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二将的原型

游戏攻略03

哼哈二将的原型,第1张

哼哈二将的原型
导读: 进入大山门,面对大雄宝殿,在山门内的两边可以看到两尊大菩萨,它们就是佛教里最著名的哼哈二将,这两位大将,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武器,为大力士与大武士模样。其神态威严,怒视凡间。 提起哼哈二将,他们的来历是这样的:他们两位原

进入大山门,面对大雄宝殿,在山门内的两边可以看到两尊大菩萨,它们就是佛教里最著名的哼哈二将,这两位大将,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武器,为大力士与

大武士模样。其神态威严,怒视凡间。 提起哼哈二将,他们的来历是这样的:他们两位原来都是佛国里的金刚力士。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是一种十分坚固而又锋利的古代作战武器),本是保卫佛国的夜叉神,用今天的中国话讲,就是把守山门的两位警卫大神,或者叫两位把门将军。他们原来都是有名有姓的:

哼将,原名郑伦,原是商纣王的大将,是度厄真人的弟子,他拜度厄真人为师。由于郑伦虔诚拜师,认真学法,因此深得度厄真人的钟爱,于是度厄真人很快授他一种法术,这就是“窍中二气”。他在“警卫”中如遇盗贼,只要鼻子一哼,就会响如洪钟,并随响声喷出二道白光,可吸敌人魂魄,所以,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失败。

哈将,名叫陈奇,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果遇到敌人,只要张口哈出一口黄气,同样可以吸敌人的魂魄,使敌人呆若木鸡,举手就擒,置敌人于死地。

佛教界有一种说法,转轮王,生了一千位儿子,每位都成了佛。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青叶髻。一个叫楼至德。他们两兄弟为了保卫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他们两个,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两位神将」原先祇是「一位」金刚力士,本是佛国护法的「二十诸天」之一的密迹金刚。《封神演义》上说郑伦原为商纣王的部将,拜昆仑度厄真人为师。真人传给他窍中二气,将鼻一哼,响如钟声,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后来被周文王擒获改邪归正,却又被纣王的部下大升斩死。

陈奇也是商纣王的部将,曾受异人秘传,养成腹中一道黄气,张口一哈,黄气喷出,见之者魂魄自散。后来被哪吒刺死。在姜子牙封神时敕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这就是汉族民间所流传的哼哈二将。 七十四回 哼哈二将显神通二将相逢各有名,青龙关前定雌雄;五行道行皆堪并,万劫轮回共此生。黄气无声能覆将,白光有影更擒兵;须知妙法无先后,大难来时命自倾。

话说黄天禄弟兄三人,裹住陈奇,忽一枪正中陈奇右腿,陈奇将坐骑,跳出圈子外边,黄天禄随即赶来。陈奇虽然腿上有伤,他的道术自在,他把荡魔杵一举,只见飞虎兵蜂拥而来,将腹内炼成黄气喷出,黄天禄滚下鞍鞒,早被飞虎其挠钩搭住,生擒活捉去了,进关来见邱引。邱引吩咐也把黄天禄监禁了。话说黄天爵、黄天祥回营,见父言曰:“兄被擒。”黄总兵十分不乐,差官打听可曾号令?探马回报:“启老爷不曾号令。”话说陈奇有伤,自用丹药敷搽。只见次日邱引伤痕全愈,要来报仇,乃不戴头盔,顶上戴一金箍,似头陀样,贯甲披袍,上马提枪,来奔至周营,坐名要黄天祥决战。报马报入营中,天祥便欲出战,飞虎阻挡不住;天祥上马提枪,出营来见邱引,大呼曰:“邱引今日定要擒你见功。”催开马,摇手中枪直刺邱引,枪迎面交还,二马盘旋,双枪并举,大战在关下。黄天祥这根枪,如风狂雨骤,势不可当;邱引招架不住,掩一枪,回马往关前就走。黄天祥不知好歹,随即赶来;只见邱引顶上长一道白光,光中分开, 面现出碗大一颗红珠,在空中滴溜溜只是转,邱引大呼:“黄天祥!你看吾此宝。”黄天祥不知所以,抬头看时,不觉神昏飘荡,一会辨不出东西南北,昏昏惨惨,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绳缚二臂。及至醒时,已被捉住。邱引大喜,掌鼓进关。正是:

可怜年少英雄客,化作南柯梦人。

且说邱引拿住黄天祥进关,升堂坐下,传令两边:“把黄天祥推来。”众人将黄天祥推至面前,黄天祥气冲斗生,厉声大呼曰:“邱引!你这逆贼,敢以妖术成功,非大丈夫也。

我死不足惜,当报国恩,若姜元帅兵临,你这匹夫,有粉骨碎身之祸;你既擒我快与我一死,吾定为厉鬼以杀贼。”邱引大怒曰:“你这叛贼。反出语伤人,你箭射锏打枪刺,你心下便自爽然;今日被擒,不自求生,又以恶语狂言辱吾。”天祥睁目大骂:“逆贼!我恨不得枪穿你的肺腑,锏打碎你天灵,箭射透你心窝,方称我报国忠心;今不幸被擒,自分一死,何必多言,做出那等的模样?”邱引大怒,命左右:“先枭了首级,仍风化其尸,挂在城楼上。”少时报马报入周营:“启老爷!四公子被邱引枭了首级,把尸骸挂在城楼上,风化其尸,请军令定夺。”黄飞虎听报,大叫一声,跌倒在地;众将扶起,黄总兵放声大哭曰:“吾生四子,不能为武王至孟津,大会诸侯以立功,今方头一座关隘,先丧吾三子。”

黄飞虎思子、作诗一首以志感:

“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几番未灭强梁寇,左术擒儿年少亡。”

话说黄总兵见事机如此,忙修告急申文,连夜差使臣往汜水关老营中,见子牙求救。使臣在路,非止一日,来至行营,旗门官报入中军:“启元帅!黄总兵遣官至辕门等令。”子牙传令令来,使臣至帐前行礼,将申文呈上。子牙展开看毕大惊曰:“可惜邓九公、黄天祥俱死於非命,着实伤悼。”只见邓婵玉哭上帐来:“禀上元帅!末将愿往,为父报仇。”子牙许之。又点先行官哪吒同往。哪吒大喜,领了将令,星夜往青龙关来。哪吒风火轮来得快,使先行,婵玉随营行走,只见哪吒刹时就至青龙关了。正是:

顷刻千里,须臾至九州。

话说哪吒至营前,报入中军:“有先行官哪吒辕门听令。”黄总兵忙叫:“请来。”哪吒进中军,行体毕,黄总兵曰:“吾奉令分兵至此,不幸子亡兵败,邓九公竟被左术丧身,吾在此待罪请援;今先行官至此,吾辈不胜幸甚。”哪吒曰:“小将军丹心忠义,为国躯捐,青史简编,永垂不朽,亦不辜负教养之功。”次日,哪吒登风火轮、提火尖枪,往关下搦战,猛见黄天祥之尸,大怒曰:“吾拿住邱引,定以此为例。”大呼:“城上报事官,快传与邱引,早来洗颈受戮。”报马报入帅府:“有将请战。”邱引听报,自恃己能,依旧头陀打扮,竟出关门;看见一人登风火轮而来,大呼曰:“来者莫非是哪吒么?”哪吒大骂曰:“你这匹夫,黄天祥不过与你敌国之仇,彼此为国,不过枭首,又有何罪,你竟欲风化其尸?我今拿住你,定碎醢汝尸,为天祥泄恨。”把火尖枪摆直取邱引;邱引以枪急架相还,二马相还,双

