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怎么理解?

游戏攻略010

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怎么理解?,第1张

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怎么理解?
导读: 1、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怎么理解?2、模仿五柳先生传写一篇自传3、古代宫殿建筑中蕴含着哪些传统思想观念?4、《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为李密檄洛州文》原文鉴赏5、文言文吕氏春秋孔子穷中国民间千余年“世上好言佛说尽,天
  • 1、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怎么理解?
  • 2、模仿五柳先生传写一篇自传
  • 3、古代宫殿建筑中蕴含着哪些传统思想观念?
  • 4、《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为李密檄洛州文》原文鉴赏
  • 5、文言文吕氏春秋孔子穷

中国民间千余年“世上好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前一句是说佛教的教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把人间最善良的情怀表露无遗;后一句是说,出家人喜爱自然,钟情山水,佛寺殿宇多建于名山胜水间。的确,在迄今人类遗存的历史文化胜迹中,宗教名胜,特别是佛教名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东亚及东南亚广袤的土地上,无处不有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寺塔建筑,处处能感受到历代高僧大德遗留于名山大川间的仙踪道影。佛教不仅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一缕新的阳光,佛寺建筑也为文化名胜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而是天下名山僧建多

比喻佛教兴旺的事迹。普天之下,靡不蒙化;率土之滨,何处无僧。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诗中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丛林寺院的盛况。《增广贤文》里的解释是世界上的好话让各种书籍都说尽了,天下有名的山多数都让僧侣占去了。“世间好语佛说尽”取材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二》:“诸世善语,皆出佛法;善说无失,无过佛语。”

佛教的名胜古迹主要包括著名的石窟、寺庙、佛塔、名山等,它们构成了僧团生活修行的主要场所。如今也成为信众和游人向往的朝拜圣地和旅游风景区。人们通常把寺庙塔窟称为“古代艺术的博物馆”。的确,每一座寺庙、每一处石窟都较为完整地保留有建筑、雕塑、绘画、金石碑铭、古籍经典等综合艺术和古老文化。我国五台山南禅寺、日本唐招提寺、柬埔寨的巴壤寺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敦煌石窟中的唐塑、印度桑奇大塔树神药叉女神的圆雕,亦是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斯里兰卡狮子岩壁画、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更是古代绘画史上的上乘之作。经藏方面则有韩国海印寺中所藏高丽藏版、山西洪洞广胜寺的《赵城金藏》以及北京的房山石经,这些都是国宝级的珍品。可以说,寺庙不仅是艺术宝库,还是古代文化的传承之所,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不绝。很难想像没有敦煌石窟,会有今天的敦煌学;没有藏传寺院中的扎仓,会有雪域文明的延续。当年正是有了柬埔寨的乌那隆寺,几乎毁灭的高棉文化才得到挽救,这就是佛教寺庙的文化意义。

 寺庙虽然是古老文化的载体,但寺庙的灵魂却是那些活生生的出家人。我们可以说出家人才是宗教文明的传教士,才是寺院的守护神,就像是医院里的医生,校园里的教师,是他们一代代地传承着化世导俗的神圣使命,是他们生生世世守护着祖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我们在任何一座古寺中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份守护与责任,那一通通重修功德石碑,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作为正法主持者的僧众是如何领导信众募捐筹款来维护与整修每一处道场的。历史上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正是经悲心切愿、励志修道的僧人们筚路褴褛,开拓经营,建寺立塔,凿井引水,开路修桥,植树造林,最终成为庄严道场、人间净土。宋人有诗云:“可惜湖光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佛教名山胜水确实为人间的生活平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像我们常说的金五台、银峨嵋、铜普陀、铁九华四大佛教名山无一不是经过千百年来历代僧俗的辛苦经营,才成为如今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的胜地。举世闻名的嵩山,如果不是有历代僧众营建的少林寺,怎能会有今天的火爆场面?同样,处于穷乡僻壤的五台山,如果没有金碧辉煌的佛教建筑群,没有巧夺天工的雕刻塑像,人们千里迢迢去那里能看什么呢?其实透过历史的表象,我们会发现,道场的兴盛,寺院的辉煌多是建筑在僧众们呕心沥血的营建与知恩报恩的情怀上。

 我们知道,寺庙就是僧众的家,寺庙的功能就是护法安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寺庙与僧人是密不可分的,寺庙由僧众募化而建立,僧众又以寺庙安身修道,在历史上,常常是人以寺显,寺因人名。如西安大慈恩寺原为太子治(唐高宗)为报其母文德皇后之慈恩所建,寺成,敕度300僧,别请50大德,迎玄奘为上座。因玄奘担忧经像遭火难、散佚,遂采西域之制,再建大雁塔,安置梵策等。玄奘一生译经事业大半完成于斯。寺因玄奘之名,盛誉不衰。山西交城玄中寺正是由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代代相续,辈辈经营,最终成为北国名刹,净土祖庭,至今仍为中日两国净土宗信众所崇敬。当代高僧虚云大师一生以复兴祖师道场为己任,先后将80余处道场修复一新,如著名的南华寺、云居寺即是。历代僧人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据一项资料显示,仅汉族地区佛教的全国重点寺庙就有142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20处,与汉传佛教直接有关的有33处;国家森林公园与汉传佛教有关的36处。

 在过去的岁月里,并没有我们现今的文物管理部门,那一尊尊魏齐造像,一座座唐宋建筑,一幅幅金元壁画,无不是在佛教四众弟子的悉心护持下方得以保存至今,我们真是应感恩于这些文化恩人。即使如今新的寺庙建筑,也是由许多出家人捐赠了一生的积蓄才得以完成。僧众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功不可没,青史永载。目前由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制作的《名寺高僧》所要反映的正是这一文化主题。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多辉煌灿烂、盛极一时的佛教殿堂,曾几何时,因天灾人祸而销声匿迹、灰飞烟灭,留下一些令人唏嘘不已的废址,供人凭吊。时至今日,面对这些凝聚了千百年来人类智慧和心血、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名胜古迹,我们不仅应用心去感受、去呵护,更要用心去与它们同在,使我们不负祖先,无愧后人。

