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国是之前的历史记载

游戏攻略05

古代六国是之前的历史记载,第1张

古代六国是之前的历史记载
导读:目前国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4个版本,但其对秦灭六国的顺序却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归纳起来说,人教版的观点是韩、赵、魏、楚、燕、齐;人民版的观点是韩、赵、燕、魏、楚、齐;岳麓版的观点则是韩、赵、魏、燕、楚、齐。三种互异的观点令很多中

目前国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4个版本,但其对秦灭六国的顺序却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归纳起来说,人教版的观点是韩、赵、魏、楚、燕、齐;人民版的观点是韩、赵、燕、魏、楚、齐;岳麓版的观点则是韩、赵、魏、燕、楚、齐。三种互异的观点令很多中学历史教师感到茫然,他们觉得在教学中无所适从,很希望能在三种观点中辨别出一种“权威”的说法,以便在教学中贯彻和应用。然而,很可能令他们感到更加困惑的,有关秦灭六国顺序的不同说法还不止以上三家,杨宽先生在其所著的《战国史》中还有第四种看法,即韩、魏、楚、燕、赵、齐的看法。面对言人人殊的秦灭六国顺序问题,笔者认为,这当从各家对于六国灭亡标准的不同认识上去找原因——各家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六国的灭亡,其必然对六国灭亡时间有不同的判定,由此对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也会有不同的排列。

关于秦灭六国的过程,《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以及韩、赵、魏、齐、楚、燕各个《世家》中都有记载,根据杨宽先生《战国史》中整理,秦王扫六合最后十年的情形大体如下: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建立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秦大破赵军,在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秦攻下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将王贲攻魏都大梁,决河和大沟的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将王翦、蒙武大破楚军,楚将项燕自杀。秦设上谷郡、广阳郡。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秦设置楚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平定楚江南地,设会稽郡。

秦将王贲攻取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又攻取代,俘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派王贲从燕南攻齐,俘虏齐王建。

根据史实可以看出,人教版是以六国的国君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六国灭亡的标准的;人民版是以六国的都城陷落、国土事实上被秦国占领作为六国灭亡标准的;杨宽先生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全部被秦国扫灭作为六国灭亡标准的。至于岳麓版(其以韩、赵、魏、燕、楚、齐作为秦灭六国的顺序),它的标准则比较难以看清,因为如果将赵国的灭亡排在魏国之前的话,那么其显然是以公元前228年秦俘虏赵王迁作为赵国灭亡的标志,如此说来,其也应当将公元前223年秦俘虏楚王负刍作为楚国灭亡标志,将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作为燕国灭亡的标志。但这样排列下来,楚的灭国就应当在燕之前,而不是如其所排列那样是燕在楚前。而如果是将燕的灭亡排在楚的前面,那么就只能是以公元前226年秦攻下燕的都城蓟作为燕的灭国标准,但这样一来,魏的灭亡又应当排在燕之后,而不能是如其所排列的那样魏在燕前。就是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其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一个自相矛盾、捉襟见肘的标准是不可能带来科学的判断的,所以我们认为岳麓版的说法可以被排除。

但对于其余的三种标准,笔者认为就不宜再划分优劣,因为三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种,以国君的被虏或者投降作为灭国的标准,这是渊源有自的一种看法,在信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国古代,国君通常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主权,因此国君的被俘或者投降也往往被视为国家的覆灭,历代史家也常常以此作为判断一个国家灭亡的标准,比如《晋书·天文志》:“太康元年三月,大破吴军,孙皓面缚请罪,吴国遂亡。”这里就明显是以三国吴君孙皓的投降作为吴国灭亡的标准的。又如《隋书·高祖纪》:“韩擒虎……获陈主叔宝。陈国平,合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这里也是把陈后主被俘作为陈国灭亡标志的。所以人教版以六国国君的被俘或者投降作为六国灭亡的标准并不是自创新说,而是有所依本。第二种,以国都的陷落作为一国灭亡的标准,这也是有依据的,古代的国都通常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事实上一个国家防御最强固、最难以被攻破的军事堡垒,国都的存在常常是这个国家还存在的象征。所以国都一旦告破,往往也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大势已去,灭亡就在倏忽之间。以国都的沦陷作为一个国家灭亡的例证在史书当中也不乏其例,《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庚申,大明兵入京城,国亡。”这里就是以明军攻克元大都作为元朝灭亡的标准的。因此人民版以六国都城陷落作为六国灭亡的标准也不是向壁虚造,而是与第一种标准一样都是属于对前人标准的沿用。至于第三种,也就是以残余势力被彻底剿灭作为一个国家灭国的标准,这就很容易理解——既然该国的所有反抗力量都已经被消灭,江山社稷都已经落入别人之手,言其灭之自然顺理成章了,所以杨宽先生的意见最无可争议。

