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历史上到底什么样的人?

游戏攻略07

曹操在历史上到底什么样的人?,第1张

曹操在历史上到底什么样的人?
导读:  曹操其人  作者认为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

  曹操其人

  作者认为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曹操其人

作者认为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抗拒的。

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父仪天下。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论了。在中国历史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作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却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是驷(司)马分槽(曹),为他人做嫁衣裳。

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辉早已映射不出当年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的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万马震动天地的呐喊声;也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肖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一统的梦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湮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

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弄子玩孙。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那个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谈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那“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尝?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设,一切的假设也都只是为这个枭雄唏嘘长叹的徒劳。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

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是否你,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历史?

首先,曹操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因此,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意气风发,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是可以一统天下的。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为天下笑!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诚然,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不也是”造反“吗?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社会要发展,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当然,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我们是不能强求他们,但是,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因此,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人之为人,主要的原因是人有自己健全的大脑,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否则和牲畜无异!

其次,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东投西靠,是为暗中取利也;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因此,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吴蜀兼有天时,地利,人和。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其实不然,只是碰巧罢了。一个罗贯中,歪曲事实,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对起盲目崇拜,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当然,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然孟获终究为蛮荒之人,怎明《孙子兵法》?此为胜之不武也。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长安实为妙计也,然诸葛亮弃之不用,此为其墨守成规之故也。由此观之,刘备所识之千里马实为驽马也。刘备亦非伯乐也,三顾茅庐的意义犹在乎?!再看刘备作为军中主帅指挥的一场重大战役,此为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鲁肃奇袭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急报关张之仇,一意孤行,不谙行军布阵之道,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终致身死白帝城,为天下笑!由此可见此人,行军打仗一窍不通。较之曹公,实不可相提并论。

咱们再看看曹操和刘备的性格。曹操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奋向前!其诗《观苍海》,《嵩里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读《三国演义》,感触最多的是,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丧者。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其实不然,此为起阴险狡诈之故也。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他哭泣原因有二: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此为保住小命也。以后还有就是在汉中,夺人城池。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原因何在呢?如果大家细心一定看到了这么一个细节,刘备向诸葛亮说起马谡不可以重用之时,令马谡且退。由此观之,刘备此时完全清醒,然而刘备对诸葛亮有心腹之盐述说之时,却没有挥退左右,明理人不难看出刘备的用意。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傻瓜,因此,后来尽管刘禅很是无能,诸葛亮仍无二心。谈论完了刘备的哭泣技巧之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刘备的为人了。

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少奇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第1章 我是谁

第2章 谁的江山

第3章不肖子孙

第4章 残剑,杀人刀

第5章 重燃热血

第6章 王爷鬼上身

第7章 极度陌生

第8章 面君

第9章 皇帝李适

第10章 监牢

第11章 悍囚

第12章凶兽

第13章 伏兽三拜

第14章香帅

第15章 大举来犯

第16章 气势如火

第17章 一箭动三军

第18章 山贼凶猛

第19章 分马

第20章 无形有影剑

第21章 公主与太子

第22章 千里寻枯骨

第23章倾城

第24章 背影芳韵

第25章 发号施令

第26章 男人

第27章雄风

第28章 冤家路窄么?

第29章 生死局

第30章 临泰山之崩

第31章 笑着去死!

第32章 地狱凶神

第33章凤凰涅槃

第34章 这就是奇迹

第35章 浴火重生

第36章 青骓!怒马横枪

第37章 再起狂澜

第38章 生死较量

第39章 劫后余生 第40章 如此封赏

第41章 一池浑水

第42章 第一次“上朝”

第43章昏天黑地

第44章 机会

第45章狐狸尾巴

第46章 异变

第47章 无礼太甚!

第48章 各怀鬼胎

第49章 水搅混,再摸鱼

第50章驱虎吞狼

第51章 上钩了

第52章 诡异!迷团!

第53章帝王心术

第54章 真的要反?!

