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为什么要打战

游戏攻略05

战国为什么要打战,第1张

战国为什么要打战
导读: 1、战国为什么要打战2、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什么区别?3、法院庭审中原被告双方的代理人,证人与双方有什么关系的应该回避?4、汉族与汉朝有什么关系5、强盛百年的秦国,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6、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 1、战国为什么要打战
  • 2、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什么区别?
  • 3、法院庭审中原被告双方的代理人,证人与双方有什么关系的应该回避?
  • 4、汉族与汉朝有什么关系
  • 5、强盛百年的秦国,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
  • 6、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两个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什么道理?
  • 7、一万本钱怎么一天赚200元

这就是人性的对权力金钱的争夺引起的。不过,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与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就象现在山东与江苏的关系。各国的国君或王之间的关系是也不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名义上都是周王的臣属,在级别上也就相当于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兼军区司令。因此直到现在,人们还常把省长省委书记什么的比作诸侯,就是这个原因。

周朝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前期以镐(今陕西西安郊区)为都,称为西周;后期以洛邑(今河南洛阳)为都,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春秋,后期为战国。当然这些分期都是后人分的,当时并不存在什么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什么的,当时人们只知道自己所处的朝代是周朝。

至于当时的国家体制,周朝时期有点象现在联邦制。周朝建立后,封同姓和异姓功臣为诸侯。这些诸侯都是周王的臣下,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否则就会被罢免。当然,周王一般也不干涉诸侯国内部的事务。各个诸侯在内部事务上相当大的自主性是高度自治的。而诸侯们又分封自己的同姓和异姓功臣为卿大夫,卿大夫又分封自己的同姓或异姓为士。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构成了金字塔形的贵族结构。各级贵族在自己的内部都是政权军权一把抓的。

但是,中国周代的封建制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是不同的。西欧的封建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而且实行的是“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而中国则实行的土地国有,“我主人的主人也是我的主人”,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同样为卿,虽然在礼仪上相同,但是周王的卿与诸侯的卿地位是不一样的,周王的卿与诸侯是平级的,而且地位上要更为尊崇一些。

