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近战争!

游戏攻略04

求最近战争!,第1张

求最近战争!
导读:俄格战争大致介绍:2008年8月8日,北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第29届奥运会开幕了!可是在亚洲的另一边,一场战火却正在蔓延!!北京时间8月8日2时,当地时间8月7日22时,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首府发动闪击战,坦克大炮等分三路向茨欣瓦

俄格战争

大致介绍:

2008年8月8日,北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第29届奥运会开幕了!可是在亚洲的另一边,一场战火却正在蔓延!!

北京时间8月8日2时,当地时间8月7日22时,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首府发动闪击战,坦克大炮等分三路向茨欣瓦利突击。8月8日9时,格军攻占了茨欣瓦利。他们大概打得太顺手,于是在10时40分,开始袭击驻扎在格鲁吉亚的俄罗斯维和部队。

遭受袭击后,俄罗斯军队立即做出反应。15时,俄罗斯做出将格军逐出南奥塞梯的决定;20分钟后,俄军装甲车对进入南奥塞梯;50分钟后,装甲部队开进茨欣瓦利。第58集团军、第74空降师、特种部队相继上阵,空军海军全力配合。格鲁吉亚,不过2万多军人、1万多准军事部队;第58集团军,编制员额7万人,参加过车臣战争、别斯兰人质解救。战争的结局不会有什么悬念,因为这简直就是一招“排山倒海”。

简略看看格军的表现。开战之初,他们利用偷偷准备的S-200击落了俄罗斯的图-22,还有苏-25等,小露了一把脸。但经过五天的交战之后,格军就只剩下溃败了:公路上被摧毁的坦克车辆随处可见;被遗弃的火炮遍布城区;海军主力被对手堵在港内点名,左后生生被拖出港口凿沉!可怜啊!

开战六天后,在国际社会调节下,双方战事终于平息。

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格鲁吉亚的总统可一下子出名了,竟打破了在奥运会期间不开战的先例。

发生原因:

第一、历史问题!

俄罗斯历史上经过残酷而且长时间的战争,才征服了整个高加索地区。苏联将高加索山以南称为外高加索,划分成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高加索山以北称为北高加索,划归俄罗斯联邦。高加索山南北都有奥塞梯。苏联根据高加索山把北奥塞梯划归俄罗斯,南奥塞梯划归格鲁吉亚。这样奥塞梯被人为一分为二,埋下隐患。

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分离主义倾向一直非常严重。斯大林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也一直在格鲁吉亚进行严厉镇压。苏联解体的时,格鲁吉亚就是一只带头羊。苏联解体以后,格鲁吉亚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车臣。格鲁吉亚一直是车臣获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

第二、科索沃独立。俄罗斯一直强烈反对独立的科索沃,在美欧一些国家的支持下,2008年初宣布独立,欧美立即承认其独立,把联合国反对的分裂变成了正义的独立。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摇篮,但却被美国绕过联合国先攻击后"霸占"然后直接支持使其独立!独立极大的伤害了同为斯拉夫民族的俄罗斯的文化和民族情感,感觉恍如被扇了一记耳光,此恨在心,却无奈难报。

第三、北约东扩。北约近年加紧动扩张,形成对俄罗斯包围和威胁,特别是吸收独联体国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议题上,让俄罗斯受到强大的压力!近来又传出美国准备吸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组织的消息,以及格鲁吉亚的亲美政权的迫切希望加入北约投入美国怀抱的做法,让俄罗斯忍无可忍!

第四、资源问题。格鲁吉亚地处里海石油和西方市场的中间地带,位于俄罗斯、伊朗和蕴藏丰富石油的里海,一条可以绕过俄、伊的输油管可以直接到达欧洲,里海石油最终将可能像今天的中东石油一样对工业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地缘战略特点,使格鲁吉亚成为美国和欧洲俄罗斯的焦点热点。

第五、南奥塞梯独立问题!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就要求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谋求独立,不服从格中央政府的管辖。1992年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及与北奥塞梯合并。因此,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恶化,并导致大规模武装冲突。长期以来,由于南奥塞梯当局与俄罗斯关系密切,格鲁吉亚经常指责俄罗斯暗中支持南奥塞梯。俄格双方在南奥塞梯问题上龃龉不断。

第六、黑海舰队问题,众所周知它是前苏联海军中唯一不怕冰冻围困的全天候舰队,主要基地和舰队司令部设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将黑海舰队挤出地中海,掐断俄罗斯进入大西洋的入口,减少对北约各国的战略威慑!

