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简介及详细资料

游戏攻略05

阖闾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

阖闾简介及详细资料
导读:人物生平 率兵伐楚 阖闾,原称公子光,是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 吴国在吴王寿梦在位时期开始强盛。 吴王寿梦死后,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相继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却无心王位,屡辞王位而不授。余昧病

人物生平 率兵伐楚

阖闾,原称公子光,是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 吴国在吴王寿梦在位时期开始强盛。 吴王寿梦死后,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相继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却无心王位,屡辞王位而不授。余昧病故,余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吴王僚。 公子光心有不甘,常常认为自己的父亲兄弟四人,应当传位给叔父季子。季子既不接受国家,而自己的父亲最先继位。既然没有传位给季子,自己就应当继位。于是暗中招纳贤能之士,准备袭击吴王僚,夺回王位。

阖闾

吴王僚二年(前525年),吴王僚派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公子光战败而且丢失先王的船。公子光惧怕获罪,便偷袭楚军,夺回王船后才回军。

吴王僚五年(前522年),楚国逃亡之臣伍子胥前来投奔,公子光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吴王僚八年(前519年),吴国派公子光攻打楚国,击败楚军,将楚国的前太子建的母亲从居巢迎接到吴国。借势北伐,击败陈国和蔡国的军队。

杀僚夺位

吴王僚九年(前518年),当时,楚国边邑卑梁氏的少女与吴国边邑的女子争采桑叶,两个女子的家人发怒而互相攻杀,两国边邑长官听说后,也发怒而互相攻打,楚国灭掉吴国的边邑。吴王僚大怒,于是派公子光讨伐楚国,夺取楚国的居巢和钟离二城凯镟而归。

当初伍子胥投奔吴国,劝说吴王僚:"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了。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杀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就将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大喜,便以伍子胥为宾客。伍子胥退隐乡下从事耕作,以等待专诸的行动。

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 由于国内空虚,阖闾加大了策动政变的步伐,并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由此阖闾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强兵兴国

当时的吴国虽已强大起来,但仍有不少困难:譬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尚不完备,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粮仓还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开垦;西边的楚国已成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国,南边的越国也有很强的实力,对吴国构成威胁。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具有政治胆识的吴王阖闾大力搜罗人才,任贤使能,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旧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伯嚭为大夫,共同参议国事。 经伍子胥推荐,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军事家孙武,与孙武讨论晋国六卿强弱 ,孙武献出了自己的军事著作兵法十三篇。当时正是吴国振兴霸业之机,吴王阖闾读了很感兴趣,拜孙为将军。

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主持修筑阖闾大城, 吴王阖闾还设定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吴国经过吴王阖闾的一系列改革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吴王阖闾开始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吴王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

攻入郢都

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伯嚭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舒邑,诛杀吴王僚之弟、逃亡投降楚国的烛庸、掩余二公子。吴王阖闾谋划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将军孙武说:"民众疲劳,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

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六邑和灊邑。

鼎盛期的吴国

吴王阖闾五年(前510年),攻打越国,击败越军。

吴王阖闾六年(前509年),楚国派子常、囊瓦率军攻打吴国。吴军迎头还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楚国的居巢然后撤回。

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吴王阖闾询问伍子胥和孙武说:"当初你们说不能攻打郢都,现在情况如何"二人回答说:"楚国大将子常贪婪,唐国、蔡国都恨他。大王您如一定大举伐楚,必须联合唐、蔡二国才能成功。"于是吴王阖闾听从他们的计策,出动全部军队,与唐国、蔡国一道西进伐楚,来到汉水边上。楚国也发兵抵拒,双方隔水列阵。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欲战,吴王阖闾不许。夫概说:"大王已把军队委托于我,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还等什么!"夫概于是带领其部五千人突袭楚军,楚军大败奔逃。吴王阖闾纵兵追击,追至楚国都城郢都,与楚军交战五次,五战都把楚军打败。楚昭王逃出郢都,跑到郧县。郧公之弟想杀死楚昭王,楚昭王又与郧公逃到随国。吴军进入郢都 ,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

夫概反叛

吴王阖闾十年(前505年),越王允常听说吴王阖闾在郢都,吴国国内空虚,于是率军攻打吴国。吴国另派军队迎击越军。楚国向秦国告急求救,秦国派军队救楚击吴,吴军被击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秦军、越军接连击败吴军,而吴王阖闾滞留楚国不撤离,夫概便逃回吴国而自立为吴王。吴王阖闾闻知此事,便率军返回吴国,攻击夫概。夫概兵败投奔楚国。同年九月,楚昭王才得以回到郢都,而将夫概封于堂溪,称为堂溪氏。

吴王阖闾十一年(前504年),吴王阖闾派太子夫差率军再次讨伐楚国,攻取了楚国的番邑,迫使楚国迁都于鄀 (今湖北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华夏。

伤重去世

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夏,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带兵在欈李(今浙江嘉兴南)抗击(史称"槜李之战")。越军派遣敢死队挑战,三次冲向吴阵,全部失败。最后越王让犯死罪的囚徒走到吴军阵前,举剑自尽。吴军只顾观看这种奇怪的现象而放松防备,越军趁势攻击,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大败吴军。

吴王阖闾

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被迫还师,军队退却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死于陉,后葬今天的苏州虎丘山。

临死前吴王阖闾命立太子夫差为吴王,对夫差说,你能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在太湖之中)击败越国,攻入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于为父亲吴王阖闾报复了越国。 越王勾践派人向吴国求和,伍子胥认为不能答应,要求灭掉越国以除后患,但吴王夫差志得意满,答应越国的求和,并著越王为之服役。后来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杀。伍子胥临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地",后来果如其所料,吴王被越国所灭。

