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心计2:深宫计》角色分析之——宋王:当之无愧的好兄长

游戏攻略011

《宫心计2:深宫计》角色分析之——宋王:当之无愧的好兄长,第1张

《宫心计2:深宫计》角色分析之——宋王:当之无愧的好兄长
导读:《宫心计2:深宫计》已播完,我也已看完。剧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考才真正开始。我想写写这部剧中那些让我印像深刻,引起我深思的人物形象。 嗯,今天写宋王李成器,我最喜欢剧中角色之一。 宋王李成器不是主角,全剧对他的着墨不多 ,但每次关键转折点上

《宫心计2:深宫计》已播完,我也已看完。剧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考才真正开始。我想写写这部剧中那些让我印像深刻,引起我深思的人物形象。

嗯,今天写宋王李成器,我最喜欢剧中角色之一。

宋王李成器不是主角,全剧对他的着墨不多 ,但每次关键转折点上,他的立场和抉择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剧情的碾转承合。

宋王一出场就是嫡长子,准太子候选人,最重要的是他是太平公主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先且不管太平公主心里打着什么小算盘,只光凭这两点,他日登上皇位宋王就名正言顺,理所应当。

可就是这样根正苗红的权二代,却因为弟弟平王李隆基的一摞奏折,神转折般的在父皇面前让出了本属于他的太子之位。要知道当了太子,后面就是当天子了。

天子,是整个天下的主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位置至尊至贵,帝王一怒,伏尸百万,金口玉言,莫敢不从。

古往今来,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九子夺嫡,多少人因为这个位置兄弟阋墙,同室操戈,血流成河。然而这么个千千万万人求之而不得的权利至高点,宋王说放弃就放弃了,一点不犹豫,一点不拖泥带水,一点不留恋的说让就让了。

立太子前夕,宋王在父亲和弟弟面前坦言自己无意太子之位,举荐平王是太子之位的最适合人选,他就这样兄有弟恭的把至尊之位拱手让人。

宋王会将太子之位拱手让人,并不是被平王的一摞奏折吓到,而是知道自己一旦登上太子之位,就再没有闲情逸致画画了。他志在随心所欲的生活,而不是江山万里天下苍生。

他活的清醒又潇洒,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他喜欢画画,不喜欢奏折。喜欢自由生活,不喜欢指点江山,所以他把最合适的位置让给了最合适的人。

身在权力中心,却不为浮名遮望眼,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操。

虽然现在时代变了 ,但即使是现代,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活得像宋王那样,权利地位说不要就不要,只追逐自己内心的月亮,不执着于手中的六便士?

平王李隆基因为宋王李成器相让,理所应当成了太子。然而因为不是嫡出,又有太平公主虎视耽耽,所以李隆基的登帝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是,他最终还是从太子成了天子,剧中李隆基之所以最后能顺利掌权,宋王李成器功不可没。

在太子和太平公主的几次交锋之中,宋王一直站在太子这边。

最初太平公主明面示好,欲扶持宋王为太子,但不料宋王直接将太子之位拱手让出 ,直接了当断了太平公主的念想。

后来太平公主卷土重来,自已下毒伤害自己嫁祸太子,害太子禁足,负责调查此案的宋王立场持正,找到证据为太子洗雪沉冤。

后来身在封地,暗里帮太子深查太平公主在长安城外的势力范围。

最后太子和太平公主兵戎相见,帮太子肃清太平公主在宫外的叛兵乱党。

最后,功成身退,继续回到封地做他的宋王。

看,虽然宋王不是主角,但在此剧的重大转折上,他的立场尤为重要,直接左右着帝位的归属。

虽然宋王不恋眷皇权,但身为皇族的他,身上亦肩负着拨乱反正和维系天下安危的责任。他即使淡泊明致,追逐自由,但从来不曾忘记自己身为皇子的责任,守护皇权亦匡扶天下。

此剧名为《宫心计2:深宫计》,写了朝堂之争,后宫之斗,但却从头到尾没有写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剧里从头到尾父慈子孝,兄有弟恭。

宋王在剧中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同母异父的平王李隆基,后来的太子,最后的天子。

因为是兄弟,所以宋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清楚李隆基想要什么。他孔融让梨,将太子之位拱手让出,一方面因为自己志不在此,另一方面亦成全了弟弟的政冶理想,两全齐美。

后来在弟弟与太平公主的权位之争中,他从始至终站在兄长的立场,一边尽自己的皇族责任,一边全力维护支持弟弟的政冶理想,这是一个哥哥对弟弟最大的关爱。

宋王在此剧中的另一个弟弟是同父同母的何中郎何离,最后一集相知,却没明着相认。

结局时,宋王问何离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何离说是带心爱的女人元玥归隐田园,浪迹天涯。宋王说,现在天下初定,若要山高水阔自在逍遥,就要放弃皇子身份,正中何离下怀。

