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与玉环与玉瑗与玉珏有什么区别???

游戏攻略08

玉璧与玉环与玉瑗与玉珏有什么区别???,第1张

玉璧与玉环与玉瑗与玉珏有什么区别???
导读:1、从外形上来看玉璧、玉环和玉瑗主要是根据其中央孔径的大小来区分大孔者为玉瑗小孔者为玉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玉环玉珏则是有一缺口的环形玉器。2、从作用上来看玉璧主要有四种用途,一为祭器,二为礼器,三为配饰,四作珐码用的衡。玉环古时一般

1、从外形上来看

玉璧、玉环和玉瑗主要是根据其中央孔径的大小来区分

大孔者为玉瑗

小孔者为玉璧

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玉环

玉珏则是有一缺口的环形玉器。

2、从作用上来看

玉璧主要有四种用途,一为祭器,二为礼器,三为配饰,四作珐码用的衡。

玉环古时一般用作佩饰,因“环”与“还”同音,古人可能还把它作为一种信物。

玉瑗古时通常做臂饰用, 瑗同援义,其孔大,便于二人抓握相援。说明佩戴者当过皇帝或侍奉过皇帝。

玉珏用途,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3、从盛行时期上来看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

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新石器时代玉环的基本造型为扁平的圆环状,多用白玉、黄玉制作。

玉瑗是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战国时期得到发展。

玉珏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都有流行。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玉斗[yù dǒu] :指玉制的酒器,玉制的斗形器物。或指北斗星,也借喻江山社稷。

玉珏[yù ju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几年前我和提问者有同感,对这块璧的内涵不甚了解。近来对乾隆的生平和养心殿正殿屏风诗做了解读,对这块璧有了进一步认知。

      这块玉璧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下面我把个人观点简单阐述一下:

     此璧摆放的时间应不早于乾隆二十年,据我个人推测,应在乾隆二十五年左右。乾隆二十年到二十五年间,乾隆皇帝发动了三场战役:两平准噶尔,一平伊犁回部,最终于乾隆二十五年收复新疆,拓地两万里,使大清国的版图扩大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达到国家的全盛。为了庆祝这一伟大胜利,乾隆本人写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2540多字的长篇史诗《西师诗》,并在中南海修建紫光阁,绘制悬挂功臣像。同时也不忘在自己日常办公的场所养心殿提写一首诗,来纪念这次胜利。这首诗就镌刻在养心殿正殿的屏风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诗名“新正养心殿”作诗的时间是庚辰年正月,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月。起首第一句话就是“西师归振旅”,意思是大将军兆惠率领西征大军即将凯旋。

   那为什么乾隆皇帝要在养心殿的对面摆放这块玉璧呢?诗里面已经说明“闲中足养心,而予有所怦。怀安岂良图,无逸斯元亨。自强励不息,善长时偕行”意思是:“我闲暇时足已养心,但我内心还怦怦直跳”,为什么呢,就因为有这块玉璧提醒着我。“心怀安逸怎么能为国家有好的谋划?君王不贪图安逸为的是开创国家基业,使政令通达。我常常激励自己要自强不息,昌盛、安定的国运会一直伴随时序运行”。所以这块璧摆在这里起到提醒和激励乾隆本人的作用,同时也警示自己及后代子孙不能怠政,要“持盈保泰”(诗文——持躬凛持盈;屏风东首联——保泰常钦若)。

      

         那我们现在来到玉璧旁,看看这块玉璧提供的信息:因为收复新疆,使国家达到全盛,要保持全盛,乾隆皇帝提出了“持盈保泰”理念。中心的璧,取“完璧”之意,代表国土完整。同时中间空圆(璧中称“好”),象征满月,就是“盈”;方形铜框稳固,取“泰"意。

“持盈”是使国家昌盛国土完整,“保泰”是政权稳固人民安居乐业。那谁来完成这以一任务呢?大家看到璧框前后四条升龙和四条坐龙。这八条龙象征八旗军队,八旗是清王朝的武装力量,他们在干什么呢?前后四条升龙围绕玉璧在“持盈”,前后四条坐龙坐在璧框四边在“保泰”,所以此玉璧又称“持盈保泰玉璧”。正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至于说这块玉璧是乾隆时期摆放的理由,还在于这块绿色和田碧玉,乾隆皇帝收复新疆,大量新疆和田玉石流入内地和宫廷。所以这块碧玉也是乾隆朝的佐证。

        以上是个人浅见,望行家指正。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http://wwwchina-gallerycom/gb/kucun/qingt/yq_mcsyhtm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防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http://baikebaiducom/view/487681htm

  一些初对我国古玉有兴趣的朋友,可能仍未能分清什麼是玉瑗、什麼是玉环和什麼是玉璧,因为三者的形制十分相似。

  像附图的真古青玉器,乃战国时代所琢制者,其纹饰与琢法皆显著具有时代特色。此一形制属「瑗」。通常大孔为瑗;孔的直径大约等於整件玉器直径的三分之二。小孔者为玉璧;中孔者属「环」,亦即是其孔的直径等於整件器物直径的一半。《尔雅》清楚地指出:「好倍肉谓之瑗。」「好」就是中孔的直径;「肉」是由内廓到外廓的尺寸。荀子说:「召人以瑗。」古代延请人来时,便叫使者持一个瑗去。《说文》述及君王上台阶时,为免失坠,故手执玉瑗的一边,引导者则执另一边。后来更演变为佩饰,由内廓凸起的「唇瑗」渐变成玉镯子。古人称作「圳」或「钏」者,其实也属瑗。

  玉璧同样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尔雅》谓:「肉倍好谓之璧。」亦即玉的部分,尺寸倍於中间孔的尺寸。古人用璧与琮合作礼器。《尔雅》指「肉好若一谓之环」;亦即玉的部分与中间孔之尺寸相若(近乎一样)。玉环应仿自更早年代的陶环和石环。三者在最早期皆多为素面无纹;在周时始多谷纹和蒲纹;战国时期更多卷云纹与重王丕

  http://blog163com/sir_huang0628/blog/static/113984902008213121289/

玉璧之战是怎么回事?

玉璧之战是怎么回事?韦孝宽是如何镇守玉璧的?

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率军围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的攻坚战,史称玉璧之战。

经过

是年八月,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治玉壁)刺史,率军镇守玉壁。不久,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其部众自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出发,向西魏大举进攻。九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据城固守。

十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得逞。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

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

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企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

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攻城不克,遂派人劝降,亦被韦孝宽回绝。

高欢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战后,西魏文帝元宝炬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点评

此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韦孝宽足智多谋,因敌设防,指挥果断,纵使高欢精疲力竭,也未能攻克玉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