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商埠的兴衰史

游戏攻略05

周村商埠的兴衰史,第1张

周村商埠的兴衰史
导读:周村的历史周村,号称“天下第一村”。 1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渔猎开垦,繁衍生息。 商、周期间,已有部落和村庄。 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属地。西汉时,北部属於陵(音wu ling)县,南部属般阳县(今淄川)。

周村的历史

周村,号称“天下第一村”。

1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渔猎开垦,繁衍生息。

商、周期间,已有部落和村庄。

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属地。西汉时,北部属於陵(音wu ling)县,南部属般阳县(今淄川)。

2 南北朝时,属广川郡武强县。

3宋元嘉五年于南部置贝邱县,属清河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淄川,十八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改贝邱县为淄川县。

现区境南部原属淄川县、北部属长山县。

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置周村市建制,隶属渤海行署,后划归鲁中南行政区淄博特区。

1950年3月,周村、长山合并为长山县;11月,由长山县析出,与张店合建张周市。

1955年4月至今,周村区为淄博市辖区。

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周村就有人类居住,迄今仍遗有早期人类居住的於陵古城遗址。自明清以降,周村作为工商重镇的地位日益显赫,至清代中叶已跃升为齐鲁工商业中心之一。其繁华景象,史书多有记载。迨至清末,周村以其特殊的工商地位,与省会济南、潍县一起被清政府辟为自开之商埠,周村的历史迈上了辉煌的顶点。100年来,周村历尽风雨沧桑。今年,周村迎来了开埠10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时刻,每一个关心周村发展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去追寻周村曾经闪耀着璀璨光芒的运动轨迹,去感受曾经有力跳动的历史脉搏,去领悟历史给予当代的启迪。

周村的战争记忆

周村历史上共有四次解放,第一次是1945年8月,第二次是1946年6月,第三次是1947年2月,1948年3月12日最后一次的解放,为最终解放潍县、济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村的彻底解放在山东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特推出有关周村解放时的老照片。重温这些记载着历史真实的老照片,仿佛让我们进入解放战争的岁月,仿佛听到隆隆的炮声,看到先烈们英勇奋战的英姿,看到人民群众争先支前的身影。洞鉴古今,纵览山河,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创业守成的不易,对继往开来,开埠百年的新周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村的主要的民俗:

一,周村芯子

周村芯子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传说泰安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3月15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安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安奶奶的画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三叩六拜请了神灵,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后来,周村人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搬到了元宵节来展玩,成为周村元宵节的一大特点。

记者在查阅了《博山志》等资料后,又得到了周村芯子起源的另一个版本:芯子起源于淄博市周村区,后传及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但品种繁多,制作精巧,表演丰富多彩的特点使得周村保持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群众习惯称为周村芯子。据老艺人讲,早在1662年(清康熙元年),周村有位老艺人为使表演达到便于群众观赏又安全的目的,整日苦思冥想。一天夜里,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点上蜡烛吸着烟袋揣摩。突然,蜡烛灯花灼高了,烛光上下闪耀,活像一个仙子站在灯芯上舞动。灯芯的启迪,使他茅塞顿开,他摹仿灯芯顶上晃动的幻影,将铁棍牢牢插在类似灯台的底坐上,铁棍高端束站着一个女孩或男童,让他们扮演各种人物,远远看去,恰似在蜡烛灯芯上舞动,其高度和观赏效果远远超过高跷,颇受人们喜爱。又因扮演者依赖衣内串通而过的铁棍作芯子来支撑着活动,所以群众都简称它为芯子。

二,挂花灯

周村自古以来民间兴挂花灯,周村花灯是中国四大灯系之一。据台湾实验中学国文教师郑陶庵1930年写的《天下第一村——周村的元宵风光》中载:“天下第一村就是山东长山县的周村,前清乾隆帝来观灯时御赐的这个村名”。

乾隆年间,是周村挂花灯的兴盛时代。后来玩十五闹元宵,一般性的挂灯,年年搞。周村挂花灯(又称大灯节),常例是三年一次,同时有三不挂的习惯:年景不好不挂,不太平不挂,不风调雨顺不挂。

周村挂灯,不仅是为庆祝和娱乐,并有商展之意,其工业产品以丝织品为大宗,以花丝葛为最著名,意欲借挂灯之机,把其优良产品陈列出展,广泛招徕,争取善价,以至来观灯的人们,亦不仅是在夜晚,白天也是人山人海。

周村元宵节挂灯,从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四试灯三天,十五正式开灯闹玩,十六至十八再留灯三天,一共7天,称为周村元宵灯会。每逢挂灯之际,胶济铁路的客车就拥挤几天,西起济南,东至青岛,以及沿路各地,来观灯人群,络绎不绝。挂灯在古街道,元代形成四条主道,大体成不在一个交点上的十字,东、南、西、北分别为:绸市街、大街、丝市街、银子市。听名字就可知当年之特色和繁华。如今绸市街已经退化为小巷,余者仍各领风骚,建筑为明代所传。大街是主体,想当年曾有“小巴黎”之称。

今日无税碑的传说

历史资料记载:李化熙,字五弦,号白云道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明末曾先后职湖州司理、河间府推官、天津兵备道、四川巡抚,清军入关时接任陕西巡抚,时值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下,崇祯帝急传檄派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救驾。大军开进途中,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无奈下李化熙部队退守家乡周村城,励精图治,以待时局之变。使得周村城方圆百里不受战乱祸及,一时间四方富豪、商贾、百姓纷纷迁居来此。

后来,李化熙顺应时势,初任清朝工部左侍郎,兵部侍郎加都察院右都御吏,因政绩卓越,晋刑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顺治年间,借老母年事已高,辞官回乡待奉老母;临行时,辞别皇上。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李化熙言家乡赋税沉重,请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顺治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赋税不可免,念爱卿有功与朝廷,朕赐爱卿一道手谕,免除爱卿家乡一日税款,以示皇恩。”

李化熙遂领旨回乡,寻思免一日税何用,就把圣旨埋于祠堂下,不料,当晚埋圣旨处红光四射、大放异彩、十里可见,而且光华中似隐有巨龙浮动。次日李化熙只好取出圣旨供在家中,可是那夜光景却令李化熙百思不解。

恰一日听见门口吵闹,李化熙叫来管家责问:“为何门口如此喧哗,成何体统!”管家忙说:“是一老道姑天天来化缘,每次都来说只今日来化缘,明日不来,可不知何故第二日又来化缘。因看她年纪大施舍了几日,今天叫门房请她到别处化缘,她不听却要见大人,被门房拦住故此喧哗,不想惊动了大人。”李化熙正为圣旨烦恼忽听到“今日”二字,心中一动,忙叫管家把老道姑请进来,过了一会管家回来说“那老道姑闻听大人要见她,却不进门,只留下一破布包裹说送与大人,回头一转身就不见了。”

李化熙觉的蹊跷,忙命人打开包裹,只见包裹里是一块无暇碧玉上面满是云霞纹饰,正面刻有“元君”二字。李化熙寻思一下顿然醒悟,“碧”“霞”“元君”合起来不是“碧霞元君”吗?这是碧霞元君来点化自己。

于是他赶紧让地方官把皇帝圣旨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大街北首。这样不论哪天人们去看,都是“今日无税”,周村城由交税的“官集”变为不交税“义集”。同时李化熙组织“巡勇护街”兵丁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无赖、土豪恶霸。各地客商闻风而来,周村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

清朝刑部尚书李化熙在周村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经营税收上“打擦边球”大概就是从他开始的,他见当时周村税重抑商,就给当时的皇帝打了个报告,皇帝批示“今日无税”。李化熙则“胆大包天”,把皇上的谕旨刻成“今日无税”的石碑树在周村商业街上,皇帝的御批无人敢动,结果成了“大街”天天都是“今日无税”。

女儿对旱码头的感受

周村,是古代遗产地重点保护区,正所谓“中西结合,效果更好。”是啊,村的美景美不胜收。虽没有现代化的宏伟建筑,但却从骨子里透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成果。

来到周村大街,走进三益堂,据说三益堂是周村最早的印刷书坊之一,是明末清初由来自广饶县的付氏与几位亲友合资创办的。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版本,即在三益堂印刷出版的。过了三益堂,向南一直走,来到了民俗展览馆,民俗展览馆选取了婚、祝寿、纺织、生产、娱乐等与群众生活有关的场景,通过摆放大量的实物、人物模型和展板来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感受完了民俗风情又来到了丝市街的状元府,不瞒你说,这状元府确实是大啊,前前后后的占地面积三千三百三十余平方米,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90年),整座建筑为典型的北方四合园建筑风格、有三进院落,清砖灰瓦、雕梁画洞、气势宏伟,并建有花园和演武场,从那开始,我就立下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考上大学,当上状元,盖一栋属于我自己的“状元府”,虽说有点天真,但是,毕竟是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丝市街紧靠着的是银子市街,这条街可是有名了,杨家大院和大染坊可都在这呢,好景虽多,那咱们也得一个一个的看呀,来,先看杨家大院,那可是崇拜的地方啊,著名的杨家大将,可就是这的啊,现在已经成为一处新的展现近代鲁商生活原貌的景点。大染坊,想必大家都知道,电视剧《大染坊》就是在这拍的,看着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布从缸里出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感,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的一个大成就啊。从大染坊一直向南,就来到了魁星阁,它是由碧霞元君殿、魁星阁、观音殿三座不同宗教文化的大殿组成,佛、道、儒三教共处一地,经常有人去求神仙保佑自己的儿女靠上大学,至于是否灵验,至今无人知晓。

票号的产生

话说过去几个穷商人合伙卖柴草,可挣的钱不够回家过年。大年三十那天夜里,他们只煮了一锅稀粥,还没来得及喝,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一个赶骆驼的老人,老人要求借宿。三个商人本没有条件接待过客的,但面对大雪分飞、天寒地冻的时节,想到老人无处可去的困境,便腾出地方来,让老人过夜。饥寒中的老人见砚台上有稀粥,便索要一碗,喝完之后,还不足填腹,便再度索取,直到喝完了那一锅,然后睡去。

三个商人饿着肚子过了大年三十。第二天清晨,老人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了,可驼着的袋子却留了下来,打开一看,里面尽是银驼子。三个商人傻了眼,便去追那老人,可雪地茫茫,哪里找得到?怎么办?三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用这些钱创办票号,并以“银主”之名为老人立股。后来票号发了,三个商人都成了有钱人,但赶骆驼的老人却再没有找到。所以每个票号都供奉‘银主’,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财神。

最早在周村设票号的是:山西票号大德通、大德恒“唯吾知足”告诫天下人,人生在世不要以金钱为追求目标,君子取财有道,应知足常乐,才是人生一大快事。

周村的烧饼

周村烧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仁为原料,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如果是成包的,你打开就一气吃完,要是隔夜就不好吃了。

周村为什么叫“旱码头”那?

据邹城山水文化中心主任董伟指教说:“旱码头”是没有水的商品交换地方,当时周村在齐国的时候是商品聚集交换地,由于地方环境没有水路,给当时的商人商品的运输带来很大的烦恼,到周村交易的商人与日聚增,大量的商品需要一种运输工具应运而生:有四个木轱辘、两个车把,分别在车的两头,中间放商品,大约是5米来长,木头车子有了,可这么驾驶啊?前面有一个人驾辕人拉,后面有一个人驾辕推,如果是货物装高了,后面的人看不到前面的人,驾驶的方向就增加了难度,需要喊:腰!或者是靠!怎么利用风来助四轮木头车走那?有人就在车的中间加了船上用的帆,由此可以借风使木头车子在陆地上自由的跑起了旱船,加上周村的当时的繁荣商品交易的火爆“旱码头”由此得名,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做为周村旅游管理部门怎么保护“旱码头”知名品牌?挖掘好“旱码头”的齐文化的内涵,不必要抱着“旱码头”的金饭碗再喊饿吆!怎么理解“旱码头”?是诸多人困扰的事情。就要在这里设计一个可代表“旱码头”内涵的形象标志,那就是带帆的木头四轮车:四个轮子,两头都是车把,中间是帆,让中国人乃至外国人一看,啊!原来这就是旱码头!现在的“旱码头”现代的东西太多,直接影响了齐文化的古味,如果在这里经商的人员统一穿上齐国的古装招揽顾客,应是不错的经商手段,特色的供应邀请游客亲自制作,来亲身体验手工制造的乐趣!黄包车也不应停在博物馆里,放在大街的前面,完全可以租给游客享受去吧!”

