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人陈四位是谁

游戏攻略06

邳州人陈四位是谁,第1张

邳州人陈四位是谁
导读:陈亹(wěi),广汉太守。陈球,陈亹子,官至太尉、司空。陈瑀,陈球长子,字公玮,吴郡太守、安东将军,曾与严白虎联合抗击孙策,失败后投奔冀州袁绍,授故安都尉。陈琮,陈球次子,汝阴太守。陈珪,陈亹之孙,官沛相。陈登,陈珪之子。陈肃,陈登之子,魏

陈亹(wěi),广汉太守。

陈球,陈亹子,官至太尉、司空。

陈瑀,陈球长子,字公玮,吴郡太守、安东将军,曾与严白虎联合抗击孙策,失败后投奔冀州袁绍,授故安都尉。

陈琮,陈球次子,汝阴太守。

陈珪,陈亹之孙,官沛相。

陈登,陈珪之子。

陈肃,陈登之子,魏文帝曹丕时拜郎中。

几代人俱为郡守以上的高官显宦,所在皆有政声。下邳陈氏确为显赫的诗礼世家,可以作为研究家族文化的一个范例。

下邳陈氏中最显赫的人物是陈球,名声最大的当属陈登。

陈球(118—179年),字伯真,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少涉儒学,善律令。举孝廉起家,先后任繁阳县令、零陵太守、侍御史、光禄大夫等职,官至中央政府最高的三个行政长官之一的太尉和司空。陈球一生行事荦荦大端者有三。

一是其清廉耿直,刚正不阿。任繁阳令时,郡守通过监督官督邮向他索贿,遭到坚决抵制。太守本想报复严办他,因繁阳是魏郡十五县中治绩唯一突出的,不得已作罢。这事与三国演义中的“张翼德怒鞭督邮”颇为相似,不过历史上“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本人。

二是零陵郡社会大乱,陈球临危受命,以自己的智慧和临危不惧的勇气,很快平定乱局,恢复了秩序,令人刮目相看。

其三,是为挽救东汉王朝的危局参与最高层的政治斗争。诸葛亮《出师表》论东汉政治有个著名论断:“亲小人远贤人此后汉之所以衰颓也”。这“小人”指的是宦官,《三国演义》就是以士大夫阶层与十常侍的斗争开头表示“乱自上作”的。汉灵帝光和二年,陈球就是因为参与谋诛宦官失败而被杀,63岁。

陈球墓在下邳,府州方志与《水经注》俱有考辨记载,其碑文为大名士管宁和华歆所撰。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徐州这个地方。这个地方非常出名,主要是因为当时战乱不断,大家都逃到徐州那个地方避难。因此,大家都觉得徐州市一个人间仙境一样的地方。并且,徐州地区的那个长官陶迁,他很早就已经开始屯田了,再加上去往徐州的人特别多,徐州的经济就发展得非常繁荣。虽然说,曹操非常想能够占领这片区域,表面上是为了增强实力,实际上是为了统一北方。

强攻这种方式曹操不是没有试过。强攻的方式根本就行不通,最后还是在荀彧的建议之下改变了策略。在攻破徐州的过程中,陈登和陈珪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这两个人也非常有智慧,表面上是和吕布同一个战线的,但是是实际上是想搞垮吕布。他们就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吕布去见一见曹操,吕布最后也听取了这个意见,派吕布前去。

陈登见到曹操之后就开始和曹操联手了。表面上看起来陈登对曹操忠心耿耿,但是陈登心里是非常钦佩刘备的。刘备能够顺利抢占徐州和陈登也有很大的联系。当时陈登想绊倒吕布的原因就是因为吕布从刘备手里夺走了徐州。他之所以没有能够跟随刘备大概就是因为“父母在,不远游。”

陈登和陈珪都是非常正义的人。那个时候的陈珪已经非常年老了,陈登又是那样一个孝顺的孩子,所以,他肯定不能丢下自己的父亲不管的。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发生在袁术称帝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袁术、杨奉、韩暹、吕布和关羽。

