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片3500字的历史论文

游戏攻略03

求一片3500字的历史论文,第1张

求一片3500字的历史论文
导读: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作为思想观念的“大一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国土统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礼记·坊记》);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更高统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时间概念上,它是指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这种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秩序观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分裂割据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所谓“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关于分裂战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形象写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对迅速,民众的生活相对安定,国家的安全相对能得到保证。这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局面,可以实现人们向往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况。由此可见,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使得统一既是统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观上也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意愿。

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但它始终无法为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中华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并以炎黄之后自居: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汉室可兴”,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赞赏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解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历史哲学层面的论证。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虽始不得正统,卒能合天下于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

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之一,中国文化讲求“用中适时”、“随时以行”,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为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用中适时、随时以行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 *** 论,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理念决定了人们在对待国家统一的问题上,能够秉持现实客观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静看待实现大一统的艰巨性与曲折性。作为统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统一基本条件的创造与统一有利时机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则就是“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势下,要敢于面对暂时分裂的现实,先完成局部的统一,并肯定局部的统一对于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努力为将来的大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条件。譬如,在历史上,战国七雄争战之于秦汉统一、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于西晋统一、南北朝分治之于隋唐统一、宋辽金对峙之于元明清统一等等,在当时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来,都是走向国家大一统的必要环节,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的战略决策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备,繁荣经济,改良政治,增强军力,从而在统一时机成熟之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顺应民心以结束分裂的局面,“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书·羊祜传》)。与此相反,如果昧于时势,企冀在条件不成熟之时“毕其功于一役”,则必然事与愿违,不但无法实现大统一,而且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分裂局面。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云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分”是为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合”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合”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看,秦汉统一的规模胜过宗周的天下一统,隋唐统一的规模超迈秦汉,有清一代的统一规模又远逾隋唐,这正是国家统一大势日趋增强的历史印证。因此,可以这么说,“用中适时、随时以行”的思想 *** 论,几千年来始终维系着人们对大一统的坚定信心,帮助人们克服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所带来的困惑,推动着国家统一大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进。 第二,中华文化讲求“守经用权”、“和而不同”,强调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富有层次的文化现象,要求人们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稳步推进。“守经用权”指的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确看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按照“经权”原则,“大一统”是人们必须严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经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既是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更高政治目标,又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人们在坚守“统一”至上原则的同时,要“守经用权”,通权达变,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这一基本目标铺平道路。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则为人们追求与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它提醒人们,在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上,既要看到统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认统一的差异性。因此,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下”乃是有中心与边缘之别的天下,有层次的天下。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证明。而事实上,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广大的农业区,而且还有广大的农牧业结合地带和牧业区,地区差异很大,彼此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雷同地推行“大一统”行政管理,显然不切实际。因此,传统的“经权”、“和同”思想正好为历代的统一政治实践提供了可事操作的 *** 。这就是要坚持“大一统”之“经”,以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为目标,全面推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积极经营边疆,同分裂割据等违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时,也承认统一的地区差异性、内外层次性,重视区域差别与文化多元。在统一实践上体现出“通权达变”的理性宽容精神,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 *** 的“羁縻”体制及政策,就既赋予了“四夷”边疆在“一体”中的角色,体现了大一统的原则,维护了中央的权威;又“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做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治。这种“经权”、“和同”理论,无疑是国家统一的强大粘合剂。

第三,中华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作一个民族融合的和谐形态,在实践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所谓“统一”就不单纯是华夏汉族方面的问题,而是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历史主题。换言之,统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畛域,实现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的立场有两大支柱:一是所谓“夷夏之辨”,鼓吹“用夏变夷”;一是所谓“夷夏一体”、“王者无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不以种族归属为标准,也不以地域远近为界限,而是以文明进化程度为标准。由于所处位置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占主体地位的华夏民族自然认为诸夏代表着文明与先进,夷狄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由诸夏的文明改造所谓的夷狄,“以夏变夷”,使夷狄逐渐向先进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当然,对这种诸夏本位观,国内少数民族不一定完全赞同,汉代时中行说与汉使辩论时亟论匈奴风俗文化之优长,就是证明。就后者言,“王者无外”、“夷夏一体”意味着天下乃是“统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内”均为“皇帝之土”(《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华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这个逻辑,国内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处其所,进而走向融合,统一于天子的号令之下。这两种民族文化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整体,互为弥补,共同作用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应该指出的是,“用夏变夷”的深层文化含义,是视夷夏关系为可变的实体,而非不变的顽石,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道德、政治方面,而与血缘种族、地域环境无涉,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中国也可以退为夷狄。这样便为历史上少数民族推行汉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至于“王者无外”,则是致力于化解国内不同民族的对立与矛盾,使其认同于“天下”统一的理想。强调华夏与各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并在时机、条件成熟之后一步步走向融合。这样,便为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推行“胡汉一家”的进步民族政策,维护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李卫公问对》卷中);强调“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张不得“有华夷中外之分”(《大义觉迷录》卷一)。中华文化这种增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在促进民族融合、进而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看,追求统一、维护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既为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为人们参与这一历史活动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手段与 *** 。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大统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版图,并为中华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资源。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创造了条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以贯之,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成果,各少数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华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为其发展的归宿,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拓展。换言之,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坚持国家统一大势的健康发展、增进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到了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有一个不断充实、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不断成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沟通,由点及面,由内向外,不断辐射,不断扩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将旧的边缘消融为新的中心,中华民族实体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因此,历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 *** 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虽曾作为与“华夏文化”对立的一极受到排斥,但最终还是在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统”的格局中,得到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文明不但一直没有出现断裂,而且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增加新的活力。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创造力与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得国家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雎鸠