1992年,经过会谈,达成有关协议,根据协议,俄、格和南北奥塞梯成立了解决格奥冲突的四方混合监督委员会,由俄、格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混合维和部队负责在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使命。

十几年来,南奥塞梯当局一直初衷不改,有关各方在这一地区的摩擦也时有发生。迄今,格中央政府只控制着南奥塞梯的部分地区。

近几年,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关系越来越“火爆”:先是说你打了我的无人机,然后是活捉你“偷运导弹”的士兵。这也难怪,格鲁吉亚现在可是紧跟美国教练,冲计北约奖牌。美国的直升机,法国的导弹艇,德国的步枪,都被慷慨的送来,还附带培训服务。他们大概以为已经学了“葵花点穴手”,可以冲着北极熊高喊:“我上面有人”,“小心我点你哦”。

于是格中央政府便在欧美的变相支持下,趁全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奥运的时机,忽然出击,强攻轰炸,意图解决南奥塞梯问题。

面队这一切,俄罗斯毫不犹豫,普京强硬而干脆,立刻出兵相击,坦克装甲车直升飞机导弹轰炸机,毫不客气对格鲁吉亚一通狂扁,格鲁吉亚等不来美国以及北约欧洲国家的支持,只能求饶撤退!俄罗斯利用这一机会,对美国北约东括用炮弹大声说不!对西亚东欧洲的亲美势力警告,反手摔了美国一个嘴巴!同时显示了其强大的威慑力!

具体解析:

格鲁吉亚——昙花一现

鲁莽开战 格鲁吉亚在开战最初的二十个小时中占据主动,击败南奥塞梯军队,并一度攻占茨欣瓦利。或许是最初的胜利来得太快,或者是过于相信美国的承诺,格军开始袭击驻格的俄罗斯维和部队,全然不把强大的俄罗斯放在眼中。而格鲁吉亚武装力量与俄罗斯相比实在过于弱小。现役人员21547人,其中陆军17767人,海军892人,空军1310人,国民卫队1578人。还有准军事部队11700人,包括边防警卫队、海防警卫队和内务部的部队。共装备128辆坦克、9架战斗机。格鲁吉亚军队这点家底与当面的俄罗斯第58集团军和联合作战的空、海军部队相比,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空海军力量支援配合三个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格军队数量只有对手的五分之一。按进攻作战的一般要求,对据守坚固要塞的敌人一般要集中5-6倍的数量优势,而格鲁吉亚面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后面强劲的对手俄罗斯,不惜以弱凌强,以小欺大,不计后果,是明显违背作战常识的莽撞之举格军武器装备都是俄系的老式装备,重型装备水平远低于俄军,再加上个位数级的空军和海军装备,三军基本不具备起码的联合作战能力。因此,战局未启胜负已成定局。

闪电攻击 如果不把后来的溃败计入,格鲁吉亚军队于奥运会开幕当天的进攻行动还算“精彩”格军面对此前久攻不克的南奥塞梯军队,分别从克维莫尼科季、普里西越过边境,兵分三路,从茨欣瓦利的南、东、西三个方向发动突然袭击。战斗中使用了T-72坦克、BMP-1/2步兵战车、“达纳”152毫米自行火炮、BM-21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还出动了苏25强击机轰炸南奥塞梯军队,配合地面部队推进,用时不到13小时,就攻占了茨欣瓦利。

由于茨欣瓦利距离南奥塞梯边界距离很近,从地形条件上看城市南部又向格鲁吉亚一侧突出,格军沿边界自然走向排兵就能够形成围攻部署,应当说,格军的攻击部署十分恰当地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再与装甲部队强大的突击能力与快速的机动能力相结合,战斗进程十分顺利,这也反应了格方多年来对南奥塞梯心存不满,一直在寻机剿除,准备工作十分充分此外,格方军事行动获得美国口头承诺后,自然信心十足。

仓惶败退 格鲁吉亚对南奥军事行动可能比总统萨卡什维利想像中的更加顺利。在攻占茨欣瓦利后,格军就开始袭击乌比阿吉、凯梅尔季、萨拉布克、杰潘西尼、1134高地、1475高地,以及茨欣瓦利城区俄军驻地和十多处哨所,打死俄军维和士兵十多人,打伤数十人。

俄罗斯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奉命赶往茨欣瓦利,增援驻扎在那里的俄罗斯维和部队。俄军从南奥塞梯北部穿越高加索山区,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通过罗克斯基隧道进入南奥边界,攻占沿途格军村镇。8月9日2时,格鲁吉亚军队的火力被俄军全面压制,伤亡惨重,已经停止向茨欣瓦利射击。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增援的第58军摧毁大量格军装甲车和坦克,参战的格鲁吉亚战斗机也被击落,

面对俄军强大的正面攻击行动。格军开始从占领的各处地区沿公路后撤,公路上的格军装甲目标成了俄罗斯空军的活靶子,从茨欣瓦利通向哥里和首都第比利斯的多条道路,成了格军的死亡之路,被摧毁的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和汽车随处可见,被遗弃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和迫击炮遍布城区。在俄空军强大的空中火力打击下,格军的后撤行动只能用溃败来形容,指望美国军事介入的萨卡什维利一时方寸大乱,面对退兵洪流,除了频繁的抗议与呼吁外没有任何作为。格鲁吉亚军队以卵击石,流出的自然是鲜血。

俄罗斯军队 铁拳出击

快速反应 8月8日15时,俄联邦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紧急会议,做出将格鲁吉亚军队逐出南奥塞梯的决定。随后俄军的军事行动令世界瞠目:15时20分,俄罗斯军队装甲输送车队进入南奥塞梯境内;15时50分,俄罗斯装甲部队开进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16时,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向驻扎在茨欣瓦利的俄罗斯维和部队增援;17时20分,俄罗斯国防部第58集团军赶往茨欣瓦利,增援驻扎在那里的维和部队。