为政举措 政治

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公子光便"阴欲养之":在伍子胥进荐专诸时,公子光"既得专诸而礼待之"。 当上吴王之后,阖闾为了巩固政权,任贤使能,"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而且能做到用人不疑,把治理国家的大事交给伍子胥处理:在听孙武讲述兵法时,阖阁"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并在后来对楚作战中,重用孙武。阖闾在对待伍子胥一事上尤其如此他非常信任和重用伍子胥,而伍子胥也以竭忠尽智地为他效力,可以说,阖闾与伍子胥的君臣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

经济

面对着当时国内"君无所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又有"江海之害"的不利形势 ,阖闾向楚国亡臣伍子胥求计,伍子胥教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安君治民"之术 。吴王听了大为赞赏,于是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以裕国用。《说苑》中载梁公弘对楚王说:"夫吴君恤民而同其劳"。惟其如此,民心可归,吴国才能振兴。在早期阶级社会中,作为一国之君能吊民之疾,一与民同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样做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使得吴国"禾稼登熟,兵革利坚" ,"仓廪以具", 增强了抵御外侮的能力。史书记载,短短几年中,吴国"民保命而不失,岁时熟而不凶,吾官公而不私,上下调而无尤,天下服而无御,四境静而无虞"。阖闾由此而得到人民拥护,"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在对楚战争中连连获胜。楚大夫在总结柏举之战吴胜楚败的原因时就说:"阖闾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 。因此为吴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军事 军事战略

阖闾登上王位后就接受了伍子胥"从近制远"的建议,即先破楚、后图越,同时结好北方诸国,并以此为吴国的战略方针。 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行之有效,短短数年间,吴国便"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正如越国谋臣范截所分析:"方今吴楚结仇,构怨不解;齐虽不亲,外为其救;晋虽不附,犹效其义。夫内臣谋而决仇其策,邻国通而不绝其援,斯正吴之兴霸诸侯之上尊" 。

对外征战

在夺取王位以前,阖闾曾多次率兵攻楚,取得一连串胜利。在战争过程中,他注意了解敌情,做到"知己知彼",不硬拼,重智取,吴楚钟离之战即充分地表现出这个特点。吴王僚八年(前519年),吴楚两军在钟离对阵。当时楚国纠集了胡、沈、陈、许、蔡、顿等国,组成以楚为首,数倍于吴军的七国诸侯联军,大有一口吞掉吴图之势。当时身为吴国主将的阖闾面对敌我悬殊的形势,毫无惧色,他分析了敌军情况,指出其缺点:"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丫陈大夫齧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惜,帅贱多宠,政令不壹"。因此认为:"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践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表面看来,联军气势汹汹,实际上却是不整之军,乌合之众,是可以打败的。他建议吴王僚:"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整陈整旅" 。吴王僚依计而行,"吴军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二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二君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日:'吾军死矣。师澡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分'。 此战获得了预期的胜利。钟离之战获胜的关键,在于阖闾充分了解敌情,并针对敌军弱点,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还在于利用各诸侯国的勉强应战心理,采用"攻心"战术,动摇其军心,使之一败而不可收拾。钟离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充分显示出阖闾高超的军事才干。

春秋列国地图

阖闾三年(前512年),吴王以孙武为将攻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盖徐、烛庸",意欲一鼓作气,长驱楚境。孙武认为"民劳,未可,且待之" 。阖闾注意听取臣下的意见。因而积极准备,养精蓄锐。一面又从伍子胥之谋,以"扰敌"、"疲敌"的战术削弱楚国。到阖闾九年(前506年),利用唐、蔡怨楚的情绪,吴国与之联合,共同对楚作战。阖闾亲帅吴军三万,以"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 。敌楚军二十万,"五战五胜",直入郢都。此役使楚国元气大街。虽然具体战役是由孙武、伍子胥及吴王弟夫概等指挥的,但战斗的胜利无疑也是与吴王阖闾运筹帷握分不开的。

人物评价 楚国大夫子西曾说,"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蓄病,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吴越春秋》的作者赵晔评价:(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凛,治兵库","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 司马迁:"阖闾弑僚,宾服荆楚。" 刘子·阅武第四十一》:阖闾习武,试其民于五湖,剑刃加肩,流血不止。勾践习战,试其民于寝宫,民争入水火,死者千余,遽击金而退之。岂其恶生而贪死,赏罚明而教习至也。 吕氏春秋》:吴阖闾使民习战,剑如眉,流血不可止。 王充:"孙武、阖闾,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不晓什伯之陈,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 赵晔:"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 司马贞:"光既篡位,是称阖闾。王僚见杀,贼由专诸。" 轶事典故 孙武杀妃

经伍员的推荐,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阖闾说:你的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列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闾说: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回答说:可以。于是出宫中美女百八十人。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宫妃二人为队长。孙武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并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退后,看背所对的方向;左,看左手方向;右,看右手方向"。然后击鼓发令向右,妇女大笑不止。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他准备斩左右队长。吴王看见,大为惊骇,急忙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我离开这两个宫妃,吃饭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终于杀了两个队长,而用以下的人递补。孙武重新击鼓发令,妇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整齐规矩,合乎要求,没有敢出声的。阖闾从此知道孙武能用兵 。

