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的人物生平

游戏攻略03

徐溥的人物生平,第1张

徐溥的人物生平
导读: 徐溥自幼天资聪颖,读书用功。他8岁进私塾念书,就把圣言要语、经典法言抄录汇集成册,随身携带,供作平时阅读。塾师见他口袋总是鼓鼓的,疑是玩物,便责他贪玩。取出看时,原来是他抄录的“圣贤要语录”。塾师非常惊异,问明原委,颇觉自愧,即对其父渔隐

徐溥自幼天资聪颖,读书用功。他8岁进私塾念书,就把圣言要语、经典法言抄录汇集成册,随身携带,供作平时阅读。塾师见他口袋总是鼓鼓的,疑是玩物,便责他贪玩。取出看时,原来是他抄录的“圣贤要语录”。塾师非常惊异,问明原委,颇觉自愧,即对其父渔隐公说:“你儿乃是神童异才,我不能为其师。”遂请辞而去。

徐溥储豆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徐溥入阁初期,正处于万安、刘吉弄权之后,为了稳定局势,徐溥严守成法,与同僚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同心协力,辅治朝政。如孝宗刚继位时,鉴于宦官势力上升,曾革除了许多太监的官职。其中原钦天监监正李华因帮昌国公张峦选了一块坟地,孝宗就认为有功,要恢复他的官职。徐溥等加以抵制,认为此例一开,佞人又要纷纷钻营求官,碍难执行。又如,在安南(今越南)攻扰边境时,孝宗欲遣大臣前去处理。徐溥等又劝谏道,“外邦相侵,由有关衙门发令处理足够了,不需要陛下亲自派使臣去。如安南万一不予理睬,为了维护天子的尊严,我朝势必要征调大军远途去征讨,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事情会闹大。”孝宗也就没有派使臣前去。

孝宗自弘治八年后,渐渐懈怠,懒于理政。徐溥曾多次进谏说,如今奏章批答不及时,有的公文竟稽留数月而不理,或者不施行,政事壅塞,应当依照旧制,除了每日朝堂奏事外,遇有重要军政事务,宜随时允许上奏,陛下也应经常召见儒臣询问国事。

孝宗一度信用宦官李广,好道家神仙之说,并大事烧炼、设坛祭祷。徐溥又曾多次上奏,以唐宪宗偏信好讲神仙方术的柳泌服用丹石而亡、宋徽宗崇尚道学以致亡国的教训,劝谏孝宗疏远奸佞,勤政爱民。 徐溥很爱护人才,常说,“要造就一个人才不容易,不能以一些小过就弃而不用”。他凡见人有小过,总是谆谆善诱,耐心教育;每遇大狱或言官因进谏而被逮捕,总尽力相救,使大多数人得以幸免。

徐溥平生乐善好施,对乡里族人关怀备至,而自己生活则很俭朴。他仿效宋代范仲淹义田之举,叫他二弟复斋到京城商量置办义田,以赡养宗族。他决定将自有田产800亩作为义田,分给族里村人耕种,如遇灾荒,减租免征,并开义仓赈济,凡乡里族人遇有婚丧之事或遭意外灾难,均有补急救济。还聘请塾师,兴办义学,凡徐氏子弟和村里贫家子弟,一律免费入学。又在进城的袱溪河口设置渡船,雇人摆渡,方便行人,乡人称之为“徐氏义渡”。 徐溥,四朝宰相,多不易啊。皇上终于恩准他告老还乡了。他记得离开京城的那一天,是一个薄雾淡阳、阴晴不定的早晨。紫禁城沉重的红色宫门打开了一道缝隙,这是皇上给他的极高荣誉。几千年来,即使是得到皇帝的特别恩准得以“瞻仰天颜”的帝国功臣,没有一个不是早早地穿戴好表示自己官阶的锦绣蟒袍,天色未明之时就候在宫门之外,紧张地等待着宫门里那些皇家侍卫呼叫他的名字。这样的时刻,即便是统领数十万军队、征战于遥远疆场的强悍无比的将军,也会由于恐惧而双腿颤栗。如果皇上咳嗽一声,跪成一片的金銮大殿上的百官们会齐崭崭地打一个冷颤。