仙长不知何名,居姑射之山,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幼年随西华帝君入山而修行,得传九转金丹大道直指。一阳生后如神在,一气贯透,不求枝末,共七十有四春秋岁月。

继而游历红尘,欲效仿先民寻得神人不死之术。

偶至海上仙山,其名曰蓬莱,蓬莱人有神仙不死药,自西方蛮夷处来。尝得之,某乃大惊,此物人间罕有,可追之炎黄之世。然服此药者,修道根基尽毁,神通法力俱无。世人慎之慎之。

又回复红尘,至昆仑之山,见得西王母。西王母其者乃上古金仙,法力通玄,于昆仑山顶设道场。亦欲追随上古人物而去,不得成。

王母设瑶池,招我以蟠桃仙果,仙缘也。余借此习得瑶池驻颜术。

至世间,商汤之世已尽,周武王建国,国号周,商纣王残暴死哉。武王封百余诸侯,皆有封地,号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世盛极。

三百余年,修行人不论岁月。周朝盛极而衰,周幽王即位,每日愈下,终而灭,周平王建国,亦名为周。

而后数百年,烽烟四起,齐、晋、秦、楚、越先后兴起。后遂有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并起,天道轮回,秦王嬴政一统神州大地,实乃千秋之功业。奈何多灾多难,仅数十年,陈胜揭竿而起,又是乱世。

项羽刘邦三年灭秦,拔刀相向。刘邦旗下能人极多,有妙人传道子房。五年之战,韩信大败羽于垓下,羽逃也,自刎于乌江之侧。

刘邦建国,曰汉。留吾之记,为文景二帝及武帝而已。王莽篡汉,光武龙兴成大统,斩莽,又建国曰汉。后吾传道于东汉将军钟离权,自称东华帝君。

至昆仑,王母隐于天地,尚有一侍女,留道统,自称云华夫人,合多家修得昆仑仙境。

复离去,游至西方蛮夷。多年前曾至此地,有洋人名图坦卡蒙,为帝君。此地之主自命拉,又名安,称之为阿蒙,奇哉。

又至巴比伦,见通天之塔,千仞之高,天下独绝。

后游亚设,无甚趣味。

波斯兴起,帝君名居鲁士。后而崩,大流士一世篡之。其子拆通天之塔。

至希腊,雅典有奥林匹斯众神,其主名宙斯。斯巴达兴起,与雅典不和。

马其顿兴起,腓力二世攻占德尔菲,后陨,其子亚历山大即位,平雅典斯巴达,战波斯。波斯不敌,降也。埃及不敌,降也。至此,马其顿占波斯,希腊,埃及,亚设,巴比伦。马其顿西去天竺,于天竺河止步,妄图越昆仑而战,昆仑难越,未果。

亚历山大死于蚊虫,千古笑谈,年仅三十有三。

罗马共和国兴起,仿希腊教统,后为罗马帝国。

耶稣生于耶路撒冷,展露神迹,众生拜服,有门徒无数,以十三名为首。

犹大叛,耶稣被杀,埋于洞中,亚麻布缠之。

有米迦勒,乌利尔,沙利耶降临,金光闪烁,耶稣复生,不知去向。

数百年,罗马将耶稣定为教统。

百年后,回中原大地,知汉灭,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文帝一统,隋炀帝灭之,唐高祖李渊称帝,太宗弑兄,登基。武则天颠倒乾坤称帝。后唐玄宗即位。

玄宗死后安禄山反。

唐朝将亡。

亡之,多年不入世,自我修行,得三十六洞天。

宋太祖赵匡胤兵变,立国号宋。后耶律阿保机立辽,完颜阿骨打立金,元昊立夏。

金灭辽后灭宋,赵构携群臣立宋。

铁木真立蒙古汗国,自称成吉思汗。其孙元世祖忽必烈灭金灭宋,立元,元太祖为成吉思汗。

两百余年,叛乱四起,陈友谅起兵造反,韩山童起兵造反,朱元璋起兵造反。

朱元璋于应天称帝,传位于其孙,明世祖朱允炆。燕王朱棣造反,迁都北京,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郑和奉旨下西洋。

明末,李自成造反,攻入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努尔哈赤立金,爱新觉罗·皇太极改为满洲,借吴三桂攻占北京,称清。

乾隆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慈禧妥协。

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度妥协。

甲午中日战争,无话可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孙中山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袁世凯篡之。

有感而发,吾斩一分身入世,己身传道四方后回姑射之山。

分身死于抗日。

再斩,死于文革。

再斩,居于安定之世。闲静少言,时而活泼,居于宅,偶著文章自娱。只图安详此生。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主要特点

门阙森森的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最高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宫殿名称的内涵有一个演变过程。上古时期,穴居是原始初民常见的居住方式。古语道:“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在先秦以前,人们经常将“宫”、“室”连起来使用,而且,“宫”、“室”可以通用,均指人们居住的场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宫”和“殿”开始连在一起使用,并且具有了等级的差别,专指皇帝行使权力和日常生活的场所。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出现了宫殿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修宫殿,建造了气势磅礴的朝宫,它与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共同形成了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此后,伴随着江山易主与王朝更替,华夏大地上掀起了建造宫殿的热潮。隋朝有仁寿宫、大兴宫,唐朝有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以及随后辽宋金元明清的宫殿,无不气势雄伟,规模庞大。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大多在王朝杀戮的战争中灰飞烟灭,成为断壁残垣,能够传世的仅仅是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清故宫。其中北京故宫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顶峰。而沈阳故宫从它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建筑装饰几方面又充分展现了清朝早期建筑的特点,尤其是清朝建立者满族的政治文化与民风民俗,使其成为中国现存皇室建筑群中地位仅次于北京故宫的重要建筑。

