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重返月球计划是怎样的?

游戏攻略09

世界各国的重返月球计划是怎样的?,第1张

世界各国的重返月球计划是怎样的?
导读:“阿波罗”工程结束了,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月球。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言,月球上有许多新资源,是未开发的新领域,也是人类通向其他星球的跳板。由于月面上的重力特别小,采矿特别方便,现在已知月岩中至少含有89种矿物,其中铝、钛等含量尤为丰富,约是地岩的6

“阿波罗”工程结束了,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月球。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言,月球上有许多新资源,是未开发的新领域,也是人类通向其他星球的跳板。由于月面上的重力特别小,采矿特别方便,现在已知月岩中至少含有89种矿物,其中铝、钛等含量尤为丰富,约是地岩的6倍。此外还有6种是地球上没有的资源,尤其是它那里蕴藏着丰富的氦-3——这是一种可以用于核反应却没有污染的高效燃料。科学家指出:“只要有25吨氦-3,就可以满足美国一年的能量所需。”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就不会有大气干扰。同样的仪器,分辨本领至少可以比在地球上提高10倍以上,而且小重力能制造出更大的天文望远镜。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欧共体、日本等10个国家与地区都在跃跃欲试,争取在重返月球时夺得先机。

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了“三部曲”:先是于2007年前后发射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在它绕月运转期间,向月球发射几枚特别的导弹“地堡克星”,这种导弹能穿透月球表面地层数米,其高能量又能使所带的仪器在地下开始工作,最后寻找到几个可以建立适合人类居住与工作的基地;第二步是在2008年开发一种“乘员探索飞行器(CEV)”,以替代现在所用的航天飞机,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第三步是正式登月,先于2008年前后发射无人驾驶的月球探测器登陆,做好一系列的先行工作,然后在2018年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在月面上建立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在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后,美国“拯救文明联盟”组织提出“月球方舟”计划,要在月球上储存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知识,以防万一地球遭遇全球性的毁灭性灾难,那么储存在月球的生物DNA样本仍然可以用来重新把人类和万物复原。

提出“月球方舟”计划的“拯救文明联盟”组织成员并不是科学狂热主义者,他们都是非常严肃的科学家。

美国这一次的登月计划中将采用新一代宇宙飞船系统。整个系统包括载人型和载货型两种“乘员探索飞行器”,以及“月球着陆器”和“地球出发站”,他们分别相当于当年登月的“阿波罗”飞船的指令舱、登月舱和服务舱。

载人型“乘员探索飞行器”有55米长,可多次重复使用;载货型“乘员探索飞行器”长度几乎是载人型的2倍,载货量至少是航天飞机的5倍。

“乘员探索飞行器”系统抛弃了航天飞机的设计理念,与航天飞机相比,有更高的安全系数。

美国这次重返月球计划与当年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如载人型“乘员探索飞行器”比“阿波罗”飞船大2倍,体重也增加了一半以上,达25吨,所以除能搭载4~6名航天员外,还能运送大批物资到月球,为将来的连续登月作准备。他所运送的物资数量可以帮助航天员在月球上生活6个月的时间。而“阿波罗”飞船只能运送3人,让2人在月球表面登陆。

按照计划,美国在2018年打开重新登月的大门后,将以每年至少两次的频率继续登月,每组航天员可以在月球停留半年,像“国际空间站”的操作模式一样,负责那里的日常运作并完成相关使命。

最终,美国将在月球南极建立一个航天员常驻月球基地。在该地区建立基地是因为那里有大量氢,可能还拥有水冰。这对人类最终实现载人登火星极为重要,因为若能实现从月球向火星发射载人航天器,不仅可以大大节约发射成本,而且还可以利用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也可以为未来火星登陆计划积累经验和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

另一个航天强国俄罗斯也不甘落后,尽管它在20世纪的登月竞赛中遭到了惨败。其实当年的苏联也制定过周详的登月计划,还培养了两名登月宇航员——格列奇科和马可罗夫,可是设计制造H-2运载火箭的权威人士科罗廖夫在痔疮病发作开刀时,却让一个喝醉了的外科大夫糊里糊涂地弄死了。科罗廖夫的枉死,让苏联的航天事业一度处于“技术真空”状态。1969~1972年的4次火箭试验全部以失败告终,因而当时他们至多只能让无人飞船“月球号”去取一些月岩标本。

