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梗概 10000字

游戏攻略05

读《红楼梦》梗概 10000字,第1张

读《红楼梦》梗概 10000字
导读:对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过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符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至理名言。“这是一部匪书,乱国之根本”,乾隆皇帝如是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先生如是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对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过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符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至理名言。“这是一部匪书,乱国之根本”,乾隆皇帝如是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先生如是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风流才子如是说;“大家读《红楼梦》,但不同的人看到是不一样的东西,道学家看到的是道,佛学家看到的是佛,政治家看到的是反清复明,才子佳人看到的是风流韵事”,鲁迅如是说。 对于这部千古流传的巨著,我一直心生向往,终于在寒假时期得偿所愿,一睹庐山真面目。下面是我拜读红楼所得的一隅见解,纯属夸夸而谈,涂鸦之作,望正统的卫道者见谅。 周树人先生曾经说过:“美,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丑,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成了最伟大的毁灭艺术。江湖本是江山一隅,贾府原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总认为红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末期的那一种破败氛围,无论是社会,是家族,抑或是爱情,它都在慢慢地褪尽那一层历史的荣光,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并不多见的。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管她是登仙还是驾鹤西归,至少她辞别了宝玉,这很好很好。 或许有人说我过于残忍,过于无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她是掉进人间的精灵,她本不应沾染俗世的凡尘。死,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至少当她安静地在底下沉睡的时候,宝玉仍在凡世,在封建的桎梏中寻找出路。这,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或许他们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本就不应该相遇,他们在一个错误时间,错误地点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因为浪漫本不应是生活的主旋律,柴米油盐酱醋茶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蚊子的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划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留下一个永远的圣地。 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过于悲惨,一点也不具有中国古典的浪漫情怀。或许黛玉应该泪尽证前缘,与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许她应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神圣高贵。然而,最终黛玉只是很庸俗地指天愤地,怨天之不平,叹天之不公,气极而亡。这何曾想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的,孤芳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一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在贾府这大厦将倾之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可谓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二”。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霸王拔山举鼎的英雄气概,没有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睿智,更不可能想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很少,甚至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留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福。宝玉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甚至连痴情也说不上,不然他不会迎娶宝钗。我一直疑心宝玉的出家避世并不是因为黛玉的死亡,这或许仅仅是因为贾府崩溃了,他的象牙塔塌了,他所依附的一切一切都完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也带不走的爱情,所谓的天荒地老,至死不渝,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罢了。依然记得南齐的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曾经的海誓山盟,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孤坟与那夜夜鬼哭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贾府没有没落,宝玉与黛玉经历千难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然而,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早已韶华已逝,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在岁月中流逝,这时,宝玉也会回忆起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吧。 在红楼之中,宝钗也是那最可怜的女子之一吧。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她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也算可怜”然而,是这样吗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喜欢孤独,爱上独守空房的女子如果贾府没有倒台,她没有了丈夫,至少还拥有富贵。但是,贾府倒了,沦落到徒有四壁的地步。这时,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意义呢没有了丈夫的爱情,没有了那幸福的生活,她就像路边的野花,“寂寞开无主”,她就像桥边的红药,可怜地独自生,独自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女子都是可怜的,可悲的,即便是身为贵妃的贾元春。 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中,突然从长河的深处传来阵阵的哂笑:“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边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世人的眼中,或许皇宫都是神秘而高贵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几段剪影吧。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被封为贵妃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那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做何感想呢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那镜花奇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当你被波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到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了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元春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富有天下的人,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她的地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雪芹先生却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皇宫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地方,它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产物。元春就是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成一种礼物。依然记得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那里,她是活着的木偶,她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可以有她自己的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无数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他们没有自由,只有苦闷。然而,他们却偏要戴上那五彩的光环,让世人以为那是一个桃源圣地,直待走进去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在富丽掩盖下,包含万千白骨的坟。雪芹先生看到了,他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酿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那宫墙琉璃内的白骨默默地祈祷。 想起了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或许我们应该为她们唱一首哀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因为在那封建的时代,她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an)龙鎏(liú)金

 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

 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⑦烟雾(缭)绕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4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完整统一。特别是在那连绵错落的宫殿中所珍藏的无数稀世珍宝更是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民,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提问)哪些同学去过故宫请讲讲你见到了哪些建筑(略)从刚才同学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未到故宫,那么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介绍故宫的。

 (二)新授:

 1正音解词: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

 蟠龙(pán)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

 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

 肃穆(mù)奏极(zòn)额枋(fāng)藻井(zǎo)

 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故宫)

 (2)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空间顺序)

 (3)给课文划分段落

 〈1〉介绍故宫概貌。

 〈2〉分别介绍故宫中的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

 〈3〉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宫全貌。

 3课文分析:

 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之一,请同学们用彩色笔,随着我们讲解课文划下来。

 第一部分

 朗读这一段,看看这两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请一位同学说说第一节介绍了故宫哪几方面的内容