从时间上计算,驻格俄军在接到总统命令后50分钟从驻地抵达茨欣瓦利,反应极其迅速,这与科索沃战争中俄军快速抢占普利什蒂那机场如出一辙。第58集团军是在接到命令2小时20分钟完成了一切作战准备,包括燃料、弹药补给和开始实施越境行动,显示出了极高的战备水平。该军进入南奥塞梯边境后,沿公路长驱直入,快速进入茨欣瓦利周边,在炮兵、航空兵的掩护下,对防守之敌展开攻击,以“闪电战”回击“闪电战”,给格鲁吉亚和西方国家一个措手不及,在西方国家还来不及统一立场的情况下结束战斗。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以前不太重视的网络攻击也十分有效。在俄格战争全面爆发前的7月20日前后,大量标有“win+love+in+Russia”字样的数据包突然涌向格鲁吉亚政府网站并使其完全瘫痪。总统萨卡什维利的照片被换成了希特勒的,格总统府网站整整瘫痪了24小时。当俄军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全面开始后,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也全面展开,包括媒体、通信和交通运输系统在内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都被瘫痪,对格军事行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格鲁吉亚的战争动员与支援能力。俄罗斯快速的军事打击行动和网络攻击行动,充分反应了俄罗斯军队自车臣战争以来,战备水平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适应现代战争所必备的应急机动作战能力初具规模。

正面攻击担负正面攻击任务的第58集团军抵达茨欣瓦利外围后,即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形成了围攻部署,并向茨欣瓦利南部重镇哥里实施穿插,截断了格军退路。俄军率先使用重型火炮对防守茨欣瓦利的格军进行猛烈的炮击,并出动苏-24/25强击机对城区及外围守军进行轰炸。

从俄军的作战行动上可以看出,与几年前的格罗兹尼之战相比,明显加强了空中与地面的配合。俄军以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为先导,对据险坚守的格军进行了先期的消耗,极大地发扬了火力优势。地面部队的推进十分谨慎,坦克部队与步兵的协同十分出色,步兵与坦克相互掩护作用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没有经过城市化改造的T-72坦克在步兵近战火器的掩护下,与步兵分队齐头并进,战损率大幅度下降。

在俄罗斯装甲部队的三面挤压下,困守茨欣瓦利的格军无法得到兵力、火力支援,在退路已绝的情况下仓惶溃散,向茨欣瓦利南郊和西南地区转移。至9日15时,距俄总统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紧急会议整整24小时,俄军完成了集结、开进、越境、攻城行动,占领茨欣瓦利全城。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俄军向茨欣瓦利南部的哥里实施迂回攻击,部分兵力进占哥里东郊,切断了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格中部交通干线被拦腰斩断。此举将格鲁吉亚一分为二,不仅将格军退路截断,还直接威逼首都第比利斯,让深入南奥塞梯的格军形成了腹背受敌的不利态势,极大地动摇了格军战斗意志。

翼侧出击在正面攻击的同时,俄罗斯军队充分利用格鲁吉亚国土正面宽大、纵深短浅的特点,在中部实施正面突击的同时,在西部的阿布哈兹地区派遣了第74空降师部分兵力,在阿布哈兹反政府武装配合下,进占与格鲁吉亚接壤的科多里峡谷边界一带,并于8月12日凌晨发起攻击行动,包围了格鲁吉亚特种战旅一千多人,将格鲁吉亚武装部队赶出科多里峡谷,清除了格鲁吉亚政府在阿布哈兹境内所控制的唯一地区。

俄军这一攻势行动,在翼侧对格军形成了有力的牵制,使驻防阿布哈兹的格军无法增援南奥塞梯地区战斗,无形中加速了进入南奥塞梯地区格军的溃败进程。

侧后攻击为了配合正面攻击行动,俄军从阿布哈兹占领区向格鲁吉亚西部重镇祖格迪迪攻击前进,并在坦克支援下占领祖格迪迪市政府办公大楼,随后更多的俄军装甲车快速挺进,全镇迅速被俄军占据。格鲁吉亚西部另一重镇塞纳基也成为俄军攻击目标。塞纳基距黑海之滨只有40千米,俄军黑海舰队的陆战突击队在此抢滩登陆,迅速控制了当地几个警察局,未发一弹解除了格鲁吉亚特种警察们的武装。

位于祖格迪迪东南部的塞纳基陆军基地也被俄罗斯空降兵占据,当一个连的俄罗斯空降兵突然从天而降时,守卫在那里的格鲁吉亚一个精锐山地营不战而逃,俄空降兵进入该基地的第一项任务居然是“享用基地食堂主人没来得及吃的早餐”。就此,俄罗斯完成了对格鲁吉亚的东西对进攻击,格国基本上形成了一分为二的局面。只要俄罗斯方面有占领格国全境,甚至首都的意图,成为现实也只是时间问题。

