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伊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魔术师吗?

游戏攻略010

迪伊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魔术师吗?,第1张

迪伊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魔术师吗?
导读:在某个时代里许多思想并列冲撞的结果就是,许多人同时拥有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互相矛盾的各种哲学。迪伊(John Dee,1527—1608)就是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位能干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工作、思想和生活成为不同世界观相互纠缠的交叉点。在21世

在某个时代里许多思想并列冲撞的结果就是,许多人同时拥有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互相矛盾的各种哲学。迪伊(John Dee,1527—1608)就是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位能干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工作、思想和生活成为不同世界观相互纠缠的交叉点。

在21世纪,魔术和法术的爱好者一眼就能认出迪伊的名字,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英雄的名字。然而,尽管他曾经是受人高度尊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把他看做是一位科学家了,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他的名字几乎就是魔法用语。他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英国皇室的数学顾问。与此同时,他又是占星术、魔术和炼金术之类“隐秘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他与女巫交往,相信女巫可以和天使通话。跟几百年来以及今天的科学家一样,他希望知道宇宙最深处的秘密。他承认科学为扩展知识打开了许多可能性。但是他认为,他看到了更容易的捷径,这正是他出错的第一步。对许多科学史家和文艺复兴思想的现代研究者来说,迪伊是一个有疑问的人物——一个悲剧性人物,才华横溢,着迷般地追求科学真理,却不幸迷了路,徘徊在玄想和法术的黑暗胡同里。

迪伊1527年7月13日出生。关于他的出生地有好几种说法,有说是在伦敦,也有说是在伦敦附近的蒙梯湖小乡村。他的父亲名叫罗兰·迪伊(RolandDee),他的母亲名叫外尔德(Jane Wild),两人在1524年结婚。罗兰·迪伊是一位成功的纺织品商人,在商会中有很高的名望,他还是皇家法庭的低等官员。

关于迪伊的童年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在艾萨克斯的切姆斯福德上学时是一个敏捷和好奇的聪明孩子,后来他到剑桥的圣约翰学院上学,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几何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1546年,他成了三一学院的初级研究员,1547—1550年,在各地旅行、研究和演讲。他的第一爱好是数学,在巴黎停留时,在巴黎大学作过一系列精彩的演讲,内容关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Elements)和几何学基础。后来他编辑欧几里得著作的比林斯雷(Billingsley)译本时,增加了一篇著名的前言来赞美数学的用途。迪伊的演讲是如此的成功,于是巴黎大学聘他为教授,但是迪伊谢绝了,正如他后来同样谢绝了牛津大学数学讲师的职位。由于珍视自己的研究自由,他不得不花许多时间来平衡这两者:一方面是他需要的研究自由;另一方面是他的保护人要求他应尽的义务。他还得寻找和认可那些在经费保障上更可靠的保护人。

在旅行中,迪伊还来到布鲁塞尔附近的劳万,1548年遇到能干的地图制作师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1512—1594),两人建立了友谊。他们的友谊是如此亲密,以至于墨卡托送给迪伊两台著名的地球仪和一些新设计的天文学仪器。迪伊的声望越来越高,于是,皇家宫廷注意到他,在他回到英国以后不久,大约在1552年的某个时候(正值英国和爱尔兰国王爱德华六世统治期),迪伊成了宫廷占星师和非正式顾问,负责咨询有关地图、地理学、天文学和航海等事务。这是一个优越的职位——英国皇家宫廷在经费上,如果不说在政治上的话,绝对是他最可靠的资助人。

迪伊的数学才能使他在这些职位上如鱼得水,他不久又成了各类航海官员和英国探险家的顾问。在与迪伊交流关于地图方面的详细知识时,有一位探险家甚至在证人面前许诺要把未来航行中所发现的纬度50度以北的所有土地赠送给迪伊(这可能包括现在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不过这次航海失败了)。迪伊还是一位能干的密码破译师,他的编密和解密才能使侦查部门和保密部门常常靠宫廷的支付来找他咨询。

许多科学家也许会忌妒迪伊的职位和他的科学声望给他带来的好处。为此,他可能已在伦敦社交界和宫廷中为自己精心筑就了一处安全场所。不过自从学生时代以来(也许甚至更早),迪伊就开始过上某种双重生活。早在剑桥时代就有关于他的传闻,说他用数学知识和力学幻想构建了一台令人称奇的装置,就在学校上演戏剧时,一只巨大的机械甲虫,载着一位演员飞离舞台。观众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情景和机械甲虫的动作吓呆了,传闻开始到处散布,说甲虫根本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被它的制作者施过魔法。有人传言,迪伊就是一位魔法师。

然而,迪伊从未想过要这样行事——从未想过。魔法师从事的是所谓有害巫术,是罪恶和法术。据说,魔法师寻求的是个人权力以及和魔鬼及邪恶生灵的周旋。他们甚至试图召唤恶魔撒旦来按他们的命令行事。

迪伊确曾寻求魔法力量,但是他要找的是“自然魔力”,是被人相信隐藏在过去的秘密文本和神秘仪式中的数学秘密。他希望这些可以为理解有关人类及其宇宙的和谐和最终真理提供钥匙。当然,这两种魔法都不存在。但是,迪伊沉浸于其中,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无用的追求,许多与迪伊同样聪明甚至更聪明的人也深陷其中,还有许多理性的追求者因此而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

更糟糕的是,其他动乱,政治的和宗教的,不久即降临迪伊的生活中。

迪伊在年幼的国王爱德华六世的宫廷里找到了有力的资助。但是他必须为继续获得资助而奋力拼搏,因为爱德华的保护人(舅舅)被处死刑,接着又是爱德华本人的死亡。继而是一连串王位竞争和轮番登基,在这命运的转折关头,迪伊不得不站稳脚跟保持平衡。在玛丽·都铎统治时期,他和他父亲都被捕入狱,父亲还被剥夺财产,尽管两人后来都获释了。当伊丽莎白即位时,迪伊发现她似乎比玛丽更容易相处。他被要求运用他的占星术来为她选择最佳登基日期,他因选了一个好日子而时来运转。在这一辉煌的成功之后,迪伊成了伊丽莎白与宫廷的亲信。他向伊丽莎白个别辅导初等数学,在迪伊第二个妻子去世时,女王甚至光临他家表示悼念。(但是,按照习俗,她不能进入屋子,因此迪伊是在屋前向女王致敬的。)

