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面文集的取名由来

游戏攻略06

指出下面文集的取名由来,第1张

指出下面文集的取名由来
导读:<白氏长庆集>唐代白居易作品集名。本书原在唐穆宗长庆年检编集出版,故名。《栾城集》河北省栾城县的关系,历史上的三苏,发迹于四川眉山,但其祖上苏味道确是河北栾城人,《栾城集》盖有怀念故乡之意。<剑南诗稿>陆游诗词全集,共八十五卷,收录诗词九千

<白氏长庆集>唐代白居易作品集名。本书原在唐穆宗长庆年检编集出版,故名。

《栾城集》河北省栾城县的关系,历史上的三苏,发迹于四川眉山,但其祖上苏味道确是河北栾城人,《栾城集》盖有怀念故乡之意。

<剑南诗稿>陆游诗词全集,共八十五卷,收录诗词九千三百四四首,为纪念蜀中生活故名。剑南指剑南道,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 (前1历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下辖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成都府。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

<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魏正公文集>这个是不是写错了?

魏郑公文集,魏郑公是魏征

<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字子美,又自称少陵野老,故世亦称杜少陵,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

<司马文正公文集>

<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闲居。这期间,据其科学实践与平生见闻,著成本书。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左太冲集>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西晋文学家。其怀才不遇,仅官至秘书郎。所作诗文借古抒情,多愤世不平之作。十年构思方写成《三都赋》,士人竟相传写,一时竟弄得洛阳纸贵。辑有《左太冲集》。

<震川先生集>明归有光(后人称震川先生)作。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他震川先生。

<樊川文集>樊川文集为杜牧诗文集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次,收录杜牧作品450余篇。樊川,即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

<己亥杂诗> 清代诗人龚自珍于公元1839年(农历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集

1916年生,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村上学3年。

1927年,考入佳县螅镇高小。

1928年,随长兄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葭县(今佳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

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宣言》,《少年漂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

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学生运动再度高涨,柳青积极参加。12月底,经董学源介绍,与延安来的李一氓、冯文斌相识并加入中国***,参加了李一氓领导的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工作,任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在《学生呼声》刊物上,发表了《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短篇小说《待车》。

  1937年,柳青高中毕业,担负《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负责西安青年文协党团工作。当时,“九·一八”事变已发生6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祖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柳青利用报刊鼓动人民奋起抗日。是年,平津失守,北京师大、北大和天津北洋工学院部分师生流亡到西安,办起西北临时大学,两月后,柳青考入该校俄文选修班,一边学习俄文,一边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因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学校于1938年4月迁陕南城固,柳青未去,跟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

1938年5月至1939年7月,柳青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任“海燕”诗歌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做机关党的工作。翻译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后,与刘祖春等人赴晋西北前线采访,先后发表了不少通讯报道。

1939年春,回延安随民众剧团去陕甘宁边区9个县体验生活。6月回到延安,写了两篇小说。8月再度上前线,到晋西南115师独立支队2团1营、129师386旅771团任文化教员。1940年10月回延安,在抗联全工作,先后写出《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多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后来,他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地雷》中。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柳青暂时放弃写作,参加了整风运动。1943年2月,组织派他到米脂县民丰区吕家检乡任文书,他经常深入农村,发展***员,领导群众开始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繁重的工作,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病了一场。在紧张的春夏秋冬里,他读完5本《斯大林选集》。工作实践,学习中的启发,使他原来不愿到农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转变。柳青在这个乡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资料。1945年3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的《米脂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三乡班干部一揽子会上的总结》。他的长篇小说《种谷记》手稿,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945年10月,柳青带着《种谷记》手稿,随军奔赴东北,开辟解放区。

1946年2月,柳青到达大连,负责接收整顿大众书店和印刷厂,开始修改《种谷记》。1947年7月,东北光华书店印行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这部作品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率先问世的一部成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0月正式出版,先后印刷7次,发行70万册。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西北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于1947年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柳青想回陕北,体验战争生活,后因战事、交通阻塞被留在冀东参加土地改革半年。