空中突击 在地面部队攻击的同时,俄罗斯空军对格鲁吉亚当面守军和纵深内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空袭。从数量上看,俄罗斯对格握有绝对优势。北高加索军区空军第4集团军装备作战飞机459架,1个轰炸师(装备112架苏-24),1个侦察团(装备50架苏-24),1个歼击轰炸机师(装备98架苏-25、35架苏-22),4个防空航空兵团f装备105架米格-29、59架苏-27),1个电子战直升机大队(装备47架米-8),地空导弹发射架125部。

俄空军第4军对格鲁吉亚进行空袭,只动用了不到总数50%的飞机。开战之初,俄空军已完全掌控了战争区域以及格鲁吉亚全境的制空权,俄军战机对格空军和防空军的设施进行了打击,其中主要是军事基地雷达站、机场跑道、公路、桥梁、港口和位于第比利斯的飞机修理厂。这些目标虽然都在居民密集区内,但给格平民造成的伤亡只有100多人。相比之下,格军在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却造成了近2000多当地平民的死亡,这说明俄空军的空中精确打击能力已经初步成形。俄罗斯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阿纳托利•纳戈维岑表示,俄罗斯军队在南奥塞梯使用的是精确打击武器,没有实施地毯式轰炸。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空军对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军用与民用机场的袭击行动,已经表明俄罗斯随时可以对第比利斯发动大规模空降行动,1968年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行动随时可能再现,此举对格鲁吉亚民心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由于格鲁吉亚防空导弹目标相对分散,全国并未形成统一的防空体系,俄方的电子压制行动效果并不理想,俄空军飞行员只能像美国空军寻歼萨达姆“飞毛腿”导弹一样,发现目标后才能组织攻击。因此,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没有了用武之地,俄空军飞行员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使用普通航空炸弹对敌方目标凌空攻击。因此,虽然俄方空中优势非常明显,但连续损失包括1架图-22轰炸机在内的4架战机,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海上封锁 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基地位于乌克兰,与格鲁吉亚的黑海沿岸隔海相望。拥有强大海上优势的俄罗斯海军在开战之初即抵达格鲁吉亚海域,对格实施全面海上封锁,断绝军事物资供应,特别是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对格鲁吉亚的武器供应。此外,从黑海直接登陆格鲁吉亚,形成对格军海陆夹击之势,也是海上军事行动的意图之一。8月10日,在阿布哈兹水域巡逻的俄海军遭格鲁吉亚导弹艇挑衅,俄军舰开火击沉其中一艘。当然,无论装备老式导弹艇的格鲁吉亚是否会向俄军舰挑衅,俄罗斯封港断线的企图是十分明确的,何况面对弱小的格海军,形成海上壁垒易如反学。

战争中体现的问题:

这次战斗也显现出了俄罗斯的一下不足,军队虽然在之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等到格鲁吉亚进攻南奥赛提,俄军便在第一时间出动,但是面对装备落后,兵力不足的格军,俄军损失惨重,死亡71人,失踪19人。在享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仍有数架战机被击落。其中包括图-22战略轰炸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第一次实战,虽然打沉敌人2艘舰艇,但这说明不了什么。

俄罗斯军队的损失之大是有它深层的原因,并不是意外原因造成的。以下列举出俄军面对如此弱小的国家为何损失如此之大。其中竟然被格鲁吉亚几乎不能称之为防空体系的防空力量击落了一架图-22战略轰炸机。

1,俄军装备落后,大部分武器是使用了三十多年的苏联装备。武器性能不好。很难发挥最大作用。

2,俄军作战之后系统不完善。俄罗斯现在的作战套路根本不适应现在化要求的低损失,低伤亡的作战要求。各个作战单位也很难做到整合

3 战术运用不当。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在获得绝对的制空权以后,应该用战机迅速的打击敌方有威胁的目标,配合地面部队的进攻,而俄军在拥有绝对的制空权的情况下,并没有彻底的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这个原因不得而知。

4 俄格两个都是前苏联国家,因此格鲁吉亚也拥有大量的苏联装备,因此对俄军武器的性能有更好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但是毕竟格鲁吉亚是个小国。没有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收获,但是却也让俄军遭到了一定的损失。

综合以上观点,俄军的这次损失并不是意外,而是有着它深刻的内在关系,俄罗斯要想重新恢复它昔日的辉煌,应该说在军事体制改革和武器装备换代上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我个人认为俄罗斯应该改善整个军队的作战系统,加强个军种,整合各部队的作战指挥系统。不妨相仿美国建立一个战时统一指挥机构,更好的整合作战资源,在作战时各兵种协调行动,这样会使效率加倍。在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新武器、新技术的开发,更替陈旧的设备,使其战斗力得以提升。加强单兵素质,俄军专家曾经总结过这场战争,其中有一点就是“我们缺少一支合格的摩托化步兵,俄罗斯编有许多摩托化步兵,但是,他们不能打仗”

战争中的军火:

格军装备:RM70型40管122毫米多管火箭炮、BM-21火箭炮、DANA152毫米大口径轮式自动火炮、2S3自行火炮、T-72系列坦克,BMP系列步兵战车、眼镜蛇装甲车、陆虎吉普车、悍马吉普车、苏-25强击机、UH-1H休伊直升机、UH-60黑鹰直升机、米-24直升机M4A3卡宾枪、TAR-21突击步枪、G-36C卡宾枪、M88头盔、等等。真是万国造啊。。。。。。

俄军装备过多而且大家都知道所以就不多提了。

俄格战争的另一层阴谋

从格俄爆发武装冲突后,美国在第一时间内向格鲁吉亚提供了大约3000万美元的援助。而本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再向这个国家提供1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到此,美国将从经济和军事上给格鲁吉亚强有力的支持,在不久的将来,遭到重创的格鲁吉亚的经济和军事,将依赖美国,换句话说,美国将渐渐左右格鲁吉亚的经济和军事,因为俄格冲突,已经使格鲁吉与强大的俄罗斯成了死对头,对于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而言,没有一个超级大国做后盾,是不成的,何况没有一个超级大国做后盾,萨卡什维利就不会敢在老虎屁股上动土,而美国名正言顺地成了这个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

更何况在当今世上,美国最大的威胁就是俄罗斯,因此,它一直想从经济和军事上扼制俄罗斯,尤其是军事上,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在俄罗斯的邻国建立军事基地或反弹导系统,例如捷克、波兰,但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和抗议,俄罗斯为此还制定了针锋相对的强硬措施,因此,俄美在军事上的冲突更加白热化。美国一心想扼制俄罗斯,希望它有一天垮下去,而且越快越好,但心有余力而不足,伊拉克战争,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已使美国政府进退维谷,疲倦不堪,再加上国内的经济和政党之争,使美国总统布什伤透了脑筋,想扼制俄罗斯,没有奇招是不成的。而俄罗斯在近几年中,尤其是石油价格的飞涨,它富了,真正地富了起来,因此,经济军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军事上,俄罗斯的强硬和一些超人的举措,令北约和美国分秒不安,胆战心惊,这是美国和北约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但是,最不愿意的事情发生了,既然发生了,就必须面对,因此,美国在表面上强调与俄罗斯合作的重要性,但在暗地地却在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是呀!既然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疲倦不堪,经济不景气,军队心有余力而不足,那么战争,对俄罗斯而言也不例外,因此,把俄罗斯拖入一场战争,尤其是一场持久战,确实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阴谋,正是如此,俄格冲突发生了,格鲁吉亚总统,也就是萨卡什维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一心一意向着西方的萨卡什维利,一直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萨卡什维利,他认为有了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做后盾,什么也不怕了,就可以无作非为,疯狂发动战争,没想到几天下来,就被俄罗斯打得狼狈不堪惨不忍睹,只得向美国和北约乞援,美国根本没有想到格鲁吉亚就这么不堪一击,它想:这个花了多年的心血精心扶持的萨卡什维利领导的国家,与俄罗斯作战,断断续续的肯定会拖上一二年,然而只是几天,竟然还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车臣,这,太令人失望了,而且还损失了几辆什么“宝贝车”(悍马隐形战术突击车),当然,格鲁吉亚的军民死多死小,对美国而言,一点也不重要,它担心的只是那几辆车,落到俄罗斯手中,就麻烦了。可惜的是,还真就落入俄罗斯手中,被其特种部队拖回家研究去了!

美国本来希望俄格战争使俄罗斯拖入一场持久战的,使俄罗斯进退维谷疲倦不堪的,从而拖累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然而由于萨卡什维利的无能和格鲁吉亚军队的无能,使美国的希望彻底落空,这也许是美国希望俄格战争发生的另一层阴谋,也就是美国最近几年来一直扶持萨卡什维利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献:

声明:《美国评论家眼中的格鲁吉亚棋局》,文中援引美国“战略预测公司”行政总裁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的评论,并不代表本人观点。《THE RUSSO-GEORGIAN WAR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格鲁吉亚-日俄战争式的权利平衡)。

  独立战争,美国对英国,法国支持美国,美国胜利

  鸦片战争,美国(八国联军中一员)对中国,美国胜利

  美西战争,美国对西班牙,美国胜利

  美墨战争,美国对墨西哥,美国胜利

  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没直接参战,但支持英国和法国

  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日本、德国、意大利,基本上全世界的国家参与,美国胜利

  朝鲜战争,美国对朝鲜、中国,美国扶植南朝鲜(韩国),中国、苏联支持北朝鲜,双方平手

  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美国扶植南越,中国、苏联支持北越,北越打垮南越和美军,美军撤离越南

  1983年,闪电入侵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美国为维护其在加勒比地区的霸权地位,对格林纳达发动武装入侵。战争起因是格林纳达发生了军事政变,美国以应加勒比国家“紧急要求”和“护侨”为由,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使用了卫星、精确制导武器和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装备等。而格林纳达高技术装备几乎为零,美军以很小的代价速战速决,8天内达到战略目的。为此,美军尝到了军事高技术的甜头,更加肆无忌惮地以武力推行其全球战略。美国的入侵行动,遭到各国人民的谴责。