所有这些阴谋和动荡必定给迪伊的研究带来了影响。但是,他收集了大量图书,成为16和17世纪私人藏书最为丰富的科学家之一。(不幸的是,这些藏书大多在1666年的伦敦大火中烧毁了,那次大火烧毁了伦敦许多地区。)在玛丽短暂的统治年代,迪伊曾经企图说服女王建立国家图书馆,但没有成功,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图书馆,世界各地的学者就会来此研究和细读这些旷世珍本。既然玛丽对此没有兴趣,他决定建立自己的大型图书馆。尽管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有了宫廷这一稳定的靠山,但迪伊的经济情况并没有改善。尽管他是宫廷宠臣,但特殊待遇并没有使他的钱包鼓起来。在失去父亲的财产后,为了减少开支,他和他的第三个妻子,搬到他母亲在蒙梯湖的家中去住,次年母亲去世,他继承了这所房子。在以后的5年里,他开始建立私人藏书馆。这是一项令人惊奇的成就。当完成时,共收集到了4000多本书和无数涉及数学、科学和人类知识的手稿。剑桥的大学图书馆当时收藏的还不到500本,远远不如迪伊的私人藏书。为了收藏这些书籍、手稿以及建一个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他扩建了母亲的住房,甚至购买和重建了临近的一些房子。这个图书馆吸引了英国和欧洲的学者,正如他曾经希望国家图书馆做的那样。

但是,他的图书馆并不是每个房间都对访问学者开放。有一个锁着的房间仅供迪伊个人使用,他还在继续研究炼金术、魔法和当时所谓的“水晶球占卜法”(scrying,用一个特殊的物品,例如磨光的石头或水晶球,据说可以使人窥探未来或过去,或者直接与精灵对话)。

21世纪有科学头脑的人,很难体会迪伊在追求宇宙真理中竟然转向神秘主义和法术。但是,在迪伊的时代,科学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分界线并不像今天这样截然分明。(即使在今天,面对现代宇宙学的某些思辨,外行的观察者有时也会疑惑,是不是这一分界线又有些模糊了。)然而,时代有所不同。即使是像牛顿那样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出生于迪伊死后35年),还要花费他宝贵的时间用于研究炼金术和寻找隐藏在圣经文字中的秘密。

迪伊决不是第一个想从秘术和法术中寻找答案的人。迪伊的特殊悲剧在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精练能干的人,在智力野心的驱使下竟如此深地陷入骗局之中。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迪伊不是陷入不当交往,他也许不会如此之糟或走得如此之远。他也许还会继续其正当和有价值的数学及科学工作,使他晚年的努力不致有害,并且是在秘密受控的情况下进行。

但是迪伊确实陷入了不当交往。问题在于,无论迪伊的数学能力如何高明,也无论他是多么善于操纵他从法术和宗教书籍中收集来的秘传知识,但他就是不能通过水晶球等物体来占卜。无论他多么努力,或者花多少时间来凝视他那特殊的磨光的石头,清澈的玻璃球,他却是啥也看不见。既然看不出任何名堂,他就不可能招来精灵或天使,为他解答宇宙的终极奥秘。然而,迪伊非但没有从这样的事实中吸取教训,相反却是执迷不悟。于是在1582年的3月,迪伊陷入了与凯利(Edward Kelley,1555—1597)的交往。

尽管自己搞不定此种占卜术,但迪伊却相信,如果他想要在解开宇宙奥秘上有所进展,必须与某些精通此道的人作些交易。占卜师,就像今天的“传媒”(medium)或“电视频道”(channeler)无处不在,只要你能找对路子。在找到凯利前,迪伊已经试过一个占卜师,但此人看来就像是一个间谍,试图探到迪伊的秘密或者是要搜集证据,以便控告迪伊是巫师,当然,他没法得到迪伊的信任。也许是由于迪伊自己的失误与轻信,或者是由于凯利的花言巧语,迪伊终于雇用了凯利。

凯利的早期生活所知不详,只知道他的真名是塔尔波特(Edward Talbot),出生于兰开夏郡,有一个无赖的名声。曾犯有伪造罪,因而他总是带着无边便帽,以遮盖受罚时割掉的双耳。开始迪伊并不信任凯利。但是不久凯利似乎证明他确有占卜能力,于是完全获得了迪伊的信任,并且凯利夫妇还搬进了迪伊的房子。

凯利不久就开始和幽魂取得了联系。透过迪伊的特殊石头和玻璃球,他似乎老练地与精灵、天使,甚至一度还和魔鬼通上了话。当凯利凝视占卜器具时,迪伊仔细地记下凯利谈话中有关他的每个字。不用说,迪伊从来没有听到神灵的声音,但却是充满了惊奇,惊奇的是他的新伙伴竟如此容易就和神灵接上了头,以及他带来的如此有趣的谈话。

当凯利拿一块更强大的占卜石块召唤精灵时,谈话变得更为“令人惊奇”。不久之后,在精灵的帮助下,凯利在迪伊的住处展示少量神秘红色物质。据凯利说,这些红色物质是真正的“哲人石”的一部分,炼金术士长期梦寐以求的正是这东西,它可以使追寻者脱胎换骨求得灵魂的纯净,同时还可使贱金属转变成金子。当然,他还没有足够的量来完成这一过程。但是凯利肯定,在精灵与天使不断的帮助下,有可能达到这一魔幻般的结果。与此同时,他们不断从精灵那里取得信息,并一起研究一种由天使发出的奇怪新密语,迪伊称之为“伊诺克语”(Enochian)。不用说,通过凯利传递的“伊诺克语”,迪伊那酷爱数学和密码的头脑立刻被此吸引住了,迪伊和凯利的关系因此而更紧密了。

迪伊仍然在为伊丽莎白和宫廷服务,但由于他如此深陷于凯利所谓的与精灵的交流中,于是在蒙梯湖,有关他行为的流言飞语开始四处流传。人们曾经领教过他的机敏以及对数学的酷爱(许多人认为那正是法术的工具),并且还隐约记得他当初那巨型甲虫的表演,于是在周围居民的心目中,迪伊变得越来越可疑了。

不过有利的传闻也传到了国外,欧洲贵族对此产生了特殊的兴趣。据说,迪伊发现如何制造金子。迪伊第二次搬家成了众说纷纭的秘密,并且真相从未大白。是迪伊由于狂热追求宇宙终结真理而瞎了眼,以至沦落为凯利那野心计划中的一个无辜受骗者?还是由于进展不大,野心不再而变得心灰意冷,并且出于对金钱的需要,以至在接下来的几年,在这场两人共同策划的骗局中,充当一个共谋者?