由此,我们的意见是,除了岳麓版的观点科学性较差不足取之外,其余几种观点都尚属合理,而既然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那么就不必强求哪一家说法是“权威”,应当允许诸种观点的并存。

井岳秀

井岳秀,字崧生,1879年9月6日生于,陕西蒲城县大什字巷,祖居地蒲城广阳镇井家原村(今铜川市印台区)人。与陕西的中国同盟会著名***井勿幕是同胞兄弟,井岳秀排行为十,井勿幕排行十一。做为一个民国历史人物,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应予以肯定:一、“蒲案”辛亥,举义“同盟”二、靖国蒙难,救助虎城三、阻独内蒙,保护成陵四、助学重教,兴业利民;五、及时秣厉,请缨抗日

中文名:井岳秀

别名:初名芳,字崧生(嵩生、松生),曾化名“田渊”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陕西蒲城县大什字巷井宅

出生日期:1879年9月6日

逝世日期:1936年2月1日

职业:军人、榆林镇守使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辛亥举义、阻独内蒙、敬教劝学、兴业利民、兴修水利、保境安民

代表作品:抗日电文

最高军衔:陆军中将

个人生平

井岳秀,初名芳,字岳秀,后以岳秀行,易字崧生(嵩生、松生),曾化名“田渊”字崧生,陕西蒲城县大什字巷人,祖居地蒲城广阳镇井家原村(今铜川市印台区)人。1879年9月6日出生在蒲城大什字巷井宅。人称“井十”辛亥革命著名***井勿幕之兄。清末武庠生,幼年喜好武术,辛亥革命志士,任国民党86师师长,人送外号“榆林王”,早年与张作霖是拜把兄弟。

1906.受井勿幕影响参加“同盟会”。

1908年震惊中外的“蒲案”发生,清府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搜至井家,其妻赵雁云临危将同盟会文件封入坛中,埋于院中菊花下,他回后尽焚文件与名册,保护了革命党人安全。

1910年,陕西省咨议局成立,任常驻议员,负责筹措革命活动经费。

1911.10.参加西安起义,攻占军装局,收缴枪械,会攻满城。被陕西军政府委任为北路军统领,不久改为全省游击统带。后任陈树藩部下工兵营长。

1913.当外蒙在俄国沙皇策动下独立并暗中蛊惑煽动内蒙叛国和河套伊克昭盟七旗首鼠两端时,通过交友、赛马、拜把子,力陈外附“七不可”,说服了内蒙各旗,使沙皇与外蒙阴谋未能得逞。

1915年,二赴榆林处理陕秦麻涧神团教案及铲烟苗事件。

1916.升任步兵团长。1917.被黎元洪任命为陕北镇守使。

1922.12.在榆林冒险收容撤至陕北的靖国军杨虎城部,力拒北洋政府的通缉。

1923.被吴佩孚改编为陕西陆军第1师,任西北联军总司令,受赐“岳威将军”。

1924.10.“北京政变”后,被冯玉祥任命为陕北国民军总司令。

1927.8.任国军第二集团军暂18师师长。1931.改任国军86师师长。后升任22军军长。

1933112,电告蒋委员长:“敢擐甲以陈词,奉檄即行,特枕戈而待命”。

1936.21.在榆林因手枪落地走火而亡,终年57岁。

生平事迹

镇守榆林

1916年至1936年,井岳秀以陕北镇守使、86师师长的名义镇守榆林。一面剿灭段茂功等盗匪,一面保护进步将领杨虎城。并倡兴教育,启用民主人士杜斌丞任榆林中学校长,支持创办榆林女师和榆林职业学校,资助学生外出深造,支持创办《上郡日报》和建立陕北地方实业银行,鼓励民众合股办工厂并设立炮厂,引进机器、技术,引进火力发电,从而开创了榆林近代工业。