不愧是亲兄弟,两个都淡泊名利,皇权天下,说放弃就放弃。

于是后来,宋王在滴血认亲的水中加了盐,没有让父子之血相融,隐藏了何离的皇子身份,让他顺利实现人生理想,也完美解决了李隆基的后患。

对两个弟弟,宋王都尽到了身为兄长的责任,照顾有加,保护有度。

只要有他在一天,李隆基必会有所忌惮,心安理得,只会到此为止,不会斩草除根。

只要有他在一天,何离跟元玥只会只羡鸳鸯不羡仙,不会贫贱夫妻百事哀。不管江湖上官场上经济上,他都会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帮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李隆基和何离何其有幸,有这样一个好兄长。

何离在太子掌权后跟元玥归隐田园,隐瞒了自己的皇子身份,跟父亲跟哥哥不能相认。任三恕在帝位巩固后,辞去将军一职回归故里。李隆基为了帝位,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他们都得到了什么,也失去了什么。

只有宋王,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成全自己的同时亦保护扶持两个弟弟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理想。

在功成身退之后,他依然还是那个潇洒的,有皇族担当的,兄有弟恭的宋王。

回到封地后,他还会继续做他喜欢做的事,也会继续承担身为皇族该承担的责任,他是此剧中唯一一个将理想和责任,自由和现实糅合的恰到好处的人。

宋王,是此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角色之一。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最近春天来了,这个经常性的做梦了,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很多梦就非常奇怪,所以想找人解一解,所以很多人对周公解梦就非常的感兴趣了,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周公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呢?有没有历史原型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1、周公在历史上有没有原型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历史上是真的有周公这个人的。并不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了,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了。

解析:

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周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孔子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因此孔子以梦周公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周公的敬仰之情。

2、历史上真实的周公是谁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3、历史上周公生平

辅佐武王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到姬发即位,周公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

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当初,姬昌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姬昌受命七年驾崩,姬发即位,仍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为辅相。太公望、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周公旦是武王的同胞弟弟,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考虑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武王担心推翻商朝的时机到来后会轻易丧失,就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去收获,颗粒会自动落地。周公回答说:决定的因素在于德。对周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远近诸侯都不要冒犯,已经和好的诸侯不要再失去。要继续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否则会难以收拾。武王计划灭商,但也担心有些事情做不好。在即位第二年一月的一天,武王又把周公召到跟前,对周公说: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极。敬听以勤天下。说自己早晚都在戒备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办法。武王向周公求谋,从而恭听以勤谨地为天下努力。于是,周公又劝诫武王顺德谋事。

武王九年,在周公的辅佐下,武王东征伐商,兵至孟津,周军制作了周文王的神主,用车子载着,置于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之命进行征伐,不敢自己专行。于是昭告各官,要求大家谨敬虔信,自己承袭先人的德业,还明定赏罚,以更好地完成任务。此次观兵显然带有演习的性质,这便于熟悉地形和路线,以利于以后大军渡河北伐,也可试探商朝的虚实和诸侯的反应。这次会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诸侯。这对于武王坚定灭商决心,继续修德待时,是一个更好的促动。

在举行的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与誓师中,也体现了周公敬德的思想。武王先祭祀天神,向东校阅军队,一直到达孟津。这次行动,是武王即位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师。

克殷建周

商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周人向东方的渗透,依旧频繁对外征讨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肉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这是一种进攻前的总演习,也是一种试探。

武王十一年,观兵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到达商王畿牧野之地。约前1046年二月甲子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纣王发兵抵挡,结果纣军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此时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灭掉殷商之后对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武王把原来商朝直接统治的地方,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鄘由管叔鲜掌管,史称三监(也有的说管叔、蔡叔、霍叔称为三监。但说霍叔为三监之一,《史记》《汉书》等都不载)。管叔的封地在管,蔡叔的封地在蔡。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奄。封太公望于营丘。封召公奭于燕。

分陕而治

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陕即今三门峡一带,《水经注》说是老陕州城一带(陕陌),《括地志》则说指陕塬(今三门峡陕县张汴塬)。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周公、召公以陕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这根石柱,当年就栽在分界之处,是中国最早的界石。

周召分陕之后,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

二次东征

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周公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氏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东征的战斗是残酷而激烈的,战士们跟着周公东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纵使饱经战斗的苦楚,能够生还是很幸运的了。东征的战士思念家乡,一旦解甲归田,心中充满了种种遐想,《诗经·豳风·东山》,就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再也不是内外交困,战斗之前的那种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以藩屏周