 (位置、历史、地位)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故宫有几个名称谁能说出它们的由来

 (1)紫禁城,以建筑命名,整个建筑群在城墙内,表示皇帝的最高权威,在北京城中

 (zhě)

 心,又称城中之城,墙为赭色,因此称赭色城的禁区为~。

 (2)故宫,从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得名,“故”指从前的(事情或处所),明清两代是早已过去的旧事,因此我们今天称他们的宫殿为~。

 (3)博物院,展览陈列各种文物或标本,供人们参观的地方,“院”指全国性的最大规模的。)

 挂图,让同学说明2节介绍了哪些地方。

 (城墙;四座城门;宫城的形状占地,宫殿和房屋的数目;护城河;角楼)介绍了故宫的总体布局。这一节哪句话介绍了故宫的艺术风格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句话提纲挈领,把故宫雄伟壮丽的全貌作了概括说明,从三方面讲出了建筑群的特点,是全文的总领句,请画下来记住。

 第二部分

 从第3节开始,作者带领我们按空间顺序游览故宫,那么从文中看来,作者游览故宫是从哪开始的

 (天安门)我们将由南向北游览故宫。

 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把我们从天安门带到故宫(见书)

 这些词的运用体现了什么(空间方位的转移)

 “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课文用了几节来写三大殿(4—10节)

 4节总写了三大殿,三大殿外观上的特点是什么

 (①高:矗立在七米多高的台基上,台基有三层

 ②奇(台基):〈见书划线处〉)

 大家试想一下,下雨的时候,水从鳌头里流出来,象不象是千百条龙在喷水。

 △作者将立足于七米高的台基上,依次介绍三大殿。

 对于三大殿,作者所用笔墨并不平均,而是重点介绍了太和殿,5节是从哪方面介绍的(外观)

 读课文,作者分别从高度、面积、格局、色彩、气势来介绍太和殿的外观。

 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金黄、大红看上去富丽堂皇,再衬上蓝天,白玉石台基,更是艳丽夺目,金碧辉煌,体现了前面所说的“宏大、壮丽”。

 6节、作者介绍太和殿由外观转入内景,对内景的描写,哪个字用得最多(“龙”)

 这一节不仅写出了殿中龙的图案之多,而且写出了“双龙戏珠,单龙飞舞”以及“行龙、坐龙、开龙、降龙”等多姿多态的龙,并且在最后加上“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使得这些图案更显得生动活泼,联想到台基上看到的一千多个龙头,我们简直到了“龙”的世界。

 做书后练习四

 7节、为什么三大殿要建在中轴线上象征皇权

 (象征一切以皇帝为核心,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封建统治者希望他们的皇位代代相传,永世不变)

 8节、太和殿的用途是什么(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大典是什么样的呢文章描绘了大典时的场面,台基下跪拜的百官,御道两边的仪仗,端坐于宝座上的皇帝,以及钟磬鼓乐的幽远声,烟雾迷蒙,缭绕着一种神秘莫测,庄重肃穆的气氛,同时也突出了太和殿的重要作用。

 对于太和殿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那么他又是如何写中和殿、保和殿的呢

 对于中和殿、保和殿、作者仅仅指出了他们的用场。

 这样有详有略的方法,使得重点突出,因为太和殿最能反映故宫的特征和本质。

 第二课时

 朗读11节,并说明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我们看课文“AB”,这说明紫禁城以小广场为界,可以分为两部分,并指出“C”,这里回顾照应了前一部分,接着又提示了后半部分所写的主要内容“D”,这就为我们提示了后半部分的主要层次,因此这节在文章结构上起分界,枢杻的作用。

 12、13节写了哪几个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从哪方面来写这后三宫的(用途)

 14节合写后三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宫中凤凰图案增多)为什么凤凰逐渐增多呢

 (传说凤凰是百鸟之王,羽毛美丽,象征吉详美好,封建统治者把后妃比作凤,因此她们住的地方,用的东西都画凤)我们可以看到,这节和6节写龙的装饰相比较,所用词语②式都相似,彼此相映成趣。

 15节大致介绍了东西六宫,16、17节则重点介绍了养心殿,作者介绍养心殿时,用了哪个修饰词(引人注目)

 前面加上一个“最”,使程度又加深了一步,那么养心殿为什么最引人注目

 正是由于养心殿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又是后庭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使得它最引人注目。

 18节从养心殿往北到了什么地方(西六宫)

 对于东西六宫的建筑,作者只介绍了长春宫和储秀宫,原因是什么(这两宫是慈禧太后住过的地方)

 之后作者又描述了慈禧五十岁生日的场目,为什么

 (揭露封建统治者大肆挥霍,奢侈浪费的罪行)

 19节、“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作者的立足点已转移到御花园,这段的文字比较生动活泼,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概括描述)

 作者从一个观赏者的感觉出发为我们介绍了御花园的总体特色。(读20节第1句)“景山”是在故宫内部吗从哪看出来的

 (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

 朗读“站在……惊叹”作者把我们带到景山高处,回望故宫全貌,同时又点出故宫宏伟、壮观、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是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板书)总体布局

