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国大好山河的诗句

游戏攻略05

关于祖国大好山河的诗句,第1张

关于祖国大好山河的诗句
导读:诗句见下面:《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

诗句见下面: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觊字思远,琳之孙。初举扬州秀才,补主簿、长沙王义欣镇军功曹、衡阳王义季安西主簿、户曹参军,领南义阳太守,转署记室,固辞。召为通直郎、太子中舍人、建平王友、秘书丞、中书侍郎、随王诞安东谘议参军、领记室、黄门侍郎、建平王宏中军长史。复为黄门、临海太守。孝建中、为散骑常侍,领本州大中正。大明初改太子中庶子,领翊军校尉、御史中丞。出为寻阳王子房冠军长史,加宁朔将军,行淮南宣城二郡事。复除安陆王子绥冠军长史、江夏内史,随府转後军长史,征为右卫将军。未拜,徙司徒左长史。永光初迁侍中。未拜,除江夏王义恭太宰长史,出为寻阳王子房右军长史,加辅国将军,行会稽郡事。明帝初,与顾琛等发兵应晋安王子勋,败死。

    ◇ 辞署记室笺

  记室之局,实惟华要,自非文行秀敏,莫或居之。觊逊业之举,无闻於乡部;惰游之贬,有编於疲农。直山渊藏引,用不遐弃,故得忭风舞润,凭附弥年。今日之命,非所敢冒。昔之学优艺富,犹尚斯难,况觊能薄质鲁,亦何容易。觊闻居方辨物,君人所以官才;陈力就列,自下所以奉上。觊虽不敏,常服斯言。今宠藉惟旧,举非尚德,恐无以提衡一隅,佥允视听者也。伏愿天明照其心请,乞改今局,授以闲曹,则凫鹤从方,所忧去矣。(《宋书·孔觊传》。)

  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通典》作「性情密洽者为之。」)觊学不综贯,性又疏惰,何可以属知秘记,秉笔文闱,假吹之尤,方斯非滥。觊少沦常检,本无远植,荣进之愿,何能忘怀。若实有萤爝,增晖光景,固其腾声之日,飞藻之辰也,岂敢自求从容,保其淡逸。伏愿矜其鲁拙,业之有地,则曲成之施,终始优渥。(《宋书·孔觊传》,又《通典》三十一。)

  ◎ 孔之

  之,爵里未详。(疑是琳之昆弟。)

    ◇ 艾赋

  良药弗达,妙针莫宣,奇艾急病,靡身挺烟,治匪君臣,得用神火。振淹固於一烂,气绝息乎无假,淳建投而招祟,钳椒而贻祸,伊兹艾之淑粹,仍索质於中野。嗟乎,贞灰与邪烬迭御,芳烟与苦兰竞薰,是以艾正而贱,兰妖而珍,故言尧则桀对,举兰则艾因。(《艺文类聚》八十二。)

    ◇ 艾赞

  论蔼灵艾,蔚彼坂。混区群卉,理深用远。(《艺文类聚》八十二。)

  ◎ 孔甯子

  甯子,会稽山阴人,义熙初为何无忌会稽掾属,後为武帝太尉主簿。永初中为文帝镇西谘议参军,丁艰去职。景平末,会稽太守褚淡之起为将军。文帝即位,以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进侍中。元嘉二年卒,有集十五卷。

    ◇ 牦牛赋

  惟兹兽之攸生,亦栖遐而凭阻,遁绵野於岷隅,挹清源於庸渚。奔逸躅而伦,载贲首而乱■,茸长牦之{髟不}{髟思},戾狠情而首鼠。迈羔羊之如膏,侔蜉蝣之楚楚。既作表於礼乐,又为容於军旅。奉藩岳之休明,被戎荒而既序,班琛赂则来庭,超印乎其所。(《初学记》二十九。)

