完为城旦春;当黥者,髡钳为城旦春;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这样就改变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现问题:1、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斩左趾,结果受刑者“率多死”。后,汉景帝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一百。改革之后,除死刑以外,还有笞刑,而宫刑未改。到东汉初,明帝诏中又提到斩右趾,说明又以此刑代替弃市,把文帝时由轻入重的一项又回来,至此,两汉肉刑有宫和斩右趾。

关于徒刑,汉初沿用秦制。但是汉代已经有了明确的刑期。如髡钳城旦舂,五岁刑;完城旦舂,四岁刑;鬼薪白粲,三岁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岁刑,男罚作和女复作,皆一岁到三月刑。此外,汉代另有“顾山”,是只用于女犯的刑罚,因此也称为“女徒顾山”。

此外,两汉还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罚金、徙边等刑罚。另外有禁锢刑,是汉为禁止官史结党,对有朋党行为的官吏及其亲属,实行终身禁为官的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体系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变化,刑罚的总的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宽缓。“割裂肌肤,残害肢体”的刑罚手段逐渐减少,向新的封建制五刑过渡。主要体现在:1、废除宫刑制度。北朝西魏在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诏禁止宫刑:“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北齐在天统五年(公元569年)也诏令废止宫刑:“应宫刑者普免为官口”。2、规定了鞭刑与杖刑。这一刑罚缘于北魏,并为北齐北周沿用。3、规定流刑为减死之刑。南北朝时期,把流行作为死刑的一种宽待措施。如北周时规定流刑为五等,每等以五百里为差,以据都城二千五百里为第一等,至四千五百里为限,同时附加鞭刑。4、缘坐范围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妇女缘坐的变化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范围,但司法实践中却多有扩大。在整个南北朝时期缘坐的范围也有反复。《梁律》创从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隋《开皇律》删除不少苛酷的刑罚内容。废除不少残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为绞、斩两种。对流刑、鞭刑均作修改。隋文帝明确说明:“绞以致毙、斩则殊形,除恶之体,于斯已极”,所有 “枭首轘身”与“残剥肤体”的鞭刑都废除不用,确立了封建制五刑。

唐刑罚比以前各代均为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死刑只有绞斩两种;徒刑仅一年至三年;笞杖数目也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其适用刑罚以从轻为度;唐律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社会“得古今之平”的刑罚中的典范。

宋创设了一些新的刑罚制度。1、刺配刑。宋太祖为宽贷杂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对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种代用刑。但后来则成了常用刑种之一。2、凌迟刑。宋时将五代的法外刑凌迟作为法定刑种,初时适用于荆湖之地所谓以妖术杀人祭鬼的犯罪。但后来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3、折杖法。宋太祖创立折杖法,作为重刑的代用刑。但因存在不足,即“良民偶有抵冒,致伤肢体,为终身之辱;愚顽之徒,虽一时创痛,而终无愧耻。”所以,在徽宗时又对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数重作调整,减少对轻刑犯的危害。

元法初为习惯法,成吉思汗时有斩决、流放、责打条子等刑罚,后逐渐向汉代的五刑体制过渡,并最终实行。但其死刑中无绞刑,凌迟为法定死刑。

元朝仍保留许多习惯法,包括不少肉刑。一般人犯盗窃罪,除断本罪外,“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即须刺项”,只有蒙古人可不受此刑。为了维护僧侣的特权,元律规定“殴西番僧者截其手,骂之者断其舌”。

元有警迹人制度。强窃盗犯在服刑完毕后,支付原籍“充警迹人”。在其家门首立红泥粉壁,上开具姓名,犯事情由,由邻居监督其行止,且每半年同见官府接受督察。五年不犯者除籍,再犯者终身拘籍。

明清刑罚有新的发展变化,其特点是刑罚更加残酷化,并大量复活了肉刑。明清时的刑罚变化有:

1、死刑。明、清两朝在法律上恢复了枭首示众之刑,并且范围逐步扩大。此外,明清时期的死刑执行方面还有一些更加残酷的方式,如“剥皮实草”、“灭十族”、戮尸等。 清朝针对死刑还有一个独特的制度,即斩立决和监候制度。