在中国,“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我们在上一章已考察了第一种“封建”概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列和比较中、西“封建社会”的概念。 一、“封建社会”概念在中国的由来 中国自从十九世纪中叶被敲开国门,有关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性争论便成了绝响。不满现状,立意改革的人们越来越不再瞩目于古代,而是效法西方,信仰“进步”,瞩目未来。但是,“封建”这个词却并未消失,而是反而渐渐获得了新的含义而流行于社会。 “封建时代”的概念 “封建时代”的概念是在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比较中提出来的。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的第17册(6月8日)和第26册(9月5日)上,刊出了一篇名为“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的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和封建时代这样三个时代,其间中国周代国体与欧洲希腊国体的相同点最多,即同为封建时代与贵族政治、列国分立。此时政府(即贵族)的权力甚重,过于国君,就像欧洲所谓“少数共和政体”或“寡人政体”,尤其是接近于古希腊的斯巴达。又由于作为此社会中之一部分的贵族于平民也甚相亲,所以也可以视这一贵族政治时代为民权稍伸时代。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异点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显著不同是欧洲自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仍为列国处在分裂状态,而中国自两汉以来却永为一统。中国与欧洲的国体在春秋以前大略相同,而从春秋以后则截然相异。秦废封建置郡县以后,二千年循其轨而不易。虽然西汉有七国之反,晋有八王之乱,明有燕王、朱宸濠之变,但都为时不长,不构成列国之形。至于汉末的州牧,唐代的藩镇,也都是涌乱一时。所以,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考察其原因,一是因为儒教被定于一尊;二是因为种族的界限在中国不严,不同种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渐渐就没有了差别。至于一统与列国孰优孰劣,则前者利于安民,后者则由于竞争而能发扬民气。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第二个显著不同是∶欧洲有分国民阶级之风而中国却没有。与世界万国不同,中国历来此风不盛,至汉以后,尤绝无之。布衣卿相之局已是司空见惯。魏晋九品中正制虽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流弊,但这并不是创立这种制度的本意。至于唐以后设科取士,下层平民更是可以“平地青云”。虽然还有皂隶奴才不许登仕版之禁,但这些人其数甚微,不能目为一种阶级。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由于战国时各国不能不延揽人才,敬礼处士,招致客卿,从而破除了世卿的藩篱,而孔子、墨子等圣哲,又都大倡平等之义,孔讥世卿,墨明尚贤,他们的门人弟子多出身微贱,遂使天然阶级之陋习一扫而空。然而,中国无阶级这一情况也是有利有弊,利在国民比较平等幸福,弊在没有竞争,相博而不能使“民气日昌,民智日开”,又由于“被治之民”中的潜在不满者有渠道可以上升为“治人之人”,得到富贵,所以“民气不聚而民心不奋”。 梁启超认为∶尽管统一与分裂,有阶级与无阶级各有利弊,但如果按照文明的公理,则还是以“合邦统一”与“无阶级”为优,所以说,中国的进化,实际上远在欧洲人二千年以前。但为什么现在拿中国与欧洲文明相比却有了天壤之别呢?这是因为在春秋以前中西相差不远,在这之后却是∶初期中国骤进而欧人如旧,后期则是欧人骤进而中国如旧。比方说,西方在古希腊即有民选代议之制,而中国则从来没有听说过,民众也从不自伸其权,这就是由于一统闭关和无阶级而自安之故。因而初看起来,恰恰是学理上的文明阻碍了事实(物质)上的文明。但实质上,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善用此学理。梁启超最后说∶ “此后社会上之变动,将有不可思议者,数千年之无阶级,俄变为有阶级矣。二千年之停滞,既不可以得进步,今日当于退步求进步,或者我中国犹有突飞之日乎?”i 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在上世纪末发出的对于本世纪的相当准确的预告。中国不久就进入了一个广泛动员,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时代,而在经历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社会变动”之后,直到今天——在已经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纪门槛的今天,我们也许才可以说,中国看来已经在退出这一过渡时代,而走入一个比较平静相安,经济发展和自然分流的时代。 在梁启超看来,封建时代与他所处的时代是不衔接的,这中间隔了两千多年,这两千多年可以名之为“统一时代”或者说“无阶级时代”。严复的看法稍有不同。1904年,严复出版了他翻译的英国学者甄克思(E.Jenks,1861-1939)的一本书,该书原名为《A History of Politics》(直译为《政治史》),严复易名为《社会通诠》,这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该书主要是从社会史的角度来谈政治。在为该书译本写的“自序”中,严复感叹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差异。他接受甄克思的观点∶认为社会进化都是由图腾社会(Totemistic Society )或“蛮夷社会”,进到宗法社会(Patriarchal or Tribal society),再进到今天欧洲的军国社会或“国家社会”,而在宗法社会与军国社会之间,还有一个封建时代。验之于中国历史,严复认为∶中国从唐虞以来直到周代,这两千多年“皆封建之时代”,而宗法也于此时最备,而秦“郡县封域,阡陌土田”,虽然是侵夺民权,属“霸朝之事”,但“迹其所为”,还是要由宗法社会转向军国社会。然而,由秦至今又过了二千多年,今天中国的政治、风俗以及思想文化,都还是未脱宗法。这样,严复就实际上认为中国有四千多年是处在宗法社会之中,而宗法社会又可分为两个时代∶周以前是封建时代,秦以后则是一个向军国社会转变,却仍未脱离宗法社会的时代。ii 中国有史以来的四千多年为一纯粹、完整的单元以及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观点,于此都能发见端倪。 总的说,“封建时代”的概念直接产生于中西比较,并且主要是由西观中;它基本上还是一个历史学上的时代概念,未离史学范畴;它也基本上是从政治(国体)的角度观察,而未涉经济形态;观察比较者的意思虽然是有感于中国相对于西方来说的不进或缓进,但并不是 要为直接行动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在这里所用“封建”的含义与古义基本相合,并无意义上大的转折,所以,论者对西周为封建时代决无疑义,只是上、下限略有不同。 “封建社会”概念的提出 由于我们不是要探讨“封建社会”概念偶尔和个别的使用,iii 而是要探讨在对“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认真说明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系统解释,所以,我们发现,在这一意义上,“封建社会”概念的首先提出是在1929年,而恰恰是在这一年提出这一概念应当说是耐人寻味的。 192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国共分离,农运、工运等群众运动遭到压制,革命转入低潮,大批热血者不得不重返书斋。1929年,陶希圣在《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3-5期上发表“中国封建制度的消灭”,亡命日本的郭沫若以“杜 ”的笔名在《东方杂志》1929年第26卷第8-12期上发表“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当年陶希圣还在新生命书局出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书,由此揭开讨论中国社会历史的一幕。iv 陶希圣在其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的革命,到今日反成了不可解的谜了。革命的基础是全民还是农工和小市民?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还是几个列强和几个军阀?”v 为此,他希望首先研究中国社会的状况和性质,在此的两个中心问题是∶1中国社会目前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2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是否使中国社会变质,变质又达到什么程度? 追溯中国社会的来龙去脉,陶希圣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关键,中国社会在这时候结束了封建制度,而破坏了的封建仍然在另一个基础上又重建起来,所以,再“叫做封建制度也不确,”而“否认封建势力也不许”。总之,秦汉以后的中国还是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或者说是一个变质的封建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我们看见许多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又看见了许多和严正的封建制度相同的现象。家族本位和个人主义的法律,权力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观念,相互错综。 陶希圣所据以判断的标准“封建制度”,在他看来有两个特征∶1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制度之上,它的基础是在农村;2在封建制度下面,土地的领主和掌握治权的是封建贵族。由于这两个特征,所以,在封建制度的时候,没有都市的集中和发达的货币,没有官僚而只有贵族,而中国在战国时就有了相当力量的商业,有了官僚、平民能够作官,所以可以说封建制度已崩坏了。井田坏使土地可以私有,就有了非贵族的地主,后又产生“士大夫而官僚而地主的一个身份”,这些人很保守,不愿都市发生,还是以农村为经济基础,进而压迫商人,故中国迟迟不进。 综上所述,陶希圣由此得出的四点结论是∶1封建制度在春秋时已经崩坏,中国早已不是封建的国家,只有对外藩的统治仍然是取封建的形式;2中国政府是地主官僚政府,不奖励商业,商业绝对不发达,尤其是禁止国人从事国外的贸易;3所以,中国是封建制度崩坏以后,资本主义发达以前以士大夫身份与农民的势力关系为社会主要构造的社会;4我们若以这一士大夫身份及以这个身份为背景的官僚政府为封建势力,则我们提出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是可以的,而且是应当的,但非打倒封建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已经不存在。