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为什么没有统一难道是缺一个秦始皇的君主吗?

游戏攻略06

古代欧洲为什么没有统一难道是缺一个秦始皇的君主吗?,第1张

古代欧洲为什么没有统一难道是缺一个秦始皇的君主吗?
导读:除去俄罗斯,欧洲区域面积和中国大体相当,但它由43个国家组成。国家众多,语言、生活习性迥异,为了各自利益,必然会产生诸多鸿沟。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虽然整个世界已经连为一体,为打通隔阂诞生了各种国际标准,但在实际操作面上,还

除去俄罗斯,欧洲区域面积和中国大体相当,但它由43个国家组成。国家众多,语言、生活习性迥异,为了各自利益,必然会产生诸多鸿沟。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虽然整个世界已经连为一体,为打通隔阂诞生了各种国际标准,但在实际操作面上,还面临着政策困难。

为了促进联合,法国、意大利等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这个组织经过多次演化,变成了今天的欧盟。几十年来,欧盟为促进欧洲统一做出了诸多尝试与贡献,但仍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实际上,当初成立煤钢共同体的初衷,并非是为了促进欧洲统一,而是出于限制德国军工发展的目的。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欧洲为何会形成众多国家,而不是像中国那样,是一个统一的国度呢?

很多人说,欧洲没有出现秦始皇。

这话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华夏的人,自此,西起陇西,东至辽东、朝鲜半岛,北抵长城沿线,南括南海,治下340万平方公里皆为秦地,这片区域,也是直到明朝时期,一直是汉地十八省的核心地带。

说它不对,是因为历史上,欧洲也曾经出现过大一统的帝国,比如罗马帝国,虽然没有完成全部欧洲领土的统一,但其存在的几百年间,按理说,应该有助于欧洲统一,最起码也不至于像现在的欧洲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个方式问,历史上中国和欧洲在统一过程中存在着那些区别呢?

1、秦始皇治下是全面的统一,欧洲则流于形式

以古罗马为例,这个建立于公元前27年,并于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的帝国,四百年间,其实它就干了两件事:内部更迭和外部掠夺。

罗马政权对继任者的要求相当宽泛,可以是亲戚、养子,甚至朋友都可以,简直毫无章法。另外,罗马帝国几百年,其实际掌权者大多出自军旅。军队控制了从中心到边缘的权力。这样的组织架构,奠定了帝国内部政权更迭的基础。内部动荡不堪,又有什么精力发展文明呢?

在对外发展上,罗马其实更像是殖民者,他们在当地掠夺粮食、金银、甚至女人,将其源源不断的运回国内。压根就没有把新占领地方的人视为罗马子民,何谈发展?

因此,罗马帝国只不过是用钉子串在一起而已,当钉子锈蚀了,两者自然就断开了,哪怕持续时间过千年,依然如此。

而秦始皇统一华夏,走的则是另外一条路。

秦始皇统一之前,华夏有着众多诸侯,组织架构为“封建制”,也就是“封邦建国”,这套制度是周公(没错,就是那个被误以为解梦的周公)所创,当初设立这套制度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通权过分封众多姬姓或其他异姓诸侯,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八百年后,这套制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秦国废除分封,采用郡县,在成功灭六国后,将这个制度成功铺展到了原六国区域。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集织架构,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那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命令,可以从皇宫抵达帝国的任何一个角落。

另外,秦始皇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帝国任何一个角落都在写同样的文字、缴纳同样的人头税、服同样的徭役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将“标准”思想应用于帝国的管理中。

举个例子,战国时代,各国货币不同,计量单位更是差异甚大。试想一下,当年吕不韦的商队,拉着几大车盐铁,从东海之滨的齐国,一路长途跋涉到秦国,沿途要经过多少种汇率换算?单是记住这些换算关系就头大了。

因此,秦始皇统一后,将秦国度量衡迅速推广到全国。

秦朝这个机器是如何运转的呢?

还是以衡器为例。在第三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中,有一个“小物件”,它就是商鞅方升。这个量器,从秦孝公十八年开始用,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止,使用了一百余年!

这么漫长的时间,秦人一直在坚持用这一个标准,为了确保衡器的准确,秦国专门针对各种衡器制定了校准法律,就商鞅方升而言,它每年在什么时候校准呢?

《吕氏春秋》:“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均衡石,角斗桶,正权概。”

如果校准有误会有什么惩罚呢?