为女殉葬

吴王阖闾的女儿滕玉因对他有怨气而自杀,吴王阖闾非常悲痛,在阊门外为女儿大造坟墓,又制作雕刻精美的石椁,并用金鼎、银樽、珠玉待珍宝作为随葬品。到了为女儿送葬那一天,吴王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到了墓地,吴王阖闾下令将跟随观看的男女全部赶进地宫,然后塞上墓门。这些观鹤的百姓就这样被埋进坟墓,成了吴王阖闾女儿的殉葬品。

爱吃咸鱼

吴王阖闾带兵渡海攻打越国时,船上没粮了。正张皇的时候,无数金色大鱼游了过来,它们自投罗网,成了吴军的口粮,而且数目如此之多,直到吴军班师,还没吃完。吴王阖闾回来问那些鱼还在么身边的人回答说都腌成了鱼干。于是吴王阖闾就大吃特吃起来,不觉得咸,反而觉得味美,还当场写下了一个字,上面是美,下面是鱼,这字后来演变成了"鲞",专指鱼干。

墓葬奇闻

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埋在墓中,故名"剑池"。历史上不少淘金者想挖掘阖闾墓。剑池的外侧有一块南北倾向的大盘石,面积有一二亩。传说阖闾墓筑成后,吴王夫差担心工匠们泄露墓中的秘密,便将全部工匠邀来饮酒看鹤舞。白鹤也会跳舞,多么稀罕!他们兴高采烈地伸长颈脖,等待着仙鹤降临,但是等到的却是一把把寒光闪闪的利刃。据说,当年千余名工匠喋血石上,至今石头还是紫褐色的,名曰"千人石"。吴王夫差以这种欺骗伎俩残杀无辜,手段十分卑劣。

阖闾墓位于虎丘剑池之下 家族成员 父祖 祖父:吴王寿梦 父亲:吴王诸樊 叔父:吴王余祭、吴王余眛(夷昧)、季札 弟弟 夫概,公元前505年,趁吴国被秦军、越军击败之机,自立为王,后兵败投奔楚国。 子女

儿子

吴王夫差 公子波 公子山

女儿

叔姬寺吁 滕玉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后世纪念 阖闾墓

阖闾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虎丘山下剑池水中。其子吴王夫差为营造阖闾墓,征调十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竣工。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陵墓上方剑池为清泉一泓,深可二丈,峭壁如削,景色幽深。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都曾派人来此凿石求剑,但无所获,惟凿处成为深池,故称剑池。一说剑池为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阖闾墓 阖闾城

阖闾城位于无锡西部、太湖之滨的马山街道阖闾村与常州雪堰镇交界处。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前514年),已有2500多年历史。2013年3月,该遗址成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1居鲁士大帝(约公元前559—530年在位)是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

  他所创建的国家疆域辽阔,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尼罗河到高加索。在铭文中,他骄傲地说:“我,居鲁士,世界之王,伟大的王。”

  2大流士一世 (Darius I公元前558—公元前486年),波斯皇帝(公元前522—公元前486年在位)他在继位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打了十八次大战役,铲除了八大割据势力的首领,诺大的波斯帝国重归一统。大流士功成身就,踌躇满志,并巡行各地。在巡行至一个叫贝希斯敦的小村庄时,他让人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上了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为自己歌功颂德,以便流芳百世。他自称为“王中之王,诸国之王”,后人尊称为“铁血大帝”。

  3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 Alexander the Great , 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伟略,勇于善战,领军驰聘欧亚非大陆,使得古希腊文明广泛传播。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生于马其顿王国首都派拉城。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君王。他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5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赵氏[1][2],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6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7月14日[1]—公元前87年3月29日[2]),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族。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于猗兰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7恺撒大帝

  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共和国末期的独裁者。出身于罗马著名的尤利乌斯家族,父亲曾任行政长官。少年时期学习过修辞学和演说术,受过良好的教育,从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领袖,反对贵族派。历任财务官、监察官、祭司长和大法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三头同盟,共同统治罗马共和国,史称“前三头”。公元前58年取得高卢总督职位,几年内征服了高卢全境。他不仅有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他训练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军队。公元前49年,凯撤打败了庞培,夺取了政权(克拉苏已在一次对外作战中死去)。以后几年间,他获得无限期的独裁权力,集执政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减。凯撒实行的一些措施,如将行省土地分给8万老兵,减轻负债者的债务,惩治贪污勒索官吏等,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引起元老贵族的不满。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议事厅,被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反对派刺死。凯撒留下两部有历史价值的著作,即《高卢战记》、《内战札记》。

  8奥古斯都 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公元前63924~公元14819)

  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公元前27~公元14),元首政制创始者。凯撒的甥孙。

  公元前44年被凯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凯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公元前43年与安东尼、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2年与安东尼在菲利皮之战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布鲁图和喀西约。公元前36年打败庞培之子绥克斯都·庞培,剥夺李必达的军权,成为罗马西部的主宰,与控制罗马东部的安东尼成对峙之势。公元前32年与安东尼决裂,公布安东尼将部分国土赠予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遗嘱,鼓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公敌”,并向埃及女王宣战。公元前31年在亚克兴海战中打败安东尼和埃及女王。次年率军进占埃及,安东尼绝望自杀。

  内战结束后成为罗马唯一的统治者。公元前28年改组元老院,自任“元首”(首席元老)。前27年宣布“交卸权力”,获“奥古斯都”(意为神圣者、至尊者)尊号。后世即以此称之。曾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将军、大祭司长等职衔,实为罗马皇帝。为加强统治,对军队进行改革:强化职业军队,实行雇佣兵制度;建立禁卫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规定士兵服役期限,禁卫军士兵为16年,军团士兵20年,辅助部队25年;为退役老兵建立军事殖民区,给军队各级单位赋予固定番号。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他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