他还提出,“在此时来解决土地问题,可以打倒士大夫的残余势力,不过不能解除帝国主义通过官僚政府的对中国的统治。”vi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陶希圣所提出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概念虽然比古代的“封建”概念更重经济而不是政治,即它们主要是从经济上定义的,但是,至少从作者的理解来说,这些概念的涵义与“封建”的古义并无大的违拗,与西方的“封建”概念也基本相同。陶希圣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欧洲的封建制度只是小异而大同,中西封建制度的共同点均是以土地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种人身隶属与保护关系和身份等级制,至于差别则在于∶西周封建比欧洲封建的中央权力似要更大些,卿大夫邑内的人民对诸侯的义务也比对卿大夫义务似要重些。换言之,也就是分裂割据的情况还不那么严重。 陶希圣把战国以后的中国社会称之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或“先资本主义社会”,这不仅反映出他对经济因素的重视,而且反映出他也受到数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影响,按照这一规律,中国封建社会之后的社会(战国之后)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它又很不象资本主义社会,无以名之,陶希圣只好称它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后来还有人称它是“后封建社会”,无论“前”“后”与否,总之它很难得到自己一个独立的名称。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免去这些麻烦,直接称这一战国至清的漫长时期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郭沫若等),或“封建领主社会之后的封建地主社会”(范文澜等),以便它与“资本主义社会”衔接。 当然,陶希圣的如此称谓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谨慎的态度,甚至理解为是一种类似于对本质的“现象学的悬置”,即在难于探明现象的本质或性质之前的一种暂时搁置——仅以一种外在的形式标定它或仅仅提出它。王礼锡一度更接近于这种态度,他说∶“自秦代至鸦片战争以前这一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一段谜的时代。”vii 我们在陶希圣那里可以发现一种困惑和犹豫不决,由这种态度也就产生出一种使他屡屡遭到批评的“豹变”或“模棱两可”,所以,就在《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这同一本书中,我们又在第50页读到∶“中国社会是什么社会呢?从最下层的农户起到最上层的军阀至,是一个宗法封建社会的构造,其庞大的身份不是封建领主,而是以政治力量执行土地所有权并保障其身份的信仰的士大夫阶级。”在第190页紧接与上文同样的一段话之后是∶“这个阶级的生存赖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政治地位的取得,而与宗教无关。所以它和农民的势力关系,与封建领主和农民的势力关系是一样。因此,可以叫它作封建势力,又因此可以叫中国社会作封建社会。”在第247页上一个作了进一步区分的结论是∶“八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社会,八十年来的中国社会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封建社会”。viii 这种种解释可以反映出动员和革命的需要和西方社会理论的笼罩性影响。不过,我们通过陶希圣对士大夫身份的重视仍可发现,在西方理论与中国历史之间,他还是相当注意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虽然由于革命时代的眼光,所有这类身份及其派生物自然都要在被扫荡和打倒之列。 与今天中国的政界越来越强调“中国的特色”与“国情不同”迥异其趣,郭沫若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自序”中,却是高度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的,他认为那种说“我们的国情不同”的看法为“民族的偏见”,认为就象一个人体,无论红黄黑白,发展都大抵相同一样,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如此。他以一种发现了科学真理,一下子通体透亮的兴奋心情和昂扬、上升的姿态,批评罗振玉、王国维仅仅是“整理”史料,胡适也摸不着“边际”。他承认自己的研究方法是以恩格斯为向导,但同时也认为∶“清算中国的社会,这也不是外人的能力所容易办到。”“事实是中国的史料、中国的文字,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只有中国人自身才能更贴切的接近”。“在这时中国人是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ix 明显地不同于陶希圣的暧昧,郭沫若斩钉截铁的断定“中国的社会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经二千多年”。x 他认为∶事实上不是在西周,而是在周室东迁以后,中国社会才由奴隶制度渐渐转入了“真正的封建制”,春秋的五伯,战国的七雄才是“真正的封建诸侯”,秦只是名目上废封建而为郡县,事实上中国的封建制到最近百年都很巍然的存在着,秦始皇才是在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xi 郭沫若显然认识到他所说的“封建”与古代的“封建”含义截然不同,所以他反复说“真正的封建制”,“真正的封建诸侯”。他认为∶古人用“变封建而为郡县”来表示周、秦之际那一很大的社会变革,完全是皮相的观察,周时并不是没有郡县,秦以后也并不是没有封建,这些都不必说,而关键在于∶西周事实上完全是奴隶制的国家,而自秦以后的经济组织在农业方面是成了地主与农夫的对立,工商业是师傅与徒弟的对立。“秦以后的郡县制实际上就是适应于这种庄园式的农业生产与行帮制的工商业的真正的封建制度。……所不同的只是封建诸侯的世袭与郡县官吏的不世袭罢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封建制度的变体,然而每每都有倾向到世袭的危险,……”xii “封建”的古义在此就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折,而这种转折是由郭沫若发其端的, 嵇文甫曾谈到过当时一般学者的感觉∶“郭先生有一个最奇特的论断,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完成者。他不承认西周的封建制度,他说东周才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而秦汉以后才完成是真正的封建社会。我们知道,现在所有各派论中国社会史的,不管他们说秦始皇以后中国已经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也好,说秦始皇并未曾破坏封建的基础也好,但是秦始皇对于封建制所起的作用,是破坏的而不是完成的,这一点他们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现在郭先生根本翻过来了。”xiii 何干之在1937年7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中也说∶“在中国过去的八九年间,附和他的人极少,反对他的人却极多。……但是自从1935年以来,郭沫若的中国历史观,好象复活起来。”xiv 十五年以后,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中,也回顾了这一转折,他说∶“旧时说夏、殷、周三代为封建制,以别于秦后的郡县制,这是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曾有人怀疑过,也是不容许人怀疑的。但近年来周封建制被赋与了新的意义,因而三代是封建制之说便发生了动摇。”xv 郭沫若并在此文中继续补充了他的理由,他认为∶古时所说的“封建”是“封诸侯、建藩卫”的事,要在这种含义上说三代或至少周代“封建”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但由于古时所谓“国”本是等于部落的意思,所谓“封建藩卫”也不过是建置大小不等的各种殖民地而已。异姓之国大抵是原有的部落,同姓之国则多系从新建设的。《孟子》、《王制》中的五等爵禄、《禹贡》、《职方》中的畿服制,都在周代金文中找不到证据,当时诸侯称谓并无所谓等级,足见等级之制只是后世儒家的依托。王国维更有一个重要发现,便是古诸侯在其国内可以称王。而即便周代确有五等诸侯或五等畿服,“也和我们现代所说的封建社会的观念完全不同。在这儿不容许我们的新旧观念铰线。”xvi 也就是说,这里关键的是,如果“封建”不再被理解为一种“事件”,甚至不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制度”,而是要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的话,这样,“封建”就不能只是在一个或一些历史朝代的意义上去理解,而是要在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意义上去理解,而且,它还不是发生在一个社会内部的演变,而根本就是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这样一种变化自然有如天翻地覆,而中国所经历的这种大变动除了近代之外,最令人瞩目的自然是属春秋战国时期,而如王国维、范文澜等人所认为的殷周之际的变化显然比不上这一变化,而且资料不足,至于魏晋之际,唐宋之际更不必说。所以,可能不是别的,而正是抓住社会形态的根本变迁,才是郭沫若等倡导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比较起“西周封建说”、“魏晋封建说”等古史分期说来更吸引人的一个秘密所在。 那么,这一新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什么含义呢?郭沫若在1930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回答还比较简陋。他说∶“封建制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并没有多么大的悬殊∶只是直接生产者在奴隶制下可以公开地大量屠杀,而在封建制下的屠杀起初是不公开,其后是法律上禁止(当然偷偷打杀仍然是不免的)。又奴隶社会是氏族社会的延续,多量地含有血族的成分,而封建制则是多量地含有地域成分的奴隶制”。xvii 在1945年的《十批判书》中,郭沫若给出了比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的定义∶“现代的封建社会是由奴隶社会蜕化出来的阶段。生产者已经不再是奴隶而是被解放了的农工。重要生产工具,以农业而言,便是土地已正式分割,归为私有,而有剥削者的地主阶层出现,在工商方面则是脱离了官家的豢养,而成立了行帮企业。建立在这阶层上面的国家是靠着地主和工商业者所献纳的税收所维持着的。这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封建社会