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周成王把国都迁到成周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殷人灭夏、周人灭殷,都是拱卫国都的周边封国被灭导致的,如夏末的韦,顾,昆吾皆是异姓诸侯,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而商末的黎,邘,崇等是商西部的拱卫者,周文王伐灭后,武王则可以长驱直入抵商都附近的牧野灭纣。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到国都的周边拱卫王都,这和武王时期的分封已经有本质的所不同。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周公让召公封给太公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营丘附近还有许多小国,太公就封时东夷莱人就和他争地。齐国先后灭掉这些小国,而成为东方大国。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

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加。周公平叛之后命他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后来宋成为有名的大国。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国(夏禹的后代,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妫姓的陈(虞舜的后代,今河南淮阳),北面还有一些小国。宋处在诸国包围之中。

除去上述国家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见周公分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数不在少。

卜都定鼎

据何尊铭文载,周武王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就提出过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设想,武王还曾为此夜不能寐,对周公叹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为巩固新政权,周武王曾考察过伊﹑洛二水一带的有夏之居,准备此建设新的都邑,但未能全面实行便驾崩离去。周公二次克殷后,对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迫切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周公秉承武王遗志,建洛邑,在东征平叛以后,这件事更具有紧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瀍、涧四水汇流其间。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确实是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执政的第五年,正式开始大规模营建成周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西和涧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对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过程,在《尚书》中也有有简明扼要的描写:据《尚书·召诰》载: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达洛邑,经卜宅得到吉兆后便正式奠基动工。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来到洛邑。二十一日,在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后,他向殷商贵族和各诸侯国的首领发布了营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开了大规模营建大邑周的序幕。

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鄏。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瀍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

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制礼作乐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据《尚书大传·康浩》称: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周公摄政期间,就在继承《万》舞的基础上,于六年制礼作乐时先主持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七年洛邑告成,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为传统的《象》舞配以新的诗歌,制作了表现文王武功的《象》舞。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致政成王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尚书·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终前,周公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周公死,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之后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曹操为人奸诈而豪迈,就是一般说的“奸雄”。大家都很熟悉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秦桧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 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 志#8226;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8226;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

以下为“尽量详细”:

1、大气。

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曹操的气质,正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嘻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种悲凉,除如刘勰所说,是“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慨而多气也”外,与曹操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也不无关系。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也许,正是这种对宇宙人生的透彻了悟,使曹操自始自终都能够以笑容面对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如果去读《三国志武帝纪》,我们就会发现,笑、笑曰、太祖大笑这些字眼,竟会频频出现。当然,曹操的笑是各种各样的。有放声大笑,开怀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嘲笑,还有讥笑、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然而曹操始终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也会嚎啕大哭。但如果是做错了事情,打了败仗、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是笑。因为曹操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

2、可爱

曹操是很可爱的。生活中的曹操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腰里挂一个皮制的腰包,用来装手巾之类的零碎东西,有时还戴着丝绸制的便帽去会见宾客。与人交谈时,也没什么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道高兴处,笑弯了腰,一头埋进杯盘之中,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这些细节,是一部对曹操不太友好的《曹瞒传》告诉我们的,其本意是要给曹操扣上“佻易无威重”(轻俘)的帽子。然而我从中读出的,却是曹操的率真风趣、洒脱随和。

曹操确实风趣。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开玩笑话说。据《三国志毛玠传》,建安十七年机构改革时,有人要求裁并东曹,其意在排挤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东曹掾毛玠。曹操的回答却很幽默。他说,日出东方,月盛于东。东西,东西,人们总是先说东而后说西,为什么要裁并东曹呢?结果,被裁并的是西曹。这就既改革了机构,又保护了毛玠。

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伸长了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只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得很实在,也很可爱,还很洒脱。

作为朋友的曹操更可爱。曹操喜欢开玩笑,也喜欢会开玩笑的朋友。太尉桥玄是最早赏识曹操的人,和曹操算是“忘年交”。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曹操在祭祀桥玄的文章里就讲了一句笑话,说当年桥老曾和他“从容约誓”:我死以后,路过我的坟墓,如果不拿一斗酒和一只鸡来祭一祭,车过三步,你肚子疼起来可别怪我。这就比那些官样文章的悼词可爱得多,情感也真实得多。

3、说真话

曹操最可爱同时也最遭人嫉狠之处是他说真话。本来,搞政治斗争,在官场上混,是难免要讲些假话的,至少要讲官场套话,何况曹操是“奸雄”。但只要有可能,他就讲真话,或讲得像真话,不做官样文章。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原本是一篇及其重要的政治文告,称得上“政治纲领”四个字的,却写得实实在在,明明白白,通篇大白话,一点官腔都没有。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 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家伙,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4、宽容。

