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天地神位怎么写

游戏攻略05

供奉天地神位怎么写,第1张

供奉天地神位怎么写
导读:其实这个都是传统的写法,有着固定的模式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的正确写法所谓"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天不连二,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齐肩,位要端固。天:天字要分两笔写,第一笔写一个正楷的一,第二笔写

其实这个都是传统的写法,有着固定的模式

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的正确写法

所谓"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天不连二,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齐肩,位要端固。

天:天字要分两笔写,第一笔写一个正楷的一,第二笔写一个大。

地:地不分离,地字需要一笔写完。

君:皇帝金口玉言,所以君口不开,口一定要封严。

亲:亲不闭目,所以目千万不能封严。

师:师是老师、孔圣人,所以师不并肩,币字要写下点。

然后就是用正楷字写‘之位’二字。

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的正确写法

天:老天爷,上天;

地:土地爷;

君:皇帝,国家;

亲:父母,祖宗;

师:老师,圣人。。

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的正确写法

在一张纸上随"天地君亲师"同时供奉的,还有正对纸的左边,从左到右是"氏先祖","赵公元帅",正对纸的右边,从左到右是"灶王府君","观音大士"。"氏先祖"也有做"氏门中"的,"观音大士"也有做"观音菩萨"的。 在“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两侧,都有一副对联,大多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横披是"光前裕后",其他地区,也见有写这副对联的,不过另外一个版本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载灯",差别不大。也有的地方写的是“祀祖礼神祈福禄,维纲绍纪统经纶”,还有“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这副对联当然只适用于写“天地君亲师位”的了,不过也见过“天高地厚国恩重”的。

天:老天爷,上天;地:土地爷;

君:皇帝,国家;

亲:父母,祖宗;

师:老师,圣人。

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的正确写法

“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正体现出中国民众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它的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正使得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

"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敬天地君亲师,希望大家学仁义礼智信。

天地君亲师神位一般一年除夕都要重写一次。

"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不能留口,谓君子一言九鼎,不能乱开;"亲"(亲)字的目字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反映出民间对五者神圣的崇拜。写"天"必须站着写,写"地"则必须坐着写。"地"不能大过"天","国"虽然不可大于"天",但最好看上去跟"地"一般大小,以示我国富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亲"与"师"则字体略小。

旧社会,一般都写的"天地君亲师",民国后,我国君主制度废除,民间遂将君字改为"国"字,成为"天地国亲师",不过,现在是两者并存,并无定论。有的家里,并不每年都重新写牌位,有的就装裱成卷轴悬挂,可以用很多年

“天地君亲师位”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神位”,这神位上排列第五的“师”,便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先生。把“师”供在“神位”上天天顶礼膜拜。 古人敬畏天地,拜祭天地是情理之中的。对于天授神权的皇帝,当然是要拜的。对已经故去的近亲要拜,表示不忘记祖先。 后来没有了皇帝,但是这种在神龛上供奉“天地君亲师位”的传统,还是保留下来。

在一张纸上随"天地君亲师"同时供奉的,还有正对纸的左边,从左到右是"氏先祖","赵公元帅",正对纸的右边,从左到右是"灶王府君","观音大士"。"氏先祖"也有做"氏门中"的,"观音大士"也有做"观音菩萨"的。 在“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两侧,都有一副对联,大多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横披是"光前裕后",其他地区,也见有写这副对联的,不过另外一个版本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载灯",差别不大。也有的地方写的是“祀祖礼神祈福禄,维纲绍纪统经纶”,还有“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这副对联当然只适用于写“天地君亲师位”的了,不过也见过“天高地厚国恩重”的。

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的正确写法

“天地君亲师位”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神位”,这神位上排列第五的“师”,便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先生。把“师”供在“神位”上天天顶礼膜拜。 古人敬畏天地,拜祭天地是情理之中的。对于天授神权的皇帝,当然是要拜的。对已经故去的近亲要拜,表示不忘记祖先。 后来没有了皇帝,但是这种在神龛上供奉“天地君亲师位”的传统,还是保留下来。

雎鸠

踹雎鸠

雎鸠鸟在叫,成双河边闹。美丽好女子,理想好伴侣。河边水荇菜,左右轻轻摇。贤良好女子,梦里把她思。思之不可得,日夜心中想。想之心忧伤,思之欲断肠。河中水荇菜,风吹左右摆。美丽好姑娘,琴瑟诉衷肠。你可知我心?你可知我意?心意两不知,留我徒悲伤。河里荇菜 草,水里叶巅摇。贤良好姑娘,鼓乐乐她怀。掩面她偷笑,又增我烦恼。笑声和水声,何以解我忧?