半石不正,八两以上;钧不正,四两以上……赀一盾

当制造衡器的把衡器做好,校准的把校准做好,执法的把法律执行好,这个组织就开始运转了,不同的组织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系统运动起来,这个机器就开始工作了。

可以说,这是一种自发的运转,它是自里而外层层相扣,有着逻辑关系的维持。而罗马帝国表面上看起来也是这样,它的本质却如同拿着鞭子的农夫,只要农夫不挥鞭子,犁地的牛就不会主动往前走。

如果说,这诸多标准、律法、官制等制度是人的筋骨的话,“打断骨头连着筋”,当骨头断的时候,还需要一个“信仰”才能咬牙度过难关,这个“信仰”,就是大一统思想。

2、长久形成的统一思想

974年,赵匡胤发兵南下,围困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派出徐铉到汴京求和,赵匡胤对他说:

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这种“天下一家”的思想,并非是从赵匡胤开始的,我们熟悉的象棋,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双方实力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转移,项羽逐渐由攻方变成守方,便提出汉楚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为楚,以西为汉。

张良 、陈平谏言乘胜追击,以免养虎为患,汉王终于一统江山。

实际上,这种一统的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

公元前1046年,朝歌城外,周武王率领天下八百诸侯,统兵五万对阵商纣王的由奴隶、战俘等临时拼凑起来的六十万大军。

双方刚一接触,商纣王的军队便溃不成军,纷纷倒戈,引领着武王攻下朝歌。

一个疑问就是,商纣王的军队去了哪里呢?

在外面持续作战!

我们知道,商周时代,关于华夷的争论很激烈,按当时主流思想,华夏四周皆为“蛮夷”。不过,从血统上看,他们依然有着华夏的基因,只不过是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与中原存在差异。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争夺生存空间就成了一件紧迫的事。

商代统治者的一个核心职责就是对外攻打四夷,对内安抚诸侯。随着姬周部族的崛起,他们开始不断蚕食商代诸侯国,这引起了商代统治者的警觉。到了帝辛(商纣王)时代,姬周势力几乎发展到朝歌城下了。

面对这个局面,帝辛其实很纠结,到底是先打蛮夷还是先打姬周?他选择了蛮夷。商朝大军先灭掉西北的黎,然后挥师东进,降服东南的夷。正当商纣王的大军凯旋而归时,牧野之战爆发了

结语

自商周起,一代代人不停的夯筑着这种天下为公的行为,逐渐形成了家国情怀,再加上统治者的家天下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统”的观念,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了,它更是成为民族习惯,成为这个悠久国度的文明密码,而这正是欧洲人所缺少的。因为他们只信所谓的“神”,而不供奉自家祖先,小家尚无,何以谈大家?

“同治”是清朝第十位皇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

同治皇帝剧照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在位13年。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同治皇帝剧照

设立总理衙门

全称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一般称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咸丰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实际职能是总揽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是面对世界局势、完全创新的机构。它不仅掌管清廷与各国间的外交事务,而且包括对外贸易、海关税务、边疆防务、海军建设、新式工矿业,以及建新式学校、兴修铁路、矿务等。

实际上它相当于清廷的内阁兼外交部。这是二千年来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由亲王一人总领,实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指派充任。下设独立公所,计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机构。

后设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主旨是办理同西方关系事务,创办近代化事业,它的出现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随之,设立驻外使领馆。

同治皇帝剧照

培养洋务人才

开办外国语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同治朝新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4张)式学校最早者是京师同文馆。从京师八旗子弟中选出10名学生,教员则由英国教士包尔腾担任。同文馆除了聘请洋人教授外语,还请徐树琳教授儒家经典。

同治朝开设的新式学校,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时附设。这所学校是近代较早开设的一所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同时又有军事学校的性质,以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为目的之一。

同治皇帝剧照

出国考察

西方国家两次破门而入,清朝才被迫开门而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清朝向西洋考察,开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馆的学生及自己的儿子广英(为照顾其父同行),离京从上海乘轮船出洋,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航程,到达法国马赛。他在欧洲游历110多天,访问了法、英、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挪威、比利时等国,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

斌椿写出《乘槎(chá)笔记》,第一次记录下亲眼所见诸如火车、轮船、电报、电梯、机器印刷、蒸汽机、摄影、起重机、抽水机、显微镜、幻灯机、纺织厂、兵工厂等。还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凯旋门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

同治皇帝剧照

军事举措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继办起了近代军工厂,多聘请洋员充当技术指导。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它包括举办新式军用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建设等,其宗旨是“求强”与“求富”。奕强调学习“西学”,制造“西器”。

他认为,“采西学”、“制洋器”早在清曾国藩初康熙大帝时就进行过了,如今再搞是发扬光大祖制和传统。 同治三年,清政府才开办大型兵工厂,计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等20余个。而规模大、有典型性的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汉阳等几个兵工厂。

穆宗冲龄即阼,母后垂帘。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中外乂安。非夫宫府一体,将相协和,何以臻兹?泊帝亲裁大政,不自暇逸。遇变修省,至勤也。闻灾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顾乃奄弃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是应该这样说:当时儒家是维护奴隶制的所以儒家宣扬王道,即天子之道仁政即:对奴隶主(老百姓)实行仁政,奴隶不算老百姓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经济上主张井田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王土就是指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奴隶主只有使用权没有物权奴隶主依靠完全占有并剥削奴隶来发财奴隶主并不拥有土地,土地只有周天子才拥有物权

