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星计划希哥是谁

游戏攻略015

织女星计划希哥是谁,第1张

织女星计划希哥是谁
导读:是希纳尔。织女星计划是一款全视角3D渲染的机甲Moba动作类手机游戏,该游戏中的希哥角色是希纳尔,该角色是一名突击手。织女星计划游戏拥有火爆激烈的3D战争场面,震撼的全屏特效,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3D全景式的战斗风格带玩家体验一段万人同屏的

是希纳尔。织女星计划是一款全视角3D渲染的机甲Moba动作类手机游戏,该游戏中的希哥角色是希纳尔,该角色是一名突击手。织女星计划游戏拥有火爆激烈的3D战争场面,震撼的全屏特效,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3D全景式的战斗风格带玩家体验一段万人同屏的星际激战。

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是一个欧洲数国政府间的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

欧洲航天局的前身,欧洲航天研究组织(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欧洲航天局的一部分,称为欧洲航天研究与技术中心(European 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entre,ESTEC),位于荷兰的诺德惠克(Noordwijk)。

除捷克外,欧航局现有17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英国、瑞典和瑞士。另外,加拿大和匈牙利等国也参与了该机构的一些合作项目。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欧洲航天局与欧盟没有关系,欧洲航天局包括了非欧盟国家如瑞士和挪威。卢森堡和希腊将于2005年12月加入。欧洲航天局共有约1700名工作人员。发射中心是位于法属圭亚那的圭亚那发射中心。由于其相对于赤道较近,使卫星发射至地球同步轨道较为经济(同质量下所需燃料较少)。控制中心位于德国的达姆施塔特。

机构设置

(1)设在巴黎的总部,政治决定在此作出;(2)设在荷兰诺德韦克的欧洲航天研究和技术中心,它是欧空局的主要技术机构,大多数项目小组以及空间科学部和技术研究和支助工程师在此工作。欧洲航天研究和技术中心还提供有关的试验设施;(3)设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空间操作中心,它负责所有卫星操作以及相应的地面设施和通信网络;(4)设在意大利弗拉斯卡蒂的欧洲航天研究所,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来自空间的地球观测数据;(5)设在德国Porz-Wahn的欧洲航天员中心,它协调所有欧洲航天员活动,包括未来欧洲航天员的培训。

欧空局还对设在库鲁的欧洲航天港圭亚那航天中心作出贡献。

项目

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计划中的卫星定位系统。

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火星探测器。

罗塞塔号航天探测器(Rosetta space probe):2004年发射的彗星探测器。

哥伦布轨道设备(Columbus orbital facility):国际空间站的一个科学实验室。

ATV:即自动转移航天器(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一种可与国际空间站的“进步”号太空船(Progress spacecraft)相比的太空货船。

Hipparcos:空间的天体测定任务。

Smart1:新推进技术试验。

织女星:计划中的小有效载荷运载火箭。

金星快车:金星探测卫星,2006年4月11日发射。

ESA也是将于2006年回到地球,载有给予未来人类消息的KEO卫星计划的发起者之一。

科学任务

欧空局空间科学方案已经执行了一系列非常的项目,例如Giotto飞行任务及其1986年与哈雷彗星的相遇、1992年与格里格—斯克耶列洛普彗星的相遇;测绘星体的Hipparcos飞行任务,它很精确地测量了100多万颗星体的距离和位置;以及欧空局用暗物摄影机和太阳电池阵列参加了美国航天局哈勃空间望远镜项目。

开发中的主要项目有:X射线多镜头飞行任务,定于1999年发射;Cluster-2,它定于2000年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国际伽马射线实验室,定于2001年由“质子”号火箭发射;Rosetta,这是一次与彗星汇合和进行实地臭氧分析的飞行任务,定于2003年发射;远红外空间望远镜FIRST,定于2005年~2006年发射。

欧空局向几内亚海湾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了六颗第一代Meteosat卫星航天器,自1997年年底以来提供了连续的气象数据。这个系列中的最后一颗卫星,即1997年9月3日在库鲁由阿里亚娜发射的Meteosat-7,将使其覆盖期延长到正在与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合作研制的第二代Meteosat卫星第一个航天器能够在2000年之后提供地球静止数据为止。

