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生平的重要事迹�9�1急!!!-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淮河的南北,风景不一样。真的吗?

游戏攻略06

禹生平的重要事迹�9�1急!!!-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淮河的南北,风景不一样。真的吗?,第1张

禹生平的重要事迹�9�1急!!!-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淮河的南北,风景不一样。真的吗?
导读: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祖洵,吴郡太守。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顗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阕,顗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顗尸江中,不听敛葬。彖与旧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祖洵,吴郡太守。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顗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阕,顗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顗尸江中,不听敛葬。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行求尸,四十余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岗,身自负土。怀其文集,未尝离身。明帝崩后,乃改葬顗。从叔司徒粲、外舅征西将军蔡兴宗并器之。

除安成王征虏参军,主簿,尚书殿中郎,出为庐陵内史,豫州治中,太祖太傅相国主簿,秘书丞。议驳国史,檀超以《天文志》纪纬序位度,《五行志》载当时详沴,二篇所记,事用相悬,日蚀为灾,宜居《五行》。超欲立处士传。彖曰:"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行。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史莫编。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他篇。"

迁始兴王友,固辞。太祖使吏部尚书何戢宣旨令就。迁中书郎,兼太子中庶子。又以中书兼御史中丞。转黄门郎,兼中丞如故。坐弹谢超宗简奏依违,免官。寻补安西谘议、南平内史。除黄门,未拜,仍转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还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出为冠军将军、监吴兴郡事。

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穷问所以。晏曰:"袁彖为臣说之。"上衔怒良久,彖到郡,坐过用禄钱,免官付东冶。世祖游孙陵,望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数日,专驾与朝巨幸冶,履行库藏,因宴饮,赐囚徒酒肉,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寻白衣行南徐州事,司徒谘议,卫军长史,迁侍中。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隆昌元年,卒。年四十八。谥靖子。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祖道隆,位侍中。父灵产,泰始中罢晋安太守。有隐遁之怀,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沲。东出过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元徽中,为中散、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太祖验其言,擢迁光禄大夫。以簏盛灵产上灵台,令其占候。饷灵产白羽扇、素隐几,曰:"君性好古,故遗君古物。"

稚珪少学涉,有美誉。太守王僧虔见而重之,引为主簿。州举秀才。解褐宋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尚书殿中郎。太祖为骠骑,以稚珪有文翰,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迁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父忧去官,与兄仲智还居父山舍。仲智妾李氏骄妒无礼,稚珪白太守王敬则杀之。服阕,为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本郡中正。

永明七年,转骁骑将军,复领左丞。迁黄门郎,左丞如故。转太子中庶子,廷尉。江左相承用晋世张、杜律二十卷,世祖留心法令,数讯囚徒,诏狱官详正旧注。先是七年,尚书删定郎王植撰定律章表奏之,曰:"臣寻《晋律》,文简辞约,旨通大纲,事之所质,取断难释。张斐、杜预同注一章,而生杀永殊。自晋泰始以来,唯斟酌参用。是则吏挟威福之势,民怀不对之怨,所以温舒献辞于失政,绛侯忼慨而兴叹。皇运革祚,道冠前王,陛下绍兴,光开帝业。下车之痛,每恻上仁,满堂之悲,有矜圣思。爰发德音,删正刑律,敕臣集定张杜二注。谨砺愚蒙,尽思详撰,削其烦害,录其允衷。取张注七百三十一条,杜注七百九十一条。或二家两释,于义乃备者,又取一百七条。其注相同者,取一百三条。集为一书。凡一千五百三十二条,为二十卷。请付外详校,擿其违谬。"从之。于是公卿八座参议,考正旧注。有轻重处,竟陵王子良下意,多使从轻。其中朝议不能断者,制旨平决。至九年,稚珪上表曰:

臣闻匠万物者以绳墨为正,驭大国者以法理为本。是以古之圣王,临朝思理,远防邪萌,深杜奸渐,莫不资法理以成化,明刑赏以树功者也。伏惟陛下蹑历登皇,乘图践帝,天地更筑,日月再张,五礼裂而复缝,六乐穨而爰缉。乃发德音,下明诏,降恤刑之文,申慎罚之典,敕臣与公卿八座共删注律。谨奉圣旨,谘审司徒臣子良,禀受成规,创立条绪。使兼监臣宋躬、兼平臣王植等抄撰同异,定其去取。详议八座,裁正大司马臣嶷。其中洪疑大议,众论相背者,圣照玄览,断自天笔。始就成立《律文》二十卷,《录叙》一卷,凡二十一卷。今以奏闻,请付外施用,宣下四海。

臣又闻老子、仲尼曰:"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是则断狱之职,自古所难矣。今律文虽定,必须用之;用失其平,不异无律。律书精细,文约例广,疑似相倾,故误相乱,一乖其纲,枉滥横起。法吏无解,既多谬僻,监司不习,无以相断,则法书徒明于帙里,冤魂犹结于狱中。今府州郡县千有余狱,如令一狱岁枉一人,则一年之中,枉死千余矣。冤毒之死,上干和气,圣明所急,不可不防。致此之由,又非但律吏之咎,列邑之宰亦乱其经。或以军勋余力,或以劳吏暮齿,犷情浊气,忍并生灵,昏心狠态,吞剥氓物,虐理残其命,曲文被其罪,冤积之兴,复缘斯发。狱吏虽良,不能为用。使于公哭于边城,孝妇冤于遐外。陛下虽欲宥之,其已血溅九泉矣。

寻古之名流,多有法学。故释之、定国,声光汉台;元常、文惠,绩映魏阁。今之士子,莫肯为业,纵有习者,世议所轻。良由空勤永岁,不逢一朝之赏,积学当年,终为闾伍所蚩。将恐此书永坠下走之手矣。今若弘其爵赏,开其劝慕,课业宦流,班习胄子;拔其精究,使处内局,简其才良,以居外仕;方岳咸选其能,邑长并擢其术:则皋繇之谟,指掌可致;杜郑之业,郁焉何远!然后奸邪无所逃其刑,恶吏不能藏其诈,如身手之相驱,若弦栝之相接矣。

臣以疏短,谬司大理。陛下发自圣衷,忧矜刑网,御廷奉训,远照民瘼。臣谨仰述天官,伏奏云陛。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