法院庭审中,原告与被告的代理人,与被告或原告有利益冲突关系的,不应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或者已经接受委托后发现利益冲突问题,应做出回避。

证人是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原则上,了解案情的人均应该作为证人。

《律师执业管理办法》

第五十条 办理委托事务的律师与委托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或利益冲突的,不得承办该业务并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律师及律师事务所不 得与当事人建立或维持委托关系:

(一)律师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或 代理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的;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

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扩展资料: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至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

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汉族

谢谢你的关注

传统的观点认为秦朝亡于苛刻的法治和无休止的暴力。综合各种的说法,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己戍边称为“践更”)

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之后原本应该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表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政治宣传失败。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就目前对始皇帝陵边修陵民工瓦当的发掘来看,记载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东地区的郡县。秦朝修筑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粮草大部分来源于关东地区。我记得探索与发现当中有一期说秦朝伐匈奴的粮草来自于齐地的,运粮食的车队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过黄河,每655石粮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达前线。由此可见对关东经济的掠夺到了什么程度。

7,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秦国凡攻略一地,必夺其地,迁徙秦民居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厓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等等等等。这也是上面所说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的原因。而且,秦国关中地区的人只是苦于严厉的法律,而并不是苦于徭役,他们的经济并没有受非常大的损耗。这也是为什么在秦末大起义之后,所有的爆发点都在关东,而关中地区始终没有发出一叮点火花;刘邦进关只是约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占有了关中,粮秣极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素质的变化。秦国讲求法治,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才能远远不如秦始皇(虽然按史记的记载,二世即位之后的春天就出行郡县,在4个月内东到浙江北达渤海并太行而还,如果这个记载是事实的话,这无疑创造了古代交通条件下的高速度记录。这似乎可以说明秦二世并非无能之君,但是显然的,即便如此,二世个人的阅历和火候显然不足以担当重任)

追答:打天下需要的是勇猛凶狠,守天下则需要安抚和善待,贾谊著名的《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说法几乎是分析秦亡原因定论。

2

分享评论

率土之滨赛季制地缘战略游戏开创者

值得一看的三国三国相关信息推荐

网易策略游戏扛鼎巨作率土之滨,全球6000万策略爱好者的首选!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广告

「天猫11月11日终极狂欢」24期免息购新机!

值得一看的三国志相关信息推荐

「天猫11月11日终极狂欢」手机钜惠,24期分期免息助你精选好货轻松购!

shoujitmallcom广告

十分钟有问必答

561人正在问

强盛百年的秦国,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秦国那么强大,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

进行了太多的大工程和战争,超过了当时生产力的承受水平,比如阿房宫,比如长城,比如北逐匈奴,比如南征百越,再比如天下的驿道,等等等。 百姓的生活,处于极度崩溃的边缘,所以,一旦始皇帝去世,变乱就开始了。 秦始皇,还是太过好大喜功了一些。

243浏览2017-03-14

大秦帝国那么强,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四年就灭亡了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

1赞·145浏览2017-05-05

秦朝统一了六国,为什么几十年后这么快又灭亡了

苛政猛于虎,朝廷不知道体恤百姓,赋税徭役过度,百姓不堪其负。和隋朝一样,大量财富藏于朝廷,而且修长城阿房宫,秦皇陵等,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受压迫的人,都起来响应了。接着各地贵族农民起义不断,终于瓦解强盛的大秦帝国。

62浏览2017-07-20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秦灭亡以后天下又短暂的分裂了,后来被刘邦统一了

1赞·128浏览2018-06-01

秦始皇继承“六世余烈”,秦国历经百年统一中国,为什么十几年就灭亡了?

