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海渔女的故事周记三百字小学生作文

游戏攻略06

关于珠海渔女的故事周记三百字小学生作文,第1张

关于珠海渔女的故事周记三百字小学生作文
导读:关于珠海渔女的故事周记三百字小学生作文 让我讲讲周末的一天。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八点都已经敲过了,我还躺在被窝里不肯起来,妈妈催过了我三四遍了,让我起床做家庭作业。可我呢,却总是找借口说是正在构思作文,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想

关于珠海渔女的故事周记三百字小学生作文

让我讲讲周末的一天。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八点都已经敲过了,我还躺在被窝里不肯起来,妈妈催过了我三四遍了,让我起床做家庭作业。可我呢,却总是找借口说是正在构思作文,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想好。大约在上午十点三十分的时候,我才赖洋洋地起来。

我很不情愿的去做家庭作业作业。刚做完数学作业,我就拿起一本《环游地球80天》,看了一会,我就被它迷住了,书的内容和书的名字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看完这本书,已经是晚上二十点十五分了。哎呀!可真遭糕呀,我的作业还没写完呢!周记根本连一个字也没碰呢!我急忙忙地“高速”列好提纲,迅速地打草稿,我刚写好提纲就被妈妈叫去吃晚餐。等我把草稿打好了,已经二十一点半了。我的眼皮子也已经开始“打架”了,可是我的周记还没写好呢!我只好强忍着疲倦,打起精神,努力地继续写下去,大约到了二十二点三十分,我终于写好周记了。我想了想,一天的时间这么快就过去了,如果不抓紧,就得火烧眉毛似的“开夜车”……

唉,这就是我周末的一天!

珠海渔女的故事

相传南海龙王的第七女儿小玉龙玩耍,被

香炉湾美丽的风光迷住了,不愿返回仙境,决意下到凡间,尽享这人间美景。

七公主她扮成渔女,自称玉珠,被当地渔民叫作小珠,小珠织网打鱼,捞蚌采珠,心灵手巧,而且心地善良,常采灵芝草配上珍珠粉为渔民治病,深受渔民的爱戴。

在劳动中,小珠结识了一位憨厚老实的渔民青年海鹏,两情缱绻,朝夕相依,定下山盟海誓 不料被海中的苍蛟知道, 苍蛟早前就垂涎七公主,然而多次追求不得,便因爱成恨,怀恨在心,要报复七公主

苍蛟于是变化成一个矮子到渔村住下,接近海鹏,与海鹏结交。

矮子一次邀请海鹏去喝酒,酒间,矮子故意说小珠手上八个手镯定是传家的陪嫁手镯,要得渔女必须拿到一个作定情信物,方能证明她的真心。

不幸的是,耿直的海鹏轻信了矮子的说话,要小珠摘下手镯给他作定情信物,七公主听了泪如泉涌,向海鹏倾诉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南海龙宫中有八个管家婆,为防七公主思凡,每人给她套上一只手镯,只要脱掉一只,她就会死去。然而海鹏却不肯相信小珠的话,转身要走,小珠为明心志,魏然用力摘下一只手镯,随即死在情人怀里。

海鹏此时悔恨已晚,饮声泣血,哀天恸地。

九洲长老为这人神之间的深情厚爱所感动,引导海鹏上大九洲岛,找到一株“还魂草”救活小珠,并嘱咐他“还魂草”须用男人的鲜血浇灌,才能长大作药用救人命。

海鹏于是每天用自己的血浇灌“还魂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还魂草”终于长大,救活了小珠。从此,七公主这仙女真正来到人间。

成亲那天,小珠和姑娘们在海边拾到一枚硕大无比的海蚌,挖出一颗举世无双的宝珠,于是,小珠高擎著宝珠,献给德高望重的九洲长老。

因有这样美丽的传说,加上香炉湾原本是养珠产蠔的地方,珠海置县时,就取玉珠的珠和海鹏的海字命名,这是珠海的由来。

以珠海渔女浪漫爱情而命名的情侣路,每天吸引了无数情侣注足,,多少婚嫁花车经过跟前巡礼,以求赐以美好的祝福! 在珠海的婚礼流程单中,情侣路是婚嫁花车必经之地,珠海渔女已是珠海现代婚嫁见证之爱情女神!

另一说法:

相传很久以前,南海之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海湾,勤劳善良的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过著丰衣足食的生活。有一天,一只妖狐打这经过,看上这块风水宝地,就择附近一离岛而居,发誓要修炼出一对风翅,雄霸一方。至此,这一方水土就再无宁日。妖狐为了增强它的法力,经常兴风作浪,台风接踵而至,海陆生灵惨遭涂碳。

阿海和阿珠是两个才貌出众的年轻人,从小青梅竹马。本来家境殷实的双方家长早以传家之宝替他们交换了定亲物,阿海家送阿珠一颗硕大的珍珠,阿珠家送阿海一个青玉香炉,只待他们长大完婚。可没等到那一天,双方家长都在一场飓风中丧命。临终前,嘱咐他们带领乡亲们离开此地。

阿海和阿珠招集幸存的乡亲告别故土,带着珍珠和香炉准备迁徙,对面九洲岛上唱咸水歌的长老用歌声告诉他们,这一切不是天灾,而是野狸岛上的妖狐所为。

复仇的烈火燃烧起来。如何战胜已修炼出一对风翅,法力强大的妖狐呢?长老对着阿珠手里的珍珠长吹一口气,那珍珠立刻光芒四射。说,高栏岛上有部天书,上有镇妖之法,用这颗明珠照着就能读懂。阿海、阿珠直奔高栏岛找到天书,在明珠照耀下看到“置香山檀木于青玉香炉焚之,可破妖术”。二人率乡亲们上凤凰山采集檀木,将青玉香炉架在海滩上点燃。随着嫋嫋青烟升起,浓郁的檀香味朝野狸岛飘去,妖狐威风凛凛的翅膀随即蔫了。

