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游戏攻略08

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第1张

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导读:战国时有两个人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1)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义”的理念,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希望统治者能注重民生、“勿夺民时”。(2)荀子:继承了孔子“入世”的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

战国时有两个人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

(1)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义”的理念,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希望统治者能注重民生、“勿夺民时”。

(2)荀子:继承了孔子“入世”的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然规律,合理遵循和利用规律而谋求发展。

再往后:

(1)汉朝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改造儒学,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帝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2)宋朝的程颐、朱熹等人发展新儒学,建立“程朱理学”,以其修身论、“修平治齐”的家国论影响后世。

(3)明时王阳明的心学,“格物致知”等思想是儒学在明的新发展。

  黄庭坚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词作鉴赏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写于作者于绍圣元年(1094)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曰“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反用《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故典,已是极妩媚之情态,而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接着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瘐亮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瘐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

  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最后一笔带到那位善吹笛的孙彦立:“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

  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作者自诩本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确乎道出了此词的风格所。词人与苏东坡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他的诗词创作中。

  ●醉蓬莱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

  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面对如此盛况,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与开头呼应,一腔忧闷喷涌而出。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作者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这是用未来的乡愁反过来烘托现实的离情。去天尺五“极言黔南地势之高,旧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此处借来形容山高摩天。尽管这样的高处,但是眺望神州,还是隔着千山万水。那乡愁就象那万重烟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神州“指中原,这里意同”神京“。古代的逐臣常通过回望京城来表达其哀怨之情。“樽酒”五句是一个大的转折,展现了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丽的词,如用“荔颊红深”形容美人容颜的娇艳之色,用“麝脐香满”描写香气的氤氲馥郁。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山谷心头的悲凉孤寂。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唯有那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满庭芳•茶 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黄庭坚词作鉴赏: 此篇为咏茶词。词中以茶为中心,纵横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写尽古今风流。词的上片极言茶之风神,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词先从茶的名贵说起,北苑建州,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由于是贡品,故采择十分讲究,据蔡襄《北苑焙新茶诗》序云:“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临近社日)即入贡。”因此“春风”二字,即指社前之茶。如此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千工”,制成的方圆茶饼,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且云“岁但可十百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圭方璧圆,以喻茶饼形状。“碎身粉骨”二句写得刻至,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接着写茶之用,“尊俎风流战胜”是“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意指茶能解酒驱睡、清神醒脑,排忧解愁。“战胜”、“开边”,字面切合凌烟功臣。以下说更有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鹧鸪斑”,以其纹色代指茶盏,极珍贵。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这里写自己雅集品茶,却翻出司马相如的风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见《史记》列传。紧接着带出他的宴宾豪兴,又暗暗折入茶会行令的本题。“为扶起灯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一觞一咏”两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颓山”,用《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搅胸中万卷”,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还倾动三峡词源”,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以上连用四个典故,真是“无一字无来处”。最后带出卓文君,呼应相如,为他们的风流茶会作结,全词亦至此归结为一。这首词虽题为咏茶,却通篇不着一个茶字,翻转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不即不离,愈出愈奇。特别是用司马相如集宴事绾合品茶盛会,专写古今风流,可谓得咏物词之神韵。

率土之滨新版本,该手游自上线以来就吸引了一大批玩家,广受好评。率土之滨新版本到底该怎么玩呢?铁骨网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率土之滨新版本的一些有趣的玩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深入的了解率土之滨新版本。一起来看看吧~

  网易实时多人战略手游《率土之滨》全新版本“天下雄兵”一经曝光,便引发海量玩家关注。除游戏玩法本身,玩家最关注的焦点便是版本上线时间。近日网易正式宣布,继推出“同盟战争”版本受到广大策略热爱者的一致好评后,《率土之滨》全新版本“天下雄兵”即将携全新兵种入世,于3月底再次突破自我全面发布上线!

  风云突变 全新兵种入世打破现有格局

  古语云:军分众伍,兵为器,将为魂。军中战将的重要作用,大家在乱世大小百战的经历中早有体验。而作为征战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素有军之器之称的士兵,将成为本次全新版本的重点诠释对象。在即将到来的新版本中,除现有步兵、工兵、骑兵三大基础兵种外,更将加入全新的重步兵、长弓兵、轻骑兵等多种全新兵种,全面打破固有格局。随着特点各异的新兵种加入战局,新的战斗机制将带来无穷变化,依托于玩家的思考和实战检验,必将再现百花齐放的部队与战法配置研究热潮,进一步提升策略热爱者的研究空间。

  正负相随 新旧兵种转换见招拆招行化如神

  作为有别于基础兵种的新兵种,禀承游戏一贯以来的设计思路——没有恒强,每种兵种的特点都将变得更突出。有正面、必然有负面相随。比如身披铁甲的重步兵,相比普通步兵而言防御得到大幅提升,但行军速度却也因此遭受拖累。还有轻骑兵,相比普通骑兵具有来去如风的特点,擅长奔袭游击更适合各种奇袭作战,但在其他方面则会略有瑕疵。随着新兵种的出现,在强化武将作战能力的同时,更是极大考验了玩家了解兵种特点,并根据实际场合正确运用兵种的谋略与智慧。在瞬息万变的真人实时策略对抗及高度拟真古战场的万人同图国战体验中,如何见招拆招以达到行化如神的效果,更是成为了精英玩家的终极追求。

  突破自我 兵种衍生策略为王再造无限可能

  随着《率土之滨》“天下雄兵”全新版本的上线,现有步、弓、骑三大兵种格局将得到全新升华。利用全新兵种搭配,是将原有武将的即有优势无限放大,聚点着力集中引爆;还是以木桶理论弥补短板,优劣互补提升整体作战能力,都成为了玩家自由发挥的空间。面对优势越明显的对手,其缺陷也越突出,不能一举歼灭可能就是自寻死路;面对平衡型对手,是陷入苦战还是诱敌制胜,根据原有兵种衍生而成的新兵种将为战局带来无穷可能。

  升级在即 蹈机握杼携天下雄兵于鼓掌之间

  全新兵种组合瞬息万变,战场御敌相生相克,如何运筹决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决胜于千里之外;又如何见招拆招携天下雄兵攻城略地镇国家、抚百姓,以取天下于鼓掌之间。全新升级的战略玩法及理念,在《率土之滨》3月底即将到来的全新版本中都将逐一呈现,与群雄并肩、携万军挥师千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霸主之争!

  关于《率土之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统万军而吞天下!《率土之滨》——网易专为策略热爱者定制,“天下雄兵”全新版本即将重磅上线!吾王招募名将、发展军政,结交同盟,体验前所未有的万人同图国战。权力的游戏没有剧本,是三国演义、七雄对决,甚至一统天下,全由吾王主宰!