袁术在淮南称帝后,得知吕布不但拒绝了自己提出的亲事,还将使者韩胤押往许昌邀功,勃然大怒,亲自统率二十多万大军征讨徐州。七路大军按照战前计划,分头向徐州扑来。吕布大惊,召集文武商议对策。谋士陈宫将袁术出兵的责任推给之前说服吕布拒绝亲事的陈珪、陈登父子,建议将二人斩首,方可平息战祸。吕布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命人将陈珪、陈登父子拿下。

谁知陈登对此毫不在意,并说自己有破敌之策。吕布心里一动,连忙询问陈登的计策。陈登表示,袁术军中的大将杨奉和韩暹本是朝廷旧臣,因被曹操击败而不得已投靠袁术,只要能让二人成为内应,再联合豫州的刘备,一定能打败袁术。

吕布依计而行,派人写信给刘备求援。与此同时,陈登又不惧个人安危,亲自来到杨奉军中劝降。在陈登的劝说下,杨奉和韩暹终于答应与吕布里应外合击败袁术。

在随后进行的战斗中,吕布击败袁术大将张勋,杨奉和韩暹又在阵前倒戈,将纪灵杀得大败。随后,吕布又与袁术展开较量,在单挑中击伤其部将李丰。刘备的援军此时也及时赶到,关羽率部杀入敌阵。袁术遭到重创,不得不撤回老巢淮南。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袁术与吕布之间的较量,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据史料记载,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称帝后,首先将扩张目标对准了吕布占据的徐州。《后汉书吕布传》称:“袁术怒布杀韩胤,遣其大将张勋、桥蕤等与韩暹、杨奉连势,步骑数万,七道攻布。”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陈登向吕布献策之事,是小说作者为了塑造陈登这一人物形象而虚构出来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向吕布献策之人并非陈登,而是陈登的父亲陈珪。据《三国志吕布传》载,得知袁术犯境后,吕布非常忧虑,向陈珪问计。陈珪是这样回答的:“暹、奉与术,卒合之师耳。谋无素定,不能相维。子登策之,比于连鸡,势不俱栖,立可离也。”

有人或许在此会提出一个疑问:吕布骁勇善战,为何会对此次袁术犯境如此担忧呢?真实的情况是当时尽管吕布已经控制了徐州,但手头兵马并不多。吕布的军队实力一共有多少呢?《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后汉书吕布传》中则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布时兵有三千,马四百匹。”面对袁术“步骑数万”,吕布可谓是毫无胜算。

最终,吕布采纳了陈珪的建议,亲自写信策反杨奉和韩暹。这一招果然收到奇效。战事开始后,杨奉和韩暹与吕布一起在下邳击败张勋,生擒袁术大将桥蕤,取得了开门红。随后,吕布发动反攻。《英雄记》载:“布后又与暹、奉二军向寿春,水陆并进,所过虏略。到钟离,大获而还。”经此一役,袁术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吕布大获全胜。

从战事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这场战事可谓是吕布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战。面对袁术的数万人马,吕布采纳陈珪的建议,仅以三千兵马便取得战事的胜利,实属不易。不过,为了突出刘备的形象,小说作者却将吕布的功劳分了一半给关羽。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刘备不仅没有参与此次对抗袁术之战,还利用吕布与袁术交战之际秘密招兵买马以壮大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吕布在取得战事胜利后立刻挥军将刘备赶出徐州的原因。

是的。陈珪,字汉瑜,生卒年不详,徐州下邳淮浦人氏,陈登之父,曾任沛相,后养老在家。吕布欲与袁术联姻,他竭力劝阻。曹操赠其秩中二千石,拜陈登为广陵太守,嘱其父子为内应,以图吕布。建安三年,曹操攻吕布,布出战,命他守徐州,陈珪与儿子陈登一起算计吕布,他趁机与糜竺将城献给曹操,被加赠十县之禄。

1、关羽

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2、张飞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197年在曹操进攻吕布,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

公元200年刘备衣带召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3、马超

马超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军阀,三国蜀汉名将,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关中,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被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退走,而后聚拢部队再次攻取陇上诸郡,失败后依附汉中张鲁。

