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呢

游戏攻略08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呢,第1张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
导读: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后来也改姓元),总共24个姓。 其中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一代名君唐太宗

出身贵族世家的青年闯将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谥号为“文皇帝”,但后人称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时也称“文皇帝”。“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出生到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去世,唐太宗终年仅五十岁,他是一个在隋末乱世中成长起来的成熟早、功绩高、寿命也短的封建名君,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

李氏家族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这是最高武官。后来因辅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还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

母亲窦氏,聪明而善于书法,模仿父亲李渊的笔迹,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李世民兄弟四人,哥哥建成,弟弟玄霸、元吉和智云,玄霸幼年早亡,智云在太原起兵后被隋朝官吏杀死,年仅十四岁。

李世民十六岁时和十三岁的长孙氏结婚,这就是后来贤明的长孙皇后。少年时期的李世民虽然也读书,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练武。

在十八岁时,李世民应募参军,当时隋炀帝被围在雁门,就在这次解围战中李世民初露过人的军事才华。

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巡查北方要塞时,突遭突厥始毕可汗几十万骑兵袭击,雁门一带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炀帝困守雁门城内,将求救的诏书捆在木板上放进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李世民就在这时应募入伍,隶属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李世民向云定兴献出疑兵之计:“始毕胆敢领兵围困天子,一定是估计到我们仓促应战无法增援解围,我们应当在白天遍设旌旗几十里,在夜里则擂鼓相应,敌人必定会以为大量救兵已到,便会望风而逃。如若不然,现在敌众我寡,万一敌军倾巢出击,我们就难以支撑了。”

云定兴立即依计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计,匆忙引兵退去。

在太原随父亲李渊起兵后,李世民和李建成领兵首战西河郡,西河郡在太原的西南面,是以后进兵长安的必经之路。兄弟二人治军严明,长驱直入,攻下西河并生俘郡丞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然后将其斩首。西河首战大捷,李世民兄弟往返只用了九天,李渊迎接凯旋而来的两个儿子时兴奋地说:“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此后,在南下攻霍邑时,李世民又哭劝父亲放弃回撤太原的打算,下决心攻占霍邑,取得骑兵战胜步兵的胜利。当时,李渊留李元吉守太原,自己率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将士三万人南进到贾胡堡,离霍邑五十里。霍邑有隋兵两万固守,这时李渊粮草将尽,又逢阴雨连绵,背后则传来突厥将要趁虚袭击太原的消息,李渊决定先回太原从长计议。李世民则分析形势,说守军并不可怕,应攻下后直捣咸阳号令天下,才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与优势。

李渊听不进李世民的意见,下令班师。李世民急切之下放声大哭,帐中的李渊听到了,出来问他,李世民说:“现在我们起兵是正义之师,前进则战无不胜,后退必将溃散。溃散在前,敌人乘虚攻击于后,兵败身亡再所难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

李渊终于醒悟,下令追回已经回撤的军队。不久,粮草也运到了,李渊父子领兵直捣霍邑。李世民和李建成各领几千精骑兵去挑战。守将贸然出城迎战,先被骑兵挫败,后又被骑兵截断退路,受到夹击的守军很快溃散,霍邑终于落入李渊父子之手。

在围攻关中门户河东时久攻不克,李世民主张先入关直取长安,长安一下则河东不战自降。李渊采纳了他的意见,兵分两路,一路取长安,一路继续围困河东。果然在长安攻陷之后,河东守将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统一天下,无人匹敌的赫赫战功

公元618年(隋大业十四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全国的统一,事实上当时正是各派军事势力分裂与混战的高峰期。如果说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战功还不十分显著的话,那建立唐朝之后统一全国的军功则无人能与其匹敌,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赫赫战功,李世民才有了要帝位的强烈愿望,才导致哥哥建成的嫉妒与谋害,才有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称帝之后就不便于亲征了,而建成也要在长安辅佐父亲处理政务,这样,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全国便成了李世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十来岁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统一战争任务。

