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2300年,沈阳地名如何从观察哨到大都市?

游戏攻略012

悠悠2300年,沈阳地名如何从观察哨到大都市?,第1张

悠悠2300年,沈阳地名如何从观察哨到大都市?
导读: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地势平坦,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境内有辽河、浑河、北沙河等河流。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沈阳新乐遗址早在七千二百年前,沈阳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地势平坦,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境内有辽河、浑河、北沙河等河流。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沈阳新乐遗址

早在七千二百年前,沈阳境内就有人生活、居住。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专家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柱山的黄土岗上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大量文物,他们把这次重大发现地称作“新乐遗址”,并称这些原始人为“沈阳新乐人”。

就在这条长长的黄土岗上,矗立着北陵、东陵和无垢净光舍利塔等许多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传说这里是“龙兴之地”。大清王朝的皇都在沈阳,努尔哈赤的坟在沈阳,皇太极的墓也在沈阳。大清朝几百年的历史是不是和这条黄土岗有关系呢?没人说得清楚。

“候”城——观察哨所

过了四千九百年,沈阳有了固定的城堡,也有了它的第一个名称——“候”城。

人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与荆轲一起去咸阳刺秦王的壮士秦舞阳“拐弯抹角”与沈阳有点关系,他的爷爷“秦开”是沈阳建城的第一人。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大败东胡,设“斥候”,屯兵戍边。

秦开塑像

候,《释名》中将之解释为是护,有保护、护卫的含义。后来把守护边防、瞭望敌情的台堡称为“候”,也写作“堠”。候的规模很小,其常驻兵丁也很少。它犹如古长城的城楼,面积不大,四面有墙,每面城墙长几百米,还都是土砌成的。散建于高山、丘陵和平原,多成线性排列,是永久性的军事建筑。后来,由于军人家属的迁入,逐渐形成规模,扩建形成了“候”城。

借助于考古调查,可以勾勒出“候城”的大致范围——从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故宫大政殿里发现的夯土墙应当是它的北城,沈阳故宫及沈河区公安分局都在城内。

“沈州”——头下军城

又过了约一千年,沈阳有了并不完全用于军事目的的土城,它的名字叫“沈州”。

辽宋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沈阳重建了土城,用于驻防军队和安置强迁的居民农户及俘虏,并取浑河沈阳段支流古名“沈水”定名为“沈州”。

辽代“沈州城”的规模较候城扩大了许多,是一座军城,设有节度使镇守。但同时,这城是皇族名下的属于辽太宗耶律德光个人的私城。

已发现的考古材料清楚地画出了当时的繁荣市貌。民房还是土砌,只有官属的有些瓦。当时,沈州城的格局向东拓展,从现在的单一的沈河区延伸到大东区。与候城相比,沈州城渐渐模糊了军事痕迹,但还不是真正的城+市。金末元初,沈州又连遭兵火,城垣变为废墟。

“沈阳路”——征东省城

又过了约三百年,沈阳第一次升格为省城,第一次出现“沈阳”称谓的地名,也第一次在城内出现通达四门十字交叉大道。

元朝统一后,在废墟上重建城郭。1296年,改沈州为“沈阳路”,“沈阳”两字第一次出现在正式的史书中。沈阳路受辖于辽阳,统辖二府、一司、五道,后来管理五个总管府、二十四个千户所和十四个州。依据史料可知,元代的沈阳路曾设立过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的机构,不过这一机构主要是管理军事事务,而且,是主要掌管征东军事事务的。因为,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为了进行对日战争特组建“征东行省”这一机构。当时的沈阳已是具有五千余户、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城。

“沈阳中卫”——屯军县城

又过了约一百年,沈阳第一次有了带瓮城的砖城,第一次有了城市的中心标志。

明朝时,沈阳设立了军政地方机构,改称为“沈阳中卫”,隶属于辽东都指挥司统辖。

沈阳故宫俯瞰图

1388年,中卫城指挥使闵忠奏请朝廷建沈阳中卫砖城。改建后城墙高达二丈五尺,周长九里三十步;开辟两道护城河各宽三丈,深八尺;城里仍设十字街;城墙四面各辟一城门,起门楼,建瓮城。十字街的中心点上建有中心庙,形成虚假的“丁”字路口,起到军事防守的作用。城的北门建有像碉堡式门垛的建筑物,城楼下墙腹内有藏兵的拱券套洞,城门上加筑了敌台,成为古城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既后来所谓的“九门”。