青玉香炉上的檀香日夜燃著。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阿海和阿珠也准备秋后成亲。妖狐看着人们又过上好日子,很不好受,看着阿海、阿珠恩恩爱爱,更是恨之入骨。当知道海獭洲有只海獭暗恋着美丽的阿珠之后,就生出一条毒计,以帮海獭变成人形作交换,要海獭办三件事。第一,设法灭掉香炉;第二,偷回明珠;第三,勾引阿珠,拆散这对恋人。书生模样的海獭上岸后,只顾做第三件事,使得阿海产生猜忌,以为阿珠变了心。阿珠怎么也解释不清。伤心欲绝的阿珠跑到香炉边去哭,没想到泪水浇灭了香火,妖狐倏地恢复法术,刹那间风浪大作。阿珠突然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捧起明珠冲进海里大喊:“天龙王,海龙王!是阿珠的错,不要让妖狐祸害乡亲们啊!”这时,阿珠听见九洲长老的声音,“快把明珠举向天书!”阿珠一扭身将明珠高举过头顶,那宝物便向高栏岛方向射出万丈光芒,阿海也在她身边,他俩同时读懂了天书:“以香炉镇邪,以明珠祈福。”此刻,他们没有时间互通款曲,但深情而坚定的目光表明了爱的坚贞和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阿海奔去拿香炉,这时识破妖狐本性的海獭也赶来,变回原形,驮著阿海与妖狐在海上鏊战。他们顶住风浪,尽量靠近妖狐,想把香炉扣在它身上。妖狐恼怒之中,张开大口将他们一并吞下。只听一声轰响,海面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顷刻间燃尽,化作青烟散去。

手擎明珠的阿珠,就这样一直面向海湾站着。于是,这里的土地有福了,这里的人民有福了。

小学生作文, 关于童话故事

玩具星球之可白的故事

在美丽的玩具星球上,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奇妙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可白的小熊,他什么都很好,就是有一点不好——他对父母很冷淡。因此可白的爸爸妈妈很伤心。

圣诞节夜晚,小可白偷偷溜出家门,坐着自己的小飞船来到了地球闲逛。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家里,这时小女孩正好刚从洗手间出来,看见了可白,一把紧紧抱住他,心里想:这一定是圣诞老人送我的礼物啊!

原来,这个小女孩是一个好孩子,不仅学习很好,而且很孝顺。小可白天天看着小女孩孝顺的样子,慢慢的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一天,小女孩带着小可白去公园玩耍,可是回家是却把他落在了公园了椅子上,这时的小可白十分想家,于是就趁著这个机会做上了自己的小飞船,回到了家,回家后他主动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低下了头,说:“对不起,爸爸、妈妈,我不该对你们那么冷淡,我以后不会这样了。请你们原谅我,好吗?”小可白的父母见到他先很惊讶,然后欣慰的笑了,他的妈妈慈爱的摸了摸小可白的头,微笑的说:“可白,我们相信你,你一定会改变的。”

自从小可白回家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小可白长大后,选择了诲人不倦的教师职业,他总是和他的学生讲起他的那次奇遇

小学生作文《剪纸的故事》

我和剪纸的故事

我们家有一幅“十二生肖”剪纸作品,听姥姥说是很久以前凤翔一个民间老艺人送给我们的。

剪纸又叫刻板,窗花或剪画,是民间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乡土艺术,在农村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窗户都被贴得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纸花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家的剪纸是一个直径50厘米,圆形的,黑色油纸剪成的“十二生肖”图。它分为三层,最外层是一圈窄窄的花边;第二层是十二个生肖按照子鼠、丑牛、寅(yin)虎、卯(mao)兔、辰龙、巳(si )蛇、午马、未羊、申猴、酉(you)鸡、戌(xu )狗、亥(hai)猪的顺序围成的一个圆。十二只动物形象逼真,神态各异,它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爬树,还有的在嬉戏;第三层也是最内层,是一只飞舞的凤凰和腾飞的巨龙,喻意“龙凤吉祥”。因为它很珍贵,所以我们把它装裱在画框里,挂在墙上。

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每当我看到它就会对中国民间手工艺人产生由衷的敬意,一张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创造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点缀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我非常喜爱“十二生肖”剪纸画。

小学生作文 我与书的故事

我爱读书,书不但给了我知识和智慧,还给了我力量和勇气。记得我读二年级时,学校举行国庆文艺汇演,推荐我做节目小主持,当时我高兴得无法形容,每天拿着满满的几页台词,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镜子练。那时,我天天都数着手指头盼著站在舞台上当主持人那一刻的到来。国庆节终于到了,文艺汇演要开始了,学校的礼堂里坐满了同学、老师,还有家长呢。看到台下那密密麻的人群和那一双双雪亮的眼睛,我胆怯了,只觉得两脚在颤抖,额头直冒冷汗。好不容易挨到表演结束,可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第一次做主持,我居然一败涂地。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我伤心、悲痛、迷茫。回到家,我痛哭了一场。第二天来到学校,我低着头,无颜见老师。谁料老师不但没有责怪我,还送给我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希望我能从中受到启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痛苦与考验,他用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使自已炼成了一块“钢铁”。书看完了,书上一个个故事使我感叹,一幕幕催人奋进的情景时时出现在我眼前。与保尔相比,我又是多么渺小啊!只因一次失败就丧失信心,这不是很可悲吗?我要感谢保尔,它激励我奋发向上,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胆怯、失败。后来的这几年,我曾多次担任学校和村里的文艺汇演主持,赢得老师和观众们的一致赞扬;多次代表学校参加镇里举行的朗诵和演讲比赛,获得一二等奖。

小学生作文:续写关于小狗的故事

李刚把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狗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狗汪汪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同学们便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李刚,面对老师以及同学们犀利的目光,李刚的脸红了,不安地低下了头,看着抽屉里面的小狗,似乎这是只有小狗能够理解自己。“李刚,你在做什么,”说著,老师走了过来,“抽屉里面是什么?拿出来我看一下。” 李刚不得已,拿出了小狗,老师看见以后并没有说什么,这时候的教师静得很,似乎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李刚等待着老师批评,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很平静,淡淡的说:李刚,这是课堂,为什么带小狗来学校?这样不但影响课堂秩序,而且还会分散你的注意力,现在把这只小狗放到外面去,放学后带回家。以后不允许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李刚看这小狗,轻轻的抽噎著,“老师,这是我昨天在马路边捡到的,当时正下著雨,我见它很可怜,便把它带回了家,还给它洗了澡,可是妈妈发现后,不让我在家里养它,说它脏,让我把它扔出去。我很爱这只小狗,不忍再让它到外面受苦”。老师听了以后,轻轻摸了摸李刚的头,说好孩子,老师能理解你,但是把它带到课堂上来是不可以的。这样吧,你先把它交给我来保管,说著,老师抱起小狗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并拿出零食喂了小狗,一天课程终于结束了,李刚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还能不能继续养这只小狗呢?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语文老师的备课室,这是老师已经收拾好,抱着小狗对李刚说,李刚,走我陪你回家。