唐太宗的统一战争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举父子,二是击溃刘武周,三是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在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二月,金城郡富豪薛举率领十万军队进犯渭水,攻打扶风,和李渊争夺关中。李渊命李世民为帅与薛举战于扶风,斩首万余人,大胜薛举,将唐的势力扩充到了陇右一带,进一步稳定了关中的局势。第二年的六月,李渊又封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继续讨伐薛举。七月,和薛举战于泾州,因为当时李世民正患疟疾,在军中养病,而属将急于决战。由于战争准备不足,被薛举偷袭,结果大败而归。八月,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音高)领兵进犯。李世民继续出征,他先固守六十天,不准部下迎战,还下令:“敢言战者斩!”这主要是为了使自己的军队士气得到恢复,同时也挫敌锐气。等时机成熟时,李世民便命令属将先诱敌深入,然后全军出动聚歼。浅水原这一战,大破敌军,结果薛仁杲投降,陇右地区宣告平定。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三月,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大举南下,攻打并州,就是太原地区。并州的总管李元吉支持不住,逃回了长安。致使晋州等地也失守,关中地区震动。李渊想放弃河东的这个地区,遭到李世民等人的反对,他认为河东是富庶之地,也是京城的重要依托,还是起兵之地,所以不能放弃,他愿意领兵夺回来。李渊便命李世民领兵出征,十一月,李世民趁黄河结冰的机会顺利渡河,然后用“坚壁挫锐”的战术来和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对峙。李世民坚守不出,挫敌锐气,待机而动,因为他知道敌军深入,必定会粮草不济。次年的二月,在宋金刚军粮草缺乏时破敌于介休城,刘武周也放弃太原北逃。至此,关中的东北部也宣告稳定。

618年(大业十四年)五月,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守将拥立越王杨侗称帝,改元皇泰。619年(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郑,割据关东地区。第二年七月,李世民进军洛阳,开始平定王世充。

从这年的八月完成对洛阳的包围,到下一年的二月,虽然经常昼夜攻城,但终因洛阳城坚固而无法取胜。将士思归心情迫切,李世民却坚定意志,鼓励将士说:“这次我们领重兵而来,应当一劳永逸,东边各州已经望风而降,只剩下了洛阳一座孤城,从现在形势来看很难再坚守多长时间了,大功马上就要告成,你们为什么又要放弃无功而返呢?”在李世民的坚持下,众将表示随他决战到底。

此次决战,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

此后,便是有名的虎牢之战。

在王世充被围将败的紧要关头,河北的窦建德领兵十万,号称三十万,为救王世充而大举南下。当时窦建德自称夏王,占据河北和山东。他开始也不愿意相救,坐观龙虎相斗。后来看到王世充处于下风即将被歼,便听从了部下刘彬的建议,出兵相救,以免在王世充灭亡之后,自己也一样力单势孤,难逃厄运。

窦建德开始时写信给李世民,要他退到潼关,讲和修好。李世民断然拒绝,开始部署如何对付窦建德。

李世民的部下分为两派意见,以薛收为主的一派认为,王世充现在只缺粮草,万一得到接济,战争的胜败就很难预料了。应该在围困洛阳的同时,由秦王李世民亲自领精锐骑兵抢占虎牢关。在击败窦建德之后,王世充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是,屈突通等将领却反对,他们认为去虎牢关会腹背受敌,应该先退守新安,再寻机而战。

李世民最后说:“王世充粮草已将用尽,内外离心,我们就应当坐收余利,不必劳师动众去攻击。而窦建德则将士骄横兵卒懒惰,我们必须进占虎牢,扼守险要之地。窦建德如果要和我交锋决战,一定能一战取胜,如果他们畏缩不战,那么王世充十日之内必然溃败。假若现在不速战速决,让窦建德占据虎牢,那刚归降的各城就又无法守卫,我军就很难再有现在的良机取胜了。”

李世民最终还是采纳了薛收的意见,他命令屈突通和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三千五百火速奔袭虎牢,历史上有名的虎牢之战正式开始了。