2005年7月,俄罗斯航天局宣称,政府业已批准了2006~2015年预算达3000亿卢布的航天计划:在2008年前制造并发射26颗新卫星;往后的10年内将发射70颗新一代卫星;2010年建造在月球上的“月球基地”;2015年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

欧洲已经不声不响地于2003年9月28日把一枚“SMART-1”月球探测器送上征程。经过13个月的奔波,它已胜利抵达环绕月球的轨道,并开始向地球发送有关资料。欧洲空间局还表示,他们已经决定在2008年之前再发射一枚月球探测器,随后在2009~2010年实现软着陆,最后将于2020年实现宇航员登上月球,并完成基地的建设工作。

此外,日本与印度也极想挤进“返月俱乐部”。日本曾于1991年成功发射了“飞天号”月球探测器,按计划它于1993年撞向月球,实现了硬着陆。1996年日本提出了一个行动计划,准备花30年时间和260亿美元,建造一个包括居住区、生产氧与能源的工厂及天文台的永久性月球基地。印度于2003年公布的探月计划则是先于2007~2008年发射无人飞船,2015年让印度的宇航员踏上月球大地。

此举可以更快地打造出人类的宜居环境。

NASA称美国计划204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在美国总统纳尔逊·拜登提出的2023年预算草案年度演讲中,他指出:“我们的计划是,2040年,让人们可以在火星上行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拜登要求在2023年为美国宇航局提供260亿美元的预算,包括未来人类在火星上的任务费用。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是太阳系中四颗类地行星之一。它的橙色外观是由于赤铁矿的覆盖,其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此外,火星有大气层。虽然它很薄,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但它有极低的冰川。火星中纬度地区仍有大量冰水和地下水喷涌而出。

此举具有哪些意义?

如果未来人类不得不移民,火星无疑将是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环境的行星。然而,204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少数宇航员能被送往火星。大规模迁移估计还需要很长时间。未来宇航员去火星执行任务,很可能是一个火星重建计划。为了让火星更适合人类居住,更快的为人类创造宜居环境。否则,等到火星可以居住人类的时候,估计地球的资源早就耗尽了。

将人类送上火星有哪些难点?

登陆火星并没有那么难。难的是地球和火星的距离至少有5500万公里,世界上现有的所有火箭都无法承担如此长距离的载人任务。美国和欧盟已经发射了多次火星着陆探测器,美国的猎奇号探测器获得了大量的火星数据资料,使得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越来越高,探测器着陆技术和载人着陆技术没有太大区别。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形式,一直以来是人类深空探测计划任务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对太阳系内的月球、火星、金星以及更遥远的天体,还是对太阳系之外的恒星系统开展探测,深空探测器都被赋予了这项“职责”。

而通过地球支持生命存在的各种基本条件,科学们对恒星系统内部潜在存在生命的区域,给出了“宜居区”的概念,各种天文观测或者是近距离 探索 ,只要是进入到了宜居区的范围,那么就将极大激发科学家们深入寻找地外生命的兴趣。

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实际上是一个由三颗恒星所组成的系统,其中有两颗类似太阳的恒星A和B,散发出强烈的光芒,另外还有一颗相对“独立”的红矮星-比邻星。在这个“三星”世界中,科学家们已经探测到至少拥有一颗行星,因此科学家们都在试图穿透这两颗明亮恒星和比邻星,来寻找行星的运行规律和上面的基本状态。

而现在,又有一组科学家,计划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这样的世界进行搜索,即使用私人资助的望远镜,来试图揭示这个系统中是否存在着“宜居区”行星,从而彻底改变我们对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认识。

这组科学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对外宣布,他们已经获得50万美元的资助,来继续开发Toliman小型天文望远镜,这款天文望远镜的概念模型,之前就已经得到了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澳大利亚空间工程公司 Sabre 航天公司、以及部分亿万富翁的支持。

这款望远镜非常“迷你”,只有鞋盒大小,不过在设计它时赋予它一个特定的观测目标,即在半人马座阿尔法系统中,特别是在这个多星系统的“宜居区”内寻找行星。这款小型的、私人天文望远镜,计划于2023年完成建造,并被发射到地球上空,以其它大部分的望远镜所无法比拟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