此时,沈阳城变成以防御功能为主的镇守性城市。虽说逐渐淡化了军事驻地的模式,但城中居民,驻军的军属占很大比例,其余才是士农工商、贩夫杂作等散户居民。沈阳中卫城是辽东长城北部防线的中心,是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

“盛京”——国都皇城

又过了二百多年,沈阳一跃成为了大清国的都城,沈阳第一次成为了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625年,努尔哈赤把后金的都城迁到沈阳,沈阳发生了巨变。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开始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在积极进行四面征讨的同时,皇太极对沈阳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加高加厚城墙,建女儿墙,修垛口、明楼、角楼,改建旧城的四门为八门,改原来的十字街为井字街,建皇宫、天坛、地坛、太庙,建内阁六部衙门,城内建钟、鼓两楼,城外四面修建四塔寺等。还正式命名沈阳为“谋克敦”(汉译兴盛之意),自1634年起沈阳城改称为“盛京”。

盛京城面积,就是今天的东、西、南、北顺城路(当年护城河的位置)内的区域,大约有二点五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皇宫为中心,以城墙为界,以井字形大街为骨架的正方形都城。盛京城是后金政权建立以来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首都城制最完善的都城,它因此而后来居上,一跃而取代了辽阳成为了东北的中心城市。

奉天府”——陪都行宫

刚过了二十多年,国都变成了陪都,沈阳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八卦”城。1644年,清入关定都北京后,沈阳随即从都城变成陪都,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这里有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寝,因此,被看成是神圣的“龙兴之地”,其重视的程度仅次于国都北京,算得上全国第二重要城市,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北京是“顺天府”,沈阳叫“奉天府”,取“奉天承运”之意,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奉天府初设时辖境相当于辽河以东地区;清末时辖境相当于辽河以东及辽北,碧流河以西地区。辽河中下游,北通松花江流域,南至海岸线,东接壤朝鲜,仍是东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为了体现出陪都的地位,这里设有几乎和北京相当的中央机构——“盛京五部”,各部首脑为侍郎,五部官职只能由满族人担任,以显示陪都城的“荣耀尊严”。1680年,康熙东巡时,下令对内城、故宫和塔寺进行了维修扩建,并在方城的外墙修筑了圆形的夯土外郭墙。墙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开设八个边门与内城的八门相对应,形成了“八门八关”、“内方外圆”中国独一无二的“八卦”城布局,即: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东西南北四座塔为四象,八座城门为八卦,圆形的外城象征天,方形的内城象征地等,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项独特创举。

“承德县”——府首县城

又过了近二十年,沈阳第一次变成了省府城市。1664年沈阳作为奉天府首县变成了“承德县”,取“承受天帝德泽”之意,仅管理盛京城外四郊。1911年,承德县一度撤销,其地为奉天府直辖。光绪年间,由于与帝国主义列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沈阳部分地区被划为“满铁附属地”,由日本人强行统辖。1913年,承德县改称“沈阳县”,属奉天省辽沈道。

“奉天市”——殖民城市

又过了二百多年,沈阳第一次变成了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城市。1928年,日本关东军炸死了东北王张作霖,l931年又阴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整个东北,沈阳被强改为“奉天市”,日本人按照他们的需要随意划分市区,而且还对部分区实行了具有殖民色彩的命名,例如:“大和区”“敷岛区”“朝日区”等,沈阳饱受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亡国屈辱。

“沈阳市”——省会大都市

过了十四年,沈阳又回到了祖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制造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进驻沈阳,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1928年,张学良将军“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同年成立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重新规划市区。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省辖市。