桃夭

桃树多繁茂,桃花多妖娆。待你在清晨,不知你能何时来。桃树多繁茂,果实多丰硕。待你在中午,不知你能何时来。桃树多繁茂,桃叶多浓密。待你在黄昏,不知你能何时来。

殷其雷

雷声隐隐响隆隆,好像就在南山中。为何刚来就要走,来去匆匆无闲暇。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隐隐雷声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旁。为何刚来就要走,不肯稍稍做停留。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雷声隐隐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下。 为何才聚又分别,不能稍稍做停歇。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

落梅

枝头梅子落纷纷,树上果实剩七分。我追求的好姑娘,不要拒绝伤我心。枝头梅子落纷纷,树上果实剩三分。我追求的好姑娘,不要无情伤我心。梅子全部落下来,拾完一筐送给你。我追求的好姑娘,明日吉时嫁给我。

小星

小小星星闪微光,三三五五在东方。我在窗下抬头看,月如面庞星如眸,日日夜夜心中想。小小星星闪微光,参箕二星在天上。我在窗下抬头看,参在西方箕在东,一片茫然心彷惶。

江有汜

江水汇合流,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置我于不顾,以后必后悔。江边有小洲,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深情若无睹,以后必后悔。大江有支流,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此时不见我,日后必悲歌。

绿衣

绿色外衣穿在身,外面绿衣**里。触物思人情难却,何时才能不心伤。绿色外衣穿在身,外面绿衣**里。心中忧愁愁难断,怎么能够把你 忘。绿色丝绸穿在身,件件都是你所赠。思念美丽好姑娘,愿你从此皆顺利。粗衣细衣穿身上,风儿吹过把风挡。美丽贤良好姑娘,牵肠挂肚心中想。

汝坟

沿着汝河岸上游,砍掉树木坐岸边。不见心中好姑娘,两下茫然心忧愁。沿着汝河岸上走,砍了枝条坐岸边。见到心中好姑娘,不知所措心中 慌。鲂鱼尾巴红艳艳,汝河流水声潺潺。女似繁星我似月,月共繁星长流转。

草虫

草虫呦呦叫,阜螽随声跳。不见心上人,心中乱糟糟。见到心上人,交谈有欢笑,我心就平静。爬到南山上,前去采蕨苗。不见心上人,心中 真烦恼。见到心上人,情意相交接,我心就欢悦。爬到南山坡,前去采薇叶。不见心上人,心中真悲切。见到心上人,两情同欢乐,我心才平和。

燕燕

轻盈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贤淑女子要离去,迢遥相送路怎归。抬头遥望不能见,默默无语泪低垂。轻盈燕子双双飞,上下翻飞影相随。贤良女子要离去,心凉意冷独自悲。抬头遥望不能见,默默无语泪低垂。轻盈燕子双双飞,忽上忽下啼声美。贤良女子要离去,远送她到南山下。抬头遥望人已远,凄凄怆怆心痛悲。贤淑女子性纯真,心境仁厚且真诚。温柔贤惠人称赞,淑娴谨慎善修身。女子无心花前笑,愁煞树下种花人。我以我心向明月,不知明月意何。