在对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中的行星进行搜索,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2012 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围绕阿尔法星B运行的行星,被称为半人马座阿尔法星Bb,不过2015年其他研究人员似乎找到了这颗行星并不存在的证据,于是这颗行星是否存在存疑。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比邻星周围,发现了一颗可能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被命名为比邻星b。在今年早些时候,在阿尔法星 A 的轨道上,又发现了可能存在一颗类似太阳系内海王星大小的行星。

Toliman望远镜是一种轨道轨迹干涉监测望远镜,主要利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和B的双星性质,来探测任何一颗恒星的宜居带内是否存在行星,技术手段是一种被称为“衍射瞳孔”的方法,也就是说是一种利用了“光学技巧”的模式。

具体来说,这款望远镜的12厘米宽的口径,它不会拍摄高分辨率的恒星图像,而是将接收到的恒星光线“分散”到数千个像素中,然后创建一个由光线特征所组成的图案,从而形成每颗恒星在空间相应位置处的“光子指纹”,从这个“指纹”中,科学家们有可能发现受行星引力牵引引发的恒星位置的微小变化。

通过这个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定量地评估每个行星世界对恒星产生的引力强度,然后可以为准确测量新发现行星的质量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划清这个未知行星世界,是处于“迷你海王星”和地球这类岩石行星之间的哪一个区间,从而结合其所处的恒星系轨道位置,来判断其是否适宜生命存在。

目前,该望远镜的核心部件已经“签订了合同”,建造和发射的各项技术也已经准备就绪,需要的就是等待了。Toliman任务在推进地外行星探测方面,从目前看有两个“前无古人”的尝试,一个是使用私人资金来推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发现了宜居行星的风险,不过潜在的回报是巨大的。

第二个突破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过去20多年科学家搜寻地外生命的范围进一步聚焦了,从寻找到的数千颗地外行星中收缩到一个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恒星系统。所以说,Toliman的私人 探索 任务,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即使最终检测不到任何东西,也会对半人马座阿尔法系统有个更加深入的认知。

就目前的Toliman任务来看,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是主要目标,在未来几年之后,我们就可能知道那里是否存在一个或多个潜在的适合居住的行星世界。由于距离太阳系就在咫尺,所以我们不仅仅会用望远镜来观察它们,后续可能还会发射搭载着机器人的探测器进行访问。如果近期宇宙飞船的动力系统能够出现突破性进展,以十分之一光速向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发送小型航天器,几十年的时间我们还是等得起的。

《星球计划》很中国

虽然《星球计划》从内容形式上不可避免有些老套,但宏信软件有限公司CEO陈宏刚却向记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游戏是一个艺术品。“真正决定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星球计划》让中国传统文化、时尚元素与游戏场面巧妙结合。”据介绍,在游戏中各个星球以我国古今名人的名字命名,在游戏的交流与合作中,体现“智、信、仁、勇、义”这些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同时游戏的场景设计也不失大制作的气派。

根据市场决定走向

负责宏信《星球计划》技术和策划的余总监表示,目前即将面世的只是《星球计划》的第一部———远征。而游戏之后的走向将全完由游戏玩家决定。如果这款网游能迅速走红市场,那么将会继续推出《星球计划II》、《星球计划III》。同时,宏信公司还向记者透露:根据重庆这个城市自身的特点,公司还在计划研发一个以摩托车为主题的游戏。据了解,由宏信软件公司与西南大学联合主办的西南大学游戏实验室即将于今年9月建成。

游戏模式多种多样,但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主流游戏模式无外乎以下三种:

1 RPG

RPG(Role Playing Game)即角色扮演游戏。玩家扮演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根据游戏提供的一定情节、事件,在广阔的虚拟空间中旅行、冒险、生活,体验人物成长的乐趣。代表作品有: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家用机游戏《最终幻想》系列,以及网游《魔兽世界》、《梦幻西游》等。

2 RTS

RTS(Realtime Strategy Game)即时战略类游戏。玩家相当于部队的指挥官,在相对开放的游戏环境下规划布局,指挥自己的部队与其他玩家或电脑势力对抗。RTS游戏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即时的,要求玩者具备良好的大局观。代表作品有:《红色警报》、《帝国时代》、《星球争霸》、《魔兽争霸》等。