踹雎鸠

雎鸠鸟在叫,成双河边闹。美丽好女子,理想好伴侣。河边水荇菜,左右轻轻摇。贤良好女子,梦里把她思。思之不可得,日夜心中想。想之心忧伤,思之欲断肠。河中水荇菜,风吹左右摆。美丽好姑娘,琴瑟诉衷肠。你可知我心?你可知我意?心意两不知,留我徒悲伤。河里荇菜 草,水里叶巅摇。贤良好姑娘,鼓乐乐她怀。掩面她偷笑,又增我烦恼。笑声和水声,何以解我忧?

桃夭

桃树多繁茂,桃花多妖娆。待你在清晨,不知你能何时来。桃树多繁茂,果实多丰硕。待你在中午,不知你能何时来。桃树多繁茂,桃叶多浓密。待你在黄昏,不知你能何时来。

殷其雷

雷声隐隐响隆隆,好像就在南山中。为何刚来就要走,来去匆匆无闲暇。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隐隐雷声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旁。为何刚来就要走,不肯稍稍做停留。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雷声隐隐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下。 为何才聚又分别,不能稍稍做停歇。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

落梅

枝头梅子落纷纷,树上果实剩七分。我追求的好姑娘,不要拒绝伤我心。枝头梅子落纷纷,树上果实剩三分。我追求的好姑娘,不要无情伤我心。梅子全部落下来,拾完一筐送给你。我追求的好姑娘,明日吉时嫁给我。

小星

小小星星闪微光,三三五五在东方。我在窗下抬头看,月如面庞星如眸,日日夜夜心中想。小小星星闪微光,参箕二星在天上。我在窗下抬头看,参在西方箕在东,一片茫然心彷惶。

江有汜

江水汇合流,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置我于不顾,以后必后悔。江边有小洲,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深情若无睹,以后必后悔。大江有支流,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此时不见我,日后必悲歌。

绿衣

绿色外衣穿在身,外面绿衣**里。触物思人情难却,何时才能不心伤。绿色外衣穿在身,外面绿衣**里。心中忧愁愁难断,怎么能够把你 忘。绿色丝绸穿在身,件件都是你所赠。思念美丽好姑娘,愿你从此皆顺利。粗衣细衣穿身上,风儿吹过把风挡。美丽贤良好姑娘,牵肠挂肚心中想。

汝坟

沿着汝河岸上游,砍掉树木坐岸边。不见心中好姑娘,两下茫然心忧愁。沿着汝河岸上走,砍了枝条坐岸边。见到心中好姑娘,不知所措心中 慌。鲂鱼尾巴红艳艳,汝河流水声潺潺。女似繁星我似月,月共繁星长流转。

草虫

草虫呦呦叫,阜螽随声跳。不见心上人,心中乱糟糟。见到心上人,交谈有欢笑,我心就平静。爬到南山上,前去采蕨苗。不见心上人,心中 真烦恼。见到心上人,情意相交接,我心就欢悦。爬到南山坡,前去采薇叶。不见心上人,心中真悲切。见到心上人,两情同欢乐,我心才平和。

燕燕

轻盈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贤淑女子要离去,迢遥相送路怎归。抬头遥望不能见,默默无语泪低垂。轻盈燕子双双飞,上下翻飞影相随。贤良女子要离去,心凉意冷独自悲。抬头遥望不能见,默默无语泪低垂。轻盈燕子双双飞,忽上忽下啼声美。贤良女子要离去,远送她到南山下。抬头遥望人已远,凄凄怆怆心痛悲。贤淑女子性纯真,心境仁厚且真诚。温柔贤惠人称赞,淑娴谨慎善修身。女子无心花前笑,愁煞树下种花人。我以我心向明月,不知明月意何。

谷风

谷风阵阵,阴云不定。你我同心,不计前嫌。你有过失,不体我心。不离不弃,与尔同心。路上徘徊,心中有怨。迢迢路远,不能远送。谁说荼苦,甜如荠菜。说我有福,不明就里。泾以渭浊,不见其底。一往深情,弃之不顾。日在天上,路在脚下。你不容我,我自离去。河水水深 ,乘舟过河。河水水潜,何有何无,尽力操持。与人友善,与己心安。你不恤我,视我若仇。身有五德,视若不见。初见之时,相视而笑。即见之久,冷面而向。如我所想,心有所许。爱人之深,后土所明。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天兮地兮,何不我顾!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汝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汉广