曹操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但也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很多与他为敌的人、背叛他的人,他都放过了。

魏种,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张邈反叛时,许多人倒戈跟随了张邈,曹操却十分自信地说:只有魏种是不会背叛我的。谁知魏种也跟着张邈跑了,气得曹操咬牙切齿:好你个魏种!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饶不得你!但当魏种果然被俘时,曹操却叹了一口气说:魏种是个人才啊!又任命他去当河内太守。毕湛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被张邈扣押,曹操便对他说:令堂大人在张邈那里,你还是到他那里去吧!毕湛跪下磕头,说自己没有异心,感动得曹操流下眼泪。谁知毕湛一转身连招呼都没打一个,就背叛曹操投奔了张邈。后来,毕湛被俘,大家都认为他这回必死无疑。谁知曹操却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这正是我的到处要找的人啊!不仅不治毕湛的罪,还让他到孔夫子的老家曲阜去做了鲁国相。这两件事,都记载在《三国志武帝纪》正文,也应该可信。

甚至对于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曹操也很看重当年的情谊。陈宫和曹操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曹操出任兖州牧,就是陈宫的功劳。后来陈宫死心塌地地帮吕布打曹操,被俘以后,也死不肯投降。曹操便叫着他的字说:公台,你死了不要紧,你的老母亲可怎么办呀!陈宫长叹一声说:陈某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是死是活,全在明公您了。曹操又问: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呢?陈宫又说:我听说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后,老婆孩子是死是活,也由者明公看着 办了。说完,头也不回,昂首就刑。曹操流着眼泪,为他送行。陈宫死后,曹操赡养了他的老母,还帮着把他女儿嫁了,对他们家比当初是朋友时还要好。《三国志》里面,没有陈宫的传,这是记载在《吕布传》里的。裴松之注引《典略》,则说得更详细。

5、英雄无奈是多情

曹操是儿女情长的人。曹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享受天伦的时间不多,因此对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据《三国志后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在临终前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惟独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曹昂的生母刘夫人早逝,便由没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抚育,丁夫人也视为己出。后来曹昂阵亡,丁夫人哭得死去活来,又常常哭着骂着数落曹操:把我儿子杀了你也不管。曹操一烦,便把她打发回了娘家,因此去世前有这样的说法。

其实曹操还是做过努力的。他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却坐在织布机前织她的布,动都不动,理都不理。曹操便抚着她的背,很温柔地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不理他。曹操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问:跟我回去,行不行呀丁夫人还是不理他。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和她分手。以曹操脾气之暴躁,为人之凶狠,做到这一步已很不简单。何况曹操还让丁夫人改嫁,不让她守活寡,只是丁夫人不肯,她父母也不敢。

6、改革家

曹操和诸葛亮一样,既是新秩序的建设者,又是旧制度的改革者。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说,曹操在北方,诸葛亮在蜀国,都“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

在我看来,曹操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在于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这个新秩序从阶级关系讲,是庶族的;从意识形态讲,是法家的。因此,它和曹操这个人一样,也是要打折扣的。因为历史证明,最适合帝国的统治阶级,就是庶族地主;最适合帝国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但这只能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369年试错之后才能实现,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士族政权也有历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误,岂能不败?

7、古今罕见的旷世奇才

千百年来,曹操可能是被议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至今仍然有人为他争论不休,可谓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但是,没有一个人质疑曹操的才干。

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见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

即便是不喜欢曹操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认“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虞世南语。见《唐文拾遗》卷十三);即使是他的敌人诸葛亮、刘备也不得不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见《出师表》);而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坦言:“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鲁迅先生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8、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人才

《三国志》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人誉其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文艺兼亥之人。曹操的才能多种多样,《三国志》记载“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除了是文学大师,曹操还是一代书法家,在音乐上也是造诣极深。

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汉朝末期,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有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南朝的书法评论家梁瘐肩在其《书品》中,把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玉灌,按历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把它们划分为神、妙、能三类:杰立特出者为神,运用精美者为妙,离俗不谬者为能;他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的书法作品为妙品。由此看来,曹操的书法作品虽不能列为神品、上品,但在全国名书法家中是数得着的。按理说,他也是个书法大家。

张华《博物志》说:“恒谭、蔡邕善音乐,……太祖皆与埒能。”,这说明曹操所具有的音乐才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曹操喜爱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他喜爱的是何种音乐呢?据说他不喜欢呆扳、少变化的雅乐,而喜爱形式多变、活泼生动、各具特色的俗乐:即一人领唱,三人和唱,或一人吹管、一人弹弦,一人打节拍,同时主唱……“魏武帝尤好之”;这种清新、悦耳,摇曳多变的音乐,刺激了曹操的创作欲望。因而,“曹操创制了大量俗乐歌辞,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俗乐歌辞的文人诗人”。凭曹操的音乐才能及作歌辞的质与量,我们称他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当之无愧的!