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原总共经历了接近百年的时间,这百年时间,秦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特别发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够成为最后统一中国的那个国家。 可是后市同样就因为这个问题而提出了疑问,那就是历经这么长时间完成统一的秦国,竟然已经这么强大,为何在统一之后短短十几年就迅速地走向了灭亡呢? 其实这个原因是非常多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就要拿秦朝确立政权以后和之前统一过程中的统治者相对比,在秦朝从一个弹丸小国,逐渐走向军事大国的过程当中,百年间的时间里,基本上每一任统治者都是雄韬大略,这也促进了秦朝的统一大业。 然而在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开始逐渐荒迷无度,大肆为自己修建陵墓,享受统一之后的荣华富贵,而在这样的享受之后,秦始皇也就很快便去世了。 继位之后的胡亥,也就是将秦朝带向灭亡的年轻的秦二世,不仅自己昏庸无能,并且还特别的傻,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操纵。统治者的无能,也就为秦朝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然后第二的原因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秦始皇大肆修建陵墓,修建秦长城,令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不堪压榨,也就纷纷走向了起义的道路。起义的烽火在全国各地纷纷燃起,秦国不堪其累,最终在各路反王的征伐之下走向了灭亡。

85浏览2019-10-03

什么是圣母?

187936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96播放

能介绍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有很多

5条回答·18人在看

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样吗,为什么有人难以抉择?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儿生女的决定权在于男人的精子是X还是Y染色体了,而且宝宝的性别在受

22条回答·522人在看

《刺激战场》和《和平精英》是什么关系?

游戏档案厅

关注

58播放

人经常喝碳酸饮料,为什么会腐蚀牙齿?

碳酸饮料中富有大量的酸性成分和糖,饮用时牙齿会被饮料中酸性物质浸泡、酸蚀,长期饮用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就

13条回答·242人在看

魔兽世界这游戏好玩吗?

乱扒游戏雷

贡献了超过1771个回答

关注

781播放

Q我吧是什么意思?

热词课代表

上,你想要的热词都在这里

关注

14,300播放

正在加载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做投资要不做小生意。

关于理财投资:

大家一定听说过投资中的“二八”理论,就是指20%的人赚走80%的利润,你一定不甘心做那80%的被套牢者。金融市场风云多变,可以说是一个残酷的市场,而一般个人投资者缺乏资金和信息的优势,想要获利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很多投资者都有这样一个问题“投资什么才是最好?”在这里,推荐给投资者基金这种金融投资产品,不论你是经验少、本钱少的年轻打工族,还是没有时间理财的资深散户,通过基金,你才有机会和机构法人、大户取得平等的获利机会。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投资工具可供个人投资者选择,除了股票、基金,还有各种债券、保本型投资工具等等。但对于手上只有数万甚至不到一万元资金的人来说,投资股票和一些新型投资工具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种新型金融工具的最低投资门槛都很高。股票也是一样,投资两三万买股票,能买到一只绩优股算是运气了,如果想要分散风险是几乎做不到的,你总不能用两三万元买几十支股票来分散吧!

每位投资者都应该将精力用在自己的专长上。与其自己绞尽脑汁的分析行情,还不如把钱放到由专业投资团队管理的绩优基金上。这是“没钱的人”积累资产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做好资产的配置,你可以遵循100原则,用100减去你的岁数就是应该投在较激进投资工具上的比例,如偏股型基金。比如你现在40岁,那你投资偏股型基金或股票的比例可占你投资金额的60%,剩余40%的资金则应投资于稳健的投资工具,如:定期存款、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当然了,这个原则是比较通用性的、比较初始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加上市场情况不断变动,要根据这些情况对资产配置做不断的调整。

第三步,要找到一个能够适时买入、卖出的方法。基金网上交易可为你轻松做到这一点。很多投资人都有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基金净值随大盘下跌已到自己的买入价位,可由于忙于工作,而错过投资时机。现在你只要在基金公司的网站上开通网上交易,并设置好预约申购或预约赎回的条件,就可以让计算机帮你监控,只要条件一成立,你设定的申购/赎回指令就可自动执行,紧紧抓住每次难得的市场机遇。

第四步,“没钱的人”投资基金可能没法一次投入很多资金,那么使用定期定额的方式可能最为合适。定期定额的起点较低,每期最低只要投入五百元就可以了。此外定期定额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有分散时点的作用,在市场比较差的时候,你买的基金份额会比较多,在市场比较好的时候,你可能买到的基金份额会比较少,总体而言收益率可能会比一次性投资更较高,有机会给投资者提供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回报。同样你也可以使用基金电子交易来轻松实现定期定额业务的设定和操作。

希望所有“没钱的人”都能通过成功理财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一个朋友,好久不见了,想是有三五年了,进来突然打电话给我,让我请吃阿一鲍鱼,还是产自日本的三头鲍,问其原因,答曰:“国内经济发展迅猛,A股市场一日千里,为兄不赚钱也难啊。”

前几年的中国股市,屡创新高,令人乍舌。如沪指从2005年中的不到一千点,飙升至6000多点,2年多时间,涨了6倍,深成指数亦不遑多让。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其他资产价格也是直线上升。不少大城市的楼价,几年时间,价格都是翻了几倍。国内股市楼市的持续火爆之下,街头巷尾,无论是达官巨贾,亦或贩夫走卒、常挂在口边的都是谈股论经,投资回报。更有人谈及投资的复利效应,今天投资的10000元,按照15%的年投资收益,30年之后,就是66万,25%的年收益,就超过800万。他们激动地憧憬着另一个巴菲特的诞生。