到家以后,老师详细的讲了事情的经过,并对妈妈说:“小孩子有爱心是正确的,家长应该鼓励和支援,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空间。

最后妈妈重于答应李刚继续养著这只小狗。

小学生作文 我和书的故事 300字

像说话一样想什么些什么最后整理一下

我与书的故事小学生作文272字

参考:关于读书的好句好段

1、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并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是读书,帮你埋下成功的种子;是读书,助你孕育成功的果实。

2、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增加知识量,是为了让我们学到课本之外学不到的东西,扩充我们对其他知识的补充,而读书,也是有技巧的,在现在的书店里,琳琅满目,让你看的眼花缭乱。

3、读书不仅是创造智慧的源泉,而且是精神享受的渴望。齐奥尔斯夫虽然耳聋,但他通过自觉学习,乐于读书,取得了星际航行理论研究的巨大成果,被人们尊称为“宇宙之父”,他告诉我们:“书籍是我的老师。”

4、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潢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段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著边际的。

5、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6、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供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7、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

8、读书让我们心情愉快,让我们进入一个情感世界,有时我们仿佛随书进入茫茫宇宙,去探索外星人的讯息,有时我们将进入大沙漠中旅行,有时我们进入海底探索宝藏,有时来到天山,感受那天山带来的凉爽。

9、读书向来是为历代人所仰慕的事情。培根曾深有感触的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浪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理想的书籍也是智慧的钥匙,读书越多,精神就会越健壮而勇敢。

10、多书读,读好书,书就给你好处,给你不读书人所享受不到的快乐资本。

11、朋友,趁自己青春年少,珍惜时间,品味读书,为你的人生添上一片光彩吧!

12、人总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寻找著自己精神的乐园。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带来无限的感激与惊喜。

13、书,都是好的,记住吧,读书只会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起翱翔在书的海洋中!

14、书都是一样,不管是哪一类书,都可以为我们带来知识。

15、书真是个好东西。你高兴时,它能让你更愉快;你伤心时,它能让你喜笑颜开;你气愤时,它能让你心平气和。反正不论什么心情,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你都可以捧上一本书,悉心阅读。如果有时间,在夕阳微垂的午后,品味一本好书,品味一泓清茶,那是何等惬意呀!

相框经典美文

 老相框经典美文,相信大家家里都有相框,甚至有年代久远的老相框,它承载着非常多的记忆,因此这些相框也有了岁月的痕迹,代表着过去的那段往事,下面就一起来阅读老相框经典美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相框经典美文1

 清明过后,又值婆婆祭日。

 匆匆赶回老家,门口那棵柳树正兀自随风轻摇,轻轻推开两扇斑驳的木门,惴惴地迈过门槛,满目荒凉便猝不及防地扑过来。

 是的,哪怕路上已经在心里做过好多遍的想象,以为已经披上厚厚的铠甲,在这一刻还是被洞穿了。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疼痛,尖锐而持久。

 没有了那两个熟悉的身影,荒凉在这个无人的小院里肆意生长,占据了角角落落,蔓延成满地的荠菜和野草。阳光太好,一切无遮无拦。南墙跟下,一株梨花开得正盛,白得胜雪,如一身缟素的女子在风中起舞。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坡的诗句瞬间涌来,一股热乎乎的东西便沿着喉咙直窜到鼻腔。曾几何时,这小院还装满了欢声笑语啊。层层叠叠的脚步,人来人往的进出,热热闹闹的寒暄,都到哪里去了呀?

 院里没有,屋里也没有,炕上也空了,寻寻觅觅,却只有冷冷清清。

 蓦然回首,只有墙上的还在。

 那是一个老相框,我曾端详过无数次的、照片有增无减的老相框,依然静静地挂在斑驳的墙上,陪伴着那只停了摆的老钟表。酸甜苦辣瞬间涌来,百感交集。

 那个老相框里,肩并肩、手牵手地放了许多照片,有大有小,有新有旧;黑白的,彩色的;单人的,合照的,定格了每一个美丽的瞬间。那些黑白照片,有的得有几十年了,有着美丽的花边,已经泛黄。这分明是一个时光隧道啊,多少人曾为之驻足,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多少次穿行,目光进进出出,反复鉴赏品味,或感慨万千,或欣喜不已。

 唉,你看看,一眨眼几十年了,娘你那时候头发好黑好密,身板好直啊。

 哎哟,海滨他们三个小时候真好玩啊,你看看,鼻子跟挖了一勺去似的,现在多帅啊。

 哈哈,俺哥结婚时真瘦啊,现在也有啤酒肚了。

 ……

 往事历历如昨,那些目光层层叠叠地还在,那些话语和笑声真真切切地还响,可是,炕上听的人没了,看照片的人心情没了。现在,墙上只剩一个寂寞的老相框。

 右上角是夫童年唯一的一张照片,初见时我很是惊讶,刹那遇见了他的童年。听说是大姑姐卖了一袋地瓜干到镇上给照的,那是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背着一个**的书包,瘦瘦的圆脸,大大的耳朵,亮亮的眼睛,和琮琮的神情真的很像;而琮琮的那张百日照是去镇上照相馆照的,穿的是一套小姑子用钩针织的明**毛衣,荷叶边的小帽子,可爱的小袜子,红色的界边,鲜艳得如一朵**的太阳花,也像只毛茸茸的小鸭,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世界。就在那一天,父亲抱着这个可爱的小外甥,乐得合不拢嘴。

