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解词

游戏攻略0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解词,第1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解词
导读: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32)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32)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 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31)也。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使命,担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挨饿。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拂逆,不顺,违背。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堵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表征,表现。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受而衰亡。死:使……死亡。

  (32)举:推举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an)龙鎏(liú)金

 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

 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⑦烟雾(缭)绕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4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完整统一。特别是在那连绵错落的宫殿中所珍藏的无数稀世珍宝更是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民,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提问)哪些同学去过故宫请讲讲你见到了哪些建筑(略)从刚才同学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未到故宫,那么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介绍故宫的。

 (二)新授:

 1正音解词: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

 蟠龙(pán)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

 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

 肃穆(mù)奏极(zòn)额枋(fāng)藻井(zǎo)

 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故宫)

 (2)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空间顺序)

 (3)给课文划分段落

 〈1〉介绍故宫概貌。

 〈2〉分别介绍故宫中的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

 〈3〉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宫全貌。

 3课文分析:

 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之一,请同学们用彩色笔,随着我们讲解课文划下来。

 第一部分

 朗读这一段,看看这两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请一位同学说说第一节介绍了故宫哪几方面的内容

 (位置、历史、地位)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故宫有几个名称谁能说出它们的由来

 (1)紫禁城,以建筑命名,整个建筑群在城墙内,表示皇帝的最高权威,在北京城中

 (zhě)

 心,又称城中之城,墙为赭色,因此称赭色城的禁区为~。

 (2)故宫,从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得名,“故”指从前的(事情或处所),明清两代是早已过去的旧事,因此我们今天称他们的宫殿为~。

 (3)博物院,展览陈列各种文物或标本,供人们参观的地方,“院”指全国性的最大规模的。)

 挂图,让同学说明2节介绍了哪些地方。

 (城墙;四座城门;宫城的形状占地,宫殿和房屋的数目;护城河;角楼)介绍了故宫的总体布局。这一节哪句话介绍了故宫的艺术风格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句话提纲挈领,把故宫雄伟壮丽的全貌作了概括说明,从三方面讲出了建筑群的特点,是全文的总领句,请画下来记住。

 第二部分

 从第3节开始,作者带领我们按空间顺序游览故宫,那么从文中看来,作者游览故宫是从哪开始的

 (天安门)我们将由南向北游览故宫。

 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把我们从天安门带到故宫(见书)

 这些词的运用体现了什么(空间方位的转移)

 “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课文用了几节来写三大殿(4—10节)

 4节总写了三大殿,三大殿外观上的特点是什么

 (①高:矗立在七米多高的台基上,台基有三层

 ②奇(台基):〈见书划线处〉)

 大家试想一下,下雨的时候,水从鳌头里流出来,象不象是千百条龙在喷水。

 △作者将立足于七米高的台基上,依次介绍三大殿。

 对于三大殿,作者所用笔墨并不平均,而是重点介绍了太和殿,5节是从哪方面介绍的(外观)

 读课文,作者分别从高度、面积、格局、色彩、气势来介绍太和殿的外观。

 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金黄、大红看上去富丽堂皇,再衬上蓝天,白玉石台基,更是艳丽夺目,金碧辉煌,体现了前面所说的“宏大、壮丽”。

 6节、作者介绍太和殿由外观转入内景,对内景的描写,哪个字用得最多(“龙”)

 这一节不仅写出了殿中龙的图案之多,而且写出了“双龙戏珠,单龙飞舞”以及“行龙、坐龙、开龙、降龙”等多姿多态的龙,并且在最后加上“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使得这些图案更显得生动活泼,联想到台基上看到的一千多个龙头,我们简直到了“龙”的世界。

 做书后练习四

 7节、为什么三大殿要建在中轴线上象征皇权

 (象征一切以皇帝为核心,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封建统治者希望他们的皇位代代相传,永世不变)

 8节、太和殿的用途是什么(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大典是什么样的呢文章描绘了大典时的场面,台基下跪拜的百官,御道两边的仪仗,端坐于宝座上的皇帝,以及钟磬鼓乐的幽远声,烟雾迷蒙,缭绕着一种神秘莫测,庄重肃穆的气氛,同时也突出了太和殿的重要作用。