法家(商鞅其实不是法家是儒家,但是他先与秦孝公谈论儒学,秦孝公不理会他,他最后才谈到法家理论)主张打破甚至颠覆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度)法家主张霸道霸道就是要确立强大诸侯的霸权和对奴隶主也包括奴隶实行爆症(错别字敏感词汇)经济上主张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解放奴隶为农奴或农民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占有土地,土地不再国有,而改为私有地主不再完全占有农奴或农民地主不能像奴隶主那任意处死奴隶那样任意处死农民或农奴

商鞅变法还有一点就是奖励军工,这就使得秦国上下都热衷尚武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为统一中国

封建可理解为分封,封建制度即为分封制度,是帝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帮助管理天下的方式 封建制度的另一种含义是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简称为封建制度,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制度可划分为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这里有个概念的错误封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是欧洲人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正是分封建国的时代欧洲罗马教皇和中国的周天子差不多英国国王、威尼斯国王、法国国王等他们都是君主不是皇帝只是诸侯教皇名义上有权罢黜他们的比如:德国亨利四世就被教皇罢黜后来亨利四世拥有了军队,和支持者并打败了教皇的军队亨利四世自称皇帝

中国不能这么区分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度如果这么区分我告诉你中国夏朝开始就是分封建国制度中国就不存在奴隶制度时代了奴隶制与封建制度有个根本的本质区别:奴隶制度奴隶主是可以随意处死奴隶的比如:殉葬但封建制度是地主不能任意处死农民的

是。应该这样说:当时儒家是维护奴隶制的。所以儒家宣扬王道,即天子之道。仁政即:对奴隶主(老百姓)实行仁政,奴隶不算老百姓。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经济上主张井田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王土就是指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奴隶主只有使用权没有物权。奴隶主依靠完全占有并剥削奴隶来发财。奴隶主并不拥有土地,土地只有周天子才拥有物权。

法家(商鞅其实不是法家是儒家,但是他先与秦孝公谈论儒学,秦孝公不理会他,他最后才谈到法家理论)主张打破甚至颠覆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度)。法家主张霸道。霸道就是要确立强大诸侯的霸权和对奴隶主也包括奴隶实行爆症(错别字敏感词汇)。经济上主张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解放奴隶为农奴或农民。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占有土地,土地不再国有,而改为私有。地主不再完全占有农奴或农民。地主不能像奴隶主那任意处死奴隶那样任意处死农民或农奴。

商鞅变法还有一点就是奖励军工,这就使得秦国上下都热衷尚武。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为统一中国。

封建可理解为分封,封建制度即为分封制度,是帝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帮助管理天下的方式。 封建制度的另一种含义是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简称为封建制度,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制度可划分为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这里有个概念的错误。封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是欧洲人。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正是分封建国的时代。欧洲罗马教皇和中国的周天子差不多。英国国王、威尼斯国王、法国国王等他们都是君主不是皇帝只是诸侯。教皇名义上有权罢黜他们的。比如:德国亨利四世就被教皇罢黜。后来亨利四世拥有了军队,和支持者并打败了教皇的军队。亨利四世自称皇帝。

中国不能这么区分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度。如果这么区分。我告诉你中国夏朝开始就是分封建国制度。中国就不存在奴隶制度时代了。奴隶制与封建制度有个根本的本质区别:奴隶制度奴隶主是可以随意处死奴隶的。比如:殉葬。但封建制度是地主不能任意处死农民的。

率土之滨可以说是一款非常好玩的slg类型游戏,在游戏中的时候,玩家们需要慢慢的发育,然后再到后来的攻城掠地,可以说在游戏中的时候非常考验玩家们的技巧了,毕竟对于像这样的游戏来说的话,想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并不像普通的游戏那么简单的,需要懂得非常多的东西,不仅需要懂得战术谋略,还要对同盟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合理的话这也是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之前的时候就出过了这样的一个例子,盟主为了对旗下的盟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设计出了一个超过500页的管理方案,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从这份方案中的可以从成员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标准,还有考勤制度这么一些地方进行奖惩制度,非常的全面,并且力度非常的大。

并且奖励非常的丰富,可以充分的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效果非常的好,并且在方案中还对成员们攻城时的表现进行统计军工,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以兑换一些高级的奖励,比如说月卡还有机械键盘,这些丰富的奖励,甚至那些贡献前十的人,还能够每人拿到一辆奥迪车,并且这个奥迪车还不是模型的,是一辆真正的车。

可以说这样的奖励的话,就算是我也是会心动的,就会去各种的积攒军功对盟内有着非常大的贡献,这样的积极性调动是非常的大的,像这么一些丰富的奖励的话,普通的人肯定是给不出来的,所以说这也是学不来的。