谷风

谷风阵阵,阴云不定。你我同心,不计前嫌。你有过失,不体我心。不离不弃,与尔同心。路上徘徊,心中有怨。迢迢路远,不能远送。谁说荼苦,甜如荠菜。说我有福,不明就里。泾以渭浊,不见其底。一往深情,弃之不顾。日在天上,路在脚下。你不容我,我自离去。河水水深 ,乘舟过河。河水水潜,何有何无,尽力操持。与人友善,与己心安。你不恤我,视我若仇。身有五德,视若不见。初见之时,相视而笑。即见之久,冷面而向。如我所想,心有所许。爱人之深,后土所明。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天兮地兮,何不我顾!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汝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汉广

南方有树很高大,谁有福分在树下。汉有淑女好美貌,可是不能追求到。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对岸女子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大树枝条杂又多,我砍枝条受苦楚。女子如果愿意来,喂饱马儿去接她。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对岸有女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大树枝条杂又多,我砍蒿草一大垛。女子如果愿意来,喂饱马儿去接她。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对岸有女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

君子偕老

你是君子身边人,珠光宝气满全身。雍容华贵好举止,气若山河美绝伦。锦衣彩纹艳如花,似花似鸟似云霞。黑发如盖已风流,万种风情出双眸。皮肤白嫩配珠玉,精雕象牙做发针。前额白皙显秀素,体态娇柔很动人。华服艳丽美如花,百花丛里展芳华。细葛丝沙内里穿,配上夏日白内衫。双眉清秀眉飞扬,额角方正容颜靓。怎似神女从天降?莫非天仙下凡尘。不知此女在何处,倾国倾城美娇娘。如果没有好品德,徒有华贵也枉然。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子衿

女子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念伤我心。假如我不打电话,难道你就不回音。女子佩玉青又青,悠悠思念伤我怀。假如我不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来。与你交往情真切,河边同游又相别。如果一日不相见,相思若渴如三月。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可作佳肴。心之忧矣,轻哼歌谣。不知我者,谓我狂且骄。其为何人?我无言矣。心之忧矣,其谁能知。其谁能知,我管他呢。

园有棘,其实可以充饥。心之忧矣,慢行无目的。不知我者,谓我狂且无极。其为何人?我无言矣。心之忧矣,其谁能知?其谁能知,随他去吧。

日月

太阳光啊月亮光,轮回照在大地上。姑娘你是这种人,不顾浓情把我忘。太阳光啊月亮光,轮回照在大地上。姑娘你是这种人,忽冷忽热岂无常。太阳光啊月亮光,日夜替换出东方。姑娘你是这种人,冷言冷语伤我心。太阳光啊月亮光,日夜替换出东方。姑娘你是这种人,低头无语黯神伤。

终风

河边杨柳枝条摇,佳人对我频频笑。姑娘笑我痴又呆,心中为此真烦恼。河边有云气漫天,佳人色悦来相伴。不要来去都随你,搅得我心难自安。河边又起沙尘土,风云变化太无常。辗转反侧难入眠,不知姑娘心中想。日月无光天沉沉,雷声骤起响阵阵。辗转反侧难入眠,思她爱她情意深。

击鼓

生死离合是夫妻,山盟海誓永相记。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可叹人生远离多,你我两地受磋跎。可叹离家又太远,回到家乡又日何。

雄雉

雄雉比翼飞,展翅上蓝天。思念心上人,忧愁留心间。雄雉比翼飞,叫声在林间。善良心上人,无时不思念。一天又一天,思念总不断。路途虽不远,何时能相见。时光如流水,时过境又迁。不能青丝发,不能白头致。

匏有苦叶

枯叶葫芦挂腰上,不怕济河水大涨。水深练衣趟过去,水潜把衣提腰上。济河水涨水茫茫,山中野鸡叫得响。河水虽涨不过轴,鸡鸣原是唤配偶。大雁声声叫得欢,朝阳初升在东方。不知何时能取你,河水未冻好时光。艄公向我把手招,告诉艄公我不走。别人渡河我偏留,因为要等女朋友。

卷耳

采呀采呀采卷耳,采来采去不满筐。怀念我的心上人,竹筐扔到大路旁。

柏舟

划着小木舟,舟在水中流。烦乱难入睡,忧愁在心头。举起杯中酒,痛饮自在游。内心不清静,无处能倾诉。虽然有朋友,朋友不知我。我心有忧愁,说我有所求。满腹愁苦心,怨愤恨难消。独自静静思,我心你不知。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为伊之故,为思之苦。式微,式微,归乎归乎!日夜之盼,等尔来归。