 总概貌艺术风格: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封建统治中心——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憎

 语法祈使句和感叹句

 1祈使句

 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

 要求(1)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

 分类(1)要求: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语气

 (2)禁止:有命令、劝阻等语气

 一般都有“不要”“不准”“禁止”“严禁”“勿”“别”等表示禁止的词语。

 △表示请求的祈使语句,还可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把话说得委婉些,带有商量的语气。

 2感叹句

 用来表示某种感情的句子。

 要求(1)书面上用感叹句

 (2)句末常有“啊”“啦”“了”等语气词。

 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句有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了”等语气助词,书面上感叹语调一般用叹号来表示。

 感叹句的构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由叹词非主谓句构成感叹句。这种感叹句只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喜悦、悲伤、叹息、愤怒、惊讶等),不陈述什么事情。例如:

 1哼!(别装蒜了!)

 2嘿!(我想起来了。)

 (二)由其他非主谓句构成感叹句。例如:1多漂亮的衣服啊!(由形容词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2刮大风啦!(由动词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三)由主谓句构成感叹句。例如:

 1这孩子真听话!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民族的优秀儿女!

 (四)由“好+形容词+的”作定语的名词短语构成的感叹句。例如:

 1好大的雪!

 2好勇敢的人!

 练习题

 指出下边的感叹句是怎样构成的。

 1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2太棒了!

 3哎呀!(我的车胎扎了!)

 4好大的口气!()

 5多好的天气呀!()

 参考答案

 1主谓句构成

 2其他非主谓句构成

 3叹词非主谓句构成

 4名词短语构成

 5其他非主谓句构成

 祈使句

 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用祈使语调,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用叹号来表示语调,语气较和缓的祈使句可以用句号来表示语调。

 祈使句分为要求和禁止两类,每一类又有多种不同的语气。

 (一)表示要求的祈使句

 要使别人做什么事,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例如:

 1把这件事给我查清楚!(命令语气)

 2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一点好心,少赚一点吧。(请求语气)

 3上课时间到了,快走!(催促语气)

 4菠菜两角一斤,够便宜了,你称上几斤吧。(劝说语气)

 (二)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禁止别人做什么事,也有命令,劝阻等不同语气。这类祈使句一般都有“不要”、“不准”、“禁止”、“严禁”、“勿”、“别”等表示禁止的词语。例如:

 1不准大声喧哗!(命令语气)

 2你们别干扰他!(劝阻语气)

 3此处严禁烟火!(命令语气)

 应当注意的是,祈使句的主语只能是“你、你们、您、咱们”,不能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你们走吧!”不能说“他们走吧。”后者实际上是陈述句。

 练习题

 指出下边句子各表示哪一种祈使语气。

 1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2你赶紧离开这里吧!()

 3(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去吧!()

 4咱们还是走大路吧,大路平安。()

 5不准抄袭他人的答卷!()

 6这里修路,禁止通行!()

 参考答案

 1命令2劝说

 3催促4请求

 5禁止6禁止

1求有关带倩的诗句

《后园凿井歌》李贺 井上辘轳床上转。

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忆周秀才、素上人,时闻各在一方》孟郊 东西分我情,魂梦安能定。野客云作心,高僧月为性。

浮云自高闲,明月常空净。衣敝得古风,居山无俗病。

吟听碧云语,手把青松柄。羡尔欲寄书,飞禽杳难倩。

《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孟郊 松色不肯秋,玉性不可柔。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

倩鹤附书信,索云作衣裘。仙村莫道远,枉策招交游。

《出试后投所知》罗隐 此日蓬壶两日程,当时消息甚分明。桃须曼倩催方熟,橘待洪崖遣始行。

岛外音书应有意,眼前尘土渐无情。莫教更似山西鼠,啮破愁肠恨一生。

《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遂成长句》罗隐 往岁酂侯镇渚宫,曾将清律暖孤蓬。才怜曼倩三冬后,艺许由基一箭中。

言重不能轻薄命,地寒终是泣春风。凤凰池涸台星拆,回首岐山忆至公。

《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王维 世上皆如梦,狂来止自歌。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