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

转御史中丞,迁骠骑长史,辅国将军。建武初,迁冠军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稚珪以虏连岁南侵,征役不息,百姓死伤。乃上表曰:

匈奴为患,自古而然,虽三代智勇,两汉权奇,算略之要,二涂而已。一则铁马风驰,奋威沙漠;二则轻车出使,通驿虏庭。榷而言之,优劣可睹。今之议者,咸以丈夫之气耻居物下,况我天威,宁可先屈吴、楚劲猛,带甲百万,截彼鲸鲵,何往不碎请和示弱,非国计也。臣以为戎狄兽性,本非人伦,鸱鸣狼踞,不足喜怒,蜂目虿尾,何关美恶。唯宜胜之以深权,制之以远罝,弘之以大度,处之以蝥贼。岂足肆天下之忿,捐苍生之命,发雷电之怒,争虫鸟之气!百战百胜,不足称雄,横尸千里,无益上国。而蚁聚蚕攒,穷诛不尽,马足毛群,难与竞逐。汉高横威海表,窘迫长围;孝文国富刑清,事屈陵辱;宣帝抚纳安静,朔马不惊;光武卑辞厚礼,寒山无霭。是两京四主,英济中区,输宝货以结和,遣宗女以通好,长辔远驭,子孙是赖,岂不欲战,惜民命也。唯汉武藉五世之资,承六合之富,骄心奢志,大事匈奴。遂连兵积岁,转战千里,长驱瀚海,饮马龙城,虽斩获名王,屠走凶羯,而汉之器甲十亡其九。故卫霍出关,千队不反,贰师入漠,百旅顿降,李广败于前锋,李陵没于后阵,其余奔北,不可胜数。遂使国储空悬,户口减半。好战之功,其利安在战不及和,相去何若

自西朝不纲,东晋迁鼎,群胡沸乱,羌狄交横,荆棘攒于陵庙,豺虎咆于宫闱,山渊反覆,黔首涂地,逼迫崩腾,开辟未有。是时得失,略不稍陈。近至元嘉,多年无事,末路不量,复挑强敌。遂乃连城覆徙,虏马饮江,青、徐之际,草木为人耳。建元之初,胡尘犯塞;永明之始,复结通和,十余年间,边候且息。

陛下张天造历,驾日登皇,声雷宇宙,势压河岳。而封豕残魂,未屠剑首,长蛇余喘,偷窥外甸,烽亭不静,五载于斯。昔岁蚁坏,瘘食樊、汉,今兹虫毒,浸*未已。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五岁之费,宁可赀计。陛下何惜匹马之驿,百金之赂,数行之诏,诱此凶顽,使河塞息肩,关境全命,蓄甲养民,以观彼弊我策若行,则为不世之福;若不从命,不过如战失一队耳。或云"遣使不受,则为辱命"。夫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宁顾小节一城之没,尚不足惜;一使不反,曾何取惭且我以权取贵,得我略行,何嫌其耻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臣不言遣使必得和,自有可和之理;犹如欲战不必胜,而有可胜之机耳。今宜早发大军,广张兵势,征犀甲于岷峨,命楼船于浦海。使自青徂豫,候骑星罗,沿江入汉,云阵万里。据险要以夺其魂,断粮道以折其胆,多设疑兵,使精销而计乱,固列金汤,使神茹而虑屈。然后发衷诏,驰轻驿,辩辞重币,陈列吉凶。北虏顽而爱奇,贪而好货,畏我之威,喜我之赂,畏威喜赂,愿和必矣。陛下用臣之启,行臣之计,何忧玉门之下,而无款塞之胡哉

彼之言战既殷勤,臣之言和亦慊阔。伏愿察两涂之利害,检二事之多少,圣照玄省,灼然可断。所表谬奏,希下之朝省,使同博议。臣谬荷殊恩,奉佐侯岳,敢肆瞽直,伏奏千里。

帝不纳。徵侍中,不行,留本任。

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又与琅邪王思远、庐江何点、点弟胤并款交。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永元元年,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三年,稚珪疾,东昏屏除,以床舆走,因此疾甚,遂卒。年五十五。赠金紫光禄大夫。

刘绘,字士章,彭城人,太常悛弟也。父勔,宋末权贵,门多人客,使绘与之共语,应接流畅。勔喜曰:"汝后若束带立朝,可与宾客言矣。"解褐著作郎,太祖太尉行参军。太祖见而叹曰:"刘公为不亡也。"

豫章王嶷为江州,以绘为左军主簿,随镇江陵,转镇西外兵曹参军,骠骑主簿。绘聪警有文义,善隶书,数被赏召,进对华敏,僚吏之中,见遇莫及。琅邪王诩为功曹,以吏能自进。嶷谓僚佐曰:"吾虽不能得应嗣陈蕃,然阁下自有二骥也。"复为司空记室录事,转太子洗马,大司马谘议,领录事。时豫章王嶷与文惠太子以年秩不同,物论谓宫、府有疑,绘苦求外出,为南康相。郡事之暇,专意讲说。上左右陈洪请假南还,问绘在郡何似既而间之曰:"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岂可以年少讲学处之邪"征还为安陆王护军司马,转中书郎,掌诏诰。敕助国子祭酒何胤撰治礼仪。

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绘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张融、周颙并有言工,融音旨缓韵,颙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为之语曰:"刘绘贴宅,别开一门。"言在二家之中也。

鱼复侯子响诛后,豫章王嶷欲求葬之,召绘言其事,使为表。绘求纸笔,须臾便成。嶷惟足八字,云"提携鞠养,俯见成人。"乃叹曰:"祢衡何以过此。"后北虏使来,绘以辞辩,敕接虏使。事毕,当撰《语辞》。绘谓人曰:"无论润色未易,但得我语亦难矣。"

事兄悛恭谨,与人语,呼为"使君"。隆昌中,悛坐罪将见诛,绘伏阙请代兄死,高宗辅政,救解之。引为镇军长史,转黄门郎。高宗为骠骑,以绘为辅国将军,谘议,领录事,典笔翰。高宗即位,迁太子中庶子,出为宁朔将军、抚军长史。

安陆王宝晊为湘州,以绘为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将军如故。宝晊妃,悛女也。宝晊爱其侍婢,绘夺取,具以启闻,宝晊以为恨,与绘不协。