  摘抄国学经典语录1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放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哉;祸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去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的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是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为之有野。”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内储藏着多少财务,这就是聪明;带头思安进入屋内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0、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摘抄国学经典语录2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8、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

 9、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10、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14、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16、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1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0、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2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2、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2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5、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2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楚辞》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3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33、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3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3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3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3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39、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

 4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4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4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4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4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4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49、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5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

 5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5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3、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56、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

 57、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孔子《孝经》

 58、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59、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诗经》

 60、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易经》

 6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6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6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64、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

 65、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66、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行为。——《诗经》

 6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经》

 68、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

 69、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经》

 70、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7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7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73、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屈原《楚辞》

 7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7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7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77、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经》

 7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7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80、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

 8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楚辞》

 8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8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8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86、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孝经》

 87、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88、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语》

 8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9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9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9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经》

 9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9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9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96、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冯梦龙《警世通言》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9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9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00、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

 10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102、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诗经》

 103、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易经》

 10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10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06、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107、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108、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

 109、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国语》

 110、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

 11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1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1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114、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

 11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116、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迂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1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1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119、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楚辞》

 120、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楚辞》

 12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12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

 1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

 124、有以无难以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国语》

 125、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12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127、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

 12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2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13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摘抄国学经典语录3

 1、你说话所产生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对方给你的回应

 2、一个人的不成功源于朋友太少和质量不好

 3、只要灵魂还在,一个企业的组织建设就会在

 4、有学历并不等同于有文化

 5、***修养不够,不仅缺心,而且缺德,招来的人跟着你有未来吗?

 6、一个领导者的价值在于可以把追随他的人培养成领导者

 7、觉者、智者就是佛,学佛是为了修佛,修佛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开悟

 8、当一个人有了出世的智慧再去干入世的事情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9、每个人最大的局限莫过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关系

 10、修之以身、其德乃真

 11、所谓忙————其实就是心灵的逃亡

 12、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两世的事情活出三辈子的精彩

 13、我也想糊涂一点,无奈我已开法眼

 14、你带着憎恨的心情去淘米,做出的饭都是有毒素的

 15、人生有三处,花钱绝对连眼睛都不要眨:一是给自己的父母花钱眼睛都不要眨,因为厚重的养育之恩是再多的金钱都无法诠释的;二是给自己的铁哥们儿花钱眼睛都不要眨,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可能飞黄腾达的;三是对学习的投资眼睛都不要眨,因为拒 绝学习就等于拒绝成长和晋升

 16、可以了解别人只能算聪明,能够看清自己才算是智者

 17、只有营销才会产生利润,其他都是成本

 18、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将源兵魂

 19、作为***要精满、气足、神旺,最难得的是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20、一个不愿意为别人鼓掌喝彩的人便已经是痴呆的开始

 21、一但你到达了彼岸之后,还要再扛着沉重的船行走吗

 22、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是高于一切的

 23、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即使再优秀也只能成为汉奸

 24、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太过优秀从而才难以卓越

 25、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远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背)矣

 26、没有顾客的拒绝哪会有营销人员的出现,别人身上的不足往往正是你因此存在的价值

 27、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苛责别人

 28、改变你不良的语言惯性就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29、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

 30、人脉即是财脉,关系即是实力,朋友即是生产力

 31、人世间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孝敬父母,切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32、一个卓越的***需要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33、思考力乃是万力之源

 34、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去做的事

 35、有贤推举方显胜,能人帮衬方为王

 36、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需人所长就必容人所短

 37、学会放下才能懂得承担,人的烦恼、痛苦,往往都是因为放不下、想不开、忘不了

 38、强者会让行为控制情绪,弱者才会让情绪控制行为

 39、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情绪的转移,是感觉的互动

 40、最实用的团队文化是为人处世的文化,最高级的团队文化是精神文化

 41、勇敢最多只可以杀敌,懂得隐蔽才能够保存自己

 42、人际沟通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

 43、人一旦怕你,就是离骂你,恨你不远了

 44、善战者不怒

 45、不要把珍珠和玛瑙放在猪的面前,否则它们会反过来咬你,因为你没有喂它们猪食

 46、如何使自己的命运变好————答案就是找命好的人然后跟他交朋友

 47、***要在沟通上善于破冰,永远不要做气氛的污染源

 48、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49、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三种好的心态————随喜心、包容心、利他心

 50、怀才就像怀孕一样,时间久了早晚会被看出来,如果没被看出来,只能说明怀的还不够

 51、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坏事的人

 52、下下等的人也许会有上上等的智慧

 53、习惯若不改,结果就不会变

 54、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辨;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55、你关心什么,就会关注什么;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注意力等于事实

 56、目标决定你达到目的时得到的是什么东西,过程决定你达到目标时成为什么样的人,过程重于目标,对的过程往往会得到对的结果

 57、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相当于食物,思维能力是消化功能,智慧是营养

 58、事物是客观的,但看法是主观的;事物本身不具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如何看待事物

 59、没有完美的事物,只有完美的看待事物的角度

 60、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肯定视角与否定视角,自我视角与非我视角,往日视角与来日视角, 求同视角与求异视角,表象视角与局部视角

摘抄国学经典语录4

 1、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2、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3、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4、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5、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6、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

 7、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8、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9、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0、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11、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12、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13、“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14、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5、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首先,对待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我们如果稍微留心一下他们二人的观点不难发现,孔子在许多场合都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的接受统治者的奴役,要“温良恭俭让”而不可“锋芒毕露”;但是孟子却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以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据说孟子初到齐国打算劝说齐王不要好战喜功,应“乐民之乐”,不成想被齐王称病拒绝接见,而是派了手下应付孟子的到来。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称病不见来使。身边的人怕触怒了齐王都纷纷劝说孟子“王命不可违”,要孟子三思而后行,但孟子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更可甚者,孟子为了显示他对齐王的蔑视,第二天一大早就若无其事的赶出门到东家送殡了。孟子的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那可是“大逆不道”“不可教也”但孟子却认为“其横逆由是也------此亦妄人也已也。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与禽兽又何难哉?”。这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反叛啊! 其次,在人格培养方面,孔子一味强调“克己复礼”忍辱负重无怨无悔,他让弟子们磨砺意志其实就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孟子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的,他并不认为磨砺意志就单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对个人的节操等也有作用的。 另外,在君臣关系上孔孟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而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尤其在对待“仁义理智”方面,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而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最后,在对待学问上,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一言以蔽之,有关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是枚不胜举的,前人本来就已经有过更高深的见解了,我在这里只是只言片语的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以求同仁和大家不吝赐教,以期提高我对儒学的再认识。

孔子、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世也将孔孟并称,然而考察<论语>和<孟子>,我们却发现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孔子将政治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孔子无法忘怀于政治,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狂放豁达;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孟子则执着于人格的精神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游戏的操作