如今的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浑南、沈北新区、辽中十个区以及新民、法库、康平三个县(市)。截至2014年底,总面积一万二千八百六十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三千四百七十一平方公里。2015年总人口七百三十点八万。

今日的沈阳市已成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辽宁省的省会,东北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的中心,中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沈阳地名的变迁,可以追溯出沈阳城市历史的变化,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

今天的沈阳

今日沈阳,高楼林立,街路纵横,人流如织,时尚繁荣,尽显现代大都市的景象,但它的许多街巷却蕴藏着诱人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南宁素有"绿城"、"中国水城"之城,"绿城"的定位在一段时间内是体现了南宁亚热带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且南宁市确实也做到了。提到南宁,很多人都会想到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原来南宁市满街的果树,芒果、扁桃、木菠萝等也曾经成为特色的南国景观。南宁致力于打造城市绿廊,四季花开等城市整体风貌,但随着城市道路发展的建设,绿城的特色应该继续延续,而且更加要丰富,包括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滨水绿地、街道绿地、行道树绿化等应该更加得到重视。

水城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新的定位,我们有条件,因为南宁的河流水系十分丰富,降雨丰富,我们有"一江、两库、十八(内)河、八十湖",但这是需要长远规划和建设的,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有每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实施。大力发展民歌系列文化产业,南宁市可以规划一个"国际民歌主题公园"、民歌文化一条街,集民歌演艺,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民歌主题园区、街区。

据悉,二零一八年南宁市共计接待中外游客1315903万人次,同涨19%,旅游消费收入1388亿元,同涨231%。其中,接待境内旅客13095万人次,同涨19%,消费收入136842亿元,涨2330%;国外入境游客644万人次,同涨9%,入境旅游消费收入28892万美元,同涨1114%。南宁全市旅游收入、接待中外游客数量分别占广西182%,1926%,均超过大名鼎鼎的旅游城市——桂林,位列广西之首;国外入境游客总量略输桂林,位列第二,占广西1146%。那么,如何进一步发展南宁的旅游业呢?小编觉得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规划建设集生态、旅游、产业、宜居、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南宁市有必要策划规划一个真正集生态、旅游、产业、宜居、文化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人文化的城市新区。南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城市新区的有五象新区,龙象谷新区、机场路新区、武鸣大明山新区旅游带等,这种有特色、有魅力、又时尚的城市新区多了,南宁的城市文化底蕴就越丰富,南宁市的旅游吸引力才会慢慢加强,南宁市的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也会随之加强。

3.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城市有1600年的历史。一应该注重保护历史文物,二应该注重修缮历史街区。如对邓颖超出生地、苏缄殉难地、新会书院、两湖会馆等。三应该注重延续古城风貌。保护和延续旧城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体量、高度、材料、色彩、纹饰等,如粤东会馆、新会书馆、宾阳南街等。四应该注重传承无形文。"炮龙节"、"百鸟衣"、"伏波庙会"、"壮族八音"、"渡河公"、"邕剧"等。

4、优先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精品旅游景区。

名胜:大明山、青秀山、龙虎山、镇龙山

温泉:嘉禾城温泉、九曲湾温泉等

湖泊:龙象谷、大王滩、老虎岭

主题园区:国际民歌主题公园、南国壮乡欢乐主题园、东盟文化风情主题公园、东南亚水主题公园等

乡村旅游:环南宁市环郊区乡村旅游带、南宁市农业观光示范园。

亲水项目:南宁市北部漂流区、南部湖泊度假区、亲水主题公园、城区中国水城等。

历史文化:民歌文化街区、壮乡南国街区、东南亚街区、茶文化街区、世纪中华文化街区、杨美古镇、宾阳南街、雁江民国古街。

5、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区旅游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全区旅游工作的统筹力度。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供水供电、项目审批、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倾向性扶持;

三是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环境培育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娱乐、餐饮、宾馆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扶持培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总的来说,促进南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水平。

僧兵 [sēng bīng]