百万工匠役夫14年之功,原料精美绝伦,这之间的耗资之巨难以估量

首先先看一下

明代北京皇宫的规划布局

规划和布局清《宫殿门楼规制》中记:明宫殿规制配置务取均齐,紫禁城内三殿两宫及各宫殿如此,即东苑、西苑各宫殿亦无不如此。所以雄伟奇丽似逊于元,然整齐严肃又非元所能及,今以元宫殿遗制衡之亦有影响可寻。

明代皇宫布局的特色确实整齐严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起伏重叠,格局严谨。总的来说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君权至上高度集中。其森严、豪华、高贵、整齐都是为表达这个主题服务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周汉唐宋的宫廷也都表现“君之门兮九重”的森严,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种至高无上的气魄。我国从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分裂和割据,但总的趋向是集中统一。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中央集团的情况更为突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于洪武十三年“诏罢中书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阁之臣唯备制草,故载诸训,有曰建言设立丞相者,本人凌迟,全家处死。”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决定这一严厉措施是由于当时爆发了胡惟庸、李善长的“谋逆”所引起,实际上不只是针对胡、李少数人的问题。当时他杀掉一大批人,株连数以万计。过了几年他的一个大臣向他为李善长喊冤,他也并不加罪。看来他是从南宋、元代的权奸弄权营私舞弊吸取了历史教训,严厉禁止他的臣下结党而发。帝以历代丞相多擅权,遂罢中书省,分其职于六部。他不仅撤掉丞相这一职位,而且在各省也取消了行政首脑而以监察御史巡抚各地。同时增加了六部即吏、户、工、礼、兵、刑的行政职权。而把独裁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这种思想和政治体制同样反映在皇宫布局中,成为明代宫殿建筑的主题。

北京皇宫的营建是以南京宫殿为蓝图的,记载中说“宏敞过之”。以今天南京残存的宫殿旧址考核,再参照记载,不仅宫殿布局相似,连名称也基本相同。北京的皇宫确实比南京要宏伟,但是南京宫殿并不是一次建成的。朱元璋攻下集庆(即南京)称吴王时,命刘基(伯温)等人主持修建吴王宫,转年朱元璋就在这里登基做了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洪武二年又准备在他的故乡凤阳建都,开始营建中都皇宫。到洪武八年把凤阳的工程停下来,重新改建南京皇宫。这个过程是:

一、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建国号为吴,称吴元年。刘基等人主持,填平燕子湖筑新宫,费时九个月,转年朱元璋即位,国号明,称洪武元年(1368),迁入新宫。

二、洪武二年到八年(1369-1375)营建凤阳皇宫共六年,功将完成,诏罢中都役作,不但放弃了在凤阳建都,而且皇宫工程也“以劳费罢之”

三、洪武九年至十一年(1376-1378)改建南京宫殿,南京改称京师。罢北京(汴梁),仍称开封。

明初营建皇宫是和建都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不论建都地如何改变,但皇宫的规制一直承袭,并不断地有所修改和增益。从吴元年(1367)刘基等人设计吴王宫时就已确定了规划,如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为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三殿两宫的规模。到停止中都凤阳工程,于洪武十年再次重建南京宫殿时,制度如旧,规模益宏。这次改建把午门增加了两翼突出的“两观”。奉天门和奉天殿左右各增加了两旁的门及左右顺门。此外还增加了文华、武英两殿,尤其重要的是把社稷坛和太庙放在皇宫午门的左右两侧。这和今天的北京故宫相比较确时相近多了。

明代二百多年间北京皇宫的陆续增益,远远超过了南京的宫殿。至于南京宫殿在明正统十四年(1499)一次大火以及明末清初兵燹,已经残破不堪。清初著名戏曲《桃花扇》最后一折“哀江南”中,南京宫殿已被描写成一片废墟了。

凤阳宫殿是最豪华、最耗费的工程,平地起造,耗时六年,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现存的残址可以发现尽管整个皇宫占地不如北京大,但午门和三殿却非常豪华雄壮。宫殿的须弥座上雕满各种图案,大殿柱础不仅有蟠龙浮雕,而且达二点七米见方。显然比北京太和殿的柱础还要大。现在尚未经进一步发掘和钻探考证,但从《中都制》和《凤阳新书》所载,凤阳宫殿和洪武十年第二次营建南京宫殿的规制是基本相同的。

北京宫殿的营建在明初已是第四次,它以南京宫殿为蓝图,但确切地说,是以前三次营建经验的总结。除了比南京宫殿宏敞之外,还有如下几项增益:

一、将金水河移到承天门外,而在奉天门外增加一道内金水河。河身用巨石砌成并加玉石雕栏。

二、把五府六部放置在千步廊外东西两侧。

三、皇城和紫禁城之间增加一道内皇城,北、东、西三面各设三门。

四、明中叶以后在乾清、坤宁两宫之间增建一座交泰殿。

五、文华殿南靠紫禁城南墙建文渊阁。

六、武英殿后有浴德堂为土耳其式浴室。

七、增建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等。

八、除新建各殿殿门外,还增辟社街门,(社稷南左门)、庙街门(太庙右门)、庙左门、社右门等。

从这些增益看,如双重金水河及双重皇城城墙,都是增强防御性的措施。五府六部设于前朝,是政府机构和体制更加集中的表现。北京宫殿的建筑虽说是制度皆如旧,实际是前三次营建皇宫不断增益之总和并有所发掘。因此规划性更强,布局也更完整。

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和皇宫设计都以《周礼考工记》作为根据。按古国都如井田法,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 中一区君(皇帝)之宫室,宫室前一区为外朝,朝会藏库之属,皆在焉。后一区为市……。(《天府广记》“后市条”)元大都也是如此。坛庙分设在崇仁、和义(即东直、西直)两门几里迤南,也是皇宫的一左一右。

明代初年的左祖右社“也距皇家稍远。而且是社、稷分祀。其坛在宫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洪武十年改坛午门右,社稷共一坛。至于宗庙,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洪武)十年,改建太庙为同堂异室之制。”在洪武十年第二次营建皇宫时,才做了这两次重大改变,把社(土)、稷(谷)合一。又太庙改为“同堂异室……”。即把各代祖宗牌位放在大殿而间隔开。同时把太庙和社稷坛紧靠午门左右,和皇宫构成一体。

所谓:“朝”是指朝廷,即政府机构。朱元璋撤消了丞相和中书省,北京皇宫就按文东武西的方位把六部:吏、户、兵、刑、礼、工、鸿胪寺、宗人府、钦天监和太医院放在承天门前以东,把五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司等衙门放在西部,形成明代中央政府的一套“国家机构”。

皇宫的后门是北安门,从北安门到鼓楼前元代即已形成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是靠近后海的重要码头。各种船只从通州经通惠河(经过南河沿、北河沿、步粮桥)直接通船到积水潭。历史上曾有过“舳舻蔽水”的记载。东南之粟岁漕数百万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达。东南贡赋凡百上供之物,岁亿万计,绝江河而至,道通惠河以达。商货懋迁与民夫日用之所需不可悉数。因此在这一带形成一片繁盛的市场。

明代这种皇宫营建布局比起前代来,虽然总的原则依旧,但是更集中统一了。坛庙朝市和皇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紫禁城里的三殿两宫东西六宫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这种布局的主题体现一种思想,即君权、族权、神权、夫权集中统一于皇帝一身,成为最高的代表。

一、采木

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是木结构,营建宫殿的首要措施便是采木。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建筑北京宫殿后,立即派遣政府各部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身份,分赴盛产木材各省抓采运事务。从备料的阵容来看,可以说是全国性的动员。

工部尚书宋礼——四川、

刑部右侍郎金纯、吏部侍郎师逵——湖广、

户部右侍郎古朴——江西、

右付都御史刘观——浙江、

右签都御史仲成——山西、

江西参议柴车——福建。

这些官员是中央六部及都察院一级的首要成员,到了地方上则要凌驾于布政和按察二司(地方行政,司法负责官员)甚至巡抚之上。而且这种采木督官本身就是“钦差大臣”,有权驱使所至省份的民力。《民史·宋礼传》有一段记载:

“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更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由是、楠、杉、松之属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泗,以输于北者先后相属。”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所谓“更民”,即更戌之民,也就是摊派出差的民夫,这种民夫是强征的,不给报酬。

2�所谓“美材”,就是合乎标准的大木材(等级和尺寸见后)。“悉伐取之”也就是滥伐。

3�运输非常艰苦,好的木材都生在“险绝之地”,不消说要劈荆斩棘,先开出路来,而后运到水源河道流放,顺长江转运到淮河,再顺运河或者出海运到塘沽,转运到北京。

被强征的穷苦百姓人数没有具体记载。但从其他文字却可以证明。《明史·师逵传》中说: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万众入山关道路……”。仅一个地区中修道路的人役达十万之多。那么全国伐木的民夫当不下几十万人。这些民夫冒着虫、兽、瘴、疫的侵袭,自带干粮辗转在丛林荆棘,劳动艰苦自不待说,而且还要遭受监工责打。永乐六年工部侍郎夏原专督运木材,“诏以锦衣官校从治怠事者”。明代锦衣卫是最高的执刑机构,其职务本来是逮捕和刑讯官僚的,以残酷著称,用这样的鹰犬对付百姓,其暴虐可想而知。