南方有树很高大,谁有福分在树下。汉有淑女好美貌,可是不能追求到。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对岸女子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大树枝条杂又多,我砍枝条受苦楚。女子如果愿意来,喂饱马儿去接她。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对岸有女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大树枝条杂又多,我砍蒿草一大垛。女子如果愿意来,喂饱马儿去接她。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对岸有女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

君子偕老

你是君子身边人,珠光宝气满全身。雍容华贵好举止,气若山河美绝伦。锦衣彩纹艳如花,似花似鸟似云霞。黑发如盖已风流,万种风情出双眸。皮肤 *** 配珠玉,精雕象牙做发针。前额白皙显秀素,体态娇柔很动人。华服艳丽美如花,百花丛里展芳华。细葛丝沙内里穿,配上夏日白内衫。双眉清秀眉飞扬,额角方正容颜靓。怎似神女从天降?莫非天仙下凡尘。不知此女在何处,倾国倾城美娇娘。如果没有好品德,徒有华贵也枉然。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子衿

女子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念伤我心。假如我不打 *** ,难道你就不回音。女子佩玉青又青,悠悠思念伤我怀。假如我不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来。与你交往情真切,河边同游又相别。如果一日不相见,相思若渴如三月。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可作佳肴。心之忧矣,轻哼歌谣。不知我者,谓我狂且骄。其为何人?我无言矣。心之忧矣,其谁能知。其谁能知,我管他呢。

园有棘,其实可以充饥。心之忧矣,慢行无目的。不知我者,谓我狂且无极。其为何人?我无言矣。心之忧矣,其谁能知?其谁能知,随他去吧。

日月

太阳光啊月亮光,轮回照在大地上。姑娘你是这种人,不顾浓情把我忘。太阳光啊月亮光,轮回照在大地上。姑娘你是这种人,忽冷忽热岂无常。太阳光啊月亮光,日夜替换出东方。姑娘你是这种人,冷言冷语伤我心。太阳光啊月亮光,日夜替换出东方。姑娘你是这种人,低头无语黯神伤。

终风

河边杨柳枝条摇,佳人对我频频笑。姑娘笑我痴又呆,心中为此真烦恼。河边有云气漫天,佳人色悦来相伴。不要来去都随你,搅得我心难自安。河边又起沙尘土,风云变化太无常。辗转反侧难入眠,不知姑娘心中想。日月无光天沉沉,雷声骤起响阵阵。辗转反侧难入眠,思她爱她情意深。

击鼓

生死离合是夫妻,山盟海誓永相记。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可叹人生远离多,你我两地受磋跎。可叹离家又太远,回到家乡又日何。

雄雉

雄雉比翼飞,展翅上蓝天。思念心上人,忧愁留心间。雄雉比翼飞,叫声在林间。善良心上人,无时不思念。一天又一天,思念总不断。路途虽不远,何时能相见。时光如流水,时过境又迁。不能青丝发,不能白头致。

匏有苦叶

枯叶葫芦挂腰上,不怕济河水大涨。水深练衣趟过去,水潜把衣提腰上。济河水涨水茫茫,山中野鸡叫得响。河水虽涨不过轴,鸡鸣原是唤配偶。大雁声声叫得欢,朝阳初升在东方。不知何时能取你,河水未冻好时光。艄公向我把手招,告诉艄公我不走。别人渡河我偏留,因为要等女朋友。

卷耳

采呀采呀采卷耳,采来采去不满筐。怀念我的心上人,竹筐扔到大路旁。

柏舟

划着小木舟,舟在水中流。烦乱难入睡,忧愁在心头。举起杯中酒,痛饮自在游。内心不清静,无处能倾诉。虽然有朋友,朋友不知我。我心有忧愁,说我有所求。满腹愁苦心,怨愤恨难消。独自静静思,我心你不知。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为伊之故,为思之苦。式微,式微,归乎归乎!日夜之盼,等尔来归。

旄丘

藤生高丘,藤蔓缠绕。多日不见,情人在哪?何其处也?何其久也?何其冷漠,何其苦也!月出东方,日落西山。多日不见,二人异心。一东一西,一痴一迷。所来所去,貌和神离。

简兮

美哉善哉,所谓伊人!日正居中,伊人不处,哀我之悲!伊人之处,在高在远。渺若镜花,幻若虚无。望之不见,思之不得,高哉远哉,诚斯人矣!哀我之悲!高山有榛,湿地有苓。云谁之思,远方美人。彼美人兮,远方之人兮!

泉水

泉清水澈,流向淇水。心怀故乡,思念不断。心怀佳人,何日能见。思念思念,兹之永叹!