无论答案是什么,迪伊和凯利有能力制造金子的传闻不胫而走,欧洲的许多贵族世家纷纷邀请他们去那里的宫廷工作。迪伊向皇室请了假,和凯利一起,带上各自的家庭,前往欧洲旅居。

最有赚头的一次邀请来自一位名叫拉斯基(Laski)的波兰贵族。迪伊和凯利对他作出的保证是,从天使得到的信息预言,他不久将从他们的炼金术获益,于是,拉斯基以豪华的住所和装备良好的实验室迎接他们到达波兰。不必说,每当拉斯基询问他们实验的进展时,他们总是说已接近完工,但成功总是遥遥无期。当然,天使和精灵总是不断降临、作出承诺,并且提供预言。与此同时,尽管凯利在占卜时越来越大胆冒失,但迪伊还是如实记载在笔记本上。随着更多精心策划的天使和精灵“名流”不断造访,迪伊发现自己在科学研究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却用于陪伴凯利与精灵对话。

最后,随着岁月流逝,拉斯基开始明白,尽管精灵作了承诺,但他还是失去了一大笔钱,却没有制造出钱来。资助迪伊和凯利的实验显然成为一笔主要开支。不久迪伊和凯利的资助被中止,他们不仅失去了资助,而且找不到任何经费来源。自负的迪伊,这位受伊丽莎白女王信任的科学顾问和占星术家,发现自己到头来只好与凯利为伍,两家人在欧洲各大城市游荡,充当算命先生、占星术士和炼金术士(要看有没有适当的资助人),承诺把金属转变成金子。当然,他们从来没有成功地做出多次承诺的金子,尽管凯利狡猾地向上门的顾客解释说,他们已经掌握了秘密知识,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迪伊和凯利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开始紧张,在迪伊看来,凯利得到了太多特权,总是在顾客面前吹嘘自己,好像他在智力与身份上已与迪伊平起平坐。与此同时,在凯利看来,迪伊已经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另一个江湖小贩。

由于旅行的劳累,对顾客的屡屡失信,与精灵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凯利那不断膨胀的虚荣心,迪伊终于病倒了,他决定返回英国自己的家里。他甩下凯利一家,和妻子回到故乡。由于在伦敦受到伊丽莎白的热情款待,他的健康有过短暂恢复,但是当他返回蒙梯湖的老家时,发现家中被洗劫一空,迪伊在欧洲施行巫术的传闻鼓动了一群暴徒,他们破坏或者偷窃了迪伊许多有价值的财产,其中包括他喜爱的藏书。

尽管女王在伦敦热情地接待了迪伊,但在迪伊离开期间她已经另有亲信。不过他们依旧保持友好关系,当伊丽莎自得知迪伊经济状况窘迫时,她好意地给他安排各种小小的差事和薪金,但是他们的关系已今非昔比。

迪伊依然单枪匹马地继续自己的研究,直到他一生的最后日子,还在寻找他那梦寐以求的能解开宇宙秘密的魔钥。他在1608年死于蒙梯湖,死时几乎一无所有。

在迪伊夫妇离开后,凯利继续在欧洲漫游,寻找类似的资助人,并且声称他已经发现了真正的哲人石,可以把金属转变为金子。在生意萧条时,他以普通的算命法和其他简单的骗人手段谋生。凯利的末日也快到了。他被当做巫士和异教徒在布拉格逮捕,释放后又在德国被捕。有关他的最终命运众说纷纭,最可信的说法是他死于德国南部的一次越狱企图中,并没有天使来帮他。

在今天看来,迪伊的故事无疑是一场悲剧,它清楚地表明,一个聪明而好问的头脑,由于雄心而误入歧途,因为缺乏耐心而陷入神秘主义及其自命不凡的泥潭。这是一个因轻信而受骗的故事——愿意相信诱人的神话,以为权力和财富可以从炼金术以及与“精灵”的对话得到。但是问题仍然存在:既然他具有如此敏锐和务实的头脑,在他的同胞看来这些都、是令人惊异的才能,那么,简单的骗局和花招又怎会使他完全上当?或者他是被某种奇怪的扭曲心理所驱使,以至沦落为骗局的合谋者,一个骗人的魔法师,自动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甘愿以骗术了此一生?不管是哪种情况,既然他曾一度献身于追求数学和科学的真理,他的故事都确实是一个悲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

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是指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性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部分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但也有少数没有加入。

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和帝国的萎缩。帝国的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为“日不落帝国”,它在1890至1900年间达到最高峰。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虽然海外的殖民地(除了一些自治领外)的人民大多无权决定其政府的政策与未来,英国本土的民主却继续深化。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但同时,英国的殖民政策并非利他主义的。事实上,英国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英国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白人的自治领大多能够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或单一农业产品)的供应者,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

“大英帝国”一词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 Dee)。

背景:英格兰殖民主义

对不列颠岛屿与法国的扩张

自1066年威廉一世从诺曼底登陆并征服了英格兰之后,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一直积极地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

这段时间是英格兰对外征服的开始,包括了1282年对威尔士的扩张,以及1169年对爱尔兰的征服。1296年英格兰对苏格兰的短暂控制在1314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603年通过王位继承的方法来和平实现。虽然1204年英格兰君主丧失了诺曼底的领土,通过联姻与继承英格兰的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最终丧失。从此之后一直到1563年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加来,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来港也丢失了。