不忍离开周村的“旱码头”

周村的“旱码头”把我们父子俩足足迷恋了三天,周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乡、百年商埠、纺织名城,"旱码头"是世人对周村的赞誉。“旱码头”是周村的名牌,我感觉 “旱码头”应是人们可观光、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在北方,实在是难得的古镇。如果在夜里, “旱码头”是溜光异彩,古色古香,让你沉醉在远古的时空隧道中,怎么不亲吻“旱码头”啊!我与女儿已经对周村的“旱码头”是留恋忘返,多么希望有机会再来淄博周村“旱码头”啊!

伊凡四世在对外扩张频频得分之际,国内政局出现动荡。宫廷内出现的事变使得伊凡四世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对贵族们严厉镇压。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长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别惊骇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号由此而来。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高烧不退。宫廷御医束手无策,马上就有消息说沙皇将不治身亡。沙皇病重的消息传出宫去,大贵族们马上就激烈的权力之争,为日后权力划分展开激烈争夺。争夺之激烈已经达到了公开程度。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伊凡四世竟奇迹般地复愈。从此就产生了有关伊凡四世的第一个传说:据说伊凡四世当时确实不治身亡,此后代替他秉政的是另一个人;另一种说法是伊凡四世当时确实未死,但高烧导致发疯,此后自称瓦西里·勃拉仁内,流浪民间。但这两种说法均未得到正史的认可。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同这一地区的邻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伊凡四世时代,俄罗斯的边境线是楚德湖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边境线与芬兰湾平行,距俄境到芬兰湾最近处仅70余公里。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领土扩张,而是具有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如果俄罗斯能够在芬兰湾建立一个港口,就可以贯通整个北方通商路线,自行出海,到英国、丹麦进行自由贸易,而不必途经波兰立陶宛王国或者瑞典;其次,没有港口城市,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海军,也就无法保证俄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存在。

1556年,俄军向瑞典发动了进攻。战争持续了一年,以双方签订诺夫哥罗德和约而告终。这场战争没有给伊凡四世带来任何实际结果:双方边境线依旧,各自归还了对方的俘虏。唯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瑞典无条件放回了俄军战俘,而俄方只在收到瑞典的赎金后才归还了战俘。

1558年,伊凡四世向立窝尼亚发动进攻。战争开始后,俄军节节胜利,连下四城,立窝尼亚骑士团遭到沉重打击。战争持续到了1559年,立窝尼亚实际已经不复存在,其领土划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丹麦三国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欧洲各国广泛流传着关于沙皇俄国的各种可怕的传说,欧洲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君主们很少有人到过莫斯科,道听途说的结果就是把俄罗斯想象成半开化的国家,把俄罗斯人想象成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可以说,欧洲是把俄罗斯和鞑靼人、奥斯曼土耳其相提并论的。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军事行动引发了欧洲的恐慌。接下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原本即将以俄军胜利告终的立窝尼亚战争变得长期化,参战各方停停打打,不断地和谈、开战,就这样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583年。最终俄罗斯也没能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持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以俄罗斯西北领土上的六座城市被瑞典占领而告终。

1560年,伊凡四世的皇后阿娜斯塔西·格林斯卡娅暴病身亡。实际上皇后死于投毒。四百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打开了格林斯卡娅皇后的棺椁,采样阿娜斯塔西的头发进行了化学化验,发现了体内大量的铅、汞和砷,这就证明了伊凡四世的皇后确实是被投毒谋杀的。

在丧妻之后,伊凡四世的性格大变,日益变得多疑冷酷。伊凡四世对周围近臣和贵族们的怀疑逐渐变为猜忌以致憎恨。本来就时时盘算如何巩固君权、削弱贵族势力的伊凡四世变得烦躁暴戾,开始对大臣们斧钺相向。

1562年,伊凡四世宣布消藩,直接剥夺了所有贵族的领地,宣布所有俄罗斯的土地为沙皇一人所有,也大概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时的沙皇俄国是典型的分封建制的君主集权国家,所有受分封的督军、贵族各自代表沙皇统治自己的领地,也就是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一来,失去领地的贵族们变成了依靠国家俸禄生活的公务人员,不但权力遭到剥夺,在经济上也陷入受制于沙皇的境地。

沙皇的举动招致了众多贵族们的齐声反对,在遭到镇压后很多贵族暗中联络波兰立陶宛王国,甚至个别激进的贵族们策划推翻伊凡四世,另立沙皇。这使得伊凡四世开始对贵族们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

伊凡四世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贵族出身的大臣。正因为他们的非贵族出身,才获得了沙皇的信任。而这批近臣也不遗余力地依靠铲除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来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与欢心。在这批近臣中,最出名的就是名为格里高利·斯库拉托夫的御前侍臣,因其身材矮小,人送外号矮子斯库拉托夫。

1564年12月3日,伊凡四世离开莫斯科,前往莫斯科附近的小城亚历山德罗夫。在这里,伊凡四世向莫斯科的宫里发去手谕,指责莫斯科的主教和贵族们勾结波兰立陶宛王国,指责他们叛国,伊凡四世称自己因此深觉受辱,宣布退位,不再当沙皇。但同时伊凡四世有没有指明谁来继承皇位。手谕传到莫斯科,朝中大臣们和主教均无言以对:众人皆知,伊凡四世的所谓叛国指控纯属凭空捏造,宣布退位却不指明继承人,是明摆着在做出姿态。但这些大臣又不愿做谄媚献谀之徒,不愿公开对伊凡四世歌功颂德,大表忠心,最后只好沉默,不做应对。

莫斯科群臣的沉默激怒了伊凡四世,他把这种沉默看成是对其不忠的表现。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消藩区,并在消藩区属地挑选精壮青年,严加训练,建立了沙皇禁军。所谓消藩区,就是沙皇直辖区,在行政上直接受沙皇管辖。消藩区覆盖了莫斯科周围的几个城市,还有莫斯科城内的几条街道。在消藩区内,执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军,禁军集司法、审判和执法于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负责。这就使得伊凡四世可以随时按照个人意愿,逮捕任何一个人,不经任何司法程序随意定罪,加以处置。

禁军士兵们骑着马,全副武装,身后背着扫帚,象征着要扫除一切叛国者;马颈下挂着狗头,象征着对沙皇的忠心,随时准备按照沙皇的意愿咬死任何人。他们终日在消藩区内巡行,逮捕了大量叛国投敌的贵族,大多数被逮捕者很快就被处死,极少部分人侥幸得以全生,但被流放到北部高寒地区。据史书记载,有时在一天里处死的人之多,以致流经亚历山德罗夫的舍尔纳河被染成了红色。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认为的贰臣之后,回到了莫斯科。这时候伊凡四世的独裁权力达到了顶峰,全俄罗斯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于发表任何与沙皇相左的言论。

在贵族们集体失声之际,只有代表神权的教会,敢于公开反对沙皇。1568年,德高望重的都主教菲利普拒绝支持伊凡四世的消藩制度,并多次声言沙皇的举动是逆天而行,不符合基督教义。伊凡四世并未因为都主教德高望重、以上帝名义代言就有所忌惮,暴怒之中下令将菲利普都主教投入监狱,次年被矮子斯库拉托夫扼死在狱中。

对贵族们大肆杀戮之后,伊凡四世并未罢手,清洗和镇压浪潮被沙皇禁军进一步放大。根据密报,伊凡四世认为诺夫哥罗德暗中和波兰立陶宛王国勾结,图谋叛变,于是派禁军前往该城,大肆进行逮捕和处决,诺夫哥罗德被禁军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过程中展现出的恐怖手段,获得了伊凡雷帝的称号。

但另有史料表明,伊凡四世的独裁有可能被夸大了,镇压和清洗没有达到传说中的规模,例如他就曾亲自赦免了很多贵族,而且严格恪守基督教教义,清明行政。身为沙皇,每天清晨四时就起床处理政务,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堂内做祈祷。以虔诚的东正教徒自居的伊凡四世,竭力展现宽宏仁慈的一面,但还是背负上了暴君的恶名。

现在有关消藩前后的历史,大多出自外国驻俄罗斯使节们和反对伊凡四世的贵族们的记载。当时俄罗斯当时印刷出版远不如欧洲不发达,俄罗斯宫廷史官记载的历史传播范围远远不如前者。换句话说,伊凡四世丧失了话语权,在新闻战中败给了反对派。但在当时,伊凡四世并不关心自己的历史名誉,他关心的只是如何巩固君权。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敌的大举入侵。南方一直寻隙觊觎俄罗斯的克里木汗国集结兵力,开始进攻俄罗斯。

此前克里木汗国一直没有停止对沙皇俄国南部地区的侵袭,远在伊凡四世消藩之前,克里木汗国就曾在1552年联合土耳其盟军,出动7千余骑兵,打到图拉附近,被当地守军击退;后又集合了6万余人的军队再度大举入侵,但被舍列梅捷夫大公率领的7500人的精锐射击军再度击退。

1571年,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奥古斯特劝说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进攻俄罗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鞑靼人诸汗国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发誓要恢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故而作了充分准备,进军北伐。这一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了汗国的4万精兵,此外又征集了大小诺盖汗国、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出兵北上。很快,克里木汗国的联军就抵达俄罗斯腹地,占据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并没有计划进攻兵精粮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来投奔克里木汗的俄军。据叛军透露的情报,俄罗斯不但因消藩引发政局动荡,而且这一年又发生大面积饥荒,加之爆发瘟疫,因饥饿和瘟疫致死的人多达数十万,莫斯科城内空虚,已经无力对抗克里木军队。德夫列特闻言,立即决定全力进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在力量对比悬殊之际仍未敢轻敌大意。他派出少量部队佯攻俄军防守严密的莫斯科南大门谢尔普霍夫要塞,自己率领主力绕过要塞,西进越过乌格拉河,从西南方向进攻莫斯科。莫斯科西南地区之有6千名守军,很快就全军覆没。此后德夫列特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

伊凡四世曾有众多妻子,史书上正式记载的就有七个或八个。按照东正教规定,沙皇只能三次成婚,其他的妻子均为非法,得不到教会的承认。在十月革命前,结婚生子等民政不是由行政部门来负责,而是教会才有权力承认婚姻是否合法和有效。伊凡四世的第一个妻子阿娜斯塔西在1560年夏被毒害致死后,伊凡四世于次年再婚,但很快第二个妻子也死掉了。此后伊凡四世的第三个妻子还未及成婚就死了,他就这样频繁再婚,直至第八个妻子。

教会只承认伊凡四世的前四个妻子是合法的。这四个妻子都是在教会承认后才正式被宣布为皇后。伊凡四世的频繁再婚在当时是很不同寻常的。

伊凡四世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一方面严格恪守教义,但另一方面在结发妻子被害后,性格变得多疑暴戾,续弦妻子中有几个就是遭到伊凡四世猜忌,在暴怒中下令被毒死或是扔到河中溺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伊凡四世一直想生一个继承人。