  9公元280~公元337

  君士坦丁大帝[1](Constantine the Great,全名Gaius 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是罗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他信仰基督教并制订出鼓励该教发展的许多政策,使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作用。

  1、 废除“四帝共治”;

  2、 划分全国为四大行政区,行省、军政改革;

  3、 迁都君士坦丁堡;

  4、 “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

  10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西元 526 ~ 565 年在位〕

  (由于翻译的不同版本,在某些地方也译为优士丁尼)查士丁尼大帝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西元 526 ~ 565 年在位。他曾经镇压平民起义,征服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主持建造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以及位于帝国西部意大利拉芬纳[Ravenna]的圣维托教堂[San Vitale]。

  统治期间,不仅阻挡了野蛮民族在边疆的骚扰,甚至几乎恢复了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因此后人称这段时间为拜占庭帝国的「第一次黄金时代」〔First Flowering period〕。

  11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生卒时间:隋文帝开皇18年12月22日(公元599年)——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5月26日(50岁)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12查尔斯大帝(法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ss、英语:Charles the Great、拉丁语:Carolus Magnus,742——814)

  [编辑本段]简介

  公元第七与第八世纪之间,法兰克人在一连串有力的国王和军阀的统治之下,统一了今天法国地区的王国。在732年,他们打败来自西班牙并打算入侵法国的回教徒。在750左右,由于罗马和教皇受到伦巴底人的攻击,所以法国人就出兵到意大利。到了768年,查理大帝(或一般称呼为查理曼)就成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并展开他英明的统治。

  在774年,查理曼横过阿尔卑斯山回到意大利,再一次拯救教皇,也因此成为法兰克人和伦巴底人的国王以及罗马的合法统治者。查里曼继续征战,同时让敌人皈依基督教。他控制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北部。然后转移到日耳曼的西部,让撒克逊人改信基督教,并驱逐匈牙利的马札儿人。他在这个边界地区行军,而那里正是法兰克帝国和东方蛮族部落之间的缓冲地带。在800年的圣诞节,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他来说这个名衔是让他惊奇,而且并不想去接受。)。

  查理曼的重要之处,是他超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和世界。可是,在他死后,其帝国就四分五裂了。

  他是天主教会最伟大的支持者和守卫者,并且透过教会来鼓励学问和艺术。他在天主教会设立学校,以教育官员和贵族藉此改善政府的质素。他也从事法律的搜集和编撰,来改善司法体制,此外还创造了封建制度,一方面作为控制地方的手段,同时又能维持中央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扩张,一度让人们对欧洲复兴寄予厚望。但是随着查理曼的儿子去世,这个帝国就在他的孙子手里分裂成三个部份。帝国的西部成为日后的法国,东部成为后来的德国,而中间的部份就被东、西两边互相争夺,直到二十世纪为止。

  帝国分裂后随即出现的问题是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维京人入侵,他们扰乱北欧达两个世纪之久。

  13奥托大帝(912—973年),德意志国王(936—973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973年在位)

  14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又称元太祖(hán)(C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末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王汗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即众部落之首)之官。又随王汗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王汗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王汗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大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成吉思汗母亲的养子)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15苏莱曼一世 Kanuni Sultan Süleyman (1494—156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1520—1566年在位)

  他猛击、毁坏和消灭一切挡道的东西——外国使者评论苏莱曼大帝

  号称: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在位期间,对内实行政治、军事改革,加强封建统治;对外大肆扩张,发动数十次征战,亲征13次,先后征服东南欧、北非和亚洲许多地区,为帝国鼎盛时期。1521年率军攻占贝尔格莱德。次年从医院骑士团手中夺取罗得岛。1526年在莫哈奇之战中,率军击败匈牙利和神圣同盟联军,侵占匈牙利大部领土。1529年围攻维也纳,不克。1533年后数次进军伊朗,占领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大部和亚美尼亚西部,并派兵夺取亚丁和也门等地。1538年击败威尼斯和西班牙联合舰队,称雄地中海。继而在北非征服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1565年出兵进攻马耳他岛,遭惨败。1566年再次出征匈牙利时病故。

  16阿克巴(Akbar,1543—1605年),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1556—1605年在位)

  莫卧儿王朝是印度最后一个王朝,同它以前的统一北印度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相比,它的历史意义更大。莫卧儿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建立在民族和解,宗教宽容基础上的统一王朝,它的治国精神和疆域版图对今天的印度仍然有很大影响。奠定了这一切的阿克巴大帝,在本排行榜中的印度帝王中,排名仅次于阿育王。

  17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é),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英语:the Sun King),是法国波旁王朝著名的国王,执政期1643年5月14日 -- 1715年9月1日。

  路易十四是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路易十四身高仅有154米,喜欢穿高跟鞋和戴蓬松的假发。去世于凡尔赛宫。葬于圣丹尼斯教堂。配偶:第一任 玛丽亚·泰雷扎--西班牙公主、法国王后 ,第二任 曼特农女侯爵Françoise d'Aubigné,Marquise de Maintenon 。

  18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Пётр Великий)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Peter Ⅰ,Пётр Ⅰ)的尊称。

  彼得一世全名为: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2]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于1672年生于莫斯科。1725年去世。他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和他的第二个妻子维塔利娅·纳利什基娜的独生子。彼得不到4岁父亲就去世了。因为亚历克西斯的第一妻子还为他生了13个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斗争。有一次他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做了几年摄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摄政王位。从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稳固。

