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42]| 司马师是个狠角色,眼睛坏了也要东征平叛

游戏攻略04

品读《资治通鉴》[742]| 司马师是个狠角色,眼睛坏了也要东征平叛,第1张

品读《资治通鉴》[742]| 司马师是个狠角色,眼睛坏了也要东征平叛
导读:资治通鉴白话文 当初,扬州刺史文钦,骁勇果决过人,曹爽因与他同乡,所以非常器重他。文钦依仗曹爽的权势,也常常盛气凌人。曹爽被杀后,文钦内心十分恐惧,又喜好虚报俘虏的人数以邀功求赏,司马师总是打压他,因此他对司马师十分怨恨。 镇东将军毌丘俭平

资治通鉴白话文

当初,扬州刺史文钦,骁勇果决过人,曹爽因与他同乡,所以非常器重他。文钦依仗曹爽的权势,也常常盛气凌人。曹爽被杀后,文钦内心十分恐惧,又喜好虚报俘虏的人数以邀功求赏,司马师总是打压他,因此他对司马师十分怨恨。

镇东将军毌丘俭平素与夏侯玄、李丰交往甚密,夏侯玄等人被杀之后,毌丘俭内心也惴惴不安,于是就按照内心的计谋,拉拢文钦,给他丰厚的待遇。毌丘俭的儿子治书侍御史毌丘甸对他父亲说:“父亲大人担当国家一个方面的重大责任,如果国家覆没灭亡而您却安然无恙自守一方,那将受到天下人的责难。”毌丘俭认为他说得很对。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春,正月,毌丘俭、文钦假称受太后诏书,在寿春起兵,并向各州郡发檄文以共同讨伐司马师,又上表说:“相国司马懿,为人忠正,为国家立了伟大功勋,应该宽宥他的后世,谨请撤除司马师的官职,仅以侯爵身份返回家宅,而用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他的职务。太尉司马孚尽忠尽孝小心奉职,护军司马望也能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们都应得到亲近和信任,授予他们重要职务。”司马望是司马孚之子。

毌丘俭又派使者邀请镇南将军诸葛诞共讨司马师,但诸葛诞杀掉了使者。毌丘俭、文钦率五六万大军渡过淮河,向西到达项县。毌丘俭坚守城池,让文钦在外率领游动兵力。

司马师向河南尹王肃询问计策,王肃说:“从前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志向,后来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结果关羽的军队一下子就瓦解了。现在淮南众将士的父母妻子都留在内地州县,我们必须紧急行动,一面抵挡叛军前进,一面保护叛军家属,只要使叛军不能前进,那他们必然会象关羽那样土崩瓦解。”

当时,司马师眼睛里长了一个瘤子,刚刚做了切除手术,创口非常疼痛。有人认为大将军不宜亲自出征,不如派太尉司马孚去抵抗叛军。唯独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力劝司马师亲自出征,但司马师犹豫不决。

傅嘏说:“淮、楚地区的兵力强劲,毌丘俭自负力量强大要远征拼斗,其锋锐之势不易抵挡。如果诸将作战不利,大势一失,你就全盘都输。”

司马师一跃而起,说:“我躺到车子上东征!”

正月五日,司马师率中外诸军讨伐毌丘俭、文钦,命弟弟司马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召东、西、北三方兵会师于陈郡、许昌。

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叡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

出自《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对司马昭的评价:

1、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2、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

3、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4、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5、虞世南: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位,聪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6、王应麟:司马师引二败以为己过,司马昭怒王仪责在元帅之言。昭之恶,甚于师。

7、赵翼: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 

参考资料: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

曹魏末期,在司马氏掌握权柄,逐渐成为曹魏皇权最大威胁,但是曹魏皇室宗亲经历魏文帝和魏明帝两代持续的打压政策,已经没有了对抗司马氏的能力,而曹魏末期主要的针对司马氏的“反叛”都发生在淮南,也就是淮南三叛,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先后叛乱,但都以失败告终了。

那么三次针对司马氏的军事反抗都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淮南,在淮河以南到长江沿岸的地区,虽然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三国时期历经战乱,优势曹魏和孙吴交战激烈的地区,不过这恰好成为了淮南一线,能够有起兵资本的原因。

淮南在袁术时期民生是比较惨的,袁术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对于这位早期混的不错,后期却搞出称帝这部臭棋的诸侯来说,他本来也没打算长期经营自己的底盘。