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方。惠而好女,携手同行。踟躇犹豫,此情可待。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女,携手同归。踟躇犹豫,此情不虚。狐毛似火,乌鸦俱黑。惠而好女,携手同车。踟躇犹豫,此情不变。

新台

新台有彩,河水滔滔。燕婉之女,不暇我顾。新台高筑,河水封路。燕婉之女,无情弃我。洒下鱼网,无鱼来投。燕婉之女,走吧走吧!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飘飘悠悠。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飘飘荡荡。愿言思子,无暇它想。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即爱且恨,莫知我心。矣焉哉!天实为之,为之奈何!

柏舟

小小柏木船,浮在河中间。美丽且贤惠,身边常陪伴,至死心不变。小小柏木船,漂在河之畔。淑娴且谨慎,是我好伴侣,至死心不变。

桑中

菟丝子啊哪里采?长在沫乡城邑北。满腹忧郁思念谁?有个姑娘容貌美。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游城旁水。淇水之滨同我归。

鹑之奔奔

鹌鹑筑巢常一对,喜鹊双飞紧相随。为人不端无德行,何必以他为朋友。喜鹊筑巢常一对,鹌鹑双飞紧相随。女子不贤无德行,何必以她为知音。

干旄

旗帜高高飘,来到城之郊。旗边镶丝绳,骏马向前跑。彼姝者之,以何取之?

淇奥

淇水河边,翠竹挺立。有美女子,圆若宝珠,润如珠玉。气质柔美,举止庄重。有此女子,如何不想。

考盘

击盘而歌在溪旁,那人美丽又贤良。独眠醒来诉衷肠,发誓永远不相忘。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桑者闲闲,相约同还。十亩之外,桑者乐乐,相约同归。

黍离

彼黍离离行靡靡,彼稷之苗中心摇。天何其天地何地,人何其人心寂寂。知我者谓我心忧,非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扬之水

河水缓缓流,小船水上走。贤良好女子,不与我同舟。河水流不停,思念无止境。悠哉又忧哉,那就这样吧。

采葛

美丽好姑娘,河边去才葛。一日不相见,如隔三月长。美丽好姑娘,河边去采蒿。一日不相见,好似三秋长。美丽好姑娘,河边采艾草。一日

不相见,犹似过三年。

大车

大车缓缓行,乘人戴花翎。女子要出嫁,泪别草亭下。生既相分别,死则愿相守。你若不相信,红日可作证。

缁衣

女子之宜兮,愿与为友兮。适尔之离兮,我心之悲矣!女子之贤兮,愿与为好兮。适子之来兮,我心之欢矣!

清人

女子站在柳树下,素衣净面若梨花。举目投眉不胜力,树上黄鸟急飞去。

遵大路

沿着大路向前走,紧紧跟在你身后。不要无情不理我,不顾真情伤我心。

女曰鸡鸣

天上星星明又亮,备好佳肴等你尝。弹琴鼓瑟助酒兴,惟愿与子日日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竹竿

手握竹竿长又长,钓鱼在那淇水旁。泉水清清在左方,淇水奔流在右方。年轻女子水中央,只能远望神暗伤。怎么能不思念你,郁郁不乐毒我肠。淇水隆隆在右方,泉鸣叮咚在左方。天真微笑真灿烂,出水芙蓉花样美。收起鱼竿放船上,柏木作桨松木船。摘下渔帽把船划,你不明白啊我的忧伤。

芄兰

兰花一朵做成钗,年轻女子头上戴。头戴花钗虽好看,少年心思你不知。采集兰叶做成环,年轻女子戴头上。兰叶衬托好气质,今夜梦中把她想。

河广

谁说河面宽,芦苇在对岸。谁说你有情,不怜我痴心。谁说河水长,源头近可望。谁说你有义,冷酷我心伤。

伯兮

思念如河水,日夜不停歇。愿得忘忧草,往事全忘掉。

有狐

淇水河渡口,白狐独自走。左顾又右盼,不见女朋友。淇水河岸边,火狐抬头看。不见女朋友,内心真发愁。

木瓜

爱人送我香木瓜,我回送她玉无暇。不是想要报答她,希望和她用想好。爱人送我红桃花,我把美玉送给她。不是想要报答她,生生世世不分离。爱人送我李子果,我给她戴黑色玉。不是想要报答她,愿你明白我心意。

有女同车

同车女子真美貌,颜色艳如木槿花。体态轻盈似燕子,身佩珠玉鸣声翠。美貌女子似孟姜,娇美清丽又贤良。品德高尚又优雅,惹我思念满衷肠。

狡童

彼女子兮,不与我言兮。因你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女子兮,不与我食兮。因你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女子容颜皎如月,等在巷口来相邀。月下枝头她不来,垂头丧气我心伤。