    ◇ 陈损益

  隆化之道,莫先於官得其才;枚卜之方,莫若人慎其举。虽复因革不同,损益有物,求贤审官,未之或改。师锡佥曰,焕乎钦明之诰,拔茅征吉,著於幽《贲》之爻。晋师有成,瓜衍作赏,楚乘无入,贾不贺。今旧命惟新,幽人引领,《韶》之尽美,已备於振纲;《武》之未尽,或存於理目。虽九官之职,未可备举,亲民之选,尤宜在先。愚欲使天朝四品官,外及守牧,各举一人堪为二千石长吏者,以付选官,随缺叙用,得贤受赏,失举任罚。夫惟帝之难,岂庸识所易,然举尔所知,非求多人,因百官之明,孰与一识之见,执咎在己,岂容徇物之私。今非以选曹所铨,果於乖谬,众职所举,必也惟良,盖宜使求贤辟其广途,考绩取其少殿。若才实拔群,进宜尚德,治阿之宰,不必计年,免徒之守,岂限资秩。自此以还,故当才均以资,资均以地。宰莅之官,诚曰吏职,然监观民瘼,翼化宣风,则隐厚之求,急於刀笔,能事之功,接於德心,以此论才,行之年岁,岂惟政无秕蠹,民庇手足而己,将使公路日清,私请渐塞。士多心竞,仁必由已,处士砥自求之节,仕子藏交驰之情。甯子庸微,不识治体,冒昧陈愚,退惧违谬。(《宋书·王华传》。先是会稽孔甯子先为高祖太尉主簿,陈损益云云。)

    ◇ 井颂

  天高听卑,载厚流谦。挥锋既击,跪拜亦沾。惟益有作,德远事兼。明王用汲,人具尔瞻。(《初学记》七。)

    ◇ 水赞

  澄鉴无虚,积之成川。湍飞莹谷,激石泠然。(《艺文类聚》八。)

  ◎ 何叔度

  叔度,庆江人,义熙中为尚书。入宋,为金紫光禄大夫、吴郡太守,元嘉八年卒。

    ◇ 王睦事议

  设法止奸,本於情理,非谓一人为劫,阖门应刑。所以罪及同产,欲开其相告,以出为恶之身。睦父母之至,容可悉共逃亡,而割其天属,还相缚送,螫毒在手,解腕求全,於情可愍,理亦宜宥。使凶人不容於家,逃刑无所,乃大绝根源也。睦既纠送,则馀人无应复告,并合从原。(《宋书·何尚之传》,《南史·何尚之传》,《通典》一百六十七,案,此议《宋书》「造恶」作「为恶」,之「际」作「之至」,未句作「并全之」。)

  ◎ 何尚之

  尚之字彦德,叔度子。义熙中为临津令,武帝领征南将军,以为主簿,及受禅,以病废。少帝时为中书侍郎。文帝即位,为临川内史,入为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迁侍中、丹阳尹。徙祠部尚书,领国子祭酒,迁吏部尚书,进中书令、中护军,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迁左仆射,转尚书令,领太子詹事。元凶弑立,进司空。孝武即位,复为尚书令,领吏部,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加特进,寻为开府仪同三司,复领中书令。大明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司空,谥曰简穆,有集十卷。

    ◇ 华林清署殿赋

  其西则堂皇博敞,正鹄是施,带以绿流,树以清椅。(《初学记》二十四堂七。)

  逞绵瓦之虹梁,列雕刻之华榱,网户翠钱,青轩丹墀。若乃奥室曲房,深沈冥密,始如易循,终焉难悉。动微物而风生,践椒途而芳溢,触遇成宴,暂游累日。却倚危石,前临浚谷,终始萧森,激清引浊,涌泉灌於阶所,远风生於楹曲。暑虽殷而不炎,气方清而含育。哀鹤唳暮,悲猿啼晓,灵芝被崖,仙华覆沼。(《艺文类聚》六十二,《初学记》二十四。)

  退居赋(见《宋书·何尚之传》,亡。)

    ◇ 表谏行幸侵夜

  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清道而动,帝王成则,古今深诫,安不忘危。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嘿耳。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适可以慰四海之望。(《宋书·何尚之传》,《御览》四百五十三。)