曹操一生创作颇丰:明代胡应麟在《诗薮·杂编》中说:“自汉而下,文章之富,无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当首于此。” 据有关考证说,“后代流传的曹操著作有十九种之多。”,“曹操创作的数量雄视一代,因而充分发挥了震烁、影响一代的作用”。

率土之滨流浪之后还能回来吗

率土之滨流浪后可以重新开荒,把建筑升起来再玩流浪军。但是小编是建议不要流浪,因为流浪会清空主城等级比较吃亏,真想试试看的话,建议选择流浪军。主城建筑等级还可以保留。

不能。在之前流浪军没修改之前,流浪后是可以重新加盟的,后来网易对着进行了修复,一旦流浪,将不能重新加盟。

反叛,沦陷状态的玩家可通过向上级同盟上缴一定资源,从而脱离沦陷。解救,让本同盟未沦陷的成员攻占自己的主城,恢复正常同盟成员的身份,并脱离沦陷。

以脱离沦陷解救:让本同盟的未沦陷的成员攻占自己的主城,以恢复正常同盟成员的身份流浪:通过流浪重新选择出生地,以脱离沦陷。但流浪会清除城市、要塞、领地、设施、同盟信息的数据,请谨慎操作。

重振的含义,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你重新落州、重新开荒、重新发育,一切从零开始,只保留武将战法等级和部分资源。以前重振叫“流浪”,非常和“流浪军”弄混,这也就发生了文初的故事。

率土之滨流浪军掠夺完24小时后会怎样

被流浪军掠夺的土地会进入一个持续24小时的掠夺状态。掠夺状态下的土地不会产出资源,且再次被流浪军占领时不会再被掠夺。

率土之滨掠夺后24小时可以再次掠夺。《率土之滨》系统规定的。

率土之滨掠夺的其他情况简介。流浪军将玩家主城耐久度下降至0后,可掠夺玩家仓库中80%的资源,被掠夺的玩家会损失仓库中全部的资源。掠夺玩家主城不会导致玩家沦陷。

率土之滨主城被沦陷了会怎样脱离沦陷呢

反叛:沦陷状态的玩家可通过向上级同盟上缴一定资源,以脱离沦陷解救:让本同盟的未沦陷的成员攻占自己的主城,以恢复正常同盟成员的身份流浪:通过流浪重新选择出生地,以脱离沦陷。

我们来到率土之滨游戏后,看见我们的城池已经沦陷了。我们的主城以及分城均有红色的沦陷二字。如下图所示。接下来,我们点击游戏界面左上方红色的陷字。如下图所示。我们就开始准备反叛了。

如何脱离沦陷反叛:沦陷状态的玩家可通过向上级同盟上缴一定资源,以脱离沦陷解救:让本同盟的未沦陷的成员攻占自己的主城,以恢复正常同盟成员的身份流浪:通过流浪重新选择出生地,以脱离沦陷。

反叛反叛需要向上级交大量的资源后才能脱离出来,至于盟主被沦陷导致队员沦陷的情况,不知需要全员交钱还是盟主即可。

反叛反叛需要向上级交大量的资源后才能脱离出来,至于盟主被沦陷导致队员沦陷的情况,不知需要全员交钱还是盟主即可。解救这个是针对非盟主被沦陷的,需要让盟友攻占自己的主城,然后就得救了。

首先来到率土之滨游戏后,看见城池已经沦陷了,主城以及分城都有红色的沦陷二字。如下图所示。接下来,点击游戏界面左上方红色的陷字,如下图所示。开始准备反叛了,看见反叛需要上缴资源1235400,如下图所示。

《率土之滨》以战养战破而后立新版流浪兵强势来袭

点击主界面菜单内政按钮后,点击最后的流浪界面,如果符合加入流浪军的要求,就会出现流浪军选项:点击流浪军选项并确定后会让你选择一个出生州,流浪军营地会随机出现在所选州的山脉附近。

流浪军浅解:流浪军的特点是以战养战,所以,需要强力的武将,较高的等级,较高的战法等级,尽量多几支队伍。流浪军前期是最重要的,前期打不好,后期就很难玩。流浪军的赛季奖励一般不会太高。