游戏左上角圆圈为系统选项,包括离开(存储、读取)游戏。

游戏左上角圆圈为退离。

游戏右下角为皇帝状态表。

分别为智慧、武术、魅力、才艺和快乐/健康,寿命、体力可选择小,显示为体力。

一开始游戏会做选择题,共20题左右,通过测试决定你的性格、特长,并打出一些最初的评价,然后要你选自已的名字,年号。

皇宫全景图的布置(以右下为南,左上为北,左下为西,右上为东)为:北面:后宫。

后宫是皇上宠幸妃子和宫女的地方,可以加体力和快乐,减少健康。皇帝在寝宫时可以妃子的称号和临幸宫女,超级美女和超级霉女们就是靠临幸宫女发掘出来的,寝完可以封称号,否则不再出现。(此处全天可进)

西面:琴棋阁、礼明殿。

礼明殿好象没什么用。

琴棋阁是增加皇帝魅力的地方,全天可进,体力减40。

御书园是增加皇帝智力的地方,全天可进,体力减40。

南面:观景台是让百姓儋仰的地方,全天可进,体力减20。

东面:青炉房、武道场、百剧院、慈宁宫。

青炉房是炼丹的地方,下午才能去,体力减10,里面有一个道士,可以炼丹、服用丹药、找小太监试药(我一向不用,用也是用前就Load,- -b有点残忍)及丢弃丹药。

武道场是增加皇帝武术的地方,全天可进,体力减40。

百剧院是增加皇帝才艺的地方,全天可进,体力减40。

慈宁宫:去少了会有不孝之名,下午才可进,体力减20,太后驾崩后就不用去了。

中部:紫宸殿、金龙殿、宣政殿。

紫宸殿是处理内务的地方,下午才能进,分别有少监(左)和少侍(右)两人, 体力减10。

少监有狩猎(-20)、微服出巡(-20)、浩荡出游(-20)三个选项,以上要下个回合才生效:

狩猎可加健康和加体力上限。

微服出巡可以到民间访查民情。(关于青楼,双击两次就进入,快乐增加,健康减少。)浩荡出游:可加皇威,须建好行宫后才能进行。

内侍有召见子女、册立嫔妃、子女表、嫔妃表四个选项。

召见子女:影响慈父评价,体力减10。

册立嫔妃:可把原来嫔妃的称号提高,也可以把皇后以外的妃子打进冷宫,体力消耗20。

金龙殿是皇帝独寝的地方,全天可进,体力加150,加健康5。

宣政殿是皇帝会见百宫处理政务的地方,处理政务时会减健康。

宣政殿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现只介绍几个重点的地方。

点中央将军的调派地方选项,然后必须到下个回合进宣政殿为止不存档和读档才会100%调动成功,否则有可能调动无效。

中央将军加强安全检查可减少被刺。

官员轮换:地方官员如刺史、将军每四个月要轮换一次,以刺史为例,点调换官职,点排名右面第一的刺史职位,点排名第二刺史名,点排名第三的刺史名,如此类推点至最后一个刺史名,在散官中点选原排名右面第一的刺史的名字(他一开始被变成了散官),所有刺史都交换了辖地,轮换结束。

几个表要熟习,收支表、民生总表、经济总表、全国总表、状况总表。

收支表看收支情况。

民生总表看民生概貌,主要人民是否缺钱。

经济总表看生产概况,如每州每业的开发度。

全国总表看皇威、军力。

状况总表看民忠、情势、现金。

第二节:军事

地方防御中,将军的武力高低会影响每回合训练的效果,但这点并不十分重要,忠诚最重要,最好大于90,否则可能叛变。另外,对外作战中将军的武力(散官的武力)就显得很重要,对外侵略从兵部尚书处发动,士兵分三种,按刀兵克枪兵、枪兵克骑兵、骑兵克刀兵的生克变化。在战争地图中分三行,所以后排的兵无法攻击敌人的兵。一般的战争布阵如下:

枪 骑 刀 枪

兵 兵 兵 兵

主 刀 枪 骑 刀

将 兵 兵 兵 兵

骑 刀 枪 枪

兵 兵 兵 兵

未能在战场布置的兵将以红旗表示

国家是有好战度设定的,也就是表现为与本国外交友好度,友好度越低,好战度越高,其中最威胁本国的是东突厥,最友好的是高丽。

各国军事实力,按国名:训练度/武装度的格式排。

日本:88/79罗马:100/100 大食:100/91波斯:85/96 吐番:96/74

西突厥:91/79天竺:85/85回鹘:79/85高昌:88/74东突厥:96/57

铁勒:79/74 小勃律:86/66高丽:70/79 奚:85/62吐火罗:68/74

南诏:68/70 龟滋:72/62 疏律:51/82吐谷浑:62/45

地方士兵过多可调派中央。

第三节:外交

外交上可以通过公主和番和纳贡加大与外国的友好度,并通过贸易(首年为亏损的,每年递减)增加收入,缔结防御同盟让外国帮你打仗,通过威压别国,缔结保护条约收保护费。

外交上建议先向东突厥纳贡,加大友好度,纳贡的上限是1万元,尽快签下互不侵犯条约,以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皇帝评价每上一档次,对外交涉更容易。

第四节:内政

军队总人数加上民夫总人数就是徭役总数,而徭役总数是有上限的(全国人口的25%)。内政搞得好,皇威为400的倍数,皇帝会封禅一次,加个皇冠。

税收的高低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无关,影响税收的是以下两个因素:

一、税率

二、开发的国土面积。

所以不要用补贴的办法提高民生。另外农牧运矿四业生产力只有市集足够(大于100%)时才会全部转化为金钱,否则会被白白浪费。1000人的行业一回合的开发数比100 人长的行业的为高,所能实际增加的税收也多,所以应首先开发该州多人的行业。

军事总表中的兵士数是红色,就表示该州的驻军不够,需要从中央调拨,调拨的地方是中央将军中的调派地方一项,地方上驻军的数量为当地省份总人数的1/10。

驻军不足时极容易发生流寇。

生活水准分贫穷、尚可、小康、富裕、极富五级。每升一级,已开发土地需求加一倍,如果80人有80土地就满足的话,升一级就要160土地。

全国的民生水准全部到了一定水平,宫殿将被修缮。(看到新宫殿真有成就感啊!)