对于走出紫禁城的徐溥来说,这一切终于结束了。

伴君如伴虎,是老百姓的说法;其实大内里的胜残去杀,足以把一个血气方刚的汉子变成精神上的侏儒。游宦40余年,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皇帝,见过了太多的朝廷变故、人事代谢,徐溥早就腻烦了熙熙攘攘、刀光剑影的官场。是的,帝国的体制就像一个巨大的阴魂,它攀附在每个人的身上;你可以击溃一个政敌,却永远不可能战胜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像长城一样厚实严密的伦理与朝纲,已经形成了一个精密的理论与运作体系,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不可能不就范顺从。过了70岁,眼睛老花了,两个膝盖也跪不动了。做官之人,如果连上朝跪帝的力气都没有,还怎么分出心思来斡旋于翰林呢?他战战兢兢地去向皇上乞恩告退,那天皇上高兴,龙颜一直是开着的。老生姜了,不能走,你办事,朕放心;刮风下雨的日子,朕准你不必上朝。

阁老出了一身汗,但赶紧得见好就收了。日头一落山,天就要暗下去;潮,早该退了。是一个冥冥之中的声音在提醒他。

弘治十一年(1499年),皇太子出阁,加授他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徐溥已经被推到了权力与荣誉的巅峰。这一年他的眼睛坏得厉害,基本上不能看文件了;写字的手老是哆嗦。又去跪见皇上乞准回乡。皇上叹了一口气,用他的朱砂笔极不情愿地画了一个圈。 自由了。把泰山一样沉重的朝服放在一边,徐溥一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终于平安地降落;画这个圈,用了毕生的精力,画得好累啊。

总是在断断续续的残梦里隐现的故园江南,就在眼前了;古城宜兴郊外的溪隐村,那陌上青青的老家,一直在他灵魂的深处招摇着还乡的旗幡。从此可以悠游于竹篱茅舍,有泉石天籁伴随着桑榆晚景,那才是皇帝也过不上的神仙日子呢。

这一天黄昏降临的时候,被别人尊为“阁老”的徐溥,以他颤巍巍的老迈之身,终于扑进了故乡的怀抱。

在朝为官多年,徐溥没有在京城建造府第;回家了,该有个安身之所吧。平生积蓄的银子不多,阁老大人只在县城东南的溪河畔建造了一座住宅。里人以他祖辈累世积德,将此宅定名为“世德堂”。他跨进门去的时候没有喧闹的乐队和震天的鞭炮。当地迎候的官员也被劝回去了,接风洗尘的宴席也被取消。天色微暗,阁老目力不济,基本上看不清什么东西。只觉得宅院深深,好像过于奢华了些。老人家在两个小童的搀扶下,沿着宅第转了一圈,并用双手抚摸着每一堵墙壁和每一根楹柱。他向着北方喃喃自语:“皇上,臣罪该万死,栖身之所茅庐即可,如此奢华则寝食不安矣!”

家人说,“好歹也是个四朝的宰相,人家当个三年穷知府,还十万雪花银呢!”

“不可妄言!”阁老把一张饱经风霜的老脸绷得紧紧的。“从今日起,老夫就是一个普通百姓。”还说了一些司马温的家训之类,下人听得半懂不懂。第二天清晨他起得很早。江南的秋天没有北方寒冷,湿润的空气里还带一点清香;缓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比走在宫殿里的青砖地上要舒坦得多。虽然视力模糊,他依稀能感受到秋天丰富的原色与万物生命的蓬勃。脚下那无拘欢快的溪流消解了太多的清规戒律;林丛中那些晃动跳跃的树叶述说着生命的欢愉;绸缎般的阳光平均地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尘世间的富贵在这里变得脆薄。一路走去,在田塍上劳作的农人们看见他纷纷一头跪下了,原来这里是他的“义田”,早在弘治二年,他的二弟复斋先生就进京和他商量置办义田,以赡宗族之事。他把自己名下的800亩良田作为“义田”,分与族里村人耕种。如遇饥荒,则开义仓赈济,凡乡里族人,遇有婚丧大事或遭受意外灾难,均有补急救济。

庄稼成熟的香气扑面而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阁老在这里有些陶醉了。

一日,徐阁老在家门外散步,四野悄然,不似往常,这里原是蜀山、大浦等地乡民上城必经之路,今日为何这般静寂?家人答曰:为了能够让相爷安静休息,所以把大路改道到河对面去了。阁老闻之大怒,既令恢复原路。乡民们无不为之赞叹。