海外帝国的成长

海外的大英帝国——这里指的是英国人的海洋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采取的具有开拓性的海洋政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亨利七世创建了现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这套体系也为日后的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像马萨诸塞湾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贸易企业为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干码头,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海军,他于同年8月5日在圣约翰港宣布纽芬兰为英格兰的殖民地;1587年沃尔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在罗阿诺克(Roanoke)宣布弗吉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但这两块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于食物匮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美洲大陆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这两片殖民地。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1588年(在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期间)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胜正式确立了英格兰作为海上强权的地位,虽然之后1590年代几次与西班牙战事的失败暂时挫败了英格兰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计划。160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终于与西班牙签订了《伦敦条约》,正式结束两国的敌对状态;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后的三个世纪中英格兰不断地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并巩固了国内的政治发展。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

对美洲的殖民

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初,此时英格兰已经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后的美利坚合众国、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和巴巴多斯。

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倚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美洲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了众多英格兰移民者。

英格兰的美洲帝国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例如通过英荷战争的胜利英格兰获得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不断发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断向西探索,寻求更多的可耕种土地。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了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了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

随后,澳大利亚(1788年被发现,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领土)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使人口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了60%至70%。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自治,并是羊毛和黄金的出口地。

自由贸易与“非正式帝国”

原本的英国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衰落。在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的时期(1714年至1762年),帝国对英国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连串试图扭转这种对殖民地忽视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这段时期有时候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殖民地并不一定对英国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了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行政管理之后,依然主宰了美国与英国的主要贸易。

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特色。但是现在在英国,重商主义很快就要让位于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了。

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即时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像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们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已。而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在这一时期,英国也宣布废除奴隶贸易(1807年),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到19世纪中英国已经基本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废止,情况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稳定状态。

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了《玉米法》(Corn Laws)和《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了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

一些人会认为,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了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虽然英国丧失了13个美洲殖民地,1815年欧洲大陆上拿破仑的最终战败确立了英国最成功的国际强权的地位。在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的地位之时,皇家海军则主宰着海洋。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的英国也得意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这种海外扩张是通过自由贸易和战略优势所建立起来的一个“非正式帝国”。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低廉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英帝国在亚洲

1757年普拉西战役(Battle of Plassey)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虽然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了英国国内的争议。到了19世纪,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女王政府管理。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1年在获得了鸦片战争的大胜后,英国从中国人手里夺得了香港。

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了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了中国的禁令。因鸦片贸易所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都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了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了香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了的中国港口进行。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强权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

同时,英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取消或要求重新协商一些原本签订的条约。这种态度解释了看似矛盾的英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却和法国联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列颠治下和平(Pax Britannica)的瓦解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曾经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的来源国和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在19世纪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国家寻求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场。到187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品面临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工业化在德国和美国迅速进行,使它们迅速赶超了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到1870年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为当年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了。

虽然无形出口品(如银行服务、保险和船运)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国不仅只在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优势。英国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印度、中国、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商业困境因1873至96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了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了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贸易的原则(德国于1879年、法国于188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

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欧洲和之后美国的政府与企业领袖们因此开始将海外的殖民地作为他们新的市场:这些海外殖民地将成为宗主国的出口市场,而他们则被安置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之下,使得其他国家商品无从与宗主国产品竞争。同时它们还依然是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虽然英国将自由贸易一直坚持到了1932年,英国也参与了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以避免那些曾经在其影响之下的地区落入别的工业化国家之手。

英国与新帝国主义

18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欧洲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在种族优越论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与统治其他被视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2300万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了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英国进入新帝国主义时代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负债累累的埃及统治者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了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了对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对俄国几个世纪以来逐渐向南扩张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了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并试图入侵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扩张以至最终威胁到英国对印度的占领。英国发动了三场针对阿富汗的血腥战争,但都不成功,当地人民的反抗和复杂的地势挫败了英国的目标。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英国军队被由俄罗斯帝国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图族(Pashtun)人击溃。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同样是一次惨痛的精力,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在喀布尔被包围,最后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义,彻底击垮了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将他们永远地赶出了阿富汗。英国人在亚洲内陆的冒险在1903年一次失败的、并且完全没有必要的侵略西藏的企图失败后彻底结束。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正式的帝国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

英国采取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了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者让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1900年初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多么地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也有历史学家们认为,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其实是其影响力下降的表现,而非其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我们,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为英帝国的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印度兵变的直接反应,而印度兵变的缘由之一也是印度国内的保守势力反对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政策所导致。

对非洲的掠夺

1875年欧洲国家在非洲两块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尔及利亚和开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了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种从原先只在经济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国”到对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转变,其实是以英国对这些原本就处于英国影响之下的非洲地区赤裸裸的掠夺而实现的。

当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了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了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准,而该标准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肆无忌惮地袭击非洲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

英国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了确立了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这又进一步导致了1896至1898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法绍达事件。

1899年英国完成了对南非的全面占领,这项军事行动最早始于1795年对开普的并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英国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Sir Cecil Rhodes)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称作罗德西亚(Rhodesia)。

英国在南非和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Alfred 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到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国人在1914年却不仅仅成为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了15%的非洲人、德国9%、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英国的尼日利亚一个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随着加拿大(1867)、澳大利亚(1901)、新西兰(1907)、纽芬兰(1907)和南非联盟(1910)相继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了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自治领之间的外交关系主要由英国的外交部负责,而加拿大虽然在1909年设立了外交部,其与帝国内其他国家的关系依然通过英国派在加拿大的总督、自治领驻伦敦的高级专员(加拿大于188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级专员,澳大利亚则在1910年效仿)和英国在海外的外交使节们维系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代表帝国内所有的自治领政府宣布参战的。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保守党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1909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

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探索与发现之十

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的49展厅介绍了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意大利。

自十六世纪以来,古典艺术和建筑一直备受推崇。意大利被广泛认为是欣赏(并经常获得)所有时期最优秀艺术的地方。

在十八世纪,大巡游是一次前往意大利的发现之旅,通常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通常是年轻贵族为完成学业而进行的。在他们的旅行中,他们委托著名艺术家为他们画肖像和观景画,并收集古董和著名作品的复制品。

这些大巡游的纪念品——一生难忘的经历——在英国和爱尔兰的乡间别墅里显著地陈列着。帕尼尼(Panini)、巴通尼(Batoni)、卡纳莱托(Canaletto)和卡诺娃(Canova)等艺术家尤其受到赞助人和收藏家的青睐。