第55章白痴

第56章吊丧

第57章 叛臣的心

第58章 驯兽

第59章 不玩虚的

第60章 你认栽吧

第61章 风向大变

第62章 议取长安

第63章 挂帅

第64章上梁不正

第65章 苏菲儿

第66章 出征

第67章 知己知彼

第68章 精心绸缪

第69章 香帅凶猛

第70章请君入瓮

第71章 峡谷奏捷

第72章 做饵钓鳖

第73章暗渡陈仓

第74章 闪电袭击

第75章 破高陵(上)

第76章 破高陵(下)

第77章 除毒

第78章调虎离山

第79章 望龙阙

第80章 人心

第81章 兵发长安

第82章还我河山

第83章 血海京都

第84章 游山玩水

第85章 夜袭

第86章 警告

第87章 机关

第88章 终南古道

第89章 北衣客

第90章 李世民

第91章凌烟阁

第92章 重回军营

第93章 决战前夕

第94章 誓死效命

第95章 渗入皇宫

第96章 决战的号角

第97章 血与火的悲壮之歌

第98章 浴血玄武门

第99章 炼狱

第100章千刀万剐

第101章秋风扫落叶

第102章 万人空巷

第103章 我有百万雄师

第104章 虎穴游龙

第105章 长安的天空,不需要狼烟 第106章 东女国的小妖精

第107章 传说中的男人天堂?

第108章绝色倾城

第109章 小女王‘墨衣’

第109章 长安首富

第111章 迎帝回京

第112章 据说是美女

第113章

第114章

第115章 深夜火灾

第116章 王府欲添美娇娘

第117章 多事之秋

第118章 打造李靖第二

第119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120章 大怒

第121章二虎竞食

第122章 挑唆

第123章 设圈下套

第124章 意外的发现

第125章 路遇恶霸

第126章 诛我九族?!

第127章铁骨铮铮

第128章 我要的人才

第129章 汉王的威风

第130章痛打落水狗

第131章武元衡的骄傲

第132章 拒绝美意

第133章 这位公子,是个好人!

第134章 人心难拾

第135章 忠良之后

第136章 苏菲儿侍浴?

第137章相逢恨晚

第138章诛心

第139章 急召入宫

第140章 谋划方针

第141章 色诱还是阴谋?

第142章 狗咬狗,一嘴毛

第143章 美差降临

第144章 大好机会

第145章 豪门一族

第146章 好事连连

第147章窈窕淑女

第148章 前波未平后波又起

第149章 良臣猛将

第150章 有钱好办事

第151章 汉王府,飞龙骑!

第152章 再生异事

第153章 出人意料

第154章 诡异莫测

第155章 智巧百出

第156章 逆天!

第157章枭雄也好,英雄也罢!

第158章 前途

第159章不惜血本

第160章 龙玉班指

第161章 你——卑鄙!

第162章 真相

第163章 一剑

第164章非祸

第165章潜龙

第166章 复出

第167章 闯宫

第168章 受命

第169章 雏鹰

第170章 别了,长安!

第171章 剑指岐山

第172章 另有图谋

第173章 天网制敌

第174章 岐山大捷

第175章 收复凤翔

第176章虎父无犬子

第177章 蜀中乱

第178章 汉王的铁腕

第179章 武氏智囊

第180章鸿门宴

第181章 治民先治吏

第182章求贤若渴

第183章 寻访山野

第184章 臭嘴,臭不可闻

第185章 泥塑菩萨

第186章 汉王大婚

第187章 铁血悍师飞龙骑

第188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

第189章 维州,收复于肚皮

第190章 血染姻缘湖

第191章 我就是你们的神!

第192章 碉楼洞房

第193章 大战在即

第194章 屹立沧海终不倒!

第195章 冒天下韪,为万人屠!

第196章 民意如潮,民意如狂!

第197章 最后一次

第198章 聪明皇帝

第199章 鏖战大金川(一)

第200章 鏖战大金川(二)

第201章 鏖战大金川(三)

第202章 鏖战大金川(四)

第203章 鏖战大金川(五)

第204章 鏖战大金川(六)

第205章 乌蒙大捷

第206章 凯旋而归

第207章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第208章 吐蕃赞普

第209章枭雄之胆

第210章 最佳敌人

第211章坚壁清野

第212章 战决前昔

第213章 巅峰之战(一)

第214章 巅峰之战(二)

第215章 巅峰之战(三)

第216章 巅峰之战(四)

第217章千里独行,杀人不留痕

第218章 危险人物

第219章 转战雅州

第220章 大逆转

第221章 绝对福将

第222章 小别胜新婚

第223章 决策大反击

第224章 闪电袭击

第225章 烈火燎天

第226章 胜利的曙光

第227章 阴险歹毒

第228章 血在烧

第229章 生死对决

第230章 华夏的愤怒!