又称法师武者。即执兵杖从事争斗之僧侣或其集团。释门中向来禁止僧众习读兵书,纠众扰乱。梵网经卷下即明载不得蓄诸刀、杖、弓、箭等战斗、杀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养恶心,合会军阵,兴师相伐,而杀害无量众生。然寺院因有庄园领地,为保护领地,故有僧兵之存在。

中国僧兵的起源

僧兵之起源始于北魏时代。据魏书释老志第二十载,北魏世祖西伐至长安,见寺内藏有弓、矢、矛、楯,大怒,遂诛长安之沙门,焚毁佛像。即为寺院中拥有武装之史实记载。又唐初曾招募少林寺僧入伍,然于我国并未形成僧兵组织。

隋末唐初,李世民遇险,有北少林十三僧勇救唐王。太宗即位后,封其中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准予北少林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寺,允许僧兵教授武艺。

另据樵书二编卷九载,于明代僧众有保疆卫土之举,如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兵入犯苏淞海滨,该地兵民起而御之,不克,操江蔡克廉更募僧众,彼等勇猛善战,大破倭寇。

日本的僧兵

僧兵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794~1192),寺院之领地渐大,而得度之制紊乱,乃产生私度之弊,无赖之徒剃发入寺内,从事杂务者多,遂执武器,聚为兵,且寺院为保护领地财产或攻伐其他宗派,亦组成武装集团,如天台宗大本山延历寺之僧兵,因以比睿山为据点,故号称山法师;法相宗大本山兴福寺之僧兵,因在奈良,故号称奈良法师,即使朝廷亦难以制服彼等。镰仓时期(1192~1333)后,佛教大宗派一般皆拥有武装僧兵,其中净土真宗组织农民信徒,曾与当政者织田信长长期发生冲突,史称“一向宗起义”。庆长十三年(1608)八月德川家康始订比睿山之条目,禁止众徒之不勤学者住山。至此,自平安朝以来七百年间,跋扈横行之僧兵遂告根绝。

又朝鲜自高丽朝以后,亦有僧兵存在。如辛缮王十四年(1388),辛缮与崔莹共谋,发中外之僧徒以攻辽。又仁祖宪文王二年(1624)设有僧军,十四年清兵攻之,数千僧兵将之击退。此乃朝鲜有僧兵之证,然朝鲜之僧兵,多为官兵,以抵御外侮之用,与日本之僧兵大异其趣。(日本纪略后篇卷三、卷十一、卷十四、朝野群载卷三、卷十一、卷十六、元亨释书卷二十五、卷二十六)

人物生平 木华黎木华黎出身札益忒札剌儿氏,祖父为估列枯秃伯颜;其父孔温窟洼,曾追随铁木真征战。木华黎“虎首虬须,黑面”,“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强”。约在1197年,孔温窟哇将木华黎和不合两个儿子送给铁木真做“梯己奴隶”。

铁木真有一次与塔塔儿部对阵失利,适逢大雪,丢失牙帐,卧草泽中,木华黎与博尔术站在雪中整夜张毡遮蔽。又有一次,铁木真等三十余骑行经溪谷,遇寇突袭,箭下如雨,木华黎引弓,三发射中三人,并解马鞍屏卫,终于将寇击退。为声援克烈部王罕。铁木真派木华黎等与乃蛮部战,获胜。1203年,铁木真与王罕分裂,双方大战,铁木真先败后胜。反击时,木华黎奉命选精骑夜袭王罕营盘,王罕败逃

在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的战争中,木华黎已经战功卓著。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时,木华黎因功封千广长兼左翼万户长,统汗庭以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的广大地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一起,以忠勇辅佐铁木真,号称“掇里班·曲律”(dorben-kuluhud),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元初十大功臣之一。

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随从征金,大败金兵于野狐岭(今张家口市西北)、浍河堡(今河北怀安县东)等地,尽歼金军精锐,进逼中都(今北京),后攻占益都、滨、棣诸城,至霸州,招降史秉直、史天倪、史天泽父子及肖勃迭等。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从铁木真围攻中都,迫金帝献女请和。后受命统军攻辽东、辽西。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平东京(今辽阳),陷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继取锦州等城。