伊凡和阿娜斯塔西一共生了五个孩子,长女安娜和次女玛丽娅都在幼年夭折。此后伊凡又生了个儿子德米特里,本可立为王储,但在德米特里两岁的时候,被保姆失手坠入河中,溺水身亡。伊凡和阿娜斯塔西此后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伊万,另一个是弱智的幼子费奥多尔(历史惊人地相似:当年伊凡四世的弟弟尤里也是弱智)。伊凡四世和其余合法的三位妻子均无子嗣,这样伊凡膝下只有伊万和费奥多尔两个儿子,费奥多尔弱智,不能继承大统,伊万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遂被立为王储。

1580年,伊凡四世最后一次结婚。末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伊凡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季米特里。因为这个婚姻为得到教会承认,季米特里被认为是非法所生的私生子。

就在这一年,在伊凡四世的住持下,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举行大婚,新娘是消藩时期禁军将领戈东诺夫的女儿伊琳娜。婚后,戈东诺夫家族成为皇亲,故而全家被加官进爵,家族长子鲍里斯,也就是国舅,被册封大贵族称号。 1581(年另说1875年),伊凡四世在亚历山德罗夫的行宫中意外发现王储伊万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儿媳)身穿单衣在公众走动,穿着不符合礼仪规定,不禁勃然大怒,对儿媳大骂,并扔出权杖。此时儿媳已经怀孕,因惊吓过度而流产。王储伊万赶到,上前想要保护妻子,拉开暴怒之中的伊凡四世,结果被伊凡四世用手中的权杖击中头部,头破血流而死。

 俄罗斯著名画家伊利亚·列宾的经典杰作《伊凡四世杀子》,就是以这个历史场景为题材创作的。画中表现的是1581年11月16日那一天,伊凡四世在暴怒之中用沉重的权杖击打儿子伊万的头部后,从狂躁中清醒过来,头发蓬乱的伊凡雷帝跪坐在铺满了红地毯的地上,右手把儿子搂在怀中,左手试图捂住儿子头上血如泉涌的伤口,眼中流露出惊惶恐惧和无助的神色。而王储伊万双目无光,半躺在伊凡雷帝怀中,但仍然左手支地,似乎试图挣扎着站起来。沉重的金属权杖沾满鲜血,被遗弃在一旁。这幅杰作至今仍收藏在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王储伊万死后,伊凡四世除了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以外,再没有继承人了。虽然伊凡的末任妻子给他生了儿子季米特里,但很多人认为他是非法所生,不能立为王储。伊凡四世无可奈何,只好将费奥尔多立为王储。正如列宾画中描绘的那样,沾满鲜血的权杖被遗弃一旁,留里克王朝在伊凡雷帝之后,马上就要皇权落地了。 1582年,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人,为了获取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和无尽资源,大举入侵西伯利亚汗国。面对装备了精良火器的哥萨克军队,尚处于冷兵器时代的西伯利亚汗国很快就陷落了。继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之后,又一个鞑靼汗国灭亡了。

尽管西伯利亚汗国灭亡后,广阔的西伯利亚成为沙皇俄国的领地,但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对年迈的伊凡雷帝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了。

晚年的伊凡逐渐陷入昏乱,终日不理政务,常常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以接见外宾,向客人炫耀所藏珍宝为乐。

1584年3月初,从威尼斯来了一位特使,前来莫斯科,要求觐见伊凡雷帝。当特使来到莫斯科地界时,被守城的卫兵拦下,通知他沙皇身体欠佳,暂不见客。3月10日宫中传出消息说,伊凡雷帝病倒,16日,有消息说沙皇身体情况极剧恶化。18日午后,克里姆林宫里的丧钟敲响,宣告伊凡雷帝病逝,时年54岁。

伊凡四世死后,医生的结论是沙皇死于血感染。但沙皇被毒害的流言也同时不胫而走。百年后的一份历史资料说,沙皇的近臣给他服下了含有毒药的食物。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大贵族鲍里斯·戈东诺夫和别利斯基大公两人联手,除掉了伊凡雷帝。

五个世纪以来,关于伊凡雷帝一生的功过一直争论不休。他从1538年开始亲政,在位时间接近半个世纪。虽然历史上说伊凡四世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麻,但他下令处死的人总计有3000多人,平均每年百人,其中包括各类刑事犯。这在当时的欧洲君主中也绝非残暴,看来关于伊凡四世的描述不乏夸大成份。

伊凡四世亲政之始,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包括没有能力实际统治,但是建立了居民点的偏远地区,一共28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伊凡四世统治末期,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540万平方公里。这已经比其他所有欧洲国家的总面积加起来还要大。和祖辈伊凡三世、父辈瓦西里三世相比,征服喀山汗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征服诺夫哥罗德和斯摩棱斯克,此外阿斯特拉罕汗国被征服,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并入俄国版图,南方的大小诺盖汗国、东方的西伯利亚汗国在被击败后称臣,南方草原上的哥萨克人也成为沙皇俄国的忠实保卫者。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的人口也快速增长,沙皇直接统治下的总人口达到1200万人,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欧洲的最大国家。

此外,伊凡四世还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的重大改革,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俄罗斯国家的整体实力,对日后俄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尽管伊凡雷帝在消藩时期的大举杀戮造成国内政局动荡,招致强敌入侵,造成惨重损失,但最终俄罗斯还是保持了独立和完整,并很快地恢复了过来,在劣势中顽强抗争,凭借微弱的兵力一举击败强大的克里木联军,使得克里木汗国一蹶不振。

  霍邑大捷后,义军临敌,势如破竹。

  八月八日,义军攻下临汾郡,慰抚士民,如霍邑县。

  八月十二日,大军进驻绛郡城北部的鼓山。绛郡通守陈叔达闭城据守。

  八月十三日清晨,义军开始攻城。

  李世民向城楼上的陈叔达劝诱道:“陈将军出身帝胄,名称海内,入隋后久不迁调,屈居通守。将军难道忘了亡国之辱,甘愿背逆天道而助纣为虐么!如今隋主无道,义军绥靖,广纳贤士。我将士一旦入城,将军与隋军玉石俱焚,那时你悔之无及。望将军三思!”

  这一番话,说得陈叔达先愁肠百转,继而豁然开朗,遂开城以绛郡之地献于义军。李渊深爱其才,优礼有加,令他与温大雅共掌机密。

  义军兵不血刃,拿下绛郡后,于八月十五日进兵,攻打河东郡龙门县。

  恰在此时,刘文静与突厥大臣康鞘利率五百突厥援兵和两千匹战马,赶到李渊大营。

  李渊大喜,称赞刘文静道:“我正担心突厥兵来得太多,来得太急,扰掠百姓,打乱我军全盘计划。未想到我大军西南进击到黄河边上,突厥援兵才到,而且兵少马多。这都是你能言善辩、不辱使命的功劳啊!”

  文静称谢。

  二人拟议,待义军在龙门稍事休整后,即进攻真正的强敌──据守河东的屈突通。正待要请裴寂、建成、世民等来共同商议,门吏禀报,有汾阴人薛大鼎、河东户曹任环求见。李渊召见了他们,薛大鼎献计道:“唐公如今兵临秦、晋间,窃以为大军不必再南下攻取河东郡,而从龙门直接渡河入秦,然后南下冯翊郡,攻取隋朝的大粮库永丰仓。传檄远近诸郡,关中可坐而取之。”李渊大喜,准备依计而行,并聘命薛大鼎为大将军府察非掾。然而,许多将领仍主张先攻取河东。

  一时争议不下,任环进一步说:“关中众多豪杰义士,翘首以盼义军收拾京师。我在关中任职多年,了解众英雄的为人。请让我前去晓谕利害,他们必然望风而归顺义军。义军如从梁山渡河,直取韩城,威逼郃阳。冯翊太守萧造,乃一介文吏,定然望风请降。关中群盗,孙华最强。孙华之徒,早有归义之心。义军到来,孙华等定然望尘远迎。义军然后乘机南下,直取永丰仓。纵然未取得长安,关中也指日可定了!”

  李世民、刘文静等,皆以为此计划可行。李渊十分高兴,立授任环为银青光禄大夫,参谋军事。

  八月十八日,李渊进至汾阳,作书招抚孙华。

  八月二十一日,大军兵取壶口,河滨的百姓一日之内,献上渡船百余艘。李渊乃设置水军,准备渡河。

  八月二十四日,孙华从郃阳轻骑渡河至龙门,拜见李渊。

  李渊亲手拉着孙华与自己并坐,以示优待,并厚礼褒奖,封孙华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授其为冯翊太守。其部下有功者,孙华可自行封赏,李渊也一并从厚赏赐。同时,派孙华先返回河西,为迎接大军做准备;接着派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和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率步、骑兵六千人从梁山渡河,驻防在河西,以等待大军。派任环为招慰大使,赴韩城游说。

  临行前,李渊对王长谐说:“屈突通精兵不少,其河东与我相距不过五十余里,却不敢来战,足以证明其部下并不服从他的号令。然而,屈突通很担心因据战坚守,招来罪名,又不敢不出战。如果他渡河攻击你们,我就会乘虚而进攻河东,河东郡城定然守不住;如果他闭门不出,全军守城,那么你们就出奇兵,截断蒲津桥。从前面扼断了他的咽喉,从后面控制了他的背部,他进退无路,定然为我所擒。”吩咐已定,众人依次出发。

  任环一到韩城,凭他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韩城县令举城投降义军。

  九月七日,张纶又攻下龙泉、文成二郡,俘获文成太守郑之寿,彻底消灭了太原以西隋军的残余势力,和李渊大军得以会合。

  同一天,屈突通果然如李渊所料,派虎牙郎将桑显和率数千兵渡河,偷袭王长谐大营。王长谐猝不及防,义军小败。孙华、史大奈率机动骑兵巡防时,听见军营厮杀声,连忙赶到,从后攻击桑显和。王长谐见援军到来,与孙华等前后夹击。桑显和大败,扔下几千具尸体,率残部逃回河东城。为防义军追上,桑显和毁掉了身后的蒲津桥。

  九月八日,冯翊太守萧造自知力孤难支,为保全城百姓免遭刀兵之灾,乃献城投降义军。

  九月十日,李渊率各路军围攻河东郡城,屈突通坚守不出。

  决战间,僚众部下又拥戴李渊领太尉之职,增置官职。李渊遵从了大家意愿,自领太尉,高官封赏。

  屈突通据守不出,河东城一时难以攻下。关中豪杰来投奔义军的,每天数以千计,并诚邀义军入关,攻取长安。

  李渊一时想率兵西入长安,但又犹豫不决。

  裴寂进言道:“眼下,屈突通率精锐之师守坚固之城,我们如果不攻克它而西去,至时如攻不下长安,退兵时就会被河东所阻抗,腹背受敌。这是非常危险的。不如先攻克河东,然后再西进长安。长安依凭屈突通为援守。屈突通一旦失败,长安城也就指日可破。”

  李世民反驳道:“裴公所言差矣!兵贵神速,我军凭着连获胜仗的兵威,指挥着士气高涨的各路归顺义师,一鼓作气,勇往而进。长安守军,望风惊惧,谋士未及出谋划策,兵将未及决定迎战,我大军已到城下。拿下长安,就如摇落枯枝叶一样容易。如果逗留在此,久攻不下,为其所弊,等到长安城筹划防备停当,以逸待劳,对付我军,那时为攻长安城,坐费时日,众民涣散,我军先机尽失,大势必去。况且关中各路诸侯,我无所属,我军不可不招安为我所用。屈突通不过一介作茧自守的虏囚,根本不足为虑!”