许多英国艺术家,如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或约瑟夫·诺莱肯斯(Joseph Nollekens),都曾到意大利考察。在罗马和威尼斯等艺术市场繁荣的城市,他们可以见到来自欧洲各地的艺术家和新客户。

弗朗西斯科•瓜尔迪(1712 - 1793)《教皇皮乌斯六世在威尼斯的坎波吉奥瓦尼·保罗广场为人群祈福》,布面油画~

由钱伯斯·霍尔提供,1855年。

威尼斯政府委托瓜尔迪的四幅画作,以纪念1782年5月教皇皮乌斯六世(Braschi)的历史性访问。教皇留在乔瓦尼·保罗的多米尼加修道院,在专门为这个场合设计的精致楼梯和阳台上给了他的祝福。

瓜尔迪描绘了一个激动的时刻,当人群向前移动时,有些人探出窗外,有些人站在被木板封住的运河上。为了给现场增添更多的神韵和戏剧性,他拉长了建筑物和巴托洛梅奥科洛尼雕像(Bartolommeo Colleoni)的比例。

这套画很可能是在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垮台之后出售的,这些画是英国收藏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买来的。

约书亚·雷诺兹爵士(1723-1792)《詹姆斯·潘恩(1717-1789)和他的儿子詹姆斯(1745-1829)》,布面油画~

小詹姆斯·潘恩遗赠,1834年。

詹姆斯·潘恩在伯灵顿勋爵的圈子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伯灵顿勋爵在威尼斯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1508-1580)的基础上,在英国推广了一种古典风格的建筑。潘恩是许多乡村别墅的建筑师,在这里,父亲和儿子在研究第9诺福克公爵在沃克索普庄园的一个亭子的计划。

这幅肖像画的色彩和设计是基于威尼斯的肖像画,尤其是丁托列托(Tintoretto)和维罗纳(Veronese)。雷诺兹从1750年到1752年对意大利进行了一次形成期的考察。艺术家大卫·威尔基(David Wilkie)后来说,“如果雷诺兹从未见过意大利,他还会这么做吗”

约翰·格洛弗(1767-1849年)《阿卡迪亚景观,约1825年》,布面油画~

为纪念汉斯和格塔·卡尔曼,2017年匿名赠送。

这座浪漫的《阿卡迪亚风景》以其古典的庙宇和大气的灯光向克劳德洛林和理查德威尔逊等过去的大师致敬。约翰格洛弗是英国摄政艺术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游历甚广,然后于1820年在伦敦开设了自己的画廊。

1830年,格洛弗和他的家人移居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朗塞斯顿,并使他独特的风格适应了新的、不熟悉的环境。他以描绘澳大利亚自然、移民生活和土著文化而闻名。

安东·拉斐尔·蒙斯(Anton Raphael Mengs)(1728-1779)《朱塞佩·弗兰齐》,布面油画~

根据文化礼物计划被英国政府接受并分配给阿什莫尔博物馆,2019年。

蒙斯是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早期倡导者。他在家乡德累斯顿学习,并在1751年至1761年期间担任萨克森选举官的宫廷画师。他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在意大利的长期经历的影响,以及他在1755年与开创性的古典艺术史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的会面以及后来的友谊。

在十八世纪七〇年代早期,蒙斯为他的朋友和同事画了许多非正式的肖像。这里展示的雕刻家朱塞佩·弗兰奇(Giuseppe Franchi, 1731-1806)带着一尊荷马(Homer)半身像,他在罗马的古玩圈子里很出名,认识温克尔曼,也是一位古典古董石膏模型的收藏者。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年)《理想的头像》,大理石雕塑,1816年~

受古典雕塑的启发,卡诺瓦制作了精美的雕刻头像,代表了一种美丽和精致的理想。这是他职业生涯后期为英国收藏家制作的四件作品之一。

1815年,教皇皮乌斯七世派遣卡诺瓦前往巴黎,收回被拿破仑从意大利带走的艺术品。外交家威廉·理查德·汉密尔顿在卡诺瓦的任务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艺术家把这尊半身像送给了他,以示感谢。他在半身像的背面刻上了拉丁文。

乔瓦尼·保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1691-1765年)《罗马狂想曲》,布面油画~

帕尼尼的罗马幻想(“摩羯座”)把著名的古代建筑和雕塑放在一个想象中的宏伟的废墟中。这些画很受英国游客的欢迎,作为他们在罗马观光的纪念品。

远处可以看到罗马圆形大剧场、图拉真圆柱和提图斯拱门。法尔内塞大力神、大力神和九头蛇以及弗洛拉·法尔内塞的雕像构成了一个背景,为洗衣妇和其他人物的热闹聚会提供了背景。但一个著名的道德说教故事也正在被讲述。图中左边是一个坐着的几乎全裸的男人,他看着一个男孩用手喝水。他是哲学家提奥奇尼斯的代表,提奥奇尼斯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甚至在他意识到没有杯子也能喝水之后就把杯子扔了。

庞培·巴托尼(1708-1787)《大卫·加里克肖像(1717-1779)》,布面油画~

1763-1765年,著名的演员和剧作家大卫·加里克和他的妻子去了意大利。1764年,他委托时髦的画家庞培·巴托尼(Pompeo Batoni)为他绘制了这幅画像。大多数来罗马的英国贵族游客都是庞培画的。

加里克把这幅画给了理查德·凯伊,换回了一块刻着“酒神面具”的古代宝石,凯伊刚刚在卡拉卡拉的浴场发现了它。加里克指着一本配有插图的古罗马剧作家特伦斯的喜剧,特伦斯戴着戏剧面具。特伦斯的喜剧大多涉及复杂的爱情故事,在英国很受欢迎。

乔瓦尼·保罗·帕尼尼工作室(1691- 1765)《罗马波波罗广场》,布面油画~

从北方来的旅客将通过波波罗广场进入罗马。对着他们的是双子塔教堂,左边是圣玛利亚迪孟地桑托,另一个是圣玛利亚迪伊米拉科利。在那之后,三条街道延伸到市中心。

红色花岗岩埃及方尖碑于1589年从马戏团大广场移至广场。在左边很高的地方,可以看到美第奇别墅和党卫军。在右边的远处是万神殿的穹顶。来自各行各业的五颜六色的人物证明了罗马的多样性和活力。