而且淮南的确在曹操时期还经历过一次被动的人口大迁移,简答来说就是曹操见和东吴战事难以在短时间内结束,所以就有了前夕淮南百姓的意思,这和刘备打的汉中之战基本上就是一个套路,迁走战区的百姓,可以令对手进攻时遭遇坚壁清野的战术,同时即便对手打下了底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营才可以作为前进基地。

当然曹操不能明着说,所以对外说的是,避免江淮百姓被东吴所袭扰,但是当时蒋济就极力反对,《三国志蒋济列传》记载,蒋济劝诫曹操,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但是曹操没有听从劝谏,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三国志吴主传》也是记载了,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曹操也没有想到自己弄巧成拙,反倒是帮了孙权一把,要知道孙吴底盘虽然广阔,但是大多是未开发之地,缺的就是人口,曹操到是直接送了10多万百姓过来。如果说淮南三叛发生时,淮南还是这种情况的,基本上就存在什么反叛。

淮南成为可以起兵之地,还要多亏了邓艾,是他的策略在数年间开发了淮南地区,为淮南三叛打下了基础,《三国志邓艾传》 以口吃,不得作干佐,宣王奇之,辟之为掾。邓艾期初因为口吃问题被人嘲笑,自然就得不到重用,是司马懿(也就是宣王)看到了他的才能,启用了邓艾。

也恰恰是邓艾,在曹魏国策指定灭吴蜀之时,受命去淮南一线考察,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邓艾在实地考察后,上书建议将淮南一线建立成为灭吴的粮草基地以及前进基地,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开凿河渠,不仅可以立于屯田,本来南方的气候就利于耕种,开凿河渠除了可以利于灌溉,增加粮食产量,为大军积蓄粮草,同时也是可以利用水网,极大的提升曹魏后勤补给能力,也利于部队的集结调动。

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也就是淮南地区在曹芳正始二年开始,就成为了曹魏压制孙吴的重要战略之地,而淮南三叛的第一叛,是王凌在嘉平三年发动的,那时淮南已经被建设了10年,淮南有起兵反叛的粮草基础,还有人口支持。

毕竟当时百姓是用脚来选择适合生活之地的,曹魏不行就跑向孙吴,孙吴不行就跑向曹魏,在毌丘和诸葛诞叛乱中,都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记载,《三国志毌丘俭传》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三国志诸葛诞传》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

这里的新附百姓应该就是邓艾主建的建设淮南策略实行后,淮南之地成为了极其富足之地,战乱之中这样的地方就是最能吸引百姓的,所以说,邓艾的屯田之策还发生了另外一个有利于曹魏的事情,也就是吸引百姓来附。有粮食有人口,就有割据一方对抗朝廷的实力。

淮南之地能够连续三次发生叛乱,另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淮南之地位于前线,自古前线就容易发生叛乱甚至投敌的事情,而且因为靠近东吴,也比较容易找到外援。

同时淮南之地是曹魏四大军事区域之一,也就是和东吴多次发生激烈交战的东线战区,曹魏在淮南一线布置重兵,双方围绕合肥这个重镇先后打了5次大规模战役,只是每次东吴都铩羽而归,孙权更是被张辽打出了孙十万的外号,而面对东吴不断的军事挑衅,曹魏就必然要赋予淮南一线主将自由的指挥权利,一般是镇南将军,手握重兵,又有较为自由的军权,又处于边疆,又有粮草人口基础,多次发生叛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种相对自由的军权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三国志王凌传》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这是王凌打算起兵之前干的事,也就是说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即便自己是淮南一线,曹魏军事的主将,但是已然无法随意调动全部军队,还是需要朝廷的授权。

而三次淮南之叛都失败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三次叛乱都带着些私心,也就是名义上都是为了支持曹魏皇室,清君侧,铲除司马氏,但是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发动叛乱都有着很大的原因是为了自己。

第一叛,王凌,他是王允的侄子,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其实是个当官的就知道已经变天了,所以王凌企图起兵反抗司马懿也不排除他是想效仿他的叔叔,在实现一次诛杀“董卓”。

不过他不爽司马懿,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担心,当初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后,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其实这就是司马懿想要稳住王凌啊,王凌也是知道的,毕竟王凌在淮南有一定的统治力,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接替曹氏执掌天下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那么司马懿断然是不会让王凌那么安稳的待在淮南的。