旄丘

藤生高丘,藤蔓缠绕。多日不见,情人在哪?何其处也?何其久也?何其冷漠,何其苦也!月出东方,日落西山。多日不见,二人异心。一东一西,一痴一迷。所来所去,貌和神离。

简兮

美哉善哉,所谓伊人!日正居中,伊人不处,哀我之悲!伊人之处,在高在远。渺若镜花,幻若虚无。望之不见,思之不得,高哉远哉,诚斯人矣!哀我之悲!高山有榛,湿地有苓。云谁之思,远方美人。彼美人兮,远方之人兮!

泉水

泉清水澈,流向淇水。心怀故乡,思念不断。心怀佳人,何日能见。思念思念,兹之永叹!

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方。惠而好女,携手同行。踟躇犹豫,此情可待。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女,携手同归。踟躇犹豫,此情不虚。狐毛似火,乌鸦俱黑。惠而好女,携手同车。踟躇犹豫,此情不变。

新台

新台有彩,河水滔滔。燕婉之女,不暇我顾。新台高筑,河水封路。燕婉之女,无情弃我。洒下鱼网,无鱼来投。燕婉之女,走吧走吧!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飘飘悠悠。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飘飘荡荡。愿言思子,无暇它想。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即爱且恨,莫知我心。矣焉哉!天实为之,为之奈何!

柏舟

小小柏木船,浮在河中间。美丽且贤惠,身边常陪伴,至死心不变。小小柏木船,漂在河之畔。淑娴且谨慎,是我好伴侣,至死心不变。

桑中

菟丝子啊哪里采?长在沫乡城邑北。满腹忧郁思念谁?有个姑娘容貌美。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游城旁水。淇水之滨同我归。

鹑之奔奔

鹌鹑筑巢常一对,喜鹊双飞紧相随。为人不端无德行,何必以他为朋友。喜鹊筑巢常一对,鹌鹑双飞紧相随。女子不贤无德行,何必以她为知音。

干旄

旗帜高高飘,来到城之郊。旗边镶丝绳,骏马向前跑。彼姝者之,以何取之?

淇奥

淇水河边,翠竹挺立。有美女子,圆若宝珠,润如珠玉。气质柔美,举止庄重。有此女子,如何不想。

考盘

击盘而歌在溪旁,那人美丽又贤良。独眠醒来诉衷肠,发誓永远不相忘。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桑者闲闲,相约同还。十亩之外,桑者乐乐,相约同归。

黍离

彼黍离离行靡靡,彼稷之苗中心摇。天何其天地何地,人何其人心寂寂。知我者谓我心忧,非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扬之水

河水缓缓流,小船水上走。贤良好女子,不与我同舟。河水流不停,思念无止境。悠哉又忧哉,那就这样吧。

采葛

美丽好姑娘,河边去才葛。一日不相见,如隔三月长。美丽好姑娘,河边去采蒿。一日不相见,好似三秋长。美丽好姑娘,河边采艾草。一日

不相见,犹似过三年。

大车

大车缓缓行,乘人戴花翎。女子要出嫁,泪别草亭下。生既相分别,死则愿相守。你若不相信,红日可作证。

缁衣

女子之宜兮,愿与为友兮。适尔之离兮,我心之悲矣!女子之贤兮,愿与为好兮。适子之来兮,我心之欢矣!