ENVISAT飞行任务处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气候和环境、化学、海洋学和冰川学到人类活动(陆地改造过程、沿海改造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和监测意外自然事件(例如水灾和火山爆发)。欧空局正在与欧洲的地球观测主要参与者,例如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用户和产业界的代表密切合作,为未来的欧空局地球观测方案制定战略建议。在世界这一级,欧空局打算继续加强特别是与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联邦和美国的联系。

欧空局研制了两个系列的业务卫星:租给欧洲通信卫星组织的欧洲通信卫星和租给国际流动卫星组织(前称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海洋通信卫星。1989年欧空局还发射了奥林匹斯试验通信卫星来演示通信和广播中的新用途。

在卫星导航方面,欧空局正在与欧洲联盟委员会和Eurocontrol密切协作研制EGNOS,这是一个将补充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的欧洲卫星导航系统。

发射装置

阿里亚娜火箭

欧洲航天局成立伊始,它就把发展火箭技术当做首要目标,为此由11个国家参与组建,成立了阿里亚娜空间公司。

它最早的型号是“阿里亚娜1”型火箭,这种火箭能将18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或将25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高度为790千米的太阳同步圆轨道。

现在阿里亚娜火箭已经过渡到5型家族时代,它是被广泛使用的型号。“阿里亚娜5”型火箭是欧洲航天局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改进开发的火箭品种,跟上几个型号的发展历程近似,“阿里亚娜5”型火箭也走过了一段曲折不平的道路。

1996年6月4日,首次发射因火箭导航电脑系统发生故障而失败;1997年10月30日,第二次发射又因火箭发动机提前关闭致使两颗模拟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2001年7月12日,第10枚“阿里亚娜5”型火箭在发射时,火箭最高级推进器提前熄火,导致两颗卫星没能送入预定轨道。直到2002年3月1日,第11枚“阿里亚娜5”型火箭的发射才取得了成功。

研制“织女星”火箭

在2005年以前,欧洲航天局就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发射推力不高的火箭,这种火箭应该是“阿里亚娜”火箭的小弟弟,它已被列入研发日程,但是这种火箭却不从属于“阿里亚娜”家族,这种火箭的名字叫做“织女星”。

“织女星”火箭具有较小的推力,它全长30米,直径3米,发射重量为130吨。“织女星”运载火箭将由4个推进级组成,包括3个固体推进级和1个可重新点火的液体推进级。按照最早的设计思路,它主要用于发射小质量的地球观测卫星和各种科研卫星。该火箭可以将1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700千米的极地轨道,或将1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12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

国际合作

为了实现其空间目标,国际合作是欧洲空间政策的中心内容之一。欧空局不但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传统的航天国家合作,而且还与新兴的航天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

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合作显然是与美国航天局的合作。欧空局还参与了与俄罗斯和俄罗斯航天局的协作项目,例如1994~1995年的欧洲“和平”号飞行。另外,已经与日本建立起了重要而具体的合作关系,主要是在数据中继卫星和国际空间站硬件交换领域。

欧空局还与捷克共和国、希腊、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在空间科学、地球观测和电信等领域与这些国家进行技术一级的培训和联合项目。

欧空局与新兴空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订和进行了一些相互感兴趣的项目,援助它们开发自己的空间活动。欧空局还不定期地组织与空间应用有关的区域培训班。

欧空局与欧洲的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特别是与在空间活动中日益活跃的欧洲联盟和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在未来气象方案方面的协作。此外,它注视着联合国许多专门机构的工作。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是欧空局的一个重要论坛,它在该委员会中具有观察员地位。欧空局还与外层空间事务厅保持密切联系;根据第二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的一项建议,这两个实体制订了一个重要的培训和研究方案。发射场的选址条件事实上,火箭发射场最理想的位置是选在地球赤道附近,这是因为从赤道发射卫星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所获得的最大初速。因为发射场离赤道越近,则初速度越大;相反,如发射场偏离赤道越远(即纬度越高),则初速度越低。