只要王凌一直没有动作,一直诏书将王凌召回京师,之后王凌的生死就在司马懿手里了,曹爽三族被灭的前车之鉴啊,王凌能不担心吗?而且曹爽执政时,是极为拉拢王凌的,司马懿夺得权柄,自然是有些让王凌不舒服,所以王凌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决定发动兵变。

但尴尬的是他的时机太不好了,虽然司马懿干的事所有人都明白,但是人家名义上占理啊,而且让还是魏明帝任命的辅政大臣,曹魏皇帝还是曹芳,王凌有什么理由起兵呢?更尴尬的是,王凌竟让想要谋立楚王曹彪,这就更对他不利了。

毕竟曹芳是曹叡所立,曹芳皇位具备绝对的正统合法性,可以理解王凌想要拉拢曹魏宗室的想法,不过他如此主张,反倒是让自己成为了绝对的叛臣,时机不成熟,行事也不对,自然就容易失利,加之王凌运气也不好,自己那个外甥令狐愚还在他起事前死了,为了争取到足够的支援,他只能铤而走险,去拉拢新任的兖州刺史黄华,结果就是让密谋败露了。

《三国志王凌传》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

“婆娑”的意思: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或枝叶纷披的样子。

婆娑:[ pó suō ] 

引证解释:

1、形容姿态优美。

《秦并六国平话》卷上:“但见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2、 醉态蹒跚貌。

宋 范成大 《庆充自黄山归》诗:“鸣驺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廻。” 

3、盘桓;逗留。

三国 魏 杜挚 《赠毌丘俭》诗:“骐骥马不试,婆娑槽枥间;壮士志未伸,坎轲多辛酸。” 唐 卢照邻 《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牀,婆娑小室。”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徬徨闉闍之下,婆娑里巷之侧。”

4、佛教语。即娑婆。意为忍土、忍界。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遯迹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扩展资料:

造句

1、昆明湖上春光明媚,波光潋滟,湖边垂柳婆娑,令人流连忘返。

2、她随着音乐婆娑起舞。

3、公园里,人们随着悠扬的音乐婆娑起舞。

4、有那么一瞬间,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双眼婆娑。

5、虽然夜已深了,但一轮皓月当空,使得黑夜不算黑暗,森林在月光的照耀下树影婆娑,充满诗意。

参考资料:

——婆娑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的开国君王,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藩,曹丕大喜,没有同时联合吴国攻蜀汉。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机。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叡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三十九岁。

嵇康(223-263):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曾推荐他做官,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回应,表明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立场。后被人诬告,被司马昭杀害。死前太学生联名要求司马昭不要把嵇康处决,嵇康则从容弹《广陵散》作别,并叹道“广陵散自此绝矣”,随后赴死。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毌丘俭叛乱后,钟会说服司马师亲征。司马师病死后,钟会又帮助司马昭保住兵权。诸葛诞叛乱其间,钟会多次献策助司马昭平叛。又画西蜀图本力劝司马昭伐蜀。伐蜀其间,钟会为严军法,处死名将许褚的儿子许仪,又攻下阳安关,因为在阳安城中受诸葛亮托梦,于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在追击姜维时与邓艾交恶。灭蜀后,钟会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被士兵乱箭射死。

完颜亮(1122-1161):金朝皇帝,即金废帝,亦称海陵王,女真族。字符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阿骨打庶长孙,辽王宗第二子。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天眷三年(1140),被熙宗授为奉口上将军,赴梁王宗弼军前效命。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谋,被授于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军(1144)又封为龙虎卫上将军,受命守中京。皇统七年(1147)任尚书左丞相,皇统九年(1149)发动宫廷政变,杀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废行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只置尚书省。贞元元年(1153)迁都长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为巩固皇权,镇压大批贵族反对派,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执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废元帅府,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正隆元年(1156)颁“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在位期间继续鼓励女真人南下耕种农田,大量印钞(纸币名为“交钞”)铸钱。为进攻南宋营建汴京,调兵造船。正隆六年(1161)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此时完颜雍(金世宗)乘机在辽阳废海陵王,自立为帝,改元大定。完颜亮在采石为宋军击败,东至瓜州时被部将完颜元宣与其子王详所杀。