  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205cm,也是世界最高的皇帝。精力充沛,潇洒欢快。但是他时常发脾气,饮酒过度时就大发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军事才能外,还对射击、印刷、航海、造船等做过研究。他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与中国的康熙帝同时。康熙生于1654年 卒年:1722年,比彼得大18岁

  19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 -1814,1815)、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在位前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出生: 科西嘉岛

  身高: 5 ft 7 = 170 cm

  国籍: 法兰西

  20姓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港译:希特拉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时30分

  出生地点: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因河(最后汇入多瑙河,而非莱茵河)上的Braunau)

  过世时间: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

  过世地点:柏林。

  个人简介: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头号战犯。世界近代历史上俱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心理学家。姓氏的由来阿道夫·希特勒家世是非常混乱和复杂,希特勒这个名字的由来,应由他的祖父说起,这位德国未来元首的先祖,世居在瓦尔德维特尔,这位于多瑙河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边境之间奥地利的一个县城,此处属森林茂盛的丘陵地区,也算是奥匈帝国的穷乡僻壤,此处有如捷克农民般的近亲通婚,而后来阿道夫·希特勒的父母便是,他们的私生子女很多,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本名叫做约翰·格奥尔格·希特拉,希特勒(Hitler)这个姓氏是阿道夫的祖父把原本的姓氏希德拉(Hiedler)改掉而来,阿道夫的父亲本从母姓,这是因为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拉也是私生子,他出生于1837年6月7日,在39岁之前一直袭用母亲姓氏施克尔格鲁勃,因此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名字伴随了阿道夫的父亲大半生,虽然人们没有证据证明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便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父亲,但后来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在销声匿迹30年后在瓦尔德维特尔、威特纳镇出现,为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认祖归宗,在公证上承认父子关系,此时他们的姓氏希德拉已改成希特勒,此时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已经84岁了。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

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

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

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

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

江绍兴)。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

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

吴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公元前496年,

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乘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双方对

阵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

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

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

乱。越军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阖闾本人也受伤不治而死,临终前再三叮咛儿

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准备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春,

越王勾践得知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不听大臣范蠡的劝告,在准备不充分的形势下,

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吴军

同仇敌忾,奋勇冲击,越军不敌,损失惨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

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

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

去向吴王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

为吴的附属国,并声明如吴国不许,则越将破釜沉舟,与吴血战到底。伍子胥认为争霸

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

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养痈遗患,“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夫差急于北

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因此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

国。

越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诏罪己: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

罪也,寡人请更。”并下令“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

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

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

任,于3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所谓“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争取民心,选贤纳谏,让文种治

政,范蠡整军,建立招贤馆,礼遇收罗各方面人才。改革内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

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在军事上,筑城立廓,修缮被战争破坏的

都城,训练部队,厚赏严刑,扩充兵员。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

吴”的方针。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送美 女西施、郑旦给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并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其内部

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

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争取了与国。越国力量大

为增强,发兵伐吴所缺乏的只是时机问题了。

在越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复仇雪耻而磨刀霍霍时,吴国却日趋腐败。夫差因胜

而骄,奢侈*乐,穷兵黩武。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不分昼夜同西施在上面狂

欢作乐。

同时,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公元前489年,进攻陈国,次年攻鲁,慑

服了附近的小国,为北进中原开辟了道路。

夫差又征调大批民工构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

为导吴北进中原,使之与晋、齐、楚为敌,造成乘虚袭吴的机会,勾践向夫差大献殷勤,

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以推动夫差北上。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决定北上伐齐,联合鲁军,击败齐军。战后,

夫差更加骄横,认为只要最后压服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约定晋定公和各国诸侯

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行前,夫差对太子友提出应

防备越乘虚而入的劝谏置若罔闻,认为中原霸权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机。因此自率精

兵3万空国远征,北上黄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残1万人留守姑苏,勾践梦寐以

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勾践调集越军4.9万,兵分两路,一

路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等为先锋,

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

止越军进攻。他感到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

轻视越军,不听调遣,擅自率5000人出战,击败越先头部队,更加骄傲轻敌。二十二日,

勾践主力到达,发起猛攻,将吴军包围聚歼,并俘虏太子友等。接着挥师进入姑苏。

此时夫差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惟恐影响争霸,一连杀

掉7个来报告情况的使者以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士威胁晋国让步,终于勉强做了

霸主,然后急忙回国。但是由于姑苏失守的消息已泄,军心动摇,夫差感到反击越军没

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因实力不足以灭吴,允许和议,撤兵回国。

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征战连年,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内空虚,一时无力反击,

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越国却利用缴获的资财充实了自己,提高了

战胜吴国的信心。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荒,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

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三月率军出征,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

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吴军在北,越军在南,双方隔水对阵。黄昏时,勾践

在主力的两翼派出部分兵力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夫差误

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忙分兵两路迎战。勾践乘机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

其不意地从吴军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实行中央突破。吴军兵败溃退,越军乘胜扩张

战果,挥兵猛追。吴军一败再败,退守姑苏,越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企图困毙吴军。

吴军被围于姑苏达3年之久,终于势穷力竭,突围逃到站苏台上,但旋即又被包围。夫

差企图效勾践当年之故伎,卑辞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却非20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

患,勾践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

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

吴越战争,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代

代相传,佳话千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夫差因胜而骄,

纵敌贻患,处安忘危,最终身败国亡。

谢谢你的关注

传统的观点认为秦朝亡于苛刻的法治和无休止的暴力。综合各种的说法,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己戍边称为“践更”)