例如,在赤道上,运载火箭的初速度为465米/秒,而在位置偏北的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初速度仅为210米/秒。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俄罗斯航天发射场必须用重型运载火箭才能完成的任务,而在赤道附近的发射场只需用中型运载火箭就能胜任。

陆上发射场由于国界和居民点等原因,其发射方位受到限制。即使位于海边或近海岛屿的发射场,由于船舶航线或渔场的关系,发射也会受到限制。例如,日本的航天发射场临近渔场,因此,他们同渔业公会订有协议,一般在渔业旺季不得发射卫星。然而,对于设在大洋深处的海上发射场,上述种种麻烦可以统统避免。

除此之外,火箭发射场应尽量远离居民稠密的居住区,以免给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一旦发射失败,也不会给附近居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损失)。故火箭发射应选择合理的发射区、回收区、落区和禁区。如果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发射场选址还应满足如下几点要求:

自然条件良好(1)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场区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降低建场的工程造价和发射时的跟踪观察。

(2)地质结构稳定,避开地层断裂带和地震区,查明是否有可供开采的矿藏和其他自然资源。

(3)具有好的水质、供水条件和丰富的水源,以保证发射活动中大量用水的需要。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台的冷却供水系统,要求每分钟能够提供325吨冷却用水。前苏联/俄罗斯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现属哈萨克斯坦,由俄罗斯租用)曾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开凿了一系列深水井和蓄水池。

(4)具有较好的气象条件,即晴天多、雷雨少、气温变化小、风速和湿度低。因为气象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航天器的发射、回收、着陆、测量跟踪、设备的维护保养,甚至影响发射窗口的选择和发射场的利用率。

有良好的航区

航区是指航天器起飞至入轨这一段的飞行路线下的地面区域。航区应尽量避开人口稠密区、重要的工业区和军事要地等,以防飞行失事或完成任务的运载工具坠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时,航区应尽可能延伸,以满足各种发射任务的需要。能满足发射各类倾角航天器的射向要求,这也是提高发射场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般很难做到。

具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保证运载工具、航天器、推进剂和各种器材、设备和生活物资等的运输。美国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直径838米,长47米,除在场区总装外,整体运输只能靠海运。航天飞机发射场建在海边,满足了这一要求。

具有良好的供电和通信条件

航天器在发射前要完成大量测试等准备工作,实施发射和发射后的跟踪测量、数据处理等也需要强大的电力和良好的通信条件。良好的供电和通信条件,是发射场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利于环境保护

运载工具和航天器所用的推进剂及其废液处理,发射时的声震等,都会对周围地区造成污染。美、俄等国的发射场建在海边或沙漠、沼泽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容易得到解决。

具有布设测控站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

测控站是航天器发射后,对其进行测量控制的重要的地面机构和设施,是航天发射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其选址不可忽视。

有良好的社会依托和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对于成千上万的发射场工作人员来说,搞好发射后勤和生活保障亦十分重要,故在建发射场前须对所在地经济状况进行调查。

另外,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发射场可能需要扩建和改建,这在选址和建发射场初期就应予以考虑,比如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工作经验、设备和设施等进行改造扩建,怎样才能节省费用和器材等。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场就是在现有发射场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起来的。

当然,建发射场还有许多要考虑的因素,如国家间关系、外交问题等等。同时满足上述各项是较难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应以主要问题为主,其他问题可以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综上所述,火箭发射场的选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世界上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的发射场应首推设在赤道上的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目前,其商业卫星发射承担业务量占世界发射总量的60%以上。

知识点

为何天文台多造成圆顶

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像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为什么天文台多造成圆顶结构呢?

将天文台观测室设计成半圆形,是为了便于观测。在天文台里,人们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太空,天文望远镜往往做得非常庞大,不能随便移动。而天文望远镜观测的目标又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顶,就很难使望远镜随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标。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另外,在圆顶和墙壁的接合部装置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旋转系统,使观测研究十分方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观测室都要做成圆形屋顶,有些天文观测只要对准南北方向进行,观测室就可以造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顶中央开一条长条形天窗,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李国杰