率土之滨流浪军系统介绍,流浪军玩法解析,在今天的版本维护后,处于第二赛季、第三赛季的服务器新增了“流浪军”的功能。隐忍以行厚积薄发——流浪军系统介绍天下大势,反复无常。

从而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但是如果预备役所等级较低的话,抢来的预备兵,是无法储存的。

安顿下来后,流浪军会按兵不动,暗中观察,试图找到敌人的活动规律和弱点,评估敌人的实力和劫掠风险,随后做出决定,要么就地劫掠,要么飞到其他地方建要塞。劫掠阶段流浪军一旦开始劫掠,就会全力以赴,直接攻击敌人的分城。

今天呢,小编来和大家说说率土之滨流浪军的生存发展教学。营地:首先,明确自身营地的地形位置。流浪军营地周围的高级地数量、普通玩家数量、城池要塞数量等,都会对流浪军的战略行动产生一定影响。

率土之滨流浪后有免战时间吗

在游戏“率土之滨”中,在政务里选择坚守可以准备三小时后免战5小时,它的冷却时间也是五小时。在免战的时间内自己也是不能攻打别人。

新建立的流浪军营地有3小时的免战时间,同时流浪军的营地不会显示在大地图上,除非被视野发现(营地对于没有视野的玩家看起来还是普通的资源地,仍可以进攻,只是会正常与营地中的部队交战)。

率土之滨免战能解除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玩家被沦陷后的24小时免战(反叛会提前结束)。玩家在坚守状态中的3小时等待时间。玩家在坚守状态中的5小时免战时间。玩家在坚守状态中的3小时冷却时间。

一小时。《率土之滨》是由网易游戏制作发行的一款全自由实时沙盘战略手游,率土之滨关口免战一小时,该作于2015年10月22日正式公测。

主城沦陷后12小时内不能被别人打,也不能打别人,over。

卷九·万章章句上

 