第231章 杀戮!汉人的信念与疯狂

第232章 万骨枯

第233章 怀柔诸蛮

第234章 西线咽喉

第235章 大胆的决定

第236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237章 九死一生

第238章 鄂陵湖的魂灵

第239章 绝境

第240章 摩云渡,生死一线间

第241章 白马银枪

第242章 王者归来

第243章 劫后余生

第244章决不妥协

第245章 风雨欲来

第246章 汉王的对策

第247章 压岁钱

第248章 圣旨到

第249章 决意

第250章惊变

第251章 畜牲,是你逼我的!

第252章九州风雷动

第253章 与天下为敌

第254章 剑阁,一夫当关

第255章 非战

第256章 虎穴游龙

第257章 交锋

第258章唇枪舌剑

第259章 相信奇迹,创造奇迹!

第260章 真正的较量

第261章 “活捉赤松德赞!”

第262章 大剿杀

第263章马燧的觉悟

第264章 进京?不进京?

第265章 汉王的财富

第266章 帝都,长安!

第267章 皇帝与汉王

第268章 意外发生了

第269章 烈火欲燎原

第270章 手段

第271章 刺王

第272章长安乱

第273章 大爆发

第274章 以太宗之血起誓

第275章 玄武门的宿命

第276章成王败寇

第277章 汉王的实力

第278章 尽在掌握

第279章 太宗亮剑

第280章 没有选择

第281章 悲情太子

第282章 皇权与霸业,不相信眼泪 第283章 入主东宫

第284章 羽翼渐丰

第285章仙人指路

第286章 太子监国

第287章捉襟见肘

第288章先礼后兵

第289章 主持朝会

第290章 竖立恩威

第291章 亲自出马

第292章 使诈

第293章请君入瓮

第294章 空手套白狼

第295章 雷霆出击

第296章破而后立

第297章顺藤摸瓜

第298章李适开窍

第299章 黑面阎君

第300章 朱雀门的血

第301章 浴火重生

第302章 重振朝纲

第303章 新的朝廷

第304章 万象更新

第305章 巷陌寻贤

第306章 人才济济

第307章 国事家事

第308章 攘外必先安内

第309章 吃死尚结赞

第310章 韩裴二贤

第311章愚者千虑

第312章 王妃回京

第313章 一家团圆

第314章 东宫春色

第315章山人自有妙计

第316章 朕

第317章 吐蕃和亲

第318章 拒绝

第319章 前兆

第320章 乱世当用重典

第321章 霸道与王道

第322章 严于律己

第323章 用人不疑

第324章 阻力重重

第325章 削王?!

第326章 肘腋生患

第327章苦肉计

第328章 惊人内幕

第329章凌烟阁

第330章 见龙解甲

第331章 徒劳

第332章问策

第333章 戒杀

第334章 消弭

第335章 没有烽烟的战争

第336章大动作

第337章釜底抽薪

第338章 天下革新第339章 纳妃的烦恼

第340章 一龙二凤

第341章 淑妃凶猛

第342章 高手出招

第343章 一波三折

第344章 淮西乱

第345章 大唐王师(一)

第346章 大唐王师(二)

第347章 大唐王师(三)

第348章慎刑

第349章 终成眷属

第350章 成果丰收

第351章 姑息,但绝不养奸!

第352章 祭昭陵

第353章 削蕃(一)

第354章 削蕃(二)

第355章 削蕃(三)

第356章帝王心术(一)

第357章帝王心术(二)

第358章帝王心术(三)

第359章 东征(一)

第360章 东征(二)

第361章 东征(三)

第362章 东征(四)

第363章 东征(五)

第364章 东征(六)

第365章 东征(七)

第366章 平淮

第367章 平北大计

第368章 赌局

第369章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370章 最后的毒瘤

第371章 九州归一 第372章 凌烟阁的罪人

第373章 把酒临风望仙台

第374章 群英会

第375章 关河万里孤臣志

第376章 百万生灵

第377章使功不如使过

第378章 大唐彪骑

第379章海东青

第380章 北风号角

第381章 千军一帅

第382章 临阵缺将

第383章 悠悠老臣心

第384章朔风飞扬

第385章 龙浆

第386章后宫

第387章 二将争功

第388章 神话

第389章高人指点

第390章 将星陨落

第391章英雄所见略同

第392章 孤胆英雄

第393章 银枪定雪原(一)

第394章 银枪定雪原(二)

第395章 银枪定雪原(三)

第396章御驾亲征(一)

第397章御驾亲征(二)

第398章御驾亲征(三)

第399章算无遗策

第400章 梦词之谜

第401章 一身戎装

第402章 威武之师

第403章 释兵权

第404章 强敌阻挡

第405章 黠嘎斯的铁骑

第406章 不容践踏

第407章 拉开帷幕

第408章 射苍穹

第409章百忍成金

第410章 喋血兰州(一)