在采木过程中有两个地区因故暂停了。一次是永乐五年,由于山西旱灾暂停采木,另一次是永乐七年,湖南发生李法良率领的伐木工人暴动。“吏部右侍郎师逵采木湖广严急,激李法良之叛。”(《国榷》)。《明史》中也记载:师逵……颇严峻,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廖廖数语证实确是由于残暴奴役百姓所激起。关于采木工程之艰苦,有人写过一篇名叫《皇木》的文章,描绘在采木地区山川险恶情况。描绘了行途困苦之状,描绘了在高山峻谷中出现毒蛇猛兽的情况,描绘了从山涧中运木艰辛状况,描绘采木工人饥饿流离的情况,描绘官府官吏压迫人民进山伐木情况,描绘劳动人民感染山岚嶂气疾病情况,描绘使用天车越涧和利用巨浸飘流运输危险情况。这样的艰辛劳动在当日都是无偿的。而在验收木材时如认为不合格的,作为劳动者拖欠国税,逼得采木者卖子女偿还,更有甚者父债子还。所以在文中还记述了卖妻卖子的情况。那些合格的木料要运到北京,在转运水陆途中劳动者饿死的落水丧生的又不知其数,文中还有转运途中死亡情况。在明末万历年间,有一个叫吕坤的大官,曾上书朱翊钧关于采木条中说,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深山穷谷蛇虎杂居、毒雾常多人烟绝少、寒暑饥渴……死者无论矣。乃一木初卧千人难移。倘遇艰阻必成伤损。蜀人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

供役劳动者由于经受不住这样残酷的折磨,铤而走险愤起反抗是必然的趋势。关于李法良率伐木工人暴动的记载不多,但从当时其他记载看,这次暴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李法良暴动是在永乐七年(1409),当时正值朱棣北征瓦剌,由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南京一批朝臣感到惊慌,于是弹劾师逵“激李法良之变”。朱高炽认为是他父亲所特派的大臣,并没有追究,只好下令停止采木,而且连运输也停了。同年还“罢四川采木军民各还家。”去四川监督采木的宋礼也回到京师。看来,永乐七年在湖湘、四川暂停采木,重要原因是在政治方面。朱棣转年即回南京坐镇,可以断定,湖南李法良的伐木工人暴动不无影响。

这些地区的采木虽然暂停,但备料、运输工程并未停止。永乐九年(1411)浚通惠河(北京至通州一段),除漕运外也是为了运输木材的一项重要措施。照得大木运京,非四、五年不可,从山区放排顺长江编筏而下,经淮河转到运河。有的出海经海运到塘沽,难免遇到风险而漂没。有的递直通过运河而至通州,也难免遭到淤沙而搁浅。仅从通州到北京这一段通惠河道中,到嘉靖朝尚湮没150多根大型楠木在两岸沙苇中。

在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最后一次回南京,他授意召集一次会议,群臣议奏道:北京至上龙兴之地……比年车驾巡狩,四海会同,人心协和,漕运日广,高贾辐辏,财货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师……。伏乞上顺天心,下从民望,早敕有司兴工营建……”。说明建筑材料已经备齐。当时所采木料都集中在北京东郊“神木厂”。其后历朝所采的木材都在那里堆放。这木厂为皇朝建筑服务,故又称皇木厂,是储存木料的地方。有文献载在万历十五年清查存木尚有七千多根。当日曾做了估价,巨材每根值四、五千金。其次的每根一、二千金。所存木料总值一千四百多万两。从川贵地区运费尚不计算在内。这些木料却在风雨中弃置(《宝颜堂秘笈》)。据说到清末仍有一棵巨木横卧。有人骑马经过时,对面看不到人,这棵神木由于不便剖开(可能有空心)使用,而被作为陈列品存放了。不难想像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从川、广一带深山运到北京,该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

永乐、正统时期,无论采木或烧砖都是由政府派遣官员营办。例如《明会典》记,正德九年重建乾清、坤宁二宫,起用军校力士十万。差工部侍郎一员、郎中等官四员。奉敕,会同各该镇巡官、督属采木、烧砖。嘉靖时期表面上也是官办,但实际上已开始是官督商办。如上表所注鹰架木、桧木、平条槀木等条都有木商运京时,在通惠河设税卡管河抽分郎中,所管的“抽分”机构抽税,围圆在一尺(三寸半左右直径)以上就要上税。这样一来,皇家营建出现了资本主义商业经营的因素。也说明,明中叶以后木材需量之大之急,单靠官家伐运已不敷用。

照得楠杉大木,产在川贵湖广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工兴在即用木切急其南京等处或有大木,咨行火急查报。现湾厂、神木厂者,敕内官监提督会同部官将现在木植计算数目,先尽乾清宫、坤宁宫,次配殿、宫门均匀搭配,务俾呈用,其斗、梢、装修等项,只以顽头标皮并截下半段等木凑用,不许混开于大木之内以图侵冒。然各厂大木不多,一时取用殆尽,后一不继,何以区处查照先年土农进木加级事例,通行川贵湖广等处抚按,谕令如宣慰等农,采木恭进,照例加级赏赉。其土夷巨商力能采买者,彼处抚按即以本部科银及赃罚等银,从厚给值……。(《两宫鼎建记》)