620年(武德三年)的三月,李世民领兵到达了虎牢关,他亲自东进二十里侦察敌情,窦建德无法进军,只好就地筑垒固守。四月,窦建德军队几次作战失利,将士思归心理日益加重,军心开始涣散,而运粮道又遭到了突袭,大将张青也被俘。这时,部下建议,渡河攻打怀州,再向西穿越太行山,趁虚攻占上党,然后再南下,占据河东的广大地区,不但能占疆土补充兵力,还能威胁关中,从而迫使李世民退兵自救,洛阳之围不攻自破。但窦建德一心想找李世民决战,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说这是书生之见。

五月一日,李世民渡河,在黄河北岸牧马,并留下战马千匹,给窦建德一种粮草已尽的假象,他本人则在晚上返回虎牢。

第二天早晨,窦建德果然中计,觉得李世民有机可乘,他全军出动,排兵二十里击鼓而进,想用气势吓倒唐军。李世民登高观望,然后对部将说:“窦建德过险关鼓噪而进,这是毫无纪律 ,临城而列阵,是在轻视我军。我们如果按兵不动,他们的勇气必然渐渐衰退,列阵久了将士就会饥饿疲劳,不攻自退,等那时我们再乘势追击,将战无不胜。”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窦建德的军队因为没有开战,士卒又饥又渴,开始争着喝水,很多人坐在地上,没有了开始时的阵形,一副败相。

李世民看时机已到,便下令攻击,此前已将战马悄悄赶回,军令一下,全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军,窦建德大败,自己也中了枪伤,后退途中被唐军俘虏。

窦建德一败,洛阳的王世充成了惊弓之鸟,想突围又遭到众将的反对,只好开城投降。

窦建德被押送到长安之后,李渊将他处死,结果使他的部将又起兵叛乱,刘黑闼(音踏)恢复了窦建德原有的地区,李世民又领兵将其击溃,不久,刘黑闼又起兵,被李建成击败,后来刘黑闼被杀害。窦建德的势力才最后平定。

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第一, 坚壁挫锐,这是杜佑在《通典》中为他总结出来的。在浅水原一战,就用这种战术挫败了刘武周。内容主要是坚壁对垒,搞持久战,拖住敌军,然后寻机歼敌。

第二, 是准确利用骑兵,在敌后反击。在两军相持的时候,由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特别是在敌人败退时,用骑兵火速追击,力求全歼,不给敌人喘息休整的机会。在虎牢之战中,大战正酣时,李世民率领秦叔宝等大将在敌阵后突然猛攻,高举旗帜来回冲杀,窦建德军一见,立刻溃不成军。

第三, 勇追穷寇。在追击宋金刚军时,李世民日夜行军二百里,将士疲惫不堪,连总管刘弘基也劝阻休整之后再追击,李世民却说:“乘胜逐之,破竹之义也。”接着继续追击,又大破敌军。如果自己休整,就等于给了敌军逃跑的时间,给以后攻城留下后患。

第四, 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自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骑兵包围,等突围回来时,尘土蒙了一脸,连卫兵都认不出他来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将甲胄脱了下来,这才认清是谁。和窦建德决战时所使用的牧马之计便是在实地侦察之后部署的计划。

其他方面的经验也有很多,特别是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但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和将士们同吃,这时将士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玄武门之变夺帝位

唐太宗的即位是通过兵变得到的,而且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但从古至今极少有人对此指责他,主要是因为他在这场帝位争夺战中并没有用残忍的手段去加害对方,而是到最后才被迫自卫的。虽然如此,但亲兄弟之间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些心寸芥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就是有这种过多的血腥味儿,无毒不丈夫,用这句话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争夺战看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由于唐太宗统一全国的赫赫战功,使其在朝野上下的威信日增,高祖李渊也给了他相当重的权力,他的官职是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之首,因为唐朝没有宰相和丞相这种官职,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视同宰相,再加上用其他名称如“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参加政事会议行使宰相权力的人还有不少,但唐太宗的权力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正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的职务,所以在唐太宗正式做了皇帝之后,就没有人敢担任这个职务了,最后就将尚书令取消,尚书省的长官由左仆射来担任,右仆射为副职。