遭母丧去官。有至性,持丧墓下三年,食粗粝。服阕,为宁朔将军、晋安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绘虽豪侠,常恶武事,雅善博射,未尝跨马。兄悛之亡,朝议赠平北将军、雍州刺史,诏书已出,绘请尚书令徐孝嗣改之。

及梁王义师起,朝廷以绘为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固让不就。众以朝廷昏乱,为之寒心,绘终不受,东昏改用张欣泰。绘转建安王车骑长史,行府国事。义师围城,南兖州刺史张稷总城内军事,与会情款异常,将谋废立,闲语累夜。东昏殒,城内遣绘及国子博士范云等送首诣梁王于石头,转大司马从事中郎。中兴二年,卒。年四十五。绘撰《能书人名》,自云善飞白,言论之际,颇好矜诩。

弟瑱,字士温。好文章,饮酒奢逸,不吝财物。荥阳毛惠远善画马,瑱善画妇人,世并为第一。官至吏部郎。先绘卒。

史臣曰:刑礼相望,劝戒之道。浅识言治,莫辩后先,故宰世之堤防,御民之羁绊。端简为政,贵在画一,轻重屡易,手足无从。律令之本,文约旨旷,据典行罚,各用情求。舒惨之意既殊,宽猛之利亦异,辞有出没,义生增损。旧尹之事,政非一途,后主所是,即为成用。张弛代积,稍至迁讹。故刑开二门,法有两路,刀笔之态深,舞弄之风起。承喜怒之机隙,挟千金之奸利,剪韭复生,宁失有罪,抱木牢户,未必非冤。下吏上司,文簿从事,辩声察色,莫用矜府,申枉理谳,急不在躬,案法随科,幸无咎悔。至于郡县亲民,百务萌始,以情矜过,曾不待狱,以律定罪,无细非衍。盖由网密宪烦,文理相背。夫惩耻难穷,盗贼长有,欲求猛胜,事在或然,扫墓高门,为利孰远。故永明定律,多用优宽,治物不患仁心,见累于弘厚;为令贵在必行,而恶其舛杂也。

赞曰:袁徇厥戚,犹子为情。稚珪夷远,奏谏罢兵。士章机悟,立行砥名。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游南雁荡记

清 潘耒 (字次耕 号稼堂 吴江人)

南雁荡在平阳西南,去欧郡治可二百里,僻远荒塞,游人无至者。余披志乘,言其奇胜,与北雁荡等,复鼓锐往游焉。以六月十日出郡南门,登舟再过仙岩,观梅雨潭瀑布,雨后壮大十倍,遂尽其奇。至瑞安,过飞云渡,易舟抵平阳,肩舆至坡南,复再行过荆溪,见一山横亘十余里,怪石骈列,其巅如箭拱,如剑削,如花簇萼,如芝承盖,如鱼鼓雷者,鸟拂首者,钟卧者,鼓悬者,彝鼎敦盘错然陈列者,迤俪不绝。至前仓之凤岩,休于西寺,从寺后登山,山石零星筹泊,如堆叠而成,或项附而腹离,或肩倚而股跨,中空处皆可盘旋。人行石背,水鸣石底。山半两巨石相倚,微撼之辄开,徐而自合,铿然作声,是名动石。其他磊呵者,悉不知名。此山别为一格,与天台雁荡都不类,类克州之峰山,惜在僻壤,人见者希,土人亦不甚赏誉也。

由前仓复易舟,候潮长溯北港而上六十里,至水头。行未半,望见连山峭拔,有驾赛凤慕之势,不问知为南雁山矣。一峰绝高而锐,日蒲尖,石筠禅院在其麓,趋就宿焉。清溪数折,平畴百顷,居民十数家,藏深篁茂树中,鸡犬声绝,钟梵出焉,梧竹交阴,净不可唾,禹门禅师主之。扫石烹泉,萧然相对,令人有遗世之想。讯山中请名胜,则寺僧皆云,路封闭且一二百年,悉不知所在,唯仙姑洞可游,亦须裹粮以往。乃觅肩舆行,僧彻庵为导。沿溪而前,溪旁崭崖千丈,寸寸作劈斧破,丹碧相间如古锦。危栈一线,下临奔湍,令人目赏而股栗。前至吴山,溪益阔,水益驶,积雨暴涨,飞流直泻,箭激雷轰,假筏以济,习流者难之。又前二三里,得稍平处乃渡,隔溪见峰峦多奇状,僧指之,日白岩,日火焰。坐筏上见一峰高处,有洞通明,不知于志乘何名也。既渡溪,见石笋三五骈立,中高而旁杀,一穴中通,名石屏风,殊不称,易以笔架,或差肖耳。稍前一柱矗立,端圆削成,为石华表。又前削壁临涧,飞泉迸下如露珠,名撒水岩。自是奇峰夹涧林立,涧东为仙官峰,为观音洞,为龙角象牙诸岩。涧西为天柱、狮子、鳌头、犀角诸峰,为仙姑洞,为大小石梁。仙姑盖宋时朱氏女子,辟谷居此者。洞高广如夏屋,屋隅有泉一泓,不盈不涸,洞左复有一洞,如曲室,室后黝黑处如入牛角,深不可穷。前临断崖,见洞东诸峰无名而秀异者甚众,旁有月瞩,裁容一人。引首外望,怄偻自漏出,梯石攀藤,数百步出小石梁下,登大石梁之巅,则诸峰如一林春笋,皆在足下矣。石梁两峰,千寻对峙,下开上合,宛如天桥,空明广阔,俯临无际。天台之石梁,正以瀑为雄,以狭为奇耳,壮丽故不逮此也。洞栖一僧,日幻临,讯之乃吾邑人,饱参诸方,遁迹来此,跌坐不出。访以梅雨潭、玉帘爆、大小龙漱、藤道、悬偻诸胜,茫然不知,仅指西南一峰,曰玉女,亦不知是否也。南雁山连绵三四十里,诸奇胜皆在深奥处,此仅得十之一二。余初意欲穷搜幽讨,直登明王峰顶,一观雁荡,如北雁故事。乃问诸土人,士人不知;问诸山僧,山僧不晓;问诸村民,村民莫余告者。岂天之未欲发露此山邪,何锢之深也?然自吴山至仙姑洞,三四里间,秀崖巧石,鬼划神馋,实不减北雁。浅者既尔,深者可知。图志具在,往哲不诬,因一窗而思全鼎,因一斑而求全豹,世岂无勇健过我,资力过我,剪秽蔓荒,一洗此山真面目者。余幸未老,此生或能再至,清泉白石,实闻斯言。