一、 中国信息化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已确定为中国发展经济的基本战略之一。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已确定12项重点信息化工程,称为“金字工程”,包括办公业务资源、宏观政策管理、税收、海关、财政、金融监管、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我国的信息化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中国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统计,中国信息化综合指标在全球被统计的83个国家中排名43位,比上一年上升21位,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球排名35位。就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而言,中国已居世界前列。2002年中国固定与移动电话用户均超过2亿户,总用户数达42亿户,居世界第一;联网计算机达到2083万台,上网用户超过591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信息化起点较低,但发展速度很快。五年来全国电话普及率从1997年的81%提高到337%,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从1997年的186Mbps扩大到94Gbps。人民群众从信息化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得实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广人多,按人均指标衡量,中国的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实施信息化建设,所走的信息化道路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特别重视信息化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2002年成立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并且公布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包括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网络营销应用率、财务决算速度等21个基本指标以及若干评议指标和效能指标。这些指标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的,是一个面向直接效益与长远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对指导我国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 中国信息产业现状

近五年,包括全球信息产业不景气的近两年内,中国信息产业保持了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5%以上的高速度蓬勃发展。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14万亿元,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目前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有11家,其中突破600亿元的企业有两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加工基地。

中国的通信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HDJ-04型大中容量程控电话交换机打破国外垄断开始,被誉为“巨大中华”的多个通信企业实现了群体性突破。局用交换机的国产比重已达到85%以上。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国产移动交换机、基站和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70%和30%。华为公司已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亚太地区最大的光网络设备供应商,其产品已占领一定的海外市场。中国的计算机产业以联想公司位代表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渐进式创新的道路,即“贸、工、技”发展道路。目前国产微机已经占据国内年销1000万台以上市场的绝大部分。国产服务器与笔记本的市场占有率也有明显提高。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18号文),有力地促进了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近两年软件营业额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软件产业收入达1100亿元。国家认定的软件产业基地有11家,全国经认定的软件企业超过6000家。中国的软件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强的主要是财务、教育、杀病毒、中文处理等软件,在税务、铁道、海关等许多应用领域也开发了大量应用软件。2002年公布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领”确定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为:2005年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软件出口额达到50亿元,形成若干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企业,软件专业人才达到80万人。

近两年国内已建成若干条018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从两年前的100多家增加到400多家。2002年集成电路产量已从1997年的13亿块增加到85亿块。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西安、成都、杭州七个城市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即集成电路产业的孵化器,我国集成电路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美国、韩国及台湾地区的生产、封装、测试和设计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独资和合资企业,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IC产业的设计加工中心。到200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将达到200亿块。预计20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500亿块,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占国内市场50%,国际市场5%左右。

三、 中国信息高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

(1)863计划在信息领域的布局

国家支持的高技术研究主要体现为1986年开始的863计划。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年―2005年),863计划在信息领域投入40多亿元,设立计算机软硬件、通信、信息获取和信息安全技术四个主题。计算机主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下一代互联网、计算机软件、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和多模式人机接口以及重大示范应用等。通信主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一代信息网、光通信和个人通信技术等。信息获取主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学对地观测、微波对地观测、先进地对空观测、卫星导航定位、对地观测数据处理分析与空间信息应用等。信息安全主题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安全监管、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和信息安全新技术等。各个主题主要从事具有前瞻性的关键技术研究。

除以上四个主题外,863计划信息领域一半以上的经费投入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和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等几个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专项包括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研制、新型半导体材料和CPU及系统芯片(SoC)设计。软件专项重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桌面办公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各种中间件。高性能计算机专项主要研制面向网格的超级服务器、网格软件,建立示范性的国家网格系统。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Internet TV等流媒体实时传输的高性能、广域宽带演示验证网络,称为3Tnet,重点攻克T比特级智能光网络、T比特级WDM光传输,和T比特级路由器等系统设备的关键技术。目前,上述主题和专项研究正在顺利进行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近几年来通信高技术研究几项主要成果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

1998年6月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向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2000年5月被ITU批准为国际标准。2001年3月该标准又被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接纳,真正成为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选择方案之一。 为配合TD-SCDMA标准技术规范的提交,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大唐集团做了大量的系统级与链路级仿真工作。