唐太宗除了官职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军队,他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和他一样都有自己的亲兵卫队,加上一些大臣分成两派,分别归入太子集团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中国古代社会在继承方面只在代表家族的家长权方面实行了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制,至于特殊的王位和帝位继承历来都是儿子们竞争,虽然有时候也按照嫡长子继承的传统立太子,但经常发生的废太子事件使得这个传统没有产生稳固的制度。在这方面唐太宗和哥哥太子李建成的争夺最为典型。等到了清朝,就有了在位的皇帝秘密指定继承人并写成诏书藏起来,等去世后再当众打开宣读,所以清朝就避免了为了地位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局面发生,而且这样也保证了有才干的儿子做皇帝,以便使江山长治久安。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多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齐王李元吉府上,李元吉就打算趁机刺杀李世民,大概李建成觉得不好当着父亲的面做此事,所以制止了李元吉。

624年(武德七年)六月,庆州总管杨文干叛乱,牵涉到了太子李建成,李渊命李世民讨伐,还许诺在平定后立他为太子。但事后,李渊又听从李元吉和后妃的话,改了主意,这无异加剧了兄弟之间的争夺。

626年(武德九年),双方已成剑拔弩张之势。有一次,太子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去喝酒,在酒里下了鸩毒,李世民心痛剧烈,吐了几升血,幸亏淮安王李神通将李世民送回秦王府才得救。这次谋害可能使李世民下了决心除掉对方,属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也表示支持。

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没有就此罢休,相反更加紧了行动。虽然收买秦王府将领的阴谋没有得逞,但在李渊的支持下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调出了秦王府,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在激烈争夺继承权的时候,恰逢突厥南侵,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时机到来,便由李建成建议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伐突厥,李渊同意了,然后,他们就进一步提出,调秦王的部下大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等人随同出征,还要求将秦王的精兵划归李元吉统领。这很明显是想孤立李世民,然后再下手除掉。李渊也同意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议在出兵饯行的时候,派人将李世民刺死。太子李建成的一个属官得知后,马上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个机密消息,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以免后患。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报告了二人的阴谋,还趁机告发他们*乱后宫,李渊答应第二天早朝时对质,处理此事。李世民并没有将希望寄托在父亲的处理上,因为先前父亲总是偏袒他们。他果断部署了行动计划。李世民去见李渊的事被倾向李建成的后宫张婕妤得知,马上派人密告李建成,但李建成认为京城守卫都是自己的人,没想到出了意外。

六月六日清晨,李世民命属将伏兵于长安宫城北门口即玄武门。李建成没有收买成李世民的将领,李世民却成功地收买了李建成的将领,玄武门守将便是被收买的李建成的属将。正因为李建成认为有自己的人在,才敢于上朝去,结果走进了死路。

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时,发觉守门的士卒不是自己的属下,便想回头。但此时李世民骑马赶来,双方发生了激战,李元吉射了三箭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却一箭将李建成射死,尉迟敬德领骑兵将李元吉射死。然后,尉迟敬德向李渊报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已经被秦王杀死,李渊只好下诏平息了两派的激战。

六月六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世民对于自己的兄弟并没有做得太过分,相反采取措施挽回一些不良影响,虽然李建成和李元吉生前和自己是死敌,但毕竟是兄弟,所以,李世民又主持礼葬二人,在当天,李世民在千秋殿西边宜秋门痛哭致哀,缓和了与原来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人的矛盾。此后,李世民又让魏征去山东宣抚,因为李建成曾结交山东窦建德的部下,而魏征又是山东人,曾经是窦建德的部属。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才干和贤能严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得很有道理,但后来的一些贪官污吏却以此作为自己任人唯亲高裙带关系的借口。在正确标准的衡量下,许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纳入高层领导集团,这包括原来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许多人,在李建成死后,东宫集团里有很多人想找机会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处于对立地位。唐太宗却将这些人看成自己人来真诚对待,根据才干大小委任官职,从而争取了许多人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直谏说明他对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教坏。”这原是说民间教育孩子的,是恨铁不成钢。这和魏征的进谏相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直言进谏说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进谏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是历史上常出现的奸佞之臣、误国之臣、亡国之臣。