刺史在委任时会开垦土地,效果和刺史的智力有关,但不可以和自已亲自动手比,

自已动手快很多,刺史忠诚最好大于90,清廉大于85,地方官的清廉影响民忠,清廉高民忠高。否则会贪污,影响税收。

第五节:建筑

各个地区的建筑在sav文件中的顺序,寺院、衙门、市集、校场、城墙、宫殿建筑的作用:

普通建筑:

寺院(安定)、衙门(治安)、市集(运输)、校场(体能)、城墙(防御)、义仓(积粮)。

特殊建筑:

五大书院:石鼓、白鹿洞、应天、嵩阳、岳麓,增加朝廷官员的智力、武力等能力。

大佛寺:加全国安定。

东厂:加全国治安。

竞技场:加全国体能。

大运河:加全国运输。

洛口仓:加全国积粮。

第六节:个人修为

四项基本能力(用药材或御书房、演武场、琴棋阁、百戏院加):智慧:科举时出现智力高举子的几率提高

武力:科举时出现武力高举子的几率提高

魅力:后宫宫女中出现高才貌的几率提高,魅力超过120以上科举就会出现历史名人

才艺:可选择的特殊建设增多

体力:每天可以做的事情增加

每项增加至500有智慧皇帝、武术皇帝、魅力皇帝、才艺皇帝、铁人皇帝的封号,加皇威和加一顶皇冠。

到统治50年的时候,丞相会劝你退位或者寿终正寝都算不错的结束了。

第七节:炼丹大法

外交友好至95以上的国家会献药。

一开始可以查到药在sav的位置是00003aacH

在炼丹房中的布置顺序为

A冰山雪莲 B 冷凝不化冰C千年人参王D透光灵芝E神僧舍利子F龙脑香G鲸王脂H炽火蛙在sav文件中的顺序:

冰山雪莲 /冷凝不化冰/千年人参王/透光灵芝/神僧舍利子/龙脑香/鲸王脂/炽火蛙

A+B和E+F 加体力

AEG/ACF/BEH/CEF/DFG 加健康10,快乐10

ADFG/ACDF/ACEH/BCDH/BEGH 加四大属性各2

ABCEF/ABCEH/ACDFG/BDEGH/BDFGH 加最高体力30

A+B+C+D+E+F+G+H 加寿命

A+B+C+D+E+F+H 加寿命比上式多一倍

A+B+D+E+F+H 加上式四分之一寿命

第八节:游戏BUG

在快速养成版里,读一次档时间就要前进一个月,所以S/L大法在快速养成版无效,S/L越多,所有

人老得越快,死得越快,国力增长越慢,军队越差。而普通版不会出现这种BUG。

炼药时只要先炼一种加命的药,然后就可以随便乱七八遭的炼了(比如只用一种药材)

等炼了很多这样的丹药,如果按顺序吃,先吃掉一号的加命的,而后按顺序吃2号,你

会发现原来会死掉的丹药也变成加命的了,一次吃完,这样一直吃下去,就寿命无限

了。

第九节:修改

具体修改如下::存盘文件名是KING1SAV到KING5SAV这几个,也可用

DIR/OD来查看问件的日期。

民夫:SECT 0 DISP 157

士兵:SECT 29 DISP 194

金钱:SECT 0 DISP 72

千万注意修改值不可太大,否则会变为负数。

民夫值可在9999之内选择

士兵值可在20000之内选择20000十六进制数是20 4E

金钱值可在500000之内选择

大臣属性的顺序:年龄、智力、武力、清廉、忠诚、经验

每下去三行再退一格是下一个大臣。

还有就是建筑的工程量,工程量=工人数月

sav中记录的是已完成的工程量。

具体地址我没记,可以通过变化工人数搜出工人分配人数的地址,再往后数八格, 就是现在完成的工程量,(数四格的话就是总共需要的工程量),每个建筑的数字相差一行缺一格。

第十节:后宫

内政和美女相信是皇帝的两大亮点,谁不想三宫六院,谁不想普天之尽为我土,率土之滨尽为我臣。为增加大家对这个游戏的了解和兴趣,在这里解说一下后宫美女的能力构成和历史背景能力构成=(外貌3-基本数)+职务附加+经验基本数是88

职务附加:

选侍~婕妤加6,充媛~昭仪加21,贤妃~贵妃加51

经验睡一次加1

外貌如下:

妲己: 97。商纣王的妃子,致商灭亡的原因之一。封神演义里的九尾狐。

褒姒: 96。周幽王的妃子,周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

西施: 99。越王勾践为迷惑吴王夫差所献的二个绝色中的一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者也。

王昭君:99。王嫱,西汉南郡秭归县人,汉元帝为和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和亲,令她扮成公主出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落雁者也。

貂蝉: 98。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司徒王允的婢女,被用作连环计以离间董卓和吕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闭月者也。

杨玉环:99。字太真,原为寿王李清之妻,后为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强夺,立为贵妃,有关她的典故甚多,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羞花者也。

赵飞燕:99。赵宜生,因其舞姿轻盈如燕,故人们称其为“飞燕”。与杨玉环并称“环肥燕瘦”,与其妹赵合德同侍西汉的汉成帝刘骛,据说“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

小乔: 94。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之妻,古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诸葛亮把曹操的铜雀台赋中“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中的“桥”改成“乔”,以激怒周瑜。

虞美人:95。今沭阳县颜集乡人(?-公元前202),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其《垓下歌》有提及:“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江采苹:91。唐明皇的梅妃,善歌舞且喜梅。

韩翠苹:93。唐僖宗时宫女,题诗于红叶上,放入御沟,为士人于佑拾得,于佑也题一叶,同样放入御沟内,又为韩翠苹拾得,后二人结为夫妻。

鱼玄机:92。唐代著名的女道士、诗人、艺妓,本名幼微,曾师从温庭筠学诗,天生丽质,原给大官僚李亿做妾,后遁入空门做入世女道,打扮得光艳照人,引名士雅集诗唱。

谭文婉:94。谭意歌,小字英奴,晚唐名士谭从道的女儿,家道末落,沦为乐妓。她面貌姣美,文采名播长沙,魏公大为欣赏,赐名“文婉”,并字“才姬”;刘相戏称她为“千古诗妖”,并帮她脱了倡籍。

董鄂妃:95。董小宛,秦淮八艳之一,与才子冒辟疆苦恋多年,后入清宫,清顺治帝因为她的死而出家。

贾午: 90。晋代贾充小女儿,皇后贾南风的妹妹。“偷香”这一典故的女主角。

绿珠: 91。西晋歌女,擅长吹笛及舞昭君曲,长得楚楚怜人。富豪石崇以三斛真珠为她赎身,纳为爱妾。后赵王欲夺绿珠,绿珠于金谷园坠楼而死。

苏小小:93。南朝时钱塘人,史载第一位工诗文的美貌名妓。杭州西湖的西泠桥边有苏小墓。历代都有咏她的诗文。

关盼盼:94。徐州名妓,张建封之妾。张死后,独居彭城故燕子楼,白居易赠诗讥讽她,盼盼得诗,作诗回覆白居易,并十日不食饭而死。

李师师:96。北宋汴京人,色艺双绝,为青楼第一女子,宋徽宗微服垂青于她。金人攻破汴京,主将索要师师,她于大相国寺吞金瓒自尽,徽宗闻说,涕泗横流。

陈圆圆:98。明末红颜名花,色艺超绝,被当时姑苏最有权势的田畹看重,后献给皇帝,又转赐吴三桂,最终遁入道门。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

李香君:91。秦淮八艳之一,擅诗歌,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候方域相恋,后因志道不同分手,遭魏党奸官威逼,血溅桃花扇。

