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 第节夏与商与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游戏攻略05

找 第节夏与商与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第1张

找 第节夏与商与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  第2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03版新教材)ppt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 形成;商 发展;西周 鼎盛;春秋 瓦解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 时间 形

  第2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03版新教材)ppt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 形成;商 发展;西周 鼎盛;春秋 瓦解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 时间 形式:本质、认识(正义进步标准) 特征:阶级压迫工具 2、范围 3、灭亡 时间夏商西周的更替制度,原因(根) 二、商朝兴衰 都城变迁,纣王暴政 三、武王伐纣和周的强盛 1、武王伐纣 概念,性质,结果(牧野之战,胜因) 2、西周建立 3、强盛:地域广大;各族联系加强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概念,原因,经过 2、西周灭亡和东周的开始 思考: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国人暴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 (1)实质 (2)内容(所有制形式,阶级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3)与分封制的关系 井是分的基础,分巩固了井 2、分封制 对象、目的、实质、内容、作用 实质:以井田制为基础,夏商西周的更替以血缘关系和嫡庶分封诸侯的制度 宗法制 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 其作用在于巩固分封制 夏启 夏桀 妲己 盘庚 商青铜器 商汤

  

  [整理]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黄帝至西周时已萌芽

  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张西周,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制国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员后,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天子只管辖王畿地区,诸侯国对天子没有交税的义务,中央的财政开支靠王畿地区提供,诸侯国只是上贡,交一些土特产品;再就是军事义务,遇有战争,天子可以借用诸侯国的军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关系。在西周以前那种政治形态下,不可能产生宰相制度,所谓国家实际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领,身边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员和近亲帮助处理事务即可,真正核心的行政运转体系在卿大夫那里,具体权力是在家臣手中,家臣是处理家族事务的总管。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下,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一个很系统的中央管理体系,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宰相制度,夏商与西周但行政权

  

  第5课 奴隶制发展的西周

  3商朝达到较高水平张西周,得到很大发展的手工业有( )

  A青铜冶铸业 B纺织业 C制陶业 D玉石雕刻业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商朝末年,渭水流域的 族,迅速发展,首领 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有才能的 等人,势力逐步强大。公元前11世纪中期, 即位,他得到姜尚、 的辅佐,国家兴盛。

  2 年,周平王迁都 ,东周开始。

  (二)单项选择

  3率兵灭纣的周王是( )

  A文王 B武王 C厉王 D幽王

  4《诗经》中"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夏商与西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5西周后期的"共和行政"指的是( )

  A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B两个国王并立C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 D地方行政机构

  6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 )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

  

  第一章第二、三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ppt

   1、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2、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和化石是元谋人遗址夏商西周的更替制度,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3、先秦时期我国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社会: 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1912年2月12日(清朝灭亡) 原始社会 远古人群 元谋人 北京人 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父系氏族公社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时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奴隶社会: 前2070年( 夏朝建立)——前475年(战国时期) 夏朝:奴隶社会的起始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一、夏朝的建立 ①时间:公元前2070年 ②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启),夏商西周的更替建立奴隶制国家机器 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何区别? 1、夏朝的建立: 什么叫“国家机器”? 2、夏朝的统治区域和都城 3、夏桀的暴政和商汤灭夏 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替

   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替 复习 原始人在夏天受了伤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喝了稀粥度,战果归了秦始皇。秦始皇累得直流汗,三个国家送来两条毛巾,南北来朝拜,敬送水和糖,秦始皇送给他们金元,帐目搞得明白清楚。 原始人在夏天(夏)受了伤(商),喝了稀粥度春秋,战果(战国)归了秦始皇(秦)。秦始皇累得直流汗(汉),三个国家(三国)送来两条毛巾(两晋),南北来朝拜(南北朝),敬送水(隋)和糖(唐),秦始皇送(宋)给他们金元(金元),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帐目搞得明白清楚(明、清)。 奴隶社会 形成 发展 强盛 瓦解 夏 商 西周 春秋 (殷) 封建社会 形成 盛世 统一 战国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详见:http://hibaiducom/feiwur0/blog/item/0c818404e65c01dd7acbe112html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发起投票 | 删除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等级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宗法制:)

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内容:授民授疆土。分封对象及受封者的义务:略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礼仪教化,暴力镇压。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秦的统一。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

原因:富国强兵内容: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

强兵:奖励军功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思想家:仁、礼。提倡为政以德。教育家: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民贵”“君轻”。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

★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赵燕,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背景: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客观条件;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⑶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积漂絮成絮片)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医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道教:东汉后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史学:司马迁《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孙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第21课南方经济发展