第411章 喋血兰州(二)

第412章 喋血兰州(三)

第413章 喋血兰州(四)

第414章 喋血兰州(五)

第415章 一人之败

第416章 北漠神兵(一)

第417章 北漠神兵(二)

第418章 北漠神兵(三)

第419章 不祥的预感

第420章惊天大阴谋

第421章 锋芒(一)

第422章 锋芒(二)

第423章 锋芒(三)

第424章 锋芒(四)

第425章 锋芒(五)

第426章 锋芒(六)

第427章 捷报频传

第428章风云再起

第429章 九宫天罗

第430章 以长击短

第431章 一血前耻

第432章夙敌

第433章 剑指天山

第434章 黑神无敌

第435章 计策

第436章 纵横八百里

第437章 无敌急先锋

第438章 兽性逼人

第439章将计就计

第440章西北望,射苍狼

第441章 河陇大攻略

第442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一)

第443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二)

第444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三)

第445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四)

第446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五)

第447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六)

第448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七)

第449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八)

第450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九)

第451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十)

第452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十一)

第453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十二)

第454章十面埋伏

第455章枭雄末路

第456章 不见狼烟

第457章 壮哉!

第458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459章 赞普的心

第460章 让大唐之风,袭卷天下!

第461章唐风(一)

第462章唐风(二)

第463章唐风(三)

第464章唐风(四)

第465章唐风(五)大结局

001 穿来做了娘

002 冰冷

003 挑战楚占天

004 上官云逸

005 厉煌王爷

006 教训楚鸳

007 神秘银面

008 保护你

009 我会赢的

010 楚一清,赢了

011 楚一清的亲事(小妖改了书名)

012 听天由命?

013 明月

014 出嫁

015 流放

016 到了农村

017 一碗牛奶

018 村子里来了流氓

019 感动

020 王爷与农妇(—)

021 比厨艺

022 谈生意

023 租地

024 筹钱

025 厉煌的算盘

026 讨赏

027 收集做底肥的原料

028 丰盛的晚餐

029 追肥

030 赚钱之道

031 金玉的不解

032 冤家终于相见

033 番茄风波

034 盖新房

035 阿宝的爹是谁?

036 土豆大棚

03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038 楚一清的决定

039 承包醉仙楼

040 工钱改革

041 贵宾卡

042 幕后的人

043 上官云逸的怪癖

044 阿宝生病了!

045 埋怨

046 喂药

047 为难

048 回家

049 守护

050 嚼舌根

051 金玉怒打二嘎子

052 官司

053 流言

054 楚姑娘喜欢俺

055 楚姑娘到底是啥身份

056 山林遇险

057 狐狸精

058 勾引男人

059 求亲

060 阿宝补过百日酒

061 当家娘子的气派

062 阿宝恼了 [

063 杨氏大闹赵家

064 刨坟

065 狼来了

066 狼肉大会

067 桃花运

068 阿宝被迷

069 叫魂

070 麦香上学

071 做阿宝的爹

072 厉煌的心思

073 比不上许枝

074 天灾

075 离开

076 蘑菇长出来了

077 楚一清的生意经

078 回家

079 一家人

080 李家出事

081 麦香的心思

082 断绝关系

083 丰收

084 金玉的心事

085 意外之喜

086 二嘎子的娘来了

087 相看媳妇

088 卖身契

089 金玉乱点鸳鸯谱

090 上官云逸搅合

091连俺的媳妇你也想

092 麦香挨打

093 事情不简单

094 上官宇的建议

095 与金玉争执 [

096冲着蘑菇来的

097醉翁之意不在酒

098 意外之喜

099 他心里有你

100 不想嫁人了吗?

101 狮子大开口

102 麦香跟许枝出事

103 获救

104 上官老板看上妹子了

105 拴娃娃

106 嫁闺女还是卖闺女?

107 好事多磨

108 我真的想留在这儿

109 强吻

110 乔迁之喜

111 赵小麦想家

112 定亲出状况

120 金玉管家

121 承包河岸

122 我对你,是用了心的

116 116 皇甫老太心里不得劲

117 金玉小产?

118 为金玉不平

119 这鱼一定要养活

120 厉煌回来了

121 厉煌嫉妒

122 厉煌的期待

123 皇甫心上门

124 恐怕不太平!

125 以后要常来

126 天灾

127 你那心就是块石头

128 大事不好

129 心有灵犀?