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

《原上新居十三首》王建 新占原头地,本无山可归。荒藤生叶晚,老杏著花稀。

厨舍近泥灶,家人初饱薇。弟兄今四散,何日更相依。

一家榆柳新,四面远无邻。人少愁闻病,庄孤幸得贫。

耕牛长愿饱,樵仆每怜勤。终日忧衣食,何由脱此身。

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寂寞思逢客,荒凉喜见花。

访僧求贱药,将马中豪家。乍得新蔬菜,朝盘忽觉奢。

鸡鸣村舍遥,花发亦萧条。野竹初生笋,溪田未得苗。

家贫僮仆瘦,春冷菜蔬焦。甘分长如此,无名在圣朝。

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邻富鸡常去,庄贫客渐稀。

借牛耕地晚,卖树纳钱迟。墙下当官路,依山补竹篱。

自扫一间房,唯铺独卧床。野羹溪菜滑,山纸水苔香。

陈药初和白,新经未入黄。近来心力少,休读养生方。

拟作读经人,空房置净巾。锁茶藤箧密,曝药竹床新。

老病应随业,因缘不离身。焚香向居士,无计出诸尘。

移家近住村,贫苦自安存。细问梨果植,远求花药根。

倩人开废井,趁犊入新园。长爱当山立,黄昏不闭门。

和暖绕林行,新贫足喜声。扫渠忧竹旱,浇地引兰生。

山客凭栽树,家僮使入城。门前粉壁上,书著县官名。

住处钟鼓外,免争当路桥。身闲时却困,儿病可来娇。

鸡睡日阳暖,蜂狂花艳烧。长安足门户,叠叠看登朝。

近来年纪到,世事总无心。古碣凭人拓,闲诗任客吟。

送经还野苑,移石入幽林。谷口春风恶,梨花盖地深。

懒更学诸馀,林中扫地居。腻衣穿不洗,白发短慵梳。

苦相常多泪,劳生自悟虚。闲行人事绝,亲故亦无书。

住处去山近,傍园麋鹿行。野桑穿井长,荒竹过墙生。

新识邻里面,未谙村社情。石田无力及,贱赁与人耕。

《洛中张籍新居》王建 最是城中闲静处,更回门向寺前开。云山且喜重重见,亲故应须得得来。

借倩学生排药合,留连处士乞松栽。自君移到无多日,墙上人名满绿苔。

《寄卢给事汀吴员外丹》鲍溶 姓丁黄鹤辽东去,客倩仙翁海上人。闻道姓名多改变,只今偕是圣朝臣。

《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杜甫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駸駸。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与沈、杨二舍人阁老同食敕赐樱桃玩物感恩因》白居易 清晓趋丹禁,红樱降紫宸。驱禽养得熟,和叶摘来新。

圆转盘倾玉,鲜明笼透银。内园题两字,四掖赐三臣。

荧惑晶华赤,醍醐气味真。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

杏俗难为对,桃顽讵可伦。肉嫌卢橘厚,皮笑荔枝皴。

琼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匀。偷须防曼倩,惜莫掷安仁。

手擘才离核,匙抄半是津。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春。

已惧长尸禄,仍惊数食珍。最惭恩未报,饱喂不才身。

《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及予辄依》白居易 白首馀杭白太守,落魄抛名来已久。一辞渭北故园春,再把江南新岁酒。

杯前笑歌徒勉强,镜里形容渐衰朽。领郡惭当潦倒年,邻州喜得平。

2与“倩”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

《鹧鸪天》 晏几道 2倩鹤附书信,索云作衣裘。《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孟郊 3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 4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犀梳掠倩人犹未,螺黛浅,俟我乎而。

倩字造句如下: 情深深,雨蒙蒙,倩女靓影媚眼抛;夜静静,风冷冷,黑白无常勾人魂;扑通通,心慌慌,色鬼抢追为异性;十月底,万圣节,提个南瓜把酒言欢万圣节播报:千年树妖出访僵尸帝国,倩女幽魂收购人类灵魂,直击奈何桥坍塌责任事故,灰太狼喜洋洋祝您节日快乐,永远暗夜心慌慌,做个开心鬼,再见她,是人见人怕的妖怪,还是百媚千娇的倩女,又或是英雄折腰的危关结果倩女照相师当天已经坠入爱河,打那以后我在其面前吹大牛,天花乱坠在她看来全是真的看到花白花白的树影在动,我就立即会杯弓蛇影一般警觉起来,作最后的斗争的。一路沿着做句号一般的白纱布和指示牌,踏着凌乱的脚步慢慢走出倩女幽魂四合院。

3有关于理想的唐诗宋词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说使人未能一展抱负

4诗经中有关“理想”和“志向”的句子有哪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1,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正在河水那一方。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国是今冀东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3600多年。

关于“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有40多条纪录。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和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的历史记载还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

目前学术界对孤竹国名有几种解释:一是“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二者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二是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三是北方地不产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种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个坚挺的男性阳具。它是氏族图腾。

关于孤竹国建国的时间,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殷墟甲骨卜辞文中称“竹侯”。时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初,一说是商汤十八年(待考),约公元前1600年。

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有三种说法。一说根据《春秋》和《国语·齐语》所记,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个当上中原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斩孤竹君侯之首。时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说根据《管子》所记:大约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与孤竹、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三说根据《卢龙县志》所记: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肥子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从此史籍不见孤竹国记载。学术界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即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其实这次齐桓公斩孤竹国君,孤竹国并没有灭亡。《管子》记述的时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才亡。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孤竹人分别融入山戎或燕人群体,其活动踪迹继续留在华夏的历史上约千年之久。

