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博会2021时间地址及活动亮点

游戏攻略07

温州文博会2021时间地址及活动亮点,第1张

温州文博会2021时间地址及活动亮点
导读:温州近期会有文博会举办,活动举办期间还是非常热闹,今年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文创信息,了解一下温州,大家如果有计划要前往,首先肯定是要记得活动举办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2021温州文博会4月29日启幕2021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突出文创

温州近期会有文博会举办,活动举办期间还是非常热闹,今年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文创信息,了解一下温州,大家如果有计划要前往,首先肯定是要记得活动举办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2021温州文博会4月29日启幕

2021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突出文创产业化和产业文创化的内容展示,汇聚文化+创意创新产品及服务,力争成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时尚和文创产业的峰会、文化和产业对接的盛典,打造具有全球视角、温州特色的文化展示和交易的重要平台。

展会时间

2021年4月29日至5月3日

会场设置

本届文博会设一个主会场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在瓯海、瑞安、永嘉设立分会场,并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增加线上展览部分,采取线下线上互动的形式,扩大交流和合作。

同时,文博会期间还将举办各种论坛、推介会、配套活动等50余场。线下主会场将有来自海外27个国家驻中国的企业代表及国内55个城市的500多家企业参展。

主会场地点

温州国际会展中心

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江滨东路1号

五大场馆各有特色

主会场设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设文创主题馆、文化+产业融合馆、工艺美术馆、雅生活文化馆、非遗美食馆五大展馆。

1、文创主题馆

该馆以时尚文创为主线、一方一主题,展现国内外品牌文化企业的时尚文创精品及项目,以及海内外各地特色文化及其文创衍生精品。

海外部分:主要展出“一带一路”国家文创精品。东南亚馆将展出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

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的文化创意产品;非洲馆有来自加纳、马里、喀麦隆、马达加斯加、突尼斯、乌干达、肯尼亚的特色文化产品参展;欧美方面,来自中东欧的捷克(水晶)、立陶宛(琥珀)及来自南美的巴西(帕拉伊巴PARAIBA碧玺)都是首次亮相温州文博会。

国内部分:主要展出长三角城市和温州对口支援、合作城市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成果。重庆涪陵、青海格尔木、新疆拜城、西藏嘉黎、四川阿坝的壤塘、南充的南部等对口地区将参展,展示并销售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上海、杭州、宁波、成都和宁德等城市主题馆将展示长三角、中部及海西经济圈文化产业的成果。

温州本土部分:鹿城、瓯海、龙湾、瑞安、苍南、乐清、龙港将以主题馆形式呈现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成果。

2、文化+产业融合馆

该馆以“文化+”为主线,以旅游、科技、体育、康养等为主业态,展示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新产品、新服务、新成果。

文旅融合板块:洞头、永嘉、平阳、泰顺等县(市、区)在该馆设置主题馆;湖岭、沙头、马屿等特色乡镇展示温泉小镇、灵运仙境等文旅融合项目,楠溪云岚等展示特色民宿。

城市手信板块:来自重庆、江苏镇江、安徽黄山、安徽亳州、江西景德镇、甘肃敦煌的城市礼品企业参加,展示并销售富于当地特色的城市手信。澳珀、瓯忆瓯窑、小鹿轻聆等文化企业展出本土特色伴手礼。

文化科技板块:上海风语筑、深圳尚源印象、浙江翠鸟、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广有线等企业展示包括5G、VR、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沉浸式数字科技影像体验、智能家居产品等数字科技内容,观众可以现场体验。

高校文创板块:温科职、浙工贸、安防等院校将在该馆展示大学生文创。

3、工艺美术馆

作为2021中国(温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主阵地,设置“百年奋斗初心依旧”中国百名工艺美术大师联展等主题展区,中国百名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联展馆展区以中国四大木雕主要产区为主,遴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大师和相关大师作品合计约100件精品力作进行展示,为庆祝建党百年献礼;此外,来自省外10多个省、市的参展商将来温展示富于地方特色的工美作品。

4、雅生活文化馆

分为图书出版、创艺雅集、素质教育三大展区。

图书出版部分,举办2021年城市书展,作为2021温州全民阅读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邀请浙江人民出版社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8家出版社,北京磨铁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3家省外出版社,以及新华书店和部分特色书店等集中展销。

创艺雅集部分:展出琴棋书画类特色艺术品、茶道香道艺术及手工艺人、创意手造作品等,有闲庐、叶柱、一川文化、蓝夹缬、瓯悦等文创企业参展。

素质教育板块:有海格瑞绘本艺术中心、棒棒糖艺术中心、吾童青少年儿童成长中心、小名堂艺校、东嘉琴社等机构参展,展示以课外技能提升为主的培训项目,观众可现场咨询、体验。

5、非遗美食馆

该馆以特色美食为主线,主打非遗传统、创新美食。主要是网红美食、风味名小吃及西点美食,展示各地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6、其他区域设置

在5号馆南广场,设露天开放式的大型钢雕创意作品展示。本届文博会设置了三个舞台,分别是3号馆西门主舞台、2号馆城市书展舞台、5号馆舞台。

文博会期间,舞台将轮番上演各种表演、秀、产品展示等活动。

三大分会场同样精彩

为使文博会的辐射效应更加突显,营造覆盖全市范围的文博会氛围,今年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设立三大文博会分会场。

1、瓯海分会场

将于4月21日在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率先启动,举办温州文旅消费季暨2021塘河青灯市集全国美学大会(春季)。