 凡九章。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号,平声。舜往于田,耕历山时也。仁覆闵下,谓之旻天。号泣于旻天,呼天而泣也。事见虞书大禹谟篇。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恶,去声。夫,音扶。恝,苦八反。共,平声。长息,公明高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于父母,亦书辞,言呼父母而泣也。恝,无愁之貌。于我何哉,自责不知己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杨氏曰:“非孟子深知舜之心,不能为此言。盖舜惟恐不顺于父母,未尝自以为孝也;若自以为孝,则非孝矣。”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为,去声。帝,尧也。史记云:“二女妻之,以观其内;九男事之,以观其外。”又言:“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天下之士就之也。胥,相视也。迁之,移以与之也。如穷人之无所归,言其怨慕迫切之甚也。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推舜之心如此,以解上文之意。极天下之欲,不足以解忧;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真知舜之心哉!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少、好,皆去声。言常人之情,因物有迁,惟圣人为能不失其本心也。艾,美好也。楚辞、战国策所谓幼艾,义与此同。不得,失意也。热中,躁急心热也。言五十者,舜摄政时年五十也。五十而慕,则其终身慕可知矣。此章言舜不以得众人之所欲为己乐,而以不顺乎亲之心为己忧。非圣人之尽性,其孰能之?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怼,直类反。诗齐国风南山之篇也。信,诚也,诚如此诗之言也。怼,雠怨也。舜父顽母嚚,常欲害舜。告则不听其娶,是废人之大伦,以雠怨于父母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妻,去声。以女为人妻曰妻。程子曰:“尧妻舜而不告者,以君治之而已,如今之官府治民之私者亦多。”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弤,都礼反。忸,女六反。怩,音尼。与,平声。完,治也。捐,去也。阶,梯也。揜,盖也。按史记,曰:“使舜上涂廪,瞽瞍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瞍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中出去。”即其事也。象,舜异母弟也。谟,谋也。盖,盖井也。舜所居三年成都,故谓之都君。咸,皆也。绩,功也。舜既入井,象不知舜已出,欲以杀舜为己功也。干,盾也。戈,戟也。琴,舜所弹五弦琴也。弤,琱弓也。象欲以舜之牛羊仓廪与父母,而自取此物也。二嫂,尧二女也。栖,床也,象欲使为己妻也。象往舜宫,欲分取所有,见舜坐在床弹琴,盖既出即潜归其宫也。郁陶,思之甚而气不得伸也。象言己思君之甚,故来见尔。忸怩,惭色也。臣庶,谓其百官也。象素憎舜,不至其宫,故舜见其来而喜,使之治其臣庶也。孟子言舜非不知其将杀己,但见其忧则忧,见其喜则喜,兄弟之情,自有所不能已耳。万章所言,其有无不可知,然舜之心,则孟子有以知之矣,他亦不足辨也。程子曰:“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人情天理,于是为至。”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与,平声。校,音效,又音教。畜,许六反。校人,主池沼小吏也。圉圉,困而未纾之貌。洋洋,则稍纵矣。攸然而逝者,自得而远去也。方,亦道也。罔,蒙蔽也。欺以其方,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以非其道,谓昧之以理之所无。象以爱兄之道来,所谓欺之以其方也。舜本不知其伪,故实喜之,何伪之有?此章又言舜遭人伦之变,而不失天理之常也。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放,犹置也;置之于此,使不得去也。万章疑舜何不诛之,孟子言舜实封之,而或者误以为放也。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庳,音鼻。流,徙也。共工,官名。驩兜,人名。二人比周,相与为党。三苗,国名,负固不服。杀,杀其君也。殛,诛也。鲧,禹父名,方命圮族,治水无功,皆不仁之人也。幽州、崇山、三危、羽山、有庳,皆地名也。或曰:“今道州鼻亭,即有庳之地也。”未知是否?万章疑舜不当封象,使彼有庳之民无罪而遭象之虐,非仁人之心也。藏怒,谓藏匿其怒。宿怨,谓留蓄其怨。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孟子言象虽封为有庳之君,然不得治其国,天子使吏代之治,而纳其所收之贡税于象。有似于放,故或者以为放也。盖象至不仁,处之如此,则既不失吾亲爱之心,而彼亦不得虐有庳之民也。源源,若水之相继也。来,谓来朝觐也。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谓不待及诸侯朝贡之期,而以政事接见有庳之君。盖古书之辞,而孟子引以证源源而来之意,见其亲爱之无已如此也。吴氏曰:“言圣人不以公义废私恩,亦不以私恩害公义。舜之于象,仁之至,义之尽也。”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朝,音潮。岌,鱼及反。咸丘蒙,孟子弟子。语者,古语也。蹙,颦蹙不自安也。岌岌,不安貌也。言人伦乖乱,天下将危也。齐东,齐国之东鄙也。孟子言尧但老不治事,而舜摄天子之事耳。尧在时,舜未尝即天子位,尧何由北面而朝乎?又引书及孔子之言以明之。尧典,虞书篇名。今此文乃见于舜典,盖古书二篇,或合为一耳。言舜摄位二十八年而尧死也。徂,升也。落,降也。人死则魂升而魄降,故古者谓死为徂落。遏,止也。密,静也。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乐器之音也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不臣尧,不以尧为臣,使北面而朝也。诗小雅北山之篇也。普,遍也。率,循也。此诗今毛氏序云:“役使不均,已劳于王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其诗下文亦云:“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乃作诗者自言天下皆王臣,何为独使我以贤才而劳苦乎?非谓天子可臣其父也。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云汉,大雅篇名也。孑,独立之貌。遗,脱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辞而已,则如云汉所言,是周之民真无遗种矣。惟以意逆之。则知作诗者之志在于忧旱,而非真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 养,去声。言瞽瞍既为天子之父,则当享天下之养,此舜之所以为尊亲养亲之至也。岂有使之北面而朝之理乎?诗大雅下武之篇。言人能长言孝思而不忘,则可以为天下法则也。 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见,音现。齐,侧皆反。书大禹谟篇也。只,敬也。载,事也。夔夔齐栗,敬谨恐惧之貌。允,信也。若,顺也。言舜敬事瞽瞍,往而见之,敬谨如此,瞽瞍亦信而顺之也。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者,而非如咸丘蒙之说也。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万章问而孟子答也。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谆,之淳反。万章问也。谆谆,详语之貌。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行,去声,下同。行之于身谓之行,措诸天下谓之事。言但因舜之行事,而示以与之之意耳。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暴,步卜反,下同。暴,显也。言下能荐人于上,不能令上必用之。舜为天人所受,是因舜之行与事,而示之以与之之意也。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治,去声。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相,去声。朝,音潮。夫音扶。南河在冀州之南,其南即豫州也。