    ◇ 上言请原竺超民等

  刑罚得失,治乱听由,圣贤留心,不可不慎。竺超民为义宣司马,贼既遁走,一夫可禽,若反覆昧利,即当取之,非唯免愆,亦可要不义之赏,而超民曾无此意,微足观过知仁。且为官保全城府,谨守库藏,端坐待缚。今戮及兄弟,与向始末无论者,复成何异。陆展尽质复灼然,便同之巨逆,於事为重。臣豫蒙顾待,自殊凡隶,苟有所怀,不敢自默。(《宋书·何尚之传》,世祖即位,戮质反义宣司马竺超民,戮质长史陆展兄弟,并应从诛,尚之上言,超民坐者由此得原。)

    ◇ 密奏庾炳之得失

  夫为国为家,何尝不谨用前典,今苟欲通一人,虑非哲王御世之长术。炳之所行,非暧昧而已,臣所闻既非一旦,又往往眼见,事如丘山,彰彰若此,遂纵而不纠,不知复何以为治。晋武不曰明主,断鬲令事,遂能奋发,华е见待不轻,废锢累年,後起,止作城门校尉耳。若言炳之有诚於国,未知的是何事?政当云与殷景仁不失其旧,与刘湛亦复不疏。且景仁当时事意,岂复可蔑,朝士两边相推,亦复何限,纵有微诚,复何足掩其恶。今贾充勋烈,晋之重臣,虽事业不胜,不闻有大罪,诸臣进说,便远出之。陛下圣睿,反更迟迟於此。炳之身上之衅,既自藉藉,交结朋党,构扇是非,实足乱俗伤风。诸恶纷纭,过於范晔,所少贼一事耳。伏愿深加三思,试以诸声传,普访诸可顾问者。群下见陛下顾遇既重,恐不敢苦相侵伤,顾问之日,宜布嫌责之旨。若不如此,亦当不辩有所得失。臣蠢,既有所启,要欲尽其心,如无可纳,伏愿宥其触忤之罪。(《宋书·庾炳之传》,炳之领选,既不缉众论,又颇通货贿,请急还家。令史钱泰、周伯齐出炳之宅咨事。泰能弹琵琶,伯齐善歌,因留停宿,为有司所奏。上於炳之素厚,将恕之,召问尚书右仆射何尚之。尚之具陈炳之得失,又密奏,又见《南史》三十五。)

    ◇ 又陈

  炳之呼二令史出宿,令史谘都令史骆宰,宰云不通,吏部曹亦咸知不可,令史具向尚之说不得停之意,炳之了不听纳,此非为不解,直是苟相留耳。内外悉知此,而诬於信受,群情岂了,陛下不假为之辞。虽是令史,出乃远亏朝典,又不得谓之小事。谢晦望实,非今者之俦,一事错误,免侍中官。王时贤小失,桓胤春之谬,皆白衣领职。况公犯宪制者邪?不审可有同王、桓白衣例不?於任使无损,兼可得以为肃戒。孔万祀居左丞之局,不念相当,语骆宰云:「炳之贵要,异他尚书身、政可得无言耳。」又云:「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为异也。(同上,时炳之自理:「不谙台制,令史并言停外非嫌。」太祖以炳之信受失所,小事不足伤大臣。尚之又陈。)