 对于太和殿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那么他又是如何写中和殿、保和殿的呢

 对于中和殿、保和殿、作者仅仅指出了他们的用场。

 这样有详有略的方法,使得重点突出,因为太和殿最能反映故宫的特征和本质。

 第二课时

 朗读11节,并说明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我们看课文“AB”,这说明紫禁城以小广场为界,可以分为两部分,并指出“C”,这里回顾照应了前一部分,接着又提示了后半部分所写的主要内容“D”,这就为我们提示了后半部分的主要层次,因此这节在文章结构上起分界,枢杻的作用。

 12、13节写了哪几个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从哪方面来写这后三宫的(用途)

 14节合写后三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宫中凤凰图案增多)为什么凤凰逐渐增多呢

 (传说凤凰是百鸟之王,羽毛美丽,象征吉详美好,封建统治者把后妃比作凤,因此她们住的地方,用的东西都画凤)我们可以看到,这节和6节写龙的装饰相比较,所用词语②式都相似,彼此相映成趣。

 15节大致介绍了东西六宫,16、17节则重点介绍了养心殿,作者介绍养心殿时,用了哪个修饰词(引人注目)

 前面加上一个“最”,使程度又加深了一步,那么养心殿为什么最引人注目

 正是由于养心殿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又是后庭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使得它最引人注目。

 18节从养心殿往北到了什么地方(西六宫)

 对于东西六宫的建筑,作者只介绍了长春宫和储秀宫,原因是什么(这两宫是慈禧太后住过的地方)

 之后作者又描述了慈禧五十岁生日的场目,为什么

 (揭露封建统治者大肆挥霍,奢侈浪费的罪行)

 19节、“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作者的立足点已转移到御花园,这段的文字比较生动活泼,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概括描述)

 作者从一个观赏者的感觉出发为我们介绍了御花园的总体特色。(读20节第1句)“景山”是在故宫内部吗从哪看出来的

 (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

 朗读“站在……惊叹”作者把我们带到景山高处,回望故宫全貌,同时又点出故宫宏伟、壮观、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是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板书)总体布局

 总概貌艺术风格: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封建统治中心——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憎

 语法祈使句和感叹句

 1祈使句

 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

 要求(1)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

 分类(1)要求: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语气

 (2)禁止:有命令、劝阻等语气

 一般都有“不要”“不准”“禁止”“严禁”“勿”“别”等表示禁止的词语。

 △表示请求的祈使语句,还可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把话说得委婉些,带有商量的语气。

 2感叹句

 用来表示某种感情的句子。

 要求(1)书面上用感叹句

 (2)句末常有“啊”“啦”“了”等语气词。

 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句有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了”等语气助词,书面上感叹语调一般用叹号来表示。

 感叹句的构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由叹词非主谓句构成感叹句。这种感叹句只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喜悦、悲伤、叹息、愤怒、惊讶等),不陈述什么事情。例如:

 1哼!(别装蒜了!)

 2嘿!(我想起来了。)

 (二)由其他非主谓句构成感叹句。例如:1多漂亮的衣服啊!(由形容词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2刮大风啦!(由动词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三)由主谓句构成感叹句。例如:

 1这孩子真听话!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民族的优秀儿女!

 (四)由“好+形容词+的”作定语的名词短语构成的感叹句。例如:

 1好大的雪!

 2好勇敢的人!

 练习题

 指出下边的感叹句是怎样构成的。

 1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2太棒了!

 3哎呀!(我的车胎扎了!)