130 费了心思

131 欢过乞巧节

132 烂桃花上门

133 楚一清的苦心

134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35 楚府来人

136 厉煌要成亲

137 烧炭的生意出岔子

138 阿宝不见了!

139章 恶魔宝宝

140章 终于回来了

141章 不速之客

142 极品奇葩

143 一定会讨回来

144 割舍对厉煌的依恋

145 大白天见鬼了

146 间接接吻

147 间接接吻

148你要嫁给我还差不多!

149 圣女果轰动无名镇

150 我们少爷真的是瞎了眼

151 开张红火

152 楚一清的规划

153 将生意做到都城去

154 厉煌的底牌

155 动了心思

156 殊途同归

157 二嘎子成亲

158 人小鬼大

159 雪落无声

160 其中的情意

161 宅院里热闹了很多

162 不是良人

163 怀抱佳人

164 乔莫的牵扯

165至少知道你是在乎我的

166 一定不能有事

167 并不是一个人

168 心在改变

169 打情骂俏

170 不速之客

171 楚一清管家 铁栓中秀才

172 扬眉吐气

173 进城办年货

174 试探

175 赏罚分明

176 不能随意欺侮(月票!)

177 厉煌的满意(月票!)

178 不要缠着他

179 蔬菜愁销路,过年杀猪忙

180 荣秀秀惹出大祸(月票!)

181 柳暗花明(最后的月票!)

182 农神娘娘

183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184 踏踏实实过个年

185 过大年

186 阿宝抓周

187 楚一清的身世之谜

188 出了大事

189 恐慌与契机

190 回不来了

191 扼断上官云逸的脖子

192 大展拳脚

193 害怕失去的吻

194 信任

195 厉煌的反击

196 罪有应得

197 去不去罗国

198 家业越来越大

199 太子的投石问路

200 两全其美

201 上官宇与厉煌

202 心越来越把持不住

203 有人挑事

204 蓝一的怀疑

205 上官宇的提亲

206 一起shuishui

207 会好好的珍惜

208 厉煌的身世

209 云顶开业

210 绝不姑息

211有人来捣乱

212 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213 恨那个毁了你一生的人吗

214 该得教训

215 楚一清的微妙心情

216 鲜鱼上市

217 修河堤

218 稀奇古怪的种地法子

219 堤坝出事了

220 日子越过越好

221 非你不娶

222 让这个女人好看

223 魔鬼训练

225 难得聚在一起

226 惹怒上官宇

227 最信任的人

228 罗国之行

229 阿宝成为人物

230 大小银鹰

231 爱钱的龙堂小少爷

232 神秘贵人

233 遇见海盗

234 惹了不该惹的人

235 一家三口

236 我想要的是你

237 阿宝的心病

238 投毒事件

239 藏在背后的人

240 躲不过

241 全副武装(月票!)

242 三年前的目击证人

243 自作多情

244 阿宝的心思

245 不速之客

246 一石二鸟之计

247 水稻丰收

248 厉煌亲请一清出楚寒

249 起集市惹闲言厉煌被逼亲

250 做对乡野夫妻

251 戏弄蓝一

252 幸福时光

253 一清退缩问缘由

254 一生绝对不会负你

255 挤破家门

256 防患于未然

257 借百日楚一清告别

258 一清辞别上家村

259 柳乾的心思

260 人生地不熟阿宝闹回家

261 各怀心思

262 家书

263 明争暗斗

264 一清难太子起心思(月票!)