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早年京城的一位同僚曾经送他一幅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可是国宝级的极品。他多次戴上老花镜,细细端详这幅画,每次都会一阵阵地激动而沉浸在画的氛围之中。但今天他想到的是,应该把它送回京城,物归原主了。所谓“原主”,是他原来的同僚李东阳,画上有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题跋。阁老命他的孙子专程携画赴京,此后一个多月,他一直耿耿于心。有一天傍晚,孙子终于风尘仆仆地回来了。看了李东阳充满感激和挂念的亲笔信,他才放下一颗心。今人大约不会知道,《清明上河图》原来一直在这位退休的宜兴籍宰相手里藏着。在徐阁老博大的胸怀里,不属于他的东西,哪怕金山银山,他也不会染指。

接下来的日子,他去了古城东门外的溪河口,这里河水汹涌,河面宽阔,过往行人殊多不便,他出银子设置了一条能坐8人的摆渡船,这里便有了“徐氏义渡”的美称。

义田,义渡,义学,义仓,义庄……一个帝国体制外的温情的阁老,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尽情释放着他的人格魅力。他一生不喜欢钱,每日吃素,穿布衣,最后的银子都用在他的诸多义举上了。洗尽铅华的人生,生命将尽的人生,就是每天做一件好事。原来,一个读书入仕的书生,他的一生就是在自己的道德碑上添砖,一支精神的蜡烛于风雨飘摇中燃到尽头,何其不易啊。江河浩荡,谁解心怀?

1、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3、三让徐州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4、依附刘表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5、夷陵之战

占领汉中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但东吴吕蒙以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亚洲大陆更是睥睨天下,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当时,周边小国无不畏惧中国的强盛,纷纷向中原王朝“称藩纳贡”学习中原的文明礼仪,奉中国为宗主国。 自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统治者就有建立世界秩序的雄心壮志,正如《诗经·小雅》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可以说普天之下,都是需要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之负责。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经历数百年分裂局面后又重新迎来盛世之治,但偏偏位于我国东北部诸侯小国却自持兵强,与隋唐帝国搏戏于燕山前。 已至后来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看完帝国地图后都指着此强国说:死也要把它灭了!在古代单独与一位中国有作为的帝王交手足可以让四方蛮夷畏惧,就连被四位中原雄主盯上,都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征服它。

这个有“福气”的国家就是高句丽。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一世纪至七世纪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人民主要是濊貊、靺鞨和扶余人组成。而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政权,并非是后来朝鲜半岛王氏高丽,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 高句丽是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境内)建国,故称其为高句丽。 据《魏书》列传记载:“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高丽人:“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早期高句丽由几个部落组成,后因国家实行集权化统治,很快高句丽国土就对外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 建武年间,高句丽又开始对汉朝乐浪郡、玄菟郡发动攻势欲摆脱汉朝控制,但很快就被汉军所打败,被迫迁都到丸都城。 魏晋以后,高句丽借中原战乱之机势力迅速发展,鼎盛时期疆域得到很大扩张,军队人数也号称有三十万之多。除此之外,高句丽还迫使黑水靺羯和百济新罗向其称臣,此刻的高句丽俨然成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的强大威胁。

到隋唐时期,中国经历过数百年分裂局面后重新迎来大一统王朝,作为开国之君的隋文帝杨坚对已是东北区域强国的高句丽也势必要将铲除、摧毁这个心腹大患。隋文帝杨坚在灭掉南方陈朝以后,便派遣使臣下诏高句丽国王,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对于这份恐吓意味十足的诏书,高句丽王却不以为然,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联合靺鞨率先发动了进攻隋朝辽西军事驻地,结果被隋军挫败。

面对高句丽的挑衅,隋文帝当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发兵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讨伐高丽。 《资治通鉴》也记载开皇十八年:“上闻而大怒,乙巳,以汉王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三十万伐高丽。” 但此次出击却时逢雨季,陆军部队在途中遇到瘟疫,战斗减员严重;水军部队则遇到风浪,死者十之八九。无奈之下,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文帝此次讨伐算是以失败告终。然而,尽管此次出击没有太多战果,但高句丽王迫于隋军势大为惶恐,当即遣使谢罪请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这却为后来有为的隋炀帝倾天下之力来攻打高句丽埋下了伏笔。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对外采取进攻的战略,先后击败了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势力,隋朝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 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大业六年(610年),最终因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遂决定征讨高句丽。