 4好大的口气!()

 5多好的天气呀!()

 参考答案

 1主谓句构成

 2其他非主谓句构成

 3叹词非主谓句构成

 4名词短语构成

 5其他非主谓句构成

 祈使句

 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用祈使语调,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用叹号来表示语调,语气较和缓的祈使句可以用句号来表示语调。

 祈使句分为要求和禁止两类,每一类又有多种不同的语气。

 (一)表示要求的祈使句

 要使别人做什么事,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例如:

 1把这件事给我查清楚!(命令语气)

 2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一点好心,少赚一点吧。(请求语气)

 3上课时间到了,快走!(催促语气)

 4菠菜两角一斤,够便宜了,你称上几斤吧。(劝说语气)

 (二)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禁止别人做什么事,也有命令,劝阻等不同语气。这类祈使句一般都有“不要”、“不准”、“禁止”、“严禁”、“勿”、“别”等表示禁止的词语。例如:

 1不准大声喧哗!(命令语气)

 2你们别干扰他!(劝阻语气)

 3此处严禁烟火!(命令语气)

 应当注意的是,祈使句的主语只能是“你、你们、您、咱们”,不能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你们走吧!”不能说“他们走吧。”后者实际上是陈述句。

 练习题

 指出下边句子各表示哪一种祈使语气。

 1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2你赶紧离开这里吧!()

 3(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去吧!()

 4咱们还是走大路吧,大路平安。()

 5不准抄袭他人的答卷!()

 6这里修路,禁止通行!()

 参考答案

 1命令2劝说

 3催促4请求

 5禁止6禁止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议论文《有多少书可以重读》,完成3~6题(14分)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 吴锡平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盘点时下的阅读生活,我们无法放弃这样的追问。因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为书是文化产品,担负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责任,不是快餐和一次性消费品,还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出版繁荣、阅读昌盛的时代,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内在的省察,其指向永远是向着内心,是对心灵负责,无需赶潮流和时髦。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检验一本书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从本质上讲,阅读是寂寞的,那些像时装一样引领时髦阅读生活的畅销书,其生命力是颇为可疑的。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畅销书都不能重读,但至少相当部分不能重读的书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都能找到。

盘点时下的书界流行风潮,那些接近一次性用品的畅销书大抵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是自恋型,包括一些文艺界的明星大腕、美女和神童作家、通过某些新闻事件爆得大名的“泡沫”人士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自白”、“心声”和“不得不说的故事”之类的图书,其中充满了暴露和自恋:或絮絮叨叨倒腾些鸡零狗碎,或不自量力对什么都指手画脚,或装腔作势扭捏发嗲,其情其状注定其短命;还有一些“神童”的父母在子女一朝成功后,大谈特谈那些纯粹属于个体差异并不具备推广价值的培育经验。

二是搭顺风车型,你这边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火了,我就跟着出《我能动谁的奶酪》、《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我要动谁的奶酪》、《我不想动你的奶酪》、《奶酪够了》、《谁敢动我的奶酪》……或者是某部电视剧或者**火爆了,图书出版界也来凑个热闹,来个各领风骚。

还有就是空壳型的,这种书大多空有一个壳子,靠炒卖概念来维持,将一个浅显得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稍加改造,来统领一个寡淡且冗长的故事,敷衍成一部“厚重”的著作,再贴上心理励志、青春成长之类的标签推上书市。还有就是在文字中大量加入插图,也不管和文章有没有或者有多少内在联系,只为加大图书篇幅,多赚些银子。有时候甚至能把几万字的文字量出成页码在300页以上的单行本,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

翻检一下自己的书架,相信很多读书人都有过清理这些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的经历。要避免和这些不受欢迎的朋友照面,就不得不加强防范了。走进书市,翻开报纸,打开电视,都得时刻警惕,那些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所谓书评、书介,那些印着某某名家倾情奉献、倾力推荐的所谓精品,那些高踞排行榜多少多少周的所谓宣传,大多是要大打折扣的。把握住这点,择书也就变得简单了,你有时也可以避开它们,径自走向那些寂寞的书架,去选那些在寂寞中散发思想光华的好书。

在数量上的庞大和浩繁面前,质量永远有压倒一切的说服力。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哪一篇不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历无数人诵读留存下来的文化的种子?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阶梯上排列的都是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穿越时空魅力永存的深邃思想,而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一把衡量的尺子,只有那些在反复阅读中仍不失本质和品性的作品才能丰富人的心灵和文化的记忆。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纷至沓来的书流书潮,我们不仅需要锤炼一双洞若观火的明亮眼睛,更需要一颗冷静理性、求真务实的心灵,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潮中辨清良莠,择而读之,才能摒弃糟粕,获益营养,享受清丽的书香和高雅文化的滋润。