3 FPS

FPS(First Personal Shooting Game)即一人称射击游戏。玩家利用游戏中提供的装备在游戏地图中战斗,以击杀敌对玩家或达成战略目标为目的,对玩家的个人操作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表达作品有DOOM系列、QUAKE系列等,当然,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是CS。

那么,假如一款游戏,即有角色扮演的特质,让玩家成长历练其中,又具有即时战略游戏的特色,拥有需要玩家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势力对抗,同时还如同CS一般,提供激烈炫技PK对决,那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如来构想一下。

设定这是一款机甲游戏,在RPG模式下,必然是由玩家操作机甲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战斗。第三人称视角是RPG网游中最常见的一种操作视角,它便于玩家了解自己人物的行动,观察环境以下达游戏指令(如下图)。

RPG模式适用于玩家探索地图、做任务、击杀怪物以及与其他玩家进行交互活动。

虽然RPG模式用来PK也未尝不可,但是与CS等FPS游戏相比,未免就缺少了很多身入其境的感觉,毕竟那是第三人称视角,没有办法体会第一人称视角时的所见所得。我们人平时生活中,除非是看录像,我们所经历所做的事情都是通过第一视角来实现的,假如某天你要和某个坏蛋打一架,让你看着实时录像来操作自己的身体,恐怕你也不习惯吧。

比如在机甲类游戏中,如果你一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又如何能够体验到坐在操作室里,切实操作一部机甲的感受呢?请看下面这张概念图:

当游戏切换至FPS模式,玩家的观察视角从第三人称视角切换到第一人称视角,视线局限于操作仓观察范围之类,需要转换方向、听声观影来观察环境,游戏的各种操作功能都化身为驾驶舱按钮,那种切身操作机甲的感觉顿时就出来了!

当你在这种模式下与其他玩家PK竞技,真是颇有不亚于CS的激烈畅快感,可以真切地融入战斗之中。

同时,作为一款科幻战争网游,在与外星侵略者以及其他各种势力的对抗当中,千军万马的大型作战场面当然也必不可少。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如何根据战局、战场情况指挥你的军团战友合理布局,规划战术,想必所有熟悉RTS的玩家朋友们也都自有心得。

风格迥异战术多变的战场功能,将即时战略的精髓引入,更加强调团队的协作性与凝聚力,为拥有铁杆队友和紧密配合的游戏团队,打开了更精彩的胜利之门。

随着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发者们开始注意融合多种游戏模式的优点。我们欣喜的看到,国内的研发力量也没有固守陈规,像《星球计划》这样的自主研发的国产游戏也在摸索,努力开创出FPS+RTS+RPG三者合一、新颖独特的新游戏模式。虽然现在他们做的,可能还不是非常成熟、毫无瑕疵,但是相信秉着“宏达于中,信义致远”的精神,他们将来会走得更远更好。

星际穿越曼恩博士去执行的任务是找到一颗适合居住的星球,在这个故事里面曼恩博士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人物,原来他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家,所做的事情也是为了所有人着想。可是在后面曼恩却无意中探索到了一个并不适合人们居住的星球,本来他可以尽快的离开这里,却无意中发出了错误的信号。

这导致其他的人跟着一起来到了这个星球,而曼恩博士却是一个不想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他担心自己的这个谎言暴露,所以就想杀死所有的人,还把自己的机器人设置也变成了自爆,杀死了一个伙伴,这是他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好的办法。

如果不是最后杀死库伯的计划没有成功,想必他还会丢下自己其他的好朋友自己独自一个人离开,对于他来说,探索星球的这个计划实在是过于漫长,也没有任何的希望,他找不到新的适合人们居住的地球,也无法再将自己的谎言继续下去。

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尽快离开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因为他知道再待下去,自己也会很快死亡,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理智可言,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杀死所有的知情人,自己一人独自离开,然后再次开始自己的新旅程。

就在离地球不远的地方,以宇宙学来讲,有一颗几乎和地球一模一样的行星。它的大小和地球差不多,由同样的东西组成,围绕着同样的恒星形成。

对一个在光年之外的外星天文学家来说,通过望远镜观测太阳系的时候,它实际上和我们的星球几乎没有区别。但要知道金星的表面条件--像自清洁烤箱一样的温度,以及大气层中饱和的二氧化碳和硫酸云,就等于知道它根本不像地球。

那么,两颗位置、形状和组成如此相似的行星,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这是一个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行星科学家的问题,也激励着许多被建议金星探测工作。如果科学家们能够理解为什么金星会变成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类似地球的行星是否会有共同宿命。

我是一名行星科学家,我对其他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感到着迷。我对金星特别感兴趣,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与我们的世界可能并不那么不同的世界。

从苏联维纳拉13号着陆器的再处理透视影像全景图中看到的金星表面

曾经蓝色的金星?