“蒲案”辛亥,举义“同盟”

井岳秀父亲去世后,家道逐渐中落。1902年兄弟分家后,井勿幕因债务无法应付,在井岳秀的帮助下,离陕赴渝,投靠父亲的朋友在重庆读书。次年冬与吴玉章同行赴日本留学。1905年7月24日,井勿幕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同年冬,井勿幕奉孙中山之命并带上孙中山给井岳秀的亲笔信,回陕进行革命活动。在井岳秀的帮助下,井勿幕奔走西安和渭北各地,秘密活动,数月之间发展同盟会会员30余人,正是这期间,井岳秀参加了同盟会,走上反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后同盟会的秘密文件经常存放在井家,井家在西安竹笆市开设的老商号公正和纸店,也成了同盟会的秘密机关和井勿幕在西安活动时的寄居之所,也是同盟会人员秘密聚会之地。

1907年,同盟会会员常自新等组织蒲城县教育分会,井岳秀担任评议员,宣传民主思想,进行革命工作。次年9月发生“蒲案”时,同盟会的秘密文件正是藏在井岳秀家中,当时井不在家,井夫人随机应变情急之中将同盟会秘密文件埋藏于院中菊花丛中。官府搜查终无所得。晚上,他回到家里焚烧同盟会名册文件,保护了陕西革命党人的安全。

1908年冬天,在井勿幕的亲自主持下,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1909年成立了陕西省咨议局,井岳秀被选为常驻议绅。为了筹措革命活动经费,兄弟俩商量,把家中多年珍藏的名人字画,挑选出两箱,交付张奚若带赴日本换购军火。为革命捐输,无所顾惜。

辛亥武昌首义后,1911年10月22日的西安民党起义响应,井岳秀、李仲三和李襄初等参与发起,从此井岳秀掌握了兵权。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身受革命官兵拥戴。

靖国蒙难,救助虎城

1918年冬,井勿幕被害(时任陕西靖国军前敌总指挥)。在北洋军阀围剿下,靖国军逐渐兵败。

1922年陕西靖国军三支队司令杨虎城兵败率残部退入陕北,井对杨有乡谊友情,深交至厚,钦佩杨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强意志,竭力维护杨的安全,顶着巨大压力,坚决抗拒北洋政府的通缉令,收留杨部,并上报省方说杨脱离军队,在榆林闲住。从此两人朝夕相处,亲如兄弟。杨在榆林期间,突患伤寒,发高烧,昏迷不醒,病情严重时,井岳秀每日必亲自探视,详阅中医处方,并派人细心护理,直至病愈,才放心。

1925年为响应北伐,井岳秀在榆林组织陕北国民革命军,自任陕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杨虎城以陕北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的身份率两团兵力南下西安,其后才成就了一番历史功勋。

1933年,井应杨和省主席邵力子的邀请到西安,杨在欢迎井的大会上说:“没有井师长的全力支援,就没有十七路军的今天。”

阻独内蒙,保护成陵

井岳秀镇守榆林23年,一直将维护蒙汉团结,捍卫边疆统一当做其最重要的职责,而竭尽全力。1913年,适值外蒙受帝俄沙皇蛊惑而独立,并暗中鼓动内蒙古六盟脱离中央。河套伊盟七旗同时受到影响,乌审旗大喇嘛扎木萨闻知井部到达榆林,便请井会商大计。井岳秀凭借自己与蒙族首领的关系、超凡武艺、骑术及为人坦诚的态度,在会上陈述不可外附的七条理由,说服、劝阻王公内附。他的真挚,感动了王公贵族,随将檄文和宣言发出。从此,盟旗王公们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互不干扰,和睦相处,蒙汉人民往来交易更为活跃。

1925年在杨虎城率部南下西安遭遇围城后,井本欲率部南下解围,不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内蒙又欲独立,为制止内蒙独立,维护蒙汉团结,只能留守陕北,为捍卫边疆统一,不惜愧对挚友。