这幅画是根据帕尼尼1741年的一幅画改编而成的,这幅画现在在堪萨斯州,出自加斯帕尔·范·维特尔的设计。这种观点的许多版本是由他的工作室和追随者为大旅游市场制作的。

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50号展厅绘画~

来自自然:意大利的风景油画素描

十八世纪五〇年代,当罗马的法国学生被鼓励在纸上画小油画作为训练的一部分时,在户外画风景画的做法开始流行起来。一些英国艺术家以他们为榜样,尤其是托马斯·琼斯。这些油画素描大多是作为光和天气的私人记录,从未打算公开展览。十九世纪二〇年代,科罗的油画素描对罗马的整个国际艺术家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画廊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约翰·基尔和夏洛特·基尔开创性的收藏。约翰·基尔(1921-1995)是第一个认识到风景油画素描是一个独特的流派,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定义和归属的问题。

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51号展厅绘画,来自自然:风景油画素描~

十八世纪五〇年代,当罗马的法国学生被鼓励在纸上画小油画作为训练的一部分时,在户外画风景画的做法开始流行起来。一些英国艺术家以他们为榜样,尤其是托马斯·琼斯。

后来,在英国,特纳和康斯特布尔以及他们的同时代人在户外进行了迅速的研究。这些油画素描大多是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里,作为光和天气的私人记录而创作的,从未打算公开展出。随着十九世纪的发展,素描和展出的画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直到和印象派画家一起消失。

这个画廊里的许多作品都是从约翰·基尔和夏洛特·基尔开创性的收藏中慷慨地借来的。是约翰·基尔(1922-1995)首先认识到风景油画素描是一种独特的流派,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问题。

阿什莫林博物馆的第二层楼52号展厅,十八世纪的艺术~

从1700年到1800年早期,英国和欧洲的绘画、雕塑和应用艺术主要用于国内展览,在这里展出。当时整个欧洲都是精致奢华的时代。作为时尚界的****,法国人树立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榜样,这体现在制作精良的物品上。在日常生活场景、戏剧主题和肖像画中,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是许多参展画作的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有安东尼·瓦托(Antoine Watteau)、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和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ambattista Tiepolo)。

英国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和托马斯·庚斯伯勒(Thomas Gainsborough)等艺术家的作品中,肖像艺术非常盛行。斯塔福德郡的陶工约西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和伯明翰的金属制品企业家马修·博尔顿(Matthew Boulton)等创新者将工业革命的方法运用到生产时尚物品上,提升了新古典主义的品味。

西边墙上是一组富有表现力的头像和肖像,其中许多出自弗拉-瓦尔塞奇(Frua-Valsecchi)的收藏,它们被安排在一个大型展览中,令人想起私人收藏的特点。

德比郡的约瑟夫·赖特(1734-1797)《安妮·帕克,1785年》,布面油画~

从私人收藏借来的,2015年。

约瑟夫·赖特的赞助人大多是来自利物浦、德比或周边地区的商人或实业家。

安妮·帕克(1768-1807),库埃登的罗伯特·帕克的女儿,在一只狗的陪伴下出现在一片树林中,这是忠诚的象征。她左手腕上系着一根彩带,上面有一个浮雕,但她的脸并不清楚。她华丽的绸缎服装并没有反映出当代的服饰,却给这幅肖像增添了一种永恒的优雅。这种服装风格和装饰模特头发的珍珠都是赖特在他的女性肖像画中所喜爱的元素。

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年),《摩西与律法表,约1780年》,纸上油画~

这位出生于美国的艺术家在意大利度过了三年的形成期,学习意大利大师的作品。这幅巨大的油画是乔治二世在1780年委托绘制的一幅18英尺高的油画的预备画,这幅画将挂在温莎城堡的皇家教堂里。沐浴在充满戏剧性的光中,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上帝的十诫,而以色列的孩子则在下面畏缩。

克劳德约瑟夫韦内特(1714—1789)《河上的风景与沐浴者,1768-1770年》,布面油画~

弗朗西斯·法尔科纳·马丹遗赠,1962年。

这幅画于1771年在巴黎的沙龙展出,是1768年让-约瑟夫·德拉博德(Jean-Joseph de la Borde)委托创作的两幅画之一,并于1770年9月付款。这些配套的作品展示了上游有女性沐浴者的场景和岸上有男性人物的场景。韦尔内的景观设置使人想起罗马和那不勒斯游客熟悉的崎岖、如画的风景。

主要介绍了~

49号展厅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意大利。十八世纪的大巡游,英国年轻的贵族前往意大利的发现之旅,留下了一生难忘的经历,并创作了辉煌的艺术品。

50-51号展厅来自自然的风景油画素描。十八世纪五〇年代户外画风景画开始流行。十九世纪二〇年代,科罗的油画素描对罗马的艺术家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在英国,特纳和康斯特布尔以及他们同时代人在户外进行了研究,这些油画素描大多是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里,作为光和天气的私人记录而创作的。

52号展厅介绍了十八世纪的艺术。展出了英国和欧洲的绘画、雕塑。英国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肖像艺术非常盛行,展厅西边的墙上是一组富有表现力的头像和肖像。