杜秋娘:91。唐代的南京名妓,色艺双全,曾入宫,受宠于唐宪宗和唐穆宗,后因其子参与内乱,被遣回金陵,又树艳旗,立香寨门下娇娘无数,引五陵少年蜂拥而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作者。

李娃: 92。唐代天宝年间长安名妓,荥阳公子郑生与她一见钟情,掷尽千金,荥阳公大怒责弃之,李娃收容了他,后来他科举中了榜首,其父原谅了他们。大文豪白行简作有<李娃传>,被称为“义妓”的奇女子。

李凤姐:92。就是明武宗在梅龙镇碰到的女子,戏曲<游龙戏凤>说的就是这件事。

林黛玉:93。虚构的人物,<红楼梦>的女主角之一,有“黛玉葬花”一折。

秋香: 92。虚构的人物,华太师府的一名丫环,唐伯虎点秋香都知道吧。

崔莺莺:93。<西厢记>中女主角,红娘就是她的侍女。

杜十娘:93。明代京城名妓,重义轻利,风情美艳,因痛诉忘恩负义的国子监太学生李甲而怒沉百宝箱的故事为世人传颂。

聂小倩:93。<倩女幽魂>中的女主角,一个和明朝书生宁采臣相恋的女鬼。

潘金莲:95。武大郎之妻,水浒里的可怜女人,金瓶梅中的女主角。

后宫职务建议(按能力年代顺序排列): 1 西施 99 春秋战国 贵妃 2 王昭君 99 汉元帝 淑妃 3 赵飞燕 99 汉成帝 德妃 4 杨玉环 99 唐 贤妃 5 貂蝉 98 三国 昭仪 6 陈圆圆 98 明思宗 昭容 7 妲己 97 商 昭媛 8 褒姒 96 周 修仪 9 李师师 96 宋 修容 10 虞美人 95 楚 修媛 11 潘金莲 95 宋 充仪 12 董鄂妃 95 清 充容 13 小乔 94 三国 充媛 14 关盼盼 94 唐德宗 婕妤 15 谭文婉 94 宋 舞涓 16 苏小小 93 南朝 娱灵 17 崔莺莺 93 唐代宗 美人 18 韩翠萍 93 唐僖宗 才人 19 聂小倩 93 元、明 良人 20 杜十娘 93 明 御女 21 林黛玉 93 清 采女 22 李娃 92 唐玄宗 淑女 23 鱼玄机 92 唐懿宗 宝林 24 秋香 92 明宪宗 婧娥 25 李凤姐 92 明武宗 荣华 26 绿珠 91 西晋 充衣 27 江采萍 91 唐玄宗 长使 28 杜秋娘 91 唐德宗 少使 29 李香君 91 明 八子 30 贾午 90 西晋 七子

后宫修改:

用UltraEdit打开Skingexe文件就可得到所有30名历史美人的名单了。

以下是30位美人的BIG5汉字ASCⅡ码一览表,每两位数代表一个BIG5码汉字。

| 名称 | ASCⅡ码 |名 称| ASCⅡ码 |名 称| ASCⅡ码 |

|杨玉环|B7A8A5C9C0FA|董鄂妃|B8B3B66BA66D|关盼盼|C3F6ACDFACDF|

|王昭君|AAFDAC4CA767|李香君|A7F5ADBBA767|杜十娘|A7F9A451AE51|

|赵飞燕|BBAFADB8BF50|陈圆圆|B3AFB6EA86EA|李师师|A7F5AE76AE76|

|西 施|A6E82020AC49|苏小小|C4ACA470A470|聂小倩|C2BFA170ADC5|

|貂 蝉|B6492020C2CD|贾 午|B8EB2020A4C8|潘金莲|BCEFAAF7BDAC|

|妲 已|CC482020A476|绿 珠|BAF12020ABBD|林黛玉|AA4CC24CA5C9|

|褒 姒|BDC72020A971|江采萍|A6BFAAF6C4AB|秋 香|ACEE2020ADBB|

|虞美人|B8B7ACFCA448|李 娃|A7F52020ABBD|小 乔|A4702020B3EC|

|谭文婉|C3D3A4E5B0FB|杜秋娘|A7F9ACEEAE51|李凤姐|A7F5BBF1A96A|

|韩翠苹|C1FABB41C4AB|鱼玄机|B3BDA5C8BEF7|崔莺莺|B15AC561C561|

喜欢三宫六院的朋友可用下列办法取巧,也可给妃子堕胎(很残忍的事情)下面后宫的存档代码:(以赵飞燕为例)

01BBAFADB8BF50000E1B6331005A010A0013

01代表存在与否,皇帝后宫职务没有代码,而是给出固定的栏位,

01表示这个职务有人,00则是没有。

BBAFADB8BF50人物名字(BIG5码)

0E不大清楚,似乎是入宫的顺序

1B6331年龄,外表,经验

5A01能力(没必要修改,改后过了一夜又会按公式计算数值)

能力=(外貌3-基本数)+职务附加+经验

0A表示此人怀孕,00则是没有

13美女的肖像

现把美女图的代码也一并送上,00为皇后的那幅图,不喜欢可把皇后也换了,14-17为外国美女。

|ASCⅡ码| 仕女图 |ASCⅡ码| 仕女图 |ASCⅡ码| 仕女图 |

| 00 |红衣牡丹慵懒图| 08 |红梅肚兜图| 10 | 散发仰躺图 |

| 01 | 松下唐纱图 | 09 |柳前驯虎图| 11 | 长袖舞蝶图 |

| 02 | 秉烛卷帘图 | 0A |玩蛇少女图| 12 | 罗衣绿扇图 |

| 03 | 西子采莲图 | 0B |宫装扑蝶图| 13 | 蓝裙起舞图 |

| 04 | 斜肩依栏图 | 0C |蕉下捧心图| 14 |和衣纹身图(背影)|

| 05 | 马背春游图 | 0D |秋清冷月图| 15 | 豹皮裸跪图 |

| 06 | 秋风胡茄图 | 0E |薄衣戏兔图| 16 | 红灯披发俯身图 |

| 07 | 红花双髻图 | 0F |河边舞妓图| 17 | 肚皮舞女图 |

编辑King0sav文件可修改后宫人物的数据。(为1~9的阿拉伯数字)