TD-SCDMA标准的成功,为世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关键技术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等,已被ITU确定为超3G需要使用的技术。同时,TD-SCDMA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也将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扭转专利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大唐集团等单位已就TD-SCDMA标准在二十多个国家申请了三十多项专利。与其它移动通信技术相比,TD-SCDMA具有频谱利用率高,频谱使用灵活、支持不对称业务能力强、系统成本低、前瞻性强等突出优势。预计大唐公司将于2003年底推出TD-SCDMA全套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

22 高速互联试验网与3G系统

为了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中国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攻关,其中最有影响的是863计划支持的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CAINONET)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NSFCNET)。CAINONET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自行研制的光交叉连接设备、光分扦复用设备、核心路由器和网管系统,建立一个连接北京地区部分重要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共13个试验节点)的基于IP、DWDM的示范网。此项目总投入超过16亿元,由大唐电信、巨龙通信、武汉邮电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40多家单位共同承担任务。经过两年多努力,于2001年9月底完成任务,通过验收。CAINONET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大型宽带高速试验示范网之一,主要用自己的技术研制成功全光通信网络、高速核心路由器等关键设备和网络管理系统,研制成功16(32)×10Gbps SDH波分复用系统。此项研究共申请了50多项专利,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另一个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NSFCNET由清华大学等单位承担,于2000年9月开通试运行。NSFCNET传速率为25-10Gbps,并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Internet2)连接。

我国已于2000年6月成功开发了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实用化第三代移动通信(3G)现场实验系统,包括符合国际标准的WCDMA、TD-SCDMA、CDMA2000三种无线入网、核心网与终端设备,此项目共申请了近百项国际国内专利。3G系统今后若干年将在中国得到推广。近两年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3G技术的主要竞争者。

23光电子器件

我国光电子技术具有较好基础,中国科学院在光电子领域由五个研究所,现已形成光电子研究集团。武汉邮电科学院在光纤通信技术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在863等国家科研计划支持下,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武汉、长春、广州等城市都在建设“光谷”。

我国同步数字序列(SDH)光收发模块已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技术指标;密集波分复用器、光环形器、光隔离器和CATV光发射/接收机已开始进入规模生产。2000年高性能量子阱GaInNAs/GaAs激光器等光电子器件研制成功,使我国进入国际上低维材料量子阱与量子点器件研究的先进行列。国产的DWDM系统已形成产业,广东、浙江等几个省已开始16×25Gb和32×25Gb DWDM系统的建设。我国已在北京、武汉、石家庄、深圳、长春和上海建立了6个光电子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已批量生产10多种光通信器件,占国内市场30%,半导体激光器已进入国际市场。

(3)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与IC高技术研究的几项主要成果。

31高性能计算机和网格研究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研制计算机,4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的单位,被誉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近几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先后研制成功的曙光一号多处理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和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已通过曙光公司的销售到生物信息、石油、气象、税务、学校等许多行业,带动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曙光超级服务器已累计销售200多套,总计算能力已达每秒几十万亿次。2001年初研制成功的每秒4000亿次的曙光3000主要用于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分析,为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绘制水稻基因组框图与精细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研制成功的曙光4000L海量信息处理系统,峰值速度超过每秒4万亿次,存储容量超过200TB。除中科院计算所外,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中心、国防科技大学是我国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主力军。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中心2000年研制的神威并行机分别安装在国家气象中心和上海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峰值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国防科技大学1997年研制成功的银河-III并行巨型机采用可扩展分布式共享存储并行处理结构,峰值速度已达到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这两个单位科研与工程水平高,都有能力研制每秒10万亿次以上的并行机。

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启动网格技术研究,863计划支持的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建立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是网格计算的初级实验,实现了远程登陆与某些单一印象功能。近两年网格计算越来越受到重视,863计划启动了一个网格专项,旨在建立聚合性能10万亿次左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网格示范系统,计划在生物信息、国土资源、工业设计等部门建立几个示范性的应用网格。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展的织女星网格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影响。织女星网格不仅包括面向网格的超级服务器、网格浏览器、几种网格协议研究,还包括语义与知识网格研究,已率先在CACM等重要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知识网格的论文,引起国际同行重视。