2、充军刑。“充军”创制于明代,但是不以充军为本罪。清朝的充军则作为流罪的加重刑,并以充军为本罪。而且充军的条目也较明代增加。

3、发遣刑,这是一种比充军重的刑罚。明代时只限军官和军人,永不得回原籍。清时则包括犯徒罪以上的文武官员,还可以有机会放还。

4、枷号,是明朝首创的耻辱刑。在明代还变成一种致命的酷刑。清时对一些伦理性和风化犯罪,用此法。

明代还有庭杖制度。指在殿庭前对违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罚。

二、中国古代刑罚演变的原因。

大体上,刑罚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权者指导思想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刑罚发展变化。法律制度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门,任何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色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传统等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连的。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国家,没有法律,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当时的原始习惯也是由以采集和渔猎为标记的低下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惩罚方式简单残暴,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成为主导。逐渐产生了相当多的习惯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刑罚的体系逐渐完善,目的性也更加专一,保护私有制财产,保护人身权利,维护政治统治。自夏代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起,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坚持以刑法为主的法律体系。

由于专制、集权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发展史,中国的法律文化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没有西方世界的民主与法制、人权的概念。大量的充斥于刑法之中的完全是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刑罚的随意性。

从简单的同态复仇到夏、商时期奴隶制刑罚,及至演变到封建社会的“五刑”,刑罚的变化,同当权者的统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集权的家长制统治,王或皇帝是国家的主宰,所谓家天下。“溥天之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法律也集中体现了维护王权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崇尚刑法,重视刑罚。使我国古代不管民事、行政、刑事的制裁,无一例外的采用刑罚的手段。法律不但凭借严酷的刑罚手段惩办危及王权统治的政治性犯罪,同时也严厉制裁破坏国家统治、扰乱社会程序的刑事犯罪。统治者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既要使犯罪者受到惩罚,又能保存劳动能力,是更为有利的。所以刑制的改革,更加适应了经济基础需要,同时更好的维护其统治。夏、商时期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又刚刚从原始野蛮时代演变而来,维护王权成为其首要的目的,同时人的愚昧无知又使统治者假借天意的图谋得以实现,虽然其刑罚十分的野蛮残酷,但是统治者借天的名义,成功地表明其刑罚的合理性。同时,统治者鉴于前朝的教训,至周时提出“以德配天”、“明法慎罚”的思想,强调“用刑宽缓”,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体现到刑罚上,出现了“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以作为五刑的补充,不再单纯是伤及人肢体、生命的酷刑。秦以后到明清,中央集权的统治者更加牢固的确立,虽然各朝代执政者执政的指导思想各有不同,但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也逐渐促进统治者对刑罚作出变革,以绞、斩死刑代替以往残酷的生命刑,以笞、杖、徒、流代替野蛮的肉刑,实质是统治者逐渐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反映。

二、古代社会高度集权的家长制统治,统治者权力的无限制和无制约,当权者往往凭一己好恶行事,使刑罚形成了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特点。所以,我国古代刑罚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人为的痕迹浓重。总趋势是朝者宽缓的方向,但是其中也多有反复。我国古代社会自从有国家以来,无论是不成文立法的时代,或者是成文法时代,法律对刑罚的种类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经常有随意增加法外刑罚的情况。隋初,制定《开皇律》、《大业律》,强调用法宽缓,然而隋炀帝并不依律行事,他“更立严法”,并恢复枭首、灭九族等等酷刑,自毁法制,滥施*刑。又如唐时法律为我国古代之最鼎盛时期,但是法外施刑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武则天时,酷臣周兴、索元礼、来俊臣非法采用酷刑,摧残人犯,将人犯“禁地牢中,或盛之如瓮,以火圜灸之,兼绝其粮饷,至有抽衣絮以瞰之者。”明时,皇帝设厂卫特务机关,滥用刑罚更为严重。清律中根本没有关于文字狱的直接规定,但所有的文字狱均是按照谋反、大逆定罪,是最严重的犯罪,并且处以最严厉的刑罚。所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帝的行为往往将法律沦为一纸空文。