假若皇后的数值地址为0000A4E,贵妃一定在皇后的UltraEdit地址加30的A4E+30

=A7E位置,淑妃一定是在贵妃的地址后24

|名号|UltraEdit地址|名号|UltraEdit地址|名号|UltraEdit地址|名号|UltraEdit|

|皇后| 0000A4E |修容| 0000B27 |才人| 0000BFE |长使| 0000CDE |

|贵妃| 0000A67 |修媛| 0000B3E |良人| 0000C17 |少使| 0000CEE |

|淑妃| 0000A7E |充仪| 0000B57 |御女| 0000C2E |八子| 0000D07 |

|德妃| 0000A97 |充容| 0000B6E |采女| 0000C47 |七子| 0000D1E |

|贤妃| 0000AAE |充媛| 0000B87 |淑女| 0000C5E |五官| 0000D37 |

|昭仪| 0000AC7 |婕妤| 0000B9E |宝林| 0000C77 |顺常| 0000D4E |

|昭容| 0000ADE |舞涓| 0000BB7 |婧娥| 0000C8E |选侍| 0000D67 |

|昭缓| 0000AF7 |娱灵| 0000BCE |荣华| 0000CA7 |

|修仪| 0000B0E |美人| 0000BE7 |充衣| 0000CBE |

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与汉初东西异制的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政治学说,只有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术。……实现文化统一是当时历史的趋势,也是汉王朝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黄老道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儒家学派则起而代之,担负起为汉政寻找出路的任务。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建元元年(BC140)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汉书 · 武帝纪》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 董仲舒传》

《史记 · 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建元五年(BC136),置五经博士。儒家学说被尊为惟一的、官方认可的学说。

窦太后崩(BC135),武安君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元光元年(BC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儒学为主要考察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确立。

〔太子〕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 · 元帝纪》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罢黜百家之后,“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与秦始皇、李斯“禁私学”的考量如出一辙。不过其所选择发扬的思想内容不同:一为刑名,一为儒学;其表现形式相异:一为暴力镇压,一为利禄诱引。

——王健文

再说说根源吧

1、"儒表"与"法里"

制度设计与经典认同

过去人们常把儒家文化当成“中国文化”的同义词,但毛泽东却强调“百代都行秦政制”,而“秦政制”恰恰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极端反儒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汉承秦制"的制度设计与"独尊儒术"的经典认同之间始终有很大反差。 (http://wwwtecncn)

在吏治问题上,儒、法两家的吏治思想几乎是两个极端。儒家的吏治观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以伦理中心主义为原则,主张行政正义优先。而法家的吏治观则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以权力中心主义为原则,主张行政安全优先。 ( http://wwwtecncn )

儒家

儒家思想产生于东周,那时的中国社会是个以血缘族群为组织形式的社会,《左传》所谓"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就是当时"国家"的真实面貌。 ( http://wwwtecncn )

儒家之社会基础

那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的层层分封实际上等于一个大家族的辈份、长幼、嫡庶序列,天子之尊主要是伦理性的,并不具有科层化的行政权力结构。这样的族群社会,由"天生的"血缘亲情推出人性本善,由伦理上的长幼尊卑推出一种"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的政治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由五服、小宗、大宗这类族缘亲疏观念决定的一种"小圈子"原则,也就是费孝通说的"差序格局"。族群社会为血缘纽带的结合、宗族亲情—父权的伦理关系起重要作用。应当说,这种"小共同体本位"特征是儒家社会理论不同于法、道、墨、杨等时论、 也不同于现代公民文化的最关键之点。亲疏不同,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也不一样。这些权利与义务表现为一种温情脉脉的父权——父责统一体,君臣间也如父子一样,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支配,即君要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 http://wwwtecncn )

伦理政治并不“绝对专制”显然,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有约束,所以原始儒家虽然讲君权父权,但并不等于绝对专制。相反,从上述原则中还可以推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之类的“民本思想”。后世儒家由此发展出一套"仁政"学说:儒为帝王师、教君行仁政,君命来自"天意",而"天意"非神意,"天听自我民听","顺天应民"之类的说法,都强调行政正义原则的重要性。儒家行政正义优先的原则在吏治观念上的体现,就是强调官吏本身要清操自守、廉洁自律,其施政要以“仁德”为本,反对严刑峻法,以所谓“吏治循谨”排斥法家的所谓“吏治刻深”。但行政正义优先的原则如果贯彻到底,对"家天下"的专制王朝是不利的。原初儒家理想中的很多东西甚至很难为皇权容忍。 ( http://wwwtecncn )

根据儒家“贤者居位”的观念,让贤不传子的三代“禅让”之制始终作为理想而受到推崇,后世一些儒家“原教旨主义”者甚至由此推出一种类似柏拉图“哲人王”式的“君儒”观念:"春秋时皇帝该孔子做,战国时皇帝该孟子做,秦以后的皇帝该程朱做,明末皇帝该吕子做,今都被豪强占据去了。君儒最会做皇帝,世路上英雄他那晓得做甚皇帝?" 这样的言论可谓异端之尤,无怪乎清帝雍正会把这种"贤者居位"说骂为"狂怪丧心之论"。 ( http://wwwtecncn )

“圣王”理想中产生"从道不从君"的人格追求根据儒家“圣道”高于君命、儒为王者师、信仰高于权位的观念,从“圣王”理想中产生“从道不从君”的人格追求。一些天真的士大夫不把自己仅仅看成帝王的家臣,而自认为有“替天行道”之责,由此形成那种东林、海瑞式的清流、清议传统,对君权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意志。所谓“文死谏”、“强项令”。 ( http://wwwtecncn )

“洁己沽誉”的“巧宦” 海瑞罢官、海瑞骂皇帝式的事情,无论在道德上怎样受到儒家价值观的称许,现实中却很难为君王接受。雍正就特别反感那些"操守虽清"却不太听话的儒臣,把他们斥为"洁己沽誉"的"巧宦",认为他们比贪官还坏。 ( http://wwwtecncn )

儒家“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特殊主义”而非“普遍主义”观念,由此导致行政中讲人情、分亲疏、形成小圈子和“差序格局”的弊病,这对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体制显然是不利的。儒家赞赏"容隐"、禁止"告亲"的观念,就与法家禁止容隐、鼓励告亲的做法尖锐对立。 ( http://wwwtecncn )

儒家之用人:伯乐和千里马。从性善论与伦理中心主义出发,传统儒家在用人上讲究一种由德高望重的伯乐出以公心地推荐贤德之人为官的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荐举加上朝廷自上而下的按伦理标准征招"孝廉"、"贤良方正"、"至孝"、"有道"之人为官的做法便形成了东汉至隋这一时期官吏选拔的主流方式,即察举、中正之制。 ( http://wwwtecncn )

奈何人心之“不可靠”?这种做法固然形成了全社会“讲道德”的风气,但却流于虚假,而且实践证明性善论假定的那种"出以公心"的荐举(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不可靠,它往往变成出于私心的拉帮结派、门阀自固,不仅贻害吏治,而且不利于皇权。 ( http://wwwtecncn )