由于营建需用,只好动员“土夷”、“巨商”,开始限于就地采买。后来则渐渐运京后抽税购买。这比直接征用民夫,避免了酿成伐运工人反抗和暴动,但又产生了另外的弊端,商人和官僚、太监勾结,以进奉皇木为名,大批夹带木材运至北京一带销售。一时贿赂公行,侵吞假冒充斥。例如:两宫初兴,钻刺请记。蚁聚蜂屯……徽州府木商王天俊等千人,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木札付买木十六万根,勿论夹带私木不知几千万根,即此十六万根木逃税三万二千余根,亏国库五、六万两……。夫俊等极力钻术内倚东厂,外倚政府……。”

这些木商由于宦官和贪官污吏的支持,甚至敢冒“奉旨”名义,骚扰州县,派夫拽筏冲撞民船。官府则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仍然造成了全国性灾害。

嘉靖初,礼部给事中(负责纠察的官员)张翀中上书说法,“……两宫营建,采运艰辛,或一木而役夫万千,或一椽而废财十百。死亡枕藉之状,呻吟号叹之声,陛下不得而见闻……。连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都这样描述,则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了。

注:关于木材等级,按长短及围长决定,围长一尺以上为六等,二尺以上为五等,由此类推,即四尺以上为头等,五尺以上为神木。

二、采石与运输

我们参观故宫时可以看到宫殿建筑除木结构以及门窗、装饰外,用石料的比重相当大,除基础的条石、须弥座、柱础外,台阶、石栏甬路等,其中最大的是保和殿后的一块云龙阶石,长16�5米、宽3米、厚1�7米,是用一块汉白玉雕成,重达200多吨。

明代营建北京宫殿所需石料有汉白玉石、青石、花岗石、花斑石(注)。其中主要品种为汉白玉石,色调浑白,质地均匀,很少裂纹。而且体积较大,是石雕的好材料。产地为北京房山县的大石窝和涿州的马鞍山。由于采集量大,明朝政府在这里驻有工部及御史衙门官员,专门监督采运。

开采石料是艰巨的劳动。选择好开采地点以后,先要剥离表土,再挖出砾石、砂层,要清除几层至十几层的乱石。一般良材都埋藏较深,开采后从地下翻出。“……大石料大者,折方八九十丈,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翻交出塘上车,非万人不可——兵部将大石窝除现在一千八百名外,再添六千二百名。马鞍山现在七百名外,再添三百名应用。但冬至后班军回卫营军住操,此时天寒地冻正宜趁时发运……一方行管山主事多方雇夫;一面咨该部从长议处,务令军心趋,常川服役”。

特大石料——类似云龙阶石那样,翻塘上车需要一万个军工。工程之大可见一斑。不仅要把石料就地加工成粗料,而且要把石料剥离地点到装车地点开凿成一个大斜坡,垫以滚木,用撬杠、人拽,一寸一寸地移动。这种特大石料的运载工具叫做“旱船”。由巨大的方木联结成木排,架在两排方木上面,其使用多在冬季,严寒季节在路面泼水结冰,用人力和畜力拉拽,由房山到北京一路直到现在水井较多,就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两宫鼎建记》载:“三殿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府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州判、县佐贰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费计银十一万两有余”。按前面所记,如果再加上军工,则运这块巨石所动用的人力达两万六七千人。房山到北京的距离以150里计,运了近1个月,每天行程约5-6里,可见运输之难。

至于一般中小石料靠畜力车辆运输。有16轮、8轮、4轮及2轮之分。建两宫大石,御史刘景晨亦有佥用五城人夫之议。公用主事郭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这一千八百头骡子当不会只拉一辆十六轮大车,如以9套畜力拽运,估计为200辆。但以二十二日行程计,那么每天进度比人力拉运所差无几。

由于运输频繁而且艰巨,官府还动员大批劳力修路,……照得大石窝子街中道等石,有一块重至十五六万斤者,有十余万斤者,开运一块费银千余。道路洼陷不平,损坏车石势所必至……令顺天抚按督责该地方司、道州、县官,多方设处。务期修垫如法,坚阔平坦,以便车行。如或虚应故事致损车石,除州县正官分别参处,巡捕官拏究外,仍责令该州县赔补原石……。顺天府(所属北京周围各州县)的百姓不但要出工修路,而且还要担负因事故而损坏车石的赔偿责任。这一带百姓为运石而支付的人力和财力可想而知。

至于一般小型石料的运输,起初雇用在官4车户,即未门承包运输的车户。嘉靖初在官车户仅仅9家,即竭户破家置买车骡亦不敷用。后来实行官造车辆,募集殷实富户领车并提供骡马,按日按头给运费。车子按一百两纹银计值,每年扣除领车户二十两,五年后车子归车户。从这种计算来看,得利者是官府和殷实富户,官府所扣除的钱当然从每日每骡的工钱里计算,等于白白使用!而殷实富户五年后又可白白得到一辆车子。但艰苦的劳动却转嫁给富户的长工、佃户身上。受灾难的依然是劳动人民。