东门之墠

东门之外有土坪,山坡之上有茜草。可叹两人虽很近,可惜心远又无情。东门之外有栗树,东门之内阁楼高。怎么能够忘记你?叫我如何不思念。

风雨

风雨凄凄秋夜长,鸡鸣声声天微亮。既见女子来相见,心中哪得不欢畅。风雨潇潇秋夜凉,鸡鸣声声不停唱。既见女子来相会,心中哪能不欢喜。

出其东门

走出东门外,美女多如云。虽则多如云,却非相思人。素衣绿围巾,才是心上人。走出东门外,有女艳若花。虽则艳若花,却非意中人。素衣红领巾,与她同欢心。

野有蔓草

荒山蔓草多茂盛,闪闪露珠水盈盈。有位女子好秀丽,眉角飞扬目又清。谁知今日巧相遇,样样都好称我心。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济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子之贤兮,遭我乎林之茂。并肩同游兮,谓我人好。子之美兮,遭我乎河之畔。携手同行兮,谓我人善。嗟乎!嗟乎!子将还兮。亭下而分离兮,悲而生兮。如不见兮,吾将何以而终日。

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渐升而天微明。远方之人兮,思念而劳我心。东方之月兮,渐起而天微暗。远方之人兮,思念而伤心。

卢令

其人美且淑,其人美且仁,其人美且贤。

猗嗟

猗嗟丽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盼兮。巧趋跄兮,绰约姿兮。美目清兮,轻扬婉兮。舞则选兮,翩若碟兮。

汾沮洳

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无异乎晨露。比其之子,美如华。美如华,无异乎夏花。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无异乎润雨。

绸缪

月半高悬,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月渐西斜,三星在列。今夕何夕?与良人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月已西度,三星在户。今夕何夕?女子与我饮酒。子兮子兮,如此佳人何?

葛生

葛藤缠荆条,蔹草满山坳。那人已离去,谁与共相处?还是一个人吧。角枕真漂亮,锦被也华丽。那人已离去,谁与共达旦?还是我自己吧。夏之夜,冬之夜,百岁之后,同相死别。冬之夜,夏之夜,百岁之后,欢心同结。

终南

终南山上何所有?红梅花,山楸瘦。容颜丰润红娇羞,人比花荣树更瘦。锦衣织彩秀。

晨风

晨风急急,北林郁郁。未见姑娘,忧心如离。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谷生山梨。未见姑娘,忧心如醉。如何如何,负我实多。

渭阳

我送她走,行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分别在即,思已悠悠。何以赠之?但不相忘。

宛丘

姑娘起舞飘荡荡,翩翩旋转宛丘上。心中虽有千般想,默默想念却无望。

东门之枌

东门有白杨,绿叶随风荡。人约黄昏时,星星闪闪亮。东门有白杨,绿叶随风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月出

明月出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扭细腰,思她受煎熬。明月出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轻盈态,思她心焦躁。月儿当空照,姑娘真美貌。缓步婀娜姿,思她心火烧。

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思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淑娴且卷。寤寐无为,辗转反侧。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温婉且贤。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蓼萧

白蒿大又长,露珠落叶上。既已见姑娘,我心甚欢畅。饮酒且谈笑,欢乐不能忘。白蒿大又长,露珠滚叶上。既已见姑娘,哪得不欢畅。鸾铃响叮当,万福皆同享。

菁菁者莪

野草枝叶繁,生在中之山。如今见斯人,快乐又称心。渡河杨木舟,高低随水流。如今见斯人,心中无忧愁。

何斯人

彼何人斯,其心不明。胡过我舍,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是之云。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舍,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天,不畏于天。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只搅我心。尔之慢行,亦不停车。尔之急行,遑论停车。前者之来,云何其愁。尔来而入,我心欢也。来而不入,心不安也。前者之来,我心喜也。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鼓钟

鼓钟锵锵响,淮河水浩荡,我心多忧伤。贤良女子啊,心中实难忘。鼓钟喈喈响,淮河涌波浪,我心徒忧伤。贤良女子啊,品德很高尚。鼓钟当当响,淮水三洲荡,我心有忧愁。贤良好女子,品行虽无暇,无情把我忘。

白华

白云飘悠悠,白鹤枝上头。怀念心上人,痛心且疾首。砍桑做柴禾,灶中燃明火。怀念心上人,忧思成心疾。

新解太极图 还太极哲学光辉

——明赐东

人类文明史以文字出现为主要标志。那么,文字出现以前的史前史于现代人来说,是怎样一片迷朦的土地?我们的祖先在进行怎样的刀耕火种?在漫长岁月中,人类文明是如何孕育和产生的?在这里,探秘太极图以及太极图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会让我们感到五千年前的风物正迎向我们扑面而来。

太极图博大精深,玄妙幽邃,宛若一帧无字天书。它是原始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科学的;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自它诞生那天起,历代仁人智士呕心沥血,穷究其奥妙,代代阐释,终而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太极哲学。毋容置疑,太极哲学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文化的象征。问题在于,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是否还需要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否还能引起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共鸣?要回答此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太极图的哲学意蕴、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加以阐释与总结。