4、黄忠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

5、赵云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三国时期吕布手下的八个将领: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

宋宪(?-200年?)是东汉末年的武将,早期为吕布部将,随吕布转战各地。吕布被围于下邳时,宋宪、魏续和侯成投降曹操,促使吕布最终失败被曹操所杀。

简明演义传记

吕布麾下大将。 见同僚侯成因为皮毛小事而遭棒责,与侯成、魏续一起投降了曹操。 后来与袁绍军交战时,死在猛将颜良刀下。

吕布死后,在正史包括《三国志》等之中就没有宋宪的记录,《三国演义》中则记述他在官渡之战时,守卫白马,被袁绍手下大将颜良阵前斩首。

吕布的八健将之一,勇武过人,排于张辽高顺之后,与魏续臧霸同位

魏续

同是吕布麾下大将,见同僚侯成因为皮毛小事而遭棒责,与侯成、宋宪一起背叛吕布,投降曹操。

魏续 魏将军乃吕布手下降将,曹操与颜良战白马,魏续同伴宋宪战不三合,被颜良手起刀落,斩落阵前。连曹操都大惊曰:"真勇将也!",而我们的魏将军却丝毫不怯阵!大吼一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其实魏续知道自己的武艺还不如宋宪,但为了兄弟般的情谊,上阵报仇,何其悲壮!真是风萧萧兮白马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于是,魏续将军交马只一合,被照头一刀,劈于马下。

郝萌,演义里他被吕布派遣求救袁术回来的路上被张飞所擒,为曹操所杀历史中他是个叛徒,在河内起兵作乱,兵败被杀,死无全尸

曹性,这是个被吕布称为健儿的好汉演义里被蒙不白之冤,偷袭射瞎了夏侯的一只眼成了暗箭伤人的卑鄙小人,还被其一刀斩之历史上,郝萌在河内反叛,他当时为郝萌部将,没有跟着叛乱与郝萌大战,并且砍下了他一条手臂,后来吕布将郝的军队划给他率领,该人生死没有交代

侯成,生卒年不详,东汉末期人物,吕布部将,随吕布转战各地。吕布被围于下邳时,宋宪、魏续和侯成投降曹操,促使吕布最终失败被曹操所杀。

《三国演义》中,侯成为夺回被山贼夺走的马匹而摆酒席庆祝,惟当时吕布下了禁令不许下邳城内人酿酒,所以责打侯成,于是侯成联合宋宪、魏续投降曹操,侯成于投降时偷取了吕布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直奔曹营。投降曹操后,不论于《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皆无下文。

演义和历史上生死均未交代演义和历史唯一不同的是,他找回了马匹之后,请吕布喝酒正史上,吕大声呵斥他,其实没有动手打他演义里是他被吕布打了五十背花但是,无论怎样结果都是一样的,他怀恨在心,联合了宋,魏二人先偷了吕布的马,又卖了吕布的城

成廉,历史上无记载演义里只是无名下将衮州之战,被乐进一箭射死 三国时期吕布部将,吕布与曹操濮阳大战时战死。

臧霸

籍贯 [青州]泰山华县 [今山东费县方城镇]

官至 执金吾 谥曰威

家族资料 父亲 臧戒

相关人物 臧艾 臧舜 曹操 吕布 曹休 孙观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陶谦 吕布

臧霸武力

“于禁、乐进双战吕布不往。操望北而行。山后一彪军出:左有张

辽,右有臧霸。操使吕虔、曹洪战之,不利”我们可以理解为曹洪战臧霸不利,那么臧霸的武功不在曹洪之下吧,曹洪可是能与体力受损的马超死撑四五十合的高手,不知道为何这位高手总是被人遗忘,还是我的理解有误(除非是曹洪没有按常人的理解战臧霸而是跑到左边去战张辽而结果不利,而臧霸只是战胜吕虔,那么就无法判断臧霸的武力了)