  李渊劝解道:“你二人说的都有理,不要再争了。我自有主张。众将听号令:我自率部先渡河西进,诸将围攻河东。”众人这才分头准备。

  此时,朝邑县法曹靳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归降,华阴县令李孝常以永丰仓归降,并答应迎接已渡河的义军。京北府谷县守官派人前来请降。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军先行渡河。

  九月十六日,至朝邑,靳孝谟等焚香迎候,关中的士民归顺者蜂拥而至。

  当日,李渊进住炀帝的离宫长春宫,并在宫中接见关中归顺的众豪杰。

  九月十八日,李渊派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率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屯驻永丰仓,守御潼关,以防东来的隋军。慰抚使窦轨等,受其节制。

  冠氏长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及世民妻兄长孙无忌等求见李渊。李渊久闻这几位的才名,以很隆崇的礼节接待了他们。量才使用,任命于志宁为记室、颜师古为朝散大夫、长孙无忌为李世民渭北方面军行军典签。

  屈突通听说李渊已渡河西进,便令鹰扬郎将尧君素代理河东通守,驻守蒲坂,自己率兵数万追击李渊。中途被刘文静所阻拦,进退不得。听说将军刘纲守护潼关,驻扎在南城,想前去与刘纲会合。王长谐探得消息后,便先率奇兵袭击刘纲,将其斩首,占据南城,阻击屈突通。屈突通只好退向北城。

  李渊得知屈突通随后追来,便派大将吕绍宗攻打河东。尧君素据城坚守,吕绍宗久攻不下。

  李渊正要发兵援助,门吏禀报有堂弟、女儿及女婿的使者到来。李渊赶快召见。待使者禀报完毕,李渊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说:“真是意外之喜,意外之喜!”原来,柴绍在长安接到李世民密信时,便对妻李氏说道:“令尊大人要起兵太原。我二人如果同行,容易引起怀疑;若一同留在这里,定然会被官军抓捕。如今该怎么办?”李氏说道:“你赶快奔赴太原,响应举义。我一个妇道人家,容易躲藏。我自己会妥善安顿,你尽管放心前去!”柴绍遂连夜赶往太原,后与建成等一同到达。

  李氏回到户县别墅,广散家财,招募壮丁,聚众自守。李渊堂弟李神通,此时也从长安逃入户县南山中,与长安大侠史万宝等拥众起兵,以响应李渊。西域胡商何潘仁,据周至司竹园为盗,有众数万人,劫持隋朝前尚书右丞李纲,逼其为长史,声势颇大。李氏派家奴马三宝,说动何潘仁与李神通结盟,合力攻下户县城。李神通部下超过一万,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以前乐城县令令狐德棻为记室。

  李氏又派马三宝去劝降关中盗首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李仲文等皆愿意率众听从李氏号令。西京留守屡次发兵征讨何潘仁等,均被何潘仁等打败。李氏又率兵攻打周至、武功、始平诸县,都一鼓而下,部众达到七万余人。

  隋朝左亲卫段纶也娶了李渊之女为妻,听说岳父起兵太原,便聚众万余人,在蓝田起事。

  当李渊渡河至长春宫后,李神通、李氏、段纶分别派使者去迎接李渊。李渊听到堂弟、女儿、女婿不仅完好无损,而且还带来了三支生力军,好不快意!连忙手谕褒奖,封李神通为光禄大夫,其子道彦为朝请大夫,段纶为金紫光禄大夫;命柴绍速率数百骑兵,赴终南山迎接李氏。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等关中群豪,均归顺李渊。李渊一一手书嘉奖令,予以慰劳,并授官职,令他们各守地盘,受敦煌公李世民节制。

  李世民大兵所至,吏民和群盗归顺如流。李世民选择其中的俊杰之士作为僚属。大军驻扎泾阳,队伍也壮大到九万多人。

  九月二十四日,李氏率精兵万余人与世民在渭北会师。兄妹二人相见,分外欣喜。李渊嘉奖李氏与柴绍,可并置幕府,李氏军号称“娘子军”。

  平奴贼数万人,围攻扶风太守、窦琮之侄窦琎,数月未能攻下,贼兵粮草将尽。丘师利派弟弟丘行恭率五百人,带着米面酒肉,送往奴贼大营。奴帅大喜,长揖致谢,邱行恭手起刀落,将贼帅斩首,然后对众贼说:“你等本来都是良民,为何要奉奴为主,被天下人蔑称为奴贼!如今我有一条光明大道,不知诸位愿不愿意相从?”贼众见主子已被杀,慑于行恭威势,便一齐跪下,说道:“我等都愿改随将军号令。”丘行恭就率领他们和兄长师利共赴渭北,投靠李世民。李世民封行恭为光禄大夫。

  隰城县尉房玄龄,赴军中拜谒李世民。二人一见如故,晤谈深夜,相见恨晚。李世民聘房玄龄为记室参军,倚重为主要谋士。房玄龄也深感得遇知己,尽心竭力,出谋划策,颇有鱼水之欢。

  此时,长安城由炀帝之孙代王侑留守,由隋刑部尚书、代理京兆内史卫文升辅佐。卫文升年老力衰,听到李渊将要进攻长安,忧惧成疾,不能理事;仅有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奉代王之命据守长安。

  九月二十一日,李渊至蒲津关。

  二十二日,从朝邑渡过渭河,至永丰仓,慰劳军民。开永丰仓,赈济饥民。

  二十三日,返回长春宫。

  二十四日,率军进驻冯翊城。命刘弘基、殷开山分兵西取扶风郡,六万大军南渡渭水,屯驻长安故城。长安城守将迎战,刘弘基出奇兵袭其背后,大破隋军。

  李世民率大军赴周至司竹园,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都率部下迎接世民。大军会合,共有十三万人马,进驻阿房宫故城。义军军令严整,秋毫无犯。

  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从周至派使者禀告李渊,请求约定围攻长安的时间。李渊听使者禀报完后,放心地说:“屈突通自打东去守河东后,再也不能返回长安,我不用再担心他了。”遂命李建成挑选驻守永丰仓的精兵,从新丰杀向长安东北的长乐宫故址;李世民率领新收抚的各路军马,屯驻长安城西北,等候围城的号令。

  关中以北的延安、上郡、雕阴等郡,遣使向李渊请降。

  九月二十八日,李渊率大军离开冯翊,开往长安。所经之地,百姓夹道欢迎。李渊尽罢沿途的离宫苑囿,放出宫女,让他们与家人团聚。

  十月四日,李渊抵达长安,驻扎在长安东门的春明门之西北部。各路军马汇集,共有二十多万人。李渊一面命各路军马严守营寨,不得擅入村落,侵暴百姓;一面多次派使者,至长安城下,晓谕卫文升等,表明自己拥立代王,复兴隋室之意。使者却被城上守军乱箭射回。

  十月十四日,李渊命各路军马围困长安。李世民、刘弘基、殷开山等从北面出兵,李建成率部从西北部出兵,柴绍、李仲文等从城西南出兵围城,李渊从东面出兵,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

  十月十七日,李渊大营迁往城东南的安兴坊。

  十月二十五日,李渊令各路大军开始攻城,并严申号令:“不得侵犯隋主七庙及代王、宗室,违令者夷灭三族!”左光禄大夫孙华身先士卒,攻上城头,不幸为流矢射中身亡。攻城义军遭到了守城隋军的顽强抵抗。由于长安城城池坚固,城内武器补给充足,义军久攻不下,双方死伤都很严重。

  十一月九日,建成手下军头雷永吉,身披坚甲,手提大刀,在部下的掩护下,先登上城头,砍掉隋军的旗帜,为登城敢死队杀出一条血路,进而很快控制了城门。大军一拥而入,长安城终于被攻破。城内隋军,见义军已经入城,遂一哄而散。

  代王侑正在东宫,左右侍从也逃个精光,仅有侍读姚思廉在身旁。义军先头部队的一队士兵正要上殿捉拿代王,姚思廉厉声呵斥道:“唐公兴举义兵,号称匡扶帝室,拥立代王。你等不可无礼!”士兵们被他的威严所震慑,就停下来,守立在大庭的两侧。

  军校很快就去请来了李渊。李渊先向代王行过臣礼,在表明拥立之意后,请代王迁居隋宫正殿大兴殿后面,令姚思廉先扶代王至顺阳阁歇息。处理完毕后,李渊临时住在长乐宫,和长安百姓约法十二章,废除了隋朝所有的苛役和禁令。长安百姓无比欢欣。

  李渊刚起兵时,长安留守阴世师等挖掉他的祖坟,毁了他的家庙。等攻入长安时,卫文升已死,李渊遂于十一月十一日,将阴世师、骨仪等押赴刑场,历数其抗拒义军、贪婪暴虐、残害百姓的罪状后,斩首示众。

  为了不致引起已降的隋朝官员的惊恐,李渊只杀了十几个罪大恶极者,其余不咎既往。

  马邑郡丞李靖,向来与李渊不合。李渊留守太原防备突厥时,李靖就预见到李渊必将起兵,于是将自己锁在囚车上,从马邑前往江都,向炀帝告发。走到长安时,因道路被阻,留在了长安。

  李渊攻克长安后,搜捕到李靖,准备将其斩首。临刑前,李靖大喊冤枉:“唐公兴举义师,本是为了替天行道,扫除暴乱。怎能不顾大业,仅因为个人恩怨,而枉杀志士呢?”

  李渊说道:“我佩服你的胆识,可以不因个人恩怨而杀你。可是你自锁作囚,赴江东告发本座。这难道是为天下大义吗?”说完,便命刀斧手行刑。

  忽听得有人连喊:“刀下留人!”待来人走到近前,却是次子世民。他未容喘过气,便向父亲求情道:“父亲可记得韩擒虎之言?当今天下,可谈兵略者,惟李靖一人而已。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父亲何不留他将功补过,亦落得不计嫌隙的美名!”

  李渊这才说道:“既是我儿求情,暂且饶你一死,你可好生竭忠尽智。若再桀骜不驯,定斩不饶!”

  李世民令李靖谢过父亲,引入自己府第,待若上宾,置为幕僚。原来,世民在太原时,曾与李靖有一面之交,知其有将帅之才,因久未遇到明主,自囚获罪。世民知道后,才极力相救。此后,二人常彻夜晤谈,颇有知音之赏。

  十一月十五日,李渊主持仪式,迎立代王侑,在天兴殿即皇帝位,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义宁,即以炀帝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

  十一月十七日,李渊从长乐宫移居长安城里。

  新皇帝以李渊为大丞相,假黄钺,使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以琥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每日于天兴殿东的虔征门处理军国政事。

  十一月十九日,新皇帝下诏,命朝中军国事务,文武官员任免、赏罚,宪章设立,无论大小巨细,均归相府全权处置。惟有祭祀天地、宗庙,可奏知天子。这新天子杨侑,年仅十三岁,还是个不更世事的少年,纯粹是李渊掌上的玩物。所以,一切也不得不由丞相李渊说了算。

  李渊既为名正言顺的丞相,便广置丞相府官员: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何潘仁派李纲谒见李渊,李渊颇为赏识,留他为丞相府司录,专掌选举事。又以前考功郎中窦威为司录参军,专定礼仪。

  十一月二十二日,封李建成为唐国世子,以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李渊既已完全控制京城长安,便开始着手解除长安四周的各路军阀的威胁。

  建都天水的西秦皇帝薛举,派其子薛仁杲攻打扶风郡,举兵三十万谋攻长安。听说李渊已定长安,自为丞相,便专意围攻扶风郡。

  李世民请命,率部征讨薛举。

  李渊又命姜謇、窦轨出兵,安抚陇右;命侄儿、左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秦岭以南,府户曹张道源招慰潼关以东地区,配合李世民的军事行动。

  十二月十七日,李世民率部攻击围困扶风的薛仁杲。在渭水之滨,将薛仁杲杀得大败,斩首数千级,一直追至陇山的垅坻。薛仁杲逃入天水城,闭门不出。薛举见李世民兵势正盛,担心他越过陇阪,直取天水,便准备投降李世民。后经大臣郝瑗劝阻,方才作罢。

  李世民解了挟风之围,大守窦琎开城迎接世民。

  十二月十九日,平凉留守张隆率部归顺李世民;