 五十岁的婆婆腰杆挺直地站在天安门前,面容清俊,那是她去给大姑姐看孩子时照的。六十多岁起照看小孙子琮琮,她的腰慢慢地躬了下去,再也没直起来过。

 年轻的大姑姐穿着一件风衣,侧着脸,目视前方,风吹起她黑色的卷发,很有风韵;而今,她的头发已经稀稀拉拉了,也到了看孙女的年纪。姐夫则穿着一身白色的军装,大檐帽,剑眉虎目,英姿飒爽,而今,他的眼袋已经大得像旧式行军水壶了。

 那一张是三十年前侄子和外甥的照片,三个小家伙站在一架道具飞机上,个个像生机勃勃的禾苗。而今,他们都成家立业,做了父亲。

 我们的结婚照,就在院子里拍的,算是一张全家福,公公,婆婆,哥哥,嫂子,侄子,他。我梳着高高的刘海,穿着一件红色的西装,大红的毛线鱼尾裙,红得耀眼,土得掉渣。当年,我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穿着粉色婚纱娶进门的。一晃,二十多年了。

 另一张照片,是老人过生日照的,得有十多年了吧,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公公戴着寿星帽,琮琮调皮地吐着舌头,桌子上一个切开的蛋糕。这样的蛋糕才吃了几次啊,怎么稀里糊涂梦一样成了回忆?……

 蓦然记起了奶奶家墙上那个老相框。几乎一模一样的,高高的吊镜下,一个大大的老相框。里面挤挤挨挨已经镶不开了,奶奶最小的孙子的结婚照是插在外面的。

 爷爷和三叔那时候都好年轻啊,爷爷坐得笔直,三叔穿着军装,戴着五星帽站在他身边,微笑着,露出雪白而好看的虎牙。他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军人,也是第一个党员,是当时全家的骄傲。

 那一张是我们七个孙女照的,奶奶戏称“七仙女”。冬天,太阳很好,就在奶奶老屋的檐下,旁边是一棵无花的月季。七个女孩由高到低,一字排开,作为老大的我长得最高,也不过十几岁,穿着小姑给我的盖过屁股的大褂子,鼓鼓囊囊;其他几个小妹尚幼,有的扎着小辫,有的梳着娃娃头,还有个穿着开档的棉裤。而今,最小的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奶奶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跟小孙媳妇照的,一老一少,老的一脸慈祥,小的满面笑意。

 而今,照片上的人已经走的走、老的老、大的大了。看着这个孤独寂寞的旧相框,我就像在看岁月重重叠叠的脚印,杂沓地走过,眨眼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些印痕,宛如斑斑驳驳的花影,风一来,婆娑着舞蹈,乌云一来,却瞬间就没了。

 我知道,这个老相框不会永远在的,不会一直挂着的,该谁的谁领走,再找另一个地方,夹起来,在不知何年何月的某一个时刻,大概也会有另一双眼睛盯着他们看,然后唏嘘长叹一番,再收起来,直到泛黄,如一棵大树上的叶子,飘落到风中,融入泥土。

 相聚一场,谁也无法陪谁走到底,大家终究还是要分手的,如风流云散。蓦然发现,这老相框就像一棵树,照片上的我们就是叶子,老人正是老树的根,根深叶茂,才能翠华如盖,根没了,大家就要流散了,去变成一棵棵树,组成另一个相框,一天天增加。一代又一代,谁也改变不了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生本无常,聚散两依依。一切终将逝去,就像枝头的梨花,开得再盛,终要凋零。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便是趁花还在的时候,流连树下,看一眼,再看一眼,铭记在心,直到一切如风中的梨花,片片凋零。

老相框经典美文2

 从记事起,我就认识了父亲那个最老的十分精致的相框,它捷足先登,不知比我先进了这个家门多少年。儿时见它悬挂在桌几子之上、大镜子之下、两个漂亮的帽筒间,相框里多姿多彩的人物照,更显出灵性与灵动,尤为引人注目。这个相框大约有四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宽的样子,这个小相框做的十分精致,仿佛伟人语“浓缩的都是精华”。小小相框却富有大内涵,小小相框却比后来速成的那些个大相框都做得精美,在我看来,是家中任何大相框都无可比拟的。

 小相框里面摆放着有父亲戴棉帽子的一寸照片,也有父亲和我堂伯、堂叔、堂兄的照片,还有父亲和同学朋友的合影。这些照片全是黑白的,隐隐映射出了年代的久远和历史的沧桑。不过从拍照技术(那时很少涉及摄影)上来说,一点都不可小觑的。 儿时总是对这个漂亮的小相框很感兴趣,觉得它很好看,神奇,好似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常会嚷嚷着叫大人们把它拿下来看个仔细,等到祖母或父母给我取下相框后,我便一屁股坐到东间炕上,半盘着腿,两手有点费劲地拿着相框,两眼紧盯着一张张照片仔细地端详,似乎相框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物,都潜藏着这样那样的神秘和神奇,总是看不透,看不够。记得那时看了一遍又一遍,大人们还要在身边守护着,生怕我失手打碎了相框上的玻璃,当时乡村里换块玻璃也不太方便。那个小相框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灵中,总是令人难忘。

 随之渐渐长大,大人们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就会爬到东间炕上,再从炕上爬到桌子上,扶着桌几子费力地拿下小相框来,还是像从前一样坐到炕上细细看上一番。现在也不知当时要看什么,是好奇怎么还能拍出照片来,还是看相框里那些缩小版的“大人”?看时间长了,自然就对那个相框有了深刻的印象,对那些照片甚而摆放位置都记得很清。即便现在,我也能大致熟稔出父亲那个相框照片里的人物来,虽然他们大都不在了,但我却始终清晰地记着他们拍照时的模样。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在父亲的老相框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和他的两位堂兄、一位堂弟、一位邻居同学的五人合影。这幅照片看起来拍摄技术很好,拍得很清晰,很自然,曝光度把握的也很好,我一直很欣赏。只见照片中的人物,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显得都是那么亲近随意,就连微笑状态也显得恰到好处。照片中的人物显得都很年轻,也就是二十郎当岁,一个个朝气蓬勃,青春阳光,奋发向上,这幅照片让人看着他们当年是多么充满着青春和力量,撼动着人们的心弦。父亲当时戴着帽子,气质儒雅、帅气,真堪称当年的“帅小伙”,照片中的堂叔看上去还有点稚气未脱的模样,也就十七八岁,很有冲劲的样子。这大概就是他们刚踏入社会不久拍的照片。往事不堪回首,想不到几十年一晃过去,看着老照片中的那些年轻模样的人都一个个地老去,现在这五人中只有父亲还健在,其他四人都因疾病已驾鹤西去,想想照片上一个个年轻的模样,就会感到非常惋惜和更加怀念他们。现在每每看到、想到父亲的老相框,就会想到他们在我眼里看似经典的照片,就会很自然地想起他们,这是父亲的老相框里寄托着我的深情。挥之不去,刻骨铭心。