在我国古代社会,朝代名称虽然不同,宫殿布局却大同小异。《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技术书籍,书中记载都城的规划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以看出,都城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象征着紫微帝宫,作为四方之极,统治天下。以王宫为中心的这种布局思想一直持续了3000多年,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元朝的大都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都按照这种布局思想而建。

(一)宫殿布局原则

1前朝后寝

这项原则在周朝时已基本形成,一直延续下来。前朝在古代称为“朝政用房”,后寝称为“寝居用房”。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朝政的殿堂总是建在宫殿的前面,生活起居以及娱乐部分总是建在后面,明清紫禁城的规划就是一个典范。明清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文华殿和武英殿,这里是帝王政治的中心。太和殿是宫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寿诞、命将出征,每逢重大节日接受百官朝贺和赐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礼仪。其后的中和殿是帝王上朝前做准备与休息的场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的殿堂。后寝部分主要包括皇帝、皇后以及宫妃生活起居的场所,如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东西六宫,以及御花园等娱乐服务性建筑。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成了历代皇宫营造的基本格局。

2 三朝五门

古语称宫殿为“九重宫阙帝王家”,这种门阙森森、宫殿重重的宫殿制度形成于周朝初期。《左传》和《礼记》记载周朝的宫室制度时写道,在宫室的大门前面有阙。阙是一种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望,又称为宫阙,它是观察防御、揭示政令、纳取臣子建议的地方;其后有五重宫门,叫做皋门、英门、路门、库门、雉门,起到壮大威慑力的作用;后有大朝、内朝和外朝三朝。北京故宫的“五门”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朝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朝五门的宫殿布局在礼制上一直被后代皇帝所延续,但是在建筑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又有所改变和发展。总之,这种宫殿建制不仅威严壮观,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而且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等级和秩序精神的象征和体现。

3 左祖右社

根据《周礼·春官·小宗伯》记载,“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帝王宫室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王城的东或东南部,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法一直沿袭下来。现存的北京中山公园名为“五色土”的方形大平坛,就是明朝永乐年间营造北京时建的社稷坛。

4 中轴对称

作为古典建筑的重要代表,宫殿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中轴对称。古人尚中观念在宫殿营造上得到严格执行,重要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排开,布局严谨,秩序井然。明清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后三宫以及重要宫门、广场均分布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两侧,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唯我独尊。

(二)宫殿的文化内涵

1 宫殿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衡量标准之一

根据目前文明史学界形成的共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有三项衡量标准,即文字、青铜器和宫殿。据此,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迈入文明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古国。

2宫殿是皇权的象征

作为建筑,宫殿除了具有最基本的居住、办公、游乐功能之外,还具有重要的象征功能,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是最高政治权威的表征。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汉代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建造。这两宫建于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的年代,气宇轩昂、雄伟壮观。刘邦从前线归来,勃然大怒,斥责负责督建的丞相萧何:“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不慌不忙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宫殿建筑需壮丽宏大以显示皇天之重威,历朝历代的宫殿尤其是明清的紫禁城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一代王朝的无上权威与宏伟的气势。

3宫殿反映了鲜明的等级观念

从建筑装饰上看,这种等级制十分明显。细心的游客会观察到,故宫屋脊上有数量不等的琉璃小兽。这种走兽装饰的最高等级规定是用9个,各有其名,即龙、凤、狮、天马、海马、獬豸、斗牛、狻猊、押鱼。紫禁城前三殿中的太和殿和保和殿屋顶上用的是9个,后三宫中的乾清宫、坤宁宫用的也是9个;交泰殿、中和殿地位稍低,用的是7个,太和门地位重要,用的也是7个,地位稍低的乾清门用的是5个;御花园的亭阁上只用3个。宫殿建筑的重要大门用的是一种木板门,上面有一排排的门钉,这些门钉最初是用来固定木板的钉子头,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并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明代规定,皇宫建筑的大门用红门金钉,以下官吏根据级别大小分别用绿门、黑门,用铜钉、铁钉。门钉数量上也有等级的规定。皇宫大门的钉最多,9路9排共81枚钉;往下依次是7路7排49枚;5路5排25枚。一副简单的板门记载着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思想如此明显地反映在建筑装饰中,实在令人为之一叹。

4宫殿受阴阳五行观念影响较大阴阳五行说影响着宫殿的布局和规划。阴阳五行说是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阴阳说最早在《易经》中有所体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哲学思想,泛指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数字的正负等等,阴与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元代在各地还设有阴阳学官,专门负责观察天文、星卜,测定宅地方位以及趋吉避凶等事物。“五行”是指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将金木水火土构成世界万物的五行说,改造为天人感应和天道循环论。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对宫殿的规划布局和建造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外朝为阳、内寝为阴的原则,形成了前朝后寝的布局;根据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在外朝修建了三大殿,后寝建造了乾清宫和坤宁宫,交泰殿是清中叶1798年补建的。阳宅风水理论的影响也很大。这种理论认为,住所建造在背山面水的地方最吉利,山挡风,水源好,日照充足。而紫禁城不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于是人工营造了一个背山面水的阳宅格局。在紫禁城的北面,利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了一座高达42米的景山,营造了背山的吉祥格局。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宫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经过武英殿、太和门、文渊阁、南三所、东华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形成建筑前面临水的佳境。河道弯曲如带,也称为“玉带河”。玉带河不仅具有风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灭火的功能,它横贯太和门前,无疑也增添了环境的意趣,加强了广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实物,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宫殿建筑如今大都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为多为砖石结构,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来。据统计,至今地面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在这类建筑中,除了陵寝本身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雕刻、绘画和碑帖文字,它们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也形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陵墓形制的发展阶段