拖雷(1193-1232):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生长子蒙哥、二子忽必烈、三子旭烈兀、四子阿里不哥。1213年,成吉思汗分兵伐金,托雷从其父率领中路军,攻克宣德府,再攻德兴府。托雷与驸马赤驹先登,拔其城。即而挥师南下,拨涿州、易州,残破河北、山东诸郡县。1219年,从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剌、撒马尔干。1221年,分领一军进入呼罗珊境,陷马鲁、尼沙不儿,渡搠搠阑河,降也里。遂与成吉思汗合兵攻塔里寒寨。按照蒙古习俗,幼子继承父业,而年长诸子则分析外出、自谋生计。故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托雷留置父母身边,继承父亲所有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耳朵、牧地及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129人万。其中11万的精锐俱由托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由托雷监国,直至1229年在选举大汗的忽里台时,推窝阔台即大汗位。1231年,与窝阔台分道伐金,托雷总右军自陕西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大散关。11月,蒙古军假道南宋境,沿汉水而下,经兴元(今陕西汉中)、洋州(今陕西洋县)在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光化(今湖北光化北)一带,渡汉水,迂回北上入金境。1232年初与金军在均州(今河南禹县)遭遇。托雷乘雪夜天寒大败金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完颜陈和尚于三峰山,尽歼金军精锐。此役毕,托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台军会合。同年北返,病死途中。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子忽必烈在位时,被追谥为景襄皇帝,庙号睿宗。

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卢象升(1600-1639):明朝将领。字建斗。宜兴(今属江苏)人。善骑射,娴将略。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二年(1629),募兵3000人卫京师(今北京)。次年,升右参政兼副使,整饬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邯郸东北)、顺德(今邢台)兵备,其部号"天雄军"。六年,奉命镇压流入京畿之农民军,连败农民军于石城(今临城西)、武安。八年,受命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解巡抚职,进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陕西军务,击败高迎祥、李自成部农民军于河南汝州。次年,率总兵祖宽又败高迎祥于滁州(今属安徽)。不久,任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大兴屯政,加强边备,被崇祯帝朱由检谕示九边效仿。十年,督各地援兵入卫京师,备御清军。次年,升兵部尚书,以反对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与清议和主张,并遣诸将分道大战庆都(今河北望都)失利,又被夺职,以侍郎视事。旋率士卒5000与清军战于巨鹿,因寡不敌众,于十二月十二(1639年1月15日)激战阵亡。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太仓(属今江苏)人。明代文学家。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抄书焚书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复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来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崇祯十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著作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天启六年(1626年),写《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

爱新觉罗·豪格(1609-1648):清肃武亲王,满洲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长子,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豪格广有战功,因其功勋卓著而不断进封而与多尔衮不合。皇太极驾崩后,因未指定继承人,引起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支持的多尔衮。但是,豪格在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事,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备继位资格并要求其继位的时候表示自己不行,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从而未能入承大统。最终由其弟,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辅政。此后,豪格虽仍颇多战功,但受多尔衮打压。顺治五年(1648年),因隐瞒其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阿济格,母弟多铎。排行十四。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睿亲王。多尔衮十五岁时,阿巴亥被皇太极所逼,被迫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因此丧失继承大统的能力和可能。但此后,他军功卓著。至皇太极去世时,和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于是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汗位。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的软弱使其不能继位,又畏于两黄旗的实力,不敢自己继位,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入关,满清侵入中原,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顺治对他的称呼也从“叔父摄政王”也逐渐变为“皇父摄政王”。39岁时,多尔衮因狩猎坠马不治而亡。死后,顺治帝因其独断专行,并迫害其兄豪格,又与其母孝庄皇太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剥夺其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名誉。

岳飞(1103-1142):著名军事家,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有《岳武穆集》。存词3首。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明绍宗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当时台湾因为处于热带再加上卫生条件比较差,郑成功到了台湾没多久就染上了疫病,并于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病逝。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

秦邦宪(1907-1946):又名博古(此名为俄语“上帝”的音译)。乳名长林,字则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十四日生,江苏无锡城内中市桥巷人。出身望族。9岁丧父,19岁赴莫斯科求学,24岁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39岁因坠机遇难。与王明、张闻天等人是苏联留学期间的同学,与其他同期的同学合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

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er),出生于科西嘉岛,法国军事家与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