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之后原本应该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表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政治宣传失败。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就目前对始皇帝陵边修陵民工瓦当的发掘来看,记载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东地区的郡县。秦朝修筑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粮草大部分来源于关东地区。我记得探索与发现当中有一期说秦朝伐匈奴的粮草来自于齐地的,运粮食的车队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过黄河,每655石粮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达前线。由此可见对关东经济的掠夺到了什么程度。

7,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秦国凡攻略一地,必夺其地,迁徙秦民居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厓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等等等等。这也是上面所说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的原因。而且,秦国关中地区的人只是苦于严厉的法律,而并不是苦于徭役,他们的经济并没有受非常大的损耗。这也是为什么在秦末大起义之后,所有的爆发点都在关东,而关中地区始终没有发出一叮点火花;刘邦进关只是约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占有了关中,粮秣极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素质的变化。秦国讲求法治,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才能远远不如秦始皇(虽然按史记的记载,二世即位之后的春天就出行郡县,在4个月内东到浙江北达渤海并太行而还,如果这个记载是事实的话,这无疑创造了古代交通条件下的高速度记录。这似乎可以说明秦二世并非无能之君,但是显然的,即便如此,二世个人的阅历和火候显然不足以担当重任)

追答:打天下需要的是勇猛凶狠,守天下则需要安抚和善待,贾谊著名的《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说法几乎是分析秦亡原因定论。

2

分享评论

率土之滨赛季制地缘战略游戏开创者

值得一看的三国三国相关信息推荐

网易策略游戏扛鼎巨作率土之滨,全球6000万策略爱好者的首选!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广告

「天猫11月11日终极狂欢」24期免息购新机!

值得一看的三国志相关信息推荐

「天猫11月11日终极狂欢」手机钜惠,24期分期免息助你精选好货轻松购!

shoujitmallcom广告

十分钟有问必答

561人正在问

强盛百年的秦国,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秦国那么强大,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

进行了太多的大工程和战争,超过了当时生产力的承受水平,比如阿房宫,比如长城,比如北逐匈奴,比如南征百越,再比如天下的驿道,等等等。 百姓的生活,处于极度崩溃的边缘,所以,一旦始皇帝去世,变乱就开始了。 秦始皇,还是太过好大喜功了一些。

243浏览2017-03-14

大秦帝国那么强,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四年就灭亡了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

1赞·145浏览2017-05-05

秦朝统一了六国,为什么几十年后这么快又灭亡了

苛政猛于虎,朝廷不知道体恤百姓,赋税徭役过度,百姓不堪其负。和隋朝一样,大量财富藏于朝廷,而且修长城阿房宫,秦皇陵等,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受压迫的人,都起来响应了。接着各地贵族农民起义不断,终于瓦解强盛的大秦帝国。

62浏览2017-07-20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秦灭亡以后天下又短暂的分裂了,后来被刘邦统一了

1赞·128浏览2018-06-01

秦始皇继承“六世余烈”,秦国历经百年统一中国,为什么十几年就灭亡了?

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原总共经历了接近百年的时间,这百年时间,秦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特别发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够成为最后统一中国的那个国家。 可是后市同样就因为这个问题而提出了疑问,那就是历经这么长时间完成统一的秦国,竟然已经这么强大,为何在统一之后短短十几年就迅速地走向了灭亡呢? 其实这个原因是非常多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就要拿秦朝确立政权以后和之前统一过程中的统治者相对比,在秦朝从一个弹丸小国,逐渐走向军事大国的过程当中,百年间的时间里,基本上每一任统治者都是雄韬大略,这也促进了秦朝的统一大业。 然而在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开始逐渐荒迷无度,大肆为自己修建陵墓,享受统一之后的荣华富贵,而在这样的享受之后,秦始皇也就很快便去世了。 继位之后的胡亥,也就是将秦朝带向灭亡的年轻的秦二世,不仅自己昏庸无能,并且还特别的傻,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操纵。统治者的无能,也就为秦朝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然后第二的原因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秦始皇大肆修建陵墓,修建秦长城,令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不堪压榨,也就纷纷走向了起义的道路。起义的烽火在全国各地纷纷燃起,秦国不堪其累,最终在各路反王的征伐之下走向了灭亡。

85浏览2019-10-03

什么是圣母?

187936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96播放

能介绍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有很多

5条回答·18人在看

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样吗,为什么有人难以抉择?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儿生女的决定权在于男人的精子是X还是Y染色体了,而且宝宝的性别在受

22条回答·522人在看

《刺激战场》和《和平精英》是什么关系?

游戏档案厅

关注

58播放

人经常喝碳酸饮料,为什么会腐蚀牙齿?

碳酸饮料中富有大量的酸性成分和糖,饮用时牙齿会被饮料中酸性物质浸泡、酸蚀,长期饮用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就

13条回答·242人在看

魔兽世界这游戏好玩吗?

乱扒游戏雷

贡献了超过1771个回答

关注

781播放

Q我吧是什么意思?