    ◇ 又陈庾炳之愆遇

  尚书旧有增置二十人,以元、凯丞郎之假疾病,炳之常取十人私使,询处阙,不得时补。近得王师,犹不遣还,臣令人语之,「先取人使,意常未安,今既有手力,不宜复留。」得臣此信,方复遣耳。大都为人好率怀行事,有诸纭纭,不悉可晓。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观今人忧国实寡,臣复结舌,日月之明,或有所蔽。然不知臣者,岂不谓臣有争竞之迹,追以怅怅。臣与炳之周旋,俱被恩接,不宜复生厚薄。太尉昨与臣言,说炳之有诸不可,非唯一条,远近相崇畏,震动四海,凡短人办得致此,更复可嘉。虞秀之门生事之,累味珍肴,未尝有乏,其外别贡,岂可具详。炳之门中不问大小,诛求张幼绪,幼绪转无以堪命。炳之先与刘德愿殊恶,德愿自持琵琶甚精丽。遗之,便复款然。市令盛馥进数百口材助营宅,恐人知,作虚买券。刘道锡骤有所输,倾南俸之半。刘雍自谓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送甘蔗,若新发於州。国吏运载樵荻,无辍於道。诸见人有物,鲜或不求,闻刘遵考有材,便乞材,见好烛盘,便复乞之。选用不平,不可一二。太尉又云,炳之都无共事之体,凡所选举,悉是其意,政令太尉知耳。论虞秀之作黄门,太尉不正答和,故得停。太尉近与炳之疏,欲用德愿儿作州西曹,炳之乃启用为主簿,即语德愿。德愿谢太尉。前後漏泄卖恩,亦复何极,纵不加罪,故宜出之。士庶忿疾之,非直项羽楚歌而己也。自从裴、刘刑罚以来,诸将陈力百倍,今日事实好恶可问。若赫然发愤,显明法宪,陛下便可闲卧紫闼,无复一事也。(同上,尚之再启,太祖犹优游之,使尚之更陈其意,尚之乃备言炳之愆过。)

    ◇ 又答问庾炳之事

  臣既乏贾生应对之才,又谢汲公犯颜之直,至於侍坐仰酬,每不能尽。昨出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可为蹈罪负恩,无所复少。且居官失和,未有此比。陛下迟迟旧恩,未忍穷法,为弘之大,莫复过此。方复有尹京赫赫之授,恐悉心奉国之人,於此而息;贪狼恣意者,岁月滋甚。非但亏点王化,乃治乱所由。如臣所闻天下论议,炳之常尘累日月,未见一豪增辉。今曲阿在水南,恩宠无异,而协首郡之荣,乃更成其形势,便是老王雅也。古人云:「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治也。」陛下岂可坐损皇家之重,迷一凡人。事若复在可否之间,亦不敢苟陈穴管。今之枉直,明白灼然,而睿王令王,反更不悟,令贾谊、刘向重生,岂不慷慨流涕於圣世邪。臣昔启范晔,当时亦惧犯触之尤,苟是愚怀所挹,政自不能不舒达,所谓虽九死而不悔者也。谓炳之且外出,若能修改,在职著称,还亦不难,而可得少明国典,粗酬四海之诮。今愆衅如山,荣任不损,炳之若复有彰大之罪,谁复敢以闻述。且自非殊勋异绩,亦何足塞今日之尤。历观古今,未有众过藉藉,受货数百万,更得高官厚禄如今者也。臣每念圣化中有此事,未尝不痛心疾首。设令臣等数人纵横狼藉复如此,不审当复云何处之。近启贾充远镇,今亦何足分,外出恐是策之良者。臣知陛下不能采臣言,故是臣不能尽己之愚至耳。今蒙恩荣者不少,臣何为独恳恳於斯,实尊主乐治之意。伏愿试更垂察。(同上,太祖欲出炳之为丹阳,又以问尚之,尚之答。)

  臣见刘伯宠大慷慨炳之所行,云有人送张幼绪,幼绪语人,吾虽得一县,负三十万钱,庾冲远(《南史》作「仲远」。)乃当送至新林,见缚束,犹未得解手。荀万秋尝诣炳之,值一客姓夏侯,主人问:「有好牛不?」云:「无」。问:「有好马不?」又云:「无。政有佳驴耳。」炳之便答:「甚是所欲。」客出门,遂与相闻索之。刘道锡云是炳之所举,就道锡索嫁女具及祠器,乃当百万数。犹谓不然。选令史章龙向臣说,亦叹其受纳之过,言「实得嫁女具,铜炉四人举乃胜,细葛斗帐等物,不可称数。」在尚书中,令奴酤酃酒,利其百十,亦是立台阁所无,不审少简圣听不?恐仰伤日月之明,臣窃为之叹息。(同上,太祖乃可有司之奏,免炳之官。)