  十二月二十一日,河池太守萧瑀以及汉阳郡守官相继归降李世民。李世民上奏,封窦琎、萧瑀为礼部尚书、宋国公。

  而其他几路招抚大使,则不如李世民那么幸运。姜謇、窦轨进兵至长道县,即被薛举的兵马打得大败而还。通议大夫刘世让赴千阳,招抚千阳贼帅唐弼余党,遇上薛举,战败被俘。

  与此同时,刘文静将屈突通阻断在潼关北城一月有余。屈突通为求速战取胜,派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大营。刘文静与左光禄大夫段志玄全力苦战,桑显和只身脱走,其部下尽为刘文静所俘虏。屈突通更加势单力孤。

  部下有人劝他投降,屈突通哭泣着说:“我一生奉事文帝和当今天子,深得他们的恩宠。食君之禄而不能为其分忧,我不能做此等不忠不义之事。”然后,又常常抚摩着自己的脖项,感叹道:“我迟早要为国家引颈吃这一刀!”以此勉励将士,常常流泪满面,部下也因此拥戴他。

  李渊入长安后,派兵保护屈突通家属,颇为周到。此时,遂派屈突通家僮赴潼关,劝说其归降。屈突通立即将家僮斩首。当听说长安已为李渊平定,家属被李渊当作人质,屈氏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率兵东去,将往洛阳。等他刚一出城,桑显和即以潼关城归降刘文静。

  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与桑显和率精锐追赶。追到稠桑,屈突通列阵自守,与义军对垒。窦琮派屈突通之子屈寿前去劝说,通大骂道:“从前我与你是父子,今天我和你是敌人。看箭!”说完,便命部下用箭射他。

  显和急忙向屈突通部下大呼道:“如今京城已被丞相平定,你们都是关中人,朝东去,想到哪里?”这些关中子弟一听,纷纷放下武器,向义军投诚。

  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便下马向东南跪拜而哭道:“我主明鉴,臣屈突通兵败力屈,实在不愿有负陛下,此心天地可鉴!”军士将其拘禁起来,刘文静命令将他送往长安。

  李渊深知屈突通乃忠诚耿直之臣,任命其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李世民爱其勇猛,要到麾下,李渊遂又命他兼秦公行军元帅府长史。

  河东城久未攻下,屈突通请命前去劝降,招抚守城的老部下尧君素。二人见面之后,不胜感慨,纷纷泣涕下泪。屈突通因已在世民面前夸下海口,便对尧君素说:“我军败局已定,唐王义旗所指,莫不响应。形势已到了这个地步,阁下宜早日归顺义师。”

  尧君素说:“阁下为国家大臣,当今天子委托阁下镇守关中,代王以江山社稷托付于你,你为何要背叛国家,苟活着投降敌人?现在又来为敌做说客。阁下所乘战马,就是代王所赐,阁下有何面目再骑它啊!”

  屈突通说:“唉,君素,我实在是力屈而降啊!”

  君素说:“眼下我还没有力屈,阁下不必再多说!”

  屈突通惭愧而返。

  隋恭帝义宁二年正月,新年来临,长安城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氛。作为皇帝的杨侑,却极不情愿地诏命大丞相李渊可享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特权。

  为显新年新气象,一月二十二日,李渊命世子李建成为左元帅、秦公世民为右元帅,率大军十余万人,攻打东都洛阳。

  炀帝自至江都,荒*日甚,曾对镜自照,对皇后萧氏说:“好头项,谁当斫之?”

  由于奢靡无度,江都粮尽。随从侍卫,多为关中人,思乡心切,见炀帝朝不保夕,私下谋议叛乱。虎贲郎将司马德戡、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将作少监宇文智及、虎牙郎将赵行枢谋杀炀帝,拥立许公宇文化及。

  三月十日夜,司马德戡、裴虔通率叛军攻入成象殿,校尉令狐行达、马文举逼着炀帝退回寝宫。炀帝持白绢交给令狐行达,由其缢死。死后由萧后及宫人撤下漆床板,草草做了一副小棺材,和赵王一起埋在江都离宫西院琉珠堂。

  至此,炀帝自弑父登基,荒*残暴,将士离心,到被弑身亡,在位仅十三年,就葬送了隋家大好江山。

  司马德戡等拥立宇文化及为丞相,总揽江都事务。

  这宇文化及一旦大权在握,便露出奸佞本相。他将萧后及炀帝所置后宫,一齐据为己有,*乱残暴,甚于炀帝。他令卫将军陈眣留守江都,自己挟持萧后、秦王浩,向长安进发,抢夺江都百姓舟船,取彭城水路西归。至彭城,水路不通,又抢夺百姓牛车两千余辆,由陆路西进。

  司马德戡、赵行枢等谋杀宇文化及,反被宇文化及诛杀。

  行至河南郡,李密守巩、洛,以阻挡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不能西进,只好入驻东郡。

经过上次更新后,新征服赛季中开启了全新的剧本“群雄讨董”。在这个版本中,除了已有的传统势力和流浪军两种发展道路外,又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势力阵营以供选择——董卓势力。

在之前的数次更新中,我们了解到董卓势力一些相当明显的特点。

首先,赛季初期对传统势力而言是无法选择的雍、兖、豫三州,在此版本中正是董卓势力的起势之处。其次,董卓军拥有独特技术,个体战斗效率高,战术变化更为繁多。

得到这些信息后,大家可能都会对于出生在资源州有些喜忧参半,对于如何攻打高级地,如何找到九宫格建立主城等仍然存在疑惑。

在此,笔者为大家带来“群雄讨董”剧本的入门攻略,让大家对新的剧本玩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加入阶段

董卓势力并不是赛季刚开始就可以直接加入的,而是在天下大势汉室衰微达成之后,在地图各处刷新出东汉军营,玩家战胜东汉军营后将可以获得加入董卓势力的资格。

汉室衰微之后增加了新的天下大势太师乱京,这个阶段中将统计加入董卓势力的人数,在该人数达到上限或是太师乱京时间截止时,加入董卓势力的入口将会关闭。

因此,加入董卓势力的操作只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间段内进行。

加入董卓军的具体操作是对东汉军营发起攻击并战胜,以获得太师令和太师手谕。其中东汉军营共有两个等级,一、二级东汉军营的守军难度均为一支Lv5守军。

战胜一级东汉军营后可以获得一个太师令,即一个加入董卓势力的资格。而二级军营将额外提供五个太师手谕,可以用于邀请其他群雄势力直接加入董卓势力。

战胜东汉军营后,在界面上将会显示出“董”字,这时点击该按钮就可以进入到加入董卓势力的确认阶段。

确认后,玩家将加入到董卓势力,并重新选择出生地。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董卓势力,只有雍州、豫州、兖州三个州可以进行选择。

发展阶段

如笔者之前提到的,在进入资源州,成为董卓势力时,虽然建筑等级均得到了保留,但是出生时仍旧是处于临时营地状态,需要重新攻占九宫格来建立主城。

而在资源州中,很难找到低等级的九格土地。因此,董卓势力也为此提供了新的个人技术----扩编。扩编可以将武将的兵力上限提高2000,而且这一技术在成为董卓军之初就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消耗技术点。

这就意味着在成为董卓军之后,一支部队的兵力将可以直接增加6000,考虑到在汉室衰微达成时普遍的打地进度,进入董卓军时的部队兵力加上额外的6000兵力,能让大家顺利地攻打下四级地和一部分的五级地,从而重新建立主城。

同时,不消耗技术点的封邑技术,可以为成为董卓势力的玩家,提供所有资源高达4000/小时的产量,并额外增加10个领地上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董卓势力需要重新开局的问题。

  伊凡大帝 伊凡大帝

  伊凡四世,即广为人知的伊凡大帝,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伊凡雷帝对俄罗斯的影响深远,关于他的传说数百年来不胜枚举,对于他的历史评价也一直众说纷纭。传统上认为伊凡雷帝是一位暴君,生性冷酷无情,残忍多疑,视人命如草芥,尤其是晚年,对周围的大臣们几乎陷入病态的猜忌并大肆杀戮;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伊凡大帝是当时沙皇俄国出色政治家和学者,博览群书,重视教育,推行了大量在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年伊凡大帝的父亲瓦西里三世在病重之际,为了保障儿子日后的王位稳定,特意下诏建立了一个由七位大贵族组成的摄政会议,这七位贵族将辅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到十五岁亲政时为止。这七个人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重臣,其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为首,其次还有瓦西里三世的弟弟,也就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门庭显赫的瓦西里和伊万·舒伊斯基兄弟(另有父子的说法),另外三位是扎哈林,图奇科夫和沃伦佐夫三位大公。按照瓦西里三世的想法,这种安排足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保证年幼的伊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反对派云集的大贵族杜马。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病逝。三岁的伊凡即位,史称伊凡四世。虽然瓦西里三世在生前就规定摄政会议将辅佐伊凡,但实际对朝政最有影响力的还是伊凡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年轻寡居的叶莲娜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宠臣,一位名叫伊万·奥伯连斯基的贵族。在奥伯连斯基的支持下,叶莲娜逐渐产生了所谓垂帘听政的想法,于是开始着手清除摄政会议。

  这样,瓦西里三世去世还不到一年,大公国内部就开始分裂,以摄政会议的王党为一方,以叶莲娜为首的后党为另一方,权力之争拉开序幕。第一个回合的后党和王党之争以太后叶莲娜的胜利而告终。

  叶莲娜对王党下手的突破口是1534年夏天的高级将领叛逃事件。这年8月3日,总领莫斯科南郊重镇谢尔普霍夫城军政的别利斯基大公和名将利亚茨基叛逃,投奔立陶宛大公国去了。时隔两天,因受到叛逃事件影响,摄政会议中为首的贵族格林斯基大公被逮捕入狱(另有被杀的说法),接着沃伦佐夫大公也遭到逮捕。接下来握有兵权的别利斯基和沃罗滕斯基家族也受到牵连,多人被逮捕。在一系列逮捕之后,叶莲娜在奥伯连斯基支持下成为摄政王,实际独揽大权。

  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摄政期间,莫斯科大公国正在和立陶宛、克里木汗国和喀山汗国处于连年征战状态。为了保证莫斯科大公国的稳定发展,莫斯科大公国在这些军事冲突中占上风时,格林斯卡娅太后成功地这些敌对国家讲和。另外格林斯卡娅还推行了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在俄罗斯货币体系中补充了一个新的货币单位:戈比,按照欧洲习惯,规定戈比是卢布的辅币,100个戈比等于一个卢布。

  格林斯卡娅在摄政四年后的1538年4月3日,突然暴病身亡。史学界一致认为,太后格林斯卡娅是被毒害谋杀的。无论如何,年幼的伊凡成为孤儿。王党卷土重来,在格林斯卡娅去世后六天,就逮捕了太后的宠臣奥伯连斯基,将其投入监狱处死。以舒伊斯基兄弟为首的王党重新执掌摄政会议,操纵伊凡处理国政。舒伊斯基兄弟虽累世名门,但是对伊凡四世毫无敬意,欺负伊凡年幼,在宫廷上下为所欲为,甚至公开侮辱伊凡和他弱智的弟弟尤里。在瓦西里·舒伊斯基死后,伊万·舒伊斯基成为摄政王。

  舒伊斯基的摄政王没有当几天,就在1540年被大贵族杜马驱逐,取而代之的是为人正直的别利斯基大公。过了两年,舒伊斯基再次暗中活动,推翻了别利斯基,再次成为摄政王。舒伊斯基一上台,就对反对他的朝臣们大肆迫害,逮捕杀掉了不少支持伊凡和别利斯基的大臣。