★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2)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3)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4)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5)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6)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第22课北方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农学: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书法:“书圣”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绘画: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东晋。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教。

  夏朝 (约公元前 2070至 约公元前 1600)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边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商朝(1600BC—1046BC)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为东夷的一支,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过渡。

  契之孙相土在位时,商的势力进一步发展,把附近的许多部落征服或纳在它的控制之下。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灭夏建立了商朝。都于毫。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四方征伐,把疆土扩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区,商朝统治逐渐巩固。

  据载,从成汤至盘庚,商人“不常厥邑”,曾五次迁都,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发展,特别是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朝最强盛时期,武丁在商代诸王中颇负盛名。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 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商都城的变更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 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历代国王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纣

  西周(公元前—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综述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临时组织奴隶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夏商西周之西周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中外历史纲要

2018-01-04

关注

第二章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

分封制与宗法制(来自网络)

四、西周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一)制度

1分封制(周初大分封):巩固政权,尤其是对东方的军事占领

(1)原因;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民众以巩固统治

(2)对象: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

(3)封国

①王畿:泾、渭、河、洛地带,控制基地,洛邑与王城

②宗周与成周

<1>宗周:西边的关中平原,中心镐京,周人兴起地

<2>成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东都王城为中心,保卫宗周与镇抚东方的重镇

③东方主要诸侯国:异姓亲戚之国广布中原,与旧国错杂在一起,加强统治

<1>卫(康叔):殷都旧地,朝歌为中心

<2>宋(旧殷贵族微子启,反纣):商丘为中心的商代旧邑

<3>鲁(周公长子伯禽)与齐(姜尚[师尚父])

<4>晋(成王弟叔虞):河东,设职官五正

<5>陈(帝舜之后)、杞(禹之后)

<6>蓟(尧之后):北京东南,后为燕郡

④扩展北土、南土

⑤旧国:西迁的“殷遗多土”,“四国多方”的多氏

(3)评价

①周承商制,巩固统治,鼎盛期

②促进各地开发与文化交融

③诸侯虽有义务,但内政基本独立

2宗法制的完备

(1)含义: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扩展成的宗族家族制度,构成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早期国家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2)内容:周王——诸侯(氏号)——卿大夫——士——平民——庶人工商

(3)特征:基本信条为尊祖、敬宗,甥舅关系为必要补充,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确定名分(贵贱、上下、大小等级)

(4)评价:与分封制结合,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与世袭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巩固分封制

3井田制的发展: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紧密相连

(1)形成:分封制所受封地,世代相承,役使奴隶耕作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范围:主要在一些都邑周围,特别是“国中”

(3)疆理:田为单位→九田为一井→十井为一成→百井为一同

(4)庶人(庶民):耕作井田的农夫,氓/盳/黎民/(人)鬲

(5)管理:集体耕作与休耕轮作,古代籍田遗制在西周前期基本保存

(6)官宰食加:一些贵族除封地外,任较重要官职的还要在国中的天地里分田制禄

(7)贡税征收:彻法,收获量十分取一

(8)公田与私田

①公田:田里不粥(鬻),未经王室或公室特许,不得随意买卖转让

②私田:西周中晚期后,一些荒地被开垦,增加分外土地,有时王室将之赐给下级贵族,不征贡税,实承认为他们私有

(9)自耕农: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多为贵族疏远的宗族成员,一些逃亡的耕作奴隶在荒野垦地建家以取得平民身份,助长私田发展

4礼乐制度

(1)目的: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2)含义:维持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划分的等级礼制

(3)内容:周公制定周礼,政刑制度外,五礼(吉祭祀、凶丧葬、军军旅、宾朝觐盟会、嘉婚冠、喜庆),配合典礼仪式的舞乐

春秋以后,礼仪概念逐渐扩大,几乎包括一切具体的典章制度

(4)作用:广泛用于政治、社会,既使人恪守符合等级观念的规范典则,又体现时代文明,影响后世

(二)社会结构

1阶级关系:奴隶主——平民(国人居城郭内、野人居于郊外,鄙夫)——奴隶

2国家机构

(1)统治机构

①行政:周王——三公(师保)、太宰——卿士

<1>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2>卿士:如司土[司徒]、司马、司空[司工]的三有司三事大夫为政务官,司寇

②宗教职能逐渐削弱,政务官职机构扩大,长官为太史,史官地位大提,太史、内史、小史、外史等

③世卿世禄制:官职世代相承,有不少以官职为氏号的家族

(2)军队:虎贲、周六师、殷六师,诸侯国有一定的武装,战车(乘)为单位

(3)刑罚:《九刑》、五刑,贵族可以赎刑

3对诸侯控制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