一、太极图与中华哲学、世界哲学的起源以及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匀称且相互交感、涵容的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图,传说由伏羲所制。笔者研究大量考古资料发现,古太极图形大量存于五至七千年前的器皿上(见图1),这说明太极图产生在新石器中后期。作为先古的图腾,太极图以图形语言记录和表达了中华祖先对神秘自然的认识和思考,这便是中华哲学的萌芽。作为这一时期中华祖先的代表伏羲也随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哲学鼻祖。随着符号运用的进步,太极图所内涵的阴阳两仪思想,在夏商周甚至更早时期的甲骨和其它文物上得到充分表现。不仅如此,在夏商周时期,由于符号演变为单个文字,单个文字逐步形成系统文字,于是就有了解释太极、阴阳、八卦的书籍——《易经》的出现。《易经》自然地成为了中国哲学之一书和中华符号学之一书,撰写《周易》的周文王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哲学之父。文字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并形成了中华文化之一高峰——百家争鸣,同时诞生了中华历史上两大思想家——孔子、老子。与此同时,太极图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并最终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太极哲学。在太极哲学的孕育下,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璀璨的五千年文明,这一不争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到底是先有哲学还是先有文明?

早在文字未出现的六至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借助图形语言,通过阴阳这一辨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不仅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而中华哲学起源比中华五千年文明早了一、两千年。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先有了哲学,后才有文明,是中华哲学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论。

诞生于新石器时期的伟大的太极思想,支撑了中华科技的发展,并与新石器时期科技共同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因而,我们有理由说,孕育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父”是新石器时期的科技,之“母”就是太极文化。这充分说明,太极图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明之母!此结论,同时解决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关于文明起源的问题。

二、太极图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图形表达

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的根本规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而太极图则是新石器时期中华祖先用图形语言表达的对立统一规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图形辩证法。太极圆作为一个符号、一个代词,它实际上表征着宇宙万物的存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太极圆被阴阳一分为二,此“阴阳”即为矛盾;阴阳又共存于太极圆之中,以此表达了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关系;阴阳图形的对称、平衡方式揭示了事物在一个矛盾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太极和”真理,犹如众多调料调配成美味佳肴,众多乐器调和成美妙音乐一样,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平衡中发展、变化,都以“和”为其发展的根本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太极图阴阳平衡论较之近代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太极图哲理以“追求阴阳平衡”为鲜明目的,而近代哲学中,由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目的-手段”关系不明确,导致“斗争论”产生。“斗争论”认为,斗争是永恒的,事物的发展依靠斗争而获得。典型例子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说的“一切生命都在进行一场永恒的斗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文革”,同样是以“斗争论”为理论依据,即“以阶段斗争为纲”,导致了中国10年浩劫……

三、太极哲学关键词及其逻辑关系

无极、太极、阴阳、八卦、五行、风水是太极哲学的关键词,而阴阳则是太极哲学的核心。

无极,就是无极限之意。从大处讲,宇宙是什么?从小处说,夸克里还有什么?无极的哲学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无止境地思考下去。

太极,即有极限之意。极大可指浩瀚宇宙,极小可为夸克。太极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涵盖了极大极小的整个宇宙万物及其变化。

阴阳,当中国古代思想家引入阴阳范畴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动时,哲学便由此产生了。阴阳的实质就是中国式的矛盾学说。阴阳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哲学的真谛,即万物皆矛盾。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了48对阴阳辨证矛盾关系,使《道德经》成为哲理宏深的之一书,成为道学、道教的祖本,老子成为道教中的更高神明之一——道德天尊。

八卦,代表阴阳的一种符号。“—”表示阳;“- -”表示阴。每一线段称为爻,三爻重叠成八卦。八卦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华祖先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将天地之间的八大自然要素分成“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四对阴阳辨证矛盾来解释世界,使自然要素与哲学解析有机结合。进入文字时代后,八卦符号加上文字注释,演绎为《易经》。《易经》的哲学意义就是通过代表天地自然要素的阴阳八卦符号进行组合来诠释世界。《易经》的玄奥神奇,在于它用最少的文字对世界作出了高度地概括:易即变动(变化、运动);阴阳即矛盾及平衡(结果)。“易”与“阴阳”三个字,表示了世界是“矛盾的、变化的、运动的、平衡的”,这就是辨证法的核心。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释,即《十翼》。孔子在“天卦”中提到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地卦”中提到的“厚德载物”思想,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孔子的《十翼》与文王的《周易》成为了易学的祖本、儒学的经典。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人们遵从儒家哲理,把儒学当成“哲教”——儒教来信仰。

五行,是关于物质“生-克”的辩证关系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的代名词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宇宙万物存在“生的促进”和“克的制约”关系,以此达到阴阳平衡,即五行平衡论。

风水,来源于祖先几百万年来为适应自然环境和战胜自然灾害,选择适合生存和居住环境时对自然的观察与总结。风水一词来源于四千年前产生的八卦中的两个自然要素,风( )和水( )的组合。风水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如何寻求更佳的居住环境。风水大师郭璞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此谓之风水”,是风水的最早文字表达。