  舒伊斯基在权势炙手的时候,只注意监视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却忘了盯住早熟的少年大公伊凡四世。1543年12月29日,在大贵族杜马开会期间,时年十三岁的伊凡四世突然命令手下卫兵逮捕舒伊斯基。尽管当时舒伊斯基在伊凡周围和朝中安插了不少党羽,但是事发突然,谁也没有想到伊凡能有此举,更不敢公开在朝堂之上反对大公。支持伊凡的大臣们趁机一举消灭了舒伊斯基在朝中的势力,同时推举伊凡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尤里·格林斯基为摄政王。

  1546年12月,伊凡四世决定开始亲政。次年1月16日,伊凡登上王位,正式自称沙皇。拜占庭大牧首约瑟夫和其他三十六位拜占庭教区都主教承认了伊凡的沙皇称号,得到了东正教会的认可,这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君权神授"和"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的认可,也就是俄罗斯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而莫斯科是君士坦丁堡的继承人这个神权和君权交织的双重法律认可。于是,沙皇俄国诞生了。

  伊凡登基后不到一个月,就举行大婚--皇后是阿娜斯塔西·科什金娜,是御前侍臣罗曼·扎哈林-尤里耶夫的女儿。阿娜斯塔西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以性格温柔,心地善良著称。罗曼家族因女儿为后而一跃成为显贵,从此自称罗曼诺夫家族。时隔百年,罗曼诺夫家族建立了俄罗斯留里克王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而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彼得一世,按照家谱推算就是阿娜斯塔西的侄孙。

  雄心勃勃的少年沙皇开始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547年莫斯科大火之后,伊凡四世平定了城中居民因谣言煽动而引发的暴乱,此后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伊凡四世和他的智囊团们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包括建立新的贵族代议机构--缙绅会议,此后又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个行政衙门,专门处理政务。后来这个行政衙门成为中央政府的前身,此后从这个部门还分立出了外交衙门、刑事衙门等部门。伊凡四世还改革了司法制度,改变了此前在俄罗斯各城镇中督军和领主们独揽司法权的局面,规定凡是刑事案件的审理,必须有当地的贵族、缙绅等陪同听审,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陪审团制度。对沙皇俄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还是军事改革:伊凡四世下令建立起职业的国家军队,将原来各城市里民兵性质的武装统一编为常备正规军,并指派贵族担任这些军队的将领;正式引入服役概念,规定凡是食俸禄者,必须在军中服役。这样各地的贵族子弟都被指派到军队中,担任各级将领,而贵族子弟获得官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战场上获得军功。此外伊凡四世还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兵种--射击军,射击军就驻扎在莫斯科城中,装备精良,配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比起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射击军无疑是沙皇俄国的精锐力量。后来的历史证明,射击军在日后200余年的俄罗斯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伊凡四世还正式确定了俄国的国徽。从伊凡四世开始,俄国的国徽不仅仅是从拜占廷继承来的双头鹰,双头鹰的胸前还加上了留里克家族的族徽--绘有圣乔治立马挥矛,刺杀巨龙图案的盾牌。这个国徽图案被罗曼诺夫王朝沿用,直到现在的联邦制的俄罗斯。

  1552年,伊凡四世已经亲政六年。22岁的伊凡踌躇满志,在成功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内政之后,决定继续祖辈和父辈未竟的扩张事业。他选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喀山汗国。

  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经祖辈、父辈两代的大力扩张,俄罗斯实际有效控制的领土面积已经和现代德法两国面积总和相当。俄罗斯的领土北起卡累利阿半岛,西至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戈梅利-切尔尼科夫一线,与波兰立陶宛王国接壤;在西南方和克里木汗国接壤,边境线从库尔斯克、叶列茨一线直至伏尔加河和苏拉河汇合处;在正南方就是顿河草原,那里居住着大量各斯拉夫民族、高加索民族和鞑靼人组成的哥萨克人,再就是鞑靼人建立的诺盖大汗国和诺盖小汗国;在伏尔加河流入里海的入海口处是鞑靼人建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国;而向东,就是俄罗斯的老对手喀山汗国。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伊凡四世执政初期的沙皇俄国,在南部、东部和北部,所谓边境线实际是地理概念,模糊不定,更没有明确的边界标志,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大致的势力范围。但在西部边界,也就是和立窝尼亚骑士团、波兰立陶宛王国接壤的那个边境线,和今天俄罗斯的西部边界线惊人地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当时切尔尼戈夫等地已经在俄国版图内(现在属于乌克兰领土),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当时的边境线上;此外沿着波罗的海的海岸线,一条宽70-100公里的狭长领土,也就是今日圣彼得堡一带,当时还是立窝尼亚的领土。日后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和欧洲的邻居们展开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

  俄罗斯境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自然是莫斯科。根据当时的统计,莫斯科城中共有41500户,居民数量超过10万人。当时俄罗斯在北部地区建立了为数不多的居民点,最北边的居民点已经建到了北极圈内。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伊凡四世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把政权和军队牢牢地抓在手里。这首先体现在军队的作战能力上:当时的俄军装备了十六世纪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火炮,相应地也建立了一个新的军种--炮兵,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经过数年经营,俄军拥有了数量庞大的火炮。

  据当时神圣罗马帝国驻沙皇俄国的大使约翰·科本采里写给皇帝马克西米里安二世的密信中记载,俄军每次发动大型战役,至少要出动上百门大炮。原来在中世纪时期建造的不可逾越的高大坚固的城墙,现在已经挡不住俄军大炮的轰击。除此以外,伊凡四世还下令铸造了重炮,这种大炮竟然重达数吨,每个炮弹的重量达到上百公斤。每当战场上俄军炮声轰鸣,往往能给敌方军队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伊凡四世下令铸造的这批火炮不但威力巨大,而且服役寿命超常。每门大炮的服役年龄长达数十年,个别火炮竟然在十七世纪时仍在使用。这固然是因为当时的火炮结构简单,粗大笨重,不易损坏;但从另一方面,当时俄罗斯的火炮铸造工艺高超,金属锻造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也是火炮服役寿命长达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俄军完成鸟枪换炮的转变后,雄心万丈的伊凡四世决定像祖辈和父辈一样,开疆拓土。第一个目标就选定了喀山汗国。

  当时喀山汗国和克里木汗国的统治者均出自吉雷家族,喀山汗国的君主就是当年从克里木汗国迎奉入朝的。当莫斯科忙于内乱时,喀山汗国屡屡侵袭莫斯科东部边境城镇,主要的侵袭目标就是下诺夫哥罗德、维亚特卡、弗拉基米尔、科斯特罗马等城镇。

  伊凡四世决定亲征喀山,目的已不仅仅是让喀山俯首称臣,成为藩属国,而是彻底征服,把喀山并入俄国领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伊凡三世前后共三次出征喀山汗国。前两次东征因为天气原因和兵力不足而失败。

  1552年10月份,伊凡四世率军第三次亲征喀山汗国。这一次伊凡四世带了一支15万人的庞大军队,另外配备了150门火炮。喀山抵挡不住俄军的进攻,很快喀山就陷落了。称霸百年的喀山汗国灭亡。

  伊凡四世废掉了喀山汗,手下大将亚历山大·舒伊斯基被任命为喀山督军,喀山正式并入俄罗斯版图。

  历史学家们承认,征服喀山对俄罗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战略上,改变了俄罗斯强敌环伺的恶劣地缘政治局面,在东面打开了一个缺口,除去了俄罗斯在东部的心腹大患,使得边境城镇免予鞑靼骑兵频繁的侵袭之苦。从长远看,这使得俄罗斯腾出手来,以各个击破的战术,逐个灭掉了周围的强国,将领土扩张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次,喀山汗国的灭亡搬掉了沙皇俄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在征服喀山后,向东可以翻越乌拉尔山,向南可以顺伏尔加河南下直达里海,这样西伯利亚和阿斯特拉罕两个汗国已成沙俄的囊中物。

  为了纪念征服喀山汗国,伊凡四世下令在克里姆林宫前面的广场上建立一座教堂,名为圣母大教堂,即今日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喀山汗国灭亡后,俄罗斯加紧了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殖民化,俄罗斯各地移民大举向东迁徙,潮水般地漫延过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裘皮和木材变成滚滚财富,通过喀山流入莫斯科,使得俄罗斯在同欧洲的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喀山就成为了多民族混居的繁华重镇。

  此后数年时间里,伊凡四世派遣大将舍米亚金、切列米辛诺夫等出兵攻打阿斯特拉罕汗国,在顿河哥萨克骑兵的协助下,两度重创阿斯特拉罕汗国主力部队,最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伏尔加河和里海交汇处的都城阿斯特拉罕。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灭亡。这样,伊凡四世的沙皇俄国征服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把领土扩张到了里海沿岸,并把扩张的触角伸向了高加索、中亚和西伯利亚。此时,西伯利亚汗国、诺盖大汗国和南方草原上的哥萨克人在名义上已经臣服于莫斯科。哥萨克人以实际独立的地位、拥有新占领土地的条件,为沙皇镇守南部边疆并成为开拓东部领土的先锋。

  在取得一系列辉煌的军事、政治胜利之后,伊凡四世开始集中精力对付克里木汗国。

  在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相继灭亡后,吉雷王朝的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发誓要使阿斯塔拉罕和喀山复国。德夫列特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先是1558年莫斯科的盟友、波兰将领维什涅韦茨基率军在亚速海出海口处的要塞亚速击败克里木军队,接着在1559年又被伊凡四世派出的名将阿达舍夫率兵击败,克里木汗国军队败退至克里木半岛。

  阿达舍夫攻克了克里木汗国以贩卖人口而繁荣起来的港口城市克兹列夫,解救了大量的被掳人口和奴隶。虽然阿达舍夫的军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最终未能攻进汗国腹地克里木半岛,没能给克里木汗国以毁灭性的打击。做为反击,德夫列特一世的克里木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联军两度东征阿斯特拉罕,但均被阿达舍夫率领的俄军击败。

  但是屡败屡战的德夫列特一世不肯就此罢休,不停北伐俄罗斯,终于在短短三年后攻陷莫斯科,成为克里木汗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伊凡四世在对外扩张频频得分之际,国内政局出现动荡。宫廷内出现的事变使得伊凡四世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高烧不退。宫廷御医束手无策,马上就有消息说沙皇将不治身亡。沙皇病重的消息传出宫去,大贵族们马上就激烈的权力之争,为日后权力划分展开激烈争夺。争夺之激烈已经达到了公开程度。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伊凡四世竟奇迹般地复愈。从此就产生了有关伊凡四世的第一个传说:据说伊凡四世当时确实不治身亡,此后代替他秉政的是另一个人;另一种说法是伊凡四世当时确实未死,但高烧导致发疯,此后自称瓦西里·勃拉仁内,流浪民间。但这两种说法均未得到正史的认可。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同这一地区的邻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伊凡四世时代,俄罗斯的边境线是楚德湖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边境线与芬兰湾平行,距俄境到芬兰湾最近处仅70余公里。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领土扩张,而是具有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如果俄罗斯能够在芬兰湾建立一个港口,就可以贯通整个北方通商路线,自行出海,到英国、丹麦进行自由贸易,而不必途经波兰立陶宛王国或者瑞典;其次,没有港口城市,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海军,也就无法保证俄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存在。

  1556年,俄军向瑞典发动了进攻。战争持续了一年,以双方签订诺夫哥罗德和约而告终。这场战争没有给伊凡四世带来任何实际结果:双方边境线依旧,各自归还了对方的俘虏。唯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瑞典无条件放回了俄军战俘,而俄方只在收到瑞典的赎金后才归还了战俘。