目前对金星的科学观点认为,在过去的某个时刻,金星上的水比现在的干燥大气层要多得多,甚至可能是海洋。但随着太阳越来越热、越来越亮(衰老的自然结果),金星表面温度上升,最终蒸发了所有的海洋。

随着大气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金星进入了失控的温室状态,无法恢复。地球式的板块构造(行星外层被打破成大的、可移动的碎片)是否曾经在金星上运行过,目前还不知道。水是板块构造运行的关键,而失控的温室效应将有效地关闭在那里运行的这一过程。

但板块构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地质活动的结束 。这颗行星的内部热能继续产生岩浆,这些岩浆以大量的熔岩流的形式涌出,并重新形成这个星球的表面。事实上,金星的平均地表年龄约为7亿年--当然非常古老,但比火星、水星或月球几十亿年的表面要年轻得多。

艺术家的印象中,曾经的富水金星可能的模样

行星2的 探索

“金星有水论”只是一种假设。行星科学家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金星与地球有如此大的差异,甚至不知道这两颗行星是否真的一开始就有相同的条件。人类对金星的了解比我们对其他内太阳系行星的了解要少,这主要是因为这颗行星给人类的 探索 带来了几个独特的挑战。

比如说,需要雷达穿透不透明的硫酸云,看清金星的表面。这比起月球或水星等容易看到的表面要棘手得多。而且表面470摄氏度(880华氏度)的高温,意味着传统的电子装置的寿命不会超过几个小时。这与火星上的漫游车可以工作十几年的时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温、酸性和表面不明显,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金星并没有进行持续的 探索 计划。

艺术家对以前富含水分的金星的印象。可见光波长的光线无法穿透金星上厚厚的云层。相反,需要用雷达从太空中观察金星的表面。这是由麦哲伦任务返回的数据组成的金星全球雷达图像马赛克图。

尽管如此,21世纪已经有两个专门的金星任务:欧洲航天局的 "金星快车"(2006年至2014年运行)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 "明月号 "航天器(Akatsuki)目前在轨道上运行。

人类并不总是忽视金星,它曾经是行星 探索 的宠儿。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大约有35次任务被派往第二行星。美国宇航局的 "水手2号 "任务是在1962年飞过金星时,第一个成功进行行星相遇的航天器。从另一个世界的表面传回的第一批图像,是在1975年苏联的维纳拉9号着陆器着陆后发出的。而维纳拉13号着陆器是第一个从另一个世界的表面传回声音的航天器。但NASA最后一次发射到金星的任务是1989年的 "麦哲伦号"。1994年,在该航天器消亡于金星大气层中的计划时间之前,几乎用雷达对整个金星表面进行了成像。

回到金星?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宇航局提出了多项金星任务。美国宇航局选择的行星任务是一个名为 "蜻蜓 "的核动力飞船,目的地是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不过,有一项测量金星表面成分的提议被选中,用于进一步的技术开发。

其他正在考虑的任务还包括欧空局的一项任务,以高分辨率绘制金星表面的地图,以及俄罗斯的一项计划,作为唯一一个成功将着陆器送上金星表面的国家,该计划旨在继承传统,再接再厉。

在NASA为我们这个地狱般的邻居设定航线约30年后,金星 探索 的未来看起来很有希望。但是,仅仅一个雷达轨道飞行器甚至是长寿命着陆器的任务,并不能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谜团。

相反,我们需要一个持续的 探索 计划,以使我们对金星的了解达到像了解火星或月球一样的程度。这将需要时间和金钱,但我相信这是值得的。如果我们能了解金星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一个地球大小的世界在接近恒星时是如何演化的。而且,在不断变亮的太阳下,金星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命运。

作者: Paul K Byrne

FY: 布鲁克林恶女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