讼狱,谓狱不决而讼之也。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自,从也。天无形,其视听皆从于民之视听。民之归舜如此,则天与之可知矣。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朝,音潮。阳城,箕山之阴,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处。启,禹之子也。杨氏曰:“此语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可以见尧、舜、禹之心,皆无一毫私意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之相之相,去声。相去之相,如字。尧舜之子皆不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下也。禹之子贤,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盖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孟子因禹益之事,历举此下两条以推明之。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继世而有天下者,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故必有大恶如桀纣,则天乃废之。如启及大甲、成王虽不及益、伊尹、周公之贤圣,但能嗣守先业,则天亦不废之。故益、伊尹、周公,虽有舜禹之德,而亦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相、王,皆去声。艾,音乂。此承上文言伊尹不有天下之事。赵氏曰:“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太丁子也。”程子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惟太甲差长,故立之也。”二说未知孰是。颠覆,坏乱也。典刑,常法也。桐,汤墓所在。艾,治也;说文云“芟草也”;盖斩绝自新之意。亳,商所都也。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此复言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禅,音擅。禅,授也。或禅或继,皆天命也。圣人岂有私意于其闲哉?尹氏曰:“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知前圣之心者,无如孔子,继孔子者,孟子而已矣。”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要,平声,下同。要,求也。按史记“伊尹欲行道以致君而无由,乃为有莘氏之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盖战国时有为此说者。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乐,音洛。莘,国名。乐尧舜之道者,诵其诗,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也。驷,四匹也。介与草芥之芥同。言其辞受取与,无大无细,一以道义而不苟也。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嚣,五高反,又户骄反。嚣嚣,无欲自得之貌。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翻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 翻然,变动之貌。于吾身亲见之,言于我之身亲见其道之行,不徒诵说向慕之而已也。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言天使者,天理当然,若使之也。程子曰:“予天民之先觉,谓我乃天生此民中,尽得民道而先觉者也。既为先觉之民,岂可不觉其未觉者。及彼之觉,亦非分我所有以予之也。皆彼自有此理,我但能觉之而已。”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推,吐回反。内,音纳。说,音税。书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曰,‘予弗克俾厥后为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孟子之言盖取诸此。是夏桀无道,暴虐其民,故欲使汤伐夏以救之。徐氏曰:“伊尹乐尧舜之道。尧舜揖逊,而伊尹说汤以伐夏者,时之不同,义则一也。”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行,去声。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难于正人。若伊尹以割烹要汤,辱己甚矣,何以正天下乎?远,谓隐遁也。近,谓仕近君也。言圣人之行虽不必同,然其要归,在洁其身而已。伊尹岂肯以割烹要汤哉?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林氏曰:“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实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汤之聘自来耳。犹子贡言夫子之求之,异乎人之求之也”愚谓此语亦犹前章所论父不得而子之意。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伊训,商书篇名。孟子引以证伐夏救民之事也。今书牧宫作鸣条。造、载,皆始也。伊尹言始攻桀无道,由我始其事于亳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痈,于容反。疽,七余反。好,去声。主,谓舍于其家,以之为主人也。痈疽,疡医也。侍人,奄人也。瘠,姓。环,名。皆时君所近狎之人升君所近狎之人也。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 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雠,如字,又音犨。颜雠由,卫之贤大夫也,史记作颜浊邹。弥子,卫灵公幸臣弥子瑕也。徐氏曰“礼主于辞逊,故进以礼;义主于制断,故退以义。难进而易退者也,在我者有礼义而已,得之不得则有命存焉。” 孔子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要,平声。不悦,不乐居其国也。桓司马,宋大夫向魋也。司城贞子,亦宋大夫之贤者也。陈侯,名周。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齐人馈女乐以闲之,孔子遂行。适卫月余,去卫适宋。司马魋欲杀孔子,孔子去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孟子言孔子虽当阨难,当犹择所主,况在齐卫无事之时,岂有主痈疽侍人之事乎?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近臣,在朝之臣。远臣,远方来仕者。君子小人,各从其类,故观其所为主,与其所主者,而其人可知。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食,音嗣。好,去声,下同,百里奚,虞之贤臣。人言其自卖于秦养牲者之家,得五羊之皮而为之食牛,因以干秦穆公也。 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屈,求勿反。乘,去声。虞虢,皆国名。垂棘之璧,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屈产之乘,屈地所生之良马也。乘,四匹也。晋欲伐虢,道经于虞,故以此物借道,其实欲幷取虞。宫之奇,亦虞之贤臣。谏虞公令勿许,虞公不用,遂为晋所灭。百里奚知其不可谏,故不谏而去之。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相,去声。自好,自爱其身之人也。孟子言百里奚之智如此,必知食牛以干主之为污。其贤又如此,必不肯自鬻以成其君也。然此事当孟子时,已无所据。孟子直以事理反复推之,而知其必不然耳。范氏曰:“古之圣贤未遇之时,鄙贱之事,不耻为之。如百里奚为人养牛,无足怪也。惟是人君不致敬尽礼,则不可得而见。岂有先自污辱以要其君哉?庄周曰:‘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穆公忘其贱而与之政。’亦可谓知百里奚矣。伊尹、百里奚之事,皆圣贤出处之大节,故孟子不得不辩。”尹氏曰:“当时好事者之论,大率类此。盖以其不正之心度圣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