儒家:有内圣而无外王?如此等等,这些弊病以往常被看成是儒家高调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即所谓有内圣而无外王。但实际上,“贤者居位”、“从道不从君”固然可以说是高调理想,小圈子主义与门阀式荐举却是十分庸俗的。它们各自对传统吏治形成正反两面的影响:前者培育出清正刚直之士,后者则造成门阀式腐败。然而有趣的是,这二者在传统吏治中却往往互为因果。例如东汉魏晋时弊端百出的门阀制度,就是从东汉前中期的清流“党人”把持中正发展而来的。那时的清流以道义自许,不畏强权,痛斥宦官、外戚专政的政治黑暗,因此受到残酷迫害,同时也由此积累起巨大的道德声望。后来正义伸张,清流得势,便由他们按道德标准“黜贪进贤”,选用“寒素清白”之人。但是,大权一旦在握,清流很快在"权力腐蚀律"作用下变得不清了,按道德标准打分的"九品中正"之制很快变成了既不"中"也不"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民间则传开了"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政治幽默。 如今我们不难找到这种高调理想趋于堕落的原因。然而在当时,皇帝们主要是从巩固“家天下”的角度去总结经验教训的,他们自然不会从“权力腐蚀律”着眼,而只认为是书生意气过于迂腐乃至狂妄。于是儒家的吏治思想往往只是在纸上受到"独尊",而实际吏治则按法家的一套运作。 ( http://wwwtecncn )

“百代都行秦政制”,而秦制是法家之制。

法家思想是在中国由血缘族群时代转向大一统帝国的历史转折中形成的。这一转折意味着专制皇权打破族群纽带直接控制“编户齐民”,意味着天子与诸侯间的"伦理关系"变成了皇帝与臣僚间的科层关系。 儒法之别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就是宗法制与反宗法的。 ( http://wwwtecncn )

“编户齐民”之制在观念上的区别:在宗法制下“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分属于成千上万个小家长。天子虽有大宗嫡派总家长之名,毕竟“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可能越过各级家长直接控制臣民。同时各级家长与家属间的关系都是伦理性的长幼尊卑关系,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更不是雇用式的主仆关系。打个比方说:儿子固然有孝敬父亲的义务,父亲却不能随意"任免"儿子。 ( http://wwwtecncn )

法家改革的重要内容便是把"长者政治"变为“强者政治”。法家采用极端的反宗法措施:“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为禁”,强制解散大家庭、切断家族纽带。法家鼓励"告亲",禁止"容隐",秦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妻子的财产可免遭抄没;丈夫告发妻子,不但他的财产可以保全,妻的财产也可以用来奖赏他。 汉儒曾这样描绘秦的民风:儿子借父亲一把锄头,父亲的脸色便很难看;母亲来儿子家借个扫帚簸箕,儿子一家便骂骂咧咧;媳妇生了男孩便得意洋洋,不把公公放在眼里,婆媳一语不合,便"反唇相讥"。 家好族好不如权势好,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这样的民风简直比据说儿子到父亲家吃顿饭还要付钱的现代西方还要“个人主义”了。然而这种"个人主义"当然不具有近代反对父权族权的那种个性解放性质,这种家好族好不如权势好,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的状态便于皇权一竿子插到底地对社会实现直接控制。 ( http://wwwtecncn )

编户齐民:集中人力物力。朝廷可以通过任免如意的官僚组织和闾里保甲的户口管制系统把一盘散沙的民户编制起来,从而最大程度的集中人力物力。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5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戌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 ( http://wwwtecncn )

否定宗族的法家因而也就建立了极端的性恶论。儒家的性善论是建立在血缘宗族内“天然”亲情基础上的,否定宗族的法家因而也就建立了极端的性恶论。针对儒家"人各亲其亲长其长"之说,法家提出"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为了否定亲亲、性善之说,《韩非子》甚至认为"夫以妻之近及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自为心也。" 既然连父子、夫妻之间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恃了。在法家看来,唯一可信的是——法、术、势。 ( http://wwwtecncn )

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

术:(通过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

势:(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权力)。法家认为人间是个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权力竞争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权力)"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 http://wwwtecncn )

性恶论、权力中心主义而导出的行政安全至上,因此君王安排吏治,首先考虑的就不是如何顺天应民,实现行政正义,而是确保大权在我,居重驭轻,强干弱枝,防止权臣窃柄、君位架空,致使法、术、势失灵而危及“家天下”。于是由性恶论、权力中心主义而导出的行政安全至上,便成为吏治的首要原则。臣下的忠顺比清廉更重要。法家君主当然也希望臣僚清廉公正得民心,但绝不会把行政正义置于行政安全之上。这种吏治观认为臣下的忠顺比清廉更重要,而且与儒家不同,法家要求这种忠顺是无条件的,即“臣忠”不能以“君仁”为条件。把这种观念推到极端的是清朝的雍正帝,他甚至连臣下"君恩深重,涓埃难报"的献媚之语都作反面理解,申斥说:"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即君不君时,臣也不许不臣。 ( http://wwwtecncn )

但作为性恶论者,法家实际上也并不相信君臣关系中有什么信仰、忠诚可言。韩非就曾一再讲:"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臣之所以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他还举例说:佣夫卖力地给主人干活,不是因为爱主人,而是因为活干得多可以多挣到钱。同样地,臣之所以能为君用,是因为他们期望以此得富贵。而臣之所以不叛君,是因为他们害怕杀头。所以毫不奇怪,一个人如果竟然不图富贵又不怕杀头,那他在君主眼中就有造反的嫌疑,儒家傻呵呵地提倡的那种不贪财不怕死的海瑞式人物,还是少些为好:"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谓之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 海瑞式的清官,在儒家看来是吏治的典范,在法家看来却是吏治之癌。在现实吏治中海瑞之所以罕见,在儒家看来是理想太完美,曲高和寡,大音希声。而在法家看来没有海瑞才是理想的吏治,有那么一两个,是为“无益之臣”,如果有更多那就是危险之征了。于是历史上常常有这种情景:即臣子故作腐败状,以使君主放心。或者是君主故意鼓励臣子腐败,以消弥其过分的"大志"。前者如汉之肖何,为释刘邦之疑而故意霸人田产,自毁声誉。后者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规劝权臣们纵情声色犬马,而放弃政治抱负。 ( http://wwwtecncn )

用人互相钳,为了行政安全至上,有时不仅行政正义可以放弃,连行政效率也可以牺牲。一般来讲,法家吏治观是欣赏那种能办实事而不空谈道德的“能吏”、甚至雷厉风行的“酷吏”的。然而在性恶论下,吏太能权太重事功太盛又会让朝廷感到难以控制。于是法家之“治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意分割事权,使其相互牵制,即所谓"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这与所谓“用人不疑”的儒家观念是相反的。 ( http://wwwtecncn )

法家:"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这种为了确保皇权安全的“分权制衡”往往比近代民主制下为了保护民权而设立的分权制衡还要复杂得多,以致十羊九牧,政出多门,相互掣肘,严重影响行政效率,也是导致冗官冗吏、编制膨胀的重要原因。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互相监视的分权制度在确保吏权不能威胁君权的同时,也有可能使某些官吏侵犯民众利益的行为受到一定制约。 ( http://wwwtecncn )