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同是东北夷的一支。

其二,姻亲关系。

其三,边境安全的需要。

对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过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符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至理名言。“这是一部匪书,乱国之根本”,乾隆皇帝如是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先生如是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风流才子如是说;“大家读《红楼梦》,但不同的人看到是不一样的东西,道学家看到的是道,佛学家看到的是佛,政治家看到的是反清复明,才子佳人看到的是风流韵事”,鲁迅如是说。 对于这部千古流传的巨著,我一直心生向往,终于在寒假时期得偿所愿,一睹庐山真面目。下面是我拜读红楼所得的一隅见解,纯属夸夸而谈,涂鸦之作,望正统的卫道者见谅。 周树人先生曾经说过:“美,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丑,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成了最伟大的毁灭艺术。江湖本是江山一隅,贾府原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总认为红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末期的那一种破败氛围,无论是社会,是家族,抑或是爱情,它都在慢慢地褪尽那一层历史的荣光,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并不多见的。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管她是登仙还是驾鹤西归,至少她辞别了宝玉,这很好很好。 或许有人说我过于残忍,过于无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她是掉进人间的精灵,她本不应沾染俗世的凡尘。死,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至少当她安静地在底下沉睡的时候,宝玉仍在凡世,在封建的桎梏中寻找出路。这,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或许他们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本就不应该相遇,他们在一个错误时间,错误地点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因为浪漫本不应是生活的主旋律,柴米油盐酱醋茶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蚊子的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划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留下一个永远的圣地。 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过于悲惨,一点也不具有中国古典的浪漫情怀。或许黛玉应该泪尽证前缘,与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许她应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神圣高贵。然而,最终黛玉只是很庸俗地指天愤地,怨天之不平,叹天之不公,气极而亡。这何曾想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的,孤芳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一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在贾府这大厦将倾之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可谓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二”。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霸王拔山举鼎的英雄气概,没有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睿智,更不可能想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很少,甚至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留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福。宝玉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甚至连痴情也说不上,不然他不会迎娶宝钗。我一直疑心宝玉的出家避世并不是因为黛玉的死亡,这或许仅仅是因为贾府崩溃了,他的象牙塔塌了,他所依附的一切一切都完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也带不走的爱情,所谓的天荒地老,至死不渝,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罢了。依然记得南齐的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曾经的海誓山盟,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孤坟与那夜夜鬼哭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贾府没有没落,宝玉与黛玉经历千难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然而,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早已韶华已逝,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在岁月中流逝,这时,宝玉也会回忆起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吧。 在红楼之中,宝钗也是那最可怜的女子之一吧。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她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也算可怜”然而,是这样吗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喜欢孤独,爱上独守空房的女子如果贾府没有倒台,她没有了丈夫,至少还拥有富贵。但是,贾府倒了,沦落到徒有四壁的地步。这时,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意义呢没有了丈夫的爱情,没有了那幸福的生活,她就像路边的野花,“寂寞开无主”,她就像桥边的红药,可怜地独自生,独自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女子都是可怜的,可悲的,即便是身为贵妃的贾元春。 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中,突然从长河的深处传来阵阵的哂笑:“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边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世人的眼中,或许皇宫都是神秘而高贵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几段剪影吧。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被封为贵妃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那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做何感想呢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那镜花奇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当你被波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到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了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元春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富有天下的人,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她的地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雪芹先生却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皇宫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地方,它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产物。元春就是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成一种礼物。依然记得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那里,她是活着的木偶,她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可以有她自己的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无数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他们没有自由,只有苦闷。然而,他们却偏要戴上那五彩的光环,让世人以为那是一个桃源圣地,直待走进去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在富丽掩盖下,包含万千白骨的坟。雪芹先生看到了,他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酿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那宫墙琉璃内的白骨默默地祈祷。 想起了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或许我们应该为她们唱一首哀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因为在那封建的时代,她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上这样的冤案太多了,兔死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代皇帝为何喜好“卸磨杀驴”?

中国民间有一句成语,叫做“卸磨杀驴”,其实是一则很精彩的寓言。凡谚语或寓言,都因其形象生动,典型意义,以及富含哲理,言简意赅,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过河拆桥”本来是很损的了,现在,小毛驴卖了力气,将粮食磨好以后,还得把命搭上,可见这个小毛驴的主人,没良心到了极点。这个宰驴的人,第一狠毒,第二残忍,第三背信弃义。汉代的淮阴侯韩信,对此深有体会,当他在云梦,可能是现在洞庭湖一带,被汉高祖刘邦抓起来问罪的时候,他没说“卸磨杀驴”,而是说了一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意思相类的话。据考证,驴是汉代才从西域引进的家畜,还未普遍役使,所以,这位受过胯下之辱的将军,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了。刘邦立国,张良,萧何,韩信,最有功劳,韩信的战功甚至更显赫些,所以,封楚王。他在巡行县邑时,时常带着前呼后拥的甲兵。有人向刘邦密告,说他存谋反之心。刘邦一想他不但善战,还有实力,更有地盘,为防激则生变,接受间谍头子陈平的建议,假作天子巡狩,会诸侯,放一个烟幕弹,趁此机会把他擒获。把他缚在囚车里,押回咸阳。韩信没料到刘邦会来这一手,半点旧情不念,于是这个阶下囚扼腕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句话虽然不如“卸磨杀驴”精练简洁,但可以想象韩信说这话时,一定很气愤,也一定很懊悔。气愤的是刘邦的手段透着卑劣,其实韩信不了解,封建社会里的开国皇帝,即或不是流氓,也是不反对使用流氓手段,来夺取江山和巩固政权的;懊悔的是当初不该不听蒯通的话,如果自立门户,刘邦也许坐不成江山,说不定现在和他平起平坐。