首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隋炀帝奉行“出塞耀兵”的策略,意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设有专门的"受降使者"。然而,高句丽死战不降,边战边退,退守平壤城,依据城池险固,展开反攻。隋军因指挥失误,大败而归。 据《资治通鉴》记载:“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隋炀帝的第一次亲征高句丽以惨败而告终,甚为恼怒,不久后再次兴兵讨伐。大业九年,炀帝第二次御驾亲征,亲统六十万军征辽东,此次对于高句丽的大本营辽东城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 但关键时刻,国内传来负责督运隋军粮草的杨玄感叛乱,隋军不得不班师回朝而平乱。

一年后,隋炀帝再度远征高句丽,经过前两次战争高句丽或许是被打怕了,或许是使出缓兵之策,高句丽国王主动遣使向隋朝称臣请降,隋炀帝见状非常高兴便草草收场。 然而,经过隋炀帝三次劳师远征非但没能真正使高句丽臣服,反而因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国力,造成了隋末起义不断,最终导致身死国灭。 继隋王朝而起的是陇西李氏,同为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起兵于太原,经过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多年奋战,重新统一中国并建立大唐帝国。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唐军先后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四夷威服。当伟大的唐太宗看着大唐疆域图后,指着高句丽慷慨激昂地跟群臣说:“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 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

所谓“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去欲自取之,不遗留难题给子孙后人重蹈当年隋炀帝覆辙。

唐太宗采纳大臣意见,不再使用主力部队攻打高句丽,而是采用一支精锐的偏师,不断对高句丽进行袭击骚扰,使之疲于应对。可以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给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攻克辽东地区十座城,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缴获牛羊马匹资重众多,致使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国力衰落。 随后唐军继续采用这一战术骚扰高句丽,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本计划发兵三十万彻底解决辽东威胁,然而上天并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让唐太宗去完成他征服辽东的夙愿。

公元650年,唐太宗因病驾崩,征讨高句丽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太宗的继承人唐高宗李治身上。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经过唐朝对高句丽连续不断的发动军事进攻,不断瓦解着高句丽的基础。唐朝对高句丽的频繁进攻,为最后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由名将薛仁贵带领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随后包围平壤一个多月,迫使高句丽王持白幡投降于唐军,最终高句丽在唐军的攻击下灭亡。

在攻灭了高句丽之后,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丽人迁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统治高句丽各地,彻底剪除了外部势力对大唐帝国东北边境的威胁。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 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最后我们要说面对崛起数十年的高句丽,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看完地图都指着说:死也要把它灭了!这也正如宋太祖那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可以说对于高句丽, 隋唐两朝四位皇帝的态度达到了惊人的一致,隋炀帝不惜身死国灭,也和高句丽一直死磕下去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御驾亲征辽东,足可见隋唐时中原王朝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对外所拥有的敏锐的战略眼光。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民族,自炎黄至今有约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人口约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汉族。汉族是伟大的,从春秋战国的时期到老子、孔子到盛唐时期天可汗,明朝的王阳明先生,再到近现代的杨振宁,李政道,汉族从不缺少世界级的明星。但是为什么我们叫汉族,而不是华族或者别的名称呢?关于汉族的由来,我们就不得不谈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皇帝:汉武帝及他底下驰骋沙场的武将。

前言

汉朝其实是个很牛的皇朝,从汉太祖高皇帝,经太宗文帝,景帝,世宗武皇帝,昭帝,再到中宗宣皇帝,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功绩,但真正让汉朝的武功达到顶峰的却是武帝。

汉朝建国初期,有点像新中国,据说刘邦驾车的马都凑不起四匹一样颜色的,这得有多穷啊,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财富都是皇帝的。

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叫匈奴的游牧民族,秦朝的时候被蒙恬将军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但是秦末汉初,他们又开始侵犯边境,“白登之围”,刘邦凭着灭秦之威差点成了战俘,其军事实力可见一般。

财富上,汉初的休生养息,特别是文帝跟景帝的发展,使得汉朝国库充裕,百姓富足。

行政上,汉初的分封体制,使得中央王朝就像在身边埋了颗定时炸弹,时时有覆灭的危险。但景帝时期因为削藩而造成的七王之乱被平定后,大大削弱了诸王的权利,武帝初期又实行推恩令,让汉初分封的诸王基本没啥影响力,从而稳定了汉朝的政权。