1方上——秦汉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君王陵墓区。这时帝王陵寝的陵区规划、陵园建筑、陵墓形制以及随葬制度已经初具雏形,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陵园前开始出现神道,两侧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筑。汉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规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长240米。汉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为今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资料。

2以山为陵——隋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为了显示雄伟壮观,防止盗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选择有气势的山脉为陵体,开凿墓室。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建门,门外立石狮,四角建角楼,神道顺地势向南延伸,两侧的石人石狮比前代增多。这种利用天然山势环境,加以人工规划而建成的庞大陵区,确实更能体现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统华夏的强大意志。

3宝城宝顶——明清

明十三陵是一个庞大的皇陵区,位于北京昌平县以北的天寿山南麓。除朱元璋的孝陵和代宗景泰陵以外(葬于北京西的金山口诸王墓地),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

朱元璋开启了有明一代的统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两朝皇陵的标准格式。孝陵没有模仿唐代的以山为陵,而是采取“宝城宝顶”的建制,既威严肃穆,又防止雨水冲刷,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陵墓前有长长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着大金门、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棂星门。进门过金水桥到达陵墓中心区,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大红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宝城。十三陵延续这种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独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组成一个统一的既完整又有气势的皇陵区。目前,除万历皇帝的定陵于1956年发掘以外,明朝皇陵都没有发掘。

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沈阳建造了福陵和昭陵。入关后,在河北遵化县建造了清东陵,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帝及其后妃,在河北易县建造了清西陵,葬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及其后妃。这两座陵区承袭明制,各陵既独立又相互联系,陵区拥有共同的神道,有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等一系列地面建筑,地宫深埋宝顶之下。清代陵墓与前代不同之处是开始为皇后另建陵墓,慈禧太后的普陀裕定东陵,无论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装饰的精美程度上,还是装饰主题的寓意上,既超过了作为皇后应该享用的标准,也超过了一般的皇帝陵墓,确实是她生前穷奢极欲和权倾朝野的真实人生写照。

(二)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

1事死如生

走入帝王陵墓的地宫,仿佛就置身于帝王的宫殿。地宫虽然深埋地下,是帝王以及后妃百年之后的居住场所,然而受“事死如生”文化传统的影响,生者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情形为死者安排冥间的一切。地宫的建制模仿宫殿,大部分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边相当于堂,后边相当于室,用来放置棺木。如明神宗定陵地宫的墓室由5个高大的拱券石室组成,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后殿相当于室,中殿相当于堂,前殿相当于庭,两个配殿相当于房和厢。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象征着朝中位列两侧的文武大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宝座上的古代帝王憧憬着自己的政权统治与日月同辉,希望在冥间继续生前豪华的生活,威严浩大的地宫及其内部种类繁多的明器和价值连城的随葬品都是这种思想的见证。

2厚葬之风盛行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何谓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厚葬是表示生者对死者忠孝的一种重要方式。厚葬以明孝,通过埋葬死者来规范生者的行为举止,强化忠孝等级和伦理观念。历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个古代社会厚葬的风气始终都很浓厚。这种传统甚至延续到当今社会,这与中国几千年的礼制传统不无关系。这种风气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建筑遗产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也引来了持续不断的盗墓之风。众多陵墓在不同时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为后人了解消逝的历史建筑文化与工艺艺术设置了障碍。

3深受堪舆学说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帝王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墓选址。堪舆学说民间称为风水学说,对陵墓地址的选择影响重大。这种学说认为,选择好地,则子孙荫福,选择坏地,则祸患无穷。《葬书》中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选择阴宅最理想的环境是背靠祖山,前景开圹,有流水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朝向是坐北向南,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环境。目前已知的陵墓建筑除北宋位于河南巩县的陵墓以外,大多建在这样的环境中。

4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同宫殿一样,古代陵墓建筑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筑,具有鲜明的等级性。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级制的痕迹。社会等级不同,死后使用葬具的规格差别很大。根据《礼记》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陵丘形状也有具体规定,比如秦汉时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坟丘,一般贵族官员只能用圆锥形坟丘。石像生的数量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两件,四五品官员只能制石人、石羊各两件,六品以下则不得制。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对以上。唐朝帝王陵园中的石像生初具规模,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中,神道长3公里,两侧整齐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对,石马及牵马人5对,石人10对,石狮1对,充分显示了帝王的威严与权势。

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主要特点

坛庙建筑显然是一种礼制建筑,是因古代中国社会严格的宗法礼制而生的建筑。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常遭受灾害和野兽的侵袭。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此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了供奉祭祀这些神灵,建立了大量坛、庙、祠堂等形式的建筑。

1 祭祀天地

祭祀天地等自然神灵是古人生活中一项至关重大的活动。

人类早期生存的威胁大多来自狂风暴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操纵一切、无所不能的主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各有其神,支配着作物的生长和人间的祸福。因此,祭祀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很早就成为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家形成之后,君王或帝王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统治百姓,增强政权的合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活动。而且发展到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平民百姓祭祀天地的活动则是越轨的非礼行为。

为了表达对天地诸神的崇敬与膜拜,历朝统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相应的建筑,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根据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以及古代中国的阴阳哲学,形成了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的格局。郊外远离城市的喧嚣吵闹,增加了祭者的肃穆崇敬之情。流传至今的祭祀天地山川的建筑有北京的天坛、社稷坛、山东泰山的岱庙、湖南衡山的南岳庙、陕西华阴的西岳庙、河南登封的中岳庙以及山西浑源的北岳庙等。