  1558年,伊凡四世向立窝尼亚发动进攻。战争开始后,俄军节节胜利,连下四城,立窝尼亚骑士团遭到沉重打击。战争持续到了1559年,立窝尼亚实际已经不复存在,其领土划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丹麦三国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欧洲各国广泛流传着关于沙皇俄国的各种可怕的传说,欧洲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君主们很少有人到过莫斯科,道听途说的结果就是把俄罗斯想象成半开化的国家,把俄罗斯人想象成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可以说,欧洲是把俄罗斯和鞑靼人、奥斯曼土耳其相提并论的。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军事行动引发了欧洲的恐慌。接下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原本即将以俄军胜利告终的立窝尼亚战争变得长期化,参战各方停停打打,不断地和谈、开战,就这样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583年。最终俄罗斯也没能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持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以俄罗斯西北领土上的六座城市被瑞典占领而告终。

  1560年,伊凡四世的皇后阿娜斯塔西·格林斯卡娅暴病身亡。实际上皇后死于投毒。四百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打开了格林斯卡娅皇后的棺椁,采样阿娜斯塔西的头发进行了化学化验,发现了体内大量的铅、汞和砷,这就证明了伊凡四世的皇后确实是被投毒谋杀的。

  在丧妻之后,伊凡四世的性格大变,日益变得多疑冷酷。伊凡四世对周围近臣和贵族们的怀疑逐渐变为猜忌以致憎恨。本来就时时盘算如何巩固君权、削弱贵族势力的伊凡四世变得烦躁暴戾,开始对大臣们斧钺相向。

  1562年,伊凡四世宣布"消藩",直接剥夺了所有贵族的领地,宣布所有俄罗斯的土地为沙皇一人所有,也大概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时的沙皇俄国是典型的分封建制的君主集权国家,所有受分封的督军、贵族各自代表沙皇统治自己的领地,也就是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一来,失去领地的贵族们变成了依靠国家俸禄生活的"公务人员",不但权力遭到剥夺,在经济上也陷入受制于沙皇的境地。

  沙皇的举动招致了众多贵族们的齐声反对,在遭到镇压后很多贵族暗中联络波兰立陶宛王国,甚至个别激进的贵族们策划推翻伊凡四世,另立沙皇。这使得伊凡四世开始对贵族们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

  伊凡四世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贵族出身的大臣。正因为他们的非贵族出身,才获得了沙皇的信任。而这批近臣也不遗余力地依靠铲除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来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与欢心。在这批近臣中,最出名的就是名为格里高利·斯库拉托夫的御前侍臣,因其身材矮小,人送外号"矮子斯库拉托夫"。

  1564年12月3日,伊凡四世离开莫斯科,前往莫斯科附近的小城亚历山德罗夫。在这里,伊凡四世向莫斯科的宫里发去手谕,指责莫斯科的主教和贵族们勾结波兰立陶宛王国,指责他们叛国,伊凡四世称自己因此深觉受辱,宣布退位,不再当沙皇。但同时伊凡四世有没有指明谁来继承皇位。手谕传到莫斯科,朝中大臣们和主教均无言以对:众人皆知,伊凡四世的所谓叛国指控纯属凭空捏造,宣布退位却不指明继承人,是明摆着在做出姿态。但这些大臣又不愿做谄媚献谀之徒,不愿公开对伊凡四世歌功颂德,大表忠心,最后只好沉默,不做应对。

  莫斯科群臣的沉默激怒了伊凡四世,他把这种沉默看成是对其不忠的表现。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消藩区,并在消藩区属地挑选精壮青年,严加训练,建立了沙皇禁军。所谓消藩区,就是沙皇直辖区,在行政上直接受沙皇管辖。消藩区覆盖了莫斯科周围的几个城市,还有莫斯科城内的几条街道。在消藩区内,执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军,禁军集司法、审判和执法于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负责。这就使得伊凡四世可以随时按照个人意愿,逮捕任何一个人,不经任何司法程序随意定罪,加以处置。

  禁军士兵们骑着马,全副武装,身后背着扫帚,象征着要扫除一切"叛国者";马颈下挂着狗头,象征着对沙皇的忠心,随时准备按照沙皇的意愿咬死任何人。他们终日在消藩区内巡行,逮捕了大量"叛国投敌"的贵族,大多数被逮捕者很快就被处死,极少部分人侥幸得以全生,但被流放到北部高寒地区。据史书记载,有时在一天里处死的人之多,以致流经亚历山德罗夫的舍尔纳河被染成了红色。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认为的贰臣之后,回到了莫斯科。这时候伊凡四世的独裁权力达到了顶峰,全俄罗斯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于发表任何与沙皇相左的言论。

  在贵族们集体失声之际,只有代表神权的教会,敢于公开反对沙皇。1568年,德高望重的都主教菲利普拒绝支持伊凡四世的消藩制度,并多次声言沙皇的举动是逆天而行,不符合基督教义。伊凡四世并未因为都主教德高望重、以上帝名义代言就有所忌惮,暴怒之中下令将菲利普都主教投入监狱,次年被"矮子斯库拉托夫"扼死在狱中。

  对贵族们大肆杀戮之后,伊凡四世并未罢手,清洗和镇压浪潮被沙皇禁军进一步放大。根据密报,伊凡四世认为诺夫哥罗德暗中和波兰立陶宛王国勾结,图谋叛变,于是派禁军前往该城,大肆进行逮捕和处决,诺夫哥罗德被禁军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过程中展现出的恐怖手段,获得了"伊凡雷帝"的称号。

  但另有史料表明,伊凡四世的独裁有可能被夸大了,镇压和清洗没有达到传说中的规模,例如他就曾亲自赦免了很多贵族,而且严格恪守基督教教义,清明行政。身为沙皇,每天清晨四时就起床处理政务,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堂内做祈祷。以虔诚的东正教徒自居的伊凡四世,竭力展现宽宏仁慈的一面,但还是背负上了暴君的恶名。

  现在有关消藩前后的历史,大多出自外国驻俄罗斯使节们和反对伊凡四世的贵族们的记载。当时俄罗斯当时印刷出版远不如欧洲不发达,俄罗斯宫廷史官记载的历史传播范围远远不如前者。换句话说,伊凡四世丧失了话语权,在新闻战中败给了反对派。但在当时,伊凡四世并不关心自己的历史名誉,他关心的只是如何巩固君权。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敌的大举入侵。南方一直寻隙觊觎俄罗斯的克里木汗国集结兵力,开始进攻俄罗斯。

  此前克里木汗国一直没有停止对沙皇俄国南部地区的侵袭,远在伊凡四世消藩之前,克里木汗国就曾在1552年联合土耳其盟军,出动7千余骑兵,打到图拉附近,被当地守军击退;后又集合了6万余人的军队再度大举入侵,但被舍列梅捷夫大公率领的7500人的精锐射击军再度击退。

  1571年,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奥古斯特劝说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进攻俄罗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鞑靼人诸汗国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发誓要恢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故而作了充分准备,进军北伐。这一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了汗国的4万精兵,此外又征集了大小诺盖汗国、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出兵北上。很快,克里木汗国的联军就抵达俄罗斯腹地,占据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并没有计划进攻兵精粮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来投奔克里木汗的俄军。据叛军透露的情报,俄罗斯不但因消藩引发政局动荡,而且这一年又发生大面积饥荒,加之爆发瘟疫,因饥饿和瘟疫致死的人多达数十万,莫斯科城内空虚,已经无力对抗克里木军队。德夫列特闻言,立即决定全力进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在力量对比悬殊之际仍未敢轻敌大意。他派出少量部队佯攻俄军防守严密的莫斯科南大门谢尔普霍夫要塞,自己率领主力绕过要塞,西进越过乌格拉河,从西南方向进攻莫斯科。莫斯科西南地区之有6千名守军,很快就全军覆没。此后德夫列特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

  伊凡四世曾有众多妻子,史书上正式记载的就有七个或八个。按照东正教规定,沙皇只能三次成婚,其他的妻子均为非法,得不到教会的承认。在十月革命前,结婚生子等民政不是由行政部门来负责,而是教会才有权力承认婚姻是否合法和有效。伊凡四世的第一个妻子阿娜斯塔西在1560年夏被毒害致死后,伊凡四世于次年再婚,但很快第二个妻子也死掉了。此后伊凡四世的第三个妻子还未及成婚就死了,他就这样频繁再婚,直至第八个妻子。

  教会只承认伊凡四世的前四个妻子是合法的。这四个妻子都是在教会承认后才正式被宣布为皇后。伊凡四世的频繁再婚在当时是很不同寻常的。

  伊凡四世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一方面严格恪守教义,但另一方面在结发妻子被害后,性格变得多疑暴戾,续弦妻子中有几个就是遭到伊凡四世猜忌,在暴怒中下令被毒死或是扔到河中溺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伊凡四世一直想生一个继承人。

  伊凡和阿娜斯塔西一共生了五个孩子,长女安娜和次女玛丽娅都在幼年夭折。此后伊凡又生了个儿子德米特里,本可立为王储,但在德米特里两岁的时候,被保姆失手坠入河中,溺水身亡。伊凡和阿娜斯塔西此后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伊万,另一个是弱智的幼子费奥多尔(历史惊人地相似:当年伊凡四世的弟弟尤里也是弱智)。伊凡四世和其余合法的三位妻子均无子嗣,这样伊凡膝下只有伊万和费奥多尔两个儿子,费奥多尔弱智,不能继承大统,伊万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遂被立为王储。

  1580年,伊凡四世最后一次结婚。末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伊凡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季米特里。因为这个婚姻为得到教会承认,季米特里被认为是非法所生的私生子。

  就在这一年,在伊凡四世的住持下,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举行大婚,新娘是消藩时期禁军将领戈东诺夫的女儿伊琳娜。婚后,戈东诺夫家族成为皇亲,故而全家被加官进爵,家族长子鲍里斯,也就是国舅,被册封大贵族称号。

“群雄讨董”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势力阵营以供选择——董卓势力。 率土之滨 怎么加入董卓势力一起来看看群雄讨董玩法介绍。

加入阶段:

董卓势力并不是赛季刚开始就可以直接加入的,而是在天下大势汉室衰微达成之后,在地图各处刷新出东汉军营,玩家战胜东汉军营后将可以获得加入董卓势力的资格。

汉室衰微之后增加了新的天下大势太师乱京,这个阶段中将统计加入董卓势力的人数,在该人数达到上限或是太师乱京时间截止时,加入董卓势力的入口将会关闭。

因此,加入董卓势力的操作只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间段内进行。

加入董卓军的具体操作是对东汉军营发起攻击并战胜,以获得太师令和太师手谕。其中东汉军营共有两个等级,一、二级东汉军营的守军难度均为一支Lv5守军。

战胜一级东汉军营后可以获得一个太师令,即一个加入董卓势力的资格。而二级军营将额外提供五个太师手谕,可以用于邀请其他群雄势力直接加入董卓势力。

战胜东汉军营后,在界面上将会显示出“董”字,这时点击该按钮就可以进入到加入董卓势力的确认阶段。

确认后,玩家将加入到董卓势力,并重新选择出生地。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董卓势力,只有雍州、豫州、兖州三个州可以进行选择。

发展阶段:

如我之前提到的,在进入资源州,成为董卓势力时,虽然建筑等级均得到了保留,但是出生时仍旧是处于临时营地状态,需要重新攻占九宫格来建立主城。

而在资源州中,很难找到低等级的九格土地。因此,董卓势力也为此提供了新的个人技术----扩编。扩编可以将武将的兵力上限提高2000,而且这一技术在成为董卓军之初就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消耗技术点。

这就意味着在成为董卓军之后,一支部队的兵力将可以直接增加6000,考虑到在汉室衰微达成时普遍的打地进度,进入董卓军时的部队兵力加上额外的6000兵力,能让大家顺利地攻打下四级地和一部分的五级地,从而重新建立主城。

同时,不消耗技术点的封邑技术,可以为成为董卓势力的玩家,提供所有资源高达4000/小时的产量,并额外增加10个领地上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董卓势力需要重新开局的问题。