帕斯卡(1623-1662):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帕斯卡的贡献有:帕斯卡定理、帕斯卡三角形、帕斯卡定律。他同时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帕斯卡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夏洛特·勃朗特(1816- 1855):19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主要作品《简爱》。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格瓦拉(1928-1967):出生于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和古巴游击队***。切·格瓦拉于1959年参与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七二六运动”,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新政府担任了一些要职之后,切·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在其它国家继续策动共产革命。首先是刚果,然后是玻利维亚。在玻利维亚,他在一次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军事行动中被捕,并于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死后,他成为了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乔治·格什温(1898-1937):美国作曲家。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原名雅各布·格肖维茨(Jacob Gershowitz)。格什温的贡献是把古典音乐的风格与爵士乐和布鲁斯的风格结合了起来。格什温1937年夏因患脑癌去世,去世时三十九岁。

马丁·路德·金(1929-1968):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4日晚饭前,他立在二楼三百号房间的阳台上,与人谈话。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一个狙击手端着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向他射去。子弹从前面穿过他的脖子,他随即倒地不起。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说。

大事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1月 起义主力失败 189年 4月 灵帝卒,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秉政。 8月 何进诛杀宦官,被张让等所杀。袁绍尽诛宦官。董卓进京。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曹操任东郡太守。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2月 李傕、郭汜相攻。李傕劫持献帝,郭汜扣押公卿。 7月 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郭汜领兵追之。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 9月 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布攻刘备,刘备投操。 197年 1月操伐张绣,败。袁术在寿春称帝。 9月,曹操攻袁术,大败。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3月,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6月 备讨伐术,术病死。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200年 1月,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操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4月 操败绍于仓亭。备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亡。少子尚嗣位。 9月 曹操攻袁谭,袁尚救谭,大败。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操。 11月 赤壁之战,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杀马腾。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葭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皖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夏侯渊平定陇右。 11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降备,备自领益州牧。马超降刘备。 215年 7月 操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濡须败权。 216年 曹操自称魏王。冬,曹操南征孙权。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1月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等于许都起事反曹,失败被杀。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1月 刘备进兵定军山,黄忠击斩夏侯渊。 3月 曹操至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退军而还。 7月 刘备称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害。 220年 1月 操病亡。 7月 蜀将孟达降曹。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12月 魏以洛阳为京师 ,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 221年 4月 备称帝。 7月 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 6月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9月 魏攻吴,吴军据之。 12月 孙权派遣使者与刘备通好。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4年 曹丕率军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2年 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 233年 吴大举攻魏合肥。遣将军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率军救合肥,吴军退走。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毋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毌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鲁王孙霸赐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弑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8月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9月 吴末帝迁都武昌。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66年 吴扬州诸郡之民逆流供给武昌,劳役繁重,怨声载道。12月 吴末帝还都建业。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近日,家中小表妹告诉我,已经上班2个月了,我问她感受如何,得到的反馈是,没有学校好玩。

对哈,职场不是学校,职场是战场!

如何韬光养晦集聚自己的力量?

如何在机遇来临时,抓住自己的机遇实现脱颖而出?

如何在复杂的职场中,用心经营以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些都需要智慧。

最近在翻看《老谋子司马懿》,对这位老谋子的职场“谋学”可谓是又大开了眼界。发现这位大司马的职场之路,真是一路坎坷,一路精彩。

“司马懿”这三个字,最近一次引起全民热议,还是因为2年前的一部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忽略到剧情是否精彩,人物形象是否饱满。为了观剧效果,增加戏剧张力,多少有改编夸大的嫌疑。

那真正的司马懿,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以及他的一生,对于职场人,有何智慧可以借鉴呢?

《老谋子司马懿》的作者秦涛是个研究司马懿的好手。

作为央视《法律讲坛》(文史版)主讲专家,他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笔触描写了司马懿如何在职场是如何不断进阶的事迹。

本书非常适合于目前迷茫不知去往何处,想在职场进阶却苦于方法不当,一心想获得领导关注却不知从何做起的人士阅读。

观其一生,老谋子司马懿可谓轰轰烈烈、功名甚厚。让他成就辉煌人生的最关键的主要是以下三谋:

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是一个少年奇才,年纪轻轻见识超本地豪强,曾跟全国名人董卓对话,多次于乱世中保全宗族性命。

司马懿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就如现代年轻人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内心的不得志和阴郁可想而知。

而且,司马懿进入仕途的第一份工作是“上计掾”,干得好也顶多是个审计员,在那个年代可谓相当没前途。

但司马懿却没有埋怨怀才不遇,而是踏实工作,提升实干能力,同时也留心观察以寻找更好的机遇。

后经人举荐,司马朗和司马懿两人同时受到权臣曹操征辟,司马朗欣然前往,司马懿却装病不应,并且这一装病就是七年。

因为他洞察时势,认为当时权力格局尚未明朗,另一方面他想通过装病获得曹操的格外注意,从而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即使在这一次机会与他后来入曹府之间相隔有七年之久。