成吉思汗十二年八月(1217年),木华黎被铁木真封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全权指挥攻金。改变以前肆意杀掠和夺地不守的惯例,利用矛盾,收降大批地方武装首领为其守城夺地,并发挥蒙古军善于突袭和野战之长,进取辽西、河北、山西、山东各地数十城。

成吉思汗十五年(1221年),率轻骑入济南,收降南宋济南治中严实及其所辖八州三十万户。在黄陵冈(今河南兰考东)激战中,灵活用兵,下马督战,令将士引弓齐发,打败号称二十万的金军。

成吉思汗十六年(1222年)冬,连取葭州(今陕西佳县)、绥德,旋于延安城东设伏夜战,击败金兵三万,斩敌七千余人。

成吉思汗十七年(1223年),围攻京兆府(今西安),因金兵二十万婴城固守,不克,遂留兵六千与金军对峙,还遣三千人扼守潼关;自率主力西取凤翔,围攻月余不下。

成吉思汗十八年(1224年)春,渡黄河至闻喜(今属山西闻喜县),病卒于军中,是年五十四岁。临终前,木华黎对其弟弟带孙说:“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未下耳!汝其勉之。”其子孛鲁袭爵,领军继续征金。后来铁木真亲自攻打凤翔,并对诸将说:“要是木华黎在世,我就用不着来此督战了!”

蒙哥汗二年(1252年),汉地编籍完成,蒙哥汗分拔五户丝户时,赐给木华黎家共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一户,在东平。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建江南户钞制时,赐给木华黎家四万一千零十九户,在韶州。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追赠木华黎为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武”。

至治二年(1322年),朝廷命建木华黎祠于东平。

人物评价 总评

华黎姓性格沉毅,足智多谋。手臂抵膝,擅长射箭,可挽两石强弓。他功勋卓著,英名远播。与博尔术最受器重,被铁木真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四十年间追随铁木真,无役不从,辅佐其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并为“四杰”之一。后受任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经过六年征战,先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

木华黎后人世袭札剌亦儿部首领,称国王;另一支封东平王。终元之世,其子孙袭国王称号者共12人,又有建国王旗帜者7人。四怯薛之一,恒由木华黎后人为长。作为“大根脚”,其后人起仕往往以一品至三品的高官为起点,其第四代孙安童、第六代孙拜住与朵儿只均曾为相。在元代,功勋显赫、地位崇高的木华黎家族以“忠”与“武”为其家风。同时,他们日渐儒者辈出,至安童、拜住与朵儿只为相时均以维护汉法为己任,成为蒙古贵族汉法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代评价 成吉思汗:吾有汝二人,犹车之两辕,身之两臂也。

宋濂:阿难之河,白气如虹。王生其中,虎首虬须。为天下雄,光辅帝极。宪天惟聪,如鹰之扬。如飙之发,如云之从。右执大Y,左餐弓。铁垒层层,一劈而崩。y骏有声,诸部用平。相彼完颜,逞于*凶。我伐用张,旗鼓有容。僵尸百余里,浍河为红。太行以南,敛手就降。帝录其锡,茆土之封。丹书铁唬与国始终。传世于无穷。

柯劭耄耗净黎经略中原,收金之降将而用之。知人善任,有太祖之风,其为功臣第一宜哉!子孙绳绳,世挺贤哲,自古功臣之胄,永保富贵者有之矣,未有将相名臣如札剌儿氏之盛者也。

后世地位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木华黎。

顺治(1638年—1661年)初年,木华黎的塑像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家族成员 祖父

估列枯秃伯颜,生平不详。

父亲

孔温窟哇,曾追随铁木真征战,后在乃蛮部叛乱时为掩护铁木真脱逃而战死。后追赠推忠效节保大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宣”。

兄弟

兄长

木华黎有两位兄长,但其姓名与生平皆没有史料记载。

弟弟

不合,木华黎四弟,因功封千户。

带孙,木华黎幼弟,封东阿郡王。

后代

儿子

孛鲁,又作孛罗、兀鲁,通数种语言,善骑射。于木华黎去世后嗣为国王,继掌经略中原事,屡立战功。后追赠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定”。