公元前2178年,夏王朝帝启二十八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功武治,稳定的经济建设发展,维禹之功,九州孜同,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贡赋充足,夏王朝初逢盛世。年逾百岁的夏后帝禹,在全国众多诸侯的簇拥下,登临会稽山,举办夏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注目,而又能史实相证的中古帝国帝禹会稽大会。会稽大会的主题基本有二,第一是举行夏王朝神圣的封禅祭祀大典。第二,为夏王朝完成统一,召开诸侯封赏计功庆祝大会。历史竟是这样的巧合,公元2007年绍兴祭祀大禹首次升级为国祭,距离共和国开国的时间,竟然和四千多年前夏王朝开国到帝禹会稽大会的时间,完全一致。都是五十八年。只可惜笔者未能赶上去年的祭禹大典。大禹,名文命。公元前2277年出生于古崇国四川汶山郡广柔石纽,禹之父曰崇伯鲧,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鲧因为治水不力,被帝舜殛死於羽山。禹承袭崇伯,称伯禹。夏王朝第一代开国帝王夏后禹。夏后禹创制夏历,历数四百多年,神农制农历,历数五百年,黄帝制黄历,历数三百多年,而中华天后、后土女娲,首创天干地支历法甲子纪首,又称中国阴历,至今已经七千二百八十五年,比古埃及历史6245年,还要前推一千余年。可以说世界文明,自中国阴历开始。文明的起源,始于历法,较之青铜器、城市、文字的文明标准,历法更为科学。《中华文明纪元全编》以中国干支历法纪年为主线,全面光复中华文明历史。《全编》自炎黄起逐年编制,汇集帝王历数、文化遗址、甲骨文及数百金文断年而非模糊的断代、正史。先秦部分,源自记录在《史记》里的原始竹书纪年,即魏襄王所持有的历代国家正史,竹书纪年出土以后最初的研究成果。干支历法严谨,不易混淆,各种历史年代说法的真伪,在干支历面前很容易露出原形,《中华纪元全编》有中华文明完整的连续性,多项立体坐标互相制约,每一年都是不能出错,读者易于鉴定,不容许“指鹿为马”和“皇帝的新衣衫”。《全编》现因出书费用缺乏,暂时搁浅已有半年。中华九鼎,开国帝王或者王朝总代表铸鼎,每朝代各一鼎,炎、黄、夏、商、周。《史记·秦本纪》正义:“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夏后禹铸鼎,位居第七。《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管仲曰:“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干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中华古帝王封禅,夏王朝帝禹排在第十位。不过,黄帝王朝只能由总代表封禅,管仲不应该将五帝分列。中华民族老祖先,以历代制历法、封禅、铸国鼎等多种方式,记录文明进程,不至于在一代国家热闹之后,而后代不知曾经有此存在。这些方式,为的是在中华大地上生存过的王朝、国家历史,登记记录在册,永驻青史,又称神权天授。中华民族祖先的道德标准,在宋桓公以前均薄葬,以俭为德,不事奢华,帝王生前叱诧风云,身后只为一席之地足矣。较之埃及法老的金字塔陵墓,中国帝王的情操何等高尚。古籍中均言宋文公厚葬,文公地宫至今保存完好,中华子孙后代能有中华文明最古老辉煌的文化遗产。夏王朝大禹时期的考古学证据至少有:龙山文化(4500-4000),河南鄼县地区造律台类型一期(4500±140年)与二期(3960±140年)之间,更为贴近的是辉县孟庄古城遗址三期(公元前2300年-2100年)。以上三处遗址均表明,黄帝王朝与夏王朝之间的和平延续性。大禹生平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治水,改造河山,制服洪水滔天,为中华万代人民造福,受到全国诸侯的一致拥戴。时势造英雄,大禹之所以能成就一代巨星,源于平民天子帝舜的英明国策。帝尧慧眼识舜、用舜,帝舜代尧行天子事。帝舜推出治理国家的四大重要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鲧治水不力被殛死於羽山。其意义在于,对不能忠于职守,不能胜任工作的国家官员,是一个有力的震慑和鞭策,官员必须为自己作为负责。帝舜的四罪处罚,举措有理有力,天下咸服。帝舜对于治水工作,不但有罚,更有治。帝舜起用鲧之子崇伯禹,父亲的过失由儿子来弥补。毕竟伯禹对家父鲧治水工作的经验教训得失,有更多的了解。帝舜任命大禹为司空,全国治水总指挥,所任命的十二牧,各司其责。帝舜集中国家、诸侯的全部力量,全民全力参加治水大战。有了帝舜的用人政治措施,才有大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工作更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大禹“三十未娶,行涂山娶女”。皇甫谧:九江当涂。“辛壬娶妻,癸甲生子启”,复往治水。在帝舜的英明决策下,全国齐心合力,终于洪水平,九州兴,人民称颂。大禹全面改造神州山川河流,多项诸如凿龙门通海等巨大工程,历史典籍多有记载,整整十三年,疏渠导河,全国上下沸腾搞基本建设。大禹以疏导而非堵塞来治水,于经济政治万物事理,都是宝贵的历史鉴镜。大禹治水发生在帝尧崩之后。“尧崩用禹”,也是考证大禹生平时间的关键。大禹在尧崩后三载,被帝舜任命为国家司空,初为牧,不久即为总师,或言代舜行政。大禹治水成功,赢得诸侯们的拥戴信任。而“舜举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帝王世纪》帝舜“九十五,使禹摄政,摄政五年,南征崩于鸣条。”“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古本竹书》等称禹四十五年,不太科学,因为帝王的在位状态,有几种情况容易造成歧义,如代行政、行政、摄政等。帝舜崩,禹让舜子商均。“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建立夏王朝,称夏后禹。夏王朝帝禹初都阳城,后涉居阳翟。皇甫谧:“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括地志:“安邑故城在夏县东北十五里”。夏县有禹王城遗址。帝禹72岁,《竹书》:“大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次年,夏后禹长子帝启正式行政。帝启抛弃了尧、舜、禹的王位继承的任人唯贤制度,扼杀了中华古帝国刚刚初起的民主萌芽,重新恢复王位嫡子传承“家天下”的封建制度。帝禹百岁上会稽,《竹书》称“防风氏来袭,杀防风氏”。会稽离禹王城,直线距离也在一千公里以上。帝禹因何上会稽,事实如何,有现代考古为证。关于大禹在绍兴的历史遗迹,《永乐大典》在极少的残留部分里,奇迹地保留有一幅古会稽图,上面清晰的注明禹陵禹庙的准确方位。《史记·夏本纪》:“葬,苇棺,穿圹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墨子曰“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正义括地志云:“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试析帝禹会稽大会功过之前,先谈谈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有助理解帝禹的会稽大会。长三角地区是吴越文化的发祥中心,对于中国南半部甚至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曾起到过重要作用。浙江绍兴是故越国的祖居地,帝禹封禅之处;杭州良渚是吴文化鼻祖的晚期行政中心;上海吴淞,是吴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江苏无锡,是吴太伯开创吴国的起点,苏州是吴王阖庐、夫差叱咤风云领袖中原,诸侯盟主吴国的都城及越都之一;常州是使吴国兴盛的功臣季子的封地;徐州是季札妻子句吴夫人的娘家,作为陪媵,宋平公公主,曾为夫君带去,具有两千年王公史的微子家族的先进科技文化,为使吴国强盛起到关键作用;南京是东吴的都城,曾经为江淮及以南的半个中国,延续、发展吴越文化,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前506年吴阖庐攻入楚国都城郢,得到了周天子承诺的封王,从此吴越王国统领诸侯,既称王又称霸。吴越诸侯盟主的时间,几乎等同之前的诸侯会盟总时长。越王国历史的地面记载,被秦始皇焚书所刻意消灭。公元前1247年的之后几年,吴太伯兄弟远奔无锡梅里,周武王称吴太伯,在吴地的太伯。小女在2006年无锡吴文化论文研讨会上,宣读过《试论吴文化的兴盛》文章。吴文化在吴太伯之前,就已经存在。吴越文化一体不可分割,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开始说到帝禹的会稽大会时间时,专家们可能已经联想到,距会稽不远的一处文化遗址,良渚文化的终结之年。良渚文化,保守的看法,至少开始于五千三百年前,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吴文化的鼻祖。可惜良渚文化中心,那座巨大的宫殿建筑,据考古碳测年代证明,毁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和大禹会稽大会的公元前2179年,仅仅误差二十余年,可见中国考古碳测技术的精度水平。良渚文化中心,是否就是《古竹》中所说的防风氏,不得而知,《竹书纪年》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不少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但是考古数据,真实证明的良渚文化消失时间,和大禹的会稽诸侯计功大会前,杀防风氏,时间恰恰巧合,确非偶然。《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帝禹会稽大会封有功诸侯,夏王朝空前统一,终于封禅,是帝禺会稽大会功盖千秋的一面,是伟大的大禹会稽精神之真正所在。历代兴盛王朝,无不以此举为典范,帝王巡狩不忘到会稽祭拜大禹,也因大禹为国家统一,而作出的丰功伟绩和牺牲。秦始皇到会稽山刻石纪念大禹,又给会稽留下了两千多年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见证大禹会稽大会。自从1840年侵华鸦片战争以后,加上之后又一连串的变故,中华民族受到严重创伤。至今民族的团结、和解,仍然是复兴中华、振兴中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祖先,具有同源的传统历史文化。摒弃一些错误观念,以文化经济的无私合作,来增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公元前546年,宋平公弥兵会盟;宋襄公捉放楚成侯,不惜蒙“不鼓不列”千古奇冤,为的也是弥兵和平。那只“楚”字国鼎躺在宋襄公地宫西南一室,终有一天会证明襄公的良苦用心。使用武力完成夏王朝的统一,虽然是帝启所为,大禹对过分流血征伐非常懊悔。大禹的责任,在于“子不教,父之过。”帝禹的遗训,被写入《尚书·五子之歌》。其一: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五: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从此字里行间足见大禹临终前,对会稽大会负面影响所作的深刻反省。大禹百岁崩于会稽山,为此付出代价。杀防风氏后,帝启继续崇尚武力,杀父禹的老战友司虞益,“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三十五年征河西”。帝启肆度杀戳的后果,是两败俱伤。尧舜禹艰辛创造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被破坏饴尽。夏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太康失邦、羲和乱日、羿浞篡夏动乱。不遵祖训,王朝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会稽禹陵的后世历代守灵人的艰难艰辛,其原因亦不言而渝。历史的教训,应当吸取。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合作,是民主,是经济共同繁荣,是共同建设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美好的物质家园。