热词课代表

上,你想要的热词都在这里

关注

14,300播放

正在加载

看你想寄去台湾那

区号如下 邮递区号一览表 台北市 新竹县 和 平 424 东 石 614 山 上 743 来 义 922 中正区 100 竹 北 302 新 社 426 六 脚 615 新 市 744 万 峦 923 大同区 103 湖 口 303 潭 子 427 新 港 616 安 定 745 崁 顶 924 中山区 104 新 丰 304 大 雅 428 民 雄 621 高雄市 新 埤 925 松山区 105 新 埔 305 神 冈 429 大 林 622 新兴区 800 南 州 926 大安区 106 关 西 306 大 肚 432 溪 口 623 前金区 801 林 边 927 万华区 108 芎 林 307 沙 鹿 433 义 竹 624 苓雅区 802 东 港 928 信义区 110 宝 山 308 龙 井 434 布 袋 625 盐埕区 803 琉 球 929 士林区 111 竹 东 310 梧 栖 435 云林县 鼓山区 804 佳 冬 931 北投区 112 五 峰 311 清 水 436 斗 南 630 旗津区 805 新 园 932 内湖区 114 横 山 312 大 甲 437 大 埤 631 前镇区 806 枋 寮 940 南港区 115 尖 石 313 外 埔 438 虎 尾 632 三民区 807 枋 山 941 文山区 116 北 埔 314 大 安 439 土 库 633 楠梓区 811 春 日 942 基隆市 峨 眉315 彰化县 褒 忠 634 小港区 812 狮 子 943 仁爱区 200 桃园县 彰 化 500 东 势 635 左营区 813 车 城 944 信义区 201 中 坜 320 芬 园 502 台 西 636 高雄县 牡 丹 945 中正区 202 平 镇 324 花 坛 503 仑 背 637 仁 武 814 恒 春 946 中山区 203 龙 潭 325 秀 水 504 麦 寮 638 大 社 815 满 州 947 安乐区 204 杨 梅 326 鹿 港 505 斗 六 640 冈 山 820 台东县 暖暖区 205 新 屋 327 福 兴 506 林 内 643 路 竹 821 台 东 950 七堵区 206 观 音 328 线 西 507 古 坑 646 阿 莲 822 绿 岛 951 台北县 桃 园 330 和 美 508 莿 桐 647 田 寮 823 兰 屿 952 万 里 207 龟 山 333 伸 港 509 西 螺 648 燕 巢 824 延 平 953 金 山 208 八 德 334 员 林 510 二 仑 649 桥 头 825 卑 南 954 板 桥 220 大 溪 335 社 头 511 北 港 651 梓 官 826 鹿 野 955 汐 止 221 复 兴 336 永 靖 512 水 林 652 弥 陀 827 关 山 956 深 坑 222 大 园 337 埔 心 513 口 湖 653 永 安 828 海 端 957 石 碇 223 芦 竹 338 溪 湖 514 四 湖 654 湖 内 829 池 上 958 瑞 芳 224 苗栗县 大 村 515 元 长 655 凤 山 830 东 河 959 平 溪 226 竹 南 350 埔 盐 516 台南市 大 寮 831 成 功 961 双 溪 227 头 份 351 田 中 520 中西区 700 林 园 832 长 滨 962 贡 寮 228 三 湾 352 北 斗 521 东 区 701 鸟 松 833 太麻里 963 新 店 231 南 庄 353 田 尾 522 南 区 702 大 树 840 金 峰 964 坪 林 232 狮 潭 354 埤 头 523 旗 山 842 大 武 965 乌 来 233 后 龙 356 溪 州 524 北 区 704 美 浓 843 达 仁 966 永 和 234 通 霄 357 竹 塘 525 安平区 708 六 龟 844 花莲县 中 和 235 苑 里 358 二 林 526 安南区 709 内 门 845 花 莲 970 土 城 236 苗 栗 360 大 城 527 台南县 杉 林 846 新 城 971 三 峡 237 造 桥 361 芳 苑 528 永 康 710 甲 仙 847 秀 林 972 树 林 238 头 屋 362 二 水 530 归 仁 711 桃 源 848 吉 安 973 莺 歌 239 公 馆 363 南投县 新 化 712 三 民 849 寿 丰 974 三 重 241 大 湖 364 南 投 540 左 镇 713 茂 林 851 凤 林 975 新 庄 242 泰 安 365 中 寮 541 玉 井 714 茄 萣 852 光 复 976 泰 山 243 铜 锣 366 草 屯 542 楠 西 715 澎湖县 丰 滨 977 林 口 244 三 义 367 国 姓 544 南 化 716 马 公 880 瑞 穗 978 芦 洲 247 西 湖 368 埔 里 545 仁 德 717 西 屿 881 万 荣 979 五 股 248 卓 兰 369 仁 爱 546 关 庙 718 望 安 882 玉 里 981 八 里 249 台中市 名 间 551 龙 崎 719 七 美 883 卓 溪 982 淡 水 251 中 区 400 集 集 552 官 田 720 白 沙 884 富 里 983 三 芝 252 东 区 401 水 里 553 麻 豆 721 湖 西 885 金门县 石 门 253 南 区 402 鱼 池 555 佳 里 722 屏东县 金 沙 890 宜兰县 西 区 403 信 义 556 西 港 723 屏 东 900 金 湖 891 宜 兰 260 北 区 404 竹 山 557 七 股 724 三地门 901 金 宁 892 头 城 261 北屯区 406 鹿 谷 558 将 军 725 雾 台 902 金 城 893 礁 溪 262 西屯区 407 嘉义市 600 学 甲 726 玛 家 903 烈 屿 894 壮 围 263 南屯区 408 嘉义县 北 门 727 九 如 904 乌 丘 896 员 山 264 台中县 番 路 602 新 营 730 里 港 905 连江县 罗 东 265 太 平 411 梅 山 603 后 壁 731 高 树 906 南 竿 209 三 星 266 大 里 412 竹 崎 604 白 河 732 盐 埔 907 北 竿 210 大 同 267 雾 峰 413 阿里山 605 东 山 733 长 治 908 莒 光 211