  1989年,乘夜突袭巴拿马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政府以“保护美国侨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借口,出动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26万名精锐部队,趁着夜色对巴拿马实施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突然袭击,作战行动在48小时内完成,巴拿马国防军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1990年1月3日,巴军政府首脑诺列加走出梵蒂冈驻巴使馆向美军投降。“正义事业”行动于1月12日结束。在此次行动中,美军首次动用了6架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采用了新的作战方法,战斗中仅死亡23人。1990年1月12日至1991年1月,美军在巴拿马转入“促进自由”行动。

  1990年,利刃刺向利比里亚

  1990年6月3日,美国以利比里亚内战威胁到本国侨民的安全为借口,宣布实施“利刃”行动,派遣一支由4艘战舰、27架作战飞机和2335名作战人员组成的两栖作战军队,从地中海驶抵利比里亚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利比里亚反政府武装***扬言逮捕所有该国境内的外国人后,美海军陆战队从海上和空中侵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控制了美驻利使馆及周围地区,并开始实施撤侨行动。此次行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1月9日,共从利比里亚撤出2600名外国侨民,包括330名美国人。

  1991年,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1992年,武力干涉索马里

  1992年12月4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美国打着“人道主义援助”的旗号,宣布派遣一支28万人的部队,参加在索马里的援助行动。12月底,美军完成了在索马里的军事部署。按照原来计划,美应于1993年1月底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移交控制地区,撤出其紧急干预部队。但是,1993年初,驻索美军开始多次卷入武装冲突。6月30日,美军下令悬赏捉拿索马里艾迪德派武装头目艾迪德。10月3日,美军士兵与艾迪德派武装发生冲突,美军动用了武装直升机。而艾迪德指挥2000名武装人员,与两万余名维和部队周旋,共有56名维和部队士兵和500多名索马里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美军死亡18人,损失3架武装直升机和部分军车。1994年3月21日,美军从索马里撤出。

  1994年,大兵入侵太子港

  1991年9月30日,海地发生军事政变,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后逃亡美国。海地军政府与逃亡总统于1993年7月3日达成协议,要求联合国派遣军政人员协助海地恢复秩序,为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做准备。然而海地军政府并未履约。

  1994年6月—7月间,美借海地军人政府驱逐联合国民事调查团之机,促使安理会在7月31日通过第940号决议,决定组建以美军为首的15万人的多国部队,采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8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海地军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命令美军部队准备出兵海地。9月18日,在美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海地军政府与美国达成了一项协议,规定15万名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从9月19日开始进驻海地,实施“坚持民主”行动。19日,当首批美军士兵在太子港登陆时,海地军队与示威群众发生了小规模冲突。此后,双方多次发生武装冲突。驻海地美军兵力一度达两万人。1995年3月,美军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移交任务,1996年4月美军全部撤出。

  1998年,打击苏丹和阿富汗

  1998年8月20日,美国为了报复恐怖分子对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的炸弹袭击,分别命令游弋在红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战舰艇,用“战斧”巡航导弹同时袭击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目标。

  美国以导弹报复恐怖活动引起世界关注。普遍认为,用国家恐怖来对付集团或个人恐怖,只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恐怖和混乱。

  1994年,“战斧“导弹抡向波黑

  为削弱波黑塞族的军事实力,迫使其接受美国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北约以保卫萨拉热窝等联合国“安全区”为由,动用以美国海空军为主的北约部队,于1994年8月30日及9月20日连续两周出动大批飞机对波黑塞族军事目标及部分民用设施进行猛烈轰炸。9月10日,美海军导弹巡洋舰“诺曼底”号向波黑东北部的塞族防空设施发射了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此次北约用于空袭的飞机约170架,其中美国约87架。行动代号为“审慎力量”。在为期两周的空袭中,北约飞机共出动约3400架次(其中约850架次执行轰炸任务,投掷各类弹药1000吨),摧毁塞族56个重要目标。塞族60%—70%的防空设施和作战指挥设施被摧毁或陷入瘫痪状态,近30%—40%的弹药库被炸毁,2%—5%的重武器遭到破坏。塞族最后被迫接受了北约提出的停止轰炸的条件,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了300件重武器,北约仅一架飞机被击落。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

  1999年3月24日—6月9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为了谋求欧亚大陆,特别是巴尔干地区的战略控制权,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代号为“联盟力量”的大规模战略空袭。这是北约自成立50周年以来第一次对防区外、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也实现了其由一个地域性军事组织向全球性军事组织的过渡。“联盟力量”行动是一次高技术空袭作战,北约运用了新军事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将兵力投送、信息作战、非线式作战、精确打击、防区外打击、战区外指挥等概念全面运用于实战。北约对南境内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民用目标实施了打击。美国和北约在战争中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包括国际上禁用的集束炸弹、贫铀弹和石墨炸弹等。