对于官吏的个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在隋朝时,中央的官员达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没有变动。李世民命房玄龄负责调整精简机构,最后确定官员的编制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 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载,自秦至清,称孤道寡,成皇为帝者共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者73人),现将其中,文治武功最出色者,按其历史功绩,排行如下,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1、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37年,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中央集权,全国实行郡县,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2、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在位23年,对于唐王朝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位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3、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除鏊拜,削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等,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 4、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在位11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5、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在位54年,大破匈奴,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空前强盛。 6、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在位1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绩卓著。 7、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在位30年,建立明王朝。 8、光武帝刘秀(前6年——公元57年),在位32年,结束分裂,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 9、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在位16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在位34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 11、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在位23年,削弱诸侯,减轻赋税,重视生产,开创“文景之治”。 12、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在位23年,结束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成大一统局面。 1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在位16年,平定七国之乱,继续与民休息。发展了“文景之治”。 14、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1年),在位44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后期昏庸,“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15、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在位25年,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统一中国。 16、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在位8年,唐朝的建立者。 17、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向高潮。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 http://jsdybbnetshcomcn 18、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在位22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政权,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 19、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在位21年,完成宋王朝的统一大业。 20、汉宣帝刘病己(前91年——前49年),在位25年,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宣帝中兴”。 说明: 1、本文年限,上启公元前221年秦一统,下至公元1912年清帝逊位,共计2133年。 2、本文所选之帝,均为大一统朝代之君,计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共13朝(北宋之入选,循惯例尔)。 3、其余之小一统及分裂朝代如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金、南宋等,未在考虑此列。 4、元太祖铁木真、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极,分别是元和清的奠基人,并非一国之君,亦不在此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载,自秦至清,称孤道寡,成皇为帝者共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者73人),现将其中,文治武功最出色者,按其历史功绩,排行如下,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1、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37年,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中央集权,全国实行郡县,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2、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在位23年,对于唐王朝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位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3、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除鏊拜,削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等,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

4、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在位11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5、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在位54年,大破匈奴,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空前强盛。

6、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在位1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绩卓著。

7、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在位30年,建立明王朝。

8、 光武帝刘秀(前6年——公元57年),在位32年,结束分裂,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

9、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在位16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在位34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

11、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在位23年,削弱诸侯,减轻赋税,重视生产,开创“文景之治”。

12、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在位23年,结束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成大一统局面。

1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在位16年,平定七国之乱,继续与民休息。发展了“文景之治”。

14、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1年),在位44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后期昏庸,“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15、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在位25年,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统一中国。

16、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在位8年,唐朝的建立者。

17、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向高潮。

18、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在位22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政权,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

19、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在位21年,完成宋王朝的统一大业。

20、汉宣帝刘病己(前91年——前49年),在位25年,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宣帝中兴”。

说明:

1、本文年限,上启公元前221年秦一统,下至公元1912年清帝逊位,共计2133年。

2、本文所选之帝,均为大一统朝代之君,计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共13朝(北宋之入选,循惯例尔)。

3、其余之小一统及分裂朝代如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金、南宋等,未在考虑此列。

4、元太祖铁木真、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极,分别是元和清的奠基人,并非一国之君,亦不在此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载,自秦至清,称孤道寡,成皇为帝者共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者73人),现将其中,文治武功最出色者,按其历史功绩,排行如下,仅供参考:

1、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37年,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中央集权,全国实行郡县,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2、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在位23年,对于唐王朝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位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3、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除鏊拜,削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等,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

4、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在位11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5、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在位54年,大破匈奴,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空前强盛。

6、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在位1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绩卓著。

7、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在位30年,建立明王朝。

8、 光武帝刘秀(前6年——公元57年),在位32年,结束分裂,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

9、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在位16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在位34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

11、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在位23年,削弱诸侯,减轻赋税,重视生产,开创“文景之治”。

12、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在位23年,结束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成大一统局面。