从朱元璋参加起义算起,和文人打交道近半世纪之久。他对文人的态度,可分作两个时期:得天下之前他对文人倚重之殷,待遇之优是有口皆碑;而取得天下后他对文人诛戮之惨、文网之密,又与清代的文字狱毫无二致。

之所以在他身上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皆源于他围绕着如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进行的。接下来我按照这两个阶段分述之。

01 朱元璋得天下之前重用文人的原因:夺取政权

乱世尚武,治世修文,这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一般规律,但朱元璋对于这两者都没有偏废,即使在千戈扰攘之际,他也没有忘记网罗文人,黝赞军机。究其原因,不外两点:

第一,从元朝的覆亡朱元璋看到了吏治的重要性,而要整顿吏治便非起用文人不可。

朱元璋出身寒微,崛起于草莽之间。他是在戎马生涯中学会读书写文章的。他所写的诗文,虽不无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之作,然亦不乏隽永清新、文采斐然的篇章。他曾说:

“朕本农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

这并非夸大之辞。读书多即能明理。他从历代治乱兴衰中悟出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使在创业期间,也须重视文治。元末的变乱,是他身历目睹的。他认为,元纲之所以解纽,是由于元顺帝任用非人,吏治腐败的结果。

元朝初年虽曾重用文人,但在天下底定之后,便转而鄙薄文人了。朝廷大臣自然多用蒙古勋旧,有一个时期,竟至“江淮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胸无点墨,便能擢升至封疆大吏,自然不会有什么政绩可言。而这些弊病,到了元顺帝时,已经是病入膏育,非药石可医了。社稷倾覆,那是自贻伊戚,怪不得别人的。

朱元璋曾说,他得天下于群雄,非得于元氏。因此,他从军后虽然戎马天涯,但颇注意招揽文人,谈迁就感叹说:

高皇以武功创业,顾慕耆儒,见儒辄喜,以耆儒无诞谲,可厚俗也。”

第二,从长期的统一战争中看到了文人的重要。

元朝末年,义军蜂起,诸如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陈友定等人。他们的实力和威望,远非朱元璋所能望其项背,但是其兴也骤,其亡也疾。究其原因,汲汲于武事,不留意文治,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陈友谅曾是势力最盛的一支,但麾下竟无一文人,仅凭恃武力,因而不能持久。张士诚所重用的黄、蔡、叶三人,虽名为文人,实乃一群宵小,除了蠹政害民,别的什么好事也干不出来,其结局自然是不问可知。其余诸人更等而下之,因而到头来只能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而不能一统天下。

有鉴于此,朱元璋“始渡江时,一首见群雄多*洒肆傲,自夸为骄,帝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只要有才能,朱元璋便马上擢用。朱元璋的突出之处,是比别人更重用知识分子,最能正确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当然,文人们之所以投靠朱元璋,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所周知,文人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单靠他们自己,并不能安邦定天下,要想施展抱负,非附丽于某一个封建帝王不可。但当时,文人几受轻视,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说,而且科举也是几次三番的兴废,文人根本没有实现治国理想的土壤。

文人们既失去了进身之阶,自不能不另谋生路。环顾元末起义群雄,只有朱元璋豁达大度,从善如流,自然都纷至沓来,投靠他以谋出路了。

朱元璋重用文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尊重并礼遇文人。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前,折节下士,询询然有长者之风,甚至与文人们诗文酬答,唱和往还,这些,都取得了文人们的好感。给刘伯温写信时,姿态放的很低,虔诚地写上“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

徐达兵峰抵达镇江时,特地拜访当地的有文人秦从龙。当朱文正、李文忠等来投效时,朱元璋更是亲自出城相迎,并且时常向他们请教时政。朱元璋进入浙江时,礼聘刘伯温、叶深、章溢、宋镰四人,就谦恭地说:“吾为天下屈四先生耳。凡此种种,都是其它群雄做不到的。

其次,知人善任,因材授职。没有贤才的辅弼,无论怎么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是成不了大业的。为了不重蹈元亡的覆辙,更新吏治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更新吏治,就必须从用人着手。朱元璋说:

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有大器者或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当大事,用之者在审察其宜耳。”

朱元璋对于部下的才能,既了若指掌,便能够做到因才授职,各得其宜。武将如徐达娴于韬略,便授以元戎,将兵在外;常遇春晓勇善战,便用作先锋。对于文人,或命之参赞戎机,或任之治理地方。如下安徽当涂先用李习,后用许援;下湖北黄冈用陶安;下宁越用王宗显等等。

此外,他还多次下诏求贤。1368年他甫即位,便下诏:

“天下甫定,联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联济民者,有司礼遣。”

在这之后,朱元璋都曾令各地举贤进能。明初吏治之所以比较清明,显然和他重用文人是大有关系的。综括起来,朱元璋采用文人们的建议不外两点:一,管束军士,不妄杀掠,二,革除弊政,兴利便民。

02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屠戮文人的原因:巩固政权

朱元璋黄袍加身以后,便一反常态,转而屠戮文人了。本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封建帝王惯用的伎俩,但残酷如朱元璋者,实在是并世无两。拿他的前期和后期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从1384年到1396年,即他死的前两年,前后达13年之久,死者不可胜纪。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被杀者多达十二万人。除此之外,还有“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等四次屠杀。正如赵翼所说:

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那么,这一戏剧性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

在取得天下之前,朱元璋和部下同心同德,和睦共济,矛盾还不明显。到取得天下之后,这些文臣武将拜相的拜相,封侯的封侯,情况就有了变化。一方面是武将恃功骄纵,违法乱纪,如朱亮祖“所为多不法”、周德兴“营第宅逾制”、蓝玉“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横暴”弄得民怨沸腾,倘不加以制止,万一激成民变,大明江山也就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是文臣如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系统官僚,窃弄权柄,独断专行。胡惟庸当丞相时,生杀罢黜,有的根本不向朱元璋请示。而朝廷内外的官员上书言事,必须自己先看过,对自己有害的则藏匿不闻。这又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鉴于元末纪纲废弛导致亡国的教训,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同时为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朱元璋决定对这些文臣武将严厉镇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便不惜制造一系列的冤狱,凡是对明朝统治有危险性的文武官员,动辄赐死。而每一次制造冤狱,都有大批无辜的文人被卷进旋涡而丢掉性命。

第二,出于猜忌。

1352年朱元璋从军时,才25岁,到兴文字狱时,已是年近花甲的垂垂老翁了。“太祖春秋高,多猜忌”。他恐怕一旦撒手尘寰,辛苦挣得的江山会被别人篡夺而去,因此对任何人都存有戒心。

他本来答应的“凡仕元者,皆予录用”,似乎是胸无城府,但又晓谕徐达等密加防范:

“元省院官降者,今俱遣来,处我官属间,习而后用之。夫人藏其心,不可度也,吾虑或昼臣而夜盗。”

本来朱元璋曾下令广辟言路,甚至草野微贱,都可上书言事,洪武元年又下诏:

“日月之行,犹有薄蚀,联凡事岂必尽善,台臣久无谏诤,抑联不能受耶?”

似乎是虚怀若谷,但到了1390年,又因妄言罪而杀人。如亲侄朱文正,因“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而被鞭至死,亲甥李文忠也因左右多儒生,礼贤下士,被毒杀。号称吴中四杰的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均死于非命。

如果说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曾有过贤才济济的兴旺景象的话,那么,到了他晚年,已是一番万马齐喑的萧瑟景象了。

第三,出于为子孙万世基业铺平道路的考虑。

为了巩固朱氏天下,朱元璋可谓费尽了心机。他有子二十四人,洪武元年,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余诸子皆次授以王爵。美中不足的是,朱标仁柔,不似乃父刚烈,一旦君临天下,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武将,他未必驾驭得住,这是朱元璋日夜忧虑的。

因此,最好的办法,便是趁着自己在世之日,将文臣宿将一网打尽。一次,朱标规劝朱元璋诛杀过滥,但结果却是:

“帝默然。明日,以棘杖遗于地,命太子持,太子难之。帝日:汝弗能执与使,我雕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就这样,昨天帮助他打天下的文武大臣,今天却都成了“险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了。因此,朱元璋每次制造冤狱,都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屠杀。

1396年,朱标又一病不起,其子朱允炆继立为皇储,而四子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早就虎视耽耽,凯觑帝位了。朱元璋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因此,在他离世之前,仍念念燕王不可不虑。

为了防止朱棣勾结文臣武将篡权,便更加拼命屠戮功臣。但是,事情并不像朱元璋所设想的那样美妙,追到靖难兵起,朱允炆手下既缺乏运筹帷幢的谋士,也没有克敌制胜的武将,帝位终于被朱棣所攘夺,这个结局,是朱元璋始料所不及的。

朱元璋迫害文人,花样之离奇、手法之恶劣,实在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归纳起来,其手法大致有以下4种:

第一,大兴文字狱。

如前所述,朱元璋晚年疑心甚大,老怕被别人捉弄。本来,他当和尚、参加农民起义军,是一段光荣历史,但到当皇帝后,就讳莫如深了。对于臣下的奏章、诗文,都要细加详追,尔后深文周纳,陷人以罪。

比如“生”音近于“僧”、“则”音近于“贼”、“殊”为歹朱等都要忌讳了。如“遥瞻帝扉”读作“遥瞻帝非”、“天下有道”读作“天下有盗”如此等等。凡是犯了这些禁忌,一律杀头。

这些例子,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即使没有诗文,也要以其它名目治罪。甚至看到一幅一个赤脚怀抱西瓜的妇人的图画,也要命军士屠杀居民,空其室焉。因为怀抱西瓜是隐喻淮西,而马皇后是淮西人,赤脚则是讥诮马皇后脚大。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这种防不胜防的文字狱,使得人人自危,连礼臣也不敢为文了,不得不请求朱元璋降下格式,惮便遵守。

第二,凡不愿和朱明王朝合作的文人,一律格杀勿论。

朱元璋曾下过一条法令:

“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如洪武元年征文人秦裕伯,秦以病坚辞,朱元璋便手谕威胁,秦怕杀头,只好束装赴任。在他身边虽然集中了那么多文人,但并不认真使用,大臣如走马灯似的更迭。

他当了31年皇帝,仅户部、刑部二部尚书就更换了80多人,其它官吏更迭之勤,也就可想而知。朱元璋初起事时任人唯贤的原则,这时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第三,无罪罪人。

朱元璋登位后,朝廷大臣天天在忧惧中过日子。甚至京官每天入朝时,必先与妻子诀别,等到晚上无事则相互庆贺及暮,以为又多活了一日。

武将在胡惟庸、蓝玉两狱后,已丧失殆尽。功高如徐达,也因赐熟鹅肉致死。文臣如李善长,因与胡惟庸为姻亲而赐死;宋镰因孙子宋慎为胡惟庸党而赐死,赖马皇后营救,被贬谪至茂州,却死于途中……

类似的例子尚有不少。袁凯、郭兴等人更是靠着装疯,才捡到一条性命。朱元璋所发明的廷杖,不知又有多少人血肉横飞,毙命杖下。

第四,设立“锦衣卫”机构

1382年,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机构,进入这个机构的尽是凶顽不逞之徒。他让这些人作耳目去侦察大臣,文武大臣举手投足,都逃脱不了特务的监视。赵翼曾认为朱元璋此举是:

“虽不无矫枉过正,然以挽颓俗而立纪纲,固不可无此振作也。”

这个看法是不足取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修明法纪和滥杀无辜是两回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在朱元璋所杀的人中,有些固然是罪有应得,但更多的却是无罪被诛。如果认为不分清红皂白而一味屠杀,便能挽颓俗而立纪纲,那是十分荒唐的。

综上,朱元璋重用文人,固然值得称道,而他屠戮文人,又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不过,批判他屠戮文人,并不意味着他仅是一个暴君,从而抹煞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若就其一生来看,自然有许多功绩是不应该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