1948年10月回到陕北,解放战争已进入大反攻阶段,他深入到米脂县,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为题材,用8个多月的时间,广泛征集了《铜墙铁壁》长篇小说的素材。

1949年于秦皇岛写完这部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发行百万余册。之后,柳青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任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后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3月,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1963年到1964年,柳青两次参加长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冒着风险,和打击一大片的极左思潮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农村干部,深得人心。在长安县,他还写出《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邻居琐事》等散文。还写了《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美学笔记》、《狠透铁》等作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柳青被打成“反动权威”、“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残。之后,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派人在长安调查一个月之久,写出《柳青在长安的十五年》的长篇报告,肯定他历史清白、工作正派,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1967年9月,“四人帮”的黑爪牙,到处宣传抗战时期柳青在四川搞过特务活动,说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再次把他关进“牛棚”,折磨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家被捣毁,伴侣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终立场坚定,不动摇,不妥协,坚持真理,坚决抵制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但他的病势日重,身体渐衰。

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卫生部予以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主要负责人对柳青予以照顾。同年国庆节,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记者捎话给柳青,希望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铜墙铁壁》和《创业史》。1978年,于陕西省出版局、省委召开的文艺创作会和《延河》编辑部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发表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美学思想。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医院的现代化条件,支撑身体,争取时间,改完《创业史》第二部。但因体质太差,病情严重,于6月13日下午5时,不幸逝世,终年62岁。柳青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和长安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陕西省委、省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追悼大会。

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

道安法师与道安寺

道安寺,位于神禾原畔鸡子山,此地处于神禾原东麓,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新街北村原上。此处正是神禾原向西北拐弯凸出之地,地势显亮无遮,其后原两边的走势回收,犹如跃跃欲飞的鸡两翼而奋起,故人们称为鸡子山(又道此地荒坡草丛,四时多栖野鸡故名鸡子山)。又因唐宋时季,在此处建有真武庙,有朝阳大殿,俗称鸡子殿。

话说晋代-----前秦时,前秦王苻坚攻占襄阳城,恭迎国师当时佛教界领袖人物----道安法师入都城长安五重寺(又名义安院,唐宋后称道安院,道安寺)。根据这一记述,道安寺约建于晋时符秦时期。

史载;道安法师学识渊博,为我国佛教的发展开一代之风气,他在道安寺任主持后,翻译佛经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主持译出佛家典籍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同时道安法师是净土宗和本无宗始祖,编纂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教精录--------《综理众经目录》。道安法师又是中国僧制的开创者,他亲手制定了我国僧尼的规范,并统一了沙门的姓氏。宋时《高僧传》等佛家史籍均有关于道安法师的记述。

道安寺当年的建筑规模宏大,当地人传说有;“跑马关山门”之语。唐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道安寺和周围其它寺院一起衰败。

宋代张礼游城南诸名胜时,在《游城南记》中记载了当时道安寺的情形;“今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东眺樊南之景,举目可尽”。

金代兴定二年(公元一二一八,1218年)又重新修建国师塔,寺内新出土金代古碑《符秦国师塔记》一块,内容记载了当年(1218年)重修国师塔的情形。该碑铭文为隶书,正文为行书,详细的记载了道安法师一生的经历。

明代赵涵在《游秦日录》中记述着道安寺的情形;“葬塔半倾,寺已寥落”。明隆庆五年重修道安寺,该寺现存隆庆五年(公元一五七一,1571年)古碑一块。

清代道安寺几经修复,上世纪中期,道安寺被拆毁逮尽。一九九六年,由民间组织(道安寺周围的几个自然村发起公议。古称南,北两社。),由群众集资在故址上重建。后来又在兴教寺主持常明法师倡义和关心下,进一步扩建。先后有前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以及常明法师,宽池师父,宽严师父,雷珍民先生等许多热心人士的相助下,道安寺又在鸡子殿故址上重新修建,国师塔,国师洞,大雄宝殿,地藏殿已落成了,其它正在修建中。