清人

女子站在柳树下,素衣净面若梨花。举目投眉不胜力,树上黄鸟急飞去。

遵大路

沿着大路向前走,紧紧跟在你身后。不要无情不理我,不顾真情伤我心。

女曰鸡鸣

天上星星明又亮,备好佳肴等你尝。弹琴鼓瑟助酒兴,惟愿与子日日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竹竿

手握竹竿长又长,钓鱼在那淇水旁。泉水清清在左方,淇水奔流在右方。年轻女子水中央,只能远望神暗伤。怎么能不思念你,郁郁不乐毒我肠。淇水隆隆在右方,泉鸣叮咚在左方。天真微笑真灿烂,出水芙蓉花样美。收起鱼竿放船上,柏木作桨松木船。摘下渔帽把船划,你不明白啊我的忧伤。

芄兰

兰花一朵做成钗,年轻女子头上戴。头戴花钗虽好看,少年心思你不知。采集兰叶做成环,年轻女子戴头上。兰叶衬托好气质,今夜梦中把她想。

河广

谁说河面宽,芦苇在对岸。谁说你有情,不怜我痴心。谁说河水长,源头近可望。谁说你有义,冷酷我心伤。

伯兮

思念如河水,日夜不停歇。愿得忘忧草,往事全忘掉。

有狐

淇水河渡口,白狐独自走。左顾又右盼,不见女朋友。淇水河岸边,火狐抬头看。不见女朋友,内心真发愁。

木瓜

爱人送我香木瓜,我回送她玉无暇。不是想要报答她,希望和她用想好。爱人送我红桃花,我把美玉送给她。不是想要报答她,生生世世不分离。爱人送我李子果,我给她戴黑色玉。不是想要报答她,愿你明白我心意。

有女同车

同车女子真美貌,颜色艳如木槿花。体态轻盈似燕子,身佩珠玉鸣声翠。美貌女子似孟姜,娇美清丽又贤良。品德高尚又优雅,惹我思念满衷肠。

狡童

彼女子兮,不与我言兮。因你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女子兮,不与我食兮。因你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女子容颜皎如月,等在巷口来相邀。月下枝头她不来,垂头丧气我心伤。

东门之墠

东门之外有土坪,山坡之上有茜草。可叹两人虽很近,可惜心远又无情。东门之外有栗树,东门之内阁楼高。怎么能够忘记你?叫我如何不思念。

风雨

风雨凄凄秋夜长,鸡鸣声声天微亮。既见女子来相见,心中哪得不欢畅。风雨潇潇秋夜凉,鸡鸣声声不停唱。既见女子来相会,心中哪能不欢喜。

出其东门

走出东门外,美女多如云。虽则多如云,却非相思人。素衣绿围巾,才是心上人。走出东门外,有女艳若花。虽则艳若花,却非意中人。素衣红领巾,与她同欢心。

野有蔓草

荒山蔓草多茂盛,闪闪露珠水盈盈。有位女子好秀丽,眉角飞扬目又清。谁知今日巧相遇,样样都好称我心。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济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子之贤兮,遭我乎林之茂。并肩同游兮,谓我人好。子之美兮,遭我乎河之畔。携手同行兮,谓我人善。嗟乎!嗟乎!子将还兮。亭下而分离兮,悲而生兮。如不见兮,吾将何以而终日。

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渐升而天微明。远方之人兮,思念而劳我心。东方之月兮,渐起而天微暗。远方之人兮,思念而伤心。

卢令

其人美且淑,其人美且仁,其人美且贤。

猗嗟

猗嗟丽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盼兮。巧趋跄兮,绰约姿兮。美目清兮,轻扬婉兮。舞则选兮,翩若碟兮。

汾沮洳

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无异乎晨露。比其之子,美如华。美如华,无异乎夏花。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无异乎润雨。

绸缪

月半高悬,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月渐西斜,三星在列。今夕何夕?与良人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月已西度,三星在户。今夕何夕?女子与我饮酒。子兮子兮,如此佳人何?