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南岳衡山,寺庙庵观星罗棋布,六朝以来即是著名的宗教圣地。佛道共处,相争而又相安。

道家羽流捷足登

据载,远在西汉,道家即在南岳开始活动。武帝曾封南岳金母殿道士王谷神为“太微先生”,皮元曜为“太素先生”。直到南北朝以前,基本上是道家的天下。羽客们声称南岳是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的神灵境界,为导云雨、养万物、惠群生的洞天福地,是道家朱陵太虚之天。只要学道居此,即可度世飞升。他们尊奉岳神为南岳真君,乃古代之太虚真人赤松子,说其祖师爷李耳(即老子,太上老君),即得道于赤松子。并进献给这位南方之神以九丹日精之冠、朱光之袍,及夜光天真之印。一些史志也载,南岳白日飞升者屡有所见,仅在朱陵洞天——紫盖峰水帘洞处飞升者就有晋代陈兴明、施存、尹道全、陈惠庆,南朝徐灵期、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等九位道仙。于是,四处道徒争先恐后前来炼丹修行,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极盛时全山有道观四十余处。其中,最早的大概是徐灵期和邓玄寂于287年在华严峰下创建的衡岳观,其后有招仙观、九仙观、洞门观、北帝院、西灵观、玉清观、普贤观等著名宫观。由于岁月久远,这些建筑多已颓圮。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尚有集贤峰下的黄庭观等。