 后来,父亲又让村里的木匠朋友给做了一个大相框,还将母亲的两个奖状换成了相框,几乎挂满了东墙,如今也都成了老相框。在父亲的其它老相框里,还有一张照片特别引我注目,个中有我喜欢的原因,也有亲朋好友喜欢的原因,也使我至今难忘。这幅照片是当年当飞行员堂叔和在军医院当护士的堂婶回老家探亲时所拍。这是堂叔邀请五服内的14位亲近人拍得一张很成功的照片,照片洗好后,分送到各家中,父亲便将它郑重地摆放到一个大相框里,挂到东间墙上引人注目的地方。记得照片中有父亲、伯父、三伯母、三个堂叔、两个堂婶和堂弟堂妹们。接到这幅照片后,在还不太兴照相年代的乡村里,顿时热闹起来,常听亲朋好友在一起津津乐道,评论照片中的大人孩子,评论的是照片,凝聚的是亲情。引我注目的是照片中的堂叔和堂婶,他俩都身穿绿军装,头戴红领章,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又那么神奇、精神,堂叔的英俊威严、堂婶的自然微笑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正是从看了那幅照片后,我才萌生了将来参军的念头,要像堂叔、堂婶一样身穿威严、神奇的军装,保家卫国。虽说我只差一步之遥而没能像堂叔那样翱翔蓝天,但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通信战士,成为毛泽东主席所称道的“顺风耳”“千里眼”。

 父亲的老相框里,有我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中,当时八十高龄祖母坐在中间,脸上笑得像花儿绽放;父母坐在祖母的一左一右,怀里分别抱着孙子、孙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和妻子、弟弟、弟妹并排站在老人的身后,笑意挂在脸上。这是当年我家的唯一一幅全家福照片,显得弥足珍贵。父亲的老相框里镶嵌着一家老小的幸福时光,细数流年,情景再现,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当年。

 父亲的老相框里,还有村子委派他管理学校时拍的照片,当年五十多岁的父亲还戴着红领巾呢,他打着敬礼的照片是多么的可爱;还有一幅是当书记的大舅、当文书的父亲带领着村子的老干部、老党员们登泰山、游蓬莱的老照片,是多么富有时代感,体现了村支部对老干部、老党员们是多么的关怀,照片中的老干部、老党员们是多么的朴实、真诚,从红色根据地的老干部、老党员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力量;还有一幅是父母的合影,从父亲与母亲的老照片中,我感到了一种“一日夫妻百日恩”的夫妻情,我还感受到了一种“夫妇同道干会计”的事业谊。父亲的老相框里折射出了亲朋好友情,映照数十载。 父亲的老相框里,还有母亲参加省、市、县“人代会”“妇代会”的照片,大都是她和青岛市、平度市领导及代表的合影,母亲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光荣的神采。儿时母亲常指给我看,现只记得平度市的领导和代表:“刘顺成、罗根深、官福深、崔锡柱、王显乐、高传玺、魏景瑞、侯彩霞、王瑞邦、吕平镇、代秀芳……”,父亲的老相框里凝聚着母亲的荣耀,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父亲的老相框里,还摆放着我中学时代的照片,那是我和一位邻村同学的合影,少年之我,还带着军帽和围脖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的我俩在班主任姜仕敏老师带领下,沿街为村子写标语口号,赢得了沿街父老乡亲的声声赞叹。这幅照片留下了少年时的骄傲和自豪;也有一幅我参军后,接到参战命令,我写了请战书,将要奔赴云南老山前线的照片。这幅照片里有一段故事,当时我怕父母担心未敢往家寄这幅照片,从前线回来后,这幅照片就成了父亲老相框里的“一员”,虽说已37年过去,可每每看到这幅照片,我还能焕发出青春热血和力量;父亲的老相框里,还有我的一幅刚从前线回老家探亲途中照片,这时的我因战事延迟了休探亲假,已四年没探家了,十分想念自己的父母,照片中似乎就能隐隐看出“归心似箭”的心情,看了这幅照片,也曾让我泪水涌动。父亲老相框里摆放着的我的几幅照片,现都是单张的且没了底片,是我很喜爱的照片,我曾想从父亲的老相框里取出,怕引起八十多岁老父亲的误会和不悦,也就一直留在父亲的老相框里,想看的时候,我就走到老相框前看看,来追忆过去的岁月故事和一段段不寻常的经历。

 父亲的老相框,因一直悬挂在我家老屋东间墙上的最上方,人们想看时,总是深情地仰望; 父亲的老相框,凝聚着夫妻情、母子情、父子情、父女情、兄弟情、同学情、朋友情、街坊邻里情,那是一个个承载着一段段历史、故事、情感的老相框; 父亲的老相框,是我童年的幻想、少年的遐想、青年从军时的念想,从此以后的回想,那是寄托着我的想象的老相框。每每想起,总使我感到情感贲张,滋味悠长,意味深长。

 父亲的老相框,深情永难忘。父亲的老相框里倾注了我们全家人的感情,更倾注了父亲深深的爱,也寄托着我深深的情,总是让我难以忘记。

日本鬼文化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做"节分"。这一天,不论在寺庙还是在每个家庭都举行一种叫做"撒豆驱鬼"的活动。它可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即一种过年活动。现在举行撒豆驱鬼活动时,在寺庙中,一般都是处于本命年的男人担当撒豆驱邪的任务。民间信仰认为,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捡这种豆子。而在每个家庭里,没有专门规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担当鬼的角色,孩子们向"鬼"撒豆子,这时候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鬼出去,福进来!"场面显得很热闹。虽然这个时节屋外还很冷,但从这种喊声中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氛。