另一方面,较为开明的当权者的举措,又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据史载,汉初文帝改刑罚的原因,是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 “不德”。由此引发了汉初刑罚的改革。

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以仁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下,法制的推进显然有其偶然性,但是反过来说,这样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宋元明清法制由轻向重变化的原因。从秦汉至隋唐,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一直为由繁杂残酷向简明轻缓。期间有汉文帝废肉刑的改革,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及隋文帝法定五刑,至唐时法制达到巅峰,其影响直至宋、元、明、清,并及诸海外,但是宋、元、明、清虽以唐制,其刑罚较前朝又趋残酷、繁杂,并且复活了肉刑,死刑的执行方式也有增加。从历史上看,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并且至没落,而商品经济逐渐萌芽之时,社会的矛盾日趋激化,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更加加强中央集权,用重典治天下,故而刑罚更加残酷,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刑罚的重要特点,至明清,发展尤为明显。其特点,就是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诞生的条件下,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实行“禁海闭关”,延缓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明时增加许多法外酷刑,而清朝又处于古代中国向近代化发展的复杂时期,更加以空前的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的高压统治。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对思想异端严厉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我国古代社会先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贯的愚民政策的体现。

明清时期重刑观点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密切相关。古代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经走向末路,新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之中。而这种新兴的生产关系势必威胁到封建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所以,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必然钳制广大人民的思想和舆论,甚至不惜动用残酷的刑罚手段,遏制自由思想的兴起。

四、刑罚的变化与发展同特定的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相连。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同一阶段的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刑罚作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也充分得以体现。从夏商以来历代统治者在运用刑罚统治社会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用刑经验,至西周时,形成“刑罚世轻世重”的理论。《尚书。吕刑》说“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这种思想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中。刑罚的发展变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种理论在治国实践中的运用。战国时期,群雄并争,天下大乱,当时刚刚兴起的地主阶级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特别强调重典重刑,用刑严酷。唐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国家实力明显增强,所以,这一时期奉行用刑持平,“刑平国,用中典”的策略,体现到刑罚上,变化为宽严适中,简约易明。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使唐帝国成为当时亚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宋、元、明、清时期,统治者都是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中夺取天下,都认为身处乱世,强调治乱世用重典。所以这一时期的刑罚一反隋唐以来的轻刑中典政策,又将刑罚导入峻法酷刑的时期,走上了回头路。然而,严刑酷法带来的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也不是什么治国良方,残酷的镇压反而加快了王朝覆灭的步伐。

诗经·小雅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注释:刺统治者用人劳逸不均,等级森严。

     言:我。偕偕:强壮貌。

     溥(音普):大。

     率:循;自。

     滨:涯,水边。

     率土之滨:即四海之内。

     贤:艰苦。

     彭彭:不得息。

     傍傍:无穷尽。

     嘉:夸奖。

     鲜:珍。指珍视,重视。

     将:强壮。

     旅力:同膂力。体力,筋力。

     燕燕:安息貌。偃:仰卧。

     叫号:指征发的呼召。

     惨惨:忧愁貌。

     栖迟:游息。

     鞅:荷。

     掌:捧。一说失容,事多不暇整理仪容。

     湛(音单):喜乐;逸乐无度。

     风议:放言。即吹牛,说大话

爬上高高的北山,

去采山上枸杞子。

体格健壮的士子。

从早到晚要办事。

王的差事没个完,

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

没有不是王的地。

四海之内每个人,

没有不是王的臣。

大夫分派总不公,

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

王事总是急又忙。

夸我年龄正相当,

赞我身强力又壮。

体质强健气血刚,

派我操劳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

有人尽心为王国。

有人床榻仰面躺,

有人赶路急星火。

有人征发不应召,

有人苦累心烦恼。

有人游乐睡大觉,

有人王事长操劳。

有人享乐贪杯盏,

有人惶惶怕责难。

有人遛达闲扯淡,

有人百事都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