32汉字识别技术

不同于由26个字母组成的英文,用计算机输入输出和识别上万个不同的汉字是在中国推广计算机应用的难题。中文的印刷体识别(OCR)和手写识别是编码输入以外的重要中文输入技术,我国在中文OCR和汉字手写体输入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1985年就开发成功国内首套联机手写识别软件,随后成立了专注汉字识别技术的汉王科技公司。十多年来该软件已从10版升级到100版。目前推广的100版能完全识别手写行草体汉字和包含一万多汉字的大字符集,使手写输入轻松自如,微软、摩托罗拉等跨国达公司都采用了汉王科技的技术。印刷体汉字识别软件在大规模录入中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

3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在科技部领导下,从1990年开始863计划开展了智能化农业示范工程,以5个高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为核心,在知识获取、模型构建、知识表达、推理等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开发了156个“高产型”、“经济型”、“优质型”实验农业专家系统,涉及粮食、果树、蔬菜、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先后在北京、吉林、安徽、云南等20个示范区示范应用。据1998年-2000年两个农业年度统计,示范面积3796万亩,辐射推广面积8504万亩,增收节支达几十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特别在云南等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效益十分明显。在技术落后地区如何推广高技术,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可能对第三世界国家有所借鉴。

34 CPU等核心技术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如CPU芯片、操作系统长期控制在Intel、微软等外国公司手里。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开始向CPU等核心技术进军,经过两年努力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于2002年8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龙芯一号CPU芯片。此芯片与MIPS CPU兼容,具有64位浮点部件,性能达到国外90年代中后期通用CPU水平。在设计中申请了十多项专利,特别是有防恶意攻击的硬件支持,在我国电子政务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峰值速度每秒20亿次运算的龙芯2号CPU预计2004年初可研制成功。再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在CPU设计核心技术上有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龙芯CPU外,中芯微系统公司、北京大学已推出了方舟系列和众志系列32位嵌入式系统芯片(SoC),有望在网络终端计算机等方面占领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曾开发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UNIX操作系统COSIX,但在市场推广上并不成功。近几年来,Linux的兴起为我国发展操作系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科技部已支持一些企业开发基于Linux的桌面办公系统。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已开发了适合不同应用的嵌入式Linux或其他嵌入式操作系统,与Linux应用兼容的高安全性服务器操作系统也正在开发之中。几年后我国缺乏自主操作系统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四、信息科学基础研究的某些成果

我国的基础研究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支持。从1998年开始,先后有17项信息科学基础研究列入973计划,包括高性能算法,图象、语音、自然语言理解与知识挖掘,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大规模科学计算,超高密度快速光信息存储,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虚拟现实等。近几年来我国信息科学基础研究已取得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1)软件理论研究

中国最早从事软件研究的学者多数是数学家,在软件基础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11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与XYZ系统

容易编程的软件往往执行效率不高,曾经风行一时的函数型语言由于效率不高在市场上未取得成功。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开创性地提出并实现了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与XYZ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易编程和执行效率的矛盾。近年来XYZ系统在实时控制、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可视化工具等方面有新的进展。XYZ系统是计算机编程理论的重大突破,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12 区段演算理论

实时系统的形式化是软件理论的一大难题。1991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人员和CAR Hoare等教授提出并发表了关于作为实时系统逻辑方法的区段演算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区段演算是描述和推理动态系统实时行为的一种模态逻辑,它是区间时态逻辑在连续时间条件下的一种扩展,现已成为实时系统设计、应用及数学支持工具的新模型,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已带动了国际上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这一方面的研究

13形式语义学

进程代数是研究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等并发现象的形式化方法,现已成为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的一个热点。科学院软件所设计并实现了通用进程代数验证工具PAM,1993年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迄今世界上唯一能直接对消息传送进程进行推理的工具VPAM,在十几个国家得到应用。该所与英国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并独立发展了“符号互模拟理论”推动了模态逻辑和实时进程的研究。清华大学利用拓扑学工具,引入近似互模拟与互模拟极限的概念,初步建立了并发程序的近似正确性与无限进化的理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并发计算模型的翻译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提出并开发了基于语法制导的翻译技术和证明翻译程序正确性的方法,还提出了关于形式系统序列、序列的极限以及过程模式的理论,建立了软件规约的修正演算技术。