黄庭观祭祀供奉的是南岳地区家喻户晓的“南岳夫人”。传说中的南岳夫人,姓魏名华存,又名魏元君,字贤安,山东任城(今济宁市)人,晋司徒魏舒之女。少时饱读经书,仰慕仙术,曾蓄志终身不嫁。后迫于父母之命,24岁时嫁于南阳刘幼彦为妻,生有二男二女。刘幼彦曾为修武县令,魏华存随夫到任所后,仍矢志念经修道,常百日闭门不出。一个月夜,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青童君、碧海景林真人、清虚真人王子登四仙降临她的卧室,赠予太上宝文三十一卷及《上清黄庭内景经》。当时世道纷乱,她终于看破红尘,带着侍女麻姑到南岳修道。她因念大禹得金简玉书之事,先登金简峰一大石上仰天祈祷,此处后世称“仰天台”。她又到集贤峰,发现峰下有个小峰,小峰西南边有块一丈见方的岩石稳稳地搁置在另一块石头上,颇像一张独脚的八仙桌,决意将其作礼斗坛,来日从此处飞升。于是请人于石旁建造道观“紫虚阁”。从此,她在此隐居静修,每日除三次在大石上祈天礼斗外,均披阅四仙所赠宝卷。凡此十六载,年事愈高而脸色愈红润。东晋咸和九年(334)八十三岁寿旦之夜,当她登坛礼天时,一班仙人驾鹤来临,口称前来迎接仙姑。她于是托剑化形而去。后协同西王母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及南岳众仙事务。宋景祐年间,赐名“紫虚元君”,元祐年间进封“高元宸照紫虚元道元君”,为茅山嗣上清经箓第一代太师,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茅山嗣上清第二代玄师为杨羲,曾得夫人亲授,下传第三代真师许穆。嗣后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为祭祀魏夫人,隋大业十四年(618)始建观,称魏阁(亦有说唐始建),内供魏夫人塑像。唐大历三年(768)大书法家颜真卿重修,并亲题碑碣,详述魏夫人得道之事。此时,因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后裔,故对道教大加尊崇,魏夫人声名更著。李白即有“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的诗句。宋仁宗赐名“紫虚元君之阁”。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再赐名黄庭观。黄庭二字取自四仙所授《上清黄庭内景经》。《黄庭经》为道家经典,一般认为有《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而所传《上清黄庭中景经》疑为后人所作。据宋张君房《道藏》云,黄庭二字含义为:“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脑中、心中、脾中。”因此,《黄庭经》是道家必读的修炼专书。

黄庭观现址为清乾隆年间移建,位于集贤峰下白龙潭左边,距南岳庙二里许。观门有对联“欲往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横额“山不在高”。入门左侧有“憩足仙关”石。正殿门楣镌有“黄庭观“三字。正殿、过殿、左厢房等均为清代砖木结构。观门外有魏夫人“礼斗坛”(即飞仙石、飞升石),上有魏夫人飞仙的足迹。这块石头非常奇怪,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一点:它便微微动一下,但若很多人一齐用力推,它倒反而纹丝不动。据说南宋时有十多个僧人为损道家仙气,曾合力掀推此石,结果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没推动,反被巨大的回推力吓得逃之夭夭。人们说,那是魏夫人遣使五百力士将它稳住了。

相传历代在此观得道者不少,如衡山农民率子廉,做道士后曾住观内,后羽化仙游;苍梧女道士王妙想在观内白日飞升。南宋时前来修炼的长沙女道士缑姑,更有一段“青鸟渡仙”的传说。缑姑来黄庭观不久,魏夫人派青鸟传话,告知她本是西王母后代,使其更坚定修仙信念。后又让青鸟送来逢凶化吉的**羽毛,使缑姑几次逃脱猛虎的袭击和恶僧的伤害。最后又引缑姑登飞仙石,乘白鹤羽化而迁居九嶷山。

慧思奕棋赢地盘

自南北朝开始,随着衡岳十八高僧的相继出现,道教在南岳的一统地位被打破,佛教香火日益旺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南来的慧思。

据《续高僧传》、《佛祖统纪》载,慧思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东)人。孩童时,他作过两个梦:一是梵僧劝他学佛悟道;二是普贤菩萨骑着白象来到他身边,摸了一下他的头顶。不久,他头顶即长出一个头髻状的肉坨坨,作为“佛印”终生留在他的头上。这些梦和佛印,把他引入佛门。他15岁出家为僧,专诵《法华经》、《般若经》。由于佛教内部的宗派斗争,他“定慧双开”的主张多遭非议,且屡遭暗算。为求生存,图谋发展,他决计离开北齐。正在他选择去向之际,忽闻空中有音:“若欲修定,当往武当、南岳。”他于是带领门徒于光大元年来到南岳。到南岳的当年就创建了般若寺(即今福严寺),第二年又创建小般若寺(即今藏经殿),于是名扬四方,归者云集,使南岳佛门香火空前旺盛,被尊为天台宗三祖。于是,一系列关于他的传说不胫而走。

其一曰:“奕棋赢山”。据说他到南岳后,首先拜会了创建南岳天台寺的好友海印禅师。从海印处得知,岳神喜欢下棋,且对奕时要赌赛输赢,曾夸下海口,说谁要胜过他,要什么给什么。慧思为求站脚,决定与岳神对奕。结果三战三捷,岳神为不食言,同意满足他的任何要求。慧思躬身作答:“贫僧只求大神给我一个挂得了禅杖的安身之地。”岳神慨然应允:“南岳七十二峰任你挑选!”慧思连忙合十说:“请让锡杖择居。锡杖落下处,求大神恩准贫僧结草为庵。”岳神笑应。慧思暗暗念动咒语,然后扬手将锡杖抛向空中,须臾落在了今福严寺一带。此处正是岳神看中已久的福地,不免有些尴尬,但又不便改口。慧思忙合掌致谢,并保证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不久慧思在飞杖定下的宝地建造了般若禅林。禅林内果然专辟一进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之所。并在前殿供奉重达一万三千斤的岳神铜像一尊。岳神见慧思如此报答,也就不再计较,并与其结为棋友。