法家之“法制”。法家既然反对“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就必然会以“法制”上的普遍主义取代儒家“礼制”上的特殊主义。 ( http://wwwtecncn )

儒家认为每个小共同体中都有长幼亲疏上下贵贱之别,不平等是普遍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当然与现代平等观念相悖。而法家则主张"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以法度律之。然而这与现代法治的普遍主义与平等观念绝不是一回事,它讲的不是公民权利的平等而是“臣民义务的平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人都是皇上之奴,因此彼此不得相互依附。极而言者甚至把人人都视为皇权之下的"无产者":"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取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而现实中的"人主"(君王)权力如果说还达不到把全社会的财产都垄断在自己手里的地步,那他至少也要有调剂这些财产的能力,"令贫者富,富者贫"。法治下的“平等”乃“为奴的平等”而儒家则认为皇权膨胀到如此地步是不公平的:它“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仅仅是为了满足君主个人的贪婪,"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 http://wwwtecncn )

法家的“录用”法家的普遍主义反映在吏治上就是反对儒家的“小圈子”倾向。法家从性恶论出发,不相信推荐"贤者"为官的做法,主张所有人都以个人身份,摆脱一切人事关系的影响,直接由朝廷按客观标准考察任用。从秦代以"甲首"(战场上割下的敌人的脑袋)计数的军功爵制,到明清以高度形式化的"智力测验"为实质的科举,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 http://wwwtecncn )

反对“小圈子”政治的另一办法就是“回避制”。从性恶论出发,法家相信人们抱成一团就会导致串通作弊弄奸,因此发展了越来越复杂的回避规定。如本地人不得做本地官、富庶地方的人不得在中央财政部门做官等等,此外还有亲属回避、师生回避。回避制与考试制在非民主政治中对吏治应当说是能起到好作用的,起码比那种小圈子政治、门阀政治要来的合理。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的区别乃至对立是很明显的 ( http://wwwtecncn )

哪个是现实的中国政治传统?我认为那种一讲“中国传统”就归之于儒家传统的看法是很成问题的。事实上在帝制中国的两千多年中,虽然也有短时期儒家吏治观比较落实的情形,如东汉后期至南朝这一段,但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吏治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即说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力中心主义。 ( http://wwwtecncn )

什么是“表里”?我国传统中这种“表里”差异,是世界各文化中极为罕见的。任何文化都有“思想家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主义”的差异,有典籍中价值观(有人称之为“元典精神”)与社会现实间的差异。印度文化的典籍视人生为苦,基督教典籍视人生为罪,但为脱苦赎罪而舍弃尘世快乐、投身寺庙或隐修院的也只是少数。这就是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不是“表里”,是“阴阳”。但是传统中国的“儒表法里”却不同,它的表里间并不仅仅是思想家的原则与生活中的实用主义之差,“取法”与“仅得”之差,而根本就是两种原则、两种“取法”。法家并不是儒家理想原则在现实中“仅得乎中”或“风斯下矣”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在形而上层面就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 http://wwwtecncn )

多数国人不会像韩非那样把“性恶论”理解到了连父子、夫妻之间都“不可信”,都要搞“法、术、势”的程度,但只要“仅得乎中”,也会把人性理解得十分阴暗,并进而影响到其为人行事。这与对儒家伦理的"仅得乎中"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之间的明显紧张。汉以后法家著作传播面可能远没有享有“独尊”地位的儒家著作那样广(但在上层权力精英中法、术、势之书都是必读的),然而“百代都行秦政制”,制度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决不亚于典籍。虽然董仲舒以后儒学已多次被改造,但"表里"矛盾并没有消除。在这种矛盾下,人们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而且两套的差异远不是"取法"与"仅得"的问题。 ( http://wwwtecncn )

这种状况的第一个后果是造成传统国人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这可以理解儒法之外的第三种传统即道家传统为什么如此重要。但如果不是就道言道,而是就诸家互动形成对国人行为的综合影响而论,则道家(主要是在庄周以后的形态中)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润滑油",具有很浓的犬儒色彩。汉人司马谈把道家归纳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是很准确的。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导“无为”。 ( http://wwwtecncn )

无为之“双重性”:单就“无为”而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道家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这就把无为等同于苟且了。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 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zhe4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亦即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止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 http://wwwtecncn )

指鹿为马之“高,实在是高!”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 http://wwwtecncn )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糊涂、玩世不恭。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之中。何必“较真”?有了这种游戏人生的心态,人们就可以在“儒表”与“法里”的巨大反差之间表现得漫不经心,以无所谓、何必较真的姿态适应那种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的生存方式。我们“心安理得”也。在其他文化中这样大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恐怕要造成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甚或造成因幻灭而自杀的社会病。但在中国有了老庄的这种犬儒哲学作为"儒表"与"法里"之间的润滑剂,人们就会心安理得。 ( http://wwwtecncn )

因此尽管儒学是一种强调入世、有为的学说,有“内圣外王”的强烈要求,但在正常情况下,面对有霸道而无王道的现实,汉以后的历代儒者也都接受了"内圣外霸"的状态。这种就制度与典籍而言是“儒表法里”,就理念与行为而言是“内圣外霸”,就总体文化而言,是儒法道三者互补的情况。构成了过去两千年间、至少是在近代西学传入前的常态。 ( http://wwwtecncn )

儒家,中国文化之“阳”;法家,中国文化之“阴”;道,一阴一阳之“化”。而在这样一种三元互补结构中,儒家的地位可以说是最为尴尬的:表面上它的地位最为尊崇,无论是“儒表法里”还是“儒道互补”,都以儒为首而且非儒不可,或法或道,都只是叨陪末座而已。但实际上它作为一种价值却又最为虚悬,它不象基督教价值观之于传统西方真能主宰人们的内心世界,只是受外在结构的制约才出现"取法"和"仅得"的差距。而在传统中国,不仅外在结构一直是“百代都行秦政制”,从来只有“霸道”而不见“王道”,而且内心世界也很难说真有儒家圣贤的多少地位。千百年来多少大儒都感慨"内圣"难以开"外王",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国人的"内"心本无"圣",何以谈"外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在传统中多数情况下就“内圣”而言,儒的实际地位未必赶得上法、道;用明儒王夫之的话说:"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 http://wwwtecncn )

一般地讲,中国历史上有权者自己真正相信的是“法、术、势”,而要别人相信仁义道德,中国人不傻啊!但人们并不是傻子,那些成仁取义殉道存德的理想主义者如东林、海瑞之类人的下场有目共睹,那个通过文字游戏挑选聪明人而对道德并无分辨力的科举制度之奥妙也人所共知,那些"操守虽清"却奴性不足,只想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懂得趋炎附势的书呆子不仅多灾多难,有时还被公开批判为只知"洁己沽誉"而受惩戒。"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仅精英层熟谙“难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