是吕布手下第二号战将后来在山东闻吕布身死,就率众投降了曹操,被封为琅琊相

臧霸 - 简明历史传记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其间因依据国法,不肯听从泰山太守凭私欲杀人。太守因而大怒,令将臧戒收监并送到太守府去,其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之多。臧霸当时十八岁,闻讯后便引领从客数十人于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亲父,监送者见状,均惧而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亡命奔逃于东海,而臧霸亦开始以勇壮闻名于世。黄巾起义时,臧霸从属陶谦,击破贼众,拜为骑都尉。后来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一带,自成一方霸主。

三国时曹魏名将。少有壮节,威勇果敢,其父臧戒因廉遭忌,为泰山太守收押,臧霸时年十八,引众劫救父亲出走,天下知名。后从陶谦击黄巾,又连结孙观、吴敦、尹礼等,为泰山寇帅,又名奴寇。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曹操寻得臧霸,一见大悦,便以臧霸为琅邪相,割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臧霸保守东方,清定海岱,又久从征伐,屡阻孙权之师,累迁威虏将军、徐州刺史、扬威将军,功劳殊多。曹丕即王位时,臧霸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后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并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于洞浦,被征为执金吾。明帝即位后不久逝世,追谥曰威侯。

公元198年东汉献帝建安三年

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然而曹操点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大悦,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又各任用吴敦等,割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

公元199年东汉献帝建安四年

曹操在兖州时,以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皆叛。后来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命刘备起行往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向刘备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指曹操)存命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王霸之道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愿将军为我辞却这个命令。」刘备便以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地向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而你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孤之所愿。」于是皆以徐、毛二人为郡守。后来曹操与袁绍相拒,而臧霸数以精兵投入青州,所以曹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能专心应付袁绍。

公元205年东汉献帝建安十年

曹操破袁谭于南皮,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遣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道:「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当时东州扰攘不止,而臧霸等执正匡义,征暴伐虐,清定海岱,其功莫大,于是皆封列侯。臧霸因功拜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公元208年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臧霸前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皆有功劳,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时为下邳令,臧霸敬异武周,常到其舍作客。后来武周部从事总詷不法,武周得其罪,被收监查究,但臧霸却不嫌弃武周,反而更加亲善。臧霸后从讨孙权,先登入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陈兰时,臧霸既与于禁征梅成,后引军别遣至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遣兵以迎臧霸,臧霸与吴军战于逢龙,韩当又遣兵袭臧霸于夹石,均被臧霸击破之,臧霸然后还屯舒城。孙权遣数万人乘船屯于舒口,分兵往救陈兰,但闻知霸军在舒城时,立即遁还。臧霸引军乘夜追赶,将及天明,行百余里,向吴军前后夹击。吴军窘急不堪,不得上船,蹈水而逃者甚众。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破之。

公元216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

臧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同为前锋,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至,见江水增涨,敌船稍进,将士皆不安。张辽便欲退走,臧霸阻止张辽道:「主公(指曹操)明于利钝,怎会牺牲我们呢?」至明日,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以臧霸之言告诉曹操。曹操对臧霸加以赞扬,拜为扬威将军,假节。后孙权告降,曹操还师,便留臧霸与夏侯敦等屯居巢。

公元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魏略》曰:「臧霸遣别军在洛。」

公元220~226年魏文帝黄初年间

曹丕即王位时,臧霸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曹丕践阼后,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后来臧霸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于洞浦,被征为执金吾,其位特进。每有军事要务,曹丕都常咨访臧霸。

《魏略》说:「臧霸又名奴寇。曹操死时,臧霸所部领的军众及青州之兵,以为天下将乱,大都鸣鼓擅自离去。曹丕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臧霸向曹休道:「国家不肯听从臧霸而已!若能借我步骑万人,我必能横行于江表。」曹休告诉曹丕,曹丕便疑说臧霸之军先前擅自离去,如今却竟意壮如此!于是东巡,趁臧霸来朝而夺其兵。」此语与本传大异。