枪并举,来往战二三十合。邱引就走,哪吒赶来,邱引依旧把头上白气升出,现那一颗红珠出来,在空中旋转。邱引把哪吒当故凡胎内体,不知他是莲花化身,便大叫曰:“哪吒!你看吾之宝!”哪吒接头看见,大笑曰:“无知匹夫,此不过是颗红珠儿,你叫看他怎么?”邱引大惊:吾得道修成此珠,捉将擒军,无不效验;今日哪吒看见,如何不昏於轮下?心中甚着急,只得勒回马来又战;被哪吒用乾坤圈打来,正中邱引肩窝,打得筋断骨折,伏鞍而逃,败回关去。哪吒得胜回营,来见黄飞虎不表。且说土行孙催粮至子牙大营,见元帅回令毕。土行孙下殿,不见邓婵玉,问其故?武吉曰:“黄飞虎求救兵,申文言你岳翁阵亡,你夫人去了。”土行孙听得邓九公已死,着实伤悼,忙忙领子牙催粮箭,督二运迳往青龙关来。不一日至辕门,探马报入中军,黄飞虎令请来。土行孙来至帐前,行礼毕,黄飞虎曰:“邓九公为左道阵亡,吾子二人被擒,天祥被邱引逆贼,风化其尸;今日先行哪吒,打邱引一乾坤圈,逆贼未曾授首。”土行孙曰:“待末将今晚且将天祥尸首盗出,用棺木收殓,明日好擒邱引报此仇。”土行孙下帐来,与邓婵玉等相见;只等到晚,土行孙借地行术,迳进关来,先在 面走了一番,及行到囹圄之中,看见太鸾、黄天禄。时至二更,四下 人声寂静,土行孙钻上来,悄悄的叫:“黄天禄!我来了,你放心,不久就取关了。”黄天禄听得是土行孙声音,大喜曰:“速些才妙。”土行孙曰:“不必吩咐。”土行孙说了信,迳至城楼上,把绳子割断天祥的尸首,吊在关外,周纪收取尸首。黄飞虎看见子尸,放声大哭曰:“少年为国,致捐其躯,真为可惜。”即用棺木收尸。黄飞虎自思想:“吾生四子,今丧三子,今日不若命黄天爵送天祥尸首回西岐去,早晚方可侍奉吾父,一则不失黄门之後,二则使吾忠孝两全。”黄飞虎打发第三子黄天爵,押送车回西岐去了。且说邱引被哪吒打伤,次日升厅纳闷,只见巡城军士来报:“黄天祥尸首,夜来不知被何人割断绳子,将尸首盗去。”邱引听报,愈加愁闷,陈奇大怒道:“不才出关拿来,为主将报仇。”说罢领本部飞虎兵,至营前搦战;探马报入中军,黄总兵问:“谁人去见阵?”土行孙愿往,邓婵玉欲为父亲报仇,随往掠阵;夫妻二人出营,见陈奇坐金睛兽,提荡魔杵,滚至阵前。土行孙大骂陈奇曰:“匹夫,用左道邪术,杀吾岳丈,不共戴天。今日特来擒你报仇!”陈奇大笑:“谅你这等人,真如朽腐之物,做得出甚么事来?杀你恐污吾手。”催开坐骑,提杵就打;土行孙手中棍急架忙迎,杵棍并举,未及数合,陈奇见土行孙往来,小巧便宜,急切不能取胜。陈奇忙把杵一摆,飞虎兵齐奔前来,陈奇对着土行孙,把嘴一张,喷出一道黄气;土行孙站不住,一交跌倒在地,飞虎兵把土行孙拿去。陈奇不妨邓婵玉在对面,见拿了他丈夫,发出一块五光石来,正中陈奇嘴上,打得唇绽齿落,阿呀一声,掩面而走。婵玉又发一石,夹後心一下,把後心镜打得粉碎,陈奇只得伏鞍而逃。只见土行孙睁开眼,浑身上了绳子,笑曰:“倒有趣。”陈奇被邓婵玉打伤,逃回关内,来见邱引。邱引看见陈奇,鼻青嘴破,袍带皆松,忙间其故?陈奇曰:“只因拿一不堪匹夫,不防对过有一贱人,用石打伤面门,复一石又打伤脊背,以致失机。”邱引听说,忙令左右:“将周将拿来。”左右随将土行孙推至阶前,看见土行孙身不满三四尺,便问陈奇曰:“这样东西,拿他何用?”命左右推出去,斩了号令。土行孙也不慌不忙,来至关上;左右方欲动手,只见土行孙把身子一扭,杳无踪迹。正是:

地行道术原无迹,盗宝偷关盖世雄。

话说左右见土行孙不见了,只吓得目瞪口呆,慌忙报与邱引。邱引听报大惊曰:“周营中有此异人也,所以屡伐西岐,俱皆失利。今日不见黄天祥尸首,就是此人盗去,也未可知。”速传令:“早晚各要谨防关隘。”且说土行孙回见黄总兵,共议取关,忽哨探马报入中军:“有三运粮官郑伦来到,辕门等令。”黄总兵传令令来。郑伦至帐前行体毕,言曰:

“奉姜元帅将令,催粮应付军前听用。”黄飞虎曰:“多蒙将军,催粮有功,俟上功劳簿。”郑伦曰:“俱是为国效用。”郑伦偶见土行孙也在此,忙问土行孙曰:“足下是二运官,今到此何干?”土行孙曰:“青龙关中有一人,名唤陈奇,也与你一样拿人。吾岳丈被他拿去,坏了性命,特奉元帅将令,来此救援。只他比你不同,他把嘴一张,口内喷出黄气来,其人自倒;比你那鼻中白气,大不相同,觉他的便宜,昨日我被他拿去走一遭。”郑伦曰:“岂有此理,当时吾师传我,曾言我之法,盖世无双;难道此关,又有此异人?我必定会他一阵,看其真实。”且说陈奇恨邓婵玉打伤他的头面,自服了丹药,一夜全愈。次日出关,竟坐名只要邓婵玉出来,定个雌雄。探马报入中军:“启老爷!陈奇搦战。”郑伦出而言曰:“末将愿往。”黄飞虎曰:“你督粮亦是要紧的事,原非先行破敌之职,恐姜丞相见罪。”郑伦曰:“俱为朝廷出力,何害於理?”黄飞虎只得应允。郑伦上了金睛兽,提降魔杵,领本部三千乌鸦兵,出营来见陈奇,也是金睛兽,提荡魔杵,也有一队人马,俱穿黄号衣,也拿着挠钩套索。郑伦心下疑惑,乃至阵前大呼曰:“来者何人?”陈奇曰:“吾乃督粮上将军陈奇是也。你是何人?”郑伦笑曰:“吾乃三运粮总督官郑伦是也。”郑伦问曰:

“闻你有异术,今日特来会你。”郑伦催开金睛兽,摇手中降魔杵,劈头就打;陈奇手中荡魔杵,迎面交加,一场大战。怎见得?