北京天坛是典型的代表作。北京天坛在各种祭坛中规模最大,建筑规制也最高。祭祀性建筑主要包括斋宫、圜丘、祈年殿、神乐署、牺牲所等。古代的能工巧匠使用形象、数字以及色彩等手段确保天坛不仅在物质上满足祭祀的要求,还在精神上实现帝王的祭祀需求。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之说,因此,在天坛建筑中,圆与方的形象被大量运用。圜丘坛中的“九”文化体现了阴阳学说,反复使用九和九的倍数,与《周易》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说法相合,暗示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坛的多数建筑都使用了**和蓝色,象征土地和苍天。这些象征元素的使用,再加上坛庙中栽种的大量青松翠柏,共同营造了一种肃穆、崇高和神圣的意境,表达了后人崇敬和怀念的情怀。古代匠师高超的建筑艺术,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2祭祀祖宗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始终是国家统治的基础。自上至下重视血统、尊敬祖先。这种依靠血缘维系人际关系、家族利益乃至国家一统的宗法观念渗透到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从帝王的祖庙到庶民的祠堂无一不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征与必然产物。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祖庙或称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营国规定,历朝历代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在王城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周礼》中还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屋室为后”。说明了宗庙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祭祀祖先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面阔11间,重檐庑殿屋顶,坐落在3层石台基上,这与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长陵的祾恩殿、天坛的祈年殿规格相同,说明祭祀祖先是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周礼》规定:“古者天子7庙,诸侯5庙,大夫2庙,士1庙,庶人祭于寝。”明朝以后,普通百姓有了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祠堂或家庙。祠堂是祭祖的圣地,祖先的象征。朱熹《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如果遇上灾害或者外人盗窃时,“先救祠堂,后及家财”。显然,祠堂具有关乎宗族命运的神圣地位。在中国南方地区,诸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祠堂大多是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中卫享堂,后为寝室,加上左右廊庑,组成前后两进两天井的组群建筑。祠堂的功能首先是供奉和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其功能得到不断扩大和延伸,成为族人举办婚丧嫁娶、娱乐庆典以及宗教活动的场所,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场所和社会活动中心。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维护礼法的一种制度,是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精神象征。通过祠堂的建造规模、建筑形象以及装修装饰,能够显示宗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与权势。目前,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祠堂主要有广东陈家祠堂、安徽的胡氏宗祠以及江苏的瞿氏宗祠,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祠堂古老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营造技艺。

3祭祀圣贤

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诞生了很多圣哲先贤,人们为他们建庙立祠,表达钦佩崇敬之情。这类纪念性建筑种类繁多,包括儒家贤哲庙、将相良臣庙、文人学士庙等等。它们分布的范围最广,涉及的对象最宽泛。除了帝王或政府下令修建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民众自愿所建。。这类礼制建筑较为重要的有山东曲阜孔庙、山西解州的关帝庙、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杭州的岳王庙等。这些对大众开放的祠庙,保存了许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碑刻,不仅成为当地文物的集中地,还是游客了解某一地方历史沿革、风土民情的最好方式之一。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为李密檄洛州文》原文鉴赏

[原文]

自元气肇改,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以羲农轩顼之后,尧舜禹汤之君,靡不祗畏上玄,爱育黔庶。乾乾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以同危,履薄冰而为惧。故一物失所,若纳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车而泣之。谦德轸于责躬,忧劳切于罪已。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致之升平,驱之仁寿。所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祚延长久。韦有暴虐临人,克终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周末,预奉缀衣。狐媚而图圣宝,肢箧而取神器。及缵戎负扆,狼虎其心,始曀明两之晖,终于少阳之位。先皇大渐,待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于是罪深于莒仆,衅酷于商臣。天地之所不容,神明之所嗟愤。加以州吁安忍,阏伯日寻。剑阁所以怀凶,晋阳于焉起乱。甸人为罄,*刑斯逞。夫九族既睦,唐帝阐其钦明;百世本枝,文王表其光大。况乃隳坏盘石,剿绝维城,唇亡齿寒,宁止虞虢。欲其长久,岂可得乎!其罪一也。

禽兽之行,在于聚麂;人伦之礼,别于内外。而兰陵公主,逼幸告终。谁谓敤首之贤,翻见齐襄之耻。逮于先皇嫔御,并进银环;诸王子女,咸贮金屋。牝鸡鸣于诘旦,雄雉恣其于飞。袒衣戏陈侯之朝,穹庐同冒顿之寝。爵赏之出,女谒遂成,公卿宣*,无复纲纪。其罪二也。

平章百姓,一日万机。末晓求衣,昃晷忘食。是以大禹不重于尺壁,光武无隔于反支。体此忧勤,深虑幽枉。而荒湎于酒,俾昼作夜,或号或呼,酣嗜声伎。常居窟室,每籍糟丘。朝谒罕见其身,群臣希睹其面。断决自尔不行,敷奏于焉停拥。中山千日之酒,酩酊无知; 襄阳三雅之杯,留连讵比。又广召良家,充选宫掖。潜为九市,亲驾四驴; 自比商人,见邀逆旅。殷纣之谴为小,汉灵之罪更轻。内外惊心,遐尔失望。其罪三也。

上栋下宇,著于《易》爻; 茅茨采椽,陈诸史籍。圣人本意,唯避风雨。讵待朱玉之华,宁须绨锦之丽。故琼宫崇构,商辛以之灭亡;阿房崛起,泰族以之倾覆。而不遵古典,不念前车,广立池台,多为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蔽方日月,隔阂寒暑。穷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资财。使鬼尚难为之,劳人固知不可。其罪四也。

公田所彻,不过十亩;人力所供,才止三日。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不藏府库。而课税繁猥,不知纪极;猛火屡烧,漏仓难满。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 杼轴其空,日有万金之用。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邦则城郭空虚,千室则烟火断绝。西蜀王孙之室,翻同原宪之贫; 东海糜竺之家,俄成邓通之鬼。其罪五也。