布鲁斯

我们知道,布鲁斯即蓝调,在英文中是苦、忧郁的意思。虽然爵士乐包括黑人音乐、英国歌曲、法国舞蹈音乐等等,但布鲁斯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布鲁斯产生的时间比爵士乐早,可能是综合了19世纪后半期黑人们演唱的田间号子。宗教歌曲<灵歌>和诉说的民谣演变而来的。布鲁斯的音乐特点,主要在于大调音阶上降第三级音和降第七级音,有时也降第五级音。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调性的特征,而且唱到这些音时常常带有滑音。颤音,听起来哀声怨语,悲恸凄楚,感情十分丰富,所以也有人将布鲁斯译为“怨歌。当然,布鲁斯歌曲也有一些欢乐、愉悦的作品。布鲁斯的速度舒缓,节拍常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节奏。布鲁斯的演唱风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语言情绪结合很紧,假声、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来渲染烘托气氛。布鲁斯这种底层社会的气质,给以后早期爵士乐带来了同劳动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间音乐紧密相连的特色

punk

在1976-1977年间,一场朋克摇滚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英国的音乐状况,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声望不断壮大的纽约地下音乐歌手伊基· 波普(Iggy Pop)为对其有深刻影响的表演家,为朋克提供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服装样式;撕裂的衣服,用别针别上再加上一个合适的反传统意象。而与此同时,英国酒吧成为成长中的年轻朋克摇滚音乐家汲取营养的地方。“性手枪”(the Sex Pistols)乐队的约翰尼· 罗顿(Johnny Rotten)就经常光顾在基尔本和大路酒吧举行的小型音乐会。“碰撞”(the Clash)乐队的乔· 斯特拉莫(Joe Strummer)最初就学艺于演奏强劲摇滚风格的节奏与布鲁斯乐队“101人”(101ers)。

大多数年轻人已对70年代占据排行榜的摇滚乐队感到厌烦,因此到70年代中期,他们日益希望出现变化。尽管此时这种情绪还不明确,但等到一些主要促进者——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马尔科姆· 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使起初的抗议演变成一场音乐革命时,这种要求变化的情绪就相当鲜明了。

到1976年底,麦克拉伦因其对“性手枪”的出色管理而开始为人所知。该乐队是英国朋克革命的急先锋。在1976年前半年中,“性手枪”乐队定期在伦敦演出,开始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这不仅由于他们演奏的音乐沙哑喧闹,而且还因为其音乐的确令人兴奋,富有激情,原始的快节奏摇滚和咆哮着唱出充满讽刺意味和抗议的歌词互相融会,浑然一体。

“碰撞”的歌词也主要表现同样强烈的幽默感,同时还体现出将虚伪揭穿的坚定决心。这支乐队自1976年春天起开始在伦敦演出。朋克现象在1976年前半年蓬勃发展,于同年9月达到早期高潮,即时在地处伦敦牛津街的“100俱乐部”举行了朋克音乐节,着重介绍了“性手枪”和“碰撞”以及其他乐队。

1976年11月,“碰撞”与CBS唱片公司签约,11月底“性手枪”的第1张单曲唱片“联合王国的无政府主义”(Anarchy in the UK)由EMI唱片公司发行。紧接着唱片发行人比尔· 格伦迪(Bill Grundy)接受了电视采访,这次众所周知的采访以滔滔不绝的惊叹语告终,使“性手枪”成为英国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乐队。

1977年具有分水岭意义:一夜之间到处充斥着新的朋克乐队,其中许多是第一次拿起乐器,并且在3个月内就使乐队名字出现在“洛克西”(Roxy)的节目单上,“洛克西”是伦敦最主要的朋克聚会地,在这里,“诅咒”(the Damned)乐队形象酷似恐怖**中的人物,音乐既快又猛,曼彻斯特的“嗡嗡公鸡”(Buzzcocks)乐队创造出高能量的“流行朋克”风格。“果酱”(Jam)乐队问心无愧地接受了现代派的影响,苏克西与“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突出用吉他弹奏哀诉的圣歌。除了这些名称迥异却极其出名的乐队之外,还有无数昙花一现的乐队,例如,“透视器”(X-Ray Spex)乐队以迷人的波利· 斯蒂林(Poly Styrene)为首,他使一些拙劣的作品变得流行。这个乐队所坚持的左翼立场和劳拉· 洛吉克(Lora Logic)极富特色的哀怨的萨克斯演奏,为失意沮丧的年轻人创作出一些更加著名的朋克歌曲,如“哦,奴隶,起来”(Oh Bondage, Up Yours)、“身份”(Identity)以及“伍尔沃思勇士”(Warrior is Woolworths)。

吉米· 珀西(Jimmy Pursey)的激烈摇滚乐队“沙姆69”(Sham 69)也因其政治立场引起人们的注意,该乐队还对70年代“油”(Oil)音乐风格的发展负有间接责任,而以比利· 艾多(Billy Idol)为首的“被遗忘的一代”(Generation X)乐队则以首张单曲唱片“你的年代”(Your Generation)与“谁人”(The Who)乐队的“我的年代”(My Generation)相互应 。

“广告”(The Adverts)乐队的“一个和弦的奇迹”(One Chord Wonders)为其深受好评的歌曲之一;在1977年8月以另一首索然无味的以时事为题材的歌曲“透过加里· 吉尔摩的眼睛看”(Looking Through Gary Gilmore's Eyes)进入排行榜前20名,其他在洛克西演出的乐队包括有“切尔西”(Chelsea)、“999”、“食客”(Eater)(因其14岁的鼓手迪伊· 杰纳雷特(Dee Generate)而出名)、“潜伏者”(the Lurkers)、“振动器”(the Vibrators)以及澳大利亚的“圣徒”(the Saints)、“屠夫与狗”(Slaughter and the Dogs)、名字古怪的埃德· 班格(Ed Banger)以及在曼彻斯特崛起的“鼻出血”(Nosebleeds)乐队,还有来自杜汉郡的“穿透”(Penetration)乐队,该乐队拥有一位才智过人的杰出的主唱波林纺· 默里(Pauline Murray)。

朋克现象的影响范围超越了伦敦,而且即使当时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朋克”已经包含了各种发展中的音乐风格,每个涉及者都普遍“对任何一种确定的价值感到不屑一顾,在对抗和无秩序中感到欣喜若狂,在纯粹的业余性质的活动中培养低级个人主义精神和好奇的崇高信念”。一位朋克现象评论家如此说。

1977年的头一件大事是“碰撞”为促销第1张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专辑特意作了一次名为“白色暴乱”的巡回演出。同时演出的还有“果酱”、“裂缝”(the Slits)和“地铁”(Subway Sect)乐队。“果酱”中途离开去推销自己的首张唱片,另两支乐队的风格与朋克极为合拍,都由一些泰然自若的初学者组成:“裂缝”清一色女性成员,她们在一次帕蒂· 史密斯(Patti Smith)的音乐会上相识并决定组织一支乐队,主唱歌手阿莉· 厄普(Arri Up)故意在看上去湿漉漉的裤子上再套上朱比莉牌半短灯笼裤——通常标准的女人气质使她们反感。“地铁”乐队演唱一些怪诞、有关异化的先锋派歌曲,但后来由于歌手维克· 戈达德(Vic Godard)的心思集中于BBC二台,乐队开始演奏鸡尾酒会爵士乐,最后乐队与戈达德分道扬镳,组成了“拳击手”(Jo Boxer)乐队。