举办时间:4月21日至25日

举办地点: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

本次活动汇集近400家优质文化生活美学品牌,展出10万余件文化生活美学作品,聚集众多业界大咖,举办20余场次精彩活动,陆上、水上、桥上“三路齐发”。

此次青灯市集展览总面积达22万余平方米,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独立设计师、传统手作匠人、古美术收藏家、生态美食家,以及近400家优质文化生活美学品牌和业界大咖参加,将集逛、展、赏、玩于一体,设有器物区、手作区、文化展览区、艺术空间等,并举行水上市集、青灯夜宴、人与自然标本展、“我在青灯修文物”现场展演、TED主题演讲、“拓片里的猫馆长”现场体验等20余场次主题活动。

塘河水市将是本次青灯市集的最大亮点之一。为了呈现塘河沿岸乡民“人、船、水”亲密相连的原生态生活场景,此次青灯市集在去年塘河水市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重点打造水上舞台。市集期间,水上舞台旁边将停满几十艘船,观众可以坐在船上欣赏音乐会、看戏。白天乐队将在水上舞台举行音乐会,傍晚方汝将、黄燕舞等名家将进行瓯剧、越剧等表演,让观众充分体验江南水乡、南戏故里的魅力。

2、瑞安分会场

会场地点:公园路文化创意街区(忠义街)

主题:“天瑞地安·青春有YOUNG”

活动内容:打造“文化新高地”“文化新活力”“文化新形象”三大文创主题展区,设置“纪念百年华诞”“非遗技承唤新”两大精品特展区,并特设多个趣味互动展区。

3、永嘉分会场

会场地址:岩头镇芙蓉村

主题:“吃吃嬉嬉眙眙戏”

活动内容:举办“宋韵楠溪·夜文博会”,以“静态+活态”的立体展示形式,系统展现永嘉“SONG”文旅品牌,让市民体验夜文博会的魅力和诗意的雅宋生活。

4、系列论坛、峰会等情况

展会期间,还将举办文化经济新趋势发布会、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对接洽谈会、中国工艺美术高峰论坛、两岸乡旅融合与美丽乡村发展交流大会、书画工艺美术精品拍卖会、知名作家新书签售会等配套活动50余场,进一步丰富文博会的内容和形式。

今年展会呈现出五大亮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文博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化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文博会“商气”。

温州文博会始终坚持“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这个导向,让文博会既有人气,更要有商气。

一方面,今年的文博会市场化招商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特邀参展商外,今年工美馆的绝大部分展位、美食馆的展位、雅生活馆的创艺雅集展区等,基本实现市场化招商,有些展区甚至一位难求;

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展,今年瓯海分会场的青灯美学大会就是社会力量参与展会举办的典型例子,通过社会力量在专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有效补充,不断扩大文博会在各个层面的影响力。

二是释放“文化+”效应,不断凸显融合发展趋势。

温州文博会根植于本土文化产业基础,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数字、金融、体育等多领域的融合,通过历届展会的积累,不断释放出越来越强的“文化+”融合发展趋势。

今年专门设置文化+产业融合馆,集中展现文创产业、文旅乡旅体旅产业、数字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成果。

三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

国际化、时尚化一直是温州文博会的特色和亮点。本届文博会在筹备之初,就十分重视这两大元素的体现。

今年,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海外的展商仍从去年的18个国家扩大到今年的27个国家,温州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其中,巴西、立陶宛、捷克都是首次参加温州文博会。

四是献礼建党百年,营造浓郁的庆祝氛围。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国内最早举办的文化展会之一,温州文博会在红色氛围营造上也下足功夫。

除了在展馆氛围营造上突出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外,本届展览各大主题馆都将有红色元素的重点呈现。

五是加强对口合作,不断促进合作共赢。

把文博会作为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的创新平台,连续多年邀请对口支援、交流合作城市来温参展,为对口地搭建文化交流、文化贸易、产业对接等平台,为两地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搭建起了沟通对话的桥梁。

今年文博会,我市继续邀请了重庆涪陵、青海格尔木、新疆拜城、西藏嘉黎、四川阿坝的壤塘、南充的南部等对口地参展,帮助他们展示本地区的文化产品,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这也是我市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温州文博会既成就了参展商,参展商也成就了文博会,形成了互促齐进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关信息

百名工艺美术大师联展,是历届温州文博会的重头戏之一,也为不同领域的名家提供了交流展示的舞台。“不少大师听说我们要办联展,都非常支持,有的还带来不止一件作品。”夏建勇回忆起自己前期去招展时,遇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金顺,向他发出了邀请,虞金顺立刻就答应了下来,还拿出了自己4件经典作品。还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创意设计的木雕巨作《百年伟业》也是第一次走出东阳本地来温参展。“文博会能把这么多大师聚集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观看同行的作品能给今后的创作提供灵感,我肯定要来的。”虞金顺说道。

除联展外,来自温州及全国各地的佳作也纷纷亮相,通过展会输出工美文化,还寻觅到了商机。去年第一次参展的黄杨木雕大师叶柱,凭借一件悬浮在空中的飞天茅台作品收割了一波流量,展位虽小却门庭若市,不少商家都向其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叶柱告诉记者,今年他早早就预定了100平方米的特装展位,展品数量、题材都比去年多,希望能有更大的收获。

连续三年参加温州文博会的国家高级技师陈遵禄,将非遗技艺融合家居装饰,开拓出骨雕、牙雕艺术的新领域,去年在展会期间接连收获订单,总额达到百万元,“每次参加展会后,都会有企业找过来购买我们的产品,经济效益成倍增长。”陈遵禄坦言,这也给了他非常大的信心,借平台让优质的非遗艺术品走出去,去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文博会的举办,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文化熏陶,享受工艺之美,这也为温州工美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让非遗技艺得以长存,这是好事。”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叶萌春表示,今年工美馆在往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建党100周年,精选了一批以红色题材为主的业内顶尖大师的精品力作,希望给市民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龙辉