其二曰:“岳神下山”。一日,慧思于祝融峰顶岳神庙与岳神对奕,趁岳神赢棋高兴之时,又请岳神再赐给一线之地,以便僧众出入。岳神问这一线之地如何划定。慧思脱下袈裟,合十说:“贫僧不敢多要,只求我这袈裟的荫蔽之处。”袈裟荫蔽之地,值得几何岳神未及细想便又应允。这时只见慧思口中念念有词,抛起袈裟,顷刻化成一片浮云,越铺越宽,很快就把前山各个山头遮住。岳神这才如梦初醒,大惊道:“南岳前山全被大师占去,连我下山也无通路,这叫我如何安身”慧思一笑,连说不妨。随即一指岳神平时蹲着下棋的石鼓说:“您原来坐在哪里,以后还是坐在哪里。这石鼓所落之处,即尊神乔迁之宝地。”说着,伸出指头朝石鼓一点,那石鼓便着魔一般顺坡滚下,一直到山脚那块空旷的平地才停下。慧思又合十道:“以贫僧之见,大神高踞祝融,风狂路陡,百姓朝拜、官府祭祀,多有不便,终日冷冷清清,有何意思倒不如搬到山下,另立殿宇,多享数十倍人间香火,少受数十倍仙家孤独,何乐而不为”岳神也觉得有道理,再加上佩服慧思的法力与智慧,便欣然下山,在石鼓所落处建造了新居,即现在的南岳大庙。下山以后,香火果然比山顶旺盛多了,也就乐滋滋地享起傻福来。慧思呢,不久就在锡杖落处建起寺院,以其擅演《般若经》而取名般若寺,亦称般若台。随后又在祥光峰下建起小般若禅林。一时僧徒大增,每餐吃饭者多达一千,其中般若寺在册僧人五百,另五百吃斋食的罗汉被安置于寺旁洞中,后世因有“罗汉洞”之谓。

其三曰:“卓锡引泉”。寺院兴旺自是好事,然而寺院无水,僧众每日为远道汲水所苦。慧思乃施展法力,以锡杖在寺下山坷沙地里戳出一股清泉。众僧扩而为井,名之曰“卓锡泉”。不日,慧思又让猛虎衔锡杖引路,在寺后东侧岩石下寻得一眼新泉,亦扩而为井,号“虎跑泉”。此二井越是天旱水越深,越是下雨水越清;向里面倒一百罐水也不会增多,从中汲一百罐水也不会见少。这两口神泉的开发,不仅解决了寺院的水源,更显示了慧思的法力,其影响深远绵长。杭州“虎跑泉”的来历据说即与此泉有关。

其四曰:“三生有缘”。一次,慧思与岳神在般若寺旁闲步,谈起慧思身世。慧思告诉岳神说,他与南岳三生有缘。岳神要他证实,他带岳神来到寺旁一块岩石上,指着下面石碑处说:“我一生曾在这里坐禅,被贼人砍了首级。”岳神命人寻找,果得断头枯骨一具,呈檀香木色。向西南稍行,见一大石,慧思又说:“我二生曾栖居于此,终我天年。”岳神细察,见骷髅尚在,色泽晶莹。又前行至般若寺与南台寺之间,慧思指一平坦处说:“此处原有古寺,我三生曾在此主持。”掘之,得见堂宇基石、僧用器皿。至此,岳神惊叹不已,乃同意慧思在此开基筑台,演说般若经。慧思声名益振,僧徒一时逾万。佛门后代又于慧思三生栖居处分别建有“一生岩”、“二生塔”、“三生藏”(一说三生塔,慧思三生尸体皆藏于其中)等圣迹。

其五曰:“道佛相争”。佛门兴盛引起道徒嫉恨。紫盖峰下九仙观道主欧阳正则望着般若寺上空的斑谰云彩,终日忿忿不已,乃鼓动众道徒四处砍凿,以断佛门胜气。然而无济于事,徒留下南天门处许多沟痕而已。欧阳正则又于陈宣宗太建元年(569)亲赴陈都建业(今南京),向宣帝献奏疏说慧思乃是北齐派遣来搞内应的奸细,欲借朝廷之手翦除佛门。宣帝即派使者前往南岳考察。使者上山不远,被一老虎拦住去路,转而向山下百姓打听,人们皆言慧思法力无边,但毫无叛心。宣帝适巧又在便殿作一梦,梦见慧思飞杖来殿,要他勿听道士馋言,否则将用禅杖荡平宫廷。宣帝于是治欧阳正则以“诬告罔上”之罪。从此,慧思名声震动南陈朝野。不久,兵乱烽起,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因敬慕慧思而选定南岳作避乱之所,并削发受戒,拜慧思为师,法号慈惠。慧思将她安顿在建成不久的小般若禅林。不久,兵乱暂息,后主还朝理政,因思念这位爱妃而派人日夜兼程赶至南岳,接其回宫。陈妃犹豫难决,乃故作难辞:“除非我的头发长得和在宫里一样时,或在这山谷里钓出一条鲤鱼,方才回宫。”没想到,十天后她居然发如青丝,披齐腰间,姿容不减当年,而且也果然从幽谷钓出一条三尺长的鲤鱼。于是,她欣然回宫,慧思也被召到建业当了国师。小般若寺则留下了梳妆台和钓鱼台的遗迹。后明代桂王之母陈太妃曾栖居此处,并在原梳妆台废址上重建梳妆台,每日于其中梳妆饰容。

另外,据说慧思死后托生于日本,为圣德王子,继续“兴隆佛法”。唐鉴真和尚东渡日前提及过此事,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亦有记载。

天下南岳僧占多

“从来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自慧思后,佛教势力在南岳渐成燎原之势。至唐中叶,便占压倒优势,一些道观也改为佛寺。其影响还远播日本、东南亚,从而引出许多国际佛教交往的佳话。

南岳佛寺,以五大丛林(福严寺、祝圣寺、上封寺、南台寺和大善寺)为最著。一说为六大丛林,外加清凉寺。

福严寺,即慧思所建般若寺,在掷钵峰下。唐开元元年(713),禅宗七祖怀让辟此寺为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福严寺。据说当时寺中福严和尚,主持栽种杉树十万株作为修寺材料,致使该寺规模日益宏大,故易此名。现寺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山门横匾石刻:“天下法院。”两旁石刻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进门不远知客厅前石柱刻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寺后拜经台岩上有“极高明”三字,传为唐李泌所题,故又名极高明台;石壁东侧有一石刻说明:“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中间一大“佛”字,意为佛相极高,佛光极明,佛至高无上,故极高明;又一石名“慧思一生岩”;寺前有慧思“三生塔”;寺左有虎跑泉;寺右有一古银杏树,相传曾受戒于慧师,今腰围已逾五米,树龄高达一千四百多年……这一切,都显示着福严寺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寺周围景色秀丽,昔有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镜台流月、丹凤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话、烟语飞花等十景,引得历代文人流连忘返,吟诵石刻甚多。