这当中,难免有部分人黯然神伤,摇头叹息。因为囊中羞涩,没有更多的闲钱进行投资,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就此错失了投资机会。这里头,很大一部分是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没多少积蓄,只好空看着投资市场的火爆而作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如果有人告诉你:即便没有钱,你也可以进行投资,甚至会取得很不错的回报。你可能会付之一笑,不以为然。然而,这的确是事实,而非故弄玄虚。

首先需要一般化资本和收入的概念。收入的真正含义,并非是一堆花花绿绿的纸币,纸币之所以有意义,是作为交换媒介,能换取人们最后所需的各种物品,能够买到所需的各种服务。如现代投资(000900,股吧)理论的鼻祖,伟大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所说,“货币在花费以前是没有用处的。最后的工资不是用货币而是用货币买到的享受来支付的。股利支票,也只有当我们用来购买食物、衣服或汽车然后进行享受时,才成为最后的收入。”

也就是说,那些带给我们实实在在享受的东西,是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房屋、熨贴舒适的衣服、锦绣山河、动听乐章。这些东西,或能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患,或能让我们大开眼界,让人视觉听觉有所享受,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收入。而你目前所拥有的资本,就是未来这些收入的折现。我们今天购买股票、期货、债券,投资楼市、商铺,归根结底,最后都是为了换取这些直接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点,应该明白到,能够带给我们收入的,不一定需要用很多金钱换取。甚至说,这里面一些东西,再多的货币也无法换取。

别墅名车,锦衣玉食,一掷千金,固易得之,但是真诚的友谊、幸福的家庭、动听的音乐、华美的文章,这些就难以仅凭货币来换取了。而这些东西,都能够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流。进入社会不久,缺少闲钱的年轻人,可以着重从这些东西入手。

比如,你可以在别人花费大量时间去选股、去买基金的时候,下苦功,多读多写,学好英文。而把一门语言学好,其回报相信很多人能够明白,因为他们生活中会看得到。英文学得精通的,可以去做翻译,做专业教师,收入不菲。即便没达到这个程度,只要达到大致流畅程度,作为职业辅助,去外企找个工作,把目前收入翻一番,相信绝非难事吧。也应该知道,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多学一门语言,无论是什么工作,就意味着多了不少机会。而中文也一样,每天花费些时间,学点诗词古文,同样亦有类似的回报。用股票行话来说,一门语言其实是一支很不错的潜力股,适合长线投资,坚持下去,回报自然不菲。

更多的选择,你还可以去学会怎样欣赏古典音乐;去潜心静气,多读几本好书;去结交几个知己良朋,一杯清茶,纵谈古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投资,花费的主要是你的时间,而且重要的是和投资艺术品类似,在投资的同时,你亦有收入:你能够越来越感受到古典诗词里面的高贵与优雅,能够欣赏到古典音乐里面的绝妙旋律,能够时不时有客自远方来剪烛西窗的惊喜与愉悦,感受到知识的交流和友情的可贵。

因此,与其嗟穷怨卑,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做点上述这些投资吧。它们能够使得你的文化素质和欣赏能力更上一层楼,这些素质和能力在自由市场之下,会有实实在在的回报。而且越开放、文明的时代和社会,知识和艺术的回报率会更高。

一天一元玩理财

在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理财理由是——资本永远有回报。即使你曾经是一个数学成绩常年不及格,或者你对于数字非常不敏感,甚至看见财务报表就头晕——但你如果准备今天就开始个人理财计划,我仍然有办法:一天一元钱。

很多朋友问我:不劳动没饭吃,不理财总不会饿肚子吧?我的回答是“未必”。

在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测算:如果有一位30岁的叔叔,有一个零岁的孩子,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直到60岁退休,漫长的30年当中,这样的三口之家,大概花费多少钱才能满足这个家庭的基本需求?

三口之家,每个人每天吃饭加上各种的花销,一个月3000元应该是最基本的,大概需要108万元,这个毋庸置疑;

首付20万元,合计80万元——在北京,这是个非常低廉的住房了,而且你只能买到六环以外的地方;

如果买车,从30岁到退休前至少要购置两辆吧,花30万元。再加上每年养车的保险、汽油等费用,合计70万元;

再养一个孩子,不包括将来出国留学,从出生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按照现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标准,起码要花费40万元;

这样已经差不多300万元了。还要赡养父母,算一起是4个老人……目前业界公认的数字是480万元。如果仅靠自己每个月的工资所得,按现在家庭月收入1万元计算,应该不算很低了,那么需要——如果挣够480万元,刚好需要30年。60岁以后的生活呢?

这就是理财的意义所在。如果不进行好的理财规划,不光有一天你的财富会弃你而去,甚至于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你都无法满足和实现。

所谓理财,就是追求长期而稳定的收益。一项综合的理财,首先关注的是资金和资本。理财和投资是不能划等号的。我感触最深的是,往往包括很多相对专业的媒体,都有一个概念没弄清楚——更多人谈的理财是投资,谈哪种投资更好——其实,“投资”并不是真正的财务规划。

草率的投资行为,有时更像赌博:博一下,成功了,你的目标就实现了;那如果没有成功呢?生活当中其实只有两种情况——或者你没有财富;或者你被财富击倒。真正的家庭理财,第一点要实施的是——保证财务的安全。只有做到财务的安全,才能进而满足其他的财务需求,最终追求财务的自由,从而享受真正生活的快乐。

综合的理财规划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简单来说,完善的理财包括如下内容:首先制定财务的目标;其次进行资产和债务的管理;然后进行家庭风险的管理;再然后是投资项目的组合;还包括合理的避税、良好的财富转移计划等等。

理财的道理也很简单:在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理由是——资本永远有回报。只要你有剩余的资产,经过合理的运作、规划,就一定能获取更多新的资金。反过来说,你花的钱比自己挣得还多,财务状况的最终结局将会惨不忍睹。如果现在你不能很有效地抑制自己,或者是开始减少你的债务,理财规划就根本无从谈起。