265 八月十五宴请官夫人

266 阿宝的救命恩人

267 钦差大人

268 避清净到朱家嘴

269 上官云逸寻人不遇

270 寻机会招降百元增

271 为红薯楚一清都城献菜

272 心里是不是还有那个人?(月票

273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274 宝藏

275 婚书

正文 276 逆天道,害蛰虫

277 什么时候是个头

278 回到楚寒

279 上官宇伤心避离楚寒

280 人才危机

281 蓝蝶大婚

282 鲁城出事

283 笼络人心

284 阿宝的教育问题

285 四方投奔闻消息楚一清心惊

286 什么都不怕

287 冒险与考验

288 一清回家楚占天卖女封王

289 回家过年

290 回家真好

291 皇甫老太的远房亲戚

292 雪冷花香爬犁跑(月票!)雪

29 3 杀猪宴

294 各心人的心思

295 厉煌送礼别出心裁触动楚一清

296 喜过年圣旨到上家村

297 宠辱不惊

298 小菜惊朝堂

299 避圣旨楚一清去罗国

300 阿宝学算账蓝一海上遇刺

301 一切从新开始

302 阿宝生辰楚一清思乡情切

303 阿宝被抢

304 跟龙堂收钱

305 阿宝的成长

306 一命抵一命

307 我是阿宝的爹

308 吻晕厉煌

309 心中有我

310 一家人

311 终于扬眉吐气

312 察民情楚一清做准备

313 家业大了也不能起心思

314 亡羊补牢

315 死缠烂打

316 阿宝挑战孩子王

317 救世的农神娘娘

318 楚寒地契到楚一清结识花府

319 男女授手(和谐)不亲

320 皇甫老太惊见旧仇人

321 阿宝的朋友

322 发生了大事

323 认祖归宗

324 阿宝第一次谈生意

325 楚一清回楚寒建设美好家园

326 上家村的美好一切

327 潘玉郎动心思楚一清安住楚寒

328 孙山丹得病赵小麦离家出走

329 女人生孩是跟天争命

330 楚一清的宝藏

331 再见上官宇

332 认祖归宗

333 内忧外患

334 缘分

335 无妄之灾

335 形势严峻

336 夹缝中求生存

337 也在赌

338 率土之滨莫非草民

339 又不是没一起过

340 一定明媒正娶

341 狐假虎威惹祸上身

342 铺子被抢

343 千载难逢的机会

344 将计就计

345 揭开四年前观音庙的真相

346 阿宝的身世

347 幸福的感觉

348 上官云逸赢了

349 不死心上官宇访楚府

350 野女人

351 探查楚一清的底细

352 赏花宴

353 被打了脸面

354 忍无可忍

355 置之死地而后生

356 乱市

357 铁栓得到教训

358 守护楚寒

359 上官夫人

359 乡村爱情

361 破罐子破摔

362 五王爷不是皇上所生

363 混淆皇族血统之罪

364 活不过明天

365 我跟阿宝都会陪着你!

366 接托付上官宇携妻住上家村

367 委屈的阿宝

368 为了我们两个好

369 解脱

370 废后

371 与晴妃的第一次见面 372 丑媳妇见婆婆

373 闻阿宝晴妃震惊

374 血浓于水?

375 阿宝也有奶奶了!

376 选择哪一个

377 身在福中不知福

378 麦香得到教训

379 宫变

380 逃避

381 搬到城里里去

382 生存之道

383 柳毅带回来的女人

385 舍不得阿宝

385 一清启程蓝蝶回乡

386 拧断你的脖子

387 提防

388 牵连

389 娘亲不要阿宝了

390 不会任由人欺负(月票!)

391 废棋

391 阿宝要救出娘亲来

392 阿宝进宫

393 想要得到你

394一定会带着阿宝嫁给他

395 付出代价

397不要妨碍娘亲跟爹爹生小妹妹

398 易主

399 卧虎藏龙

400 开始对阿宝的残酷训练

401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402 我在房里等你

403雀占鸠巢

404 分家

405 趁机捞金

406 阿宝的帅哥计

407一入侯门深似海

408 杀死楚一清的儿子

409 花麒的异样

410 一定等阿宝回来

411 挑拨离间

412 打造盛世田园

413 决定 414 无价之宝

415 老婆奴

416 阿宝是奶奶的好孙子

417 八字总算有了一撇

418 简单的爱情

419 内鬼 4

20 培植势力

421 楚一清做媒

422 好心没好报

422 出人命了!

423 有情人终成眷属

424 柳毅的蜕变

425 心结终结定良缘

426 前途无量的清辉班

428 和离

429 坛子鸡与帝王之道

430 与晴妃的分歧

431 生财有道还是坑人?

431 光宗耀祖

432 人中龙凤

433 上官宇送

434 小少爷阿宝

436 美美满满

437 不知好歹

438 逛出商机

439 坏人要杀阿宝

440 平淡的幸福

441 出嫁从夫?

442 交心

443 柳毅的年礼

444 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儿

445 用人之际

446 俏雨莲惹事端船工

447 厉皇逼婚

448 赵小麦惹桃花金玉有喜

449 破鞋

450 触动

451 见招拆招

452托孤

453 送殡

454 花府的势力

455 真的有宝藏?

456 龟神

457 不安

458 五龙与油荒

459 楚一清的身世

460 楚一清想妙计再保楚寒

461 冲动

462 阿宝长大了保护爹爹

463 赐婚

464 图谋

465 油菜籽丰收引贼人

466 再也不会手下留情

467 狠辣

468 上官云逸,栽了

469本**能看上你,是你的福气!