太极哲学六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含阴阳,阴阳演绎八卦、五行;八卦解释风水,五行解决物质生克平衡。这六个关键词的层次关系是:无极-太极,体现无中生有的辨证关系;太极-阴阳,体现万物皆阴阳(矛盾)的哲学核心;八卦-五行,属于阴阳的进一步展现;风水属于应用层面。它们彼此环环相扣,完整、系统地展现了中华太极哲学。随着太极哲学的应用,太极、阴阳、五行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医学、养生学、堪舆学等的核心理论。

四、太极图新解

哲学是解密太极图的钥匙,通过哲学解图,我们可解析出太极图的十大哲论:

宇宙一统的一元论:太极圆圈代表着宇宙的原初是 *** 的一体,世界万物都起始于这个“一”。现代宇宙学中关于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更好的说明。

一分为二的二元论:用两鱼形、s曲线或其它方式将太极圆一分为二,并用阴阳来区分。

包孕万物的变化论:太极图变化至大无边、至小无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生生不息的运动观:生动活泼的双鱼追逐,昭示着宇宙万物处在永恒运动之中。

黑白鱼眼阴阳帅印的核心论:太极图用黑白鱼眼,表示对立双方各拥有核心。如楚汉之争中的刘邦和项羽就是“鱼眼”。

对立共容的矛盾同一律:对立阴阳共容于太极圆中,揭示了矛盾同一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包容是共存的前提,只有包容才能共存,中华包容文化由此而产生。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波浪起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太极图s曲线代表着波浪起伏中的一对波浪,由此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起伏和矛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首尾相接的轮回观:太极图阴阳鱼首尾相接,体现轮回。

周全圆满的人生终极理想:周全才能圆满,以此周全圆满来揭示人类的理想追求。

对称平衡的“太极和”理念:以大小相等、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阴阳平衡和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鲜明目的,即 “太极和”理念。

太极图十大哲理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三个理论范畴:阴阳(矛盾)、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包容和谐(目的)。

五、中华大文化与易儒道的关系及儒释道平衡

提到中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儒学、道学以及易学和诸子学等。如果把上述各种文化作为子文化元素来看待,我们画一个大圈,把各子文化元素包含进去,这个圈就是中华大文化。依据前面之一、第二所述,这个大文化就是太极文化。换句话说,太极文化就是中国的大文化、源文化

溯源太极这一源文化,我们不难明白在百家争鸣中为什么儒道能胜出,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文化?其后儒道为什么又能与外来的的佛教文化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呢?因为儒道佛三家在学理上吸纳了太极源文化阴阳互补的精髓,追求儒道释三教平衡的和谐境界:儒家教人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追求事业高峰,代表着上升的理论,适应于中、青、少年;道家则教人无为而治,返璞回归,代表着向下(回归)的理论,适应于中、壮、老年。这一上一下、一老一少,构成了儒道阴阳平衡两大思想体系。然而,儒道重在现实,未曾涉及人的生老病死、痛苦等问题,佛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佛教重在来世,重点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佛教认为人在苦海中挣扎,主张忍、让,认为修行是脱离苦海到达彼岸,获得极乐世界的途径。这样,儒道讲现实,佛教讲来世,儒道未涉及痛苦与佛教解除痛苦,形成了阴阳平衡的互补关系。

六、“和”——世界文化的永恒主题

“太极和”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和”。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是“和”。同理,世界文化的永恒主题也是“和”——和平、和谐、和睦、和美、和好,即世界和平、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家庭和美、人人和好……

至此,我们可以解释中华文化“百家争鸣”、世界文化 “动乱纷争”,以及“世界大同”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和而不同”所致。所谓“和”,即“太极和”。无论“争鸣”,还是“争执”,其追求“和”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世界大同”就是指这一根本目的同一性。所谓“不同”,即实现“和”这一根本目的所代表的阶层、所站的角度、所走的方向路线、所处的习性的不同,以致追求“和”所采取的手段的不同。

中华文化就是“和文化”、“包容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和文化”和“包容文化”,中华56个民族方能友好和谐地相处。世界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和”的终极目的性一致,但因对“不同”的包容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争议、争执,进而指责,甚至大动干戈!至此,我们可总结出造成世界动乱纷争的三大原因,一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中的“斗争论”为理论依据;二是某些民族和文化的包容度不够;三是人性的更大弱点——“自私”导致的贪欲膨胀。“太极和”理论告诉我们:武力和强权永远不能一统天下,一统天下唯有“和”。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更大贡献在于“太极和”理论,在“太极和”思想浸润下的中华民族,必将成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七、世界平衡论——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

科技的实质就是探索发现、研究解决自身领域中矛盾问题。阴阳平衡论是太极哲学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揭示了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世界是平衡的”。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范围的平衡,如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星系爆炸,但不影响宇宙平衡一样。“世界平衡论”作为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统领着各个科学领域的基本定律:从天文学上来看,“宇宙是平衡的”,地球生物的存在正是地球处于宇宙更佳平衡点的结果;从地理学上看,“地球平衡运动”造就了地球六大板块和海陆、山脉等的合理分布;在生物学上,有 “生态平衡”、“男女平衡”、“生理平衡”等;在物理学上,从“万有引力”到“运动平衡”,从“质量守恒”到“能量守恒”,包括“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和“互补原理”等,平衡原理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从心理学上看,有“心态平衡”、“得失平衡”等;中医学、养生学、太极拳、堪舆学、美学、音乐、影视、建筑等科技行业,无不以“平衡”为基本准则;而社会学中,更是把追求“稳定发展”、“环境友好(天地人和)”、“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世界大同”作为根本理论和准则。