公元227年后魏明帝太和年间

明帝曹睿即位后,增臧霸邑五百户,并前三千五百户。不久逝世,追谥曰威侯。其子臧艾嗣任。《魏书》称臧艾「少以才理称,为黄门郎,历位郡守。」臧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死后谥恭侯。其子臧权嗣任。臧霸前后有功,封其子三人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臧霸其中一子臧舜,字太伯,为晋朝散骑常侍。《武帝百官名》称臧舜「才颖条畅,识赞时宜」。

臧霸 - 简明演义传记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本为吕布手下健将,曾与曹操部将乐进交战,不分胜败。多番从吕布狙击曹军,勇猛善战。吕布死后,臧霸随降曹操,封为琅邪相,被委以青、徐二州。臧霸保守东方,清定海岱,又久从征伐,功劳殊多。赤壁之战时,军中有传西凉马腾、韩遂等东袭中原,曹操甚为忧虑;当时徐庶自荐愿往回防,于是曹操命臧霸为先锋,与徐庶星夜赴散关把守。

臧霸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臧霸镇卫州郡,着威惠。」(《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李景星称霸为「气节之士」。(《四史评议三国志》)

臧霸的地位和态度

臧霸,泰山华县人,十八岁起就亡命做强盗,后投靠陶谦,击败徐州黄巾军,并收编其余部。

此人孝顺忠勇,很讲义气。曾帮助吕布和曹操作战,吕布败亡后,他又归降了曹操。在曹、袁官渡决战前,曹操统治区人心惶惶,到处发生叛乱,臧霸多次袭击袁绍控制的青州,为曹操消除了侧翼袁军的威胁。曹操一度将青、徐两州至海间的广大区域,在名义上交由臧霸管辖。

臧霸以及情况相同的孙观、孙康、吴敦等人,尽管支持曹操,也没有政治野心,但割据色彩很重,在群雄混战的时代,曹操对此无暇顾及,只能要求形式上的统一,尽力拉拢他们为己所用,但当群雄被翦灭殆尽后,曹丕已经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统一,而开始追求事实上的统一了,这时候,曹丕和臧霸的矛盾,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

这就相当于近代史上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关系。

谈到臧霸的部队,还必须指出的是,青徐水军,是曹魏水军的主力,是曹魏对抗东吴必须仰仗的重要力量。

从曹操时代以来,曹魏对事实上割据青徐的臧霸势力,一直是优容的,一方面,固然是要借用臧霸的威望和实力,另一方面,臧霸自身对曹魏是忠诚的,为人也低调。因此曹魏对臧霸的态度是厚宠其爵位,渐夺其实权,使用的完全是怀柔手段。

如果不是曹后发生的青徐兵“鸣鼓擅去”事件,对臧霸这样老实人,曹丕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下手。

但这一事件,将原本缓和的矛盾突然激化了。

臧霸自建安十一年为徐州刺史后,史料未见有升迁之记载,而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后,臧霸立刻“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后,都督青州诸军事”——同学们请注意了,突如其来的升迁,往往不是好兆头。

关于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问题很严重。臧霸本是徐州刺史,都督青州就应该移节——把你从你的根据地调出去,是政治斗争中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杀头甚至是灭族的信号——但直到本年十月的《魏公卿上尊号奏》里,臧霸的头衔仍然是“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到底是史书写错了,还是被臧霸赖掉了,谁也说不清楚。

前面已经谈过,此时“用谯沛人”成了曹丕新政心照不宣的主题,曹仁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而曹休则一年之内迁官四次,其中三次和臧霸有关。第一次是中领军转领军将军,为青徐兵“鸣鼓擅去”事件善后;第三次是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在臧霸和东吴之间打进一个锲子,一方面防止东吴的异动,另一方面也提防臧霸出问题;第四次是“都督青徐”,赋予曹休在青徐两州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而臧霸呢?他显然也察觉到了曹魏对自己的不信任,换个人恐怕就真的反了——但是臧霸真的是个老实人。他首先和曹休搞好关系,非常坦诚,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对东吴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主动请缨为前锋。

臧霸老实,但老实人不等于是傻子。

他表明忠于曹魏的立场,但仍然希望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持青徐现状——实在不能保留现状,退而为富家翁也可以。总之一句话,在与曹魏妥协的前提下,尽量多争取自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