葛生

葛藤缠荆条,蔹草满山坳。那人已离去,谁与共相处?还是一个人吧。角枕真漂亮,锦被也华丽。那人已离去,谁与共达旦?还是我自己吧。夏之夜,冬之夜,百岁之后,同相死别。冬之夜,夏之夜,百岁之后,欢心同结。

终南

终南山上何所有?红梅花,山楸瘦。容颜丰润红娇羞,人比花荣树更瘦。锦衣织彩秀。

晨风

晨风急急,北林郁郁。未见姑娘,忧心如离。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谷生山梨。未见姑娘,忧心如醉。如何如何,负我实多。

渭阳

我送她走,行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分别在即,思已悠悠。何以赠之?但不相忘。

宛丘

姑娘起舞飘荡荡,翩翩旋转宛丘上。心中虽有千般想,默默想念却无望。

东门之枌

东门有白杨,绿叶随风荡。人约黄昏时,星星闪闪亮。东门有白杨,绿叶随风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月出

明月出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扭细腰,思她受煎熬。明月出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轻盈态,思她心焦躁。月儿当空照,姑娘真美貌。缓步婀娜姿,思她心火烧。

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思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淑娴且卷。寤寐无为,辗转反侧。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温婉且贤。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蓼萧

白蒿大又长,露珠落叶上。既已见姑娘,我心甚欢畅。饮酒且谈笑,欢乐不能忘。白蒿大又长,露珠滚叶上。既已见姑娘,哪得不欢畅。鸾铃响叮当,万福皆同享。

菁菁者莪

野草枝叶繁,生在中之山。如今见斯人,快乐又称心。渡河杨木舟,高低随水流。如今见斯人,心中无忧愁。

何斯人

彼何人斯,其心不明。胡过我舍,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是之云。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舍,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天,不畏于天。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只搅我心。尔之慢行,亦不停车。尔之急行,遑论停车。前者之来,云何其愁。尔来而入,我心欢也。来而不入,心不安也。前者之来,我心喜也。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鼓钟

鼓钟锵锵响,淮河水浩荡,我心多忧伤。贤良女子啊,心中实难忘。鼓钟喈喈响,淮河涌波浪,我心徒忧伤。贤良女子啊,品德很高尚。鼓钟当当响,淮水三洲荡,我心有忧愁。贤良好女子,品行虽无暇,无情把我忘。

白华

白云飘悠悠,白鹤枝上头。怀念心上人,痛心且疾首。砍桑做柴禾,灶中燃明火。怀念心上人,忧思成心疾。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作为思想观念的“大一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国土统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礼记·坊记》);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时间概念上,它是指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这种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秩序观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分裂割据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所谓“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关于分裂战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形象写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对迅速,民众的生活相对安定,国家的安全相对能得到保证。这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局面,可以实现人们向往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况。由此可见,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使得统一既是统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观上也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意愿。

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但它始终无法为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中华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并以炎黄之后自居: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汉室可兴”,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赞赏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解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历史哲学层面的论证。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虽始不得正统,卒能合天下于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

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讲求“用中适时”、“随时以行”,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为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用中适时、随时以行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论,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理念决定了人们在对待国家统一的问题上,能够秉持现实客观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静看待实现大一统的艰巨性与曲折性。作为统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统一基本条件的创造与统一有利时机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则就是“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势下,要敢于面对暂时分裂的现实,先完成局部的统一,并肯定局部的统一对于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努力为将来的大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条件。譬如,在历史上,战国七雄争战之于秦汉统一、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于西晋统一、南北朝分治之于隋唐统一、宋辽金对峙之于元明清统一等等,在当时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来,都是走向国家大一统的必要环节,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的战略决策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备,繁荣经济,改良政治,增强军力,从而在统一时机成熟之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顺应民心以结束分裂的局面,“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书·羊祜传》)。与此相反,如果昧于时势,企冀在条件不成熟之时“毕其功于一役”,则必然事与愿违,不但无法实现大统一,而且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分裂局面。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云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分”是为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合”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合”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看,秦汉统一的规模胜过宗周的天下一统,隋唐统一的规模超迈秦汉,有清一代的统一规模又远逾隋唐,这正是国家统一大势日趋增强的历史印证。因此,可以这么说,“用中适时、随时以行”的思想方法论,几千年来始终维系着人们对大一统的坚定信心,帮助人们克服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所带来的困惑,推动着国家统一大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进。 第二,中华文化讲求“守经用权”、“和而不同”,强调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富有层次的文化现象,要求人们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稳步推进。“守经用权”指的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确看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按照“经权”原则,“大一统”是人们必须严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经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既是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最高政治目标,又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人们在坚守“统一”至上原则的同时,要“守经用权”,通权达变,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这一基本目标铺平道路。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则为人们追求与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它提醒人们,在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上,既要看到统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认统一的差异性。因此,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下”乃是有中心与边缘之别的天下,有层次的天下。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证明。而事实上,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广大的农业区,而且还有广大的农牧业结合地带和牧业区,地区差异很大,彼此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雷同地推行“大一统”行政管理,显然不切实际。因此,传统的“经权”、“和同”思想正好为历代的统一政治实践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这就是要坚持“大一统”之“经”,以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为目标,全面推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积极经营边疆,同分裂割据等违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时,也承认统一的地区差异性、内外层次性,重视区域差别与文化多元。在统一实践上体现出“通权达变”的理性宽容精神,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羁縻”体制及政策,就既赋予了“四夷”边疆在“一体”中的角色,体现了大一统的原则,维护了中央的权威;又“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做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治。这种“经权”、“和同”理论,无疑是国家统一的强大粘合剂。