470 慈父

471 门当户对

472 能原谅吗?

47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74 等

475 引蛇出洞

476 娘亲,你跟爹成亲吧!

477 封了蓝府

478 一代明主

479 不放过任何击倒楚一清的机会

480 男婚女嫁各不相干

481 楚一清的自尊与骄傲

482 祸不单行

483 好自为之

484 安心

485 上官宇,朋友!

486 被困麻风岛

487 不再认他做爹爹

488 小庙容不下你这蹲大菩萨

489 另外找个爹给娘亲

490 恐怕一清没有这个福气

491 闻招亲各方暗自奔走

492 皇长孙

493 贺礼

494 竟爹大会

495 现在是你来求亲,不是我要嫁你

496 阿宝就要这个爹爹

497 风风光光的大嫁

498 深不可测

499 花陨

500 等着出嫁

501 只有她!

502 楚一清的身世之谜

503 阿宝的生意经

505 反间计

505 赫连冰霜,不能死!

506 信任

507 最好的借口

508 黯然

509 回到楚府

510 太子妃与皇长孙

510 想杀我怕是没有那么容易!

512 不谋而合

513 血浓于水?

514 小两口斗智斗勇

515 一起回楚寒!

516 两清

517 并肩联袂

518 名分

519 成亲的日子

520 做个美丽的新娘

521 一清备嫁上官宇夫妇送贺礼

522 以死相逼

523 一生一世一双人

524 有情人终成眷属

525 立规矩

526 母子争执

527 三朝回门

528 晴妃的决定

529 麦香的亲事

530 嫁夫随夫

531 阿宝,帝王之才!

532 猜忌之心

533 幸福与危机

534 阿宝的独立考验

535 他不是你爹

536 不太平

537 夫妇

538 小别胜新婚

539 楚一清的身份暴露

540 事发

541 荣辱一体

542 亲事

543 面对

544 国之根本

545 柳毅的身不由己

546 初胜

547 擒贼先擒王

548 贼心不死

549 上官云逸的反击

550 提亲

551 柳毅回来了

552 春风吹又生

553 简单幸福的生活

554 门当户对

555 我想娶麦香

556 流言四起,麦香小定

557 夫妻吵架

558 梯田建设

559 建设楚寒

560 皇宫来人

561 强硬

562 是福还是祸?