中文名:龙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赣县吉埠乡石含村

出生日期:1960年

职业:风水师

代表作品:《天后宫年鉴》、《楹联选粹》、《客舟听雨》

人物简介

龙辉(1960-201222310:42)男,江西省赣县吉埠镇石含村人。曾任赣南旅游总公司总经理,龙辉自幼爱习风水,研读其祖父龙懋祝(字华山1896—1971)所遗古籍《杨公造命地学秘诀》、《张天法师驱邪治病法术秘诀》、《应酬汇集》等书。1996年师从杨救贫嫡传李三素玉尺堂三世徒、赣州风水名师李定信研习风水,很有建树。后与香港《风水天地》杂志出版人赵善琪联系,协助李定信于1997年4月出版了《中国罗盘四十九层详解》(上、下册),2006年底,向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推荐,协助李定信于2007年10月正式出版《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为正统的赣州风水走向世界,把世界风水大师引进赣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12年2月23日去世。著有《天后宫年鉴》、《楹联选粹》、《客舟听雨》等作品。

相关报道

龙辉:在深圳传播赣南客家文化

文/曾祥裕

“是内涵丰富的赣南客家文化赋予我坚韧和执着。”说起自己在赣州的生活经历,龙辉激动不已。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在赣州市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龙辉,工作地点和职务虽几经变动,然屐痕处处,始终不忘传播赣南客家文化。

听说赣州美术馆正在筹建之中,龙辉专程送去了10件书画作品。这位儒雅的中年男子,身着唐衣,面色红润,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如今以出色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在深圳这个人才济济的都市中,自由自在经营着一个文化天地,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民俗文化学者。身上流淌着崇尚文化的血液

“骏马匆匆出中原,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护,三七男女总炽昌。”龙辉少儿时曾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家乡宗祠里悬挂的用樟木雕刻的《祖训》,深印在他的心灵深处。

“听父辈们说我的祖先是为躲避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战乱,从中原迁徙到山旮旯里定居的,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龙辉是赣县吉埠镇人,家在粤北与赣南之间的南岭山麓,那里山清水秀。也许是受祖训影响,他在后来人生的历程中总是随遇而安,但又不甘于平庸,总是在默默中积蓄知识、能量。

16岁那年,龙辉从赣州一中高中毕业后,就与热血沸腾的同学一道投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滚滚洪流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让他受到客家人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精神的影响和熏陶,客家人崇尚文化的血液在他的身体中尽情流淌。

在农村时,他经常徜徉于书山之中,熟读了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细读了《康熙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并做了与这几本字典同等厚度的读书笔记,把一些好的词、句摘录下来。至今这几本资料还伴随着他,在写作时翻阅,启迪灵感。他闲时还深入农民家中,用猎奇的眼光细心观察客家文化,四处搜集客家山歌。

“人最富有的财产应该是精神上的享受。”爱书读书,让龙辉学识丰富,他坦言自己在深圳有车有房却不足以炫耀,最值得称道的是家中收藏了一批名家字画和上万册书籍。“书籍是黑暗中驶向光明的导航灯。”书中先哲的教诲,让他不断调整人生的奋斗航向,在跌宕起伏的险涛恶浪中,像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中的捕鱼者一样永不服输,直至驶向成功的彼岸。

如今,龙辉已近天命之年,他感叹早年在赣州的生活磨炼了自己的意志,也庆幸对客家文化的兴趣,伴随着他度过了下放农村的难忘岁月。始终不忘传播赣南客家文化

“人生遇有磨难是许多成功者共同的经历。”龙辉总是笑对磨难,他先后涉足过工农商学兵等行业,人生的历程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下过乡,扛过枪,当过领导又经商”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积淀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为他多视角地观察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与许多内地青年一样,他不满于现状,风风火火到南国寻梦,起初在海南海口,后又辗转至珠海平沙。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邀他到深圳南山一家企业工作。正当他举棋不定时,一位历史学家对他说,去,快去!深圳南山可是一个好地方,家喻户晓的颂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正出于此。从此,龙辉栖息于这块陌生的南海之滨。

初来乍到,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进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当工人,而之前他曾任赣州市某国企党委书记和赣州市国旅老总。龙辉感到了一丝失落:“别说我是从官位下到生活底线做工人,当时我还身揣有一张大学文凭呢!”当工人的龙辉一天上班十几小时,上班打卡,不准会客。几个月下来,龙辉亲身感受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的真正内涵。

后来他有两次因十分疲惫睡过时间而迟到,被老板炒鱿鱼,一度徘徊苦闷,甚至想到铩羽而归,但又不甘心。失业后他白天找工作,傍晚常独自一人漫步在蛇口六角湾海滨,任浪花荡去心中的失意,任海鸥带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天,龙辉获悉南方旅行社招聘总经理助理的信息,凭借自己曾在旅行社工作的经历,他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不久后由于工作出色,兼任业务总监和支部书记,两年后任总经理。在致力于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业务中,他去过不少名山大川和海外风景名胜之地,屐痕处处,却始终不忘传播赣南客家文化。

龙辉深情地说,自己通过努力在深圳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却经常会梦到当年在赣州当导游带领游客游览通天岩的情景。他常想,在异地他乡能为故乡做些什么呢?想想自己的文学创作功底和在旅游行业广交的朋友,就拿起笔年复一年地写下数十篇介绍赣南客家文化的文章,发表在海内外各大报刊上,引起了读者对赣南客家旅游景点的关注和兴趣,此外,他还引荐过数批美国、日本、葡萄牙等国家和港澳台客商到故乡考察投资。

“只要对家乡有益的事,我都乐此不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今年他听说赣南正在整合客家风水文化旅游线路,就在深圳南山天后宫设立了中国风水文化和李定信学术成果展览。