八、走向世界的中华图腾与中华腾飞

国旗、国徽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科学、文化徽记则为这一科学、这一文化的标志。而太极图腾,无论在国旗和国徽,还是在科学和文化领域里都被广泛应用着。中国有两个图腾走向世界,一个是“神图”龙图腾。龙图腾象征神力、吉祥、飞黄腾达,威猛、强大。中华民族对它崇拜有加,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1888年,清王朝把龙图腾作为国旗,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以中国龙为服饰图案,喻示着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图腾还走向了世界,成为不丹国的国旗图案;另一个是“哲图”太极图腾。太极图腾象征思想、智慧,它表达着追求“和”的理想和愿望。太极图腾对世界的影响更为深远,是世界上被采用为国旗、国徽,科技、文化徽记最多的图形: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国徽上;在联合国种族歧视委员会大会会徽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获诺贝尔奖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的勋章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之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众多的文化(如易学、道学、道教…)、科技(中华武术、中医学、养生学、堪舆学、物理学…)徽记上,到处都有太极图腾的影子。

由龙图腾衍生的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重在形态;而太极图腾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重在思想。数千年来,中华龙图腾和太极图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人类历史的神圣象征。中华民族是有思想的“中华龙”,只要我们不折腾,那么,中华龙腾飞之时,就是中华腾飞之时,也是中华盛世到来之时。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中国永不衰竭、为什么我们仅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就缩短了自清末以来与世界巨大差距的答案。而这答案,正是因为我们有太极思想和龙的精神,有勤劳吃苦、善于包容的十三亿中国人。今天,我们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拉开了中华盛世的序幕;明天,再用40年,我们将实现现代化,步入发达国家之林,完成 *** 提出的我国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下一个50年,中国将进入中华盛世期,至本世纪末,成为世界强国:世界人口大国、世界文化大国、世界经济大国、世九、太极图新解与十大全新命题的提出

幽幽千古昭然于世的太极图,它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太极图到底对人类和世界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综合以上阐述,结合本人研究太极文化的心得以及对文明探源工程的关注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十个全新的、应引起社会关注的命题,供大家讨论:

1太极图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图形表达,较之近代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

2太极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母

3太极文化是中华根文化、大文化

4太极哲学是世界哲学起源

5太极“和”文化是世界文化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更大贡献

6“太极和”是解决世界动乱纷争的唯一方式,中国将成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7“世界平衡论”是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

8二十一世纪是中华腾飞的时代,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华盛世的序幕

9图腾研究、符号研究填补史前历史断层

10太极图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积极开展太极图申遗 还太极图光辉

风雨沧桑千万年,古图新解耀明天。由于太极图玄奥精深,以致被历代巫术所利用,加之受近代极“左”思潮的影响,伟大的太极图在许多现代人眼中仍是“迷信”的符号和文化的异类而不屑一顾。这种现状,对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来说,无不痛心疾首;对于更具包容品性的中华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来改变这一现状,保护我们的“母”文化,还太极哲学光辉。在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更要高举保护太极文化的大旗,踏踏实实地传承、研究和普及太极文化,让世人,尤其是年轻人都知道中华民族不仅有流传世界的儒学、道学(道教),还有流传全世界的太极图和伟大的太极文化!为此,笔者呼吁迅即开展对太极图申请世界非遗的行动,避免“端午事件”的再次发生;创立“太极图学”,积极开展对太极文化的系统研究;设置图腾研究机构,培养图腾与符号学研究专家,以便更好地承继太极文化,弘扬太极哲学,留住人类文化共同的根脉。

我们深信,在经济腾飞和文化复兴的二十一世纪,太极哲学的光辉必将普照中华腾飞之途、世界和平之路。

界科技大国,成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校场升到4级,条件很容易达到,就怕你没那么多的资源升级,前期刚开荒的时候资源很紧缺,弄4级校场不是必备的,建议前面只出3队,把资源留来升级主城更重要。

率土之滨王者对局:X414无极VS银行憨憨联盟网页链接

这个要看你更喜欢哪个游戏,喜欢哪就给哪个充,如果钱多可以两个多抽。

但是率土之滨的话,要做好多氪金的准备,单纯氪金几百几千带来的武将变化不是很大,要氪金上万才能有明显差异化,如果想要追求虐人的 *** ,率土之滨有点困难,率土之滨更多的是同盟作战,你一个人强作用不大。

率土之滨最新资讯:率土之滨王者对局:X414无极V银行憨憨联盟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