新建道安寺,背靠西北古凤凰嘴,面向东南嘉午台,登临此地令人心神俱舒,东南远望嘉午台翠色,北望古凤凰嘴古柏苍桑,樊川美景尽收于眼前,决河流于脚下,少陵原畔兴教寺似在眼底,神禾原犹如一条巨龙在此摆尾向前,道安寺新建的国师塔直插云间,古老的道安洞已换新颜,登上道安寺,欣赏四时美景,会使每位造访者感到,登临此地别有洞天。

王曲镇和城隍庙

王曲镇位于神禾原西畔,滈水岸边,南望终南群峰,背依神禾原,远山近水,四时景色如画。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政府所在地,其历史悠久,人文渊远,上可追溯商周,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代有佳话传颂。

王曲一名的来源,传说与汉代修御宿苑离宫有关。汉武帝修离宫时,筑渠一条人们称为王渠,后谐音为王曲,一值延用至今(事见《史记》,《汉书》,《游城南记》,《类编长安志》,《陕西通志》,《长安县地名志》等 )。

王曲镇最有名的历史遗迹和传说,莫过城隍庙,过去的城隍庙,为十三省总城隍庙。据有关资料显示和记载,其建庙时间约在大明嘉靖年间。明《陕西通志》等书和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载,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六十余亩,闻名全国。当年的建筑范围听老人们讲;结构广阔,气势宏大,雕梁画栋,泥塑彩绘,引人赞叹,晨钟暮鼓,声闻数里,人们称为西安城南第一大庙,其建筑气势远非三原县城隍庙可及,足见昔日之盛。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时,胡宗南在王曲建陆军军官训练团(次年改为皇埔国校第七分校(今王曲通讯学院前身)时,城隍庙建筑被拆毁,其地被占用。当时有民谣曰;“第七分校,不务正道。白天睡觉,晚上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百姓叫苦,怨声载道”。可见当年之轶事。

王曲城隍庙几经风雨变迁,如今在故址旁又建起三间,往日的辉煌已难再了,每年一度二月初八的庙会,一直延至今日。每逢庙会可谓盛况空前,声动西安城南,动辄数以上十万人计,男女老幼不绝于道,交通为之堵塞。成为人们聚亲会友,城乡货物交流,踏青散心祈福,沐浴春风,远望终南残雪,近观迎春放黄的好时节。可谓王曲乃至城南一大景观,令人留连忘归。

孩提时常听老辈们讲王曲城隍庙的建筑如何壮观和每年庙会的盛况,老辈们讲王曲城隍庙祭祀的是汉高祖时大将纪信。记得逛庙会时,好奇便问庙中几位忙碌的老者,城隍庙中的供祭的是何人?结果他们回答的结果,一位老者讲是汉代的纪信,一位讲是明代的邹应龙。令我不解,令我难辨真伪。

回到家中,我翻阅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两位老者说词都有来由。在《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二零零零年)一书中讲到王曲镇城隍庙祭祀明代御史邹应龙,明嘉靖皇帝钦封邹应龙为十三省总城隍,以监督天下不法与奸邪之徒,予以惩罚。而《长安县志》(一九九九年)中记载;王曲城隍庙祭祀汉代大将纪信。这样的结果令人不解,两部书的时间相差不长,却各执一端,令人难辨。

关于汉代大将纪信,在《史记》、《汉书》等书中有载。楚汉战争时,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围困于荥阳城中,大将纪信为救高祖脱身,身着高祖服装扮成高祖模样,以诳楚霸王而引得高祖得以脱身。最后被楚霸王活活烧死。汉朝建立后,在对纪信的追封及后人的封赏,却在《史记》和《汉书》等著作中只字未提,这样的结果岂不令人思之,难到使汉高祖真的忘了荥阳城之战了吗?还是史圣和班固二人在著述时有所遗忘。

关于邹应龙《明史》中载到;邹应龙,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以劾严嵩得名,历任工部右侍郎,兵部侍郎兼右俭都御史。隆庆朝因临安平乱未果削籍,卒于万历初年。万历十六年,陕西巡抚王璇言应龙殁后,遗田不及数亩,遗址不过数盈,恤典未被,朝野所恨。万历帝命复应龙官,予以祭葬。由以上《明史》中所载,可以讲;明嘉靖年间不可能封邹应龙为城隍。不过邹应龙为西安市长安区人(其故籍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东第五桥村人。其墓故址在该村南,今已难寻)。