1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在位16年,平定七国之乱,继续与民休息。发展了“文景之治”。

14、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1年),在位44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后期昏庸,“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15、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在位25年,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统一中国。

16、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在位8年,唐朝的建立者。

17、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向高潮。

18、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在位22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政权,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

19、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在位21年,完成宋王朝的统一大业。

20、汉宣帝刘病己(前91年——前49年),在位25年,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宣帝中兴”。

说明:

1、本文年限,上启公元前221年秦一统,下至公元1912年清帝逊位,共计2133年。

2、本文所选之帝,均为大一统朝代之君,计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共13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载,自秦至清,称孤道寡,成皇为帝者共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者73人),现将其中,文治武功最出色者,按其历史功绩,排行如下,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1、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37年,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中央集权,全国实行郡县,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2、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在位23年,对于唐王朝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位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3、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除鏊拜,削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等,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 4、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在位11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5、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在位54年,大破匈奴,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空前强盛。 6、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在位1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绩卓著。 7、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在位30年,建立明王朝。 8、 光武帝刘秀(前6年——公元57年),在位32年,结束分裂,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 9、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在位16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在位34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 11、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在位23年,削弱诸侯,减轻赋税,重视生产,开创“文景之治”。 12、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在位23年,结束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成大一统局面。 1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在位16年,平定七国之乱,继续与民休息。发展了“文景之治”。 14、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1年),在位44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后期昏庸,“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15、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在位25年,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统一中国。 16、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在位8年,唐朝的建立者。 17、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向高潮。 18、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在位22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政权,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 19、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在位21年,完成宋王朝的统一大业。 20、汉宣帝刘病己(前91年——前49年),在位25年,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宣帝中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载,自秦至清,称孤道寡,成皇为帝者共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者73人),现将其中,文治武功最出色者,按其历史功绩,排行如下,仅供参考: 1、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37年,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中央集权,全国实行郡县,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2、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在位23年,对于唐王朝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位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3、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除鏊拜,削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等,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 4、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在位11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5、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在位54年,大破匈奴,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空前强盛。 6、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在位1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绩卓著。 7、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在位30年,建立明王朝。 8、 光武帝刘秀(前6年——公元57年),在位32年,结束分裂,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 9、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在位16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在位34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 11、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在位23年,削弱诸侯,减轻赋税,重视生产,开创“文景之治”。 12、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在位23年,结束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成大一统局面。 1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在位16年,平定七国之乱,继续与民休息。发展了“文景之治”。 14、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1年),在位44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后期昏庸,“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15、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在位25年,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统一中国。 16、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在位8年,唐朝的建立者。 17、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向高潮。 18、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在位22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政权,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 19、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在位21年,完成宋王朝的统一大业。 20、汉宣帝刘病己(前91年——前49年),在位25年,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宣帝中兴”。 说明: 1、本文年限,上启公元前221年秦一统,下至公元1912年清帝逊位,共计2133年。 2、本文所选之帝,均为大一统朝代之君,计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共13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载,自秦至清,称孤道寡,成皇为帝者共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者73人),现将其中,文治武功最出色者,按其历史功绩,排行如下,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1、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37年,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中央集权,全国实行郡县,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2、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在位23年,对于唐王朝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位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3、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除鏊拜,削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等,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 4、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在位11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5、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在位54年,大破匈奴,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空前强盛。 6、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在位1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绩卓著。 7、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在位30年,建立明王朝。 8、 光武帝刘秀(前6年——公元57年),在位32年,结束分裂,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 9、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在位16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在位34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 11、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在位23年,削弱诸侯,减轻赋税,重视生产,开创“文景之治”。 12、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在位23年,结束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成大一统局面。 1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在位16年,平定七国之乱,继续与民休息。发展了“文景之治”。 14、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1年),在位44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后期昏庸,“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15、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在位25年,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统一中国。 16、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在位8年,唐朝的建立者。 17、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向高潮。 18、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在位22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政权,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 19、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在位21年,完成宋王朝的统一大业。 20、汉宣帝刘病己(前91年——前49年),在位25年,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宣帝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