  蒯通就是他说的“果如人言”的那个谋士,是这句话的最早创意者,版权应该属于他,毫无疑问。当楚汉相争未定局时,他曾经跑去向韩信进言,“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于是建议韩信“叁分天下,鼎足而居”,还引文种、范蠡辅佐越王句践复国后被弃绝的例子,说明“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道理,韩信的牢骚,由此延伸发展而来。

韩信是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在用兵上,多多益善。但在政治上,却不是刘邦的对手。别看他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得心应手,在官场上,就常有败棋。他未必不知道自己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方面,也未必不想称王成霸,可他对蒯通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以事,吾岂可以以乡利背义乎!”

  他曾经批判过项羽的“妇人之仁”,结果他自己却感情用事。政治家在决策时,要是搀进了私人因素,无有不败的。搀得越多,败得越惨。韩信“载人之患”,“怀人之忧”,“死人以事”,作为一条汉子,绝对够格,作为一个朋友,天下难寻。但他不知道刘邦为了维护他的政权,是一点也不能汉子似的讲义气,也不能朋友似的讲交情。老实说,从一开始,对他就十分防范,百倍警戒的,从来也没有放心过。要不是韩信南征北讨,立下汗马功劳,刘邦能不能当上皇帝,还是未定之数。但一旦坐稳江山,对不起,就要收拾这些有功劳,但不放心的元勋了,也不惦念往昔为他拉磨的历史了。这也不仅仅刘邦如此,封建社会里很多皇帝,立国以后,都按照卸磨杀驴的原则,无情地对待当年共生死的战友,打江山的伙计,相濡以沫的患难之交,舍命相随的左膀右臂。

  所以,凡称得上是皇帝的股肱,或非股肱却是皇帝眼中认为具有实力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大多数是不值得羡慕的。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北海敬王刘睦薨。这位分封的诸侯王刘睦,就是个比韩信要聪明得多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在汉明帝眼中是并不放心的。是处在脆弱险恶的环境之中,所以不得不始终保持清醒,不敢有丝毫令汉明帝生疑的表现。有一年,“尝遣中大夫诣京师朝贺,召而谓之曰:‘朝廷设问寡人,大夫将何辞以对?’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臣敢不以实对!’睦曰:‘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时进趣之行也。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乃为相爱耳。’”《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写到这里,给他一句评语:“其智虑畏慎如此。”于是,总算得了一个善终,没有死于非命。

  刘睦所以这样一生“智虑畏慎”,因为他不过是皇弟,按祖宗规矩,“非刘氏不得王”,才得以分封一块土地为北海王,不过是沾了血统的便宜。皇帝要是不喜欢你,随便找个名目,就可以“除国”,让你卷铺盖滚蛋,这是客气的。弄得不好,让你仰药死,你也不得不喝皇帝赐的那杯毒酒。班固在《汉书·景十三王传》后说:“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为什么刘睦偏要部下像班固所说的向皇帝汇报,把自己糟蹋得不成样子呢?很简单,正因为他明白,他有“少好学,光武及上皆爱之”的名声,对汉明帝来说,他不怕你堕落,而怕你有为。统治者最怕的是对他构成威胁的人物,包括潜在的威胁。所以,韩信的倒霉,就在于缺乏刘睦这样的“智虑畏慎”。

  韩信觉得身上的征尘,胸前的勋章,赫赫的战功,彪炳的资历,与刘邦起事时的交往,是一份谁也不敢拿他怎么样的本钱。其实错了,他忘了皇帝是“唯辟作威,唯辟作福”,“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可以随便“予取予夺”的天子。你再大的本钱,也没有他可以杀你的本钱厉害。“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闹开情绪),信由此日夜怨望(发开牢骚),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肯定是骂骂咧咧了)。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不光言,还有行了)!’”结果,他因策划陈兵变,而从中应合,被吕后镇压,夷三族。刘邦征陈归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这个“喜”,证明刘邦早就想除掉这个心腹之患,假惺惺做出“怜”的样子,也是猫哭耗子的表演了。

  比刘邦还要多一份流氓精神的开国之君,恐怕要数朱元璋了。他在杀戮功臣的记录上,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简直到了病态的程度。最没有道理的屠杀,莫过于杀他的儿女亲家李善长了。