神因人而立,人因神而灵。凡是生前有功于国,有利于民,正气千秋而不灭,人恒敬之,仰之者,皆为神。令人们代代祭祀。

王曲城隍庙的庙主不论为谁,必竟是人们心中的一代英雄和一代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向上,不畏强暴,不怕邪恶,勇于追求和平自由,是人们岁岁念之,年年传之的民族精英。

绝龙岭上忆英雄

少年时每当夏秋月夜在麦场边听老人讲《封神演义》等书中的传奇故事,尤其老人们讲到《绝龙岭闻仲归天》一节时,常对我们说;绝龙岭就是王曲原上,那里有太师洞。当时觉得很神秘,好奇想着几时看看绝龙岭。

神禾原王曲段人们传称;绝龙岭。其历史渊源莫衷一是难一说清。人们传说商朝末年,商周交兵之时,周太公姜子牙率兵围商太师闻仲于绝龙岭,最终闻太师兵败自杀。这一故事历史小说《封神演义》中有;“绝龙岭闻仲归天”一节。后来人们念及闻太师忠勤王事,哀其愍烈,在绝龙岭下挖成窑洞,修建太师洞,四时祭祀。其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村与南堡寨村之间。此处背倚神禾原古绝龙岭,四季清流不绝于前,远望终南神秀南五台,四时风物尽收眼底,最令当地人称道的是;原太师洞顶有一棵古柏,古树虬枝皆向东北,对人透出一种震摄之力。人们都说这种气势乃闻太师刚烈秉性之所使,形成的一股参天倔气,化为此树。时至今日古树已无踪影,太师洞已坍塌已尽。

笔者在前十几年去时,窑门已为土石堵封及尽,在当地老乡邦助下,曾冒险爬进太师洞,只见满墙壁画剥落严重难以看清,只留下一座破败不堪的将台,已为土石所拥难辨其面目,其他物件更是难觅踪影。在和当地老乡闲聊时,他们讲到一个“闻太师显灵”的故事;话说在民国前后,南堡寨有位家境贫寒与人作苦力的小伙子,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淡而平静的生活。可谁知祸从天降与自家一墙之隔的富有邻居,心起不良之思,欲强占其房产。小伙气愤之极,可言语之间说不过人家,想打官司手中又无钱,无奈之下只好跑到太师洞中散心消气。又气又乏,谁曾想在洞中竟睡着了,梦中闻太师金盔金钾走近他讲到;“身上护心镜可用,让小伙拿去作为夺回房产之资”。小伙醒来后急忙回家,取了家中小镢头,到太师洞中照着太师塑像的护心镜用力一挖,结果第一下下去溅出火星,最后将护心镜取下一看,原是一块白银做就的护心镜,小伙大喜望外,以此为资拿回了自己的房产。后来人们不断的将此事演说为“闻太师显灵”。如今的太师洞故地周围仍流传这一故事,说明着人们多么希望正义,扶贫济弱的心愿。

历经风雨沧桑的太师洞在一九三五年迎来一位名标史册,声存宇内的英雄------张学良将军。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寇入侵更加猖厥。一九三五年张学良将军奉命将东北军撤驻至西北,随即在王曲原上修建张公馆。其修建地址恰选在古绝龙岭太师洞窑顶平地上,太师洞周围的窑洞中住扎着张将军的卫队。此地与南堡寨隔沟相望,地势险要,望可目及秦岭诸峰,近可俯视滈河川道。听当地人讲;张公馆是一套仿德建筑,建筑非常漂亮,青瓦白墙,纯松木的门窗,给人一种高贵大方的感觉。房前有两个大花坛,里边盛开的是鲜艳的白玫瑰,花坛边有五棵大杏树,每年都结出黄灿灿的杏子。整个‘张公馆’被千年古柏环抱着,庄严肃穆。在张公馆南是一处人称跑马场空地,周围沟边上尽为槐树和皂荚树,约有合抱之粗。当年张学良将军曾漫步此间,留下许多佳话轶事。