古先哲王,卜征巡狩,唐虞五载,周则一纪。本欲亲问疾苦,观省风俗。乃复广积薪刍,多聚饔饩,年年历览,处处登临。从臣疲弊,供顿辛苦。飘风冻雨,聊窈比于前驱; 车辙马踪,遂周行于天下。秦皇之心未已,周穆之意难穷。宴西母以歌云,浮东海以观日。家苦纳秸之勤,人阻来苏之望。且夫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夷不乱华,在德非险。长城之固,战国所为,乃是狙诈之风,非关稽古之法。而乃追踪秦代,极筑更兴,广营基址,延褒万里。遂使尸骸遍野,血流成川。积恕比于丘山,号哭动于天地。其罪六也。

辽水之东,朝鲜之地,《禹贡》以为荒服,周王弃而不臣。示以羁縻,达其声教。苟欲爱人,非求拓土。又强弩末矢,不能穿于鲁缟; 冲风馀力,非敢动于鸿毛。石田得而无堪,鸡肋食而何用。而恃众怙强,穷兵黩武,惟在吞并,不思长策。夫兵犹火也,不战则自焚。遂使亿兆夷人,只轮莫返。夫差丧国,实为黄池之盟; 苻坚灭身,良由寿阳之役。欲捕鸣蝉于前,不知黄雀于后。复矢相顾,髽吊成行。义夫切齿,壮士扼腕。其罪七也。

直言启沃,王臣匪躬,惟木从绳,若金须砺。唐尧建鼓,思闻献替之言; 夏禹悬鞀,时听箴规之美。而乃愎谏违卜,妒贤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戮。左仆射齐国公高颖,上柱国宋国公贺若弼,或文昌上相,或细柳功臣,暂吐良药之言,翻加属镂之赐。龙逢无罪,遂遭夏癸之诛;王子何辜,滥被商辛之戮。遂令君子结舌。贤人钳口。指白日而为盛,射苍天而敢欺。不悟国之将亡,不知死之将至。其罪八也。

设官分职,贵在铨衡;察狱问刑,无闻赂鬻。而钱神起论,铜臭为公。梁冀受黄金之蛇,孟佗荐葡萄之酒。遂使彝伦攸 ,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积薪居上,验汲黯之言; 囊钱不如,伤赵壹之赋。其罪九也。

宣尼有言: 无言不立。用命赏祖,义岂食言。自独夫嗣位,每岁行幸,南北巡狩,东西征伐。至于浩丰陪跸,东都固守,一乡野战,雁门被围,自外征伐,不可胜纪。既立功勋,须酬爵赏。而志怀翻覆,言行浮诡,临危则勋赏悬授,克空则丝纶不行。异商鞅之赉金,同项王之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惜其重赏,求其死力,走丸逆阪,譬此非难。凡百骁雄,莫不仇忿。至于匹夫蕞尔,宿诺不亏,况在乘舆,二三其德。其罪十也。

有一于此,末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空总萃。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是以穷奇灾于上国,猰猰暴于中原,三河纵封豕之贫,四海被长蛇之毒。百姓歼亡,殆无遗类,十分之计,才一而已。苍生凛凛,咸忧杞国之崩;赤县嗷嗷,俱愁历阳之 。

且国祚将改,必有常期,六百丧殷之年,三十终姬之数。故谶录皆云:“隋氏三十年六而灭”。此则厌德之象已彰,伐终之兆先见。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况乃标枪竟天,申繻谓之除旧; 岁星入井,甘公以为义兴。兼朱雀门烧,正阳日蚀,狐鸣鬼哭,川竭山崩,并是宗庙为墟之妖,荆榛旅庭之事。夏氏则灾衅非多,殷人则咎征更少。牵牛入汉,方知大乱之期;玉良策马,始验兵车之会。

今者顺人将革,先天不违,大誓孟津,陈盟景毫。三千列国,八百诸侯,不谋而同辞,不召而自至。轰轰隐隐,如霆如雷,雕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我魏公聪明神武,齐圣广渊,总七德而在躬,包九有而挺秀。周太保魏国公之孙,上柱国蒲山公之子。家传盛德,武王承季历之基;地启元勋,世祖嗣元皇之业。笃生白水,日角之相更彰; 载诞丹陵,天宝之文斯著。加以姓符图谶,名协歌谣,六合所以归心,三灵于焉改卜。文王厄于 里,赤雀方来; 高祖隐于砀山,彤云自起。兵诛不道,《赤伏》至自长安;蜂锐难当,黄星出于梁宋。九五龙飞之始,大人豹变之初,历试诸难,太敌弥勇。上柱国总管齐国公孟让、柱国历城公孟畅、柱国绛郡公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邴元真等,勇冠三军,击剑则斩蛟截鳌,弯弧则啼猿落雁。韩彭绛灌,成沛公之墓; 寇贾吴冯,奉萧王之业。复有蒙轮挟輈之士,拔距投石之夫,冀马追风,吴戈照日。

魏公属当期运,抚兹亿兆。躬擐甲胄,跋涉山川。栉风淋雨,岂辞劳倦。遂兴西伯之师,将问南巢之罪。百万军旅,四七为名。呼吸则河渭绝流,叱咤则嵩华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决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鼓行而西,百道俱进,以四月二十一日届于东郡。而昏朝文武,留守段达、韦津等,昆吾恶稔,飞廉奸佞,尚迷天数,敢拒义师。驱率丑徒,众有十万,回洛仓北,遂来举斧。于是熊罴角逐,貔虎争先,因尔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坑卒则长平未多,积甲则熊耳为少。达等助桀为虐,婴城自固。梯冲乱舞,徒设九拒之谋; 鼓角潜鸣,空凭百楼之险。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匪朝伊夕。

然兴洛、虎牢,国家储积,我并先据,为日久矣。又得回洛,复取黎阳,天下仓廪,尽非隋有。四方起义,万里如云,足食足兵,无前无敌。裴光禄仁基,雄才上略,受赈聊征,遐尔攸凭,安危是托。乃识机知变,迁虞事夏。袁谦擒于蓝水,张须陁获在荥阳,窦庆战殁于睢阳,郭绚授首于河北,隋之亡殄,断可知也。