1931年“918”事变后,伪满州国成立。为防止伪满蒙势力染指“成陵”,再次挑动内蒙独立,井岳秀派重兵守护“成陵”,并意将“成陵”由额尔多斯草原迁往榆林保护。抗战开始后(时井已去世)邓宝珊将成陵由额尔多斯草原迁往榆林,后由榆林迁往兰州,才使这一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得以保护至今。

1933年1月12日,井岳秀电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钧鉴:“溯自日据辽东,时逾一载,侵略政策有加无已。前闻增兵热河,近复占据榆关,显蔑公理,大示侵凌,闻之不禁发指。中央保全国土,素有深谋,何待杞忧妄陈邹议,唯念寇祸愈深之日,正男儿报国之时,况岳秀分属军人御侮尤为天职,国难日亟,杀敌岂等后人?兹谨率将士及时秣厉,请缨有愿,敢擐甲以陈词,奉檄即行,特枕戈而待命。”

1935年冬,张学良和杨虎城飞往榆林,会晤井岳秀,密谈实现西北大联合,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井岳秀表示赞同。后虽因其于1936年春早逝,未能亲历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但他在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始终是清醒的。

助学重教,兴业利民

20多年,井岳秀积极主动与陕、晋、绥、宁甘邻军及伊盟王公搞好关系,从未与四邻发生过争夺地盘的军阀混战,避免陕北遭受兵器血刃之祸。同时也尽其所能为陕北现代教育和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井岳秀驻防陕北20年中,倡导地方教育,支持杜斌丞筹措经费,扩充榆林中学,创设女子师范、职业中学、榆林道立初级师范学校。还资助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在北京师大学习、出国留学(300余人),有的毕业后回榆林任教,担任各中学校长。并曾为蒲城尧山中学捐出大量书籍。这些都促进了陕北及蒲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促进陕北的经济发展,他创办了陕北地方实业银行、榆林惠记工厂、太原惠记军衣社、神木官碱厂等地方实业。本人还办起了榆林裕惠号商行。1926年在榆林炮厂安装了发电机、榆林职中实习工厂安装起纺毛、制革机器,把现代化机器生产引进陕北,奠定了陕北毛纺、制革工业的基础。

1931年南方遭受水灾,榆林成立了“陕北救济东南水灾会”,井岳秀为主席,决议各县富户殷商分等筹款,井岳秀带头慨捐六个月的薪俸以资提倡,支援灾区。在“延榆”公路的建设中,井岳秀任“陕北建筑汽车路工程委员会”委员长,对陕北公路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6年1月31日(丙子年正月初八),榆林城朔风凛冽,沙尘漫天,当夜井岳秀由榆林驻第八十六师五一四团团长罗德新陪同,照常巡城查防。归来更衣时,不慎手枪落地走火,弹中胸部。2月1日凌晨3时许,井岳秀伤重不治去世,年57岁。

井岳秀去世后,由高双成任86师师长。

1938年7月,第八十六师扩编为二十二军,高双成任军长。,但由于军费未落实等原因,第八十六师当时并未立即实施整编。

1939年1月,八十六师伊东游击纵队激战新城、夜袭磴口,守土抗敌。

1949年5月20日,井岳秀旧部、第二十二军新兵纵队队长王伯谋率第二十二军新兵总队在西安王曲宣布起义。

1949年9月19日,井岳秀旧部、第二十二军副军长胡景通(奎生)率余部在绥远包头宣布起义,接受解放军和平改编,包头和平解放。

莲花池公园,位于榆林市新二街西侧(体育场北侧)。清代俗称青草湖,北与文庙泮池相连。

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赵铨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满。民国7年(1918)春,井岳秀辟湖池从关中引进莲籽种植,并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桥,四周种植柳树,置石桌、石鼓凳、备小船。每年6、7月间,莲花盛开满池,故人们称之为莲花池。于右任题书“崧生公园”和“风归远挹陶长柳,遗爱常留召伯棠”楹联,分刻在大门额上及两侧,以褒奖井岳秀建园功绩。