    ◇ 刑法议

  案孔右丞议,士人坐符伍为罪,有奴罪奴,无奴输赎,既许士庶缅隔,则闻察自难,不宜以难知之事,定以必知之法。夫有奴不贤,无奴不必不贤。今多僮者傲然於王宪,无仆者怵迫於时网,是为恩之所沾,恒在程卓,法之所设,必加颜原,求之鄙怀,窃所未惬,谢殿中谓奴不随主,於名分不明,诚是有理。然奴仆实与闾里相关,今都不问,恐有所失,意同左丞议。(《宋书·王宏传》。)

    ◇ 以一大钱当两议

  伏鉴明命,欲改钱制,不劳采铸,其利自倍,实救弊之弘算,增货之良术。求之管浅,犹有未譬。夫泉贝之兴,以估货为本,事存交易,岂假数多。数少则币重,数多则物重,多少虽异,济用不殊。况复一以当两,徒崇虚价者邪。凡创制改法,宜从民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泉布废兴,未容骤议,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愦乱,民泣於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自非急病权时,宜守久长之业。烦政曲杂,致远常泥。且货偏则民病,故先王立井田以一之,使富不*侈,贫不过匮。虽兹法久废,不可顿施,要宜而近,粗相放拟。若今制遂行,富人赀货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又钱之形式,大少多品,直云大钱,则未知其格。若止於四铢五铢,则文皆古篆,既非下走所识,加或漫灭,尤难分明,公私交乱,争讼必起,此最是其深疑者也。命旨兼虑翦凿日多,以至销尽;鄙意复谓殆无此嫌。民巧虽密,要有踪迹,且用钱货铜,事可寻检,直由属所怠纵,纠察不精,致使立制以来,发觉者寡。今虽有悬金之名,竟无酬与之实,若申明旧科,禽获即报,畏法希赏,不日自定矣。愚者之议,智者择焉,猥参访逮,敢不输尽。(《宋书·何尚之传》。元嘉二十四年,录尚书江夏王义恭议,以一大钱当两,以防翦凿,议者多同。尚之议又见《通典》九。)

    ◇ 分置荆郢二州议

  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通接雍、梁,实为津要,由来旧镇,根基不易。今分取江夏、武陵、天门、竟陵、随五郡为一州,镇在夏口,既有见城,浦大容舫。竟陵出道取荆州,虽水路,与去江夏不异,诸郡至夏口皆从流,并为利便。湘州所领十一郡,其巴陵边带长江,去夏口密迩,既分湘中,乃更成大,亦可割巴陵属新州,於事为允。(《宋书·何尚之传》。)

    ◇ 发民丁议

  发南兖州三五民丁,父祖伯叔兄弟仕州居职从事,及仕北徐兖为皇弟皇子从事,庶姓主簿,诸皇弟皇子府参军督护国三令以上相府舍者,不在发例。其馀悉倩暂行,征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又募天下弩手,不问所从。若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宋书·索虏传》,是岁军旅大起,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参议。)

    ◇ 与颜延之书

  绛驺清路,白简深劾,取之仲容,或有亏邪。(《通典》二十四。)

    ◇ 与中书令王球书

  延之有後命,教府无复光辉。

    ◇ 列叙元嘉赞扬佛教事

  元嘉十二年五月乙酉,有司奏丹阳尹萧摹之上言,称佛化被於中国,已历四代,塔寺形像,所在千计,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而自顷世以来,情敬浮末,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竞为重,旧宇颓圮,曾莫之,而各造新构,以相夸尚,甲第显宅,於斯殆尽,材竹铜采,糜损无极。违中越制,宜加检裁,不为之防,流遁未巳。请自今以後,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精舍,皆先诣所在二千石,通发本末,依事列言。本州必须报许,然後就功。其有辄铸铜制辄造寺舍者,皆以不承用诏书律论。铜宅材瓦,悉没入官,奏可。是时有沙门慧琳,假服僧次,而毁其法,著《白黑论》。衡阳太守何承天,与琳比狎,雅相击扬,著《达性论》,并拘滞一方,诋呵释教。永嘉太守颜延之、太子中舍人宗炳,信法者也,检驳二论,各万馀言。琳等始亦往还,未抵迹乃止。炳因著《明佛论》以广其宗。