乐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诸如“性手枪”和“碰撞”等出自马尔科姆· 麦克拉伦的乐队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原则,对其他英国朋克乐队缺乏政治敏感性深表不满,尤其是“诅咒”,然而当“鲜玫瑰”(New Rose)专辑在Stiff公司发行时,“诅咒”成为英国第一支在全国发行唱片的乐队。于是197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诅咒”带着无政府主义的音乐,以飞快的速度在英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

虽然一开始许多朋克乐队都不愿在BBC电视节目“最佳流行歌曲”中演出,嫌其商业味太浓,但在唱片入榜之后,他们中即有不少乐队乐于应邀在电视上露脸,“碰撞”是个例外。这一节目使朋克乐队得以在全国亮相,在一定程度上很快为“广告”、“透视器”和“果酱”带来了最初的成功。

然而在英国社会主流中,朋克摇滚的地位只不过是人们酒足饭饱之后的一个嗝,英国1977年的重大事件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25周年纪念,正是这个时候,“性手枪”又一次成为争议的中心,在6月份庆祝活动进行之际,他们出了一张名为“神佑我王”(God Save the Queen)的大不敬单曲唱片,并在排行榜上名列第2。Virgin唱片公司认为该唱片的实际销量超过了第1名歌曲罗德· 斯图尔特(Rod Stewart)演唱的“我不想谈论它”(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可是为了不使女王陛下难堪,只好不让它得第1了。

马尔科姆不让“性手枪”在任何俱乐部演出的要求使乐队变得更加偏执,尽管——或者说由于“性手枪”惹了许多麻烦,朋克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个体乐队和独立唱片公司开始盛行并赢得欢迎,许多著名的乐队显示了自己不凡的实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到1978年底,朋克革命已走完了它的发展历程,“性手枪”在1978年1月解散,在其后一年之内,其他朋克革命的元老乐队不是像“性手枪”一样解散,就是开始发展超越真正朋克狭隘界限的音乐式样 。一些顽固的乐队仍然固执己见。但因为不再属于音乐主流,他们和支持他们的一些顽固迷一起被撵至边缘,当然,朋克不甘心束手就擒,依然苦苦挣扎,但已无回天之力,到80年代中期,它只不过是一种奇特的音乐形式而已了。

尽管长期以来,朋克几乎不能从本质上影响屈从于商业而非创造才能的唱片工业,但它给这个工业及时地注入了急需的兴奋剂。当时许多乐队,严格地来说,即使不能直接算是朋克,却也从朋克巅峰时期引发的热情中受益匪浅。

倘若朋克有什么值得纪念的,那必然是指它粉碎了那个时代成名摇滚音乐家被人奉若神明的地位,并且向年轻人表明,每个人都能拾起乐器,走上舞台,发出有价值的声音。

仅仅这一因素,就打破了一大堆音乐障碍,为实验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使之日后成为80年代音乐风景的重要特征。

前卫摇滚

前卫摇滚(Progressire Rock)——前卫摇滚可称之曰“走在时代前面的音乐”。前卫摇滚顾名思义代表着前卫革新的意思,它的目的是希望替其时的流行音乐开出一条新道路,让流行音乐更严肃更具文学性、艺术性。根据美国流行摇滚辞典的定义,“凡是摇滚乐园运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主要是电子合成乐器,造出大量的音色泻染,以期获得新的声音与感受,都可以称之为前卫摇滚”。基本上,强调各种电子乐器与设备的运用,才是前卫摇滚的精神。前卫摇滚水仅在歌词和思想层面上倾向文学及艺术性,专业具有完整的要领性

重金属摇滚

重金属摇滚颇近似硬摇滚,二者界限十分细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击的节奏和迫人的音感见长。量、打击的节奏和迫人的音感见长。硬摇滚的历史更悠久一些,它直接源于“节奏 与蓝调,它常用刺耳的声音,唱出快节奏的旋律。对于早期的硬摇滚歌迷来说60年代后期电子乐器的加入,才使其延伸成为重金属摇滚。重金属摇滚歌曲织体结构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为了追求剧烈刺激效果,采用了电子合成器,音响强烈、火爆,键盘乐器、女声部与弦乐组的音色显得格外突出。演奏者不采用纯净、明亮的音质,而热心于追求那极端剧烈地刺激性的效果。演技要求很高,特别是演奏独奏华彩乐段的乐手,更需具备超群的技艺。这些打破或减弱了硬摇滚的艺术情趣,冲淡了歌词的意义和节奏的韵律。

硬摇滚

硬摇滚(Hard Rock)——硬摇滚与重金属摇滚之间界限极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击的节奏与迫人的音感为主。不过,从年代来说,硬摇滚比重金属更早一些产生,它直接源自蓝调与节奏。用刺耳的声音,唱出快节奏的歌曲来,这种摇滚乐,都是硬摇滚。对早期的硬摇滚的歌迷来说,60年代后期电子乐器装置的加入,使硬摇滚延伸成为重金属,不过是破坏或减弱了这类音乐的艺术性,也冲淡了词句的意义和节奏的韵律。

民谣摇滚

民谣摇滚(Folk Rock)——与其他各种类型的摇滚乐最大的不同点是:民谣摇滚有 一个诞生纪念日,那是1965年的夏天,鲍布狄在纽保特民谣节的表演中,首次放弃了空心吉他,而以电吉他代替伴奏,他是被台下的观众虚下台去的,因为对于只欣赏纯净的民歌的观众来说,电吉他是太大逆不道了。想要用定义来解说民谣摇滚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节拍或形态。他们多半把他们唱出的歌,看成一种工具,用来检验人生百态。他们在歌曲中,诉说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感情,描绘自己的感情,歌词中内容转换,而曲子则大都较为柔缓。

参考资料:

音乐天堂http://wwwoh100com/art/yi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