建国后,改称莲花池公园,增建喷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玩乐场所,池中莲花被挖掉,改成养鱼池,园中设施尽遭破坏。1977年复种莲花,并增建门庭、画廊、花圃温室、八角楼亭、引种花草树木70余种,增加儿童乐园,配置游乐设备。现园占地93.3公顷,并成立莲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历时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莲花枯死。后用洒水车拉水屯池,有关方面着手再次引种莲花,恢复莲花胜景。

玄宗为了提高安禄山在朝臣中的突出的地位,在勤政楼设宴,百官列坐楼下,独为安禄山于御座东间设金鸡障(画金鸡为饰的坐障),置榻使坐其前,又命卷起垂帘以示荣宠。太子李亨认为对安禄山恩宠过分,向玄宗进谏说:“自古以来,正殿无人臣坐之礼,陛下宠之太甚,必将骄也。”玄宗不以为然,搪塞了之。实呩上确如李亨所说,这正殿的侧坐,大大刺激了安禄山的野心,他已经觊觎那正位的金龙宝座了。

——来自剧照

安禄山为了取悦玄宗,弘扬大唐皇帝的天威,不断制造边地事端,时常对契丹与奚作战。每年都派人向京师逬献俘虏和大量的宝物,夸耀自己的战功。从平卢、范阳至长安,途遥数千里,每年献俘、献宝的大批人马不绝于路,致使所经郡县疲于运送。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十月,安禄山又将入朝献俘。玄宗亲自在临潼温泉宫等候。在此之前,特在温泉为安禄山建宅一所。在安禄山将要到达时,又命杨国忠兄弟姊妹至新丰迎接。一路飞盖荫野,车骑云屯,所止之处,皆御赐膳,水陆毕备。至温泉赐浴。十月十六日,玄宗驾幸望春宫,安禄山在观风楼下,向玄宗献俘八千人。又另献金银器物、婢女、骆驼、骏马等物。玄宗皇帝望着那黑压压—片跪伏在地俘虏和那各色宝物、驼、马,喜不自胜。真可谓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那皇帝的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深感安禄山是维护他天威不可缺少的股肱之臣。

安禄山在取宠于皇帝的同时,还特别重视交结、笼络朝中的权臣。只有取得这些人的支持,有他们在皇帝左右不断鼓吹,他的地位才能够巩固。每年安禄山都有大批的财宝奇玩送京,除了贡献绐皇帝外,各公卿大臣有厚赠。

——来自李林甫剧照

在朝臣中,积极保荐、维护安禄山的,除了御史中丞采访使张利贞外,还有礼部尚书席建侯,户部尚书裴宽,右相李林甫,席建侯屡称安禄山公直、无私、严正、奉法。裴宽、李林甫也都顺皆称其美。这三个人,都是玄宗最信任的重臣,有他们的支持,安禄山所受的宠信,是任何人都动摇不了的。不过,在这些人中,对安禄山支持最为有力的还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玄宗,高祖李渊堂弟的曾孙。为人狡诈毒辣,老谋深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当了宰相。他为了保往自己的相位,不断施展各种阴谋诡计,将有可能当宰相的人都一一搞掉。玄宗前期,朝廷有“出将入相”的惯例。即将朝中的宰相或其他重臣,派出去为镇守边疆要地的节度使,同时将杰出的节度使调入朝中为相。李林甫为了独掌相权,杜绝可能入相的节度使,向玄宗建议,用少数民族将领为节度使。他说:“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的富强,早就应该讨平诸番。而今诸番所以未灭,是因为文吏为将怯而不胜武。陛下要荡灭四夷,威震海内,必须要用武臣,而武臣最优秀的是番将。番将生而骁勇,自幼在马上成长,长于战阵,这是天性。若陛下恩抚重用他们,他们必以死相报。如此,何愁夷狄不灭。”在李林甫的内心中,少数民族的将领,不识文字,不知典章,只能率兵打仗,却不能入朝为相。这样,他的相位就可以长保无虞了。玄宗不识李林甫的奸计,采纳了他的意见。他正是按照李林甫的这一政策,来重用安禄山的。而在李林甫看来,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将领中,以安禄山最可为己所用,遂积极进行拉拢控制。—次寒冬,安禄山去见李林甫,李林甫带他到书厅(宰相们议政和办公的地方)坐下,脱下自己身上的长袍,亲自披在安禄山的身上,以示关怀宠信。同时,在玄宗面前屡称安禄山之美,有人告发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李林甫则公然出面保护,为之辩解。使安禄山感恩不尽。李林甫又有一套控制安禄山的手段。每次与安禄山交谈,必能揣知其意,首先说出,如见其心肺。安禄山大骇,敬畏如神,每次相见,虽盛寒必流汗。安禄山以李林甫为靠山,李林甫以安渌山为外援,互相依重,狼狈为奸。