哈罗 ! 大大 我可以建议你去仁宝当铺哦!! 在中坜往桃园方向中华路二段 YKK对面 我也是去那里借的 店长很好商量 会给你方便的 保密 利息也很低 !服务态度也很亲切 我也是我朋友介绍我去那的 而且她们在网路上的评价也很好哦 你可以去网路上搜寻 仁宝当铺 他们很专业 过件率也很高 评估完你的条件马上放款 事后你有什么问题 打过去给他们 他们都会尽量配合你 你可以去了解看看 !祝你好运~~~

这为网友你好 我本身也有遇过这问题 急需用钱 找银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坜仁宝当铺 有在帮人代办二胎 估价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询问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借过 服务态度好 办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周转的好帮手 放心啦!仁宝当铺是 立案合法当铺 网路上的风评也非常好 在 中坜YKK对面 03-4520077

post/post/inter/down/indexjsp 可以系依个台湾邮政网度downloadcheck下你想要那一区既邮递区号

姓郑的名人明星伟人 郑嘉颖、郑秀文、郑元畅、郑爽、郑容和、郑源、郑秀晶 郑燮 郑成功 ,郑源,郑中基,郑伊健 郑少秋 郑希怡 郑则仕 郑少秋、 郑嘉嘉、 郑则仕、 郑希怡、郑宇成

郑玄、郑用、郑芝龙、郑板桥

郑梗洁、郑亚旗、郑东汉、郑乾龙、郑回、郑建龙

求历史上所有的郑氏文化名人 郑桓公  郑国时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 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

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

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 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烛珐武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叔詹

周囊王十二年,郑国受晋国围攻,为了让晋军撤走,郑伯派谋臣叔詹往见晋侯。晋侯见了叔詹,历数他的罪状,命令左右马上备鼎,要烹叔詹。叔詹面不改色,请求让他说完话后再杀。晋侯应允,叔詹说,以前他曾对郑伯说,晋公子贤明,将来在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现在郑国面临大祸,郑伯不愿让他往见晋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训,自愿请求被杀,来挽救满城大难。接着,他就说:“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晋侯听了,大吃一惊,立刻决定不杀叔詹,并且款待他。

弦高

郑穆公元年(前627),秦国偷袭郑国,当秦国军队行至滑地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赶着自己的牛群,冒充郑国使臣,前来犒赏秦军,并派人回国告急。秦国军队以为郑国已有所准备,便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返回秦国。

子产

(?~前522),

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国内强族交讧,兵革频临。子产为政,内修法度,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外应诸侯,周旋于列强之间,卑亢得宜,数以辞令折服强敌,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曾整顿田地疆界、沟洫,以利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并把刑书铸在鼎上予以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使郑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子产还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反对迷信活动。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子产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内外交誉。“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郑定公八年(前522)子产卒,孔子惊闻子产死,泣曰:“古之遗爱也。”子产墓位于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志》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又据《水经注》载:“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 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汉时期。郑姓的多重发展。

郑旦

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国

>>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郑旦,春秋越美女。

郑袖,战国时楚怀王夫人。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

郑兴,东汉经学家。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

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 的名将。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 。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 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氏名人 历史名人

郑成功 民族英雄,

郑板桥 扬州八怪

……

影视名人

郑爽、郑秀妍等

望采纳 谢谢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郑桓公:

郑国时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甲申年遥祭郑姓始祖郑桓公文

维公元二○○四年,岁在甲申。郑氏儿女,桓公子孙,遥祭郑姓始祖华山之麓,渭水之滨,华县城内,郑桓公陵,谨以遥祭,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郑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郑国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家康泰,为族振兴,秉承祖训,至诚至忠。凝聚智慧,屡建旷世丰功。巍巍姬郑,血脉永承!

世纪更新,姬郑振兴。辉煌史册,谱写新声。锦绣家园,再振雄风。发展经济,再造秀美,焕发生机,民安家宁。煌煌姬郑,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郑武公:

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

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 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烛之武: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叔詹:

周囊王十二年,郑国受晋国围攻,为了让晋军撤走,郑伯派谋臣叔詹往见晋侯。晋侯见了叔詹,历数他的罪状,命令左右马上备鼎,要烹叔詹。叔詹面不改色,请求让他说完话后再杀。晋侯应允,叔詹说,以前他曾对郑伯说,晋公子贤明,将来在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现在郑国面临大祸,郑伯不愿让他往见晋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训,自愿请求被杀,来挽救满城大难。接着,他就说:“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晋侯听了,大吃一惊,立刻决定不杀叔詹,并且款待他。

弦高:

郑穆公元年(前627),秦国偷袭郑国,当秦国军队行至滑地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赶着自己的牛群,冒充郑国使臣,前来犒赏秦军,并派人回国告急。秦国军队以为郑国已有所准备,便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返回秦国。

子产(?~前522),

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国内强族交讧,兵革频临。子产为政,内修法度,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外应诸侯,周旋于列强之间,卑亢得宜,数以辞令折服强敌,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曾整顿田地疆界、沟洫,以利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并把刑书铸在鼎上予以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使郑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子产还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反对迷信活动。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子产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内外交誉。“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

郑氏家族有哪些名人? 30分 郑氏名人太多了。

郑武公

郑庄公

郑旦

郑吉

郑玄

郑虔

郑注

郑板桥

郑和

郑成功

历史上郑姓的名人 郑成功 郑观应 郑和 郑燮

古代山东省郑氏名人 舜帝,山东诸城人。三皇五帝之一,古代名君。

姜尚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姜太公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安徽阜阳颍上县人,现有管鲍祠。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曾参(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开创春秋五霸之首。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大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

孔融(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著作有《出师表》《隆重对》《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作者

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