即使你曾经是一个数学成绩常年不及格,或者你对于数字非常不敏感,甚至看见财务报表就头晕——但你如果准备今天就开始个人理财计划,我仍然有办法:一天一元钱。

一天存一元钱,不相信有人做不到——这么小的投入,依然可以做出惊人的理财成绩。假定年收益率是10%,一个零岁的孩子,一天给他存一元钱,就永远放在那里,或者是购买一些比较好的基金产品。如果能达到每年10%的收益率,计算一下,到这个孩子60岁以后,他需要退休养老的时候,这笔钱将可以变成200万元。

其实,这个理财法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如果收益率是4%的话,18年内你的资产就能翻一番。也就是说,29岁时手上的10万元钱,到自47岁时就会变成40万元;假如收益率能提高到12%的话,6年时间,你手中的资金就会翻一番了。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第一,你要每年都确保这样的收益;第二,中间任何一年都不能动用这笔资金。

前一段时间,我总是听说:某某人现在甚至把房子卖了,把所有的资产压上,去做一项投资——这个是最不可取的。因为你不可能保证这笔钱长期不动用,但是如果进行一个有效的规划,拿出合理的资金就是可以实现的。

理财需从守财起 没钱更要学理财

从学校毕业后,我在某公司担任文职类工作,月收入不过2800元,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收紧开支,我信奉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为了未知的明天省钱对我而言丝毫没有吸引力。

然而随着物价的上涨,钱总是不经意间就流走了,认识了女朋友后更是如此,在外面下趟馆子、看场**、再逛逛街,一个礼拜动辄就是几百元的开支。于是我成了一名典型的“月光族”。

坦率地说,我并不觉得我有多么铺张浪费,很多开支在我看来属于必需的范畴。刚刚开始工作的那几个月,我常常半个月就提前花完了一个月的工资。后半个月通过信用卡透支未来一个月的工资过活,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直到去年,我下定决心要和女友在近两年完婚,虽然父母已经为我结婚买了一套房子,但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女友希望婚后能够买一辆车,当然我们还计划要孩子。如此一算,无论是朋友还是家里人都开始催促我省点钱,理理财。

我以前总觉得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从来没想过穷人也要理财,女友劝我说:“我们就从简单的节约开始做起。”她更是主动提出以后少在外面吃饭、少买东西,这让我很感动。为了不辜负她,我下定决心先过了节约这一关。

我开始培养记账的习惯,我发现这一点非常有助于控制自己的开支,能防止钱“不知不觉流走”,当然喜欢玩乐的我也不愿意对自己苛刻,于是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简单的目标,就是每月至少争取节约出800元至1000元。

其实我这样做是受到网上一篇文章的启发,文章充分证明了“聚沙成塔”的魔力:如果有人愿意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如果一个人从30岁开始,每月存500元,按照现在的银行存款利率,进行合理的存储,到60岁时,大概可以有40万;就算只存10年,存到40岁,也有21万;存20年,存到50岁,大约有32万。这么一算真的让人咋舌!

我不由盘算起来,如果我能尽早做好“节流”和储蓄工作,就意味着我以后可以靠自己省出来的这笔钱舒舒服服地养老,而这仅需要我平时一点点毅力就可以做到。

于是我从去年开始就为自己安排了一项人生储蓄计划,我去银行专门开了账户,每个月工资发下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存掉500元,为了防止以后有突发事件发生,我将存款分成了三个月期、六个月期和一年期三种,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有意外需求出现时,随时有到期的资金可以供我支取。

目前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股市中搏击,因为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我想每月拿出200元做基金定投,争取获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率,当然我知道基金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也不希望投太多,先用200元试试水比较符合我个人的风险偏好。

总之这一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穷人照样要理财,且应该提早省钱;越早做,日后收益也越大。我要谢谢我的女友对我的支持,她也说我现在比过去更成熟了,我想我们的爱情也在随着财富共同增长!

用别人的钱去生钱 巴菲特赚钱的游戏是这样玩的

“人生如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巴菲特在其传记中总结的这一理念,已经超越财富的范畴,成为其人生的写照。

作者从解读犹太民族独有的财富观入手,回顾了巴菲特家族的历史,用大量成功人物的故事以及犹太人关于财富的寓言,讲解了像巴菲特一样滚雪球所必须遵循的财富原则,同时还给出了应用这些原则积累财富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雪球”和“长坡”。

沃伦·巴菲特77岁生日的时候,依然期待认识新朋友、完成更多投资、继续多方出谋划策。因为未知的世界是无限的,他感觉自己的学识依然远远不够,才刚刚启程。“人生如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山坡。”

“湿雪”是指财富在滚动过程中能够吸附在身边的、跟随时间逐渐增长的资源。比如保险的浮存金和长期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权的投资者;“湿雪”还可以是知识和能力非凡的职业经理人,这些“湿雪”是巴菲特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长坡”是必要条件,好公司就是这样的通道,好企业能促使财富流经通道过程中不断增值。好通道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呢?首先要足够长,投资者要选择好企业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其次是跑道要尽量平稳(企业的经营业绩要持续而稳定地增长),不要大起大落,路途太颠簸,谁也受不了;再次是能挤进来的雪球不要太多,否则经过频繁的撞车消耗,你的雪球跑到终点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最后是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雪球逐步滚大。

投资赚钱七大技巧

这并非说我们对此只能听天由命、无所作为;无法控制投资市场,却可以选择走向成功的投资策略:选择投资品种,并将这些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技巧一 投资不是在海边捡贝壳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进行投资时,就像在海边捡贝壳一样,盲目、缺少针对性。一天,我们从朋友那儿听到一只好股票,于是就买了它;第二天,我们又从报纸上看到一只好股票,又买了它—就像捡了一大堆贝壳一样,拥有了一堆五花八门的股票: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更不会关心这种投资组合是否合理。