后来张学良将军改绝龙岭为青龙岭,胡宗南又改绝龙岭为兴龙岭和兴隆岭。张学良将军在此居住时,先后有蒋介石,周恩来等许多爱国人士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到王曲和张将军共谋大计。

一九三六年六月,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在此举办了王曲军官训练团,被称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张学良任团长,杨虎城任副团长,王以哲、黄显声为教务长。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西安事变”的发生,挽民族于危亡,救国家于危急,使得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位将军更是功垂千古,名标史册。其爱国精神光照千秋,令后人长念。

光阴飞逝,七十年后,今天绝龙岭上张公馆已门窗尽无,德式建筑的房子已近坍塌及尽,满眼荒草扑地,好似与人们诉说着什么?太师洞已无法再进了,绝龙岭上的树木已廖廖无几。站在此地吊古念今,令人唏嘘不已,物是人非,所谓沧海桑田须隅改,秦岭诸峰景色如故,滈河之水默默而过,猛回首往事已如云烟。

柳青(1916~1978),现代作家,原名刘蕴华,字东园,笔名柳青。

1916年7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乡寺沟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起于本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同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米脂,返回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学生运动再度高涨,柳青积极参加。12月底,经董学源介绍,与延安来的李一氓、冯文斌相识并加入中国***,参加了李一氓领导的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工作,任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在《学生呼声》刊物上,发表了《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短篇小说《待车》。

1937年,柳青高中毕业,担负《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负责西安青年文协党团工作。当时,“九·一八”事变已发生6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祖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柳青利用报刊鼓动人民奋起抗日。是年,平津失守,北京师大、北大和天津北洋工学院部分师生流亡到西安,办起西北临时大学,两月后,柳青考入该校俄文选修班,一边学习俄文,一边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因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学校于1938年4月迁陕南城固,柳青未去,跟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 1938年5月至1939年7月,柳青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任“海燕”诗歌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做机关党的工作。翻译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后,与刘祖春等人赴晋西北前线采访,先后发表了不少通讯报道。1939年春,回延安随民众剧团去陕甘宁边区9个县体验生活。6月回到延安,写了两篇小说。8月再度上前线,到晋西南115师独立支队2团1营、129师386旅771团任文化教员。1940年10月回延安,在抗联全工作,先后写出《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多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后来,他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地雷》中。

1942年,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柳青暂时放弃写作,参加了整风。1943年2月,组织派他到米脂县民丰区吕家检乡任文书,他经常深入农村,发展***员,领导群众开始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繁重的工作,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病了一场。在紧张的春夏秋冬里,他读完5本《斯大林选集》。工作实践,学习中的启发,使他原来不愿到农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转变。柳青在这个乡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资料。

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

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3月,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

1963年到1964年,柳青两次参加长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冒着风险,和打击一大片的极左思潮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农村干部,深得人心。在长安县,他还写出《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1955年秋天在皇 甫村》、《王家父子》、《邻居琐事》等散文。还写了《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美学笔记》、《狠透铁》等作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柳青被打成“反动权威”、“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残。之后,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派人在长安调查一个月之久,写出《柳青在长安的十五年》的长篇报告,肯定他历史清白、工作正派,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1967年9月,“四人帮”的黑爪牙,到处宣传抗战时期柳青在四川搞过特务活动,说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再次把他关进“牛棚”,折磨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家被捣毁,伴侣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终立场坚定,不动摇,不妥协,坚持真理,坚决抵制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但他的病势日重,身体渐衰。

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卫生部予以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主要负责人对柳青予以照顾。同年国庆节,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记者捎话给柳青,希望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铜墙铁壁》和《创业史》。1978年,于陕西省出版局、省委召开的文艺创作会和《延河》编辑部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发表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美学思想。

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医院的现代化条件,支撑身体,争取时间,改完《创业史》第二部。但因体质太差,病情严重,于6月13日下午5时,不幸溘然长逝,终年62岁。

他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和长安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陕西省委、省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