孙子

塔思,一名查剌温,孛鲁长子,十八岁时袭爵国王,曾参与进攻金朝、蒲鲜万奴、南宋的战争,卒年仅二十八。

速浑察,孛鲁次子,于塔思死后袭爵国王,总统中都行省蒙古、汉军。累赠宣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烈”。

伯亦难,孛鲁三子。

野蔑干,孛鲁四子。

野不干,孛鲁五子。

阿里乞失,孛鲁六子,曾被遣封嗣莒王。

曾孙

硕笃儿,塔思长子,成年后另赐民三千户为食邑,并建国王旗帜等。

霸都鲁, 塔思次子(《元史》作塔思之弟 )随忽必烈征伐,任先锋元帅,受其信任。大德八年(1304年),追赠推诚宣力翊卫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谥号“武靖”。

忽林池,速浑察长子,袭爵国王。

乃燕,速浑察次子,与忽林池共理封国事务。追赠中奉大夫、辽东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鲁郡公。

相威,速浑察三子,官至江淮行省左丞相。

撒蛮,速浑察四子,颇受忽必烈赏识,早卒。

忽速忽尔,阿里乞失之子,袭封国王,追封冀王。

玄孙

忽都华,硕笃儿之子,世袭硕笃儿爵位。

安童,霸都鲁长子,元朝政治家,官至中书省右丞相。累赠推忠佐运开国元勋、鲁王,谥号“忠宪”。

定童,霸都鲁次子。

霸虎带,霸都鲁三子。

和童,霸都鲁幼子,袭封国王。

硕德,乃燕长子,官至嘉议大夫、同知通政院事,后战死,累赠推忠宣惠宁远功臣、资善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鲁郡公,谥号“忠敏”。

伯颜察儿,乃燕次子。

牙老瓦丁,相威之子,官至行台御史大夫。

脱脱,撒蛮之子,官至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朵罗台,忽速忽尔长子,袭封国王,受天顺帝命参与两都之战,后为元文宗所杀。

乃蛮台,忽速忽尔次子,以贿赂权臣伯颜得袭封国王,官至辽阳行省左丞相,追赠摅忠宣惠绥远辅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王,谥号“忠穆”。

五世孙

忽都帖木儿,忽都华之子,世袭忽都华爵位。

兀都带,安童之子,官至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领太常寺事,累赠宣力迪庆保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衮王,谥号“忠简”。

别里哥帖木儿,硕德之子,官至佥通政院事,卒赠河南行省中书平章政事、鲁国公。

脱欢,牙老瓦丁之子,官至集贤大学士。

朵儿只,脱脱之子,官至右丞相、监修国史,后袭封国王。

野仙溥化,乃蛮台之子,官至中书右丞。

晃忽而不花,乃蛮台次子。

六世孙

宝哥,忽都帖木儿之子,世袭忽都帖木儿爵位。

拜住,兀都带之子,元朝政治家,元英宗在位时官至中书右丞相,全力支持英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在南坡之变中遇刺被害。累赠至仁孚道一德佐运功臣、郓王,谥号“文忠”。

朵尔直班,字惟中,别里哥帖木儿之子,官至湖广行省平章。

朵儿帖木儿,朵儿只长子,官至翰林学士。

俺木哥失里,朵儿只次子,袭封国王。

七世孙

道童,宝哥之子,世袭宝哥爵位。

答剌麻硕理,拜住之子,官至宗仁蒙古卫亲军都指挥使。

牙纳失理,一名笃麟帖木儿,拜住之子,历任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大宗 札鲁忽赤、宣徽使、知枢密院事。

铁田思帖木而,朵儿直班长子。

笃坚帖木而,朵儿直班次子。

后世子孙

纳哈出,元末名臣,木华黎的裔孙,官至太尉。后降明朝,封海西侯。

史料记载

《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师鲁国忠武王》

《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

《新元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