  帝善之,谓侍中何尚之曰:「吾少不读经,比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辨致怀,而复不敢立异者,正以前达及卿辈时秀,率皆敬信故也。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颜延年之折《达性》,宗少文之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近萧摹之请制未全经通,即巳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式遏浮*,无伤弘奖者,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蔽,独秉愚勤,惧以阙薄,贻点大教。今乃更荷褒拂,非所敢当。至如前代群贤,则不负明诏矣。中朝已远,难复尽知;渡江以来,则王导、周ダ,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坦、王恭、王谧,或号绝伦,或称独步,韶气贞情,又为物表。郭文、谢敷、戴逵等,皆置心天人之际,抗身烟霞之间。亡高祖兄弟,以清识轨世,王元琳昆季,以才华冠朝,其馀范汪、孙绰、张玄、殷觊略数十人,靡非时俊。又炳论所列诸沙门等帛昙邃者,其下辈也。所与比对,则庾元规。自邃以上,护兰诸公,皆将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近世道俗较谈便尔。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奇才异德,胡可胜言?宁当空失性灵,坐弃天属,沦惑於幻妄之说,自陷於无征之化哉。陛下思洞机表,虑玄象外,钩深致远,无容近取於斯。自臣等以降,若能谨推此例,则清信之士,无乏於时,所谓人能弘道,岂虚言哉。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世主若能翦其讹伪,奖其验实,与皇之政,并行四海,幽显协力,共敦黎庶,何成康文景,独可奇哉。使周汉之初,复兼此化,颂作刑清,倍当速耳。窃谓此说,有契理奥。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风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此举戒善之全具者耳。若持一戒一善,悉计为数者,抑将十月二三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则万刑息於国。四百之狱,何足难错?《雅》《颂》之兴,理宜倍速。即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也。论理则其如此,征事则臣复言之。前史称西域之俗,皆奉佛敬法,故大国之众数万,小国数百,而终不相兼并。内属之後,习俗颇弊,犹甚淳弱,罕行杀伐。又五胡乱华以来,生民涂炭,冤横死亡者,不可胜数,其中误获稣息,必释教是赖。故佛图澄入邺,而石虎杀戮减半;洮池塔放光,而苻楗椎锯用息。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感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以赴师范,此非有他,敬信故也。夫神道助教,有自来矣。雷霆所击,暑雨恒事,及展庙遇震,而书为隐慝;桀纣之朝,冤死者不可称纪,而周宣晋景,犹以深刑受祟。检报应之数,既有不符;征古今之例,只更增惑。以经文载之,以彰劝戒,万一影像,犹为深切,岂若佛教,责言义则有可然可信之致。考事实又无乖巳妄之咎。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所以为劝戒,所以为深切,岂当与彼同日而谈乎?而愚暗之徒,苟遂毁黩,忽重殉轻,滞小迷大,恚僧尼之绝<片半>育,嫉像塔之费朱紫,此犹生民荷覆载之德,日用而不论;吏司苦堙瘗之劳,有时而诋慢。慧琳、承天,盖亦然耳。萧摹启制,臣亦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最在无行僧尼,而情貌难分,未可轻去。金铜土木,虽糜费滋深,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今日亲奉德音,实用夷泰。」

  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座,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於此邪?」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於耳。」(《弘明集》。)

  ◎ 何偃

  偃字仲弘,尚之子,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除中军参军临川王义庆平西府主簿。出为丹阳丞,除庐陵王友、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行义阳王昶义阳国事,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元凶弑立,以为侍中,掌诏诰。孝武即位,除大司马长史,迁侍中,领太子中庶子,改领骁骑将军,转吏部尚书。大明二年卒,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曰靖子,有集十九卷。

    ◇ 月赋

  远日如鉴,满月如璧。(《初学记》一)

  日月虽如璧,以光为形。(同上。)

    ◇ 北伐议

  内胡法宗宣诏,逮问北伐。伏计贼审有残祸,犬羊易乱,歼殄非难,诚如天旨。今虽庙算无遗,而士未精习。缘边镇戍,充实者寡,边民流散,多未附业。控引所资,取给根本。亏根本以殉边患,宜动必不克。无虑往岁挫伤,续以内衅,侮亡取乱,诚为沛然。然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未归,创痍未起。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窃谓当今之弊易衄,方来之寇不深,宜含垢藏疾,以齐天道。(《宋书·何偃传》,元嘉二十九年,大祖欲更北伐,访之群臣,偃议。)