在此所说的"鬼"与中国的"鬼"不同,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念为ONI(日文作おに)。在日本,鬼是一种很普遍的妖怪。它们根据身体颜色的不同,有红鬼、蓝鬼、黑鬼等种类。它们的身躯比一般的人高大,头上有角,在很可怕的脸上还长着长长的虎牙,它们穿着老虎皮的兜裆布,手持带刺的铁棍。它们常常来到人间抢走公主或财宝,也吃人。因此,在日本的民间故事里它们担当的角色很像西方民间故事里的龙:一个英雄为了夺回公主需要进行斗争和惩办的对象。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里或海中的孤岛上。就是说,与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日本人的异界观念有关系。日本人自古以来一直把山、海看作是异界,是由人类以外的秩序来统治的、神和妖怪住的地方。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神衰落后的形象,从其根源来说它们二者是同一个东西。无论哪个民族,在对神的认识上都有这两重含意:神既能带给人们以富裕为代表的幸福,也有带来灾祸的力量。因此人们通过供奉神的方法来祈望除掉灾祸,得到丰收。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不相宜的东西不再害怕,它们就被看做是应该由人的力量来除掉的东西了。因此神也分为了好坏善恶的两个极端,好的仍然称为神,坏的就被称为妖怪。于是,妖怪就成了人们生活中总是应该被除掉的东西了。

日本的鬼,也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妖怪之一。所以,民间故事里的鬼也理所当然地向英雄们提供了发挥他们特殊能力的机会。在民间故事里,鬼一般都很凶恶,尽做坏事。但它们也带有过去当过神的痕迹,即在它们那里有很多财宝和宝贝。所以治服它们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时,也常常带回来很多财宝和宝贝。比如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尽力行孝,和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这样的例子也同样见于中国: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也常常从异界带回来宝葫芦,这相当于日本的"万宝槌"。在日本,治服鬼的另外一个英雄一寸法师,也利用它(万宝槌)变成了很英俊的小伙子。

这里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师都是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治服鬼的英雄。他们的出生都不同凡响。一寸法师是没有儿女的老夫妻通过祈祷而得到的天赐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并且一直长不大,与中国的枣核娃一样。桃太郎则是从一对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在河边捡回的一个顺水漂流下来的大桃子中出生的。但与一寸法师不同,他却生长得很快。柳田将这些具有特殊出生经历的英雄叫做"小小人儿",认为他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对象。就是说,只有这种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驱除可怕的鬼。

但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不仅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而且还在体味一种快感,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治服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些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甚至创造了表现这种心理的专用词或典故(HOUGANN-BIIKI)。作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中没有规定体重级别也可能与此种心理有关。

关于鬼的俗语也不少。"碰到了鬼或者蛇"(前途吉凶莫测)、"连鬼都笑了"(预测遥远的将来)、"鬼得了铁棍"(因得了一件有用的东西,本来很强的人更强了。如虎添翼)、"鬼不在的空隙洗衣服"(阎王不在小鬼闹翻天,猫儿不在老鼠跳梁)、"鬼口边念佛"(猫哭老鼠,假慈悲)、"像砍掉鬼的头一样"(得意洋洋的样子,如立奇功)、"鬼也会流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顽石也会点头)、"鬼也有十八岁"(丑女妙龄也有相)等等不胜枚举。另外,学校里的学生们常常给特别严格的老师奉献的外号是"鬼某某",其反义词是"菩萨某某"。对河滩上扁平坚硬的大石头,一般都叫做

"鬼的搓板"。所有的日本人小时候都大概玩过"鬼追人游戏"就这样,鬼仍然活跃在日本人的现代生活里。

前面提到的"撒豆驱邪"活动中的鬼,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的追傩传到日本的宫廷以后,再传到民间而形成的。因为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方相氏装扮得奇形怪状,人们误以为他就是应该被除掉的邪恶的妖怪,于是他慢慢地变成日本的鬼了。另外,在日本从平安时代以来一直流行的不动明王的画像形象上也与鬼很相似。再者,我们在中国古建筑物的门上常常见到的铺首,其形象也有点像鬼。职能上二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心理上的震慑感觉,大概也是一样的吧。这样说来,这种在日本已扎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个进口货。它在日本经过很多春秋,慢慢地进行本土化,到现在已经完全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日本文化有一个特征,即将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后,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从鬼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到这一点。

中国鬼文化

一、中国鬼文化的成因

“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而存在的各种“魂灵”。围绕“魂灵”问题,在中国历代社会的各阶层都 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每谈及鬼灵诉怨、冤厉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 我们把这种围绕“魂灵”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典章、礼仪、风俗统称为“鬼文化”。 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构成了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意识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都可从社会存在中求得其依据, 鬼文化的形成亦不例外。从本原意义上讲,鬼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当原始人还过着动物般的 生活,在意识上尚不能使自己和周围自然界分开时,就不可能产生鬼魂、精灵等表象。只有当人们为了谋取生 活资料,对自然界经过长期不断的斗争,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并认识了一 定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从而才有可能去寻找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寻找上述联系的过程中,原始人看到 有些自然现象给他们带来意外的享受,而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他们带来祸害甚至伤亡。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现 象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在生产斗争中获得的能驾驭自然力的知识,如两木摩擦可以生火,火可以燃 木,可以取暖、熟食等。另一种是人们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的各种错误的、幻想的观念,精灵、恶魔、善鬼等 表象就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他们把给人带来好处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作善神、善鬼,反映了当时社会 物质生活的不安全性。把不利于人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成恶魔,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们在 自然现象面前所表现的软弱无力的恐惧心理。