清河公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新临,风行电击。安陆、汝南,则随机荡定;淮安、济阳,则俄然送款。徐圆朗平鲁郡,上柱国东平孟海公,久破济阴。于是海内英雄,咸来响应。封民瞻取平原之境,郝孝德据黎阳之仓,李士才虎视于长平,王德仁鹰扬于上党,滑郡公李景、考功郎中房山基发自临榆,刘兴祖起于北朝,崔白驹自颖川起,房献伯以谯君来,各拥数万之兵,俱期牧野之会。沧溟之右,函谷之东,牛酒盈于军前,壶浆迎于道左。

诸君等并衣冠华胄,杞梓良林。颜神灵泽之秋,裂地封侯之始,豹变鹊起,今也其时; 龟鸣鳖应,见机而作。各宜鸠率子弟,共建功名。耿弇之赴光武,萧何之奉高帝。当以金章紫绶,轩盖朱轮,富贵以重当年,圭璋以传奕叶,岂不盛哉!

若隋代官人,同夫桀犬,尚荷王莽之恩,仍怀蒯聩之禄。审配死于袁氏,不如张郃归曹;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魏公推以赤心,当加好爵。择木而处,幸不自疑。脱其猛虎犹豫,舟中敌国,夙沙之民,其缚其主,彭宠之仆,自杀其君,高官上赏,即以相授。如暗于成事,守迷不迈,昆冈纵火,玉石俱焚,义等噬脐,悔将何及,黄河带地,明余旦旦之言; 皎日丽天,知我勤勤之志。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鉴赏]

《为李密檄洛州文》,隋朝祖君彦撰。祖君彦(-公元618年),范阳遒县(今河北省定兴县附近)人。出身于文学世家。自幼博闻强记,聪明绝顶,及至长成,才华横溢,名扬海内。隋炀帝妒其才名,按一般选调常例,任命他为东平郎书佐、检校宿城令。他怀才不遇,常思反隋,后李密兵起,深得李密赏识,引为上宾。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首领。当时农民革命的烽火已成燎原之势,燃遍全国各地,“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成群,攻城剽邑。”在这众多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数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的声势最为浩大,力量最为强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他们一举攻陷了隋王朝最大的粮仓河南巩县境内的兴洛仓,打败了前来援救的隋将刘长恭,迫降了隋将裴仁基。同年三月,李密立为魏王,建元永平,四月又攻下了洛阳附近的回洛仓。自此,“天下仓廪,尽非隋也”。瓦岗军声威大振,山东河北的各路起义军云集而响应,投归李密麾下,兵临隋王朝的东都洛阳。正是在这种隋军节节败退、朝不保夕,而起义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的大好形势下,祖君彦在四月的下旬为李密起草了这篇义正词严、气壮山河的檄文,晓谕暂时还处在隋王朝统治下的洛州将吏,认清东都早晚必破、诸将不降则死的形势,敦促他们举义响应,“鸠率子弟,共建功名”。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声讨杨广的滔天罪行,说明隋王朝覆灭的下场不可避免。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自然段)称颂作者心目中的尧舜禹汤等上古帝王恪守天运,躬行仁义,对黔庶百姓“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不使一家失所,一人犯罪因而能祚运长久。第二层(包括第二至第十二自然段)分别从窃国篡立、纵情声色、荒废朝政,广治宫室、课税繁多、巡狩无已、穷兵黩武、屠戮忠臣、卖官鬻爵、勋赏不行等十个方面无情地斥责了扬广这个独夫民贼对内“逆折十年之租”,“日有万金之用”,敲骨吸髓地剥削穷苦百姓,对外则“恃众怙强”“惟在吞并”,专事征战扩张,遂使亿兆吏民流离失所,横遭涂炭的十恶不赦的罪行。在这一层,作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酣畅淋漓,笔挟风雷,慷慨陈辞,咄咄逼人。尤其是其中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更是骈文中被人们传诵不绝的名句,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罄竹难书”的成语便是脱胎于此。第三层(第十三自然段)既是总括上文,又是深入一步的开掘,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从天道还是从人事方面来说,隋朝必亡无疑。显得简洁有力。这里我们也应当指出,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在许多地方以为依据的乃是充满迷信和宿命色彩的谶纬天命,暴露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性。

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十四至第十七自然段)主要写了农民起义军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和胜利在即的大好形势。文章首先说明李密领导的瓦岗军顺天应人,得到各路起义军的热烈响应,他们“不召自来,不期同时,不谋同辞”。同时也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戴,“牛酒盈于军前,壶浆迎于道左”。接着又热情歌颂了起义军的领袖度量宽宏,思虑深远,栉风淋雨,身先士卒;而广大战士则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所以上下一致,将帅同心。最后写起义军“足食足兵,无前无敌”,隋王朝“徒设九拒之谋”“空凭百楼之险”,都不过是垂死挣扎,犹如“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屈指可数。此处议论叙事,熔为一炉。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结构严密,逻辑性强。

文章的最后部分(包括第十八和第十九自然段),晓以大义,陈说利害,告诫惰朝广大官员从速认清形势,及时举兵响应,共诛无道,同灭昏朝,效法当年“萧何之奉高帝,耿弇之赴光武”,当不失封侯爵赏,如果执迷不悟,抗拒义军,必将玉石俱焚,后悔莫及。

纵观全文,作者以其纵横捭阖、宏伟奔放的气势,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隋朝最高统治者杨广横征暴敛、连年征战的虐政和穷奢极欲荒* 的罪行,热情歌颂了李密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威力。“百万军旅,四七为名,呼吸则河渭绝流,叱咤则嵩华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决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文章写得汪洋恣肆、正气凛然,大长了农民起义军的志气,大灭了封建统治者的威风,足以动军声,壮军威,具有强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农民革命文献横遭摧残几乎湮灭殆尽的情况下,这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以农民起义军的名义声讨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佳作。