二将阵前寻斗赌,两下交锋谁敢阻;这一个似摇头狮子下山岗,那一

个不亚摆尾狻猊寻猛虎。这一个忠心定要正乾坤,那一个赤胆要把江山辅,天生一对恶星辰,今朝相遇争旗鼓。话说二将大战虎穴龙潭,这一个恶狈狠,图睁二目;那一个格吱吱,咬碎恨牙。只见土行孙同哪吒出辕门来看二将交兵,连黄飞虎同众将,也在门旗下,都来看厮杀。郑伦正战之间,自忖此人,当真有此法术,打人不过先下手为妙,把杵在空一摆;郑伦部下乌鸦兵,行如长蛇阵一般而来。陈奇看郑伦摆杵,士卒把挠钩套索,似有拿人之状;陈奇摇杵,他那飞虎兵也有套索挠钩,飞奔前来。正是:

能人自有能人伏,今日哼哈相会时。

郑伦鼻子两道白光,出来有声;陈奇口中黄光,自迸出。陈奇跌了个金冠倒躅,郑伦跌了个铠甲离鞍;两边兵卒,不敢拿人:各人只顾抢各人主将回营。郑伦被乌鸦兵抢回,陈奇被飞虎兵抢回,各自上了金睛兽回营。土行孙同众将,笑得腰软骨酥。郑伦自叹曰:“世间又有此异人,明日定要与他定个雌雄,方肯罢休。”不表。且说陈奇进关来,见邱引尽言其事;邱引又闻佳梦关失了,心下不安。次日,郑伦关下搦城:陈奇上骑,出关言曰:“郑伦!大丈夫一言已定,从今不必用术,各则手上工夫,你我也难得会。”催开坐骑,又杀了一日,未见输蠃。只见黄飞虎与众将,俱在帐上,共议取关之策。哪吒曰:“如今土行孙也在此,不若今夜我先进关,斩关落锁,夜 乘其无备取了关为上策。”黄飞虎曰:“全仗先行。”正是:

哪吒定计施威武,今夜青龙属武王。

话说邱引在关内,修表进朝歌,遣将来此协同守关,共阻周兵。不觉是一更时分,土行孙先进关 来,暗暗在囹圄中,打点放黄天禄、太鸾。二更时分,哪吒登风火轮,飞进关来,当在城楼上,祭起金砖,把守门军士打散,随撞开拴锁,周兵呐喊一声,杀进城中;金鼓大作,天翻地覆,城中大乱,百姓只顾逃生。土行孙在囹圄中,听得呐喊,随放了黄天禄、太鸾,杀出本府来。邱引还不曾睡,慌忙上马,提枪出府;只见灯光影 ,火把丛中,见金甲红袍,乃武成王黄飞虎,哪吒登风火轮,使枪杀来。邓秀、赵升、孙焰红把邱引裹在当中;郑伦杀进城来,正遇陈奇,二将交兵大战。黄天禄从後面杀出府来,土行孙倒拖 铁棍,往邱引马下举棍打来;邱引不及堤防,被土行孙一棍,正打着他马七寸。那马便前蹄直竖,把邱引跌下马来;黄飞虎看见,忙拈枪刺来,邱引已借土遁去了。正是死生有定,不该绝於此关。且言众将裹住陈奇,被哪吒祭起乾坤圈,打中陈奇,伤了臂膊,往左一闪,被黄飞虎二枪,刺中胁下,死於非命。杀到天明,黄飞虎收兵查点,只走了邱引。黄飞虎升厅,出榜安民,查明户口册籍,留将守青龙关。黄总兵回营,先有哪吒报捷,土行孙仍催粮去了。且说子牙在中军,与众将正议三略六韬,报事官报:“元帅!哪吒等令。”子牙命传进来,哪吒至中军,备将取了青龙关事,说了一遍,弟子先来报捷。子牙大悦,谓众将曰:“吾意先取此二关者,欲通吾之粮道;若不得此,倘纣兵断吾粮道,前不能进,使不能退,我先首尾受敌,此非全胜之道也。故为将先要察此,今幸俱得,可以无忧。”众将曰:“元帅妙算,真无遣策。”正谈论间,左右报:“黄飞虎等令。”子牙曰:“令来。”飞虎至中军,打躬行礼。子牙贺过功,因不见邓九公、黄天祥在前、心中甚是凄楚,叹曰:“可惜忠勇之士,不得享武王之禄耳。”营中治酒欢饮。次日,子牙差辛甲先下一封战书。话说汜水关韩荣,见子牙按兵不动,分兵取佳梦关、青龙关,速速差人打探,回报二关已失。韩荣对众将曰:“今西周已得此二关,军威正盛;我等正当中路,必须协力共守,毋得专恃力战也。”众将各有不忿之色,愿决一死战;正议间:“报姜元帅遣官下战书。”韩荣命令来,辛甲至殿前,将书呈上。韩荣接书展开观看,书曰:

“西周奉夫征讨天宝大元帅姜尚,致书於汜水关主将麾下:常闻天命无常,惟有德者,永获天眷。今商王纣*酗肆虐,暴殄下民,天愁於上,民怨於下,海宇分崩,诸侯叛乱,生民涂炭;惟我周王,特恭行天之罚。所在民心效顺,强梁授首;所有佳梦关、青龙关逆命,俱已斩将搴旗,万民归顺。今大兵至此,特以尺一之书,咸使闻知,或战或降,早赐明决,毋得自误。”

韩荣观看毕,即将原书批回,来日会战。辛甲领书回营,见子牙曰:“奉令下书,原书批回,明日会兵。”子牙整顿士卒,一夜无词。次日,子牙行营礮响,大队摆开出辕门,在关下搦战;有报马报入关来:“今有姜元帅关下请战。”韩荣忙整点人马,放礮呐喊出关;左右大小将官分开,韩荣在马上,见子牙号令森严,一对对英雄威武。怎见得?有鹧鸪天一词为证:

杀气腾腾万里长,旌旗戈戟透寒光;雄师手仗一环剑,虎将鞍横丈八枪。军浩浩,士忙忙,锣鸣鼓响猛如狼;东征大战三十阵,汜水交兵第一场。

话说韩荣在马上见子牙,口称:“姜元帅请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元帅何故动无名之师,以下凌上,甘心作商家之叛臣?吾为元帅不取也!”子牙笑曰:“将军之言差矣!君正则居其位,君不正则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天命岂可常哉?惟有德者能君之。昔夏桀暴虐,成汤伐之,代夏而有天下。今纣王罪过於桀,天下诸侯叛之,我周特奉天之罚,以讨有罪,安敢有逆天命,厥罪惟钧哉?”韩荣大怒曰:“姜子牙!我以你为高明之士,你原来是妖言惑众之人;你有多大本领,敢出大言?那员将与吾拿了?”傍有先行王虎,走马摇刀,飞奔前来,直奔子牙。只见哪吒已登风火轮,举枪忙迎,轮马相交,刀枪并举;两下 喊声不息,鼓角齐鸣。未及数合,哪吒奋勇一枪,把王虎挑於马下;魏贲见哪吒得胜,把马一磕,摇枪前来,飞取韩荣。韩荣手中戟,迎面交还,魏贲的枪势如猛虎;韩荣见先折了王虎,心下已自慌忙。无心恋战。只见子牙挥动兵将,冲杀过来,韩荣抵敌不住,败进关中去了,子牙得胜回营不表。且说韩荣兵败进关,一面具表,往朝歌告急,一面设计守关。正在紧急之时,忽报:“七首将军余化等令。”韩荣听得余化来至,大喜,忙传令令来。余化至殿上行礼,韩荣曰:“自从将军战败去後,反被

黄飞虎走出去了。不觉数载,岂意他养成气力,今反夥同姜尚,三路分兵,取了佳梦关、青龙关,尽为周有。昨日会兵,不能取胜,如之奈何?”余化曰:“末将被哪吒打伤,败回蓬莱山,见我师尊,烧炼一件宝物,可以复我前仇,纵周家有千万军将,只叫他片甲无存。”韩荣大喜,治酒管待。话说次日余化至周营讨战,子牙问:“谁去出马?”哪吒应声而出:“弟子愿往。”哪吒道罢,登轮提枪,出得营来,一见余化,哪吒认得他,大叫曰:“余化慢来!”余化见了仇人,把脸红了半边;也不答话,催开金睛兽,摇戟直取哪吒。哪吒的枪,迎面交还,轮兽相交,戟枪并举,来往冲杀,有二三十合。哪吒的枪,乃太乙真人传授,有许多机变,余化不是哪吒对手。余化把一口刀,名曰“化血神刀”,祭起如一道电光,中了刀痕,顷刻即死。怎见得?有诗为证:“丹炉曾煅炼,火用功夫;灵气後先妙,阴阳表 扶。透甲元神丧,沾身性命无;哪吒逢此刃,眼下血为肤。”