鬼魂观念的形成除了上述社会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身 体的构造,对梦现象的疑惑也直接导致了鬼魂观念的产生。人们在梦中会见别人或已死去的人,并和他们打交 道,做各种各样的事,醒来时却一无所见,这不但使原始人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一个实体,而且还从会见 已死的人的梦境中得出灵魂不死的结论。原始人还认为自己在梦中能飞翔、能入水,是离开肉体的灵魂比附于 肉体的灵魂具有更大的能力的表现。此外,梦中出现各种奇怪的似人非人的形象,也极易被原始人当作鬼怪存 在的证据。总之,原始人由于不能正确区别醒时的感觉与梦中的幻觉,以至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为 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实体,因而产生出鬼魂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害怕黑暗、畏惧死亡也是鬼魂观念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害怕黑暗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当黑暗遮没一切的时候,人失去了所有的参照物,也就等于失去了自己,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人们需要设 想黑暗中有某种必然存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人具有威胁性,于是害人之鬼便有了产生的可能。畏惧死亡与 鬼的产生更是密切相关。一方面,生死是两种断然相异的状态,不久前还是精神十足的人,一死却变成了冰冷 僵硬的尸体。古人把两种状态相比较之后,认为死是人体内少了某种东西的结果,这种东西虽然摸不着,看不 见,却是使身体温暖、能活动、能说话的一种力量。我国古代的“三魂七魄”学说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印证。 另一方面,古代任何人一旦想到总有一天要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告别,个人的喜怒哀乐、世界的沧桑荣枯,都 将随着死亡而消失,不能不深感畏惧。为了摆脱这种死亡大限,人们便渴望死后有知,鬼魂观念便由此产生出 来,灵魂托生转世,无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安慰。

由此可见鬼魂观念的产生,既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也有其重要的认识论、心理学依据。我国历史进 入阶级社会后,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被统治阶级大肆宣传,他们利用各种鬼魂 素材来愚昧百姓,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维护本集团内部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广大的人民群众 也常藉此手段来抨击时政,警世自律,消遣娱乐。总之,鬼魂观念一经产生,便经过纵向的历史继承和横向的 人际舆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二、中国鬼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萌生,同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异、更新的 过程。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中国的鬼文化由于其形成背景的特殊性,在总体上也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鬼文 化根本不同的突出特征。

(一)家族宗法制的长期存在使中国的鬼魂观念与祖灵观念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的鬼文化留下了鲜明的 宗法烙印。

家族宗法制在西周确立之后,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以不变应万变,贯穿于中国社会三千多年, 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鬼魂观念受其影响,在西周前后曾发生过质的变化。从殷都废 墟中发掘的考古资料看,西周之前的殷人的鬼神观依然存在着多种崇拜的倾向,日月星晨、风雨雷电、山川河 流都有灵魂,均具备降灾降福、佑人害人的功能。不仅如此,在殷人看来,父母及祖先的亡灵和自然界的其它 神灵一样也经常无端做祟,危害后代。“贞祖辛祟我”[1]、“贞妣己祟帚好子”[2],这里亡故的考、妣和祖 考、祖妣无端做祟,和其它天灾人祸具有同等的意义。

周代以后,随着家族宗法制的确立,亲祖之灵作祟的提法逐步消失。因为在周人心目中,祖宗之灵是以“ 敬德保民”为己任的,他们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亲族子孙道德行为的监护者,绝不会无缘无故作祟,危害子 孙,干违背道德的事情。随着对祖宗亡灵作用的美化,祖先崇拜在各种崇拜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出现了 祠祭、家祭、墓祭等多种多样的对祖先的祭祀形式,特别是宗庙、祠堂作为祭祖的重要场所,其营建构造逐步 受到重视。《礼记·曲礼上》有所谓“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说法,即诸侯、天子营建宫室,要 首先建宗庙。与之相适应,在宗庙、祠堂内逐步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祭祀活动,“月祭”、“四时之祭”等。除 此之外,对那些无主孤魂,以防其作祟,在郊外临时设坛进行“招魂致祭”。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与祖先崇拜 相连的祠庙建筑、墓地建筑广布于中国各地,组成一个文化传播的大系统。至今为止,我国有关鬼的小说、戏 曲、美术、舞蹈等所涉及到的人、景、物,大都与祖先亡灵、宗庙、祠堂、墓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祭祖活 动的经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样化、祭祖意识的普遍化,使得中国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家庭宗法特色,使之显著 区别于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二)道教的广泛流行,使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道教是以老庄的哲学 为理论基础,以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并吸收部分儒学、佛学思想综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体系。它自东汉中叶产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社会 的许多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我们知道,民间巫术作为道教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巫是人与鬼神之间的中介者 ,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是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以为疾病是有鬼附体,需用 巫术加以祛除,由此有符咒驱鬼的法术。道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期 ,随着“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职能,如主持丧葬仪式、驱鬼求平安、超度亡灵等,成为操纵 鬼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巫合一的局面。

此外,道教还吸收老庄哲学中“神人”、“至人”、“真人”轻举独往、逍遥世外的思想,迎合人们渴望 飞升成仙的心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据不完全统计,道教诸神共计430位之多。诸如:菩萨、玉皇 、玄女、财神、门神、灶神、海神、关帝、城隍等,还有众多行业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乞 丐崇罗祖大仙等。至于鬼谷子、张天师、许真君以及人们常说的八仙更是妇孺皆知。通过对道教经典《道藏》 的研究,我们发现,道教的神仙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有名、有姓、有形、有质、有情、有欲,并有一部得道 成仙的生活史。道教的这种创造神仙的思维方法,极易给普通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人死本为鬼,但只要得道 便可由鬼或变神或变仙,由此导致了中国鬼文化的鬼、神、仙相通,混杂不分的特点。

(三)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固有的地狱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隆盛,它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地狱观” 上。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相比,佛教的地狱突出“狱”的特点。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 其鬼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冥王的审判,这无疑为进入阶级社会后,伸冤无门的中国百姓提供了一种心理解脱 的手段。佛教的地狱数目之多,为其它宗教所不可比拟,且极为混乱,大致有根本地狱、孤独地狱、十八层地 狱等。每类大的地狱又包括众多的小地狱。每种地狱内皆有多种多样的刑具,让亡灵在此以生前行为的善恶进 行或轻或重的制裁,而且还有以阎王为首,佐之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管理地狱的官僚体系,所有这些是 我国上古幽冥世界观中不曾有过的。后来佛教的地狱观念吸收了中国早期幽冥观中“地下九层说”的某些因素 ,并与中国的官吏体制相结合,创造出汉化的“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 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王包;第六殿:卡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 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轮转王薛”[3]。各殿阎王职责分明,分管着阴间的各类事宜。可见佛 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互为补充、互为依靠,共同构成了中古以后我国庞大复杂的幽冥世界体系。