但就是在这样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时光里,他优哉游哉、修心养性、博览群书,潜心打造自己的才华,并坚信自己会被曹操再次征辟。

实在是我等浮躁之辈的楷模。

现代的职场人对待工作没有耐心,很多人一份工作待了不到半年就离职,问其原因。

“食堂饭不好吃,领导要求太多,同事脾气不好,离家太远,福利不多”好像一点小事情就能让一份工作失去了意义。

司马懿入丞相府时,曹操旗下已经是谋士如云、猛将如织。

知名谋士有荀彧、郭嘉等,猛将有典韦、庞德、夏侯渊等。

司马懿初入相府、资历尚浅,而且只是一个负责教育曹丕的低级文官。所以在前期,司马懿收敛性迹,暗中观察与学习,并不贸然给曹操提建议。

最能体现司马懿谋事之态度的是公元219年的孙、刘、曹三人襄樊斗法。

孙权成为当年头号赢家,刘备大败并折损大将关羽,孙权为扩大胜果乘胜追击刘备。

襄樊由于大战过后,已成孤城一片,曹军的军事重镇襄樊已经直接暴露在孙权的攻击范围以内。

曹魏满朝文武都认为曹军应该放弃孤城襄樊,退守宛城,以收缩防线减轻防守压力。

但在这时,司马懿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孙权在襄樊之战中已与刘备结怨,为防后者报复,孙权必然向曹魏靠拢,因此他并不会危及襄樊守军。当时的魏王曹丕未听从司马懿意见。

可司马懿并未据理力争,后来孙权兵马过境时果然只打刘备的军队,因此在这次事后,司马懿赢得了曹丕的眼前一亮,为他以来的升迁奠定了良好的伏笔。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司马懿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但他一贯坚持自己的态度,所有建议只提一遍,然后让事实说话。

这让职场中的我们深受启发,如果上司不听从我们的意见,那么上策是让事实说话,下策则是与领导据理力争。

在辽东一站中,就是他谋略战术中的经典。

当时公孙渊依靠辽河,割据辽东,拒不对曹魏称臣。曹魏先是派毌丘俭出征,无果,后曹叡以司马懿为统帅,派四万大军前往征剿。

公孙渊全然不知他所面临的危险对手,依然是老套路并派重兵驻守辽河南段,自己坐守襄平城。司马懿来到辽水之滨,一眼看出了辽水北段防守薄弱,可作为魏军进军的突破口。

因此,他兵分两路,一路作为小股部队佯攻辽河南部的防御重心——辽隧,一路作为主力部队由自己亲率,不费吹灰之力来到了敌军的背后。

但此时司马懿并未急着偷袭,而是大摇大摆地修建防御工事。让作战双方一夜之间攻守易势,这时候又佯装要攻击襄平,却又在敌方追击时狠狠杀了个回马枪,并顺利消灭驻守辽隧的大部队。

在这之后,司马懿又直奔襄平,围困城池,大挖战壕,并大量运用防御工事。

虽然在此期间,辽东的大霖雨让魏军军心动乱,但司马懿严格治军,以强力手腕稳定了军心。终于大雨过后天空放晴,司马懿抓住良机大举攻城并同时辅以强大的心理攻势,最后成功攻取襄平城。

在司马懿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曹操的雄猜多疑、曹丕的谲诈善变、孙权的隐忍务实、贾翊的韬晦自保甚至诸葛亮的守战之具和行军阵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每个人,哪怕是竞争对手,都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身处职场,就可以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谦逊低调,时时进取, 如同一块海绵,把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汲取过来 ,变成自己的长处。这样成长的速度堪称飞速。

司马懿可谓极致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生只为自己及家族谋取利益最大化,但是不得不说他将厚黑学、心学及自己的才干用到了极致,并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为三国统一的成果收归司马家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人要活得精彩,就得像司马懿一样既有韬光养晦的耐心,又有抓住机遇扶摇直上的决心,也要有在实战中不断学习、苦心经营的恒心。

唯有如此,我们在职场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司马懿,你还知道那些趣事?

欢迎留言

-作者-

Z神&方其梦,一对从未放弃有识、有趣、有料的南方cp。

用阅读引领成长,用知识打败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