深圳扬名后文海墨池乐悠悠

一座城市生命的体现在于:一是从这里走出的名人,二是这里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保护好历史文化,城市将“文脉中断,魅力不再”,更谈不上建设新文化。基于此,2003年龙辉就任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馆馆长后,便以创新的思路发掘南山天后宫的文化内涵,广聚人气。

他为南山天后宫做了几件大事:书法征集和建设书法碑林;建设香云阁等标志性建筑;举行天后宫里祭奠天后独具特色的“天后诞”和“辞沙”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博得海内外游客的好评。深圳人由此认识了来自赣南的新客家人龙辉,也通过他了解到更多的赣南客家文化。

如今的龙辉成了海内外民俗文化界知名人士,名利双收却没有自我满足。他说,人生成功在于机遇和个人的努力。“有了客舟听雨、坐看云起的人生旅程,便会在空茫的悲凉中获得茅塞顿开的人生观,参透一切苦难,把身外之物看淡,豁达、潇洒、了无牵挂,无忧而有喜,或许这就是淡泊明志吧!每天日出日落,人的一生能看到几次这样的景观呢?知足、惜福、感恩”业余时间,他坐在电脑前把这些人生感悟敲在几百万的文字中,宣传妈祖文化和赣南客家文化,已著有《天后宫年鉴》、《客舟听雨》等作品。

龙辉自幼爱好书法,在爷爷的熏陶下临池习字,每当放学后就按家中收藏的《九成宫》碑拓描红本,初识门径。逢年过节当爷爷给邻居写对联,他也随侍在侧,还与爷爷抢着写。后他师从赣州著名书法家李振亚、袁清夷,书法水平大有长进。一度时间他从政经商,无暇顾及舞笔弄墨,丙子年微恙半月重磨墨展纸,任笔挥洒,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化而为一,那种病去如抽丝的日子,正是陶醉在书法的线条回环运转中,才得以康复。

诚如“功夫在诗外”一样,书法艺术的水平的提高在于阅历和审美观日益增长。龙辉在旅游行业工作10多年,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自己的脚迹,峨眉的烟云变幻,华山的悬崖绝壁,三峡的惊涛骇浪,寺宇的楹联碑刻都给予他无比丰富的滋养。20年来他无论工作再忙有两件事非做不可,一是写日记,二是挥毫写字,书法艺术日臻成熟,自成一家,他先后为国内几十处古寺和风景区书写楹联、碑文、同时与海内外书画界朋友交流,许多书法作品被民间收藏。

“自乐平生多旷闲,不求富贵不为官。墨香日晕三千纸,胜似子陵垂钓竽。”此诗竟似龙辉涉足墨海的心迹。

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代表作品有《水浒传》。

中文名:施耐庵

外文名:ShiNaian

别名:施彦端

民族:汉族

出生地: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

出生日期:元贞二年(1296年)

逝世日期:洪武三年(1370年)

职业:小说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著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代表作品:《水浒传》

所处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生平

《施氏谱序》等有关资料记载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

施耐庵避战乱在兴化隐居写《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将刻画得淋漓尽致。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武松打虎原型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他有通天的本领,除了做文章,他又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等。

人物轶事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记载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气过人,为人仗义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为官三年后弃官回乡

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如今还没有得到公认。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向交情不错,卞向张推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徒弟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

从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隐居作《水浒传》,写完后没过几年病逝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水浒传如今还代代流传!

拳打恶霸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棒打无赖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相关信息

名字由来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籍贯考证

1苏州说

写进族谱和祠堂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

这两段文字说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到兴化,然后再迁到白驹场。

赵伯英和奇林编著的《施耐庵年谱》中说: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岁,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岁,考中秀才,同季氏结婚”

按以上各种说法,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是个彻头彻尾的苏州人。

2兴化说

明朝文献可以佐证

近些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受到了学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了黄_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

黄_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黄_成认为,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

据悉,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载于较早版本的《施氏族谱》。该族谱是1952年才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毁失了。

1962年6月,一个有关施氏源流的文物被发现了,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建猪圈,掘取墓砖时所得。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文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据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贵者,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与前两次公布、发现的史料、文物符合。

这块墓志铭砖连同前引墓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兴化。黄_成认为,这个世系以及所云“怀故居兴化”正是“鼻祖世居扬之兴化”的最有力的佐证、最明确的注释。

如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仍有其后代居住,模样与施耐庵画像惊人相似。

3吴兴说

纪念馆馆长辨析

施耐庵纪念馆的馆长窦应元说,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兴化,也不是苏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窦应元介绍说,吴兴就是如今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关史料中称其为“舟人”,后来施元德在兴化落脚,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驹场。

窦应元认为,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官方资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难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儿子?”

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

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与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

窦应元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谜案即可迎刃而解。

结缘苏州

施耐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施耐庵祖籍何处,对此学界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施耐庵与苏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地方——白驹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那么,白驹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造反抗元。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与其部将卞元亨来往密切,后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

根据这些史实,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施耐庵原籍兴化,后又跟着张士诚来到了苏州并逗留过一段时间,而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官府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于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巨著《水浒传》,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向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境内,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后世纪念

施耐庵陵园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今泰州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境内),为施耐庵陵园。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

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

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

纪念馆

简介

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大丰县政府拨出专款施耐庵纪念馆,8月动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馆内结构

进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施耐庵纪念馆”匾大门,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为雕塑家叶宗镐所作),馆内前后三进大厅和左右侧厅,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后院的两侧的半亭,显得结构严谨,饶有意趣,第一进为接待厅;二进为景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两旁门柱上写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臧科书、诗人童斌撰写):

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

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里面陈设国画家绘制的施耐庵著书及其行踪的图像;有绢制介绍施耐庵生平的连环画48幅。镇江书法家李宗海撰联曰:

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达、武松、李逵身上画出;

具掀天揭地深谋远略,乃自晁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

再向后为文物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两旁门柱上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陈大雨书,诗人童斌撰写):

百回《水浒》,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州文苑仰宗师。

馆藏文物、史料

厅内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有关施耐庵的各种文物史料,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词汇》、《野猪林》等。日本的译本多达20多种两边侧厅布置着臧克家、冯其庸等全国著名诗书画家赞颂施耐庵的各种艺术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祠堂

死后建施祠,毁于抗日战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踏访河曲山曲

山西,人称“民歌的海洋”。山西的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统计,现已收集起来的民歌已逾两万首,且浓郁的地方色彩充溢其字里行间。上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唐风”、“魏风”大都为山西民歌,极负盛名的《硕鼠》、《伐檀》也都是山西民歌。几千年来,山西民歌沉郁顿挫、情感浓烈,歌咏爱情的情炽意切,歌咏风物的率真天成,这一特色是全国任何一个地区的民歌都难以企及的。

民歌起源于山歌,顾名思义,山歌就是指在山间、田野、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在山西,最著名的山歌要数“河曲山曲”。流传民间最广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最初就缘于河曲,所以,走访山西民歌故乡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河曲。

河曲山曲的由来

4月28日,从太原进发河曲。

坐在车里的我,心情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作为“厚重山西”的采访记者,我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厚重”这个词沉甸甸的分量。当天中午,我们停在了忻州市,经山西日报社忻州分社的帮助,我找到了忻州市文联秘书长武兆鹏先生。武先生对河曲民歌有多年的研究,而且出版了许多和民歌、戏曲有关的专著。

我对武先生说,您把我当成学生,请您给我上一课。

河曲,在晋西北的黄河三角上,西望陕西,北接内蒙古汉民族聚居地区。解放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农民,由于土地集中和连年荒旱,纷纷奔走西口(河曲农民把内蒙古河套地区称为“西口”),去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维持最低的生活。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是给西口外的地主“揽长”、“打短”,其次是下煤窑或“跑河路”(指船夫的生活)。通常是春出秋回,也有长年流落外乡的,当地人民称呼这样一种生活叫做“走西口”,或者叫做“跑口外”。

由于大批农民“走西口”,使晋西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得到普遍的交流,蒙汉两族的民歌也相互发生影响。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流传的汉族民歌,不仅普及绥远境内,而且也普及晋西北,甚至流传到陕西、甘肃等地,成为这一片广阔地带的汉族人民的共同民歌(这类民歌的体裁是相似的,但歌词和曲调上不尽相同),在河曲,人们称它作“山曲”。

山曲是河曲一带人人皆能吟咏的民歌,传说“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并不夸张。据说最好的歌手能“连唱三天三宿都不重”,足见其蕴藏之富。多少年来,劳动人民为了消除疲累,抒发情感,用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由吟、哼到唱的这种自娱性的即兴歌唱形式。它分布在全县大小村户乡镇,男女老幼无时不在娓娓歌唱,他们干啥唱啥,想啥唱啥,歌词信口而出。

山曲的乐曲形式是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后四小节多半是前四小节的反复或稍加变化,上乐句的终止音通常落在属音和次属音上,下乐句的结尾音则落在主音上。

山曲的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基础,但并不受七字句的严格约束,随着情感和语言的变化可以自由伸缩。它可以是“鱼离水坑树剥皮,死好分离活难离”这样整齐的七字句样式,也可以延伸为“寻个好男人绕天飞,寻个浑小子游地狱”这样对称的八字句样式,还可以发展为“发了一场山水澄下一层泥,半路地儿撒手活剥一层皮”较为自由的十一字句样式;或者成为“大榆树,二八叉,谁给咱管媒跌折胯”这样的三三八句式,随着语言的变化,节奏也经常在变。一首简短的山曲,由于歌唱者的身世经历不同,歌唱时喜忧和速度的变化也不同,它可以随着不同的对象,歌唱不同的内容,反映不同的生活情绪。

在曲调的演唱风格上,山曲曲调高亢嘹亮,粗犷奔放,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河曲山曲的曲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山曲大量运用了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体裁民歌的独特演唱方法。比如农民们扬起锄头、放羊倌甩开羊鞭时,喊上一嗓子,高音上不去,就改用假声,体现出人们心情开阔的那种爽劲儿。二、山曲大量使用大跳的旋律,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可以跨越七八度,甚至十一二度,形成跌宕起伏、活泼跳跃、热情洋溢的韵律感。三、曲调采用上长音的手法,所谓上长音就是指在高音区和中音区可以自由延长,想唱多长就唱多长,唱到高兴处可以根据自己的力气无限延长,表达农民们演唱时的兴奋劲儿。

武先生说,由于时代的演变,山曲也有很大的发展,譬如,上下句的比拟比过去更贴切生动,词的意境更加甜美深远,产生了大量的反映不同时代的优秀山歌。但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山野之曲,改编山曲往往加入了现代气息,改掉了那些土得掉渣的语言,反而失去了山曲最原始的韵味。

通过武先生的介绍,我了解到,近30年来,河曲、保德一带涌现出三四百名小有名气的农民歌手,也向外输送了大量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歌手。

保德三兄妹唱歌出了名

提及有名的忻州民歌手,武先生推荐了来自保德县的杨仲青、杨爱珍、杨仲义三兄妹。在忻州停留的当天晚上,我见到了刚从北京回来的杨爱珍女士。今年51岁的杨爱珍,目前正自费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她希望能从理论上汲取更多的营养,回到山西培养民歌新人。

杨爱珍看起来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讲起话来,声音甜得让人迷醉。一见到她,我就按捺不住地请求她唱一首民歌,她微笑着,张嘴就唱:

对坝坝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我那要命的二妹妹

那山上长着十样样草

十样样我看见妹子九样样好

哥哥我在坝梁上

妹子你在那沟

看准了哥哥

妹妹你就摆摆手

听杨爱珍说,家里的兄弟姐妹都爱唱歌,是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都是村里有名的山歌手。特别是母亲,嗓音就像那山泉一样清脆悦耳。从小到大,孩子们都成长在一个充满歌声的气氛里,那时候的日子很苦,爱珍的姥爷、舅舅都曾走过口外,但家里的歌声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最艰苦的日子里,美丽动听的山歌让孩子们忘却了所有的苦难。长大后,哥哥仲青置身于民歌的海洋中,唱了一辈子;爱珍走向了民族音乐,立志成为一个专业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弟弟仲义走上了戏曲的道路,现在是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团长。

最后杨爱珍对我说:“你应该去采访我大哥,他对民歌就像着了魔一样,他就像是为民歌而生的。”杨爱珍的话,让我很感动。杨家三兄妹的成长离不开那个蕴育着歌声的温馨家庭,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生活在河曲、保德一带的农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典范。“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在那些苦难深重的岁月里,正是这些流传不止、世代传唱的民歌,帮助人们化解了心中的愁苦,走向美好的明天。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忻州出发,前往保德县。

保德县处于河曲县的西南方向,与陕西省的府谷县仅隔一条黄河,通过架于黄河之上的一座大桥,两岸百姓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来往,说着一样的方言,唱着一样的山歌,依傍着同一条母亲河。

陕北的信天游,和山西的山曲就是在这两岸交界地区,互相交融和促进着,从而形成了许多有共同特点的山歌。遥想当年,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同唱一首歌的盛况一定风行一时,直到现在,在这毗邻相隔的地方生长起来的民歌,已成为三地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生长在这里的杨仲青,今年已经62岁了,但无论怎么看他,都超不过50岁的样子,山歌让杨仲青活得年轻,活得纯粹。提起自己的家庭,杨仲青打开了话匣子:我的父亲是单挑小贩出身,挑一根扁担,两个笸箩里装些保德的土特产,一路担到河曲,然后再把河曲的特产挑回来。就这样,在从保德到河曲的往返路中,父亲把河曲的民歌带回了保德。父亲一路上从不走哑路,走一步唱一句,路上歌曲不断。母亲除了嗓子好,还很有灵性,自己一边做活,一边编唱歌曲。在小时候,母亲纺线时我老是捣乱,母亲张嘴便唱:

妈妈要纺线

你要胡搅群(方言,指捣乱)

咱们的生活干不成呀

我的那个杨仲青

在父母的熏陶下,6岁的杨仲青就能在堂会上说快板,唱山曲。长大后,他每年利用假期打工挣钱,用来买二胡、小提琴和音乐方面的书籍。为了提高自己的伴奏技能,他每天把弟妹堵在大门外,让弟妹唱歌他伴奏,不唱的话便不许进院吃饭。

1986年,杨仲青调入县文化馆工作,任文化馆副馆长,多次参加全国、华北、省及地区文化演出,获奖达60次之多,成为闻名全省的民歌手,被民歌界誉为“黄河之滨民歌王”。

跟随杨仲青,我们来到了他工作的保德县文化馆,两层楼的文化馆十分简陋,他的那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更是阴暗局促。一张小小的办公桌,一盏昏黄的灯光,一架已经用旧了的小录音机,就是杨仲青承载民歌梦想的全部。从柜子里,他搬出了十几盘自己录制的简陋磁带,放入录音机里,一阵悠扬的歌声飞出,杨仲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我对面的墙上,悬挂着杨仲青去日本以及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大照片,然而眼前这番落魄的景象,让我很难与杨仲青这位著名的民歌王联系在一起。

阳婆一落我点起灯

灯看我来我看灯

怀抱着胳膊弯弯脸朝墙睡

枕畔畔上跌下一串串相思泪

凄凉幽怨的歌声中,杨仲青说,现代人看不起民歌,人们觉得民歌土得掉渣,已经完全过时了,可我觉得民歌虽然很短,有的仅仅是上下两句,但内涵很深,几句话直刺心窝。我最担心的是民歌以后传不下去了,可能再过若干年以后,我杨仲青的名字就是印在资料册上的符号而已,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这一生传唱的民歌留在世上,我不想把这些歌声带走

杨仲青确实像他妹妹所说,像中了魔一样地热爱着民歌,上床入睡时,他嘴里还不停地唱着歌,唱着唱着就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唱着唱着又醒了

像这样热爱着民歌的人,当今的时代中还有几个?

生活在歌里的河曲人

进入河曲的标 志,是坐落在城边上的一座插着笔尖的高塔和元曲大家白朴的雕像,它们向世人展示着河曲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的车停在了河曲著名的西口古渡。举目望去,白茫茫的河滩在蒙蒙的雨雾中向远处延伸着,尽头的山若隐若现。这就是“鸡鸣三省”的西口,这就是呜咽的黄河水和着妹妹心酸的泪水、哥哥心痛的血水,流淌出震撼人心的《走西口》的地方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清脆的歌声,寻声望去,不远处的一座小亭内,三位河曲妇女正迎着雨声欢快地高歌。踏着歌声,我们来到了她们的面前。面对几个陌生人的“观赏”,她们不仅没有不安,反而唱得更响。几首歌唱罢,其中一个问我们:你们不是河曲的吧?你们从哪里来?是来这里旅游的吗?