(2)人工智能研究

21问题求解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理论中,在传统符号主义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粒度的商空间求解模型和分层递阶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层次信息的合成技术;根据神经网络学习新的几何表示,提出一种从上而下的构造性学习方法,与多粒度计算的商空间理论结合,能有效地处理大数据量、复杂问题的学习与分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独辟蹊径,创造了采用高维几何学来描述和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在神经网络计算机理论研究、设计和转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近几年在计算智能(包括模糊逻辑、进化计算和神经计算)研究方面获得了较大进展,提出了“过程神经元网络”概念,理论和应用都取得了较出色成果

22知识处理理论

自然语言理解是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困难之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原创性的工作,设计并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系统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 并首次把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和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研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在只对书本语言作很少改动的情况下由计算机自动获取并整理含于资料中的知识,最后自动生成所需的应用软件,从而形成了一条基于知识自动获取的软件快速生成新技术路线;另一个有趣的成果是研究出能把中文童话故事自动转换成动画片的计算机动画全过程自动生成技术,在艺术创造领域内推进了人工智能。总参61研究所开展了“知识发现的机理研究”,提出了“控制流/数据流图对”方法和能够统一表示、处理随机不定性和模糊不定性的“云模型”,并把这一创新的模型应用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新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效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率先提出建立“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并已构建包含300多万条知识的多领域专业知识库,在自然语言处理、农业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始应用。

(3)算法研究

算法和计算复杂性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国内有一批学者为寻求NP困难问题(计算时间随问题规模按指数函数增长的一类难解问题)的有效算法(包括近似算法)付出了艰苦努力。高性能算法973项目在集成电路设计、电力调度、交通、证券和信息查询等多个领域,提出一批既有世界先进水平又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高性能算法,其研究成果正在一些重点工程领域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先后投入约400人年的科研力量,历时六年,在数字视频广播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全面的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组提出的"快速鲁棒的静态Sprite生成算法"被国际MPEG-4标准采纳,2002年7月该研究组提出的"结合率失真优化理论的码率控制算法又被国际JVT(Joint Video Team)标准接受;在中国手语识别方面,该研究组首次研究了大词汇表(达1000以上的汉语词汇)的手语识别问题,正确识别率达92%-95%。在手语合成方面,利用虚拟人合成技术合成了3163个基本中国手语词汇的手势,在全世界首次实现正常人与聋哑人的实时交流系统。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开发成功并行数学软件库、广义本征值问题并行解法包PQR等,这些软件产品已在美国、欧洲、日本等20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用。他们还开发了大型油藏数值模拟并行解法器及并行软件PRIS,在国产高性能计算机上研制了百万结点精细油藏模拟等分布式并行数值软件,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4)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研究

量子信息技术可实现经典信息技术无法做到的新信息功能,是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中国科技大学在解决量子信息技术的若干关键性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该校科研人员首创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即以某概率精确地克隆线性无关的量子态集,推导出最大克隆概率,为有效提取量子信息提供新途径,并采用线性光学方法在实验上研制成功量子普适克隆机。他们还首创量子避错编码,其原理已被美国学者在实验上证实,为克服量子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消相干问题开辟了新的方法;提出新的量子信息处理器,有希望成为实用量子处理器。清华大学的学者提出了基于量子逻辑的自动机理论,证明了自动机的一些基本性质依赖于所基于的逻辑的分配律,从而揭示了基于量子逻辑的自动机理论与经典自动机理论之间的一些本质区别。

(5)信息安全理论研究

我国科技工作者完全自主地研究实现了我国的信息密码算法与体系,密码学研究已进入国际前列。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信息安全、密码学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代数方法是研究现代密码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学者主要利用代数方法对密码问题进行了深刻刻画,这些成果对认证码、序列密码和公钥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我国在网络入侵检测、防病毒软

你好,你想问织女星计划跳舞出处是哪?织女星计划跳舞出处是《织女星计划》游戏。织女星计划广告视频跳舞的是《织女星计划》游戏,织女星计划广告视频跳舞的就是《织女星计划》游戏中的人物舞蹈视频,就是宣传《织女星计划》游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