余化将化血刀祭起,那刀来得甚快,哪吒躲不及,中了一刀。大抵哪吒是莲花化身,俱是莲花瓣儿,周身纵伤了,他不比凡夫血肉之躯,登时即死,该有凶中得吉。哪吒着了刀伤,大叫一声,败回营中,走进辕门,跌下风火轮来。哪吒着了刀伤,只是颤,不能做声。

旗门官报与子牙,子牙令扛抬至中军,子牙叫:“哪吒!”哪吒不答,子牙心下闷闷不乐。

不知哪吒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一、“征”的含义

“征”有行走、征伐的含义,《孟子》有云:“征者,上伐下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军事行为。

例如,我国古代战争中天子和诸侯作战,可以理解为天子讨伐反叛的逆臣。而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东征”:亚历山大东征和十字军东征,都含有军事上的侵略行为。

当然,“征”的本义是“行进”,意味着出兵讨逆,比较符合“上伐下”的军事礼仪。

周天子创立分封制,将有功之臣分封在不同的地方,这些人就是诸侯国的一方诸侯,虽然有一定的特权,但依然要遵守“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规制。

所以客观上就存在着东征、西征、南征、北征,但是为什么北征的说法不常用呢?原因就在于北面多为”狄族“。

”狄”指代在北方地区居住的所有少数民族代称,按照当时中原王朝的说法,在中原之外生活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都被冠以狄戎夷蛮的蔑称。

故此在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时,根本没必要用“征”这么文明的字眼。

另外,《史记·管晏列传》中曾有“桓公实北征山戎”的说法,很显然齐桓公只是称霸一方的诸侯,而山戎也只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一旦用“北征”就不符合“军礼”了。

司马迁这样写恐怕是认为,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攻打北方游牧民族,可能是周天子的号令,殊不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很显然齐桓公用“北征”,是在挑衅天子的威严,在此之后的很多朝代,都自认为可以行使天子的权利,故此“北征”一词才反复出现。

二、什么是“伐”

北伐在史书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伐”有砍伐、打击、击杀的意思,是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字。

按照古人的习惯,“伐”可以代指所有战争,《周礼》“上伐下”中的“伐”,其实,就指代击杀的动作,没有任何礼仪或身份高低之分。

《左传》中有:“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指的是诸侯国之间发生矛盾并刀兵相向,但在彼此在打仗之前却必须要下战书,并且讲出兵的理由昭告天下,然后双发约定好时间和地点,这种形式的战争可以称为“伐”。

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想必都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蜗居于南方的中原王朝,比较典型的就是南宋,一直都有北伐的想法,要注意南宋用的是“伐”。

但后来金兵南下攻打临安时,史书上却记载为金兵南侵,一个伐一个侵,将南宋彪炳为正义的一方,而金国则是侵略者。

故此北伐和南侵其实意思相同,只不过参战双方的国家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已,无论是北伐还是南侵,反正二者都是战争的主体。

其实,历史上著名的北伐有很多,比如,汉武帝北伐匈奴、元嘉北伐、诸葛亮五次北伐、岳飞北伐、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等等。

结语

古人特别讲究礼仪教化,即使是异常残酷的战争也需要有礼、依礼,古代的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核心,所以天子攻打诸侯或平叛等,都是居高临下的父亲教训儿子,故此才会有东征、西征、南征。而中原王朝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则是伐无道或代天罚罪。

当时东吴的文武以张昭为首,大部分是主张归降曹操,原因有三:一是实力太过悬殊,赢面不大;二是当时汉朝还在,投降是回归正道,归附朝廷;三是文武大臣从自身角度出发,投降并不影响他们的生命和仕途利益。

实力悬殊

当时曹操携八十万大军南下,刘琮闻风胆丧,主动递上降书,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荆襄九郡几十万兵马,加起来了百万雄师之多,当时江津渡大败刘备之后,曹操下战书给孙权,狩猎于江东。江东虽然有孙坚和孙策打下的基业,可是面对曹操的百万大军,以江东当时六七万人马来说,那是螳螂挡车,这样强大的军事悬殊让大臣们心中生惧,纷纷递上请降的奏书。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

话说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昌,天下便以许昌为中心,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在那里啊。大汉天下四百年,彼时汉朝未灭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曹操丞相之职,大汉天子依然是汉献帝,就算曹操代表了朝廷四处征战,东吴的文武就以汉室仍在,降,是降到名正言顺的天下之下,而战,却会变成与朝廷对立逆贼为由,主张投降。