第三,中华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作一个民族融合的和谐形态,在实践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所谓“统一”就不单纯是华夏汉族方面的问题,而是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历史主题。换言之,统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畛域,实现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的立场有两大支柱:一是所谓“夷夏之辨”,鼓吹“用夏变夷”;一是所谓“夷夏一体”、“王者无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不以种族归属为标准,也不以地域远近为界限,而是以文明进化程度为标准。由于所处位置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占主体地位的华夏民族自然认为诸夏代表着文明与先进,夷狄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由诸夏的文明改造所谓的夷狄,“以夏变夷”,使夷狄逐渐向先进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当然,对这种诸夏本位观,国内少数民族不一定完全赞同,汉代时中行说与汉使辩论时亟论匈奴风俗文化之优长,就是证明。就后者言,“王者无外”、“夷夏一体”意味着天下乃是“统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内”均为“皇帝之土”(《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华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这个逻辑,国内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处其所,进而走向融合,统一于天子的号令之下。这两种民族文化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整体,互为弥补,共同作用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应该指出的是,“用夏变夷”的深层文化含义,是视夷夏关系为可变的实体,而非不变的顽石,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道德、政治方面,而与血缘种族、地域环境无涉,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中国也可以退为夷狄。这样便为历史上少数民族推行汉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至于“王者无外”,则是致力于化解国内不同民族的对立与矛盾,使其认同于“天下”统一的理想。强调华夏与各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并在时机、条件成熟之后一步步走向融合。这样,便为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推行“胡汉一家”的进步民族政策,维护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李卫公问对》卷中);强调“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张不得“有华夷中外之分”(《大义觉迷录》卷一)。中华文化这种增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在促进民族融合、进而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看,追求统一、维护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既为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为人们参与这一历史活动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手段与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大统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版图,并为中华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资源。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创造了条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以贯之,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成果,各少数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华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为其发展的归宿,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拓展。换言之,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坚持国家统一大势的健康发展、增进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到了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有一个不断充实、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不断成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沟通,由点及面,由内向外,不断辐射,不断扩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将旧的边缘消融为新的中心,中华民族实体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因此,历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虽曾作为与“华夏文化”对立的一极受到排斥,但最终还是在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统”的格局中,得到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文明不但一直没有出现断裂,而且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增加新的活力。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创造力与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得国家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推荐王者荣耀、和平精英。

国内手机游戏排行榜的前十名(排名不分先后):《绝地求生》、《王者荣耀》、《第五人格》、《梦幻西游》、《阴阳师》、《明日之后》、《楚留香》、《崩坏3》、《炉石传说》、《率土之滨》。

绝地求生是一款战术竞技型射击类沙盒游戏。游戏在中国由腾讯游戏独家代理运营。该游戏中,玩家需要在游戏地图上收集各种资源,并在不断缩小的安全区域内对抗其他玩家,让自己生存到最后。《王者荣耀》是腾讯第一5V5团队公平竞技手游,国民MOBA手游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