  此人是追随他最早的开国元勋,据《明史·李善长传》:他早在朱元璋还没有成气候,说不清是兵是匪是流寇的时候,就同他一齐闹革命。“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他劝朱元璋不能以打家劫舍为目标,而应该目光放远。是他使这位凤阳皇觉寺的小和尚,相信自己也可以有九五之分。“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那时,朱和李都在郭子兴属下,郭很赏识李善长,要他给自己出谋划策,他婉拒了。始终追随朱元璋不变,表现出难得的忠诚,从此,一直成为朱元璋的智囊亲信。“太祖得巢湖水师,善长力赞渡江。”正因为这一步,朱元璋便有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得以最后打败元帝国。由于他多年参与决策,为朱元璋立国,作出杰出贡献,所以,“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说明他是一位绝对称得上股肱之臣的人物,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长子为妻。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他对大家宣布:“善长虽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一直担当后勤工作,保证粮草供应,稳定军心,巩固后方,他立下的功绩,和汉代的萧何一样值得名垂千古,所以,一定要进封到大国的爵位!”但是,李善长官至极位,忘了“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韩信这句名言。而且追随朱元璋大半辈子,竟不了解这位流氓无赖出身的皇帝,其狡诈多疑,残忍冷酷的本性,他逐渐失去了最起码的“智虑畏慎”之心。一些恣意枉法的行为,也惹得朱元璋不快。到了胡惟庸案起,他对所有的功臣都持怀疑态度。于是,大开杀戒,连同蓝玉一案,杀了好几万无辜臣民,最后杀红了眼,脸一抹,连儿女亲家也不认了。“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要不是有这点金枝玉叶的庇荫,这一家就是满门抄斩了。

  显然这是毫无疑义的冤案,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有人敢给朱元璋上书,为他平反。理由很简单:如果李善长自己要谋反,还说得过去。他已经位极人臣,再去策动胡惟庸推翻朝廷,是没有道理的。纵使胡惟庸成功了,能够给予他的一切,会超过陛下对他的宠遇吗?朱元璋是个喜怒无常的皇帝,是个动不动在朝廷上要杀人的君主,像这样责问他的一个虞部郎中,而且结论是冲着他的:“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很奇怪,朱皇帝竟然隐忍不发,显然他也觉得这样卸磨杀驴,未免太过分了吧?

  相比之下,唐代的尉迟敬德遇到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就是一件幸事了。这位武将,当初,因为他是从隋军投降过来的,唐军上下对他极不信任,建议秦王李世民将他杀掉,以除后患。李世民却很有远见,对他深信不疑,并且说,你愿意走,我资助你,你愿意留,我们是朋友,这实在把他感动了。所以,李世民在一次打猎中,恰遇王世充的几万兵马,亏了尉迟敬德枪挑单雄信,才救了陷入重围中的秦王。

  如果说,这多少属于报恩的行动,那么,李世民能够登上帝座的最重大的一次

行动,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次宫廷政变,尉迟敬德起了推进器的作用。因为杀弟逼父,对李世民来说,是一次痛苦的抉择,一是考虑实力,二是考虑舆论,三是考虑亲情,故而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这时,尉迟敬德给他做工作:“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然后他说:“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并且还声言,如果你不敢干,我们大家便只有逃命了。

  在他的一再说服下,于是李世民动了手,“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绊,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也就从此刻起,李世民正式即位,开始他的贞观之治。后来在评功时,唐太宗认为“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

  可是尉迟敬德这位武人,“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可见他和历代居功自傲的臣下一样,不但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跋扈专横,甚至背久了这样一个功臣包袱,连皇帝也不大买账的。可以想象李世民对他不会太愉快的,所以,把他外放了。“贞观八年,累迁同州剌史,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太宗不怿而罢。”为争座次,把劝架人的眼睛差点打瞎,也实在太过分了,难怪唐太宗一甩袖子离席而去。

  但唐太宗李世民到底要有修养多了,对尉迟敬德的处理,与以前的汉刘邦,与以后的朱元璋不同,他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晓喻尉迟敬德,一下子就提到那位淮阴侯韩信:“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谨饬,无贻后悔也。”

  给老兄先敲一次警钟,到时候别怪朕不讲情面!

  尉迟敬德不是傻瓜,李世民明确提到了韩信,这教训他不会不汲取。于是,从此以后,这位老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这就是说,有如此明智的皇帝,才有如此顺达的臣下。从那以后,他只是讲究享受,追求快乐,注重生活,甚至和社会,和政治,和权力,采取绝对疏离的政策,闭门杜客,自我隔绝。这就合乎那位北海敬王希望皇帝知道他的近况一样,到了“声色是娱,犬马是好,志衰意惰”的地步,李世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他一直平安地活到七十四岁去世,给自己画了一个很圆满的句号。