    ◇ 临轩夹扶议

  自今临轩乘舆法服焘盖登殿,宜依庙齐以夹御,侍中常侍夹扶上殿,及应为王公兴。又夹扶毕还本位,求详议。(《宋书·礼志》五、孝建二年十一月,有司奏。侍中祭酒。何偃议。)

    ◇ 郊祀遇雨议

  郑玄注《礼记》,引《易说》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周礼》,凡国大事,多用正岁。《左传》又启「蛰而郊,」则郑之此说,诚有据矣。众家异议,或云三王各用其正郊天,此盖曲学之辩,於礼无取。固知《梁》三春皆可郊之月,真所谓肤浅也。然用辛之说,莫不必同。晋郊庚己,参差未见前征。愚谓宜从晋迁郊依礼用辛。燮之以受命作龟,知告不在日,学之密也。(《宋书·礼志》三,大明二年正月,尚书何偃议。)

    ◇ 与谢尚书

  珍玉名钏,因物托情,风人言味。(北堂书钞一百三十六。)

    ◇ 常满樽铭

贞明丽象,吴食中望。唯兹奇器,神绝莫尚。斟酌赋受,不逾其量。凫鹥之诗,岂伊异况?

字太多了翻译不了,打出全文,为下面的人参考参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和眷念,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的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抗外族入侵,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忠于君主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敌御侮,壮心报国。爱国总是和反对外族的压迫和侵略联系在一起的,千百年来,抗敌御侮、尽忠报国的壮举构成了一部悲壮、雄浑的交响曲。春秋时期屈原曾歌颂保家卫国的士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汉代霍去病豪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唐代王昌龄赞咏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全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宋代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啖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唱出了民族英雄的风采。南宋文天祥为抗元救国,坚贞不屈,绝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郑成功“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更表现了抗敌御侮的艰苦卓绝和卫国驱寇的英雄气概。

(二)忧国忧民,公而忘私。中国古代有不少名人志士矢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私利以至生命,其传世的名言警语表达了坚贞的心声。春秋时期屈原“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汉代贾谊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唐代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韩愈“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苏东坡“为国者终不顾家”,“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顾宪成主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人志士的节操高行,无一不体现着一腔壮伟的爱国主义豪情。

(三)自尊自强,奋发进取。先秦时期韩非的“自恃无恃人”,“恃人不如自恃”,《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扬雄的“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唐代张九龄的“国之所以能强者,亦云惟信与义”,刘禹锡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宋代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朱熹的“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甚至一也”,等等,这些都是讲于人于国均要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尚书》中的“业广唯勤”、“唯日孜孜,无敢逸豫”,先秦时期荀子的“劳苦之事则争先,饶禾之事则能让”,唐代柳宗元的“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宋代欧阳修的“强者不自勉,或死而泯灭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则必有称于后世”,清代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奋发进取的重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奋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

(四)忠君意识,正统思想。由于古代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其爱国主义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忠君意识,认为君即代表国家,忠君便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如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当他辅君治国的壮志难酬后,便以投江“死谏”来表达其忠君爱国的情愫。还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韩愈的“赤心事君,忧国如家”,岳飞的“精忠报国”,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等等,都带有忠君色彩。与此相联系,正统思想在古代爱国主义中也较为浓厚,并强调“夷夏”之别。如《论语》中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诗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贾谊的“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等等,都反映了这种正统思想很早就有了。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近代的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救亡图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一)抵抗列强,救国图存。近代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来自于因国耻而激发的义愤。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残酷的军事侵略、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被弄得主权丧尽、山河破碎、经济凋蔽、民不聊生。面对民族危亡,许多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首先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矢志抗敌禁烟,“殚竭血战”。继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边疆危机中,涌现了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僧格林沁、冯子才、刘永福、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左宗棠等一大批爱国名将,其中有的在为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壮烈殉国。在此同时,中国农民阶级也积极投入抵抗列强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献身精神,使侵略者看到,中国“民气坚劲”,“故所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①〕。中国近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它与古代汉族反对其他民族侵挠的抗敌御侮已大不相同,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古代深刻得多。