563 人的本性

564 皇上驾到

565 国事家事

566 正妃侧妃

567阿宝附马

568帝王尊严

569整顿

570敢不敢抗旨

571平静的日子

572楚一清有喜

573让孩子带着祝福出生

574育儿经

575红颜祸水

576选妃

577父子合力斗法

578将阿宝拐跑

579婆婆回来了

580撕破脸皮

581识破晴妃身份

582要美人不要江山

583终于下了决定

584恐怕朕的厉国也不是她的对手

585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586有些人的心是石头做的

587该恨的时候就要狠

588教训

589赦免

590忘恩

591教训

592破坏亲事

593做主

594皇亲国戚

595太子妃

596严办

597弥生

598进宫

599拿捏

600宴请

601不知廉耻

602赶人

603上门求情

604快乐胎动

605殁了

606珏王妃拉拢楚鸳,一清忧抗旱

607上阵父子兵

608一定守护好娘亲和弟弟

609遇袭

610不做傀儡

611勾引

612不适

613关心则乱

614嫌弃

615人心险恶

616作死617反击618事成619亲事

620一举三得

621动心

622亲事成

623立后

624好事多磨

625弄瓦之喜

626谣言

627辟谣

628癞蛤蟆

629金玉进都城

630掳人

631求教

632未来女婿

633初胜

634生米煮成熟饭

635狮子大开口

636你可愿意跟本太子回戴国

637早产

638小祝福出生

639你值得更好的男人

640祝福洗三儿

641绝不手下留情

642除夕夜话

643都来了

644热闹

645恩断义绝

646热闹的一家人

647窃国

648监国

649狗急了跳墙

650决胜之夜

651大局已定

652重生

653微妙的婆媳关系

654皇后之位

655休回楚寒

656上皇宫请命

657粉墨登场

658顺应民意

659登基为帝

660册封楚妃为皇后

661闹剧

662你愿意立谁为皇后,就立谁为皇后

663终于封后

664封后大典

665家和万事兴

666向麦香提亲

667创造繁荣盛世

668皇后生病

669应该付出的代价

670一定会幸福

671丑女婿见岳父母

672女大不中留

673堂姐妹的差距

674麦香定亲

675一次解决

676天下谁做皇帝重要吗

677乖孙子

678雷霆成亲

679第一次交锋

680指路明灯

681做了大官

682治理中宫的成效

683农事中秋

684农家土豆宴

685瞿翼的挑衅

686一错再错

687罗城大乱

688绝不会再手软

689年景不好,过年红包没有少

690书白读了

691麦香大婚

692拜堂成亲

693种地也能当官

694麦香的乌龙洞房

695欠债还钱

696皇甫老太的决定

697江山加速计划

698五年之后

699英雄出少年

700调皮的祝福

701阿宝的亲事

702始乱终弃

703惹了桃花回来

704自由恋爱

705神医铃铛

706铃铛的亲事

707不速之客

708威严的憨老二

709神秘东家

710祝福的小克星

711不配

712休书

713动心

714一跃龙门

715赵家有女初长成

716奇女子

717这辈子选对了人

718皇甫家复兴

719偶遇

720相思

721阿宝的命运

722儿女双全

723圣上赐婚

724册封太子

725终来

726等不及

727心动

728楚一清的请求

729密旨

730小产

731粉墨登场

732中秋宫宴

733不知进退

734宫宴——自助餐

735终于见到

736引诱

737乌龙

738梦醒

739太子立妃

740同归

741生离死别

742夫妻同体

743缘来缘灭

744罗国使者

745大结局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5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6

律者,定分止争也。8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9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10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1

地者,政之本也。13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4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16

治大国若烹小鲜。1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9

政者,正也。20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24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7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8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29

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3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32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34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35

杀盗人,非杀人也。36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37

王者之政莫急于贼盗。38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40

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41

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分定而已矣。42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44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 45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46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4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48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9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51

有治人,无治法。52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53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之;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54

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55

法者,国之权衡也。57

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犯上制者,罪死不赦。58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59

不以私害法,则治。61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61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62

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63

法败则国乱。63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64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66

国家必有文武,管治必有赏罚。67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68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69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71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72

一民之轨,莫如法。74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75

论其税赋以均贫富。77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78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79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81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82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83

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84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86

赏罚明则将威行。88

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89

法信于民。89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90

刺史守令杀人不待奏。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93

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94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94

刑一而正百,杀人而慎万。95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96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97

治国有两柄:一曰赏,二曰罚。98

设而不犯,犯而必诛。100

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101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102

准五服以制罪。103

自始及终,往而不穷,变动无常,周流四极,上下无方,不离于法律之中也。104

夫人君所与天下共者,法也。105

刑之为物,国之神器,君所自执,不可假人。107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109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须务存宽简。110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之亲戚,便欲挠法邪?111

行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113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114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117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119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119

石以砥焉,化纯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121

政不可宽,宽则人慢,刑不可急,急则人残。123

政包宽猛,法有弛张。124

赏务速而后有劝,罚务速而后有惩。126

负债出举,不得回利作本,并法生利。127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129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130

以变风俗,立法度为先。131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曰亦不足矣。132

法者天下之大公。133

勿私赏以格公议,勿私刑以亏国律。134

论治则曰治心,论事则曰守法。135

贵贱异法,则怨必生 。136

视民冤而不为言,知奸发而莫以告,上慢残下,可以为民父母哉!140

严刑峻法用之恰当,为爱中之劳;差之毫厘,为劳而无爱之毒。141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43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兴亡,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44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145

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147

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也。149

法制禁令,王者之所不废,而非所以为治也。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而已。150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151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152

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153

善为政者,刑先于贵,后于贱;重于贵,轻于贱;密于贵,疏于贱;决于贵,假于贱。154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156

有例则置其律,例有新者则置其旧者。158

以价易出,约限回赎者,曰典。159

以仁服人,何人不服。161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162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163

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164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165

法无不改,势无不识;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167

法苟不善,古先吾以斥之,法苟善,虽蛮豸百吾师之。168

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169

太平之世不立刑。170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171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172

推源国家之所以不得不建,政令之所以不得不设,而归本于人类生存竞争之一大原则。173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174

所谓宪法者,就是将政权分几部分,各司其事而独立。……宪法就是一个大机器,就是调和自由与统治底机器。177

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178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179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180

让人讲话,天不会塌。181

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182

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184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85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的改变而改变,不因***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86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187

民主和法制,这两方面都应该加强。188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能够行得通的。这件事情会在国际上引起很好的反应,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范例。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