  看来,尉迟敬德要比韩信的下场好,比李善长的结果强,但要不是李世民,而是刘邦或朱元璋,他能享有死后“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的荣耀吗?细细分析起来,除了客观情况的不同外,都是九五之尊,文化的有或无,高或低,其文明程度上是存在着相当差异的。也许这就是磨和驴的寓言,在封建社会里还时不时会出现的缘故了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六年了,六年的时光一下子就过去了,如流水一般一去不会头。六年的喜怒哀乐,六年的酸甜苦辣,随着时间的催促,慢慢的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我想在做一回小学生。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一定要用我全部的时间去学习。以前,我觉得时间是无尽头的,走就走吧。可是,六年后,当我再说这句话时,我觉得我说错了,虽然时间是无尽头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假如你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一生,没有什么成就,那你连时间都对不起了。时间给了你机会,时间给了你希望,如果你还不懂得去珍惜,那你真的枉对祖宗啊!所以,我在以后的几年甚至下半辈子中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时间。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一定要做一个不马虎的小男孩。以前的我,做作业不认真、不仔细。考试的时候总是马马虎虎,考试下来,就是个五六十分要说我的脑袋可聪明着呢。就是因为我太马虎了。马虎还给我带来过麻烦呢:有一次,我考试成绩特别不好,还挨了老师和妈妈的骂呢!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一定要做一个认真、仔细的小男孩。

有时候,我想快快长大,看看中学的生活。但是,现在的我却想永远做一名小学生,因为,小学生是自由的。可是时间就是这样的无情,我们在短短的半年里,又能做些什么呢?哎,珍惜这短短的半年吧!

  对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过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符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至理名言。“这是一部匪书,乱国之根本”,乾隆皇帝如是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先生如是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风流才子如是说;“大家读《红楼梦》,但不同的人看到是不一样的东西,道学家看到的是道,佛学家看到的是佛,政治家看到的是反清复明,才子佳人看到的是风流韵事”,鲁迅如是说。

  对于这部千古流传的巨著,我一直心生向往,终于在寒假时期得偿所愿,一睹庐山真面目。下面是我拜读红楼所得的一隅见解,纯属夸夸而谈,涂鸦之作,望正统的卫道者见谅。

  周树人先生曾经说过:“美,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丑,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成了最伟大的毁灭艺术。江湖本是江山一隅,贾府原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总认为红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末期的那一种破败氛围,无论是社会,是家族,抑或是爱情,它都在慢慢地褪尽那一层历史的荣光,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并不多见的。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管她是登仙还是驾鹤西归,至少她辞别了宝玉,这很好很好。

  或许有人说我过于残忍,过于无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她是掉进人间的精灵,她本不应沾染俗世的凡尘。死,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至少当她安静地在底下沉睡的时候,宝玉仍在凡世,在封建的桎梏中寻找出路。这,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或许他们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本就不应该相遇,他们在一个错误时间,错误地点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因为浪漫本不应是生活的主旋律,柴米油盐酱醋茶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蚊子的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划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留下一个永远的圣地。

  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过于悲惨,一点也不具有中国古典的浪漫情怀。或许黛玉应该泪尽证前缘,与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许她应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神圣高贵。然而,最终黛玉只是很庸俗地指天愤地,怨天之不平,叹天之不公,气极而亡。这何曾想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的,孤芳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一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在贾府这大厦将倾之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可谓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二”。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霸王拔山举鼎的英雄气概,没有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睿智,更不可能想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很少,甚至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留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福。宝玉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甚至连痴情也说不上,不然他不会迎娶宝钗。我一直疑心宝玉的出家避世并不是因为黛玉的死亡,这或许仅仅是因为贾府崩溃了,他的象牙塔塌了,他所依附的一切一切都完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也带不走的爱情,所谓的天荒地老,至死不渝,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罢了。依然记得南齐的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曾经的海誓山盟,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孤坟与那夜夜鬼哭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贾府没有没落,宝玉与黛玉经历千难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然而,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早已韶华已逝,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在岁月中流逝,这时,宝玉也会回忆起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吧。

  在红楼之中,宝钗也是那最可怜的女子之一吧。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她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也算可怜”然而,是这样吗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喜欢孤独,爱上独守空房的女子如果贾府没有倒台,她没有了丈夫,至少还拥有富贵。但是,贾府倒了,沦落到徒有四壁的地步。这时,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意义呢没有了丈夫的爱情,没有了那幸福的生活,她就像路边的野花,“寂寞开无主”,她就像桥边的红药,可怜地独自生,独自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女子都是可怜的,可悲的,即便是身为贵妃的贾元春。

  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中,突然从长河的深处传来阵阵的哂笑:“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边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世人的眼中,或许皇宫都是神秘而高贵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几段剪影吧。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被封为贵妃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那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做何感想呢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那镜花奇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当你被波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到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了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元春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富有天下的人,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她的地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雪芹先生却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皇宫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地方,它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产物。元春就是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成一种礼物。依然记得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那里,她是活着的木偶,她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可以有她自己的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无数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他们没有自由,只有苦闷。然而,他们却偏要戴上那五彩的光环,让世人以为那是一个桃源圣地,直待走进去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在富丽掩盖下,包含万千白骨的坟。雪芹先生看到了,他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酿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那宫墙琉璃内的白骨默默地祈祷。

  想起了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或许我们应该为她们唱一首哀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因为在那封建的时代,她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警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hua巷!因嫌纱mao小,致使锁jia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读后感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