(二)师夷制夷,自强求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人们看到其“船坚炮利”和中国武器的落后。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要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以强国御侮。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姚莹的《康yóu@①纪行》等论著,都反映了要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特别是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突破了“夷夏大防”的正统观念,是对强国御侮道路的大胆探索。后来的洋务派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倡导和主持了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中心,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可以说,从魏源、林则徐开始的爱国主义,已经跳出了古代爱国主义狭小的区域界限,把眼光从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延伸到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开始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这与古代狭小区域范围的爱国主义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三)勇于变法,维新图强。近代中国的爱国志士为寻求国家富强之道,在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又把中国的弊端瞄准了与政体有关的“制度”问题,开始学习西方的政体思想。洪仁gān@②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从政治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他在太平天国后期纲领《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甲午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使许多爱国志士感到,中国再不变法,再不图强,后果就不堪设想。他们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积极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振衰去弊而力主全面变法,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喋血刑场的“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更是以“中国以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始”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变法图强的报国雄心。

(四)反对专制,创建共和。变法维新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和以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最高成就。自此,在三民主义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发动武装起义,屡仆屡继,最后终于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翻封建专制,创建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它超越了古代儒家安邦定国的传统政治伦理道德规范,第一次跳出了古代爱国主义的爱国必须忠君、忠于正统王朝体系的窠臼,实现了爱国主义观念上的飞跃。

中国现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澎湃潮流在千年古国奔腾不息,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与此相联系,中国现代的爱国主义在近代爱国主义基础上又有了崭新的发展,它以中国***人的革命斗争为红线,主要表现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不息,寻求救国真理。鸦片战争以来,多少爱国先哲为拯救中华而不畏艰难、前仆后继地探索和寻求救国真理。但是,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终于找到了救国的革命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代表中国社会最先进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彻底地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此,中华民族的前途开始出现了曙光,饱受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有了新的希望。中华爱国主义者探索寻求救国真理的艰辛历程,反映了现代爱国主义既是近代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二)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野蛮侵略战争。面对民族沦亡,中国***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中国***已成为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而为中华爱国主义注入了崭新的内容:其一,由少数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发展到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传统的爱国主义只注重少数名人志士的爱国精神,而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一些民族英雄“空怀移山志,无力正乾坤”,甚至功败垂成的悲剧所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把人民群众作为抗战主体,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心底唱出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强音。在日寇入侵之地,到处都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齐心合力打东洋的壮烈场面,凝聚成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奋勇之师,终于陷敌于灭顶之灾。其二,从封闭的爱国意识发展到开放的爱国观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传统的爱国主义不免带有狭隘封闭的色彩。而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抗战已经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东方的主战场。这就使人们打破了狭隘的眼界,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中国***人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出发,提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②〕,既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又积极支持兄弟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事实已经表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也是国际主义精神的胜利。其三,从正统的忠君报国行为发展到为人民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而战。由于千百年封建礼教的影响,传统的爱国主义被打下了“忠君报国”的烙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并与共产主义理想融为一体,提出“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③〕的奋斗目标,领导军队和人民为不当亡国奴的自身利益而战,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战,为争取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战。这就使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唤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热忱,最后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三)推翻三座大山,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所有的爱国者无不梦寐以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并为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道路。然而,地主阶级改革派希望通过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救国,没有成功;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虽创建了农民政权,但历经14年而又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欲图通过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也终成泡影;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被北洋军阀窃夺了革命果实。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登上政治舞台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中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第一次解决了如何正确地爱国救国的问题,指明了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赶走了侵入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帝国主义势力,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继而又以崭新的雄姿走向社会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实现了救国强国的百年梦想。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才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精神和爱国力量,其爱国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对中华爱国主义前所未有的重大贡献。

注释:

①《义和团》第四册,第24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0页。

(责任编辑 张圆民)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车加酋

@②原字王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