合理的投资方式是:首先选择投资组合,其次才是个人投资。先选定一些不同的投资品种,然后走出去,根据这些品种寻找具体的投资对象。采用此种办法的好处是,就算你的一部分投资出现了亏损,但其他部分不会受其影响,甚至会获得收益。

技巧二 不要买昨天的热门货

过去的热门品种无法保证你将来的收益。投资的最大风险是将大量的资金都堆积到曾在短期内创造过市场神话的股票和基金中去。短期的超额回报往往无法持久,意味着那些搭乘高空飞机的投资者常常会摔得鼻青脸肿。

即使你对这样的股票做过精密的分析,认为它仍有潜力可挖,也只能将它作为你多种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如果一旦失手,也只是部分损失。

技巧三 不要低估投资成本

在股票交易中,一般人都不会大在意每次0.5%的交易费,与每年20%的资金收益率,或者与近几年赚得的大量资金相比,毕竟是个小数目。

但这种想法显然是忽略了投资费用的长期效应。经纪人的佣金只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他们还可能会在其持有的股票上涨差价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或者在为你买卖股票时赚取差价,这个差价就是你多支付的费用。一般来说,每次买卖股票只有半个百分点,甚至比这更少的费用,但如果频繁地进行交易而且数额又较大的话,时间一长,这半个百分点就会变成两个百分点、三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的百分点,最终会吃掉你的一大块投资收益。

为了计算交易成本对资金收益率的影响,如果将美国所有较大的至少已生存了十年的股份基金都挑了出来,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交易费最低的基金一年的交易额竟超过交易费最高的基金1.8%~2.3%。如果你认为这点差别无足轻重的话,我们不妨做一个具体的比较:投资50000美元,每年的收益率由8%提高到l0%,十年就会多收入2174l美元(税前利润)。

技巧四 避免死捂不放和见好就收

如果你买了两只股票:一只涨了25%,另一只跌了25%,那你怎么办呢?如果你是个普通的投资者,一般会卖掉赚钱的那只股票

加利福尼亚大学金融教授特兰斯·奥登研究了近七年的交易模式后,发现有一半的投资者会将手里赚了钱的股票卖掉。此后,他又将已卖掉的获利股票与梧在手里的亏损股票做了一个比较,发现两年后获利股票与亏损股票相抵后收益率仅为3.5%。

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抛售赢利股票,而对亏损股票却犹豫不决?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愿意割肉。一只股票一旦落入水中,我们一般会想方设法把它捞上来,而不是在它还未死亡时就将它扔掉。但别忘了这样一个事实,亚马逊公司的股票在2000年初的售价为每股70美元,而现在的交易价仅为15美元,不知道何时我们才能看到它回到70美元的价位。

技巧五 弄清你的风险承受力

投资结果与期望值正相反是常有的事,我们本应小心谨慎时,却往往放松了警惕。例如:2000年初的纳斯达克指数与1998年相比上涨了84%,投资者普遍感到牛市格局已定,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股市窜升了一大截,打开了一个巨大的上涨空间后,其崩盘的概率是最高的,因为各大公司已在高位上悄悄出货了。

为什么当警报声在我们耳边嗡嗡作响时,我们还要奋不顾身地投入股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经历熊市了,我们忘记了牛熊循环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技巧六 搞清消息的真伪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安德森将投资者分成两类:一类是只根据当前的价格资料买卖股票,而另一类是在掌握了相关的价格信息并看了媒体有关股价波动的成因分析后再进行交易。当股价暴涨后,保罗·安德森发现那组根据媒体信息炒卖股票的人获得的收益,是得不到什么信息的那组人的一半。

为什么没有消息来源的那组人反而赚得更多?保罗·安德森从理论上做出了解释:我们所得到的消息几乎都是关于某只股票的走势预测,因此,当一只股票的价格在媒体的渲染下(似乎预测得很准确)节节走高时,我们买进;反之,当这只股票价格走低,媒体一片悲观情绪时,我们卖出。许许多多的投资者就是按照这种操作思路买卖股票,从而造成股价非理智地走高或走低。

正确的操作办法:重视消息,但不让消息左右我们的行动对任何消息来源都采取“只看不动”的策略,直到弄清了消息的真伪后再行动。

技巧七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从1995年利1999年,S&P500指数每年都能为投资者带来26%的收益。随着股市长期看好,人们很容易盲目乐观,认为牛市将会长期继续下去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普遍认为未来十年能给他们带来19%的收益——差不多是1975年11%平均收益率的两倍近期股市的不断下挫,会降低人们的这种乐观预期,然而大家似乎还抱有某些侥幸心理。负责制定财政计划的经济学家安东尼·奥格允说:“我认为大家的这种期望值现在仍然有些过高,还没有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除非市场彻底让人们寒了心,大家才能理智地面对现实,而理智往往是短暂的。”

如果你的预期收益目标无法实现,你可能会去搞风险投资,购买像IPOs这样的超值股票,期望能在短期内为你带未丰厚的收益,如果一旦失手,可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连11%的年平均收益率也泡了汤。

如果将收益目标定得现实一点儿,你就越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只要你的期望值定得合理,虽然没有完全满足自己的意愿,但至少可以保证你能得到回报。

如果收益率超过预期目标,那你不妨把它当做额外得到的红利,拿着它你可以去海滨度假,才免着裤腿,光着脚丫,漫步在海滩上,边走边将大海送给你的礼物——五光十色的贝壳捡到篮内。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