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本期陵寝用石最多,及正德、嘉靖两朝再建三殿两宫,其取石更繁。倘凿之他方即倾国家物力亦不能办。乃近京城数十里名三山大石窝者,专户白石,滢澈无瑕,俗称之白御石。顷年三殿灾后,曾见辇石入都,供柱础用者,俱高广数大……。

注:花斑石产于徐州,凿成大型方砖形状,铺殿堂地面,经运河运京。

三、砖和瓦

明永乐间营建皇宫是和整个国都的建设同时进行的。皇宫用砖与各王府、皇陵、北京城墙以至修建长城所用的砖,主要来自南方各省。北京城墙已于1958年拆除,从已发现的旧砖戳记和《明史》等书的记载来看,这些砖主要来自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各省,而主要省份为山东、河北和江苏。嘉靖十一年御史郭弘化在奏本中提到……“臣闻四川、湖广、贵州、江西、浙江、山西及真定诸府之采木者劳苦万状。应天、苏、松、常、镇五府方有造砖之役,民间耗费不赀,窑户逃亡过半……”。由此可知直到明代中叶,江苏主要府县仍然为供应皇宫营建而烧砖。

明初营建凤阳和南京已知供砖的府县有:

淮安府:安东、海州、赣榆。

扬州府: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州、兴化、通州、海门、六合。

镇江府:丹徒、丹阳、金坛。

安庆府:怀安、桐城、潜山、太湖。

宁国府:宣城。

南昌府:南昌、新建、进贤、奉新、武宁。

九江府:瑞昌。

广信府:铅山、永丰。

建昌府:南城。

抚州府:临川。

吉安府:庐陵、吉水、安福、万安、永宁。

临江府:清江、新喻。

袁州府:宜春。

赣州府:赣县、会昌。

衡州府:常宁。

(以上引自《中都考》)

营建北京时除应用南方诸窑外,还在山东临清和顺天府的昌平州、通州、涿州、房山等县开窑烧砖。由于砖窑散在南北各省,运输到北京就成了大问题。但明代把运砖和漕运结合起来,官府规定,凡属运粮船必须搭运三十块砖,否则不准放行和通过关卡。这种砖在尺寸、质量、重量等规格都有严格规定。每块重48斤。那么30块约合1440斤。这对每个运粮船是不大不小的负担。

明中叶以后,山东临清所产的砖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临清砖。清缪荃荪在《云自在堪笔记》中载:“考故明各宫殿九层基址、墙垣俱用临清砖”。这种砖坚实细密,用黄河、运河所冲激的细澄泥所烧制,适于磨砖对缝,而且不易剥蚀。另外,临清靠近运河,运输也比较方便。

这种大型城砖只能用于皇宫、城墙、王府、庙宇,平民是绝对禁止使用的。砖上打有产地戳记。有的还有某某陵寝、庙宇专用字样。这种祭祀建筑的砖不能用于宫殿。有可能出自宫廷的忌讳——活人所用的东西必须与死人所用区别开来;也可能出自克期修建陵寝、庙宇而使砖石之类建材得到运输和使用上的保证。

铺地所用的方砖早期系从苏州烧制,称为苏州砖。这种砖质细致,不仅耐磨,而且不易断裂,适于雕刻。中南海新华门八字影壁雕砖,经过几百年的岁月仍然未受风化剥离。说明这种砖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有的宫殿铺地方砖至今油光黑亮,一经擦拭整洁如新。那是经过桐油浸泡加工制成的。这些建筑材料都可以证明当时苏州制砖的水平。

《两宫鼎建记》载:“……查得苏州方砖在厂现贮者一万余个,似不敷用,合与予行彼处抚按、选廉干府佐员管理,务要坚莹透熟,广狭中度,其应用料值,夫匠工食,装运船价,并于赃罚料银等项处办。具文申部以资查考……”。如得到方砖间有色红泥粗不中旧式,该管理以侵渔重究。

这里所说贮存方砖的“厂”就在北京鼓楼大街路东,方砖厂之名一直存在到今天。在方砖中还有一种大型呈暗红色的,是特意为皇陵烧制的“金砖”,约1米见方。我们今天在定陵地下宫殿所看到的就是这种。不仅体积大而且坚实异常,500余年仍然无损。这固然与长期密闭有关,但也说明当时造砖工艺的高度水平。明代历朝皇帝都在登基后就经营自己的坟墓。这位万历皇帝更为突出,他曾亲自审查这座陵寝的设计和施工,所以定陵工程特别讲究。

具体数字实在难以统计,希望在这字里行间能找到你需要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