1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原文和翻译

孔子困陈蔡

吕氏春秋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读音li二声,草名,嫩叶可做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读

音cuan四声,烧火煮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读音zeng四声,古代蒸食的炊具)中而食之。选间,食熟,

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读音,

tai二声,黑烟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翻译: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

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

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

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

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所以要了解是非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2 《孔子困陈蔡》的古文翻译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出处:吕氏春秋。

翻译: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所以要了解一件事情不是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3 哪位帮我一下,翻译文言文 吕氏春秋 速度啊

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於历山,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

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

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於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

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於道之谓达,穷於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於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

陈、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吕氏春秋》十四、孝行览——慎人) 译文: 功名大立,是天意。

为了这个缘故,就不谨慎做人,不可。舜遇尧,是天意。

舜在历山耕作,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人都喜欢他,优秀的人士都追随他,是尽人事。禹遇舜,是天意。

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于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尽人事。汤遇桀,武遇纣,是天意。

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体恤民生疾苦,是尽人事。 舜在耕作打渔时,他的贤与不肖之处与后来做天子时相同,只不过那时还没遇到时机而已,只好与他的弟子们耕作,捕鱼,编蒲苇,结鱼网,手足长了胼胝也不休息,这才能免于挨冻受饿的遭遇。

等他遇到时机时,登基为天子,贤士归附他,万民赞誉他,男男女女,热热闹闹,无不喜悦。舜自做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应有尽有。应有尽有的时候,他的贤明并未增加;一贫如洗的时候,他的贤明并未减少。

这都是时机造成的啊。 百里奚怀才不遇的时候,逃出虢国却为晋国所虏,贩牛于秦国时,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

公孙枝发现并很看重他,举荐给缪公,三天后,请求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管理。缪公说:“把国家大事交给用五张羊皮买来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公孙枝回答:“相信贤明并任用他,这是君主的明智;让位于贤明而甘列下位,这是臣子的忠心。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他的确是贤明的人,境内将信服,敌国将敬畏,谁还有闲心耻笑?”缪公就任用了百里奚。

他谋划的事没有不适当的,举动必定有功绩,却并非增加了贤明。假使百里奚虽贤,没遇到缪公,必无此名望。

如今怎么知道世上就没有百里奚那样的贤者呀?所以说人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广开才路哦。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到粮食,野菜里一粒米都没有。

宰予疲惫了,孔子在室内抚琴唱歌,颜回在外面择菜。子路与子贡一起对颜回说:“夫子被驱逐于鲁,绝迹于卫,被砍树驱赶于宋,困于陈、蔡。

杀夫子者无罪,辱夫子者不禁,夫子还抚琴唱歌击鼓跳舞,不曾停止。难道君子就不知耻到这般地步吗?”颜回无话可答,进门告诉孔子。

孔子变色推琴,喟然而叹说:“由与赐是小人哪。叫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

子路与子贡入,子贡说:“这种情况,可算是穷困了吧!”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才叫达,困于道才叫穷。如今丘恪守仁义之道,遭乱世之患,属于正常,何来穷困之说?所以说自省而无愧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已至,霜雪已降,我因此知松柏之茂盛。

昔日桓公醒悟于莒,文公醒悟于曹,越王醒悟于会稽。陈、蔡之困阻,对丘是幸事!”孔子刚毅地返身抚琴,子路昂扬地持盾而舞。

子贡说:“我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下。”古之得道者,穷困也乐,显达也乐,所乐的不是穷困显达。

得道至这种境界,则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不过是寒暑。

4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小题1:(2分) 尚且 ② 本来 小题1:(2分) B小题1:(3分) 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勤劳、节俭、诚实而又虔诚的人。

小题1:(3分) 改卷提示:能围绕“眼前未必为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作深入的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未能联系自身实际扣1分。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乎”相当于“在”“乎陈蔡之间”之间不可读断。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

学生能根据文本观点来联系生活实际,表述合理即。

5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的出处

孔子被困于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有烧火煮饭,喝不加米粒的灰菜汤,面色疲惫不堪,然而还在室中弹琴唱歌。

颜回择菜,子路和子贡互相议论说:“先生一再被驱逐于鲁国,不让居留在卫国,砍伐讲学大树于宋国,穷困于商周,围困于陈、蔡之间。要杀先生的没有罪过, 先生的不受禁止。

他还在唱歌弹琴,乐声不能断绝,君子的没有羞耻之心也象似这样的吗?”颜回在旁没有应声,进屋告诉孔子。孔子推开琴,唉声叹气他说:“子由和子贡,都是见识浅的人。

叫他们进来,我告诉他们。”于路、子贡进入。

子路说:“象现在这样,可以说是穷困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能通达道理的叫做通,不通达道理的才叫做穷。现在我孔丘坚守仁义的道理而遭到乱世的祸患,怎能说是穷困呢!所以,自我反省不是穷困于道,而是面临灾难不失卓自己的德行。

寒天来到,霜雪降落,我这才知道松柏树的茂盛。陈蔡被围困的危险,对我孔丘来说正是自己的幸运啊!”孔子又安然地继续弹琴唱歌,子路威武兴奋地手拿盾牌跳起舞来。

子贡说:“我不知天高,也不知道地深。”古时得道的人,穷困时快乐,通达也快乐,所欢乐的原因并不是穷困通达。

明白了这种道理,那么穷困通达就变成为寒暑风雨的规律了。所以许由能自娱于颖水之上,而共伯可自得于共丘山之下。

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惨,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干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 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人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

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于路挖然执干而舞。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6 孔子困陈蔡 翻译现代文

一、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所以要了解一件事情不是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二、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三、出处

《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

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二、作品赏析

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

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

三、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1-3]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