  2001年,反恐首选阿富汗

  “9·11”事件是美国有史以来遭到最大规模、损失最为惨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把矛头对准中亚的阿富汗,发起了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打击行动。美对阿军事打击于2001年10月7日开始。美及其盟国在阿周边部署了近8万人的兵力,其中美军约5万余人,先后动用了5个航母编队、4个两栖戒备大队,以及500多架战机。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美军出动作战飞机5000架次以上,投射炸弹导弹12万多枚,其中60%以上是精确制导弹药。通过军事打击行动,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基本上摧毁了“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网络。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以“反恐怖”名义发动的一场战争,是一场以空中精确打击为主要打击样式、实力对比悬殊的非对称战争。它揭开了美国新世纪“反恐”系列战争的序幕。

  2003年,大举入侵伊拉克

  2003年3月21日,在伊拉克南部塞夫万,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站在一辆装甲车上从公路旁的萨达姆画像旁驶过。当日,美军跨过伊科边界向伊拉克境内推进。有消息称,美英已经夺取了伊拉克海湾港口乌姆盖斯尔,英国士兵已登上巴格达以南的法奥半岛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于1917年发表了《贝福尔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在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75000人。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人开始想甩掉这块烫手山芋。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4日16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

  [编辑本段]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由于以色列建国时间过短,国家各职能机构并没有完全正常运行,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

  由于阿拉伯国家全部政教合一,全民信教所以在伊斯兰教义的支持下,对以色列的军队和贫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行动并在第二次停火后积极策划全面铲除以色列国(近来阿拉伯国家一直宣称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也是这场战争后形成的共同意识)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为夺回失去的土地并进行自保,继续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 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

  [编辑本段]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给以色列的经济运营带来极大影响并导致以色列被整个封锁,同时阿拉伯国家继续推行消灭以色列的种族灭绝主义

  为解除封锁造成的被动局面,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的独裁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队失利后,英、法、以联军于6日深夜停火并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至此,美国在中东的地位逐渐提升,以军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这次战役,以色列成功的打破了阿拉伯国家对其的封锁,并对阿拉伯国家联盟予以强硬的武力威慑,保卫了自身的安全

  [编辑本段]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

  由于第二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联盟继续推行封锁以色列的政策,导致阿以关系继续恶化

  1967年4月,叙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在一次挑衅事件中被以色列击毁,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余的南北和东面被敌国包围。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谴责,以色列更是对自身的安全形势但又加剧,阿拉伯国家的行动激化了阿以矛盾,战争一触即发。

  就在敌人调兵遣将之际,以色列军队先发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于担心被以色列报复,纷纷出逃邻国,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频频针对以色列的贫民设施进行袭击,进行恐怖活动)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并且被迁小股部队对以色列进行袭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报复性战略空袭。1970年8月停火。阿以双方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编辑本段]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战略性的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以此作为缓冲区域,减少阿拉伯恐怖分子对以色列贫民的伤害

  1973年10月,埃、叙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再次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遣部队或飞机参与作战,但是各怀鬼胎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得到部分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过于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

  此时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国家都派军参与对以战争,并对以色列贫民进行攻击,以色列陷入极端被动的环境之下

  10月10日,埃军初步达成作战目标并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并改变计划,想要和阿拉伯联盟国家彻底铲除以色列。以色列则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埃军眼看以色列大部队闯入叙利亚,认为时机已到,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对以展开总攻以军则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0月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10月24日,埃及眼看实力不济,于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

  [编辑本段]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自卫行战争或以色列反恐行动)

  第五次中东战争,实际上是以色列为保护国民安全,所开展的一场针对阿拉伯国家的反恐战争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以伊斯兰教为主,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恐怖主义倾向日益严重,继续推行对以色列的种族灭绝政策,对以色列贫民造成极大伤害,其中尤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甚巴解组织基于成员少,实力弱等现实情况,不能对以色列政权造成威胁于是针对以色列贫民进行了一系列恐怖袭击,情况日益严重巴解组织的恐怖袭击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其成员多分布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阿拉伯国家境内

  1982年5月,以色列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阿拉伯国家频繁对以色列边境地区进行恐怖袭击,导致以色列人伤亡人数进一步上升,国内强硬派再次对政府能力提出质疑,以色列国内对巴动武的呼声越来越高

  6月6日,以色列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恐怖训练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恐怖分子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进入黎巴嫩对恐怖组织的清剿行动,消灭巴武装人员3000余人,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恐怖袭击据点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经过此次反恐清剿行动,大大的削弱了巴解等恐怖组织的实力,保障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间但是阿拉伯国家的敌视政策依然对以色列构成巨大威胁,尤其是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重损害了以色列的国家权益以色列于20世纪80年代中多次捣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基地,成功的维护了自身利益和地区安全

  但是由于巴解组织剩余成员流入多个阿拉伯国家,使得伊斯兰国家的恐怖主义主张进一步抬头,严重威胁地区和平,直到现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美国 阿富汗 反恐战争

美国 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

俄罗斯 格鲁吉亚 边界冲突

塞尔维亚 科索沃独立

泰国 缅甸 边境冲突

美国 利比亚

2001阿富汗战争(美国VS阿富汗)(反恐)

2003伊拉克战争 (美国VS伊拉克)(疑有核武,先发制人)

2006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冲突 (以色列VS黎巴嫩)(主要是领土)

2008918格鲁吉亚战争(俄罗斯VS格鲁吉亚))(主要是领土)