听说,我们是从太原来的记者,专门来采访河曲民歌。她们感到非常高兴,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河曲民歌的点点滴滴,如有多少种曲目,有多少个歌手,有多少人还热爱着民歌

等她们争先恐后地说完了,却向我们抛出了个难题:我们给你们讲了这么多,你们也得有所回报啊,给我们唱一首歌吧。

唱歌?我们面面相觑。看着我们互相推脱,她们很奇怪:这有什么难的啊?你们太原人怎么这么扭捏啊?如果不唱的话,我们就不许你们走。

不得已,我们几个人合唱了一首歌曲。她们跟着我们一边哼唱着,一边拍手伴奏。一曲唱罢,当我们挥手告别时,心里竟生出些依依不舍来。

这就是河曲人民的朴实和热情,她们的性格就像歌里唱得那样真情洋溢。这三位开朗热情、风姿绰约的河曲妇女中,年龄最小的已经55岁。不能不让人惊叹,在美妙的山歌里,河曲人不仅活得年轻,而且充满激情。在河曲妇女的身上,我找到了这里最美丽的风景。

在河曲这块土地上,小自几岁的娃娃,大至龙钟年迈的老人,男男女女,年年岁岁无时不在娓娓歌唱。听说,在河曲还有著名的几个家庭剧团,一家几代人组成一台歌会,在村乡之间巡回演出,不仅大大丰富了农民们的农闲生活,也极大地增强了河曲民歌的流传功能。

河曲人的嗓子为什么这么好?谈及这个话题,当地人哈哈一笑:黄河水养人呗。也有人说:吃酸捞饭吃的呗。

酸捞饭也叫做酸粥,是河曲最地道的特色饭。河曲一带干旱少雨,5月前的土壤无法耕种,只能种植一种叫糜黍的谷类,这种作物抗旱能力强,成长期短,但糜黍的颗粒入嘴后发涩发苦,只有搅酸了才好吃。具体的做法是,将糜黍煮熟后放进一个大罐子里,倒入酸菜水,用盖子盖上,等到酸菜水浸入米粒中发酵后,再拿出来吃。过去的河曲人每天清晨起来,吃上一碗酸粥,再喝上一碗酸汤,这一天下地干活都不用再喝水。酸粥起到了清肺败火的作用,也给河曲人滋养了一副好嗓子。直到现在,外地人来河曲,都要先尝上一碗酸捞饭,吃过之后才觉得真正到过河曲了。端上一碗酸捞饭,挖一口入嘴,满嘴酸津津的米粒,酸得让人直吸鼻气,咽下去后方觉一股甘甜滋味溢满齿间,接着便是一阵清凉爽滑的感觉在喉咙处久久盘旋,真是人间美味啊。

我们一行人,刚进入河曲县城,就听到了地道的河曲山曲,又吃了一碗酸捞饭,顿时觉得已经完全融入了河曲这块蕴藏着深厚民间文化的海洋中。

“走西口”原本不是悲剧

河曲人的歌唱了一辈又一辈,但最为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多少记载。在我的采访过程中,能索要的有关河曲民歌的资料少之又少。最权威的资料还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出版的《河曲民间歌曲》一书,该书的作者原《词刊》主编晓星于1953年到河曲采风,精心编写了这部河曲民歌经典专著。这部书中详细记录了晓星同志在河曲生活的三个月里,从农民们的口中收集和记录下来的最原始的河曲山曲。在河曲人民的手中,这部专著一印再印,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为研究河曲民歌最基本的资料。

山曲原本就存在于山野田间,口口相传是河曲民歌的惟一记录,想要全面地总结和收集民歌是一项较为艰难和辛苦的工作。在河曲,我听说有一位博物馆的退休干部叫韩运德,他用了近40年的时间潜心收集河曲民歌,他走过了河曲的村村落落,寻访最年老的民歌艺人,用手中的笔详尽地记录和收集了最原始的山曲。人们都说,在河曲没有人能比韩运德收集的歌子全。韩运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出一套河曲民歌全集。

在河曲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县文化馆的退休干部张贤亮。张老今年已经72岁了,50年前,他陪伴晓星同志在河曲采风,从那以后,他为保护和宣传河曲民歌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和张老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歌里的“走西口”唱得生离死别,凄惨哀伤,但历史上真正的“走西口”曾经为河曲带来了繁荣的商业贸易,实际上起到了促进河曲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河曲处于晋陕内蒙古交界地带,北接河套平原。河曲一带连年干旱少雨,但河套平原却是土肥水美,所以河曲人自唐以来,就已经走出西口,到河套平原去谋生。清顺治年间,为稳固边防,防止汉蒙联合,朝廷下旨,从长城至偏关沿黄河河界设立一道宽15里、长2000余里的黑界地,绝对禁止汉蒙两地人民来往互通。

直到康熙年间,鄂尔多斯部落首领给康熙写了一个奏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求朝廷放开关口,让两地人民互通来往。于是,在康熙三十六年,朝廷下令批准河曲的西口古渡为汉蒙两族人民公开来往的主要渠道。对于河曲来说,“走西口”并不是悲剧的开始,而是蒙汉两族人民互通有无的良好开端。

“走西口”在民国初年最为繁盛,经济、文化、运输的发达在河曲达到了鼎盛时期。《河曲县志》中记载,光绪十六年,河曲有十座商号,外籍客商纷至沓来,据民国十年地方商会统计,当时河曲县城的糖、粉、豆腐、酱坊有147家,仅油酒坊、货铺、旅店就有195家。城内旅店客满,街道行人云集,买卖之声不绝于耳。本地巨商的“十大富号”也于此时兴起,个人资产都在10万银币以上。河曲旧志有“一年似水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驼”的诗句,可见当时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播也开始繁荣发达起来。由于汉语和蒙语不通,歌曲就成为两族人民交流的工具,这个时期,内蒙古的爬山调流传至河曲,两地都产生了许多以卖唱为生的民间艺人,他们的传唱活动为推广民歌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民国十六年(1937年)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军阀混战、土匪猖獗,走西口变得非常危险和困难,有许多人惨死在走西口的路途中。1940年以后,内蒙古一带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两边更是断绝来往,那时有许多家庭遭受着亲人分离,无法相见的悲剧。河曲繁荣时期的《走西口》曲目是小喜剧、耍耍戏,唱得欢快活泼,现代版的《走西口》则表现出一种悲楚婉约的情景。