自身的利益权衡

在刘琮主动双手奉上降书之后,刘琮被带回许昌,但是荆襄九郡之中的很多官员并没有太多的损失,像蒯越被封为光禄勋,邓羲被封为侍中等等,士族大家更是得到曹操的重视,得封金钱美女房屋。有此先例,东吴的文武百官就知道,投降之后,就算是为了东吴的稳定,官员不会太大的变动,反而为了留住人才,曹操会加封进爵,所以他们认为投降曹操并不会影响他们,依然是做官,只不过是换一个主公而已。

但孙权不同,他不想与刘琮一样,把祖宗基业弄没了,还把自己也搭了进去,以曹操对孙氏家族勇猛的忌讳,孙权未必能安然到许昌,他若投降,死的机率比较大,所以他才会博一线生机,不知你们对此东吴百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天绝阵”中多猛烈,若逢“地烈”更离堪。秦完凑数皆天定,袁角遭诛是性贪。雷火烧残今已两,捆仙缚去不成三。区区十阵成何济,赢得“封神榜”上谈。

话说众人正议破阵主将,彼此推让,只见空中来了一位道人,跨鹿乘云,香风袭袭。怎见得他相貌稀奇,形容古怪真是仙人班首,佛祖流源。有诗为证:

一天瑞彩光摇曳,五色祥云飞不彻。鹿鸣空内九皋声,紫芝色秀千层叶。中门现出真人相,古怪容颜原自别。神舞虹霓透汉霄,腰悬宝录无生灭。灵鹫山下号燃灯,时赴蟠桃添寿域。

众仙知是灵鹫山元觉洞燃灯道人,齐下篷来,迎接上篷,行礼坐下。燃灯曰:“众道友先至,贫道来迟,幸勿以此介意。方今十绝阵甚是凶恶,不知以何人为主”子牙欠身打躬曰:“专候老师指教。”燃灯曰:“吾此来,实与子牙代劳,执掌符印;二则众友有厄,特来解释;三则了吾念头。子牙公请了!可将符印交与我。”子牙与众人俱大喜曰:“道长之言,甚是不谬。”随将符印拜送燃灯。燃灯受印符,谢过众道友,方打点议破十阵之事。正是:

雷部正神施猛力,神仙杀戒也难逃。

话说燃灯道人安排破阵之策,不觉心上咨嗟:“此一劫必损吾十友。”

且说闻太师在营中请十天君上帐,坐而问曰:“十阵可曾完全”秦完曰:“完已多时。可着人下战书,知会早早成功,以便班师。”闻太师忙修书,命邓忠往子牙处来下战书。有哪咤见邓忠来至,便问曰:“有何事至此”邓忠答曰:“来下战书。”哪咤报与子牙:“邓忠下书。”子牙命:“接上来。”书曰:

“征西大元戎太师闻仲书奉丞相姜子牙麾下:古云:‘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无故造反,得罪于天下,为天下所共弃者也。屡奉天讨,不行悔罪,反恣肆强暴,杀害王师,致辱朝廷,罪亦罔赦。今摆此十绝阵已完,与尔共决胜负。特着邓忠将书通会,可准定日期,候尔破敌。战书到日,即此批宣。”

子牙看罢书,原书批回:“三日后会战。”邓忠回见闻太师:“三日后会阵。”闻太师乃在大营中设席,款待十天君,大吹大擂饮酒。饮至三更,出中军帐,猛见周家芦篷里,众道人顶上现出庆云瑞彩,或金灯贝叶,璎珞垂珠,似檐前滴水,涓涓不断。十天君惊曰:“昆仑山诸人到了!”众皆骇异,各归本阵,自去留心。不觉便是三日。那日早晨,成汤营里炮响,喊声齐起,闻太师出营,在辕门口,左右分开队伍,乃邓、辛、张、陶四将;十阵主各按方向而立。只见西岐芦篷里,隐隐旛飘,霭霭瑞气,两边摆三山五岳门人,只见头一对是哪咤、黄天化出来;二对是杨戬、雷震子;三对是韩毒龙、薛恶虎;四对是金咤、木咤。怎见得,有诗为证:

玉磬金钟声两分,西岐城下吐祥云。从今大破十绝阵,雷祖英名万载闻。

话说燃灯掌握元戎,领众仙下篷,步行排班,缓缓而行。只见赤精子对广成子;太乙真人对灵宝大法师;道德真君对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对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对黄龙真人,玉鼎真人对道行天尊;十二位上仙,齐齐整整摆出;当中梅花鹿上坐燃灯道人;赤精子击金钟;广成子击玉磬。只见“天绝阵”内一声钟响,阵门开处,两杆旛摇,见一道人,怎生模样:面如蓝靛,发似朱砂,骑黄斑鹿出阵。但见:

汉武帝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最牛的皇帝。 他的功过人们已有公论: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有人说,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开拓了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 说汉武帝是伟大的皇帝,除上述功绩外,最重要的是其超越历史其他帝王大海一样胸怀的容人之量、过人睿智、。。。。。。 朝臣汲黯面对汉武帝招文学儒者,发表施政演说,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大家知道,古代作为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大臣具有生杀予夺之权。汲黯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质问刘彻,就是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看也不是给刘彻提意见,实际上就是对其人品及人格的侮辱。面对此大臣和汉武帝是如何表现的?“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没有汲黯敢于大庭广众之下敢于埋汰其人品而龙威暴怒!杀之或关之。只是无奈何的发出一句感叹!并且以后对汲黯更加礼遇有加:“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其对汲黯的评价: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我们纵观历史至现在有几个帝王能容忍当面侮辱自己的大臣。。。。。?!何况汉朝就是他刘家的?但是刘彻是最聪明的皇帝,大海之所以博大无比,就在于海纳百川。。。。。。, 汉朝必须吸纳容忍各种人才,才能物尽其用。各种力量才能制衡,才能更利于皇帝的驾驭。汲黯当面骂张汤,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我想,汲黯这样做,对张汤平常的言行和汉武帝对张汤的看法不会没有影响?对这样一位连皇帝都有几分发怵大臣,汉朝的大臣不论是正直的、奸佞的。。。。。。,其震慑作用自不待言,其言行必然的有所顾忌。皇帝都惧他三分,何况自己一个大臣如被汲黯抓住把柄,肯定上达朝庭,其下场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汲黯到那里任官,那里就风平浪静。事实如此,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也许有人说,汉武帝容得下汲黯,为什么因司马迁对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李陵的进行辩护,却遭受汉武帝的宫刑,不能容忍呢?我们试想:不必说古代,就是在现在,在对敌大战之际,却有大将临阵兵败投降敌人。不论什么原因,如果降将得不到谴责和惩罚,以后再有大臣而为之?奈何!而此时司马迁却不识时务,为李陵开脱,自寻欺辱,北汉武帝以儆效尤,也就必然。 最令人震惊的是汉武帝能发出《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有伤害百姓,靡费百姓、伤害天下者,稀罢之!” 有人也许说,皇帝发罪己诏也不是刘彻独此一家,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学者萧瀚根据《二十五史》进行的统计显示,共有79位皇帝下过罪己诏,平均比例百分之十强,此几率不可谓不高。汉武帝发罪己诏,有什么稀奇?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说“吾日三省其身”,要说普通人能做到对过错进行反思和自责,已相当的不易,身为“九五之尊”、“君权神授”的帝王能对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幡然醒悟,则着实不容易,倘若再写成文告——《罪己诏》并颁示天下,就更加惊世骇俗了。这其中除了少数人是自觉自愿外,大部分人还是形势所迫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司马光评价刘彻: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如果刘彻真是这样一位皇帝?还能发自内心幡然悔悟,不让人惊奇吗? 有人说,刘彻穷兵黩武?首先。刘彻是一个志向高远有抱负的皇帝,大家再看看他的祖先受匈奴千古奇辱,你就会知道他会怎么做? 汉朝建立后,刘邦陷入白登之围,最后是陈平不得不走难以启齿的单于夫人路线,一句实话"中原多美女",两车珠宝,才让刘邦安全回归. 刘邦死后,匈奴冒顿日渐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 而吕后则不顾千古奇耻大辱,被后人耻笑,回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面对自己的祖先遭受如此难言之辱,汉武帝这个有抱负的君王,我们都可以感知,他能不血灌瞳仁? 对于自己的兴兵,汉武帝很清醒:“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没有汉武帝的武功何来开拓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汉朝已经勾勒出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的影响力也是前所未有之庞大,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全部扩展成为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元封元年,汉武帝亲率铁骑十八万出塞,在单于台驻扎,昼则旌旗千里,夜则篝火如星,军威赫赫,匈奴竟不敢战。汉武帝干脆派使节去大单于那儿送战书,叫他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降,莫要不战不降,在极北之地受罪。单于大怒,但怒归怒,打还是不敢打,最后只好灰溜溜地迁到贝加尔湖“受罪”去了。 汉武登单于台,标志着汉之天威的鼎盛之时,从这时起数百年间,中国周边再也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力量,总体和平,在强有力的武装和打击的保证之下,终于来到神州大地。 对匈奴之战是汉代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最具重要意义的战争。在同时代,还有汉征大宛,汉征南越等一系列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持久的和平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而汉朝子民也可以自豪地对无法无天的外族宣称“俺是大汉子民,俺是汉人!” 我们是汉族!也是从此而来?!我们能不为汉朝自豪吗? 汉武帝——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