3、本文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书可以重读?(3分)

4、文中画线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1)不受欢迎的朋友:

(2)“乱花渐欲迷人眼”:

5、下面关于读书的名言,与作者观点相近的一句是 (3分)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刘向)

B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莎士比亚)

C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D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

6、有人认为要多读读流行畅销书,也有人认为要多读经典名著。你认为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4分)

(二)阅读散文《天使的声音》,完成7~12题。(16分)

天使的声音

乔叶

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他呢?”“因为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斟酌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我又能怎么对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谢谢”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得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不为什么也可以谢的。”我说。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者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选自央视国际网:电视散文)

7、标题“天使的声音”,在文中有哪些含义?(3分)

11 “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女儿要向警察叔叔说声“谢谢”的时候,“我”却认真地答应了她。 “我”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3分)

12,女儿是怎样理解和使用“谢谢”这个词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13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联系具体内容做一点分析?(3分)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14阅读本文,联系生活,请你说说对 “感谢”的核心意义的理解。(3分)

三、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阅读《捕蛇者说》(16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A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B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C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5、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⑴殚:________ (2) 齿:________(3)犯 (4)毒

16、 翻译:(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1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悍吏之来吾乡(的) B积于今六十岁(到)

C而吾以捕蛇独存(凭、靠;或因为) D吾徇徇而起(表修饰)

18、蒋氏的话通过对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又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施千匹。

注 裴佶:人名 阍者(hūn):看门人。

19、加横线词与“将鞭之”中的“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无丝竹之乱耳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渔人甚异之 D、填然鼓之

20、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

A 会其退朝 B 如之何其使使斯民饥而死也

C 佶至宅看其姑 D 其两膝相比者

21、划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属于 ( ) (3分)

其译文是 。

22、可从文中找出的一个成语是 ( ),短文中的姑父是一个( )的封建官僚。(3分)

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又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施千匹。

注 裴佶:人名 阍者(hūn):看门人。

25、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5分)

1)会:适逢,正遇上 2 )竟: 完,结束

3)须臾:片刻 4 )倨: 傲慢 5)饭:

26、加横线词与“将鞭之”中的“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D )

A、无丝竹之乱耳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渔人甚异之 D、填然鼓之

27、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B )

A 会其退朝 B 如之何其使使斯民饥而死也

C 佶至宅看其姑 D 其两膝相比者

28、 划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属于 ( 判断句 ) (3分)

其译文是 这一定是个给人贿赂的人。

29、可从文中找出的一个成语是 ( 前倨后恭 )(3分)

30、短文中的姑父是一个( 虚伪而又贪婪 )的封建官僚。(3分)

10指女儿说 “谢谢”的声音,又指来自内心深处毫无功利的真诚的声音。(意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1一方面,女儿的言行,使我对“谢谢”的理解和使用撇开了功利;另一方面,我要呵护女儿天真纯朴的爱心,所以态度有了变化。(意对即可,一点2分,两点3分)

12女儿认为“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1分);她是一个天真纯朴,充满爱心的可爱的小姑娘(2分)。

13这句话把一颗真诚的心(感谢)比作“茅草”,把成年人的功利冷漠比作“钢筋骨架”;这个比喻形象揭示出:成年人不是出于感恩和爱,而是出于实惠和利益去理解使用“谢谢”,一旦没有实在的功利需要,内心就冷漠起来。(修辞分析2分,内容2分)

14答案要点:“谢谢”不仅仅是个礼节性词语,不仅仅出于功利的需要,它是出于对生活、对他人的感恩或感激,是出于内心真诚的爱。(2分)

19 “在寂寞中散发思想光华的好书”可以重读。(或能够“丰富人的心灵和文化记忆”的书可以重读)(2分)

20 (1)比喻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2)比喻繁多杂乱、质量参差不齐的出版物使人眼花缭乱。(每题2分,共4分)

21 C(2分)

22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