安禄山由于有玄宗的宠信和李林甫等权臣的支持,权势不断扩大。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封为柳城开国公,实封三百户,并赐铁券。天宝九年(公元750年)五月,赐封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将帅中第一个得封王爵的人。八月,又命安禄山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拜云中郡太守,兼河东节度使及采访使,旧职如故。安禄山之母与祖母皆封为国夫人,十一个儿子都由玄宗赐名,年长者皆封官职。子庆宗为卫尉少卿,庆绪为鸿胪少卿兼广阳郡太守,庆宗加秘书少监,又尚荣义郡主,改太仆卿。安禄山权倾朝野。

安禄山是个外示憨忠、内藏奸诈的野心家。早在天宝初年,就已萌发了谋逆反唐的异志。自天宝二年以后,安禄山多次入朝进京,有时在京留住长达年余。在宫廷和官场的活动中及多次往返的旅途中,他清楚地观察到了唐朝社会的真面貌。

朝政日益腐败,昔日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自纳杨太真为贵妃以后,不再视理朝政,终日沉湎在酒色歌舞之中,纵情享乐。营建宫室,赏赐贵宠,挥霍财富如粪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权臣贵戚争相效尤。杨氏姐妹兄弟五家因贵妃而得宠。

房舍建造如同宫殿,每造一堂一室,动辄花费千万。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他们不仅豪奢无度,擅权干政。吏部侍郎韦陟,其家门地豪华,早践清列,侍儿阉阍,列侍左右者数十。衣书药食,咸有典掌。而与马僮奴,势侔于王家。上自皇帝、王公、贵戚,下至小朝官,竟相以奢华为事。朝中大权掌握在李林甫手中。他妒贤嫉能,排抑胜己。屡兴大狱,诛逐贵臣。顺者昌,逆者亡,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朝臣之间,勾心斗角,专以舞弊营私为能。

在腐败的政治下,京师和内地的武备空虚,保卫京师的彉骑,多是招募市井无赖充当。这些士兵,富者贩缯彩,食梁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整日游荡市井,不事操练,府兵制瓦解后,实行募兵,内地各州县基本无兵。天宝元年时,全国军队共有五十七万人,其中四十九万在边镇。为数极少的内地驻军,装备差,又很少训练,兵器长年藏在武器库中,以致锈烂不可用。

统治阶级的大肆挥霍和不断的边地战争,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租税,兵役十分繁重,贪官污吏肆意搜刮,搞得民无所诉,哭声震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唐王朝表面上显得“海内晏然”,实坏上已经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来自安禄山剧照

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感到有机可乘。特别是他已经尝受到了皇家生活,更刺激了他的野心。那繁华的京都、辉煌的宫殿、神圣的皇权、无数的财宝、如云的美女,尤其是那百镅生辉的贵妃娘娘……强烈的占有欲,使他要成为这一切的主宰。他一方面向玄宗频频表示忠心,另一方面暗中准备篡夺大唐王朝的政权。

为了储备军资,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禄山曾以“御寇”为名,在范阳修筑雄武城,由于被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揭穿阴谋而暂时作罢。只能以讨伐契丹和奚为借口,不断招兵买马,逐步扩大军队。但这时他自知根基未牢,羽毛未丰而不敢有所显露。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安禄山完全骗取了唐玄宗的信任。在李林甫的支持下,他当上了范阳(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平卢(治所在营州,今辽宁朝阳)、河东(治所在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又兼河北采访处置使,辖地千里,拥兵十五万,刑赏、财赋、官吏任免,皆由他专制,成了全国势力最大的军阀。安禄山恃此,日益骄恣。这时,他见玄宗年事日高,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纲纪大乱。计天下可取,因而加快了谋逆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