2011319利比亚战争(法国当先锋,英国跟进,美国指挥)(石油)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中国对越反击战

中印战争

英阿马岛之战

两伊战争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

中东的三次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科索沃战争

海湾战争

印巴战争

波黑战争

阿富汗反恐战争

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

中东\拉美\非洲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中国对越反击战

中印战争

英阿马岛之战

两伊战争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

中东的三次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科索沃战争

海湾战争

印巴战争

波黑战争

阿富汗反恐战争

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

除了人所共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俄格冲突、车臣战争、索马里内乱之外,还有这些:埃厄武装冲突 1998年5月初,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两国因领土纠纷问题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厄军占领了埃塞部分领土。由于国际社会积极调停,两国交火1个月后实现了停火。1999年2月初,两国再次发生边界冲突。非统组织积极调停,双方停火并开始谈判。今年5月初,由于谈判并未能解决两国间的矛盾,埃厄武装冲突进一步升级,双方投入兵力约为50万。5月30日,两国在阿尔及尔恢复谈判。6月18日双方签署了由非洲统一组织起草的停火协议。 塞拉利昂内战 自90年代初,塞拉利昂即爆发内战,反叛武装为桑科领导的“革命联合阵线 ”。1998年年底,“联阵”武装向政府军发动进攻,逼近首都弗里敦。1999年7月,卡巴总统与“联阵”***桑科签署“洛美和平协议”,桑科任副总统,国内实现和平。今年5月,“联阵”部队多次袭击联合国维和部队,打死4人,并将50 0多人扣为人质。连日来,“联阵”部队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塞政府军的小规模交火事件仍时有发生。 刚果(金)内战 1998年,卡比拉领导下的反政府武装推翻了蒙博托政府。不久,卡比拉政府又与从前的支持者卢旺达、乌干达等国决裂,同时国内部族矛盾也出现激化,从而导致新内战的爆发。卢旺达、乌干达等国派出军队支援刚果(金)反政府武装,南非、津巴布韦、安哥拉、纳米比亚等国则支持卡比拉政府。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在国际社会积极调停下,内战双方已签订了“卢萨卡协议”。目前,联合国正准备向刚果(金)派驻维和部队。最近,乌干达与卢旺达两国军队在刚果(金)东部重镇基桑加尼发生了激烈交火。乌干达军方6月17日宣布其部队开始撤离基桑加尼。 安哥拉内战 1975年,安哥拉摆脱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不久,三个民族解放组织“安人运”、“安解阵”和“安盟”之间爆发武装冲突。“安人运”将“安解阵”消灭,并将“安盟”击溃,随后成立了政府。但是,“安盟”与政府军间的战斗一直持续不断。在联合国斡旋下双方于1996年签署和平协议,但并未得到落实。近年来,安哥拉政府军与“安盟”武装之间的武装冲突时断时续。 苏丹内战 1983年,苏丹政府在国内推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实行伊斯兰教法,导致国内发生武装叛乱。长达17年之久的内战已造成约150万人死亡。南方的“苏丹人民解放军”要求信仰基督教的南部苏丹独立。在北方信仰伊斯兰教地区,也有反对派“乌玛”党领导下的数千名反政府武装在活动。近期,苏丹政府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派别决裂,且与最大的反对党“乌玛”党达成和平协议,总体形势对早日结束内战比较有利。但是,“苏丹人民解放军”态度仍很强硬,其***加朗声称将开展恐怖活动。 津巴布韦种族冲突 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后,约2500户白人农场主控制着国内70%以上的土地,大批黑人老战士十分不满。今年2月以来,上万名老战士占领了约1000户白人农场主的土地。4月底,在穆加贝总统的调停下,黑人老战士与白人农场主达成协议;停止暴力冲突,农场继续由黑人占领,恢复正常农业生产。 莫桑比克大选冲突 1999年底,莫桑比克举行大选。执政党“莫桑比亚解放阵线”在议会选举中取胜,其主席希萨诺再次当选总统。但国内最大的反对党“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指责选举中存在舞弊现象。5月初,约100多名“莫抵运”的支持者袭击了一个警察局,打死打伤数名警察。警察被迫还击,打死4名袭击者。

1、百团大战

这场战争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牵制住了日本兵力,同时中国的大胆出手,也影响到其它国家也开始勇于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强势出击,正面对战。

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42年夏天,苏联方面的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为了阻击德军深入森林,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娘子军五人小分队去搜查敌军,但敌人的力量与自然环境的恶劣远比她们想得要残酷。

3、钢琴家

波兰斯基的表达更趋于“人性化”影片的主人公史标曼不再是品德高尚拥有丰功伟绩的大英雄,面对战争的迫害使他萎缩成一只“仓鼠”每天暗无天日地活着,在战争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战争面前不仅我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最可怕的是我们的信念也在逐渐溃败。

4、朗读者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并未涉及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而将中心聚焦到一段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情人关系上,而后汉娜的忽然消失,在审判席上米夏再一次遇到汉娜,但已物是人非,这是一场灵魂的审判,正所谓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真正的宽恕,影片以细腻的人物刻画令人难以忘却。

5、美丽人生

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