河曲民歌王贾德义

在河曲采访民歌艺人,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叫贾德义,曾担任过县文化局局长兼文化馆馆长。这位被称为“河曲民歌王”的文化功臣,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全都倾入到了民歌的世界里。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贾德义不但歌唱得好,而且相关乐器件件不拦手。1963年,贾德义靠自学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但县领导把他强留下来,让他搞群众的文化工作,从此后,老贾再没离开过河曲,搞群众文化工作一搞就是40多年。

问老贾后不后悔留在河曲?他默默地摇头:“没啥后不后悔的,我自己就非常热爱家乡的民歌,当初也想把河曲民歌发扬光大。”老贾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后,并不灰心丧气,他一边工作,一边走下基层,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作生涯,让土疙瘩发出金子般的光芒是他最终的理想。他随剧团走遍了黄河内外,踏遍了陕北、晋北、内蒙古等地区,不但掌握了大量的山曲资料,还认真考察了山曲、信天游、爬山调的渊源和沿革,为研究晋西北民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河曲土生土长的民歌引来了无数中外影视剧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老贾就和著名导演谢晋合作过,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凡是来河曲的影视班子,必然要找老贾,已形成惯例。为协助剧团拍片,老贾担任过外联、演员、剧务、场务、副导演、现场调度等职务。他自豪地说:“我和许多著名导演合作过,还和许多著名的演员一起摸爬滚打过。”

在多年的实践经历和潜心研究中,老贾出版的山曲、民歌专著已有六七部了,大部分都是他自费出版的。资金不够时,他借过钱贷过款。我问他:你这么有名气,怎么还会没钱呢?

他说:唱民歌的,怎么能和那些歌星影星一样呢?我们并没有很多钱,我组织过许多演出,从来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因为心中的热爱,有一场演出我贴进去几千块钱,但效果还不错,我已经很欣慰了。

因为地方经费的短缺,老贾搞的演出队用得都是最廉价的演员,这也是造成节目质量不高、档次较低的主要原因。老贾说:陕北安塞的贺玉涛,那歌儿唱得真是没得说,可人家唱一首歌得3000元,我哪能请得起啊。

40年工龄、副教授的头衔,并没有给老贾带来什么实惠。一间清朝乾隆年间的18平方米的小土屋就是他的家,自己担水,自己做饭,既是伙房,又是卧室,没有书房,没有文案,镶满四壁的都是一撂撂积累大半辈子的书稿、资料。为了艺术事业,他不仅甘守清贫,而且也失去了家庭的温暖。20年前,妻子对他说:“我要的是家庭和丈夫,而你却只顾埋头研究,写下几箱子纸也不能当钱花啊,如果你再不思谋如何挣钱,往后就别再过了。”

面对妻子的最后通牒,老贾还是难以割舍自己对民歌的热爱,最后只好带着他三箱子手稿、两箱子书和几把乐器,离开了妻子。

几十年的艰辛,几十年的奋斗,老贾依然满足于精神上的享受。生活上的简朴和落伍,他无暇顾及。目前,他最企盼和渴望的是,有更多的精力和更雄厚的资金为河曲创建一流的演出班子,同时还能出版他整理和研究的河曲民歌专著。

采访贾德义的这一天,刚好是他组织排练二人台《走西口》最紧张的时期,听说省里电台要为他们录制节目。在演出场地,我遇到了小有名气的歌手辛里生。今年已经67岁的辛里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天生的一副好嗓子让他在全国的民歌大赛中拿过七个大奖。老贾和老辛的合作已长达40年,对民歌的共同热爱使这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凡是老贾组织的演出,老辛一叫就到,从不计报酬。在演出中,已近古稀之年的老辛是永远的男一号。我问辛里生:儿孙这一代人里有没有接班人?他摇摇头说没有。我又问:你还能唱几年啊?他笑笑说:再唱三年没问题。

再唱三年!那三年以后呢?在贾德义、辛里生、杨仲青这一代人以后,还有谁来传唱河曲民歌?

我发现,在这些民歌王的背后,都没有一个得力的弟子或接班人。究其原因,他们告诉我,首先是现代的孩子们不再喜爱民歌,嗓音条件好的孩子都进入正规的音乐学府深造去了;其次,民歌的流传还停留在最传统最原始的口口相传中,没有纳入规范的系统的宣传和教育中去;另外,没有雄厚的资金力量作为扶持,民歌未来的生存也将是岌岌可危。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

拿起了筷子端不起这碗。

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乱,

煮饺子下了一锅药蛋" target=_blankgt;山药蛋。

想你呀想你呀实在想你

三天哥哥没吃了一粒米

茴子白卷心心十八九层

妹妹你爱不爱这受苦人

在河曲住了三天,下了三天雨,雨雾中的河曲县城流淌着一种怀旧和朴实的气息,清脆的山曲儿从街边商铺里传出,听着听着,让人恍若隔世。当载满歌声的车子驶离河曲时,我们的心情变得愈加沉重。我们不希望,这些动人的歌谣最终只能成为录音磁带里传出的音符;我们不希望,将来的河曲城中再也找不到爱民歌爱到痴狂的老艺人;我们不希望,当河曲山曲在文化舞台上的身影愈来愈模糊时,世人对于河曲民歌的热爱仅仅变成了“抢救”民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