(四)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忠孝仁义”的做人原则,受其影响,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浓 厚的伦理至上性特点。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疏远的态度,孔子认为应当“敬鬼神而远之”[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但另一方面,儒家对与鬼文化有关的丧葬、祭祀活动又给于高度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从 根本上讲,儒家承认鬼神的存在。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儒家之所以对丧 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其目的不完全在于事鬼神,而在于以此为手段来增强人们的忠孝仁义观 念,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曾参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6]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儒学创始者 及后世继承者正是以“民德归厚”为出发点,将“忠教仁义”的伦理观念注入纯属于巫术、仪式范畴的鬼文化 活动中。随着宗法制度的日益巩固,儒学对丧葬、祭祀的讲究更是到了繁文缛节、甚至不近人情的地步。历代 有关丧葬之礼的阐释、论著汗牛充栋,对孝子贤孙在丧、祭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推崇更是史不绝书。《礼记》 一书便是对丧祭活动进行完整归纳的代表作之一。这种把丧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义理化的做法,客观上极 大地推动了鬼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使中国的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至上性的色彩,由此构成了中国鬼文化显 著区别于其它鬼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中国鬼文化的社会作用

由于中国鬼文化的上述突出特点,使得它一经产生,便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鬼文化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俯首可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 其作用的主要方面择其要而述之。

(一)鬼文化的发展,导致厚葬之风久盛不衰,使得大量财物被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作为厚葬的标本,有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有咸阳北原和洛阳北邙山上那一座座栉比鳞次、气象 恢宏的汉代陵墓群,有北京的地下宫殿,有河北的东陵、西陵。人死了千方百计厚殓丰葬,把珍贵的金银珠宝 、绫罗绸缎,以至把陶俑、活马、活人塞进坟墓里陪葬的事,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在帝王厚葬之风的影响下 ,一般达官、显贵也相沿成习,竞相效仿。《潜夫论.浮侈篇》对东汉贵戚、豪门厚葬的情景作了生动的记载 :“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儒梓梗楠,良田造茔,黄壤置葬,多埋珍 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植松柏”。与厚葬之风相适应,便是葬礼的隆重繁琐。西汉重臣孙光死后,送 葬时羽林孤儿诸生共400余人挽送,车辆达万余乘,道路皆举哀以送丧。霍去病死后,送丧时武帝发属国玄甲 军阵送行,从长安一直摆到茂陵。厚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构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之一。《晋书·索琳 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即新皇帝即位一 年后,要从每年所得的贡赋中拨出三分之一来修建皇陵。

(二)无论是上古神治、人治合一时期,还是后来人治、神治分离阶段,鬼文化的盛行都极大地影响了中 国古代的政治生活。

在上古人治、神治合一时期,“鬼”凌驾于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政治行为上。例如,黄 帝即是华夏部落集团的首领,同时又是部落中最大的巫师。传说他“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 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7]。后来他与蚩尤逐鹿大战,参战者除华夏部落集团各氏族外,还有四方的鬼神。在神治、人治分离的过渡 时期,鬼神对社会政治的裁决权仍然表现的十分重要,这从殷商社会可以清楚地看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 鬼,先鬼而后礼”[8]。国王事无大小,都必需请示鬼神而后决。

而代表鬼神发言的是巫史,巫偏重鬼神,代鬼神发言用筮法。史偏重人事,代鬼神发言用卜法。国王的行 为须征得巫史同意方可。到了神治、人治分离后,鬼文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虽然不再具有直接性、决定性特点 ,但它仍然从思想上、精神上间接地发挥着影响作用。如,历代统治者利用祖先崇拜来维护王族地位的神圣性 ,调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观念作为政治的补充手段,更是有效地 钳制了下属劳动者的思想,起到了维护封建基层政权的作用。

(三)历代围绕鬼神有无问题所展开的争论,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形神关系 的争论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神灭即无鬼,构成了无鬼论。神不灭即有鬼,构成有鬼论。自春秋战国到汉代,围 绕形神关系问题曾有过长期的争论。墨子以杜伯鬼魂射杀周宣王、庄子仪鬼魂杖杀燕简公等历史记载为依据, 强调鬼神无所不在,主张敬祭鬼神。庄周用气的聚散来解释生死现象,强调“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 物以形相生”[9]。孔子则主张敬天法祖,敬鬼神而远之。稍后一些的荀况则直接否认人死为鬼。汉代桓谭、 王充借烛火之喻否定灵魂不死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入,神不灭论广泛流行,神形关系的争论遂 掀起一高潮,无神论者范缜写出《神灭论》名作,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哲学思想。隋唐之后,形神 关系的争论依然存在,时有交锋。正是在上述思想论证中,“生”、“死”、“形”、“神”等概念逐步成为 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仅此可见鬼魂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鬼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对包括文学创作、美术、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等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方面讲,一方面随着丧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的进行,出现了与之有关的墓志铭、祭文、吊文等文体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以民间鬼故事为基础创作了大量鬼神志怪作品,诸如:《搜神记》、《灵鬼志》、《 幽冥灵》、《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者在其作品上借鬼事言人事,以辛辣的笔锋对世 态炎凉,人间善恶给以淋离尽致的揭露。不仅如此,诸如“鬼哭狼嚎”、“鬼斧神工”、“神使鬼差”等鬼文 化名词,也早已融入我国文化的大血脉中。从艺术方面讲,鬼文化对中国的美术、雕塑也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钟馗捉鬼图》、《张天师骑虎镇邪》,民间年画中广为流行的《镇宅门神图》都是鬼文化观念的反映。敦 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有关鬼文化的雕塑更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中国的许多音乐、舞蹈都直接 来源于上古人类巫祝祭祀鬼神的仪式活动。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鬼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既有社 会经济的原因,也有认识论、心理学的依据。它一经形成,受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便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 鬼文化的不同的诸多突出特点。又在上述种种特点的作用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