祝圣寺,在南岳镇东街。相传原址为禹祭舜之冷清宫。唐初改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大历末赐号般若道场,贞元间又赐号弥陀寺,宋时改为胜业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监修岳庙,为迎康熙南巡,将寺扩为行宫,后因康熙未至,又于1714年改名祝圣寺。寺周围古木参天,原有禹柏庵、御书亭以及柳宗元撰书的碑文等古迹。寺宏大华美,前后五进,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罗汉堂。其中罗汉堂石刻五百罗汉像尤为人称道。石刻系光绪年间寺僧心月所为。心月和尚多才多艺,尤擅雕刻。他得一部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像拓本,决心重刻传世。经四方奔走,备齐石料和镌刻工具后,他在长沙埋首窗下,精心刻缕三年,雕出了比天宁寺更有神采的五百罗汉像。随即从长沙运至南岳,献给祝圣寺。寺中为此专建罗汉堂,将五百罗汉像依次嵌于堂壁之上。心月和尚圆寂后,佛徒们将其安葬于上封寺侧,并建塔垂观,以示纪念。可惜,这组艺术珍品全部毁于十年动乱之中。现仅存拓本陈列在南岳大庙书画馆内。

上封寺,在祝融峰下,南岳最早古刹之一。原为道教光天观,称第二十二福地。隋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观为寺,赐名上封寺。寺屡建屡废,现仅存后殿。寺后山顶有望日台,传为元世祖时所建,上有一石碑,刻有“望日出处”四字。宋代名僧佛印有《观日出》一诗,颇得此处观日出日落之真趣:

《佛道香火》古诗句出处:秋高气怒上封寺,碧落浮云放欲收。万顷苍波澄玉鉴,一轮红日滚金球。远观西北几千里,近视东南数百州。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份再来游。

南台寺,号称“天下法源”,在掷钵峰下,“天下法院”福严寺附近。据《南岳志》载,寺为梁天监年间海印和尚始建。唐天宝二年(743)僧希迁(又名石头和尚)辟为道场,天宝九年在此著《草庵歌》、《参同契》。宋乾道初年(1165)无碍和尚在此礼佛,又予重建。元明各代,僧徒于岳庙西廊各建私屋分居,自称“老南台”和“新南台”,皆以正宗自居。现存南台寺为清光绪年间淡云尚经十多年经营所重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寺刚开始重建之时,日本僧梅晓(号六休上人),自称是南岳石头希迁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到南岳游访南台寺,虔诚参拜希迁祖塔,联接宗源。日本佛教曹洞宗把南台寺看作祖庭。曹洞宗是中国禅宗南宗的五家之一。由唐代僧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所创。他们先后在筠州洞山(今江西宜丰)、抚州曹山(今江西宜黄)宣扬禅宗,所以取二山之名,称其为曹洞宗。“洞”字在前,是为顺口起见。另有一说,因南宗始祖慧能别号曹溪,再取良价所在洞山之名,故合称“曹洞”。慧能创南宗后,一变过去佛门衣钵单传之规,广授心印,因而法嗣有六十三人。这些法嗣后多各立宗派,其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四派影响最为深远。青原一系后又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良价既是希迁四传弟子,希迁又是青原嫡传、曹洞祖师,并在南台寺辟道场,日本曹洞宗以此为祖庭就自然了。曹洞宗传入日本是在南宋时。十三世纪中叶,日僧道元来华学佛,这时禅宗五家只有临济、曹洞两派较为盛行。曹洞宗因道元传入日本,临济宗也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传入日本,其余各家在南宋以后便衰落不传。现南台寺中尚有石头和尚之墓“相见塔”。希迁俗姓陈,广东人,曾师事慧能,慧能死后,他到罗浮山受戒,闻行思禅师秉承慧能衣钵,又从行思。天宝初往南岳南台寺,在寺东大石上结庵修行,时人尊之为石头和尚。归从他门下者甚众,湖南禅宗以他为主。年九十一圆寂,皇帝敕溢无际大师。梅晓来南台寺,受到淡云厚礼相待。察看新寺工地后,梅晓许愿赠送日本全部藏经。当时日本共有六部藏经:宋版本黄檗藏经一部,高丽明北藏本一部,铁眼和尚仿明本,岛田蕃根缩高丽本,新刻合校一部三本,辑续各宗禅师语录本一部。六部藏经共七百多卷。四年后,全部藏经果然转辗送到,此时重建的南台寺已落成近两年。接经那天,立道场,设禅斋,很是热闹了一番。为表示中日僧人共同溯源认祖,淡云、梅晓亲手把重见天日的海印题刻凿洗翻新,把名绅题书的“重振南宗”拓上匾额,又勒于石头。还把乱石刺蓬中新找到的“南台禅寺碑和希迁的《草庵歌》、《参同契》石刻,整理后置寺内醒目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闿运应淡云之请,作《日本僧赠南台寺藏经记》,记述梅晓赠经一事,后勒刻于石。

除上述南岳佛教五大丛林外,著名佛寺还有方广寺、藏经殿、高台寺、铁佛寺等。全盛期佛寺总数多达二百余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岳佛寺在此中占尽风光。

不过,尽管佛教势力占了绝对优势,与道家羽流却也相安无事。这可从岳神大庙的建筑构思中窥见一斑:大庙配殿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八个佛寺,皆五十三间。人们说,这是岳神下山后感激慧思给他所择新居带来的好处,同时又未忘昔日道家对他的礼奉,于是他让两家弟子平等地侍奉在他身旁。其实,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佛道相争而又相安,儒释道三教合流这一重要特征的生动反映。

差不多,但不是绝对的,你想河的两岸不可能截然不同,它只是一条地理分界线,再说淮河也不是一条直线。但大体上,以淮河为界,越往北往南景观是不区别的。火车有一定的速度,如果乘火车应该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

原因如下:

秦岭和淮河分界线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

原因: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北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为暖温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为亚热带。

2、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区分。

3、 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4、 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及北方黑土为主,南方红土为主等特点得出。

5、 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

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等差异。

希望对你有用

以上就是关于《南齐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袁彖 孔稚珪全部的内容,包括:《南齐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袁彖 孔稚珪、关于南雁荡的诗句``````、禹生平的重要事迹�9�1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