汉武帝元朔元年行政区划地图

汉朝对外战争

汉武帝时期,汉跟匈奴共发生多次战争,其中比较有决定意义的有三次,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以及漠北之战。

河南之战(公元前127年),汉收复了河套地区,设立了朔方跟五原两郡。

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打得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降汉。战后,汉设立了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匈奴败得更惨,匈奴单于大败,“封狼居胥”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匈奴从此北徙漠北,开始走向衰落。

除了与匈奴的战争,武帝时期还与大宛、车师、楼兰、朝鲜、闽越、夜郎等发生过战争,并且每次都取得了胜利。大宛王毋寡被自己人杀了;车师归降于汉;楼兰王被俘;卫氏朝鲜被灭,设立汉四郡,朝鲜并入中华版图;南越王相吕嘉被俘,汉在此设九郡,越南南部归于汉朝。

汉武帝太初四年行政区划地图

武帝时期的武功达到了汉朝的最高峰,前期到后期,汉朝版图差不多扩张了一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武力值绝对地前无古人。

汉武帝

刚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武帝的外王政策,虽然打出了汉朝的威风,但也使得文景两帝积累下的财富消耗一空,后期,他不得不写罪已诏来检讨自己的过失。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面对武帝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我们只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汉”者宇宙银河,包容万物,汉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民族,只要爱好和平,愿意接受汉文化,愿意融入到汉族大家庭,你就是汉族。

武帝时名将:

汉大将军卫青墓

卫青:汉长平侯,大将军,汉武帝大舅子,谥号“烈”,征服匈奴的主力。

霍去病:汉冠军侯,大司马骠骑将军,,征服匈奴的主力,英年早逝,追谥为景桓侯。

李广:飞将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生,将功无数,但最终没能封侯,不能不说运气太差。

李广利:海西侯,征服大宛,武帝时期名将,才能平庸,后降匈奴。

李陵:李广长孙,武帝时期名将,因李广利失误,降匈奴。

天下的土地都是属于天子的,天子就是天下的“共主”。

但你应该明白,西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相当低下的,交通当然也不够发达。现在北京管理西藏,一个电话瞬间就传达了指令,坐飞机也不过几个小时而已。封建社会的时候,官道发达,驿站也很多,京城的指令传达给边境,快马加鞭也就几天的事。

但西周做不到,从京城去边境,恐怕要走几个月。不是不想管,实在是太远了,够不着啊~~~~~

于是就把远处的土地分封给亲族和有功的大臣,让他们来管理。

但他们仅仅只有管理的权利,名义上还是要服从天子的。

天子可以随时要求诸侯进京,可以削其爵位,可以收回土地(当然,诸侯不犯什么大错也不会削)。

皇子被贬到封地的穿越小说是《开局成为废太子,被贬镇守西凉》。

小说简介:萧祁穿越了,成为了大周纨绔不堪、臭名昭著的废太子,被贬为西凉王,镇守边疆。那日,蒙古兵南下,朝廷震惊胆惧,天下人心惶惶,萧祁亲率三十万铁骑,驱狼逐虎。“先打蒙古,稳固边疆;内安天下,灭四方诸侯,一统山河,建立大秦圣朝;再战蒙古、马踏金国、西征西夏、远征吐蕃、灭西方天罗大国、灭班超圣国……”

秦帝萧祁,手执秦剑,登泰山,告慰苍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朝。四海之内,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秦土。”

精彩节选

大周。

宣德二十一年,七月初。

京城中人潮汹涌。

一辆马车,身后跟着百骑,向东城外行驶。

“回不去了,真就回不去了。”

凉王、北郡、边境?

萧祁近乎崩溃。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现代某中队的特种兵王。战死之后,竟穿越到一个被贬的废太子身上。

都说穿越,什么金手指福利,什么系统,可他呢!啥都没有。

这个异界朝代,除了地图相近以外,与前世的历史朝代,是一点也沾不上边,他是一点也指望不上,前世的历史记忆。

“已经第七天了,这废太子从京城出来,就一直自言自语,不会是受到太大的打击,精神失常了吧!”

“不过,这废太子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倒是罪有应得!可怜了徐皇后,温柔贤淑,也因为废太子的缘故,被陛下打入冷宫。”

“还有咱们,本是禁军,吃香喝辣不愁,也因为废太子,被贬到如此鸟不拉屎的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